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语复习提纲

大学论语复习提纲
大学论语复习提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论语复习提纲2011版本

一,填空题:

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的人。”

2.《说文解字》讲:“儒”: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商朝的没落贵族,他们虽然丧失了爵位,但是精通古代典籍学问,遂以教授古代文化为生,所以“儒”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7.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11.儒家学派的人则是人们需要的人。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

他创立儒家学派后,才在继承古代思想文化基础上,建立了人们所需要的儒家思想。

12.君子,原本是指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度,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1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译文是:君子就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违背所信的道。

14.根据朱熹《论语集注》中对“信”的批注:韦注是:。

15.因为诸侯国国君是公的爵位,所以,他们的儿子也常常被称为公子。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译文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17.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文中“无有”的意思是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无之间”的意思是:没有间隙。

18.《国语·晋语》中说:“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定身以行事”的意思是:坚持自身的人格来行事。

19.公冶长第五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i)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其译

文为: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爽直?有人跟他要点醋,他家没有,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来一点给那个人。”。

20.子曰:“惠则足以使人”。这句话,按照阎韬的注释是: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于了质朴就浮夸,文采和质朴相辅相成,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22.《中庸》中,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的译文是: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人最为主要。义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适宜,而以尊敬贤能的人最为主要。亲爱自己的亲人,应有等级差别:尊重贤能的人,应有级别区分,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其中“杀”的意思是:等级差别。“等”的意思是:等级区别。

23.孔子所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实质就是“爱人”。

2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是有子所说的,见于《论语》学而篇中。

25.根据有子所说的为仁之本是:孝弟。这是依据孔子所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领会、总结出来。有子所说这句话是见于《论语》学而篇中。

26.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是回答宰我的问话。句子中的“何为其然也?”的意思是:怎么会呢?。“逝”的意思是:摧折

“陷”的意思是:陷害。“欺”的意思是:欺骗。“罔”的意思是:愚弄。

27.在宗法制度下,正妻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嗣子;妾的孩子

叫庶子。

28.《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译文:子贡问孔子说:“乡里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子贡又问:“乡里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不如乡里品德好的人都喜欢他,品德不好的人都厌恶他。”。

29.仁者应当“能好人,能恶人”。的意思是:能公正的喜爱应当喜爱的人,能够公正的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30.《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的姓名是:孟轲。

30.孔子大约51岁时任中都宰,52岁任小司空,52岁任大司寇,53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31.孔子37岁时,第一次适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55岁时,孔子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32.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此时,孔子已经68岁。

34.孔子67时,他的夫人去世,69岁时,孔鲤去世,71岁时,颜回去世,73岁时,孔子与世长辞。

35.在宗法制度下,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候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

36.《论语·里仁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意思是:只有仁人才能公正的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公正的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37.儒家与诸子百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诸子百家都只是思想家,而儒家既是思想家,又是精通历代文化的学者,这也是儒家为什么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中华文化正统的重要原因。而对我们当代人最有用,又最能集中展现儒家思想的经典莫过于《论语》。

38.“士”,古代是指贵族的后裔,有身份的人,才能称为士。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最底层的贵族。后演变为对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因为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39.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便成为战士。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的士……

4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41.《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42.《论语》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编著的。是由孔子弟子所写,有些篇章则出于他再传弟子之手,其中还包括曾参、子张、子夏、闵子骞的学生。

43.曾参与孟敬子的讲话是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次讲话,时年为公元前436年。因此,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那么,《论语》

最后加工成书的时间应当为战国初期、公元前436年之后。

44.《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45.《论语》的版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曾流传有三种版本。即《鲁论语》

20篇,《齐论语》22篇,《古论语》21篇。

46.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主,形成新版《张侯论》。东汉郑玄为

《论语》作注,就是以《张侯论》作依据。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也就是《论语注》。

47.历来为《论语》作注的书很多,较为主要的有:三国时魏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的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程树德的《论语集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解放后,影响较大的则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48.孔子时期,原先“士”的身份是指贵族的后裔,有身份的人,也就是最高级的百姓,最底层的贵族,之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49.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他的学问是:上集历代圣王学问之大成,他修订的儒经也是历代圣王集体智慧的结晶。诸子百家各有智慧,但都是个人的智慧,儒家的智慧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下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与长治久安。

50.孔子在继承了历代圣王思想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这思想在

以后的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

51.君子,古代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和“野人”对举。后来,君子一词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的人的统称。

52.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曾经问项橐:“何为君子,何为小人?”项橐回答的是:贤为君子,

