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简介

靶向治疗简介
靶向治疗简介

靶向治疗

定义:

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具体概述:

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专业人士对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基因致癌的机理慢慢清晰起来,基于致癌基因的高端生物技术不断的被医学临床应用,分子靶向治疗,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这就是靶向治疗。

借助于不断进步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对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掌握已经不再停留到部位和器官形态学水平,而是结合形态和功能改变,并逐渐向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乃至基因组学分类诊断和治疗的方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数字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学与临床肿瘤学诊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而诞生了许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在国内外肿瘤学多学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肿瘤靶向治疗技术不断得到推广,疗效也不断得到提高。与时俱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自从2004年成立以来,通过举办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多中心协作和多学科合作,不断总结和制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的操作规范,使肿瘤个体化、靶向和综合治疗的理念不断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

但是总体来讲,靶向治疗在国内实际应用中还不够成熟,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更多的理论上的研究很难得到准确的实现,所以,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治疗方案:

尽管抗细胞增殖药物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但由于周围血管的支持,残存肿瘤细胞仍可获得血供而得以继续生长。同时,异常的肿瘤血管使药物向肿瘤组织内部递送减少,最终导致抗细胞增殖治疗的疗效受限。这使得人们重新思考新的肿瘤药物治疗策略,就是要从全局出发,不仅针对肿瘤细胞,更要针对肿瘤微环境,尤其是肿瘤血管生成,全方位地打击肿瘤,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杀灭肿瘤!这就是全新的anti-angiogenesis联合抗细胞增殖的治疗策略,简称“A+策略”。

诊断技术:

目前,国内多家医疗单位安装了16层或64层CT、双源CT、装备16层或64层CT的PET/CT;1.5T MRI在国内已经普及,3.0T MRI也安装了多台;开放式MRI介入治疗设备在少数单位已经进入临床使用;超声波检查设备也有了新的进展,具有代表性的纳米级造影剂液态氟烷纳米粒/乳剂比微泡类造影剂存在独特优势,超越了微泡类造影剂仅能发生血池内显像的局限性,使血管外靶组织显像成为可能,也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力地推动了超声分子显像与靶向治疗向血管外领域拓展。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快速成像、多层面重建、形态和功能成像成为可能,能够及早发现存活病灶,不但使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更为准确,而且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引导手段,也使得操作更安全,疗效更高。

实验室检查技术如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志物更敏感,更微量,使得肿瘤疗效的监测更容易。肿瘤基因或表达产物的检测使得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的合理应用成为可能,如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her-2阳性患者,使用赫赛丁治疗的效果更好;免疫组化或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20阳性,使得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毒副作用小于传统的化疗方案,疗效提高,生存期延长。

适合人群: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一龙等我国肿瘤界专家,以“探索,创造生命新希望”为主题,传递了近日召开的200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上令人振奋的新消息:人类在抗癌史上的里程碑——靶向治疗更适合亚洲患者,使用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更多的生命希望。

7000多肺癌患者参与研究

肺癌是癌症之王,其发病率近年来居首位。而肺癌中的“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全球患者超过100万。

面对最凶险的肺癌,一项全球性“TRUST”专题研究表明,亚洲患者借助新的治疗手段,能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这项研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发布后,引起了我国临床医生极大的关注。

据悉,在4年多的时间内,“TRUST”研究对亚洲、欧洲和美洲的52个国家中7000多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患者癌细胞得以控制,生存时间可达14.1周(中位)。“更令人鼓舞的是,亚洲患者的总体癌症控制率(DCR)达到78%,亚洲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达25.1周。”参加了美国这一肿瘤盛会的吴一龙教授欣喜地说:“对比全球的相应数据可以看出,这种抗癌手段更适合亚洲患者。”

作为临床医生,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也非常兴奋,他评价说:“这是目前关于靶向治疗研究得到的最好数字,令人非常印象深刻。对于亚洲患者来说,这个数字喻示着更长的生存时间、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多的生命希望。”

抗癌不再按部就班

据悉,目前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都有了靶向治疗的杀手锏,但目前在医院,针对晚期癌症患者或是放疗、化疗后癌症没有得到控制的患者,肿瘤科医生才会启用这一手段。但这种临床按部就班的治疗思路将很快被颠覆。[1]

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报告的另一项重要研究FAST-ACT显示,如果检查发现就是晚期肺癌,一开始患者就可以选择化疗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联合的抗癌思路将减轻癌症患者治疗时的身心痛苦,远期的治疗评价也比传统的治疗途径更为乐观。”据悉共有来自澳大利亚、中国、韩国、菲律宾和泰国的154名肺癌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

技术进展:

除了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外,针对肿瘤在器官组织、分子水平的靶点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靶向治疗技术进行靶点治疗。局部的病灶靶点可以用局部靶向消融治疗、靶向放射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向内照射治疗、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是针对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分子,作用于促进肿瘤生长、存活的特异性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等通道,新生血管形成和细胞周期的调节,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促进凋亡的抗肿瘤作用。与传统细胞毒化疗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并且毒性明显减少,开创了肿瘤化疗的新领域。

针对器官、分子水平肿瘤靶向治疗技术,以及靶向载体药物技术研究的进展,我国目前在基础和临床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器官水平实体瘤靶向治疗技术进展

1. 氩氦超导手术治疗系统(cryocareTM targeted cryoablation therapy,又称氩氦刀)

氩氦刀是一种适应证甚广的消融治疗技术,自1998年以来,美国已有100多家医院,中国有80余家单位装备了氩氦刀设备,它可对多种肿瘤施行精确冷冻切除,并且在肝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肾肿瘤、乳腺癌等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手术中冷冻适用于几乎所有实质性肿瘤,与射频等其他消融方法不同,氩氦刀冷冻既能治疗小肿瘤,也能治疗体积较大的(直径大于5cm)、数目较多的肿瘤;由于血管内血流的释热作用,冷冻不易引起大血管损伤,以至于也可以治疗大血管附近的,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据2007年11月第14届世界冷冻治疗大会统计,中国使用美国CryocareTM氩氦刀冷冻治疗的肿瘤例数已达11000例,其中完成500例以上的单位有10余家,部分医院已经达4000例,病种30余种,中国是全世界治疗肝癌和肺癌最多的国家。

