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_潜力与方向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_潜力与方向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_潜力与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不同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效果的特点,大体可以把我国区域发展划分为“生产力均衡布局”、“区域非均衡

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以兼顾效率与公平为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

提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伴随着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演进,我国区域政策的指向、关注点、覆盖范围和类型组合也发生了诸多变化。随着政策区的不断下移和细化,国家公共资源配置的指向由侧重大区域逐渐转向侧重典型区域,关注点由侧重效率逐渐转向侧重公平,覆盖范围由阶段性侧重于某个区域逐渐转向全面覆盖,政策的类型则由区域经济激励政策的单一类型逐渐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大系统复合政策体系的完善(图1)。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范围包括

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km2,占重庆市和四川省总面积的37%。其中,重庆部分面积5.1万km2,四川部分面积15.5万km2。成渝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我国区域总体战略的重要指向区域,成渝经济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成渝经济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主要

注: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刘毅所长、金凤君研究

员、张文忠研究员、刘洋副研究员(已到宏观院工作)、王姣娥博士、王岱博士等为主的研究团队在该规划前期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规划文本编制的核心成员之一,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和技术支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的综合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涉及产业、区域、生态、环境、人才、体制、创新等多项内容。基于对成渝经济区战略地位和发展基础的科学分析,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认真解读了《规划》的顶层设计理念和实施内涵。实践再一次表明,地理学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基础。

收稿时间:2011-10-11;修回时间:2011-12-08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群(编号:KZCX2-YW-Q10-4)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编号:40635026)联合资助。作者简介:金凤君(1961—),男,内蒙古赤峰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地理与区域经济学。E-mail:jinfj@igsnrr.ac.cn。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12-1988-07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潜力与方向

金凤君1,2,刘鹤1,2,王岱1,2,许旭1,

(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区域总体战略的重要指向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全国战略视角,从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城镇分布、交通体系、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成渝

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经济区内部空间的发展潜力,提出了成渝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是为成渝经济区更好的贯彻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产业基地;内陆开放试验区;生态屏障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第31卷第12期经济地理Vol.31,No.122011年12月ECONOMICGEOGRAPHYDec.,2011

分布区之一,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成渝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是我国宏观生态格局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环境状态对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局性影响。协调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促进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和谐发展,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初衷和目标。

1.1是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主要指向区域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六大都市经济区之一,在占全国2.14%的国土面积上,集聚了全国6.92%的人口和5.24%的GDP,人口与产业集聚基础优势明显。随着国家“沿海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总体区域战略的实施,成渝经济区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日益成为我国新一轮区域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承载区域,肩负着引领西部地区整体发展的重任,是推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几年来,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总量规模呈现持续加快的增长态势,潜在优势正在释放过程中,预计到2015年,GDP将达到3.5万亿元,届时占全国GDP比重将达到6%左右。

此外,作为依赖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的典型区域,成渝经济区工业化起步早,产业重型化已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积累的问题多,堪称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缩影”。经过多年发展,成渝经济区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撑型、资源消耗型特征显著。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导向赋予了成渝经济区协调全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求改变粗放和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这进一步强化了成渝经济区发展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加速推进发展转型不仅是成渝经济区自身提升发展质量的迫切需求,而且其转型过程和积累经验所体现出普适性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具有突出的示范意义。

1.2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

成渝经济区地处我国长江流域的关键区域,是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核心区域,区内分布着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等重要的陆域生态功能区,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生态功能突出,其生态环境状态直接关系到全国中长期生态环境演变趋势与格局,是我国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其次,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富集区域,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其生态系统由平原丘陵生态系统类型向高山高原生态系统急剧转化,盆周丘陵山地生物多样性分布极其丰富,是我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区域之一,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7种、72种,鱼类种类约为全国淡水鱼种数的2/5、长江鱼类的2/3,拥有400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8种。

此外,成渝经济区扼守长江中上游河段,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洪水调蓄功能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全局性的生态服务功能,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未来中长期生态安全的总体水平

图1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1978—)

Fig.1TheevolutionofChina's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andpolicy(1978—)

