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申论写作文库参考,全部由我自己编辑)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急”与“不急”的辩证法

急,是一种心态。不同的急,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有的人“急”字在手:不经认真思考和准备,匆忙上马,急躁冒进,结果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有的人“急”字在心:精神紧迫但头脑清醒,讲求效率但不违背规律,急而能成,又好又快。可见,急有两面,急而不躁,才能实而不虚,达到预期的效果。

时下,各地发展愿望迫切,发展压力也很大。先进者抢立潮头,居中者力争上游,落后者奋勇争先,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时代画面。这种时不我待的“急”,体现了宝贵的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令人欣喜。

但是,急能产生推动力,也能催生破坏力。一方面,做决策要讲求时效,善于“急中生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人一着急,就容易头脑发热,做错事。因此,心急头要冷,再紧迫,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拍板、做规划时,多问问群众,看对不对;多做做调研,看行不行,尽量做到决策不失误。怎样把握好这个度,是对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考验。

急着往前走,不能“三步并成两步”。失去节奏、乱了步伐,难免摔个跟头。一些地方急于翻番升位、赶先争优,盲目追求高数字、制定高指标,或是项目空中飘、工程纸上建,或是数字注水、统计失真,或是建完就拆、拆完再建。这样的急,不仅没有达到发展的目的,反而造成经济受损,还助长了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作风。

急着往前走,更要看清脚下的路。盲目冒进,脚脚踩空,看似跨越,实则无着;方向不对,误打误撞,走得越快,错得越多。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新一轮发展共识。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尤其需要下功夫、费心思,分析当地经济结构、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不能急错了地方、用错了力气,在老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地方、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发展,是干部群众共同的事业,再急的事,也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调动起广大群众的发展激情,上下联动,干群同心,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现实中,有这样的怪现象:要么上面着急,下面不急;要么下面着急,上面不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领导干部不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没有把发展目标和成果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能力有限、思想有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急,要有发展的紧迫感、转型的责任感;急,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把握好“急”与“不急”的辩证法,认识到“急”与“成”的相互关系,才能急对地方、急对方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工作中,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题。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急”与“不急”的辩证法

急,是一种心态。不同的急,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有的人“急”字在手:不经认真思考和准备,匆忙上马,急躁冒进,结果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有的人“急”字在心:精神紧迫但头脑清醒,讲求效率但不违背规律,急而能成,又好又快。可见,急有两面,急而不躁,才能实而不虚,达到预期的效果。

时下,各地发展愿望迫切,发展压力也很大。先进者抢立潮头,居中者力争上游,落后者奋勇争先,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时代画面。这种时不我待的“急”,体现了宝贵的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令人欣喜。

但是,急能产生推动力,也能催生破坏力。一方面,做决策要讲求时效,善于“急中生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人一着急,就容易头脑发热,做错事。因此,心急头要冷,再紧迫,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拍板、做规划时,多问问群众,看对不对;多做做调研,看行不行,尽量做到决策不失误。怎样把握好这个度,是对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考验。

急着往前走,不能“三步并成两步”。失去节奏、乱了步伐,难免摔个跟头。一些地方急于翻番升位、赶先争优,盲目追求高数字、制定高指标,或是项目空中飘、工程纸上建,或是数字注水、统计失真,或是建完就拆、拆完再建。这样的急,不仅没有达到发展的目的,反而造成经济受损,还助长了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作风。

急着往前走,更要看清脚下的路。盲目冒进,脚脚踩空,看似跨越,实则无着;方向不对,误打误撞,走得越快,错得越多。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新一轮发展共识。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尤其需要下功夫、费心思,分析当地经济结构、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不能急错了地方、用错了力气,在老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地方、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发展,是干部群众共同的事业,再急的事,也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调动起广大群众的发展激情,上下联动,干群同心,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现实中,有这样的怪现象:要么上面着急,下面不急;要么下面着急,上面不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领导干部不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没有把发展目标和成果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能力有限、思想有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急,要有发展的紧迫感、转型的责任感;急,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把握好“急”与“不急”的辩证法,认识到“急”与“成”的相互关系,才能急对地方、急对方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工作中,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题。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司法需要怎样的大局观

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专业的角度,司法的“大局”首先在于司法公正

5月22日召开的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宣布,从当日开始到今年底,在全国各级法院集中开展解决行政案件(即俗称的“民告官”案件)申诉上访专项治理活动。新闻一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随之被广泛转载的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关于“民告官”的一席谈。

江必新所说,其实大都是司法常识,要求司法工作者们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受外界干扰,维护司法公正。

比如,“必须防止那种把‘大局’地方化,或者以‘大局’、‘稳定’为借口排斥司法监督的倾向”;“消极设防、穷于应付甚至花钱买平安,都是高成本低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行为,不仅是对法制的亵渎,也破坏了社会的合理秩序和公平正义标准”;“要坚决摒弃‘让行政机关胜诉是支持,让行政机关败诉是添乱’的错误认识”,努力做到“不降低司法审查标准,不姑息和迁就违法行政行为,不迎合或屈服于各种非法干预”……

一些常识问题被反复提及,说明还有一些地方、一些人违背了这些常识,以至于在某些地方,“服从地方化‘大局观’”这一“潜规则”堂而皇之大行其道。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显示,在2009年全国法院全年新收刑事、民商事、行政案件中,行政案件虽然不足2%,但行政申诉上访案件却占了全部申诉上访案件的18%左右。有人总结说,“民告官”告状难,难在一些

地方和部门利用各种“土政策”,抬高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门槛”。而这些“土政策”多是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为了维护地方某一部门或者某些小团体的利益。

司法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大局观”?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专业的角度,这个“大局”首先在于司法公正。惟有以司法公正为目标,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尊严,才能实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这一目标。倘若一个司法从业人员,在司法公正问题上认识不清楚,将司法服务地方理解为司法服从地方权力,以“权力”来审判案件,那他就根本丧失了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还谈何服务地方百姓?

司法工作者“大局观”的明确,不仅有利于司法公正,避免“人情案”、“权力案”,更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阻止地方利益集团与贪腐势力相结合,使司法监督能真正落实到位。刚刚开始的这场“行政案件申诉上访专项治理活动”背后有了“突破地方化‘大局观’”,“树立司法公正、司法为民‘大局观’”的观念支撑,让人们更有理由期待“民告官”案件申诉上访率的下降以及司法公信力的回升。司法突破地方化“大局观”的这一小步,将会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一大步。

前移选人用人监督关口

中央组织部最近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12种事项,应当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或者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后方可作出决定。这些规定,前移了监督关口,强化了事前把关,对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行为,防范用人上不正之风具有重要作用。

选准人用好人,既要不拘一格,更要严守规矩。办法规定的12种报告事项,如果把关不严,往往容易让人对用人的公正性产生怀疑;有的还会以种种理由突破有关规定,甚至借机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比如,《干部任用条例》规定,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有的地方就随意扩大“特殊需要”的人员范围,规避民主推荐程序,使一些民意基础比较差的人得以提拔重用。再比如,《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可以破格提拔,有的单位就随意放宽干部任职资格条件,甚至以此为由破格提拔领导干部子女、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又比如,有的主要领导干部在机构变动或者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拿职位送人情,甚至借机“卖官”牟利。凡此种种,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极坏影响,严重损害选人用人公信度。建立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就是要为选人用人安装“过滤器”,防止有人利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特例搞“猫腻”。