由于各种靶向消融技术的特点不同,对于具体病例的治疗技术选择可能会有所不同。国内张克勤博士[4]比较了氩氦刀冷冻消融和射频(RFA)、微波(MCT)热凝固治疗兔VX2肝癌的对比研究,三种微创治疗在消融兔VX2肝癌中,无论是在消融靶区面积和横径方面、消融靶区肿瘤完全

消融率方面,还是在消融靶区肿瘤细胞残留率方面和消融靶区中肿瘤细胞完全坏死率方面,氩氦刀冷冻均优于RFA和MCT,而RFA和MCT效果相当。另外,RFA和MCT的“煮沸效应”造成的肿瘤种植播散是临床无法克服的问题,所有这些方面提示氩氦刀冷冻在治疗兔VX2肝癌中的临床疗效可能优于RFA和MCT。

临床治疗证实,氩氦刀局部消融与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等综合治疗相结合,疗效优于单一治疗,1~2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其远期疗效依赖于综合治疗措施的选择。当肿块≥4cm,特别是大于6cm时治疗效果差,瘤体易复发,甚至增大。因此,治疗前后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尤为重要,例如对于肺癌的治疗:氩氦刀联合介入化疗,联合放疗,联合中医药治疗,与单纯放疗、化疗、介入栓塞比较,1年、2年存活率均有显著提高,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以上结果表明氩氦刀将成为临床治疗肺癌必备的技术。对于靠近纵隔部位的肿瘤,局部氩氦刀完全消融有一定困难,氩氦刀治疗后也可以联合其他局部治疗方法,与放疗结合可以极大地减低放射剂量,联合药物植入和放射粒子植入可以提高疗

效和减少植入粒子的剂量,与其他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技术有效的结合,可改变目前综合治疗的理念,提高远期治疗效果。目前国内氩氦刀的治疗方兴未艾,但缺乏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来观察其对治疗肺癌的长期疗效。

近年来,氩氦靶向治疗技术协作组开展了较多的工作,如编写了全球第一个规范化治疗书籍,包括动物和人体实体瘤病灶消融靶区大小,冷冻后的影像学改变。建议其他靶向消融技术可以效仿。

2.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

MWA和RFA技术均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6年LeVeen伞状多电极得到美国FDA认证,极大地扩大了RFA的应用范围,与其他热消融技术比较,RFA是迄今世界范围内使用较多的技术,可以检索到的综述文献超过500篇。MWA主要在日本和我国开展,而RFA的报道绝大多数来源于欧美国家,就目前而言,可以认为MWA和RFA技术的治疗效果基本上是相

同的。射频电极从最初的单极发展到了多极,以及冷循环射频治疗系统,缺点是一次性毁损灶的范围有限,最大毁损体积直径3.5cm,对直径>3cm 以上的癌肿易残留病灶。美国RITA公司已经开发出针对不同大小肿瘤的系列射频针,直径3cm以下的肿瘤可以选择第一代伞状多极针或单极针;直径3cm至5cm的肿瘤应选择二代锚状多极针;直径5cm至7cm以上的肿瘤应选择最新的第三代集束电极针,并使用了特殊注射泵,使热传导更快更均匀,治疗时间大幅缩短,治疗大肿瘤效果更确切,病人更轻松。

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如何使射频治疗和化疗及局部放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的问题。对于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尤其是周围性肺癌,先利用射频消融治疗,大面积灭活肿块内癌细胞,减少肿瘤负荷,再用化疗治疗残余的转移癌细胞。对有肺门、纵隔淋巴结或其他转移病灶的患者,可结合化疗进行放疗及其他治疗。这样,肿瘤在得到局部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随着RFA技术的不断完善,RFA同介入化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外照射等有机结合,将极大的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3. 间质内激光治疗(interstitial laser therapy,ILT)和光动力

激光消融治疗(ILT)是以光学或接近红外线波长的高能量光束在组织内散射而转变成热,时间通常长于RFA,可以超过1h。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激光管消融范围较小,处于临床探索中,并未进入临床使用。现在试验研究复合探针,试图扩大消融范围。

4.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ablation,HIFU)

HIFU国内首创,目前有生产厂家4-5个,对于探头的设计,频率各有不同。HIFU可用于治疗很多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治疗,如子宫肌瘤,乳腺癌、骨和软组织肿瘤等。近年国内陆续有应用HIFU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报道,显示的疗效主要是止痛和辅助放、化疗后肿瘤体积的变化,这可能是超声热疗的效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HIFU消融治疗。国内文献表

明,HLFU对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等多种实体肿瘤有灭活作用。但目前在HIFU治疗肝癌的应用上仍存在诸多限制,如虽然部分超声波可经肋间隙进入肝组织,但肋骨反射使超声波到达靶区的能量大大减少;治疗时间过长使HIFU治疗的麻醉环节风险增加;HIFU治疗导致的皮肤烧伤限制了其治疗剂量的增加;HIFU治疗在破坏肝癌组织的同时,增加了肝损害的机会。因此,如何提高超声波的生物学效应、减少HIFU的治疗时间,成为该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

5. 精确靶向外放射治疗技术

(1) x-刀、r-刀、3D-CRT、IMRT

放射治疗技术在20世纪末出现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 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 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在近一个世纪中一直处于肿瘤治疗辅助地位的放疗手段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我国在引进瑞典头部r-刀和欧美x-刀以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开创了中国模式的头、体r(x)-刀的新局面。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国内外同道的高度关注。

x-刀90年代后期在我国应用较为普及,治疗病例较多,但缺少大宗病例的长期临床结果报道,2000年后随着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我国全身r-刀的问世,使这一技术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受到影响,使用的医院和治疗的病例逐渐减少,但是,不容置疑x-线立体定向放疗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剂量聚焦方式,可获得高度集中的剂量分布,在实质器官局限小肿瘤的治疗上可取得较高的局控率和较低的放射损伤。而且,赛博刀等新型x-刀技术的出现将会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研发的全身r-刀存在的问题是机型多、软硬件开发和资源整合不足,使每一种机型都未能尽善尽美,特别是在剂量评估和剂量验证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在临床应用的规范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使这一技术的全面、健康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尽管如此,全身r-刀所独具的剂量聚焦优势已被大量的临床结果证明,因此,加强这一技术的临床规范化应用,

开展多中心协作和经验积累以及进一步完善设备,对推动我国放疗设备产

业和放射肿瘤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技术

IGRT即4D放射治疗,以及正在研发的生物影像诱导放射治疗,等等。IGRT目前在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如赛博刀,Tomotherapy,等。