愚为小人。

53.《论语·阳货篇》中,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其中“乡愿”的意思是好好先生,老好人意思。“贼”是破坏者的意思。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是一个损坏道德的人。

54.在《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中,朱熹注释的“磋,七多反”是表示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为无馅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

54.“民生于三”是指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这句话是自于《国语晋语一》。

55.四书五经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56.小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57.大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58.孔门四圣分别是:亚圣孟子(孟轲),复圣颜渊,述圣孔伋,宗圣曾参。

59.孔门四科是: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

60.孔门十哲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61.孔子被汉平帝封为公爵——褒成宣尼公,被北周静帝封之为邹国公,被武则天封之为隆道公,唐玄宗晋升之为文宣王,宋真宗加封为玄圣文宣王,不久改为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成宗皇帝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62.从前中国人供奉孔子,每年都要三次祭孔,一次在孔子的生日九月八日,其余则分别在每年

二月、十月举行。

63.义,指的是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礼。

64.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而《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其实与孔子的思想原则没有矛盾,因为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就与《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65."畴昔"的意思是:前几天。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66.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乐”的读音应当为:yue。

67.《论语·阳货篇》中,子曰:“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是:谁也不得得罪的老好人,是一个损坏道德的人。其中的“贼”与孟子所说的“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的“贼”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恶”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好。

68.子路姓仲名由;也叫季路,那是因为他曾经在鲁国季孙氏门下做官;

又叫仲由,那是因为他是随父姓。

69.《论语·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指的是:五种品德。孔子完整回答子张的话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0.孔子说过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恐躬之不逮也!”的意思是: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来,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

71.《论语·八佾篇》中:“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译文是: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啊。

72.“八佾”是指: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

73.《古论语》是汉武帝末年在曲阜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共有21篇。

74.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75.其实,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开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6.在《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意思是;子贡问如何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说的做。”。

77.《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其意思是: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兑现。

78.《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常的译文是: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重私利,在私利的驱使下容易走上邪路。而鲍鹏山则认为应当是:君子用义来教育,小人用利来引诱的意思。

79.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译

文是: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时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那么,你认为鲍鹏山对“小人喻于利”的理解(是\否)是正确。

80.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81.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译文意思是: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82.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83.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

84.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他的祖先原来是宋国人,如果往远里追溯,他还是殷代

的贵族后裔。孔子的父亲的名纥,字叔梁,母亲的名字是颜徵在。

85.孔子少年时期的家道十分贫寒,他曾经说过“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呼哉?不多也。”。这里的“太宰”指的是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宰嚭:即太宰嚭。本名伯嚭,系春秋时楚伯州犁之孙。楚诛伯州犁,伯嚭奔吴,吴以为大夫,后任太宰,故称太宰嚭。

86.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所以,司马迁对于孔子的一生是这样概括的: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即委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即乘田)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87.孔子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却不是这么悲惨,而是充满乐观和欣慰。他在七十岁后的一个生日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8.朱熹《论语集注》是作为元、明、清时期科举试题标准答案,他也将“……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译为: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这显然与阎滔、马智强解释大为不同。我们可以从《论语·述而第七》第三十六章中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得到启示: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其中“孙”的读音是xun,其意思为:恭顺;“固”的意思是:“简陋”,“鄙陋”。

89.朱熹注释说:礼者,天理之节文。“天理之节文”就是:宋代理学家把封建伦理看作永恒的客观道德法则,称“天理”。也有的认为是“合乎天理人情”。

90.“先王之道”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9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亲”的意思是:可靠的人;“宗”的意思是:尊敬。

92.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93.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推波助澜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94.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里所说的“三仁”是指:微子,箕子,比干。

96.孔子的儿子名为鲤,字为伯鱼。那是因为:(按《孔子家语》记载原文填写)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名曰鲤而字伯鱼。

97.《论语·泰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其中“弘毅”的意思是:宽宏坚毅,培养坚强的意志。“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意思是: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98.《荀子法行》篇: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材,是以杂也。

其中“隐栝”的意思是:战国时期发明的一种纠正木料曲直的工具。

99.《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的译文是: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很多,还需要做什么呢?”说:“让他们富有。”说:“富有以后还要做什么呢?”说:“教育他们。”。

100.孔子的学生中也有少数的贵族,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其父亲是:鲁国大夫孟僖子。宋国的司马牛。

101.孔子的学生中大多为平民百姓,如卞之野人子路;卫之贾人子贡;孔子教之,皆为显士。还有曾是一位”在缧绁之中“的罪徒公冶长。状貌甚恶的澹台灭明;有恶疾、乃是残疾人的伯牛,御车夫颜高等等。102.《论语·卫灵公》载: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译文为史鱼真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样刚正;国家无道,也像箭一样刚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把正确主张收起来辞官隐居。