第12期金凤君,刘鹤,王岱,等: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潜力与方向1989

和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

2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基础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的经济区之一,经济基础坚实,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区域发展基础。

2.1自然禀赋优良

成渝经济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地理环境较适合人类居住和从事各种经济活动。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优良,开发前景广阔。经济区所在的川渝两省市的天然气储量和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占全国的19%和30%,钒、钛蕴藏量分别占全国的69%和93%,铝土矿与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4以上,铜矿储量占全国的1/3;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拥有4000多种植物资源,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达50多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拥有世界遗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9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2.2产业基础较好

成渝经济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以及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国防工业基础雄厚,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工业和科研基地。第三产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2.3城镇分布密集

经济区内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43.8%,城市密度达到1.76个/万km2,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2.4交通体系完整

成渝经济区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km,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亿t。

2.5人力资源丰富

成渝经济区人口总量大、密度高,是我国劳动

力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00万以上,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受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优势区域。此外,本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多万人。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

表1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主要指标

Tab.1KeyindicatorsofChengdu-ChongqingEconomic

Zone’sdevelopment

序号主要指标2000年2007年年均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749.0012452.0611.52人均生产总值/元5481.6413761.7211.02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13.267205.1527.44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5.76242.2426.85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9.7140.3822.56粮食总产量/万t3649.213423.26-0.97城镇化率/%27.7243.26.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10014610.5613.3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167.384067.679.43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潜力

3.1农业发展潜力

依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地域生产特点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成渝经济区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主要包括:第一,提升区域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和特色紧缺产品;第二,结合城镇居民消费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订单农业;第三,依托成都、重庆等核心城市,发展都市观光、休闲等特色农业;第四,利用竹木、药材、茶叶等地方特色资源,发展优势副业。

3.2工业发展潜力

基于2007年成渝经济区分行业工业增加值数据,以全国为背景区域,计算了34个行业的区位商(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在全国具有较高竞争力;非金属矿采选业、印刷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整体来看,成渝经济区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国防科技工业、高技术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其中,随着重庆和成都装备制造业研发中心以及德阳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

1990经济地理第31卷

第12期金凤君,刘鹤,王岱,等: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潜力与方向1991

的建设,以重庆和成德绵城市群为主要载体的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此外,随着沿长江化工产业带的建设,以宜宾、泸州、涪陵、长寿、万州为主要载体的区域化工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在两大产业的带动下,成渝经济区能源工业、国防科技工业、高技术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等其它优势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3.3服务业发展潜力

作为西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立体交通体系的日趋完善,成渝经济区商贸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成渝经济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富集带,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总体来看,成渝经济区的物流业和旅游业在全国具有垄断竞争力,发展潜力巨大。在两大服务业的带动下,区域金融保险业及科教服务业也必将有所作为。

3.4内部空间发展潜力

基于成渝经济区县域行政单元相关统计数据,综合考虑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可利用水资源、可利用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环境容量等9个因素,测算了区内空间发展潜力综合分级图(图2)。从图上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成德绵地区和沿长江地区,整体上呈现“马蹄型”格局,其中,以成都为核心的成德绵城市群和以重庆为核心的渝中城市群发展潜力最大。

基于发展潜力的评判结果,综合考虑区域交通轴线和内部经济联系,可以判断,未来成渝经济区的潜力区域主要集中在“双核五带”,如图3所示。其中,“双核”分别为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是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

城市;“五带”是指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和渝广达发展带,未来以交通走廊为纽带和支撑,以沿线两翼30—60km以内的城市为载体,通过集聚发展和分工合作,将形成实力突出的城镇经济带。具体来说:①重庆发展核心,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主城9区,未来应强化交通、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②成都发展核心,包括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华五城区和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县(市、区),未来应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③沿长江发展带,包括乐山、宜宾、泸州、江津、重庆主城区、綦江、万盛、南川、长寿、涪陵、丰都、忠县、石柱、云阳、万州,未来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应重点集聚发展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轻纺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④成绵乐发展带,包括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乐山,未来应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⑤成内渝发展带,包括成都、资阳、内江、自贡、荣昌、大足、双桥、永川、璧山、重庆主城区,未来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⑥成南(遂)渝发展带,包括成都、遂宁、南充、潼南、铜梁、合川、重庆主城区,未来应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纺食品、油气和精细化工、商贸物流、特色农业等产业;⑦渝广达发展带,包括重庆主城区、广安、垫江、梁平、达州、开县、万州,未来应重点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商贸物流、