赛博刀(CyberKnife,射波刀)是一种新型影像引导下肿瘤精确放

射治疗技术,由美国Stanford大学医学中心脑外科JohnAdler等与Accuray 公司合作研发,1994年投入使用,1997年Adler教授首次介绍其临床应用。它是一种立体定向治疗机,整合了影像引导系统、高准确性机器人跟踪瞄

准系统和射线释放照射系统,可完成任何部位病变的治疗。将一个能产生

6MV-X线的轻型直线电子加速器安放在一个有6个自由度的机械臂上,通过运算X线摄像机及X线影像处理系统所得的低剂量三维影像来追踪靶区位置,执行治疗计划,以准确剂量的放射线来“切除”肿瘤。由于其临床治

疗总精度可达亚毫米级别,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精确的立体定向放射

外科/治疗(SRS/SRT)技术之一。与传统的SRS/SRT技术比较,赛博刀具有实时影像引导及无框架定位等优势。自1999年、2001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颅内肿瘤、颅外肿瘤及良性肿瘤的治疗至今已有8年临床应用历史,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000个患者接受了赛博刀治疗,尤其是在颅内肿瘤、脊柱

肿瘤治疗方面赛博刀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体部肿瘤如肺癌、肝癌、腹腔肿瘤的治疗方面仍停留在小样本,短期随访的研究阶段。随着赛博刀

在我国临床应用的逐渐推广及临床治疗病种及病例数的增多,尤其是病情

复杂和重症病人治疗的开展,体部实体恶性肿瘤患者行赛博刀治疗前肿瘤

靶区金标植入术的并发症需进一步总结,使赛博刀在我国进一步得到规范

和合理的应用,使更多的肿瘤患者从中获益。赛博刀比适形、调强、伽玛刀等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提供了分次大剂量放疗的可能性,如何选择最佳的

分割方式及单次剂量、总剂量,如何评价有效生物剂量等成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放射生物学、临床医学等的相关知识,

优化治疗策略,进行包括放疗增敏、化疗、热疗甚至其他放疗方式在内的综合治疗,尽可能地提高疗效,则是将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 由美国韦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发明,是影像介导的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它将直线加速器和螺旋整合起来,使治疗计划、患者摆位和治疗过程融为一体,它能够治疗不同的靶区,从立体定向治疗小的肿瘤到全身治疗,均由单一的螺旋射线束完成,通过每次治疗所得的兆伏图像,可以观察到肿瘤剂量分布及在治疗过程中肿瘤的变化,及时调整靶体积的治疗计划。有着常规加速器放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放射治疗医师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平台,在调强放射治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7. 放射性粒子植入间质内照射治疗

临床应用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是125I和103Pd,分别代表着低剂量率和中剂量率辐射,在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学上各有特点。植入放射性粒子的过程,要求在影像指导下完成,符合IGRT要求,放射性粒子一次性植入,达到单次剂量治疗的效果。

随着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不断提高与完善,剂量学要求逐步明确,植入治疗设备不断改进,20年来放射性粒子临床应用不断拓宽领域,充

分说明放射性粒子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美国,德国,日本的放疗专家都承认放射性粒子最好的适应证应当是前列腺癌低危组的病例,其长

期疗效与根治手术或外照射相似,但副作用特别是性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较低,治疗时间短,手术方法简便更受病人欢迎。在扩大放射性粒子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放射肿瘤专家与外科专家首先用放射性粒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我国胸外科专家已经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取得相当满意的结果,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胰腺癌、软组织肉瘤、骨肿瘤、早期乳腺癌等都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一定的经验和疗效。国内外近年来通过内窥镜对空腔脏器肿瘤进行粒子植入的试验,国内进行支架携带或捆绑放射性粒子植入腔道肿瘤(食管、支气管)的试验,都在探索中发展。

放射性粒子的设备已经规范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计划系统(TPS),必须能满足质量验证的要求。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已经迅速在国内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月销售125I粒子20000~30000粒,治疗患者4000~6000例。如此大规模使用的放射治疗方式,必须要有规章制度

的指引管理,这项工作应当是迫在眉睫,此外,应当认真交流放射性粒子的临床经验,使放射性粒子的临床使用不仅规范化,而且不断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8. 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局部药物注射治疗

恶性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是在X线设备的监视下,将抗肿瘤药物和(或)栓塞剂经导管注入肿瘤营养动脉,对肿瘤病变进行治疗。近10年来,由于导管器械、影像设备的发展,造影剂的不断更新及种类增多,尤其是随着微导管的应用增多,栓塞剂应用经验积累,介入技术不断提高,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内靶向插管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成为临床的常规工作。同时,该项技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因而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了这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技术,例如小肝癌经皮酒精注射,经皮肝穿刺注射碘化油加化疗药物治疗肝脏肿瘤,复发或残留病灶行无水酒精、乙酸、热盐水注射都在临床常规开展,费用低廉,效果显著。

近年来,经导管或经皮穿刺瘤内注射基因治疗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有些研究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例如,经肝动脉给予内皮抑素基因治疗肝癌;腺病毒介导的抗K-ras核糖体激酶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HSV-TK(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介导的基因治疗在动物模型中已初步获得成功;药敏基因,凋亡调节基因如bcl-2、bax、survivin、及一些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基因等均在广泛研究中。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药物经皮瘤内注射已经进入临床使用。由于基因治疗肿瘤比较局限,到目前为止只有肝癌、胰腺癌、肺癌、神经胶质瘤、大肠癌、喉癌等几种肿瘤可以采用介入导向的基因治疗,介入导向的基因治疗已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中显示了很好的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益处,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介入导向的基因治疗将会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会有越来越多的肿瘤会被根治。

(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技术进展

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发病机制从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些

领域的进展很快,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性质,可将主要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 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 易瑞沙);埃罗替尼(Erlotinib, Tarceva);

ZD1839(Iressa)可以增加PDD、CBP、Taxol、Docetaxel及ADM等药物的抑瘤效果,但不增加Gemzar的抑瘤作用;OSI-774(Tarceva, erlotinib)也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 EGFR-TK)拮抗剂,属

小分子化合物。2002年9月,美国FDA批准其作为标准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NSCLC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OSI-774对头颈部肿瘤和卵巢癌也有效;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在欧洲进行了