严格执行有关事项报告办法的各项规定,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条重要纪律,是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好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方面,对需要报告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有关事项,要全面报告、及时报告、如实报告,不遗漏、不隐瞒、不作假。另一方面,对下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的有关事项,要坚持原则、严格审核,确保作出的批复、回复的意见符合政策规定,切实把好干部队伍的入口关,有效防止和及时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对不按照规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作出的干部任用决定要坚决予以纠正,同时追究相关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真“换位”才有真“体验”(人民论坛)

近来,山东省济南市开展党员干部与服务对象、普通群众“换位体验”活动。卫生局局长穿上白大褂到乡镇卫生院上班,法院院长到镇法庭出庭,园林局处长当起了护林员,交警开起了出租车……党员干部亲身体验基层工作,进而反思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收效明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解实情,发现问题,需要类似“换位体验”的现场意识、务实精神。亲临其境,变身份,换角度,体会不一样,感情不一样,了解的情况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样,产生的实际效果也不一样。

下基层,到现场,不是熟视无睹地看,不是漫不经心地听,也不是哗众取宠地秀,而是亲身体验,过脑经心,刻骨铭心,认识会更深刻,行为会更自觉,境界会更高。领导干部多下些体验的功夫,是立身做人、干事创业的良方。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领导干部的正确决策从哪里来?头脑无固有,天上掉不下,只能从实践中来,尤其是要到工作第一线找答案,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不少干部驻村蹲点后感慨地说:“在老乡家拉家常与在办公室接待群众来访不一样,睡在农家硬板床上考虑问题与坐在办公室沙发上考虑问题不一样,能够发现平时在办公室看不到、听不到的问题,学到在办公室学不到的新思想、新话语,拿出在办公室想不到的新思路、新举措。”

换位体验,何以能产生“神奇”效应?一位学者说:“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换的是“位”,尽的是“心”,“体”的是实践,“验”的是思想,是身心俱动,伸开触角,敞开心灵“望闻问切”。

体验要真诚,多从群众角度想事情看问题,多为群众考虑利益得失,多向群众学习请教办法方案,把群众揪心的事、担心的事、关心的事、热心的事弄清楚,群众意识才会扎根生长。体验要深刻,过眼,就要看出门道来;过手,就要掂出斤两来;过心,就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见微知著,由小事情想到大政策;由表及里,从解剖麻雀到探根源想对策,直面难题而解普遍问题,执政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倘若身到心不到,半遮面而来,半截子而去,蜻蜓点水而来,走马观花而去,搞了形式,丢了实质,留下影子也是阴影,那就费力不讨好了。

换位体验,也是干部群众真心交流、凝聚共识、激发力量的契机。角色反串,将心比心,多了理解和体谅;跳出局限,直面群众的意见和评价,多了清醒和自知。这里端不得架子,玩不得虚假,只有以心交心,群众才会和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真“换位”才有真“体验”,愿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把这样的工作方式和意识融入常态,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求真务实、和谐共建这两大“法宝”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走出“摆平”就是“水平”的误区(人民论坛)

据报道,几年来广东省兴宁市大坪镇农民陈伟华等人多次上访,屡遭阻拦。为了平息事情,当地政府要么发给上访农民困难补助,要么组成“陪访团”陪着游山玩水。一名工作人员这样说:“人民内部问题用人民币解决。”

然而,人民币真能解决问题吗?当地工作人员的另一句话道出了现实的无奈:“问题是很多事情用钱解决不了。”原来,这些农民上访是因为当地政府在水库移民身份确认上没有一碗水端平,村民反映了多次,却一直解决不了,只好“钱进兜,腿又走”。

有上访,花钱息访,再上访,再花钱……大坪镇“花钱息访”面临的尴尬境地不是个案。清华大学的一项社会研究表明,在一些地方,信访花费已成为一项重要开支,一方面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维稳,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有增无减,在某些问题上又陷入某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固然,“人民币解决”有时能“买”来一时之安,但从根源上探究,许多矛盾和问题背后往往存在公平正义不张、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权力滥用等深层次问题,不对症下药解决好这些问题,群众利益就没有根本保障,社会稳定也缺乏坚实基础。而“花钱买稳定”治标不治本,堵漏不疏通,做得了表面文章,却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无异于抱薪救火,给社会长治久安埋下隐患。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事有轻重缓急,更有本末源流。维护社会稳定,“用钱砸”等做法不是正确有效之法,更非长久之计。日前召开的中央综治委会议针对校园安全问题,既做出了加强学校治安的各项部署,又强调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思路,值得借鉴思考。

从现实看,敢不敢直面棘手问题,能不能化解深层矛盾,考验着执政者的理念和智慧,也决定了一个地方社会稳定的质量,对当地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样是拆迁,有的地方不依法依规办事,损害群众利益,一味蛮干,结果酿出自焚惨剧,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不利于建设发展;有的地方坚持阳光操作、保障群众权益,结果创造了“无一上访,无一纠纷”的和谐局面,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助力。

类似野蛮拆迁与和谐拆迁的鲜明对比,说明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做法,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说,都实现了最大化,都是可行的最优方案。事理昭然,而现实中往往不乏“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例子。这背后,是存在观念的束缚,还是利益的羁绊,抑或能力的缺失,或者兼而有之,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五四精神与认识国情(人民论坛)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对大学生到艰苦地方和基层一线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勉励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的人生。

青年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向来与国运紧密相连。1919年2月,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李大钊在《晨报》发表《青年与农村》一文,提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而在结尾,他更是发出“青年呵!速向农村去吧”的呼唤。

这篇文章影响了一大批青年的选择,他们用实际行动响应李大钊的号召,走上了“与劳工阶级联合”的道路,而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从五四运动那里继承的一笔宝贵思想遗产,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无独有偶,五四运动之后,学生领袖傅斯年经过深刻思考,写下“社会是个人造成的,所以改造社会的方法第一步是要改造自己”。这一席话,即便在今天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如果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那么,将爱国主义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必要条件,便是对国情的深刻认识。五四一代学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唯有真切了解国情,实现“改造自己”,才能把握报国的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种俯下身去、贴近大地的理念的一种重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多数并没有上一辈那么曲折的人生阅历,这固然是幸福的成长经历,却也难免有所欠缺。面对校园之外的大社会,一些满怀壮志雄心的青年常常感到迷惘,甚至找不到奋斗的方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国情的陌生。

就在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与中国农大师生座谈时曾指出,希望大学生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植根于深厚的土壤,在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新的时代要求和就业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全社会都应当鼓励和支持年轻人深入基层锻炼,将其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经历,形成良好的氛围。对于那些选择了基层的年轻人,要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和爱护,为他们的锻炼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切实体会到选择基层对于人生发展

的重要意义,并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求真务实、崇尚实干的勃然生气。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暴利药”的背后

“暴利药”的背后,既有监管的不力,也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医院和企业的利益合谋

就引发强烈关注的“暴利药”事件,湖南湘雅二医院有关人员表示,医院也是“受害者”;该院新闻发言人更是宣称,“希望媒体好好剖析一下此事,干脆把整个利益链条全部揭开,看药品的暴利到底被谁拿走了!”