10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意思是:不必担心有没有自己的地位,应该担心凭什么来占在这个位子上。

104.史书上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主要是因为他秉持的是以非为是,

以是为非,是非无度,欲罪固罪,欲胜固胜的行为。

105.请译出: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问道:“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10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参乎!”指的是曾参的意思。

107.司马牛的名是:耕和犁,他是宋国人,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108.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是孔子回答宰我的。其意是: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109.《论语·雍也》中,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意思是:人活着要正直,那些不正直的人也活着,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

110.《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译文为: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得正直的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是在其中。

111.叶公的姓名为沈诸梁,字子高。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春秋时期,“党”的划分是以:五百家为一党。

112.《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是:如果说:“对待与我有怨的人,我用德行去对待,感化他,可以吗?”孔

子说:“为什么要用德行去对待,感化他?与人有怨气,就该用最直接的方式对待他人。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其中“或曰”的意思是:如果说。113.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意思是说:对于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那也是祸乱。所以,孔子是反对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不仁的人,不能采用以怨报怨,只能采用以直报怨的原则。

114.吕氏春秋·察微》所说:“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这样的明察秋毫,就是不惑。比如,在《论语·子路》中有一端他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也是他四十而不惑的左证。请你译出他与子贡的对话内容。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乡里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子贡又问:“乡里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不如乡里品德好的人都喜欢他,品德不好的人都厌恶他。”。

115.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问篇》)这里的“命”,不是指命运,而是指“使命”,人生使命。

116.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17.孔子30岁左右设办私学,51岁任中都宰,53岁任大司寇、行摄相事,55岁,由于堕三都中堕成邑失败,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18.孔子周游列国,首先选择到卫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

七个国家。其中在卫国居住的时间最长,长达十年;其次在陈国逗留了三年。

119.孟孙氏的采邑是成邑,叔孙氏的采邑是邱邑,季孙氏的采邑是费邑。

120.孔子堕三都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抑家臣,强大夫,二是抑大夫,强国君

12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122.孟僖子曰:“礼,人之干。……我若获没,必嘱说与何忌于夫子,请译出带横线句子的意思

一定嘱咐悦和何忌拜孔子为师。

123.孔子的孙子名为孔伋,字为子思。四书中的《中庸》就是他写的。

124.子曰:“赐乎!……”指的是端木赐,他的姓是端木,字为子贡。

125.冉雍字仲弓。冉有名求,字子有。子羔姓高,名柴。子夏姓卜,名商。子游的姓名是言偃。

126.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当鲁国的顾问,二是:教育,三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删《诗》、《书》,定《周易》,赞礼乐

修《春秋》。

127.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推波助澜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128.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在临死的时候也曾说自己是殷人。

129.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梁是鲁国出名的勇士,他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名孟皮但有足疾。

130.孔子后来去找左太史求学。这个左太史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他为盲左。

131.“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而退。孔子年十七岁”

132.孔子适齐,在高昭子家当家臣。由于晏子和犁弥的反对,得不到齐国国君

齐景公的重用。孔子返回鲁国,时年68岁。

133.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134.孔门四教是文,行,忠,信。孔门四科是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

135.于丹认为:孔门四教分别是:1、“文”为成名学、2、“行”为礼仪学、

3、“忠”为修心学、4、“信”为知人学。

136.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述而篇”中是这么说的: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去声。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137.《论语·述而篇》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译文是:孔

子说:“只传述旧章,不创造制作,崇信爱好古人,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句中“窃”的意思是:私下。

138.荀子曾经讲过一句很好的话:他说有一些知识“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139.论语·先进篇》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而于丹则认为应当断读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40.《论语·泰伯》中“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意思是:对于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那也是祸乱。所以,孔子是反对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不仁的人,不能采用以怨报怨,只能采用以直报怨的原则。

141.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问篇》)“命”,不是指命运,而是指“使命”,人生使命。

14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意思是: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143.孔子对师己弹唱了一首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歌词的意思是:

那妇人的口啊,可以让人出走;那妇人的话啊,可以叫人身死名败。悠闲自在啊,聊以消磨时光!。

144.孔子周游列国总共经历了十四年的时间,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家,其中在卫

国的时间最长,约10年,其次是在陈国,大约有3的时间。

145.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句中“陈”的意思是:

军队怎样列阵,整句译文是: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军事作战方面的事,我没有学过。

二.译文与问答: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在《中庸》中所说的一段什么话所体现出来的爱是有差等的?其中第五句和第六句的最后一个字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杀:差别。等:等级。

2.请写出译文并指出“子莫”的具体身份: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3.《论语》最后一篇的篇目是什么,最后一章的内容是什么?请你写出最后一章内容的原文和译文。

《论语》最后一篇的篇目是:尧曰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4.曾参的父亲名、字分别为什么?他在《论语》中说过什么话?