OSI-774联合健择+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在美国

也进行了OSI-774联合泰素+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有些临床试验研究有了初步的结果。Glivec (STI571, imatinib,格列卫)

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属小分子化合物用于既往干扰素治疗失败的CML

慢性期患者有效率达100%,对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 缓

解率也高达70%,Glivec还显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细胞瘤(GIST)患者的疾

病控制率达80%~90%;对化疗和放疗高度拮抗的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的脑肿瘤)可能有效。

2. 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Erbitux);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 Herceptin);

抗EGFR的单抗,如C225 (Cetuximab, erbitux)提高了5-Fu和CPT-11治疗后失败的结肠癌患者的获益率。显示只要阻断了EGFR,就能重

新获得对化疗的敏感性, EGFR抑制剂在一线联合方案的使用有可能效果会

更好。抗Her-2单抗赫赛汀(Herceptin)在体外试验中,3 - 100mg/kg均有明显的抑瘤效果。赫赛汀与阿霉素和紫杉醇均有协同抗癌作用,而赫赛汀与紫杉醇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抗CD20抗体(mabthera, rituximab) 已被批准用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并正在探索与化疗联合用于恶性度高的淋巴瘤的治疗。

3. 抗肿瘤血管生成已研制的药物

有bevacizumab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等,Bevacizumab (avastin, rhuMab-VEGF)是重组人抗VEGF配体单克隆抗体, Endostatin是一种内源性抗血管生成因子,分离自血管内皮瘤。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对原有的肿瘤治疗学观念与模

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疗效的预测问题,若能预见性地使用于可能有效的患者,则可避免不必要的经费投入;怎样与传统治疗方法配合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分

子靶向药物的耐药性问题等等。相信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作用机制将会进一步阐明,药物应用的个体化将会成为可能,更多的肿瘤患者将会从中受益。

4.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和达沙

替尼(Dasatinib);

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Avastin);

6.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7.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

8.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

9.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

10.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

抑制剂等。

(三)靶向载体药物技术进展

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改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

力学特性,增加药物定向富集到肿瘤部位甚至肿瘤细胞内,提高疗效,降

低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

1.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的分类

包括大分子载体系统、微粒载体系统、磁性药物制剂以及多重靶

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大分子载体系统包括生物大分子、合成大分子载体以

及抗体,其中核素与抗体的结合推动了核素靶向放射免疫内照射治疗技术

的进展。微粒载体系统是利用脂质体、纳米微粒、乳剂,如聚乙二醇、多

糖等修饰的高分子纳米微粒剂、微泡、微球等作为载体,将药物包封或嵌入各种类型的胶体系统,注射用药后,能选择性地浓集于肝、肺、淋巴组织、肿瘤细胞,并释放药物发挥疗效。临床试验已经证实脂质体包裹的阿霉素比常规使用的阿霉素效果好,原因可能是脂质体包裹的阿霉素延长了在病灶的停留时间,血浆的半衰期延长[15]。磁性制剂载体系统由超顺磁性的纳米磁性材料、抗癌药物和其他成分共同包埋于高分子聚合物载体材料中而构成。磁性导向给药系统对治疗离表皮比较近的癌症如乳腺癌、食管癌、膀胱癌、皮肤癌等已显示出特有的优越性。

2. 用于靶向基因治疗的腺病毒载体

基因载体方面研究最新和最显著的例子是腺病毒载体,是目前基因治疗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应用最广泛的病毒载体之一,由于腺病毒载体宿主范围宽广,感染效率高,可插入外源基因片段大,可介导外源基因短时呈高水平表达和无插入突变等特点,因而受到特别的重视。携带人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已经进入临床使用,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对于靶向载体药物的评价

尽管目前研究报道的靶向给药载体较多,但真正用于临床且取得肯定疗效的并不多。因为体外实验的肿瘤细胞与体内的肿瘤细胞在生物学行为、对药物的敏感性、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且许多人体肿瘤有异质性,同一肿瘤内部的不同细胞对治疗反应不一样,癌细胞株获得方式的不同等都会影响疗效的评价。另外,靶向化疗还受肿瘤血管、载体专一性、肿瘤大小与给药剂量、机体是否产生针对载体的抗体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许多靶向给药系统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才能最终用于临床。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肿瘤靶向治疗理念已经得到学术界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在规范化引导靶向治疗技术造福于患者的同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学会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重任。今后学会的任务将会向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多中心协作,综合运用多种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和靶向治疗技术,按循证医学模式进行治疗和总结经验,不断推动和完善肿瘤的个体化、靶向、综合治疗理念,提高肿瘤的疗效。

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癌症治疗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由

经验科学向循证医学、由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治疗模式转变。应用靶向

技术向肿瘤区域精确递送药物的“靶向治疗”和利用肿瘤特异的信号传导

或特异代谢途径控制的“靶点治疗”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

根据靶向部位的不同,又可以将肿瘤靶向治疗分为二大类,即肿瘤细胞靶向治疗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肿瘤细胞靶向治疗是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作为靶向,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则是利用肿瘤区域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起作用。虽然那些针对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局部肿瘤组织内的浓度,但由于这些大分子物质要到达肿瘤细胞靶区,仍然需要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屏障,这一过程是相对缓慢的。而血管靶向药物则有很大的优势,在给药后可以迅速高浓度地积聚在靶标部位。

最新研究:

中药及中药复方具有“天然组合化学库”之称,作用机制可能是“多

靶作用”,即复方中多种成分以低于它们某一单体治疗剂量进入人体后,

有选择地反复作用于某种疾病的多个直接靶点(治标)和间接靶点(治本),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局部杀灭方

法最大的不同是强调整体调节,充分调动机体的防御及免疫监视机制,发

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从整体调节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做到“正气内守”,通过自身调节,“泻其有余,补其

不足”,达到“阴阳平复”。中药的这种调节作用有可能抑制肿瘤及肿瘤

术后亢进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恢复其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抑制肿瘤血