利润高达1300%的“暴利药”究竟是怎么炼成的?这得从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说起。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本意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价。然而这一国际通行的采购模式逐渐在执行层面遭到“异化”。作为采购方的公立医院,由于长期以来“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医疗服务收费偏低”,不得不将药品收入作为维持其正常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

面对这种制度的“异化”,在后来的改革中,原来利益链条上的“中介机构”被勒令出局,改由地方政府亲自上阵。由此,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监督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事实是,作为药品集中采购组织者的地方政府部门,至今仍无法改变医院通过变相购买高价药弥补经费不足的现实。

例如,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医院必须就采购数量签订合同、医院禁止与企业二次价格谈判,而实际上在地方可以说很少有医院会与企业签署真实采购数量的合同,即使签订也是象征性的签几盒罢了。二次价格谈判更成为目前医药行业公开的秘密。这背后,既有监管的不力,也不排除地方政府、医院和企业的利益合谋。药品集中采购这本“好经”,就这样被“念歪了”。

由于药品属于被动消费品,患者没有话语权,完全服从于医生的处方。一旦药品市场沾染了“商业贿赂”,医院很容易不再计较药品的价格、质量,转而关注各种名目的“回扣”。生产政府定价药品的企业在零售价不可撼动的情况下,为挤出更多临床促销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忽视产品质量,假劣药品屡屡曝光;生产市场调节价药品的企业则定出天价,以巨额回扣展开疯狂的临床促销。由于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异化”,医院正在上演一场“劣药驱逐良药”的悲剧。

新医改方案强调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开出了社保机构与企业价格谈判(付费方直接采购药品)、药品包装标示零售价格、固定药品流通差价率压缩中间环节等几剂猛药。这些政策如果落实到位,都会有效遏制这种高价药现象。但是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或者组织结构多么科学合理,都无法发挥其威力。

要确保医改最终获得成功,必须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今天药品集中采购被“异化”,主要源于医改政策执行的不配套;源于“降药品价”、“提高服务收费”和“控制总费用”这三项措施没有同步联动;源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医院的违规行为存在无原则的放纵和姑息。不应当将制度“异化”的责任简单地归结于采购制度、中介组织以及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在提高监管能力的同时,彻底斩断监管者、采购者、销售者(包括医院)、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别让信访部门唱“独角戏”(人民时评)

要让信访干部真正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各职能部门、尤其是领导部门真正把“群众利益无小事”放在心上

想起张云泉——那位每天工作就是给人“赔礼、赔罪、赔钱”的“三赔”干部,那位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双百”人物、前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

想到这个令人感佩的人,是因为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一个旨在提高一线信访干部执行法律政策能力、开展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培训。受训者为全国市级和重点县的约120名信访局长。

当年,张云泉、吴天祥、潘作良等不断涌现的优秀基层信访工作者,成为全国先进典型,让信访工作者

有了学习楷模。现在,基层信访队伍建设问题纳入中央最高层级的培训体系,从宣传层面的“事迹推广”转为系统的“职业培训”,加上近5年来陆续修订的《信访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等规定,相信会有更多张云泉式的信访干部涌现。

作为接待上访群众的政府“窗口”,信访干部有没有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问题的决心以及长期作战的恒心;是否具备贴近群众的亲和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处置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效果大相径庭,甚至直接决定上访事态的走向。

在张云泉、吴天祥、潘作良等信访干部的工作生涯中,也有无数哭声骂声闹声埋怨声,但他们用关心真心贴心责任心,让许多人气顺了、心平了,是真正为党分忧、为民解忧。而另一些地方,在屡屡被扯皮、踢皮球、推诿甚至冷漠视之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云南孟连、甘肃陇南、湖北石首等群体事件,不是一次次深刻的教训吗?

但无论是张云泉、吴天祥,还是前不久因工作劳累先后病逝的河南4位信访干部,尽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身心代价,也遏制不了上访现象的整体升级。

事实上,在今天,仅靠一个狭窄的信访通道,已经难以承载海量的民意诉求。一个只有职业微笑却没有民本诚意的“窗口”,一个越来越谙熟“应对技巧”却无法排解民忧的部门,既非党和政府所需,也非人民群众所盼。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密集凸显,一些基层职能部门失职与推诿,网络问政的兴起,官员问责制度的逐步建立,令公众对信访制度本身也有了更多诉求。

张云泉说过一句话:“老百姓有理,就宁可得罪官,决不得罪民”。一言道出了当一名尽心尽职的信访干部可能遭遇的现实处境——“得罪官”。所以,要让信访干部真正拥有“一旦有事,在第一时间把矛盾问题解决在第一现场”的能力,需要各职能部门、尤其是领导部门真正把“群众利益无小事”放在心上。

令人欣慰的是,屡屡“得罪官”的张云泉,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嘉奖;而在这次信访局长北京集训之前,县委书记、县公安局长也已先期完成“受训”。看来,信访部门不再唱“独角戏”,基层官员的整体素质、执政水平的提高,群众利益的维护,值得更多期待。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保障房申请,公正从公开起步

保障人们监督权的公开制度,是一切制度良好运行的“最低保障线”

自从有了“保障房”这一概念,围绕保障房利益而生的奇闻异事就层出不穷。4月10日结束的深圳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申请初审,就被公示的阳光“照”出了不少怪现象——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扎堆出现,至少有299户初审通过者在政府部门工作;外地驻深办主任也通过了初审;不少通过初审的申请者的“实际居住地”为

每平方米售价2万至5万元的豪宅。

深圳保障房初审的公示结果是如此挑战民众的想象力。谁能想象,深圳海关、公安局、法院等机构的员工生活窘迫?谁能想象,供儿子在法国留学的外地驻深官员,能异地申请“住房保障”?谁能想象,拥有豪

宅申请者的理直气壮?

在道德自觉之外,任何社会的良性运转都离不开制度约束。对于保障房申请,各地均有详细规则,为了保证保障房制度的公平,一般规则之下还细分为配售规则、摇号规则等,颇有创新。但是,面对如此复杂的规则设计,还是有人要以身试法,挑战规则,为什么?因为规则再好,也是由人来执行的,执行力不强,再

好的规则和制度不过形同虚设。

针对保障房初审名单中众多不合规现象,深圳有关部门表示,负责初审的街道办无权调查申请人财产,

只能依赖申请人的诚信。事实上,只要街道办愿意有所作为,还是能从申请人所填写的信息中发现许多蛛丝马迹的。记者不就是从公示信息发现了诸多住豪宅的申请者吗?办法很简单,只要查一查申请者现居住的地址即可。可见,保障房初审机构缺乏的不是银行或是国土部门调查权限,而是责任意识。

在执行力之外,制度本身也值得检讨。保障房申请规则虽多,但是与其他制度并不配套,无法互为补充和制约,使得违规者成本极低。拿深圳保障房申请来说,“不诚信”者可能获得的利益远比其失去的要多得多。外界的质疑并不会对那些不诚信的申请者带来怎样的影响,“不诚信”所能遭遇的最坏结果不过是,“失去”本不属于自己的保障房而已。社会征信系统缺失,人们失信成本远低于失信的收益,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