表2成渝经济区工业行业的区位商(2007年)

Tab.2Industriallocationquotientof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

行业区位商行业区位商行业区位商饮料制造业3.48家具制造业1.1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6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3金属制品业0.58医药制造业1.7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9橡胶制品业0.58农副食品加工业1.53食品制造业0.95纺织业0.54非金属矿采选业1.3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5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3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94化学纤维制造业0.4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8烟草制品业0.9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品业0.4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7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8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29通用设备制造业1.1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8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1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6造纸及纸制品业0.7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0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70

专用设备制造业1.11塑料制品业0.64

1992经济地理第31卷

图2成渝经济区内部空间发展潜力综合评级图

Fig.2Integratedspatialdevelopmentpotentialof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

图3成渝经济区总体布局规划图

Fig.3Overalllayoutplanof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

第12期金凤君,刘鹤,王岱,等: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潜力与方向1993

特色农业等产业。

4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地区发展基础,成渝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4.1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开发区,成渝经济区未来应坚持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重庆、成都核心城市功能,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综合运输交通体系,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4.2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能源和国防科技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功能完善、体系健全、辐射西部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4.3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改善内陆开放环境,构建内陆开放平台,畅通南向、东向、西北向对外大通道,加强与主要经济区、港澳台以及周边国家间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内陆开放的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探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新路子。

4.4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深入推进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壮大重点城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范。

4.5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生态网络建设力度,加强重点流域和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屏障,加强生态建设,加强防洪减灾设施建设,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商务印书馆,1997.

[2]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陆大道,等.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陆大道.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西部开发[J].经济地理,2000,20(3):1-4.

[5]陆大道.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区域响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8-12.

[6]金凤君.科学透视我国区域发展问题——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综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3):266-269.

[7]刘卫东,樊杰,周成虎,等.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M].商务出版社,2003.

[8]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339-351.

[9]金凤君.以地理学家为主导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实施[J].地理学报,2007,62(10):1120.

[10]金凤君,楚波.东北地区振兴的区域发展与空间组织战略[J].经济地理,2008,28(5):756-770.

[11]陆大道.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J].经济地理,2009,29(1):2-7.

[12]许旭,金凤君,刘鹤.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3):388-392.

1994经济地理第31卷DEVELOPMENTBASIS,POTENTIALANDDIRECTIONOF

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

JINFeng-jun1,2,LIUHe1,2,WANGDai1,2,XUXu1,2

(1.KeyLaboratory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Modeling,CAS,Beijing100101,China;

2.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sanimportantpolarregionofChina'soverallregionalstrategy,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whichisanimportantdemographic,urbanandindustrialclusterdistrict,hasanimportantstrategicpositioninChina'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playsanimportantroleinleadingthedevelopmentofwesternregionstospeedup,promotingtheinlandopenlevel,andenhancingoverallnationalstrength.Fromthenationalstrategicperspective,thispapersystematicallydescribedthedevelopmentbasisof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fromthenaturalendowments,industry-based,urbandistribution,transportationsystemsandhumanresources.Afterthat,thepaperanalyzedthedevelopmentpotentialandthefuturedevelopmentdirectionofthe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inordertoprovidescientificsupportfor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tobetterimplementtheoverallnationalandregionalstrategiesandtoachievesoundandrapidregionaleconomydevelopment.