管生成,从而有助于减少肿瘤组织局部血供,通过缺血、缺氧等饥饿方式

限制肿瘤的增殖并阻断其入血扩散的途径,消除术后残留癌细胞生存及转

移的环境,消灭残存的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此外,中药的不

良反应相对小,无骨髓毒性,在用药上可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在抑制肿瘤

血管生成,防止和控制肿瘤转移方面有较大优势。

根据国内外对于血管靶向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药

物研究所所长吴玉波,大胆尝试多靶点多途径切断肿瘤血管,只有彻底切断肿瘤血管,才能真正饿死癌细胞,切实提高抗癌疗效。而发达国家依据西药标准开发的抗肿瘤血管单体西药,只能作用于单靶点,目前医学界已经证实的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就已达十多个,比如肿瘤血管内皮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所有的研究已明确证实,单体西药已明显不能适应抗肿瘤要求。多途径切断肿瘤血管,彻底饿死癌细胞,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案。她预言:单靶点切断肿瘤血管已经被证明不能适应抗肿瘤的需要,多途径切断肿瘤血管是肿瘤饥饿疗法的必由之路,并指出:分子中药必将是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靶向治疗”更适合亚洲人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817809.html,/o/2008-07-02/0415********s.shtml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摘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是由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创立的一套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由内而外帮助治疗主体提高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方式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式。通过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基本理念以及治疗方法与技术,并对此种治疗模式进行简单的评述,可以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以求此模式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中。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家庭治疗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家庭治疗法的哥伦布”、“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则是由她所创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模式。这是一种注重家庭系统的体验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不仅关注每一个单独的家庭成员(治疗对象/治疗主体/来访者),也注重整个家庭系统,通过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使两者从一种功能不良和紊乱的状态蜕变为一种功能健全、良性运转、令人满意的内部关系的状态。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内部资源和选择,并拥有改变的可能——不论他(她)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所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又被称为“联合家庭治疗”或“人本学派治疗”,它在家庭治疗领域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1.理论来源 系统论和家庭治疗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萨提亚在大量的个案治疗实践中渐渐认识到家庭系统对个人有巨大的的影响。于是她开始研究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的治疗方法,由此创立了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治疗模式是建立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之上的,它注重对整个家庭系统的治疗而非单独个人的治疗。同时,受系统论影响,萨提亚抛弃亚里士多德的线性、单一因果论的看法,主张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人本主义与积极存在主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深受人本主义和积极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人类能够展示出积极的生命力量并具有潜能能够改变自己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强调人的成长。这也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基本信念支撑。 2.基本理念 世界观、人性观——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是萨提亚提出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又叫“威胁—奖赏”模型和“种子”模型。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这四个方面。 在“威胁—奖赏”模型中,关系被假定为以支配—服从式为基础的等级关系,例如父亲—孩子、老师—学生、老板—工人等等。个体在一生中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但却没有与对他(她)本人的定义加以区分,反而严格要求自己去符合这些角色的期望,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否认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用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定义自己。“威胁—奖赏”模型用线性、简单化的方式解释事件,不考虑解释实际情况的变量具有多样性。那些以“威胁—奖赏“模型为基础的人对改变的恐惧使他们致力于保持现状,熟悉感比舒适感更具有价值。[1]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第十三章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一.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系统式家庭治疗( systemic family therapy)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目前家庭治疗已经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之后极有影响力的四大治疗流派之一。 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Gregory Batson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1)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2)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3)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4)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5)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 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母亲(见小旭不听话的样子,瞪了一眼,忙对老师笑着说):老师,这孩子就这样,您别介意啊! 师(微笑着):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请小旭来讲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将来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肿瘤生物靶向治疗的护理

一、定义: 生物靶向疗法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它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把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所谓“靶向疗法”,通俗地讲,就是有针对性地瞄准一个靶位,在肿瘤分子治疗方面指的就是针对某种癌细胞,或者是针对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进行治疗。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针对某个器官,例如某种药物只对某个器官的肿瘤有效,这个叫器官靶向; 第二种叫细胞靶向,顾名思义,就是指只针对某种类别的肿瘤细胞,药物进入体内后可选择性地与这类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凋亡; 第三种是分子靶向,它指的是针对肿瘤细胞里面的某一个蛋白家族的某部分分子,或者是指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者一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目前生物靶向治疗的靶点主要有三方面,即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以及新生血管。作用于新生血管的生物制剂主要是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因为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常用靶向治疗药物及护理注意事项 吉非替尼片(易瑞莎) 1吉非替尼片250mg/日,空腹或与食物同服,与奥美拉唑等药物同服可降低疗效,同时使用酮康唑、克霉唑等药物,应考虑减量,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2.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腹泻和皮肤反应(>20%) 3.最独特的药物不良反应为:间质性肺病(东方人群3-4% ) 症状:急性发作、呼吸困难、伴有咳嗽、低热、呼吸不适和动脉血氧不饱和。短期发展严重,导致死亡 盐酸厄洛替尼片(特罗凯) 1盐酸厄洛替尼片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150mg/日 2.服用方法:至少在进食1小时或进食后2小时服用 3.与奥美拉唑、雷尼替丁、利福平等合用,可降低疗效,与酮康唑、环丙沙星等药物合用,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应考虑减量,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4.吸烟降低其血药浓度,建议戒烟 2.最常见不良反应: 皮疹(ⅠⅡ,ⅢⅣ)(75,9) %中位时间8天 腹泻(ⅠⅡ,ⅢⅣ)(54,6) %中位时间12天 西妥昔单抗注射液(爱必妥) 1适应症:转移性结直肠癌 100mg(20ml)/瓶 2.最常见不良反应:≥1/10 a.低鎂血症 b.肝酶水平升高 c.皮肤毒性(80%):痤疮样皮疹、甲床炎, 多发生治疗3周内 d.轻度至中度的输液反应:

靶向药物总结

单克隆抗体 分类通用名英文名商品名公司FDA批准上市时间靶点适应症 裸单抗(中国上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美罗华罗氏1997 CD20 适应症:CD20阳性的NHL。(第一个问世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 (2002年中国上市)曲妥珠单抗Herceptin 赫赛汀罗氏1998 Her-2 适应症: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 (2010年中国上市)贝伐珠单抗Avastin 安维汀罗氏2004 VEGF 适应症:转移性结肠直肠癌,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肺癌)患者治疗。(世界上第一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2006年中国上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 爱必妥默克2004 EGFR 适应症:结肠直肠癌。扩大适应症:鼻咽癌, 肺癌,联合化疗改善头颈部癌症预后。 帕尼单抗Panitumumab 维克替比美国安进2006 EGFR 适应症:结直肠癌患者。(第一个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修饰性单抗替伊莫单抗Ibritumomab 泽娃灵美国IDEC 2002 CD20 适应症:CD20阳性的恶性淋巴瘤。(世界上第一个放射性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托西莫单抗Tositumaomab 百克沙葛兰素史克2003 CD20 适应症:化疗无效,CD20阳性,分化低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鼠源单抗,放射性碘131以Tositumaomab抗体为载体。 吉妥单抗gemtuzumab Mylotarg辉瑞2000 CD33 适应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因临床效果不明显及安全隐患,2010年6月在FDA的要求下,从美国市场撤市。 小分子化合物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002年中国上市)甲磺酸伊马替尼Glivec 格列卫诺华2001 CD117 适应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 (2005年中国上市)吉非替尼Gefitinib 易瑞沙阿斯利康2003 EGFR 适应症: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或不适于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2007年中国上市)埃罗替尼Erlotinib 特罗凯罗氏2004 EGFR 适应症:一线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 多靶点小分子化合物 (2006年中国上市)索拉非尼Sorafinib 多吉美拜耳公司2005 多激酶抑制剂适应症:不能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扩大适应症:肺癌, 肝癌或其他实体癌。 (2007年中国上市)舒尼替尼Sunitinib 索坦辉瑞公司2006 多激酶抑制剂适应症:对标准疗法没有响应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道间质瘤和转移性肾癌。 拉帕替尼Lapatinib Tykerb 葛兰素史克2007 EGFR,HER2 适应症:与卡培他滨合并治疗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国产靶向通用名英文名商品名公司中国上市时间靶点适应症 (上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 恩度先声药业2006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适应症:本品联合长春瑞滨和顺铂化疗方案(NP方案)用于治疗初治或复治的Ⅲ/Ⅳ期NSCLC。 (上市)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泰欣生百泰生物2008EGFR适应症:本品与放疗联合适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表达的Ⅲ/Ⅳ期鼻咽癌。 (上市)碘[131I]美妥昔单抗Metuximab利卡汀华神集团2007肝癌细胞膜表面 H18G分子适应症: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原发性肝癌,以及不适宜作动脉导管化学栓塞(TACE)或经TACE治疗后无效、复发的晚期肝癌患者。 (上市)碘[131I]人鼠嵌合单抗Vivatuxin唯美生上海美恩2007细胞核?适应症:适用于放化疗不能控制或复发的晚期肺癌的放射免疫治疗。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低自我价值高自我价值 我想要被爱我被自己与他人所爱 应对姿态:不一致: 我会做每一件事情(讨好)我要让你感到愧疚(指责)我与现实疏离(超理智)我否则现实(打岔)应对姿态:一致:我做适合的事 我尊重我们的差异我将你和我函括进来我接纳情境 顽固的,批判的确认的,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即时反应的回应的 被家庭规条与“应该”引发动 机 对选择与负责的觉察 外在地界定防御压抑感受 留在熟悉里接纳自己与他人:信任与他人接纳感受、统整与人性 愿意为不熟悉作出冒险 以过去为焦点想维持现状以现在为焦点愿意改变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 一、定义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 二、辅导目标 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 三、特点 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四、基本概念 (一)人际交往环境 家庭治疗的基本前提是人是其所在环境的产物。个人与其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交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行为。治疗师试图通过每周与来访者谈50分钟来对其进行治疗。这50分钟的影响力会少于他们在这周剩余的167小时中所接触的人的影响力。所以,通常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会见他们和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二)互补性 任何人际关系中,一个人的行为都与其他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行动,大多数是互动的一半。如果一个人改变了,关系就改变了——另一个人自然会受到影响。家庭治疗师一旦听到一个人抱怨另一个人时就要考虑到互补性。例如,丈夫经常抱怨妻子唠叨。一个人被认为唠叨,可能意味着长时间没有人倾听她所关心的事情。互补性意味着互相影响。适当互补能使夫妇划分工作和相互支持。僵硬的互补限制个人充分发挥潜力,使关系僵化。(三)循环因果关系 行动通过一系列递推的回路或不断重复的循环而相互联系。这个理论认为,不要与家庭一起毫无结果地分析、搜寻到底是谁引发了什么事情,问题是由一系列正在进行的行动与反馈维系的。谁引发的,是无关紧要的。 (四)三角关系 Bowen认为,三个人组成的系统,是人类关系中变化最小的稳定团体。两个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一方或者双方将转向其他人的同情或冲突将吸引第三方。比如夫妻有争吵,有时无法解决,会抓一个孩子进来,把孩子牵扯进来。比如,丈夫工作忙,妻子会把快乐和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第三者并不是被动拉进来,而是自己会跑出来帮父母维持快乐家庭。一个人未能达到高度的自我分化,是因为他陷入了三角关系。三角关系导致家庭成员不能面对家庭的真正问题。如一家三口,儿子可能倾听了夫妻双方的抱怨,而与双方都很好,但这对夫妻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五)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中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相互交往的功能性结构。家庭由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可以按辈分、行为、共同兴趣以及功能划分,并由人际交往界线分割开。界线保护家庭及其亚系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例如,不许在晚饭时间打电话的规则就是一个界线,它保护家庭不受干扰。没有受到界线充分保护的亚系统会限制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如果孩子被允许可能随便打断父母的谈话,辈分间的界线就被侵袭,夫妻关系就被父母角色所破坏。如果父母总介入孩子间的争执,孩子就无法学会如何打赢自己的战役。僵硬的界线可以培养自主,不利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感 罗艳菊 这是一本有关我们的信念如何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可以然后获得 健康的信念的实用性书籍。这本书也向你展示了如何解决过去的负面经历造成 的影响。它将帮助你改善与其他人沟通的技巧。 ——约翰·贝曼这本书有两条线,第1条线就是感知,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我是怎么感 知这个世界的,第2条线是应对,是输出部分。第1条线感知,首先第1章讲 到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萨提亚把我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我们感知方式的雏形,来源于家庭,也就是基本三角关系。孩子在刚生下 来的时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他需要用父母的眼睛来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他有 一个身份认同依赖,而父母由于受自身的限制。他会有投射,他把自己没有完 成的那些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展出他的应对方式,这就引出了第2条线——应对。两条线是一个环,也可以说是一条线。 萨提亚讲到了5种应对方式,也就是了5种生存姿态,其中4种是不良的 生存姿态,一种是健康的生存姿态,也就是表里一致。以上就是理论部分。 我们的目标是表里一致,是健康的生存姿态。如何调整到健康的生存姿态呢?接着就是技术部分。作者有将其分成技术与工具两个部分。五至九章分别 介绍了改变的过程、成分干预技术、转化过程技术、个性部分舞会技术以及家 庭重塑技术,第十、十一章介绍了雕塑、隐喻、曼陀罗、冥想、家庭规则转化指南、温度读取等工具。 第5章改变的过程,是这些技术的提纲契领。萨提亚提的改变主要是指内 部的转换。改变的过程是,发现你行为背后的应对模式,然后觉察它,它的内 容与过程,再理解它,你是如何为它赋予意义的。之后你会发展出新的方式, 也就是改变。改变,而非消除或消灭。改变的关键是添加,也就是引入一些新 的东西。它既包括内容的添加,比如,新的感知、新的关联、对自身新的感受、