自然有人会铤而走险。

而种种住经适房开豪华车、申请保障房用于出租的事实,让一些人看到规则有为金钱与权力让步的可能。许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有效的执行,而制度的执行总是在不断的公开监督之下完善的。倘若没有保障房申请公示,上述种种现象很容易被遮蔽。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惊诧于保障房申请公示之下的怪现象时,亦感到庆幸——有了公开,坚持公开,公正就可期待,公信就有保障。

保障人们监督权的公开制度,是一切制度良好运行的“最低保障线”。希望深圳保障房申请二审公示后,

如此挑战人们想象力的案例能少些再少些。

回应民意重在平时(人民时评)

多置“减压阀”,少用“灭火器”,正确引导民意在制度框架下表达释放,避免民意“堰塞湖”的形成,就会

少很多突发事件

如何妥善回应民意表达,日益成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4月25日,针对舆论热议的“强拆致村民自焚”事件,四川峨眉山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政府强拆”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该事件系村民违法阻工所致。就在前一天,因对4月13日海洋社区居民到庄河市政府集体下跪事件处置失当,庄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明被大连市委市政府责令辞职。

是非曲直暂且不说,“自焚”和“下跪”足以令人痛心疾首。它们不仅伤害了群众的身体和尊严,也考验

着政府的回应能力和行政理念。

就民意表达而言,“自焚”和“下跪”显然都不是正常的方式。民意表达往往包含着利益诉求,任何理智的人都会倾向于选择成本较小的手段。只有日常的手段失灵时,极端的表达方式才会被选择。就上述两个事件而言,前者正如峨眉山市一位领导所言,根源在于“历史问题未能较好解决”,后者则是居民穷尽了其他手段才出的下策。纵观近年来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利益表达途径不畅、合法维权通道受阻使然,最后导致群众“信访不信法”,甚至服从“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潜规则。这无益于法治社会的

建立,也有损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民意是反映社会真相的一面镜子。社会转型期,矛盾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受损者通过各种方式诉说自身困境,寻求问题解决,寻找公平正义,恰恰说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是充满信心和信任的。

这种信心和信任,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资源。它来自党和政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历史判断,“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的工作标准。这样的理念,我们不仅要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切实捍卫,更要在日常的工作中

身体力行,格外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护民权。

群众的要求未必都尽然合理,有时候公职人员也会抱怨有的人要求多、工作难做。然而,在抱怨之前更应反躬自问:自己是否在平时堵塞了民意表达通道?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能以“权为民所用”的真情认真去工作,在回应民意的时候多一些倾听疏导,少一些“截”“堵”思维,多置“减压阀”,少用“灭火器”,正确引导民意在制度框架下表达释放,避免民意“堰塞湖”的形成,就会少很多突发事件,少很多被迫“危机公

关”的无奈。

人民时评:从“发言门”看基层民主的推进

媒体热议的湖南双牌县县委书记“发言门”事件,近日有了新进展。事件主角之一县委书记郑柏顺接受北京媒体专访,澄清自己并非独断专行,而是一个“搞了很多规章制度”、“充分发扬民主”的基层干部。

所谓“发言门”事件并不曲折复杂。有媒体报道说,在今年3月的双牌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县委办副主任胡佐军发言引发县委书记不满,被指发言违反政治纪律,个人主义膨胀,随后被安排下乡工作。此后,又有人反映,印有郑柏顺头像的台历在乡镇和各单位销售,引爆“台历门”。

让一个偏僻山区县的县委书记突破“低调做人”的原则,越过千山万水,与北京媒体对话,公开自证其民主,可见“发言门”事件的舆论威力。

但是,一个县的民主氛围如何,仅靠县委书记在媒体上公开一席谈,恐怕难以证明。从媒体报道来看,双牌县的情况似乎并不如县委书记本人所说的那样完美。政协委员将“县委已经安排部署调研的改革措施”变身为政协会议的个人发言,而非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提出自己独家见解,这本身已有违参政议政精神;而以行政问责的方式追究政协委员的责任,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追责,同样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初衷有所出入。

双牌县“发言门”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然而,舆论风波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平心静气想一想,这样的事是否只是偶然发生?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为一种“民主秀”的情况,在类似的基层县乡还有多少?这对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正步入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随之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基层政府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干部招商、指标经济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权力过度集中,且不受约束和限制,加之县乡远离媒体观察中心,舆论难以及时监督,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一把手”说了算。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要特别注意防止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民主氛围受影响,经济发展同样也会遭遇瓶颈。县域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特色经济,更是民主经济,不同于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它更需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支撑。行政权力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往往容易压制民营经济的发展,弄出许多好大喜功的政绩项目、面子工程。

“发言门”事件孰是孰非暂且不论,基层民主的探讨或许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不仅关系到一方百姓的利益,更影响着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单位里同样有“民生”

编制、档案、户口铁板一块,生老病死不用迈出院门……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已经随着经济转轨、体制转型,淡出视野。打破“单位办社会”的不合理体制,打破“一次分配定终身”,管理理顺、负担减轻,极大提高了单位的劳动效率和工作活力。

人事制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之后,单位里依然有“民生”。这种“民生”,不是“生老病死公家管,衣食住行单位包”,而是关心与爱护职工,让职工干得顺心、舒心。

管人用人、组织劳动,是单位的职能;保障职工合法劳动权益,是此职能的延伸。足额获取劳动报酬,享受法定假期和休假,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是单位里的“民生”。改善管理方式,加强文化建设,创造满足职工物质、精神双重需求的工作环境,单位同样责无旁贷。单位里更重要的“民生”,是保障职工发展权。畅通上升通道,促成自我实现,是单位对职工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提供有效培训,制定职业规划,完善激励机制,让职工既顺心舒心,也有信心。

单位的“民生”,其实是整个社会民生建设的一部分。提高收入水平、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社保体系,这样的惠民生,是宏观层面的;而每个个人的生存、保障、发展,则需要更具体的关怀和责任。单位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连结个人和社会的中间环节,在微观层面的民生上负有重要的责任。

在一个单位,促发展与惠民生的关系,如同修桥和过河,修桥是手段,过河是目的。同样,促发展是手段,惠民生才是目的。只有关心、爱护职工,才能凝聚起共识和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说,“民生”不仅是发展目的,更是影响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职工也只有干好工作,促进单位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广的职业前景、更充实的单位“民生”。单位的发展与职工的“民生”,同样是双赢。

推进人事制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职工的切身利益;但同时也不能把单位的“民生”,单纯理解成发钱、发物,甚至利用单位资源搞“福利腐败”。搞“小金库”之类违反规定的事,表面上看,能让职工得利,实际上却往往成为腐败的温床,更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规范工资收入结构,“阳光管理”、“绩效工资”,都是为了减少乱发钱发出来的腐败。只有“阳光下”的收入增长,才是实在的、长效的增长。只有形成共享共建的氛围,才有真正的“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单位里同样有“民生”,这样的“民生”,连着职工的心,凝聚发展的力,是以人为本在单位的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单位的践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看《三国》说选才

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几度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触及的正是人才战略的要害问题。

日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明确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说明人才战略思维已经是一种国家意识,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必备素质。

