最新版高中文化生活第4单元复习学案

最新版高中文化生活第4单元复习学案
最新版高中文化生活第4单元复习学案

最新版高中文化生活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习学案复习目标:

1.理解并熟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知识,提高对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比较鉴别能力。

2.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学会灵活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辨别不同文化的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Ⅰ.单元知识结构图

Ⅱ.重难点梳理

封建思想的残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

②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尤其注意教育和科技方面的作用)

③重要途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育文明风尚。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地位(重要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②必要性:思想道德的时代性,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以为核心,以为原则。

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是什么(基本内容):坚持指导思想(灵魂);树立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基础)。

②为什么(地位+意义)

地位:是之魂,决定着,是的本质体现

③怎么做(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倡导,倡导,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要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Ⅲ.综合应用探究——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材料一:近年来,“美人”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用双臂撑起坠楼男孩生命的四位“最美农民工,为孩子教育而奉献青春的“最美乡村教师”……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人”,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因为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显示出来的勇敢和仁爱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让人们深受感动与震撼,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推动了社会进步发展,也让生活变得温暖明亮。

材料二:善良为“美”,助人为“美”,奉献为“美”,尽孝为“美”……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内涵。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青年人对“美”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美丽的人生。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Ⅳ.当堂检测

1. 回顾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更要有中国创造;不仅要有中国声音,更要有中国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②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④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是()

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12年8月13日在京启动“打击网络淫秽色情,打造健康网络环境”暑期行动,并邀请各大电信运营商及知名网站共同签署了《互联网站抵制淫秽色情承诺书》。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具有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B.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C.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D.电信运营商及网站是文化传播载体

4. 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为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和非常具体的价值判断与导向。这表明( )

①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②弘扬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中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2013年3月5日,某市开展“学雷锋”活动。为响应这一活动,我们应该( )

①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②抵制落后文化,改造腐朽文化③优先提高自我的科学文化修养④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6.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②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8.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编制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强调,要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①源于实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②就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拒绝外来文化侵蚀

③源于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④就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公分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公分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段话告诉我们,培育文明风尚重在( )

A.树立崇高道德理想

B.选择科学的世界观

C.宣传教育,开拓创新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10.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涵二者关系的有(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复习学案答案

Ⅲ.探究

问题:①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髙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③必须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学习在道德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德与时代气息。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⑤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抓紧抓好。⑥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修养。⑦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Ⅳ.1.D 2.D 3.B 4.B 5.B 6.B 7.D 8.C 9.D 10.B

11.(1)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有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③文化能够影响人,塑造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中国化得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有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2)略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二()班姓名: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1、经过5年的修订,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发行。新版词典共收单字13000多个,收录条目增加至69000多条。新版词典在力求权威、科学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潮流、集中民间智慧,“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和“房贷”“蚁族”等时尚用语均被收录。下列说法中材料未体现的有 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发展要与时代相呼应,与时俱进D.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因为大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网络新词的产生更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像“犀利哥”、“2012”、“XX帝”、“蜗居”等“雷词”(很有震撼力的词语)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经营者 4、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A.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C.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等都是大众传媒 D.当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5、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诞辰日。每逢这个日子,都会有大量海内外炎黄子孙前往炎帝神农农耕文明发祥地湖北随州参加寻根谒祖活动。2013癸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6月4日在随州开幕,主题初步拟定为: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7、为迎接农历壬辰龙年,我国发行了《壬辰龙年》特种邮票。据我国考古发现,龙源于辽河流域,至今已有8000年。这表明在我国A.龙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龙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 C.龙文化博大精深,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邮票成为龙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8、2013年世界杂技节上,中国杂技《舞空竹》斩获金奖。精心编排使“空竹”这项古典杂技焕发新意:婉转动人的江南评弹,以“空竹”对话“琵琶”,清新脱俗、浪漫情愫震撼了西方评委。这说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其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9、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这说明了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0、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已经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而今,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色。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尊重差异,理解个性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保持内涵,改变形式 12、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 A.一种新的传媒的出现和旧的传媒的消失B.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C.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D.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 13、京广高铁于2012年底全线贯通,“早上广州喝早茶,中午武汉赏樱花,晚上北京吃烤鸭”的生活体验已变成现实。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产生的根源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加快文化传播速度④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4、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16、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材料告诉我们 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②学习应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主干知识回顾】 1.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2.文化生活“喜”与“忧”的原因、表现及我们的态度。 (1)“喜”与“忧” (2)态度: 3.什么是大众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大众文化? 4.如何看待当前人们的文化生活? 5.什么是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1)含义: (2)原因: 6.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奏响的主旋律是什么?为什么? 7.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 8.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9.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地位、要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求) 10.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 (2)主要途径: (3)具体表现: 1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1)必要性: (2)重要性:

