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的研究创立与展望

再生医学的研究创立与展望
再生医学的研究创立与展望

2020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考试(共50题,共100分)4

2020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考试(共50题,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共40分) (D) 是国际上首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2分] A前苏联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2.无人遥控潜水器最早出现在(A),主要用于考古方面的研究。[2分]。 A 1953年 B 1973年 C 1993年 D 2003年 3在生命起源的理论中, (B)主张从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的起源,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2分 A特创论 B生源论 C泛胚种论 D化学进化论 4.海洋立体观测监视系统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海洋综台、立体观测监视的组合系统,下列不属于海洋立体观测监视系统的技术手段的是(B)。[2分] A调查船观测 B深海生物资源 C浮标监测 D卫星遥感 5.载人潜水器, 特别是载人深潜器是当代海洋科技的制高点之一。下列属于我国载人深潜器的是(D)。[2分] A“双鱼座”4号 B“深海6500"号 C”和平I”号 D“蛟龙”号 6.(B)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科技的新纪元,人类从此进入空间时代。 [2分] A 1947 B 1957

C 1967 D 1977 7.(A)由一层石墨层片卷曲而成,是结构最简单的碳纳米管。 [2分] A单壁碳纳米管 B多壁碳纳米管 C石墨烯 D富勒烯 8.海岸带生境具有独特的生物群落和极高的生态价值,下列不属于海岸带生境的是 (A )。[2分] A热液口 B珊瑚礁 C湿地 D三角洲 9.相比传统燃油车,以下哪点不属于纯电动汽车的缺点: (C)。[2分] A续航里程短 B充电时间长 C车辆能耗高 D仅适用于市区内通勤 10.1948年,(B) 物理学家伽莫夫等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该模型取得巨大的成功。[2分] A前苏联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11.近年来, -系列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设施农业中的结合应用,颠覆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出了智能高效的设施农业。以下哪项信息技术与设施农业的智能化发展无关: (D)。(2分] A物联网 B云计算 C人工智能 D集成电路 12.载人潜水器,特别是载人深潜器是当代海洋科技的制高点之一。下列不属于载人深潜器的是(A)。[2分] A“海翼”号 B“蛟龙”号 C“深海勇士”号 D“鹦鹉螺”号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

文献综述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 摘要:通过特定转录因子的过表达使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细胞),这一成果引起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由于 iPS 细胞不仅具有与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 细胞)相似的基本特征,而且与 ES 细胞相比,不存在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能. 目前, iPS 细胞主要用于细胞分化和移植,并可提供体外的疾病模型,以便于研究疾病形成的机制、筛选新药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从 iPS 细胞的产生、诱导方法、生物学特征和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作以研究! 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重编程;再生医学 正文 1iPS 细胞的产生 主要经历了 3 个大的阶段. 1981 年,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 细胞)建系干细胞是近 30 年来生物学发展最快的领域(Evans 和 Kaufman),这些具有全能性的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为组织修复开辟了新途径. 尽管这些细胞来源于囊胚内细胞团,基本不存在去分化和重编程的问题,但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深受伦理道德和异体排斥等问题的困扰. 随着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开创了体细胞在卵母细胞中去分化和重编程的先河. 2000 年,Munsie等从小鼠体细胞核移植囊胚中分离得到了小鼠 ES 细胞,从而拉开了治疗性克隆研究的序幕,使利用病人的健康体细胞对自身的病变组织进行修复成为了可能,尽管这一技术可以避免异体移植所造成的排斥反应,但仍然深陷伦理道德争论的漩涡之中.2006 年,Yamanaka 等将 4 个转录因子导入已分化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而获得了类似于 ES 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细胞). 2007 年,Yu 等和 Takahashi 等又分别采用相同的基因改造的方法将人的体细胞逆转为类 ES 细胞,这些划时代的成果不仅解决了利用干细胞进行组织修复所面临的免疫排斥和伦理学问题,在利用病人正常细胞进行组织自我修复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且是用来研究细胞去分化和基因组重编程的重要途径(不需要胚胎或卵母细胞).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揭开了再生医学领域的新篇章. 2iPS 细胞的诱导方法 迄今为止,短短几年的时间内 iPS 细胞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诱导方式而言,从病毒方法如逆转录病毒、慢病毒和腺病毒,到非病毒的转座子载体和蛋白质均能介导外源转录因子诱导产生 iPS 细胞. 利用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载体诱导生成 iPS 细胞时,可能会引起外源基因整合到体细胞基因组,引起插入突变,如果将这些 iPS 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会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Aoi 等利用不与宿主细胞整合的腺病毒、质粒为表达载体瞬时转染靶细胞可以获得 iPS