Keywords: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dualcoresandfivedevelopmentbelts;industrialbase;inlandopentestarea;ecologicalbarrier

(上接1980页)

THERESEARCHPARADIGMANDTHEORETICALSYSTEMOFEVOLUTIONARYECONOMICGEOGRAPHY:AREVIEWOFPAPERS

LIFu-zhu

(SchoolofEconomics,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100,Shandong,China)

Abstract:EvolutionaryEconomicGeography(EEG)thatemergedinthe1990s,acceptedthecoretheoriesofevolutionaryeconomicssuchasfirmheterogeneity,selectionandheredity,thinksthefirmasthebasicunitineconomicchanges,inwhichthemotivationcomesaftertheinnovation.Itevolvesintermsofspatialfactorsandtheretentionoforganizationalroutinesbythedynamicevolutionarypath,andhasdevelopedanewtheoreticalframeworkthatthegrowthofregionaleconomyoriginatesfromtheinnovationsofnewproductsornewroutinesinoldfirmandspin-offfirm,oroldcitiesandnewcitiesinwhichtheinnovationsdependonthevarietywithinthefirmsandcities,andstillthinksthescalesoffirmandcityastheprocessofevolutionarygrowth.Incrementalinnovationandradicalinnovationemergedthosedifferentstagesintheirlife-cycle,anditsevolutionaryspatialcharactersarealsodifferent.Bytakinganexplicitdynamicperspective,andcomplementingtheneoclassicalandinstitutionalmodesofanalysis,EvolutionaryEconomicGeographyexplainsthespatialdisparityandevolutionoffirms,industries,networks,citiesorregionsfromelementaryprocessofentry,growth,exitandrelocationoffirms.Empiricaladvanceshavebeenmadeinthethreefieldsofclustering,thenatureofexternalitiesandtheroleofinstitutionsintheregionaldevelopment.

Keywords:evolutionaryeconomictheories;evolutionaryeconomicgeography;theoreticalframeworks;modeofanalysis;empiricaladvances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 ——兼论经济区对接成渝经济区路径选择 剑虹西南财大天府学院经济管理教研中心 621000省市科创园区九洲大道中段 【摘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以地区经济为视角的专业化与分工问题。对经济转型期的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分工的基础与困境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区在成渝经济区所处的产业分工地位出发,对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对接成渝经济区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探讨了经济转型期政府在产业分工中的角色和功能问题。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政府功能;产业分工;对接;路径选择 一、引言 一国或一地区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是以地区经济为视角的专业化与分工问题,实质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分析了专业化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后这一基本思想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关于专业化与分工在促进经济增长、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产业组织演进方面的作用不断地被揭示出来,而政府规制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是我国西部人口数量最密集的地区,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和西南重要的科技、经济和商贸中心,该区域在经济基础和科研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扩散的首选区域。探讨成渝经济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协调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规制问题,对于带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推进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破除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和产业融合的阻碍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容,成渝经济区部又具有一定的分工结构,区域部不同地区的产业分工和有效对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鉴于此,本文将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为背景,围绕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角色等问题,分析该地区进行产业分工合作

高考地理热点: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 【一】相关资讯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 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 绵阳、德阳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 市。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 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 1.8%,区域内自然 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 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2007年底总人 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 较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劳动力资源丰富; 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 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 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是西 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重庆、成都两地特大城市将成为经济区的龙头,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 2008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启动,今年在成都召开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四川 省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意见》, 并进一步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国家 重要增长极,我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国家统筹 城乡发展先行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国家 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 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 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 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区 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 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二】考点分析 1.成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概况; 2.成渝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及劣势; 3.成渝经济圈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4.川气东送的原因、路线以及对成渝经济圈的影响; 5.我国西南铁路网(如:成渝线、宝成线、川黔线、襄渝线等); 【三】精选试题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通过对成渝经济区的构想和四川、重庆两地经济现状的比较,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区域的经济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标签:成渝经济区;行政壁垒;产业集群;城市群;一体化 1 对成渝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1.1 经济区内经济现状及产业的分布、类型、梯度对经济合作的障碍 2007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127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893.2万人,乡村人口5233.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5.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增收544元,增长18.1%。全省生产总值1050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595.5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59.5%和34.9%。但整个四川农业基础仍旧非常脆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作为人口大省,农业结构调整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初始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四川工业属于资源开发、速度效益型,重工业多于轻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多于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产销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四川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仍很低,服务业中低层次和传 统行业多、高层次和现代产业少、从业人员素质低。 2007年重庆全市常住人口28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城镇化率48.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生产恢复 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 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整个重庆产业结构有三个方面的矛盾: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趋势与第二、第三产业大量冗员之间的矛盾;高投 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资本闲置和资本短缺的矛盾。 1.2 经济区内城市群的构成,城市间的巨大差异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成渝经济区的城市范围及产业定位