眼下,树立人才战略思维,要搞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培养、启用、考核、奖罚的人才制度等;更要推进观念转变。一般来说,选人用人,易犯两大通病,一是“近视”,眼睛总在身边扫来扫去,视野不够开阔;二是“下视”,目光不喜欢往上看,优秀拔尖的总觉得不顺眼,不好把握。武大郎开店挑矮个,“白衣秀士”入伙选庸才,这里边,有私心、私利的桎梏,也有人才观念上的封闭短视、陈旧落后等问题。

“天下未尝无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用好用活人才,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高瞻远瞩的卓识,天下为公的觉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此,方能不拘一格,广纳群贤。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心安是福

有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个国王到花园散步,他看到花园里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只有细小的心安草茂盛地生长着。原来,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而轻生,松树因为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出许多果实嫉妒而死,葡萄则哀叹自己终身匍匐在架子上不能直立,牵牛花因为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而病倒,其余的花草也都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无精打采。国王看了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心安草问道:“别的植物都枯萎了,为什么你却生长得这般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心安草回答:“那是因为我不自卑,一点都不灰心失望,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我只想好好做棵心安草。”

这个故事包含着心安是福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值得深思。

心安,要常思贪欲之祸。中国古人云:储水万担,用水一瓢;广厦千间,夜卧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西方哲人伊索亦云: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把已有的东西都丢掉了。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人们,贪欲无用而有害,当正心诚意,追求精神的富足。这里暂且不说贪欲如何祸国殃民,就是对于贪赃枉法者自己来说,亦是心累如斯:时时担心东窗事发,看到电视上贪官受审的镜头血压升高,听到警笛声响心惊肉跳,面对山珍海味没有食欲,身卧高级席梦思床辗转反侧,终日里就像塞着一颗定时炸弹,而且还不能向人倾诉,只能哑巴吃黄连,把一切苦水往自己肚里咽。心贪即不能心安,生活亦已失真义。

心安,须常戒浮躁之心。古人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心浮气躁,则易失心智,使人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不能潜心静气地干自己该干的事,或急功近利,随波逐流。或患得患失,怨天尤人。或迷失自我,身心疲惫。如此不但于工作事业有害,于自己亦是苦不堪言。惟有戒浮戒躁,静思干工作图的是什么,做的是否科学正确,才会不受干扰、不受诱惑,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如此必心安。安在尽责尽职地实干事、干实事、干成事。

心安,要常弃非分之想。有的人梦想一鸣惊人,一步登天,总是恨职位低、恨收入少,就是不知自己几斤几两。非分之想,表面上看是心态的问题,实际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事关人生的根本。一些人或为名所累,或为利而忧,或享乐至上,或以丑为美,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这样那样的弯路,关键就是没有将人生的总方向把握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得意不忘形,落魄不沉沦。宠辱不惊,静看花开花落;得失无意,漫随云卷云舒,这才是应有的境界和胸怀。

去贪欲之念、戒浮躁之心、弃非分之想,领导干部得心安,既是己之福,更是民之幸。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风非小事

文风问题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其文风不仅关系个人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党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

不仅如此,党员领导干部的讲话或文章,总是要让群众“听”或“看”的。这就有一个有无群众观点的问题。

群众的语言最生活也最生动,最平易也最管用。所以,讲话也好,写文章也罢,绝不能自恃聪明,自上楼梯,把自己摆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口若悬河,但就是缺少老百姓的语言,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相反,倒是应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采风”,把老百姓的话“拿过来”,讲出去,使老百姓一听忘不了,常常挂嘴上,成为日常生活的“家常便饭”。

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中指出:“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党员领导干部作讲演、发文章,不能只讲那些听起来话全对、理全通,但就是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没有操作性的话。这些话浪费时间、浪费纸张,用在地里打不来粮,用在战场打不赢仗,用在企业创不了利,用在科研闹饥荒,可以说是言之凿凿,却空洞无物。所以,讲话、作文,一定要对人民群众高看一眼,敬畏三分,不讲无用话,不用无关词,力求一句顶一句。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当今的社会更加绚丽多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新科技名词和外来词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变化,不妨学学鲁迅:当年,他在上海检查肺部以后,在报告他母亲的信上,不写“用X光线镜照”,而写“用使身体透明的镜子照”。为什么?因为那时的“X光线镜”属高新技术、稀有之物,照直说了,怕老人家弄不明白。我们今天作讲演、写文章,也需要有这种态度,要多讲人民群众一听就懂的话,不可动不动就夹杂些洋字母,让人听着如坠云雾,看着不知所云。须知,讲话、作文,第一要义就是让人明白。

文风问题,说到底,就是讲话、写文章,一定要有群众观点,没有话,就不要“硬挤”,好像不讲就显示不出自己的存在;没有新东西,就不要“再补充两句”,好像不讲就对不起听众;没有真实的思想、跳动的脉搏、充实的生活,就不要只去追求字的张扬、词的飞动、排比的声势,好像不加工“美容”一番,就赢不来眼球、动不了人心似的。须知,自古“美貌者不待华采以崇好”,从来“艳姿者不待文绮以致爱”。有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废华采,去文绣,未必无美人也。”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向“后作为”说不

前不久,某市发生了一起工地工人高空坠落致两死一伤的事故。公安部门调查发现,几名工人所佩带的“14元一条”的不合格安全带在坠落瞬间全部被拉断,成为致命“绞索”。

事后,该市安监、工商等部门对劳保用品市场进行了突击大检查。于是大量“一踩就烂的安全帽”、“一扯就断的安全带”被媒体公之于众。在一片对无良雇主、不法商户的斥责声中,有关部门警告施工单位负责人不要贪图便宜、置工人生命于不顾,并表示将加强市场监管……处理了责任人、整顿了市场、警示了不法者,似乎就尘埃落定了。

且慢。这样一整套的故事情节好像有点眼熟:出事故、查原因、处理责任人、市场大检查、吸取教训加强监管,云云。有关部门驾轻就熟、你我耳熟能详。曾几何时,人们已麻木于此类“伤亡数字”,倒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早都干吗去了”的一句反问,令人醍醐灌顶。

突击大检查的结果证明,劳保用品市场之混乱久已有之,为什么要到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出了事情当然要管,但先前劣质产品之泛滥、见利忘义者之贪婪,市场监管难道就能毫无察觉甚至视而不见吗?