家庭治疗导师——王继堃老师简介

王继堃——家庭治疗导师 专业背景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 美国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学访问学者 中美精神动力学治疗培训(CAPA培训项目)中美精神分析联盟 中美叙事治疗培训 治疗流派:团体咨询,家庭治疗,心理动力学 工作经历 京师博仁教育中心心理专业人才培养事业部特聘讲师 京师博仁“心众筹”项目特聘讲师 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心理治疗与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会员 上海精神分析联盟(CSC)学术部理事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hinese and American Psycho-analysis Association, CAPA)会员,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上海委员会(CSC)理事, 代表性论文: 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 McMaster临床评定量表在中国抑郁症家庭中的应用 从系统观点看青少年抑郁症与家庭功能 McMaster模式家庭功能评价及家庭治疗 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研究 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症状的关系研究进展 Wang Jikun, XD Zhao.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in Chinese depressed couples;a cross-sectional study.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13, 15: 9–14; Wang Jikun, XD Zhao.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ocial support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an urban area of Shanghai, China.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12, 55: 574-579; 擅长领域 丧失,亲子关系(和父母关系、和子女关系),亲密关系(包含情感问题、婚姻问题),依恋,孕产

浅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怎样的 导师:京师博仁李世庆老师 萨提亚女士认为,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 如果你对你自己这个产品有不满意的地方,请不要埋怨和指责自己。只要你愿意走进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课堂,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以重塑一个幸福、快乐的你! 如果你对你自己这个产品非常满意,那恭喜你!在萨提亚的课堂中,你可以学到一套方法,让你身边的人幸福、快乐! 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在整个国际心理治疗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是仅仅将焦点放在处理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上,而是创新了一套协助个人和家庭由负向转为正向成长的理论和方法,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morefully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培训对象 人们因为拒绝改变而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疾病,内疚,亲密感和生产力以及快乐的丧失。 对于治疗师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各种角度来看待来访者的问题,以便看清事情的全貌,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评估:怎样定义一段关系,怎样定义一个人,怎样解释一个事件以及我们对改变有怎样的态度我们总是在自己和整个世界面前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代价就是这些标签让我们失去了自己身份的关注,角色变成身份,个人独特性逐渐消失。 学习或者迎合他人是我们对自身个性的否定,然后时间否定了他人,让我们无所适从。 尝试摆脱线性思考方式,寻求更加多元的自我。 改变后不确定的未来,安全感的丧失是患者阻抗的原因,因此有人会选择现有的功能不良的反应模式,所以咨询中,最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改变后的安全感和接受新的可能的勇气。 安全感和信任是基于信心而不是熟悉感,爱是人们自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差异性。 萨提亚治疗信念: 1、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部改变有限,内部改变仍然可能存在; 2、在任何时间,父母都要尽其可能的做好; 3、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学的内部资源; 4、我们拥有很多选择,特别是在应对压力而不是对情境做出反应的时候; 5、治疗需要关注健康和可能性,而不是病理学的方面; 6、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成分; 7、人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而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成长; 8、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 9我们所有人都是相同生命力量的展示; 10、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11、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ABC理论中的B既我们的信念会产生结果C,两者相通); 12、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所以自己的表述才是最准确的证据; 13、人们在本质上是好的,要想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相联结并确认他们,他们就需要找的自己的内部财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此契合,及即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力) 14、父母通常会重复他们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15、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我们能够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817809.html,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的许多生动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通过下面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去调解家庭关系。 那么,什么是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有什么特点、观念、方法呢?在进入主题之前,让我们来进入一个特别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窥见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起源、特点及迷人之处。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女孩施加了什么魔力呢?!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原来的状态。 啊,这里面是什么缘故,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力呢?! 萨提亚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兄弟来到治疗面谈中,并展现他在这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修订稿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母亲(见小旭不听话的样子,瞪了一眼,忙对老师笑着说):老师,这孩子就这样,您别介意啊! 师(微笑着):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请小旭来讲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简介-历史及上市药物

肿瘤的靶向药物选择一一国内外已经上市的分子靶向(MTT)药物… 一、靶向药物(targeted medicine )简介 靶向药物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是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高科技药物。靶向药物与常规化疗药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作用机理:常规化疗药物通过对细胞的毒害发挥作用,由于不能准确识别肿瘤细胞,因此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殃及正常细胞,所以产生了较大的毒副作用。而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基因开发的,它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由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所决定的特征性位点,通过与之结合(或类似的其他机制),阻断肿瘤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杀灭肿瘤细胞、阻止其增殖。由于这样的特点,靶向药物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要比常规的化疗方法小得多。靶向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小分子药物 小分子药物通常是信号传导抑制剂,它能够特异性地阻断肿瘤生长、增殖过程中所必需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诺华制药生产的格列卫(Gleevec ,通用名Imitinib )、阿斯利康生产的易瑞沙(Iressa ,通用名Gefitinib )均属此类; (二)细胞凋亡诱导药物 通过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美国千年制药公司生产的Velcade (通 用名bortezomib )、Genta 公司生产的Genasense(oblimersen ); (三)单克隆抗体 例如赫塞汀(Herceptin,通用名Trastuzumab),用于治疗HER2基因阳性(过量表达)的乳腺癌。这类药物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识别肿瘤细胞的。 除上述列举的已经进入临床使用的靶向药物外,另外还有多种靶向药物正在开发中。 二、肿瘤的靶向药物上市历史回顾: ■白血病费城染色体开启靶向治疗之门 早在I960年,美国费城的研究者发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中存在一个染色体异常。数年后,研究者发现这是9 号和22 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由于这个染色体异常首先在费城(Philadelphia )发现,故命名为费城(Ph)染色体。该染色体也成为了40年后 上市的CML靶向治疗的靶点。2001年,首个被证实可对抗费城染色体分子缺陷的药物一一伊马替尼以FDA史上最快的速度(仅经过3个月评审)获批上市,自此成为CML勺标准治疗,使CML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 第2个治疗CML的靶向药物是达沙替尼,2006年被FDA批准用于伊马替尼不耐受或耐药的CML2010年其适应证扩展至早期CML的初始治疗。同年,尼洛替尼获批用于CML2012 年,伯舒替尼(bosutinib )和普纳替尼(ponatinib )陆续获批治疗CML。 ■肺癌从EGFF到VEGF ALK 1987年,研究者首次证实肿瘤细胞上的受体一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 胞肺癌的生长和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短短6年之后,首个靶向EGFR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吉非替尼获FDA批准,次年同类药物厄洛替尼获批。在 我国,自主研发的埃克替尼于2011 年用于临床。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的贝伐珠单抗于2006年获FDA批准与标准化疗联 合,作为不可手术的非鳞癌、已发生肺内或肺外播散,或已复发非小细胞肺癌的初始治疗。 2011年,靶向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通路药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 )获准用于ALK