成渝经济区的城市范围及产业定位 绵阳 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南充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德阳 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眉山 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资阳 全国重要的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汽车与零部件制造、节能产品生产、食品生产配送、会展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新兴工业城市。 遂宁 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乐山 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雅安

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交通节点和生态旅游城市。 泸州 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自贡 盐卤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宜宾 饮料食品、能源轻纺、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四川经济强市。 内江 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广安 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红色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 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万州 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北部的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涪陵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南。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重庆亦有雾都、渝都、山城、桥都等别名。2013年,香港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重庆市列第十位。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13,2014两度登上《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榜首。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终规划的出台,历经14年。 过去,连接成渝两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将来,成渝客专的竣工,将助力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现年8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至今还记得,14年前四川和重庆分治时,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可以说,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但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一年后签订的《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经济”这个概念。 又过了两年。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重庆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尽管《纪要》和《报告》还没有正式形成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们关注这个区域。 成形:上升到国家层面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一)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一) 【摘要】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和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它的范围虽然还没有完全明确界定,但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法律政策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地理区位基础、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两极核心,以川西经济带和川东重庆经济带为两头,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长江水运航线为纽带,形成的“工”字形沿线带状城市区;包括除攀枝花市、广元市、巴中市与甘阿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外的四川省其他地区以及除黔江、酉阳、秀山之外的重庆市其他地区;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四川和重庆总面积56.74万平方公里的40%左右;人口为9800多万,占四川和重庆总人口的85%左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8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200多亿元,占四川和重庆国内生产总值的93%左右,人均GDP为6000多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42:39;区域内合计县级行政单位142个,城市35个,其中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6个,小城市17个,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成渝经济区内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区域是成都(9城区)和重庆(9城区);第二层次是沿成渝交通沿线的中小城市;第三层次是两地下辖的县市以及广大的经济腹地。成渝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包括了整个西南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这一经济圈在长江上游乃至我国西南部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和重庆同时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我国的第四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成渝经济区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继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经济圈两个区域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巴蜀文化区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当。公元前316年巴、蜀统一于秦后,巴和蜀分别作为川东、川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这个格局连同巴和蜀的名称,便一同保存了下来,直到今天。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分析

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通过立足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各地比较优势,分析如何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城市群产业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注入一些新的动力,如积极发展双创经济,建设共享平台等。提升成渝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一、成渝产业分工合作现状 近年来重庆与四川省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努力推进成渝地区发展取得新突破,开创合作发展新局面,目前两地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初显。 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共建西部技术转移联盟、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交易;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西永微电园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在内江设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 引导产业协作共兴方面,支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合作模式,推进川渝城市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入合作、协同发展,目前资阳川渝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数字化铸造工厂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建立旅游