人们对这种“事后监管”早已司空见惯。湖泊河流污染了才去查处排污企业、患者吃出毛病了才去清理非法医药广告、矿难发生了才去治理相关企业……相对于“不作为”、“乱作为”,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管理方式,或可称之为“后作为”。

坦率来讲,见过众多“一放就乱、一抓就灵”的案例后,人们对这种看似“对症下药、举一反三”的做法已信心不足。被动的、运动式的治理方式,代价怎么看都太高昂了;迟来的正义,效果怎么看都打了折扣。

对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时候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后作为”之所以发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更多的是主观努力不够。比如,一些监管单位“缺经费、少编制、乏手段”是现实,求全责备无补于事,应该想办法帮他们创造履职条件,摆脱履职困境。更需警惕的是,一些监管者故意纵容不法者,放水养鱼从中渔利,成为市场混乱、行为失范的始作俑者。从这个角度讲,对“后作为”宽容甚至无视,就是为“不作为”、“乱作为”提供孳生的土壤。

要想根治“后作为”,就要对干部加强思想教育,改进工作作风,但更为关键的,还在于严格问责,规范权力运行。对于具有强大惯性的“后作为”现象,不能寄希望于有些人的良心发现,更不能心存侥幸对制度“小修小补”,只有用完善的、常态的问责制度来提振责任心、惩庸治懒,才能防患于未然。

不当“事后诸葛亮”,必得事前费思量。但愿惯于“后作为”者尽快清醒过来,各项问责制度真正管用起来,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让大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实干诸葛亮”不断涌现。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干部讲话应有“百姓思维”

干部的讲话最能体现文风,改进文风要先从改进干部的讲话风格开始。

现实中,一些干部的讲话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一种能应用于任何情况的模式和套路,一定不是适合所有情况的模式。

人接受一种思想,认识一种事物,先是接触具体的东西,有了感性认识,进而才能产生理性认识。所谓

动之以情在先、晓之以理在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干部讲话,很多时候却违背了这个道理,上来先讲一大通抽象的理论,这样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怎么能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怎么能不与听众产生隔膜?

有些同志讲话,往往唯恐高度不够,拼命运用哲学原理构建讲话框架,忽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注意力常常放在上级领导讲过的观点上,提法往上级领导讲话上靠拢,却很少能把握百姓的思维规律,这种站在高处向下俯视行文的思维模式,当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现在的受众,面临很多选择,可以上网、看电影、去读书,很难主动坐下来吸收这样的讲话内容。即使他是你直接下属,被要求坐在台下听你的讲话,也不见得就听进去了,除非你的讲话很有感染力,能引起他的共鸣。一些干部讲话时,坐在下面的同志拿出一个笔记本做笔记,有的是真记,有的只是表示自己在认真听。不要被记笔记的表象所迷惑。

开车需要根据路况不断修正方向,传播也需要根据受众的反应进行调整。讲话的效果要看有多少老百姓在自觉地听,有多少人能自觉地把讲话化为行动。可是,又有多少人调查过讲话的传播效果?关注过讲话效果的反馈?

白居易的诗写成以后,经常读给老婆婆听,修改到老婆婆能听懂才行。干部的讲话虽然不一定要以老婆婆听得懂的标准来修正,但是至少可以根据部分老百姓的反馈来修正,不能仅仅凭自我感觉评判讲话的好坏,更不能把自己部下的奉承当作对自己讲话的客观评价。

纵观经典的领导讲话,即使没有那么“气势恢宏”、“逻辑严密”,但总能让普通的老百姓记住几个关键词,甚至广为流传。这是因为,这些讲话对准的是普通老百姓,希望老百姓接受,所以以老百姓为直接的传播对象——语言上是老百姓的白话、形式上是群众能接受的套路、内容上包含着直截了当的思想。

总之,干部讲话应该有“百姓思维”。讲话不一定很长,不一定为了工整对仗加上很多的修饰词,不一定要大标题套小标题,不一定非要提几点要求——对老百姓而言,能从中受益才是关键。能解决思想问题,又能获得美的享受,这样的讲话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学会欣赏

对于地球而言,没有阳光,就没有了光明,没有了色彩,没有了生命。

对于人来说,没有相互欣赏,就没有了合作,没有了鼓励,没有了进步。

欣赏,是进入心灵的阳光,是融化坚冰的暖流,是沟通人与人关系的桥梁,也是做人的必修课。

学习欣赏,必须打开心灵的窗户;学会欣赏,首先要学会尊重。想要每一天的生活、工作和情感,都在幸福、快乐、愉悦中度过,就必须让欣赏的阳光进入心灵,善待生活、工作和他人……

欣赏,是一种胸怀,一种雅量,能阅人,能容人,放大他人优点,缩小他人缺点。学会欣赏,就会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每一个个体都希望得到关爱、尊重和理解。学会欣赏,就能“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和其心以敬天下之人”。

漫漫人生,我们无法预测生活中的每一个节点;朝夕劳作,我们不能避免工作中的每一处失误;多彩世界,我们难以绕开情感中的每一场波澜……学会欣赏,就不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理解欣赏,就不会以己之言堵他人之口;懂得欣赏,就不会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

真诚的欣赏,既能让别人感觉自身价值,也能让自己从中受益。学会欣赏,眼中就会少一点对人生的哀怨;理解欣赏,就会对平凡的工作多一分热爱;懂得欣赏,就能化解不必要的猜疑和纠纷。开启了欣赏的智慧,就能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亮色;拥有了欣赏的情怀,就能使枯燥的工作焕发生机;掌握了欣赏的艺术,就能让往日的情感保持温度。

学会欣赏,就能从失望中看到希望,既能随遇而安不失本色,又能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理解欣赏,就能从消极中走向积极,既能同心同德起家于白手,又能上下同心创造伟业。懂得欣赏,就能从困境中转入佳境,既能历尽劫波情意在,又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会欣赏,认真倾听就会成为一种习惯;理解欣赏,及时赞许就会真正发自心田;懂得欣赏,尊重竞争对手就会有更好的体现。学会欣赏,即使高手如林,您也不会妄自菲薄;理解欣赏,即使先天不足,也会努力向上;懂得欣赏,即使身陷困境,也会充满希望。

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贵人”。他们的鼓励、支持和欣赏,激发了个人潜能,最终将成就英才。相反,没有人去欣赏、发现,即使是千里马,也可能郁郁而终、没有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同样,我们也应该怀着爱心,去欣赏和鼓励他人。

学会欣赏他人是做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欣赏与被欣赏同样是快乐的,成功的。欣赏,让您在生活中成长为仁者;欣赏,让您在工作中成长为智者;欣赏,让您在情感中成长为爱者。以仁者智者爱者的情怀,去欣赏生活工作情感中每一天,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收获更多的快乐。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实现体面劳动工会大有可为

各级工会组织需要与时俱进,既发扬传统优势,又直面时代课题

全国总工会5月29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加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力度,强调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在某知名企业连续发生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背景下,全总的《意见》显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关乎职工权益乃至生命的重大问题上,以代表和维护工人权益为己任的工会组织不能缄默,更不能回避。全总出台的《意见》,体现了工会组织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担当。

正如全总《意见》所指出的,“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要及时有效化解矛盾,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劳资纠纷事件,也给工会组织提出了新课题。

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劳动条件恶劣、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大多发生在技术落后、管理混乱的小型企业,工会维权的工作重点、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也往往集中于此。现在,类似事件频发于合资、独资企业,这当中有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汲取的教训?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各级工会组织从实际出发,转变既有思维和工作方式,深入分析,积极应对。

在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下,一些职工所面对的工作、生活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工会应该有充分的认知和足够的理解,给予他们及时的关注和切实的疏导。全总《意见》强调,“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为此,各级工会应该从专业人员和设施设备等方面,切实落实好《意见》要求,成为广大职工的精神港湾和心理后盾。

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某些非公大型企业有没有工会组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如果有,发挥了什么作用?特别是在发生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时,是否能为职工说话办事?全总《意见》强调,“要创新工会组建方式,着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群体的会员发展工作”。某些跨国公司组建工会困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深思。