再生医学的研究创立与展望

?学术讲座? 再生医学的研究创立与展望 徐 荣 祥 大家好!今天交流的内容是一个最前沿的课题———再生医学的研究创立与展望。这是一个最新的概念,最新的学术体系。借此机会,给大家从再生医学的创立、研究现状以及学术发展规划作一个简要的报告 一、从医学模式的创立发展趋势,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思路 人类生命科学发展2500年以来,围绕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多年来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应用的医学模式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我们今后将采用什么样的医学模式,才能更符合人体生理过程和有利于健康?人类寿命能否超过百岁?未来的医学是什么状况等等。围绕上述问题,科学界在世界上炒得轰轰烈烈,为什么炒得轰轰烈烈呢?原因是,在两千多年前,无论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源于大自然,人们都想利用大自然的东西,来解决健康问题。我们祖国医学在有记载以来,从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到秦始皇下令密制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和华佗的手术疗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医学体系和设想。而西方医学从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通过人体解剖创立人体形态学以后才产生了具体的外科手术和“毒药治病”的医学观。从学术创立的起源来说,不管是东方医学的整体哲学观,还是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这两个医学体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进有退,有微观有宏观。通过2500年的发展,在医学上出现了两个医学学术阵营--东方医学阵营和西方医学阵营。东方医学阵营是我们先祖传下来的,也是世界医学中最古老的医学体系;祖国医学宏观的治疗方法,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益处,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方医学的发展,经过了两大转折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埃及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有大量的伤员,人类对形态学的研究从解剖学发展到对人体器官行手术处理的方法来抢救生命。第二个时期是文艺复兴发展时期,由于文化的大变革,使人类对人体的看法在炼金术的机理影响下产生了人体组织生物化学,使西方外科、毒性治疗医学发展成为现代微创外科和单分子物质的低毒性桔抗医学;东西方医学均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溶于医学治疗中去,这就是医学发展史。但无论是祖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哪?很简单,打个形象的比喻,前辈们传到我们医生手里的医学传家宝就是:左手拿着刀,右手拿着“毒药”,面对病人说:“左手拿着刀,我要切除你损伤坏死的脏器,保护抢救你的生命,治疗你的疾病,同意吗?右手拿着毒药,我要以毒攻毒,治疗你的病,同意吗?”这就是现行医学的主体,西方医学的西药大多是体外化学物质,与人体生命规律不相符,没有副作用是不可能的,所以从生命规律的角度把它比喻为毒药并不为过。为了减少或者阻滞药物毒性,多少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医学家们都一直在苦苦的研究,各国政府也为保障药物对人体的有限的安全,均成立了国家药物控制管理机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的思路并没有从毒药中走出来,从而并没有改变旧的医学体系;究竟符合人体生命规律的新的医学体系在那里?人类医学究竟应该走向何方?今天我将大胆的宣布我的研究成果———再生医学的创立研究和发展。 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们开始研究再生医学,1987年设立研究基地,虽然经过了风风雨雨,但我们现在的再生医学研究成果表明我们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1989年,我在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上公布了我们研究烧伤再生组织细胞的无疤痕愈合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公布了再生细胞和皮肤再生的组织学资料和临床效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 应用 摘要: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已成为细胞生物学、药学、毒理学、干细胞、系统生物学和新药创制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平板细胞培养方法使细胞单层生长于二维环境,不能产生体内的细胞外基质屏障。且细胞表型也异于原代细胞,而三维细胞培养技术通过模拟机体内细胞生长的生理微环境,利用各种支架或设备来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分化,产生具有合理形态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具有细胞培养直观性和条件可控性的优势,故其在再生医学应用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从干细胞、血管再生、器官移植、以及组织修复等方面综述了近期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功能性生物材料方面研究中的作用,有助于对功能性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设计研究。 关键词: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再生医学;干细胞;血管再生;器官与组织修复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疾病的治疗方式已得到了极大改进。但组织器官严重损伤后修复缓慢,或由于创伤过大而致组织器官无法修复,使得再生医学成为当今生物医学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体外建立适合细胞和组织生长的生理微环境对再生医学研究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单层平面培养的细胞无论是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与在体内自然生长的细胞相去甚远.由于无基质支持,细胞仅能贴壁生长。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分化能力,而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以其能为细胞和组织创造一个均衡获取营养物质、进行气体交换和废物排出的理想生理场所。又易于形成具有合理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组织器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 ]。目前,三维细胞培养方式发展迅速,包括皮氏培养瓶、灌注小室、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以及微重力旋转生物反应器等培养方式。其中微重力旋转细胞培养技术因其特有的微重力环境,使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载体的交联度、沉降力、机械力、压力等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模拟了近似生物体内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微环境,在再生医学领域应用中备受关注.。除再生医学以外,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也常被应用于药物载体、药物毒理、药物筛选、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1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应用中的优势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使用三维支架或设备细胞提供类似体内生长环境的支架或基质.建立细胞问及细胞与胞外基质问的联系.促进细胞近似于体内的基因表达、基质分泌及细胞功能活动,形成一定的三维结构,既保留了体内细胞微环境的物质结构基础.又实现了细胞培养的直观性及条件可控制性,便于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状况,以及预防或疾病的治疗。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实现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两者皆采用从机体获得功能细胞。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与三维结构的生物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前者是直接植入体内