合作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关于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行动方案(2018—2020年)》,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重庆与广安市共同推出“红岩魂·川渝情·访伟人故里”红色旅游产品,四面山景区加强与泸州市互促互动,共同打造川渝黔旅游“金三角”;建立川渝泛涪江流域公共文化馆联盟,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品牌。 此外,重庆、成都推进园区合作共建方面也取得成效。渝广合作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初具规模,已入驻企业465家。“重庆空港工业园区配套产业园”在邻水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挂牌,共引进企业84家,目前已建成投产35家。 二、产业发展战略举措 (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新欧”、“蓉欧”国际大通道,支持交通区位条件好的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沿海加工贸易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创新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缩减审批流程。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深入推进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四川广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2.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 例分析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资源禀赋基础 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责任分工方案(全文)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责任分工方案(全文) 2011-10-10 14:29:37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 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具体责任分工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48号)精神,为全面分解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赋予我省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特制定以下具体责任分工方案。 一、优化空间布局 (一)成都发展核心。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成都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商务厅、环境保护厅配合) (二)沿长江发展带。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集聚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轻纺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城镇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泸州、乐山、宜宾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环境保护厅配合) (三)成绵乐发展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科技厅、商务厅、环境保护厅、省畜牧食品局配合) (四)成内渝发展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成都、自贡、内江、资阳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环境保护厅配合) (五)成南(遂)渝发展带。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纺食品、油气和精细化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培育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成都、遂宁、南充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商务厅、环境保护厅、省畜牧食品局配合) (六)渝广达发展带。重点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加强跨区域分工协作,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达州、广安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商务厅、环境保护厅、省畜牧食品局配合)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 发展前景 姓名: XXXXXX 院系: XXXXXXXX 专业: XXXXXXXXXX 学号: 201XXXXX 班级: 2XXX级2 班 完成时间: 2012.XXX.XX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前景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腹地,西南东部。面积相当于江浙沪的总和,比整个广东还大。人口也与这两个地区大致相当。而资源和区位等则超过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是未来最有希望发展成中国最大经济体的地区。而一旦发展成中国最大经济体后,则将至少保持几百年。从西部来看,云桂地区已近边陲,无法起到带动和辐射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而西北又缺水,生态脆弱,难以大规模进行开发和建设。唯有成渝经济区处于西部核心位置上,是最有条件首先发展为西部经济中心的地区。就现实来说,西部与东部经济上的差距已不单是个经济问题了。所以发展成渝经济区,不仅是带动和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还有带动和辐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这对于稳定大局,使社会和谐,都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自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变化。中国进出口规模大,受影响也就较大。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开始了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由出口为主的拉动经济增长转为出口与内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的方式。成渝经济区处于国家腹地,这又成为了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的战略平台,肩负起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内向型经济的重任。从长远的世界范围来看,由于中国和东南亚签署了自由贸易

天府新区建设情况及产业布局

天府新区建设情况及产业布局 黄琴峰傅得晟胡冰阳张高钢 1 天府新区定位 2 总体规划 2.1 规划范围 2.2 规划理念 2.3 总体定位 2.4 空间布局 2.5 产业布局 2.6 生态绿廊 2.7 交通规划 2.8 公共服务体系 2.9 保障措施 2.10 建设步骤 3 最新动态 3.1 基础建设 3.2 最新进展

1天府新区定位 天府新区,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天府新区总体定位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 2总体规划 2.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经济开发区、彭山经济开发区、仁寿视高经济开发区以及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为主体,主要包括成都市高新区南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县、仁寿县,共涉及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78平方公里。其中,在成都范围内的面积有1293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81%。在整个天府新区的规划

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大约是650平方公里,包括现有的存量和未来的增量,约占总面积的40%,剩余的60%将是各类生态用地,也就是保留60%的生态本底。而城镇建设用地中,产业用地和各类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用地将各占一半左右。 2.2规划理念 山水环境,组合布局 以能源约束为前提,严格保护和控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城镇和自 然山水,组合布局城市。 产城融合,三位一体 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位一体”、“两化互动”要求落实到规划中, 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协调互动发展。 城乡统筹,生态田园 用城乡统筹的手段构建城市建设与乡村田园有机融合,国际化特征 和天府传统文化特征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集约发展,智能低碳发展循环经济,集约节约利用能源,体现节能减排的要求,充分体现公交主导的绿色交通和TOD的发展理念,强化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在空间布局中的组织作用。 2.3总体定位 天府新区总体定位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核心功能概括为“一门户两基地两中心”。 2.3.1核心功能