假如某些非公企业没有工会组织,或者有工会而不作为,按照中国工会的组织原则,其所在地的上级工会应该积极介入侵权事件的调查与处理。全总《意见》要求,各级工会“加大劳动法律监督力度,督促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在职工权益受损时,上级工会的积极介入,正是彰显工会地位作用、赢得职工信赖的时机。

总之,各级工会组织只有与时俱进,既发扬传统优势,又直面时代课题。惟此,才能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我们的回答是“每一天”

儿童节一年只有一天,保护儿童权利,我们的回答却应该是“每一天”

儿童节前,一条新闻引人关注: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留守儿童5000多万,各地省一级关爱留守儿童的品牌活动有60多项。

这则新闻,让人对儿童节的意义有了另一层认识。节日不仅要给孩子们幸福的一天,更是为了唤醒社会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实际上,“六一”儿童节的确立,就是为纪念1942年发生在捷克利迪策村的一次屠杀,其最初的也是最终的目的,都是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童年是构成人一生最重要的部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儿童成长,让他们成年后有更多机会取得个人成功并造福社会。儿童也是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世界最终是他们的,人类的种群和社会都需要一代代儿童的成长来延续。

同时,正如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所说,“世界上的儿童是纯洁、脆弱、需要依靠的”。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对外部世界都缺少抵抗力,容易受到伤害。作为无法独立生活、更无法为自己主张权利的群体,儿童尤其需要全社会悉心呵护。

陶行知写过一首《小孩不小歌》:“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尽管我国有多项法律法规保护儿童权益,却仍有一些人“小看小孩小”,侵害儿童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

个体层面上,我国0—14岁儿童由于成人疏忽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造成的伤害,发生率为10%。校园惨案、血铅超标、踩踏事故等屡见报端。群体层面上,功利化的教育挤压着孩子们的快乐,基础教育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儿童福利水平相对滞后,还存在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子女、艾滋病致孤儿童等“困难儿童群体”。

让人欣慰的是,很多人正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众人的爱心汇聚起托举明天的力量;代课教师站在清贫的讲台,向孩子们讲授文明;志愿者无私奉献,点亮大山之中孩子们的心灯……“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他人的孩子,是神”,儿童节是唤起社会关注儿童的节日,这个节日也理应属于他们——这些为儿童而努力着的人们,因为他们在为社会守护着良知,为世界构筑着未来。

智利诗人密斯特拉尔有一首诗:“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等,但孩子们不能等。……对孩子,我们的回答不能是‘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儿童节一年只有一天,保护儿童权利,我们的回答却应该是“每一天”。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门票经济”承载不了文物之重

作为公共资源,文物景区肩负着普通商品所不具有的公共属性和文化功能

近日,山东曲阜召开票价调整听证会,拟上调孔府、孔庙、孔林的门票价格。据报道,邹城“二孟”、青岛崂山、蜀南竹海、云南民族村等诸多景点也在酝酿提价。一时间,景点门票涨价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按照听证会公布的方案,涨价后,“三孔”门票将达到185元。这不仅远超故宫等国内景点,更是把许多国外的著名景点远远甩在身后——法国卢浮宫的门票为9.5欧元;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门票为1欧元;日本的清水寺,门票为300日元。这些景点大多对16岁以下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公民免费。一些景点逢节假日,还会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次曲阜“三孔”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列举的主要理由有四条:遗产保护、景区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和体现文化价值。而在此前的2001年、2004年、2007年,“三孔”景区门票已经数次提价。频繁涨价的背后,是这样的“苦衷”:不但“三孔”景区内的古树名木、建筑文物的维护需要从门票收入中开支,曲阜市的111处市级重点文物以及新发现的500多处文物点,也需要“三孔”的门票收入承担保护费用。一张门票,要承载如此多额外的负担,难怪一涨再涨。

毋庸讳言,文物保护的资金匮乏问题,是许多景区都绕不开的难题。曲阜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市,为保护文物、发展旅游做了很多牺牲,比如不发展大型工业项目,因此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然而即便如此,涨价也不能成为筹集文保资金、发展旅游产业的“华山一条路”。

政府支持文物保护的资金有限,对景区分类管理殊为重要:具有思想教育、文明传承、文物保护功能的景区,票价宜低,可通过合理调配有限的财政资金,支持文物保护和景区发展,为游客减负;一些纯商业景点,票价则应由市场决定,自负盈亏。

作为公共资源,文物景区肩负着普通商品所不具有的公共属性和文化功能。“三孔”作为儒家文化圣地,是中华文明千百年传承至今的一个载体。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一张薄薄的门票,就让人们对“三孔”望而却步。单单依靠“门票经济”,恐怕难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难在游客和景区间构起和谐关系。如果门票价格过高,导致门可罗雀,最终可能不但筹不到资金,还会有损于文物的文化功能。

同时,不管是何种涨价,都应该把门票收入的用途公开,让游客花明白钱。在这方面,包括曲阜“三孔”在内的许多景区,仍有值得改善的地方——景区官方网站上难觅财务报告的踪影,即使涨价听证会上,代表也无从获取门票收入使用的具体信息。因此,在关注景区门票涨价的同时,我们更要思考,如何跳出“门票经济”的思维,理顺景区价格管理机制,实现文物景区保护与公众文化权益的和谐共赢。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体面劳动不能止于“加薪”

体面劳动离不开合理报酬,而体面劳动的实现也不能止于“加薪”

近来,一些企业不约而同地给职工加薪,引起普遍关注。在呼吁和推动珍视关爱生命、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大环境下,提高职工的劳动报酬,不仅是对职工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的一种缓解,同时也是对体面劳动理念与潮流的积极顺应。

今年以来,从年初东南沿海的“用工荒”,再到许多省份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都在不同层面提出或者回答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体面劳动的背景下,基层一线劳动者的工资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水平?工资如何实现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步?

工资与就业的关系,是一个被讨论了许多年的问题。从宏观看,如果说就业是最基础的民生,那么工资收入则是保障民生的最基本条件。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使劳动者工资获得合理而稳步的增长,这不仅体现着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出于生产经营成本的考虑,本能地有倾向于低工资的冲动,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正因如此,政府部门才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相关法律才规定了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以此保障作为相对弱势一方的职工的基本权益。

当然,在保障工资水平的同时,也应看到,如果工资水平超出了企业承受能力,损害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最终也会影响就业的实现,这就是有人讨论的“保多数人的岗位”还是“保部分人的工资”的问题。但就现状来看,我们面临的主要还是基层一线劳动者工资偏低的问题。这些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基层一线劳动者的收入甚至还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也没有与经济同步增长,企业则长期贴着最低工资标准走;一些地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同虚设,员工基本没有话语权。这种“以低工资换取发展”的弊端与隐患,已无需赘言。

近年来,从“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到《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再到“体面劳动”观的提出,建立科学的工资分配制度、改变利润增长工资不涨的局面,使工资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实现与单位企业的增长与效益同步,体现劳动价值、职工权益、发展成果,正在成为普遍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加薪”的意义不言而喻。

体面劳动离不开合理报酬,而体面劳动的实现又不能止于“加薪”。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与用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政府和企业不仅要关注工资的增加,也要在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条件,保障职工的合理报酬、休息休闲权利,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供职工个性化的成长空间等方面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品低端廉价、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从单纯依赖人力成本优势转向以品牌竞争和技术优势取胜。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促进充分就业与实现体面劳动统一起来,在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诸多挑战,考验我们的决心和智慧。