2019甘肃省 中考专题训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 附答案.

优质大题 说明文 2 篇 (一)(2019 抚本铁辽葫黑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 题。(13 分) 用“面粉”修复牙齿 ①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牙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主要的牙齿疾病就是牙齿缺损。造成牙齿缺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龋齿,其次为外伤、磨蚀、酸蚀等。修复方法可根据牙体缺损情况和使用材料情况,选用树脂修复、全瓷修复、烤瓷修复等。可以采取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拔牙、补牙、种植假牙等方式,但这些方法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耗时费力、花费不菲。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治疗牙病? ②最近,一项获得中国专利银奖的再生医学材料展示出美好的应用前景。所谓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技术,其技

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基于这种研究方向研究出的用于牙齿修复的再生医学材料,会给现在传统的口腔疾病治疗方法,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③这种再生医学材料外貌朴实,长得像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面粉”。可这面粉来头不小,可别小看它,它是由纳米级的颗粒组成。研发团队成员仇越秀博士告诉记者,人体的软硬组织其实是三维网状结构,组织受损后如何恢复是一个世界难题。她所带领的团队瞄准这个方向,历经上万次实验,研制成功这种高科技再生医学材料。在显微镜下,这些再生医学材料颗粒表面看起来就像马蜂窝状的孔洞,其内部也布满密密麻麻但大小均匀的孔洞。孔洞虽小,它们的表面积加在一起却非常巨大,100 克材料的孔洞面积相当于 5 个足球场大小。 ④这些细小颗粒的基础材料是硅、钙、磷:硅元素通过植酸改变前驱分子结构,将硅键有序排序,形成和人体组织接近的三维网状细胞支架,诱导细胞的键合、修复、再生,形成和原来一样的组织。这些细小颗粒材料进入牙齿表面缺

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再生医学是21世纪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将成为临床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狭义上讲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定义和信息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 再生医学的内涵已不断扩大,包括组织工程、细胞和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等,国际再生医学基金会(IFRM)已明确把组织工程定为再生医学的分支学科。第一位提出“组织工程学”术语的是美籍华裔科学家冯元桢教授。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是,从机体获取少量活组织的功能细胞,与可降解或吸收的三维支架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植入人体内病损部位,最后形成所需要的组织混器官,以达到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王正国认为,组织工程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更主要的是提出了复制组织、器官的新理念,使再生医学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王正国说,一般情况下,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没有严格区分。现在学术界认为,凡是能引导组织再生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均被列入组织工程范畴内,如干细胞治疗、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从外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先后经历了三个“R”阶段,即“切除(Resection)、诊疗(Repair)和替代(Replacement)”之后,组织工程学的出现,意味着外科学已经进入“再生医学”的新阶段,即第四个“R”。 目前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仍然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受损的组织器官获得完全再生,或在体外复制出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进行替代性治疗,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因在疾病康复过程中重要器官发生纤维化而导致功能丧失,有数十万人迫切希望进行各种器官移植。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目前的组织器官修复无论是体表还是内脏,仍然停留在瘢痕愈合的解剖修复层面上,离人们所希望的“再生出一个完整的受损器官”差距甚远;另一方面,器官移植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尽管有其巨大的治疗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有损伤和有代价的治疗方法,而且由于受到伦理以及机体免疫排斥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满足临床救治的需要。而再生医学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在再生医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混合式教学在再生医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宋方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40期 [摘要] 混合式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既拓展了教学时空,又保证了教师引导下教学中足够量的语言交际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适合于高校教学。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研究生教学;再生医学;双主体 [作者简介] 宋方茗(1985—),男,江西兴国人,医学博士,广西医科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骨代谢疾病的药物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260-02; ; [收稿日期] 2020-04-29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其对教学模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日益凸显。近年来兴起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范式都是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而进行的有益探索。例如慕课教育就是一项大规模的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慕课形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取教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提升学习成绩[1,2]。虽然以上方式很好地改变了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使老师无须再通过讲座式的讲授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但是,有学者认为以上方式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本质区别,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且由于大多数教师不是技术人员,视频制作的质量难以保障,而低质量的视频不利于知识的传授[3],所以单纯的互联网式教学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位学者提出。混合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的需要以及老师自身的条件进行教学设计,既能发挥教师引导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混合式教学的方案设计