最新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摘要:通过对成渝经济区的构想和四川、重庆两地经济现状的比较,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区域的经济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行政壁垒;产业集群;城市群;一体化 1 对成渝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1.1 经济区内经济现状及产业的分布、类型、梯度对经济合作的障碍 2007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127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893.2万人,乡村人口5233.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5.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增收544元,增长18.1%。全省生产总值1050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595.5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59.5%和34.9%。但整个四川农业基础仍旧非常脆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作为人口大省,农业结构调整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初始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困难;四川工业属于资源开发、速度效益型,重工业多于轻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多于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产销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四川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仍很低,服务业中低层次和传统行业多、高层次和现代产业少、从业人员素质低。 2007年重庆全市常住人口28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城镇化率48.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整个重庆产业结构有三个方面的矛盾: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趋势与第二、第三产业大量冗员之间的矛盾;高投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资本闲置和资本短缺的矛盾。 1.2 经济区内城市群的构成,城市间的巨大差异 如果用城市首位度指标来衡量,四川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川西平原城市圈几个城市中仅成都市一城独大,缺乏第二三层次城市,多属于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的畸形断层结构。如果从川西平原城市圈的总量上看,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1年6月4日) 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

重庆市: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31个区县。规划范围区域面积 人均GDP达39000元 城镇化率提高到52%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公布,5年内人均地区GDP将达39000元 ○高速路收费将实现一卡通,取消异地上学借读费,实现医保联网结算 ○经济区内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探索建立经济区内干部交流制度 前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公布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根据该规划发展目标,到2015年,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建成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而到了2020年,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并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重庆晨报记者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发现,在未来的发展中,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发展备受重视。不仅是在产业、能源布局、交通发展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而且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也引入了一体化发展机制。 《规划》提出,成渝两地破除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突破行政区限制和体制障碍,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缩小到2.8∶1。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规划》主要内容: 住房:5年内建保障房200万套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积极开展重庆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2015年,建设保障性住房200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10万套。 医疗:65岁以上老人免费检查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开展健康检查,逐步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整合现有医疗资源,调整结构布局,在重庆、成都新城区增设医院布点,在长寿、合川、永川、眉山、雅安、内江、达州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地市级医院。 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建设永川西部职教城和重庆、万州、涪陵、江津、成都、德阳、泸州、南充、达州职业教育基地或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 2015年建成西部重要经济中心2011年05月05日 16:57:19 来源:新华网【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资料图片: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区域辐射示意图。(制图阿沛)………………………………………………………………………………………… 新华网北京5月5日电(记者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日介绍,国务院最近正式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发展改革委表示,依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 发展改革委表示,《规划》的出台是在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刻,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发展建设,成渝经济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等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2018年成渝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成渝城市群分 析报告 2018年8月

目录 一、成渝城市群当前的发展形势如何 (5) (一)成渝城市群格局 (5) (二)成渝城市群相比于其他城市群的特色 (6) (三)成渝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7) 1、区位优势明显,享受政策扶持 (7) 2、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合理 (9) 3、劳动人口充足,人才资源丰富 (9) (四)成渝城市群面临的问题 (11) 1、城市群内部发展失衡 (11) 2、成都重庆竞争大于合作 (11) 3、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 (13) 二、成渝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方向 (14) (一)加强内部协同发展 (14) 1、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深化“一轴两带、双核三区”布局 (14) 2、核心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发挥成都、重庆的比较优势 (15) (二)积极开展外部合作:寻找外向型经济的机会 (18) 1、依托长江经济带,加强沿江区域合作 (18) 2、打通多向通道,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19) 3、立足川渝自贸区,扩大对外开放 (20) 三、成渝城市群的房地产投资机会 (21) (一)城镇化吸引人口,房地产需求上升 (21) (二)购买力不断提高,房价上涨空间大 (22) (三)城市群内部分化,政策差异明显 (23) 1、成都:“515新政”加码,调控再度升级 (23)

2、重庆:外地炒房客盛行,政府出手打压 (25) 3、三四线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力度不减,政策环境宽松 (26) (四)区域龙头企业:深耕成渝,全国布局 (27) 1、金科股份:立足重庆,布局全国 (27) 2、蓝光发展:深耕成渝,稳步扩张 (29)