人民时评:米凤君、陈同海、王益的当代“官仓鼠”三步曲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首名为《官仓鼠》的唐诗,把封建时代的贪污腐败官员刻画得入骨三分。腐朽的封建社会虽然结束了,但腐败官员并未绝迹,吉林长春的“米老鼠”就是一例。

“米老鼠”是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米凤君的外号,此君既贪又“花”。日前,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他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米凤君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院经审理查明,1992年2月至2008年2月,米凤君利用担任中共吉林省长春市委副书记、长春市市长,中共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28万余元。案发后,大部分赃款赃物已退缴。法院认为,米凤君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和非法收受他人数额特别巨大的财物,其行为构成受贿罪,犯罪情节特别严重,论罪应当判处死刑。鉴于米凤君在被调查期间,主动交代了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受贿事实,认罪态度较好,退缴大部分赃款赃物,故对其判处死刑,不立即执行。

“米老鼠”是典型的“官仓鼠”!这种“官仓鼠”不同于老百姓家犄角旮旯里“爬灯台,偷油吃”的小老鼠,也不同于荒滩草地里四处觅食的野老鼠,而是身居“公门”、潜伏“官仓”、倚仗权势、祸害国资的“硕鼠”。他们或卖官鬻爵,或贪污受贿,或在企业经营、转让土地、承揽工程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而且冠冕堂皇、有恃无恐,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民愤也极大。

类似长春的“米老鼠”,此前还挖出好几只这样的“官仓鼠”,其中的典型人物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和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他们犯的都是受贿罪,其中陈受贿1.9573亿余元,王受贿1196万余元。陈、王二人同“米老鼠”一样,都被判处死缓。判死缓而不立即执行死刑的原因也几乎是同样的:米凤君是因为“在被调查期间,主动交代了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受贿事实,认罪态度较好,退缴大部分赃款赃物”,陈同海是因为“退缴了全部赃款”,王益是因为“案发后全部赃款均已追缴”。

米凤君、陈同海、王益这样的“官仓鼠”贪婪又胆大,可恶又可怕。在他们权力所及之处,可以说是管什么就吃什么,米凤君吃长春、吃吉林,陈同海吃石化,王益吃银行。对这样的“官仓鼠”的惩治,应该比对一般小老鼠、野老鼠更严厉一些,因为他们的危害性更大。当然,对米凤君、陈同海、王益被判死缓而不立即执行,笔者尊重国法,并不持异议。

但笔者注意到米凤君、陈同海、王益等“官仓鼠”人生之路或者说犯罪之路有着极为相似的“三步曲”:一步是以权谋私,数额巨大,二步是事发被查,交代退赃,三步是判处死刑,留条性命。这“三步曲”让人感到不太正常,引人警觉。

对“官仓鼠”“三步曲”,笔者想问的是:这些“官仓鼠”为什么为害十几年、受贿几千万直至近两亿元后才被挖出来?他们的上级领导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干什么?这些“官仓鼠”为什么一被抓起来就主动交代、积极退赃?没抓时怎么没有这个“觉悟”?还有,死缓“镇”得住这些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的“官仓鼠”吗?他们会不会在牢里“休息”几年后又重出江湖?

对这“官仓鼠”的“三步曲”,笔者也许多虑了,但要看到,多虑的人还真不少。再说,多虑要比不虑好吧!

抓了特警支队长后治安为何好多了?

主人养猫是为了抓老鼠的,倘若猫鼠同穴、猫纵鼠害,这样的猫也得抓起来。抓了坏猫,鼠害反而会小一些。同样的道理,抓了为非作歹的公安,社会治安情况也会好一些。

请看这一案例:5月18日,安徽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亳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原支队长白玉岭涉嫌受贿罪、贪污罪、徇私枉法罪、强奸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案进行公开宣判。一审判处被告人白玉岭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受贿款、贪污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款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判决白玉岭的消息一传出,当地市民反映:“自从白玉岭一窝被‘端’了后,亳州的治安好多了。”

这就怪了,特警支队长本来是负责打黑除恶、维护社会治安的,把他抓了,亳州治安反而好多了,这是为什么?而且,此类怪现象并非亳州所独有,重庆抓了原公安局副局长、司法局长文強,黑恶势力反而“蔫”了,山西太原抓了贪污受贿的公安局长,市民也反映治安反而好多了。这种怪现象值得深思,对这样的公安更要警惕。

若要分析这种怪现象,若要深思其中教训,有必要解剖白玉岭这个公安败类。他1958年生于亳州,1984

年在原亳州市公安局工作,1990年2月起在原亳州市公安局北关派出所历任办事员、科员、所长。1993年12月任原亳州市公安局副局长,2001年7月任亳州市(地改市)巡逻防暴警察支队筹备组组长,2002年2

月任亳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支队长。

从这份简历看,他既是“老公安”,又是“地头蛇”,这样的败类混进公安队伍并担任公安局特警支队长危害性可想而知,而他在公安队伍中竟然一干二十多年,在公安局副局长、特警支队长这个手握“刀把子”、“枪杆子”的重要岗位上干了十几年!

“从我办过的职务犯罪案件看,此案中受贿肆无忌惮,涉及方方面面,影响恶劣,非常少见。”作为白玉岭案的审判长,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徐速从2007年起主审职务犯罪案。据他介绍,此案中,光“受贿”一项就涉及到93人,基本上只要有人行贿,白玉岭是来者不拒,毫无顾忌。从起诉书上的指控可以看出,白玉岭从小到2000元的商场购物券,大到30万元的贿赂款,他通通收入囊中。

特警支队的主要职责一般是处置暴乱、骚乱事件,而白玉岭身为特警支队长,却专注于查赌、扫黄等治安案件。当地公安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一般对大型赌博案,以及宾馆里的卖淫嫖娼案比较重视。”白玉岭在办案过程中为小团体谋利,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徇私枉法,放纵犯罪多起多人。甚至网上追逃的嫌犯,他也胆敢多次违法释放。

在白玉岭看来,只要有钱,就好说话,“先拘留,后罚款,再等着送礼”已经成为他的生财之道。不细看新闻报道,人们很难想象白玉岭有多坏。他长期在亳州市内3家浴场占用3个高档房间。他的生活规律是,一般上午到办公室处理事务,下午就到浴场。而浴场是白玉岭受贿交易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他为所欲为,丧尽天良,先后两次在亳州市的一家洗浴中心、一家宾馆里,将一名服务员强奸,并致使其怀孕。据受害人证言,首次遭到强奸时,她要喊人,结果白玉岭说了一句话:“你不要喊了,你再喊也没人敢理你,没有人敢来,大禹首是我的地方!”大禹首是亳州市的标志性地名。

凡是在公安队伍中混有白玉岭的地方,社会治安是好不了的;清除了败类、纯洁了队伍,才可好起来。白玉岭案让人深思许多问题,比如,这样的人怎样混进公安并身居要职多年?他的上级领导是否有所察觉?如果有所察觉为什么不处理?在其他地方包括比亳州更大地方的公安机关里,是否还“潜伏”着更坏更危险的白玉岭?警钟声声敲响,事实摆在眼前,公安队伍可马虎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