牙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

马子洋,男,1995年生, 北京市人,汉族,首都医科大学13级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在读。 通讯作者:郭晓霞,博士,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 100069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19-02872-07 稿件接受:2016-03-20 牙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 马子洋1,郭晓霞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市 100050;2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 100069) 引用本文:马子洋,郭晓霞. 牙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9):2872-287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19.020 ORCID: 0000-0001-6676-4095(郭晓霞)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牙髓干细胞:来源于牙髓腔内的软组织,可自我更新,有着较强的克隆形成能力,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有极其相似的免疫表型(CD105+/CD73+/CD34-/CD45-)。牙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骨、软骨、神经样细胞、肌细胞等类型。 牙髓干细胞的转化医学研究意义:牙髓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采集方便、免疫原性低、无伦理争议等优点,因此,牙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牙髓干细胞在骨组织修复领域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而向其他组织分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或基础研究阶段,其调控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 摘要 背景:牙髓干细胞是具有良好分化与增殖能力的干细胞,因其取材方便,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等特征正逐渐为再生医学研究领域重视。 目的: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牙髓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对其目前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加以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 方法:以“dental pulp stem cell, regenerative medicine, tissue engineering ”为英文检索词,以“牙髓干细胞,再生医学,组织工程” 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Medline ,PubMed ,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至2015年牙髓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相关文献,经过筛选最终获得46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牙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获取方法简便,在再生医学领域拥有巨大发展潜能。牙髓干细胞在骨组织修复领域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向其他组织分化方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或基础研究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拓展。 关键词: 干细胞;分化;牙髓干细胞;再生医学;分离;储存;成骨分化;成神经分化;血管生成;心肌细胞形成 主题词: 干细胞;牙髓;再生医学;组织工程 牙髓干细胞与组织再生