成渝城市群目前的发展状况。成渝城市群由重庆市的渝中、万州等27个区(县)及部分地区和四川省的成都、自贡等15个市组成,总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承接东西、连通南北,区位优势明显、享受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较为突出,劳动力人口和人才重组,但仍然存在着城市群内部发展失衡,核心城市竞争大于合作以及城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比仍相对落后,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成渝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方向。成渝城市群未来需要加强内外共同协作。对内,根据“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布局,依托成渝发展主轴培养一批城市带和城镇密集区,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都和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实现产业分工协作,发展产业集群。对外,充分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打通与周边地市的通道,积极和其他城市群对接,立足两大自贸区和国家级新区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引领西部开发的国家级城市群这一战略定位。 成渝城市群房地产投资机会。首先,成渝城市群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吸引人才,人口以净流入为主,为房地产市场创造了需求。其次,成渝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而房价收入比在全国相对较低,房价仍有上涨空间。最后,成都和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分别出台了相关楼市调控政策,引领房地产市场理性健康发展,而周边三四线城市则加速推进棚户区改造,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老牌龙头企业在深耕本地区的同时也不断对外扩张,实现多元化发展。

成渝经济区概念

成渝经济区概念 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区域辐射图商报图形徐侨唯制 “十五”末开始筹划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终于在“十二五”伊始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首提支持重庆建国际大都市 “规划内容,非常具体。40个重要定位,为重庆量身未来。”杨庆育说,分别是5大战略定位,8大综合性定位,22个产业定位,以及5个特色定位。 目前重庆已被确定为国家5大中心城市,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齐名,现在进一步得到了强化。杨庆育说,规划里边有这样一段原话,首次提出要把重庆建设为国际大都市: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优势和辐射集聚作用,高起点建设两江新区,推动国家级创新城市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重庆,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支持重庆制造飞机 重庆以后要制造飞机,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重庆要建设国家民用航空基地。杨庆育说,重庆有巴山仪器厂等技术雄厚的配套企业,并与意大利一公司签订了直升机合作项目的框架协议,因此在重庆布局是完全有条件的。并且,在产业门类设置上,大飞机项目在上海、天津,支线飞机在西安,西南地区还没有飞机项目,因此该项目布局在重庆,对提高重庆的产业竞争力很有好处。 杨庆育谈到,国家确立的40个重要定位,共涉及到重大项目有83个。其中,重点产业36个,基础设施29个,社会事业18个,带给重庆总投资估计5000亿元左右。重点产业有风电、轨道交通、数字机床、特高压变电设备、长安汽车、富士康芯片、直升机部件等等。 允许先行先试万州建保税港区 “规划带给重庆的,还有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杨庆育说,共有40多条重大利好政策。 在内陆开放基地方面,总体赋予重庆先行先试的政策,打造“一江两翼三洋”通道;万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探析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探析 成渝经济区是一个以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覆盖四川14个沿高速公路、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及重庆“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23区县的成渝经济区。 一、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分析 1.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与现状。从整个成渝经济区来看,第一产业GDP结构比重由91年的33.18%降至05年的17.18%,91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一直低于第二产业,1992年后一直低于第三产业,且与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二产业GDP结构比重稳中有升,由91 年的34.17%升至05 年的41.19%,且93后保持在40%左右;第三产业GDP结构比重由91年的31.15%升至05年的40.13%。在93年左右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其重要原因是从1992年开始我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外资增长迅速,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第一产业比重则相对大幅下降。表明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正逐步走向合理化。 2.成渝经济区相似性。根据重庆和四川统计年鉴中的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统计表,确定了其中的34个主要工业行业产值指标为基本数据,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使用的相似系数公式: Sij=■(0≤Sij≤1) 计算成渝地区区域工业结构相似系数。 表1成渝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 (由表1可以看出)从90到95年间成渝两地的产业结构趋于相同,并已经高度相似,两地之间的产业存在极大的雷同和重复建设。1995~2021年两地开始有了各自的侧重点,依赖各自的资源禀赋进行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的趋同性下降,2021年之后两地的工业结构在0.70附近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波动过程中,成渝两地在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专业化的同时,还是存在较多的雷同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