系统式家庭治疗

系统式家庭治疗 添加时间:2009-6-1 15:40:48 浏览量:269 编辑:admin barefoot running shoes five fingers vibram vibram five fingers Five Finger Shoes vibram fivefingers FiveFingers KSO GHD Styler GHD IV Styler MTB shoes anti shoes一、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 展 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 Lyman Wynne , Gregory Batson 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如美国的 Nathan Ackerman, Carl Witaker, Murray Bowen, Don Jackson, Virginia Satir, 原西德才的 Helm Stierlin, 意大利的 Mara Selvini-Parazzoli 等。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 1 、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 2 、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 3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4 、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 5 、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在这些异源性的发展中,所谓的“第二代精神分析家”在这个阶段扮演着主要角色。由于这种治疗确能解决问题,所以很快引起注意,经过一番试验和发展,家庭治疗终于在理论构想和治疗技术上成熟。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 (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目前家庭治疗在北美、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都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医疗业务兴旺,理论及临床研究都很活跃,围绕这一领域的专业杂志已达8 0多种。 中国专业人员与家庭治疗的接触始于八十年代。1987年,有四名来自中国昆明和北京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受德国邀请前去考察德国的心理学状况。在短暂的访问接触后,家庭治疗这样一种当时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治疗方法,留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1988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Helm Stierlin 和 Fritz B. Simon 博士,在昆明通过“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第一次将家庭治疗传入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当RTKs 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

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HER家族; 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DGFR:血小板衍生因子; HER2:HER家族的一种受体; Abl-Bcr: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 Flt-3: 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c-kit: 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 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厄洛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该药对非小细胞肺癌复治患者的有效率为10%左右。 酪氨酸激酶的研发仍然面临着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一是耐药性的出现,二是肿瘤通常有一条以上的激酶通路被激活,信号通路存在交叉和代偿。因此,研究人员开发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凡德他尼、达沙替尼、舒尼替尼、拉帕替尼、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它们对伊马替尼耐药的白血病有一定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 三、家庭治疗过程 四、治疗策略和技术 一、概述 (一)家庭治疗的形成与发展 (二) 家庭治疗的概念 (三)家庭治疗的视角与特点 (一)家庭治疗的形成与发展 1.家庭治疗的形成 家庭治疗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 阿克曼(Nathan Ackermann)创始人之一,“家庭治疗之祖” 贝尔(John E. Bell )家庭治疗之父,第一位正式的家庭治疗师 1952年,贝特森在加利福尼亚设立了精神分裂症项目组 杰克森和哈雷被公认为是对家庭治疗的发展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人物 萨提亚也是这个小组中的成员后来成为在家庭治疗中展现出非凡魅力的领军人物 20世纪60年代,涌现出鲍恩、梅纽钦等许多著名家庭治疗大师级人物 20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2.家庭治疗的现代发展与趋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家庭治疗的发展有两个特点: 更加成熟; 各学派之间的交流与整合、折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家庭治疗在中国 从1988年起,海德堡小组的近十位著名治疗师都先后来中国,参加了国内首批系统式家庭治疗师的培训,同时接受国内的医生去他们那里学习、进修,开展学术交流。 1988年,由德国人玛佳丽(Margarete Haass-Wiesegart)和席加琳(Ann Kathrin Scheerer)女士发起,在万文鹏教授和赵旭东教授的组织和一批国内专家同道的参与下,在昆明举办了一期全国心理治疗讲习班。 从1993年起,李维榕也开始在香港讲授结构式家庭治疗。 1996年,米纽琴(Minuchin)来香港,成立了香港家庭研究所(Family Studies, Hongkong),在香港推广结构式家庭治疗。 从2001年开始,也在中国大陆举办结构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 2004年后,海灵格、Maria Gomori等家庭治疗大师先后到中国 (二)家庭治疗的概念 家庭治疗是针对家庭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改变不良关系和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 1.家庭治疗定义 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会谈、行为、作业及其它非言语技术消除心理病理现象,改善和促进个体和家庭功能恢复的心理治疗方法

家庭治疗历史与流派

第一部分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历史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崛起,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家庭治疗,不能顾名思义地把它看作是对家庭矛盾和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家庭治疗依然关注当事人(client)个人问题和病症的减除,但它同个人取向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它超越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并治疗。因而,把家庭治疗法称作“系统疗法”或“关系疗法”似乎更为恰当。 家庭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的诞生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意味着一次范式(Paradigm)的转移。它代表了“一个理解人类问题,了解行为、症状的发展以及解决之道的全新方法”,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崛起的“第四势力”(第一势力的咨询理念——精神动力学派,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派)。九十年代初,对美国的从业人员理论取向的调查中,家庭治疗占10%,仅次于整合主义取向(30%)。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庭治疗进入中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1.1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系统观 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黑匣子”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脉络中,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一只猴子,它在三个猴群中的地位分别居于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当这只猴子在不同的群体时,分别给予相同的能引发攻击行为的电刺激。结果,在位处第四的猴群中,它只攻击其它猴子一次:在位处第三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二十四次;在位处第二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七十九次。可见,整个系统的互动历程比个人的心理本质更为重要。 因而,家庭治疗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作他个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在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所谓的当事人,是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者,家庭治疗师们称其为“被指认病患”(identifi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