精准与再生医学在防控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精准与再生医学在防控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精准与再生医学正在成为打开心血管疾病防治大门的金钥匙,肾素受体、代谢调控机制与干预、创新药物研发等或成为心血管疾病精准干预的利剑,心血管疾病新靶点环节将引领大家一探究竟。血管再生、细胞重编程及表型转化、血管微环境等,这些研究或改写心血管防控的历史。心脏间充质细胞与心肌修复、多能干细胞治疗心衰、心脏再生、血管干/祖细胞与血管损伤性重构等,这些研究或许是再生医学传唱新(心)声的开始,精彩不容错过。 精准医学兼顾特色、错位发展 医疗偏差以及无效治疗成为困扰全球医药卫生界的一大挑战,给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带来重大损失。以心血管疾病防控为例,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且仍在攀升,医疗偏差以及无效治疗难辞其咎。精准医学自2015年问世,现已成为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临床资源,这正在成为精准医学在我国落地生根、长期稳定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控方面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 (1)当前已能识别出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2)冠心病和高血压属于多基因疾病,研究证实结合遗传风险评估具有良好的临床预测价值,这也将成为精准干预的突破口。(3)心律失常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成就突出,除基于离子通道机制的治疗外,新的干预靶点包括亚细胞器、胞内运输系统、转录后调控体系及生物治疗等。特别是遗传性心律失常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遗传性心律失常精准医疗时代已来临,精准医疗将在该领域率先寻求突破。(4)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精准医学势在必行,让我们一起拥抱精准医学,发掘更多新的精准干预靶点。 再生医学,助力心脏焕发新(心)声 再生医学标志着21世纪医学发展方向,以心肌细胞再生为例指出,当前,医药界尚缺乏有益于心肌死亡后再生的药物,而心肌细胞再生技术或可从根本上实现心脏病治疗的革命性突破,期待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作为冠心病干预研究的战略方向——细胞治疗可以替补坏死的心肌细胞,亟需启动冠心病细胞治疗相关研究工作。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干细胞再生医学的理论存在严重缺陷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干细胞再生医学的理论存在严重缺陷 作者:颜丙强张涛 单纯的向人体内输入大量的干细胞,虽然患者会感觉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短期内会出现某些症状的改善,但是长期看来会造成整体机体的代谢负担,引发代谢系统的进一步失调。 目前,干细胞再生医学遇到发展瓶颈与科研困难的根本,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基础性的认知是有缺陷的。在科学研究中,确实观察到了人体细胞在新旧代谢的过程中,人体内的干细胞不断的进行多种转化与分化,在组织器官的新旧更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就想当然的认为,人体内受损的组织器官不能被修复与再生的根源是人体中的干细胞数量不足所导致。于是,就开始在体外培养与富集大量的自体的或异体的干细胞,然后把他们再注射到人体中去。他们认为,只要是补充了足够数量的干细胞,那些损伤的组织与器官就会获得修复与再生。 他们这种思想认知的根源,是由于还原论思维的定式造成的,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机械式的组合式整体。他们认为人体出现问题的根源是因为这个组合整体的一个要素缺少了、不足了,只要通过外援补充这个要素,就是可以起到恢复组合整体的效果。 但是,其实人体是从一个单细胞原始整体开始分化的分化式整体,是一个元整体,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巨系统。人体组织器官损伤后不能被修复的根源,不仅仅是一个干细胞数量多少的要素,还与许许多多的的其他要素共同相关。只有众多的要素都具备了,机体才能对被损伤的组织器官进行修复与再生。而让众多要素都具备的最佳方式,一定不是一味地补充注射干细胞,而是要想方设法的启动起人体本自具足的自组织机制。只有人体的自组织机制,才能把众多的要素备齐,并能进行有机的调度与分配。因此,研究如何依靠和推动机体进行自主调理,发挥机体的自组织机制和能力,才是再生医学的第一基本原理。 美国哈佛大学心脏干细胞研究的丑闻事件,即证实了心脏中根本不存在心脏干细胞,也证实了并不是直接向心脏里注射干细胞就会起到修复与再生的作用。2019年12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片论文称“干细胞心脏疗法”的背后机制或与“干细胞”无直接联系,而是由注射时导致了伤口或损伤,是由伤口愈合反应诱导引起的心脏向好反应。因此,事实已经一再证明,研究如何诱导人体的自组织系统启动,才是回归真正再生医学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颜丙强,男,山东省济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2007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9月份得到国家主席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与勉励,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一直致力于坚持利用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思考与重建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体系,总结分析了人体生命系统的六大基本原理。 颜丙强博士领导的团队在系统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论证了“癌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应主要遵循代谢调理的治疗思路,并研究出了一套综合调理方案;在利用中草药提取成份诱导人体组织器官原位再生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实现了人体多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与

中国及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概述_周琪

第28卷 第8期2016年8月V ol. 28, No. 8Aug., 2016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6)08-0833-06 DOI: 10.13376/j.cbls/2016109 收稿日期:2016-07-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1020101)*通信作者:E-mail: zhouqi@https://www.360docs.net/doc/b116050372.html, 中国及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概述 周 琪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日益表现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产业潜力,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近年来,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已成为世界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力量。概述了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实施进展情况,并为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干细胞;再生医学;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中图分类号:Q813 文献标志码: A An overview of stem cell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n China and a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ZHOU Qi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Stem cell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that is advancing life sciences. Stem cell research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have promised a successful cure of a variety of serious human diseases such as neur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injuri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a blossom is appearing in 周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细胞重编程机制和命运调控、干细胞多能性获得与维持等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和干细胞的转化应用。国际首次获得体细胞克隆大鼠、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小鼠;建立了孤雌胚胎干细胞、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等多种新型多能性干细胞系,获得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转基因小鼠和大鼠;首次创建了新型的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利用经过基因组印记修饰的孤雌单倍体干细胞建立了“同性生殖”的新方法;发现可以判断干细胞多能性水平的分子标识并揭示其调控机制;建立了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的多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合作在体外获得功能性精子等。推动建立了国际干细胞临床标准和临床级胚胎干细胞库;建立了多株临床级干细胞,开展了细胞治疗及药物筛选等临床前基础研究及安全性评估等工作。现已在Cell 、Nature 、Science 、Nature Biotechnology 、Cell Stem Cell 等多家刊物发表SCI 论文一百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网络出版时间:2016-08-24 11:37:4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116050372.html,/kcms/detail/31.1600.Q.20160824.1137.020.html