12.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国家:①基本内容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倡导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2)公民: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3.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意义: (2)作用:①② (3)必要性: 14.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是什么? 15.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及其关系。 (1)含义: (2)关系: 16.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17.公民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文化市场色彩斑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大众传媒的影响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③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④市场经济的滞后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当前“恶搞”作品在网络上可谓“新作不断”,“超越不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的文化需求②反映了文化市场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③把经典文化流行化,传统文化时尚化④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 的一种表现形式 A.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大题-普通用卷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2.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 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论语》十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走近先贤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由于 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 (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阅读材料,回答第1~3题。 1.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2.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 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D.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3.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 A.同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持久性 4.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5.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08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这些文化遗产() 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学案教案

第五课学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2、理解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知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学习重难点】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课前预习】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原因:A、社会实践的要求 B、社会实践提供的条件。(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推动,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既表现为推动。 (2)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 4、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 5、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的主体。 【问题探究】 1、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创新? 【自我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2.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人的艺术素质的发展 B.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C.推出完全崭新的文化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多选)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中,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表述是 A.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传播中交流,在全盘继承中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 D.文化继承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论述题 6.央视曾做过电视剧播出市场调查,发现观众对《亮剑》、《乔家大院》、《刘老根》《闯关东》这样反映城市、农村生活的优秀现实题材剧非常感兴趣。但是,真正反映当今现实生活的城市与农村题材的现代剧精品,依然是紧俏货。 “跟风过热、选题不新、艺术处理较浅必然导致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精品太少。”有学者说:“目前大多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反映的内容与程度整体上滞后于现实生活,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所以也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而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2)如果你是一位文艺工作者,你认为如们从根工上摆脱这种困境?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测试题

201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测试时间:90分钟测试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50分)1.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音乐这一新鲜事物,许多网民更是亲自参与其中。网络音乐节的举行,使中国成千上万的网迷有了自己的节日。这表明() A.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网络 B.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C.网络文化是人们所需要的大众文化 D.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2.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报道,在很多亚洲国家、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汉语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必须掌握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 A.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所致 B.中国和平发展和崛起的结果 C.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缘故 D.全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热浪之中,日趋频繁的国际交往的需要 3.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具有一致性,例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下列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 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用说明力和感召力来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倡导、制定或认可的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 A.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B.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C.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D.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在我国,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基本道德规范() ①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②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③是我国社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4分,共60分)1.被誉为“农民艺术象征”的武强年画,造型精美技艺超群的定窑、磁州窑瓷器,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美轮美奂的河北古建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又是燕赵儿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写真。这说明( )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011年3月的“两会”中,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有代表认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 ④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3.有代表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好自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重大。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一个民族必须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③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张家界将自己最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慌忙把祖宗留下的真山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 A.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5..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的“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原因: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正确的态度: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及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含义:传播媒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案

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面积修改) 考点一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认识——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作用: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文明风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点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理清——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0.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为什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1)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2、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怎么办)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10.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为什么? 1)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生活2学案

高二级《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3-21 (第二课) 学习目标: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内容、特点;2.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塑造 第一课时:感受文化的影响 [课堂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P15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内容) 1、文化影响人们的和。 材料二:美国人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刻意追求高学历,好职业;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的差异表明什么道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和。P14 不同的、、都会影响人,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和的特点。P15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一般不是、。 ①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许多启示、精神享受或困惑,许多都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②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的过程。P16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 ①这一特点表现在交往方式、和上。P16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和。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对人的和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误区分析】 1、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人自然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所以人们一旦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永远不变。()

【课堂检测】 1.2012年8月30日,在中小学即将开学之际,广东莞城文化执法队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以净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2013中山纪念中学检测)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观。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观。对西方人的赞美之辞,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现。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B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C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4.“在一幅画上有三种事物:鸡、牛和草,如果让你归类,你会把牛和什么分在一起呢?”对此问题,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这种差异表明() ①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③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2013唐山一中月考)根据统计预测,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据此回答6~7题。 6.(2013溱潼中学初考)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新《文化生活》第九、十课知识点整理版A4资料

新《文化生活》第九、十课知识点整理 版A4

第九课新知识点 1.【老课本P85第四单元导言部分】从“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以后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2.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下表述主要从国家角度,做题时审清主体灵活把握)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②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⑦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⑨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版第九课的导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版第九课最后一段总结性表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3.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多渠道多角度采集,注意结合具体题目灵活把握,其中的④⑤是新教材新加的内容)①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联系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关系)③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联系优秀文化对个人的作用)。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必然性、必要性:这一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 1.了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掌握调查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通过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实地采访调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了解调查报告: 1.概念解说: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兼有通讯和评论的某些特点,但又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通讯相比,二者都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对事实的叙述都比较完整;但通讯往往是写一连串的事件情节,有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主题,而调查报告则侧重用事实说明问题,它的主题是由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与评论相比,它们都有鲜明的观点,有理论色彩;但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证实其观点,而调查报告则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