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的概念与范畴 有位专家认为,再生医学是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的科学。他提出移植干细胞可优势分布于损伤局部,但数量有限(<3%),将基因克隆到腺病毒表达载体能加强定向,转染干细胞使之增加基因表达,增强了促愈合作用。同时还发现了3个来源于大鼠、5个来源于人的真皮干细胞克隆、体外长期连续培养过程中全部发生恶性转化。不同干细胞克隆转化时间从5 0代至80代不等,建议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不要用培养很多代的干细胞。 有的专家指出,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卢世璧院士还介绍了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进展。 还有专家认为,再生医学的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狭义上讲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定义和信息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 英国《再生医学》杂志1月刊登了一份由加拿大麦克劳克林—罗特曼全球卫生中心完成的关于中国再生医学研究现状的报告。该报告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五,一些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所谓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修复、再生和替代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的医学技术。这一技术领域涵盖了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等多项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力图从各个层面寻求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再生医学”这一名词的提出还不到20年时间。这是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交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次飞跃。再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上述各学科向应用领域的发展以及交叉合作。 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干细胞技术因而成为再生医学的基础。干细胞是一群尚未完全分化的细胞,它就像是万能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在生命体的胚胎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196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中心首次采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了一例先天性联合免疫缺陷病。干细胞移植技术现已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几乎涉及人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 组织工程是指采用各种种子细胞和生物材料在体外进行组织构建,再造各种人工组织或器官,它涉及生命科学、材料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目前,多种生物材料已经成功应用于人工骨和关节、人工晶体、医用导管、人工心脏瓣膜以及血管支架,人造肺、心脏、肝、肾和角膜等各种人工器官也在大力研究开发。 基因工程技术是再生医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干细胞甚至已经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基因重新编程,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基因缺陷造成的遗传性疾病或恶性肿瘤。人工器官中的种子细胞往往也需要通过基因重新构建向特定方向分化。结合基因打靶技术以及干细胞克隆技术可以改变异种组织和器官的表型,使得异种移植有望成为可能。 再生医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修复或再生各种组织和器官,解决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障碍。可以想象,如果将来人类有能力对任何细胞都进行编程和干细胞诱导分化,生产制造出任何一种人工器官,那么,绝大多数疾病就能治愈,人类可实现延长寿命之梦。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再生医学考研招生情况、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指导

一、动物研究所简介 动物研究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贡献卓著。1962年由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合并成为现在的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目前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有馆藏量近800万号的动物标本馆;还建立了国家动物博物馆,以及众多的野外观察研究台站和基地。研究所主要定位在围绕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及其人与自然协调并存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有害动物控制、资源动物可持续利用、动物疾病预警与防控、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动物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动物研究所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生物学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排名第二,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生物学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排名第五,在2005年及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荣誉称号。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动物研究所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获准开展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资格授予工作;1988年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获准为博士生导师自行评定单位;1997年、200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动物研究所“生态学”获得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2011年,生态学、动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四个学科被中科院评为重点学科。2010年,增设生物工程硕士培养点;2011年,成功增列生物医学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三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2014年,成功增列基因组学博士及硕士培养点。2016年,成功增列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学术型博士培养点。2017年,成功增列再生医学博士及硕士培养点。现有在学研究生600多人。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再生医学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春仁,白东亭 (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 100050)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方面的研究、标准制定以及管理方 面的最新进展。我国的组织工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组织工程皮肤、软骨、骨、肌腱、角膜、血管、微囊化细胞等。目前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的组织工程皮肤最为显著,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其他的组织工程医疗产品尚处于研发和临床前研究阶段。组织工程质量标准研究主要从种子细胞、材料支架和组织工程产品三个方面进行控制。在组织工程质量标准制定方面完成了8个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相关标准,其他多个标准正在起草研究中,标准的研究为组织工程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组织工程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组织工程;再生医学; 标准;组织工程医疗产品 Recent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n China WANG Chun-ren, BAI Dong - ting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Beijing, 100050 ,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related with scientificre s ea r ch, d r afti ng st anda r d s and r egu l a ti on i n Ch i na . Si gn i fi can t advance s have been m ade i n t he p a st dec2 ade i n tiss ue engi nee ri ng and r egene r a ti ve m ed i c i ne unde r t he s uppo rt by t he na ti ona l fi nance i n Ch i na . The tiss ue engi nee ri ng r e s ea r ch m a i n l y i nv o l ve i n t he tiss ue engi nee r ed s k i n, ca rtil age, bone, c o r nea, b l ood ve ss e l and enca p 2 s u l a t ed ce lls e t c . The tiss ue engi nee r ed s k i n deve l op ed by Shaanxi A i e r f u A c ti vitiss ue Engi nee ri ng Co . , L t d ha s been a pp r oved by t he St a t e Food and D r ug A d m i n istr a ti on ( SF DA ) f o r m a r ke ti ng . O t he r tiss ue engi nee r ed p r oduc ts

再生医学发展现状

国际上再生医学最新发展 欧阳宏伟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 2009年01月

1.再生医学 简介 再生医学是21世纪人类新型健康保健的先导。它综合运用了组织工程学,生物学,生化学,材料化学,物理力学,应用工程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是科学史上第一个真正能融合和利用几乎所有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学科(”Regenerative medicineis the first truly interdisplinary field that utilizes and brings together nearly every fieldin science”---引自美国卫生部国防部商业部有关再生医学联合报告)。其目的是通过发展组织再生技术和制造人体组织器官来帮助人体再生受伤或患病的组织器官。 社会和经济意义 再生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革新(revolution).它给病人带来的将是治愈(Cure)而不是 目前的有限处理(treatment).并且再生医学带来的技术和手段将可能治疗目前不能 治疗的疾病,比如说糖尿病,脊髓损伤,心急梗死,肝衰,肾衰,骨关节炎,骨质 疏松等。理论上所有疾病导致的组织和器官的损坏都可能通过再生医学技术获得治 愈。 从经济上讲,再生医学对降低日益升高的健康医疗消耗有重大的意义。按照美国的战略报告数据,2005年美国GDP的13%被用于健康医疗,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到 2040年,美国会有5600万老年人,届时将有25%的GDP会被用于健康医疗,而增加 的部分主要是来自老年化疾病所引起的组织器官病变所需的长期治疗(比如说,老 年病人的糖尿病,目前需要长期用昂贵的药物或胰岛素替代,而且还有各种心肾并 发症存在需要处理)。 再生医学的发展将会有效的对抗这一趋势(成功再生胰岛恢复其功能,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服药,从而有效的消除长期治疗带来的健康医疗消耗)。目前全世界组织 器官修复置换相关的再生医学市场超过35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5000亿美元。 再生医学发展时间表 目前成功的产品有:组织工程皮肤,软骨产品 未来5年内将有精细复杂的皮肤,软骨,骨产品出现 未来10年内将有大器官的组织补片产品出现,例如心肌补片未来 20年内复合的器官结构将可能成为现实。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三)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三) 作者:颜丙强张涛 五、从接骨中寻找到人体再生的秘密 (一)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血肿形成: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2、纤维性骨痂形成: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变化。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可能与前者血液供应较缺乏有关。此外,也与骨折断端的活动度及承受力过大有关。但当骨痂内有过多的软骨形成时会延缓骨折的愈合时间。这些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成人康复一般约需12—24周。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3、骨性骨痂形成:骨折愈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是骨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逐渐取代上述纤维性骨痂。开始形成的骨质为类骨组织,以后发生钙盐沉着,形成编织骨,即骨性骨痂。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组织,和骨发育时的软骨化骨一样,发生钙盐沉着而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性骨痂的形成。此时所形成的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比较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通常将其分为以上这三个阶段,但三者之间又不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织逐渐演进。如果从组织再生的角度去观察,整个过程相继伴随着:1、新生血管的再生分化;2、新生肌肉的再生分化;3、新生筋膜与骨膜的再生分化、4、新生神经与骨髓的再生分化;5新生骨细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