曾参的父亲名点,字子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在《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中,朱熹注释的“胡氏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原是晋大夫共叔成对武公所说的话。请你说说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原文、译文均可)。

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辞曰:“成(晋大夫共叔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从君而贰,君焉用之?”遂斗而死。

6.二十四孝中有几个是孔子的弟子,请简要说出其中的故事。

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7.请简单述说对《论语》的作者和成书时间的几种推断。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比《鲁论语》多出《问王》、《知道》两篇。《古论语》21篇是汉武帝末年在曲阜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篇目

基本与《鲁论语》相同,只将《鲁论语》最后一篇《尧曰》中“子张问”以下一段单独分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精治《论语》(张禹曾为汉成帝担任师傅,后封安昌侯。官位尊显),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就随之亡佚。

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论语》的最后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36年之后

8.请简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董仲舒、宋明理学家对孔子的正面评价。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

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9.请根据课堂所介绍的内容,简述孟子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的评价。

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推波助澜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学做人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论语,做人,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帮助,论语,做人,导读,,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论语》学做人 导读:本文是关于读《论语》学做人,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论语》学做人五(4)班王个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过去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人人必读的书。有幸的是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接触了《论语》,慢慢地了解了《论语》,最后《论语》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从《论语》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论语》的思想核心是

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修养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能担当大事、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在儒学、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我们常用的许多成语、家喻户晓的礼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标准,都与传统文化和儒学分不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许多的知识,但是做人的道理学得少之又少,《论语》就像是甘霖一样滋润着我的思想这棵幼苗,让那棵幼苗茁壮成长起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读出了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这样才能服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辨证地告诉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交朋友……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论语》用最简洁而又最深刻地语言让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诚信,友爱,节俭等道理。非常感谢有这部优秀的国学经典伴我健康成长。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目标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设计2.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论(lún)语说(yuè) 罔(wǎnɡ)好(hào)焉(yān) 惑(huò)逾矩(yújǔ)愠(yùn)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4.背景追溯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纵观《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力接近或成为一位君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是第一章“学而篇”中的语句,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学会做人,有孝心和爱心是最基本的。这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除了最基本的“孝悌”外,君子需要具备的品德还有很多,例如庄重,诚信,坦率,博爱,讲团结而不营党,求同存异,安贫乐道,有高尚的追求等等。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我们,被灯红酒绿、利欲熏心困扰。有人沉迷于感官的享乐,轻浮不能自拔;有人唯利是图,行事不择手段;有人自私自利,毫无恻隐之心;还有人虚假伪善,表里不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国家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而道德文化从哪里来?就应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其弟子就对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即如何做君子提出了精辟论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话启发我们应庄重、诚信、坦荡,而不要受轻浮、奸邪等不良世风污染。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之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皆可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另外,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最新版,含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最新版,含答案) 一、直接默写(25空,计25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2、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4、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 5、__________,寒梅着花未? 6、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7、与君离别意,_________。8、扬子江头杨柳春,____________。 9、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10、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12、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 13、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14、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 15、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16、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17、岱宗夫如何?_________。18、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 19、_________,以观沧海。20、_________洪波涌起。 21、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 22、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二、按要求默写(55空,计55分) 1、《论语》六则中可以概括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间接写水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飞来峰》一诗的哲理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6、《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7、《论语六则》中论述了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8、《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是:,。 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使用典故表现世事变迁的诗句是: ,。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11、《三峡》一文中写瀑布的句子是:,。 12、“我爱山,愿以山切割,以石磋磨,做一涧高高低低的急流,在猿啼虎啸中,将一叶轻舟,载过万重山”。其中画线句子代用的诗句是:,。 13、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三峡秋日的凄异境况,将一去不复返了。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景兼写时令的句子是: ,。 1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同工异曲之妙的句子是:,。 16、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语文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六册)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翻译(全六册) 七年级上册 论语六则 (一)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四)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五)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六)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乘船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第1-2讲:先圣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本人的一些基本的知识。 2,知道儒家的基本知识。 3,孔子及儒家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教学内容: 一,孔子的标准像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二,孔子的成就: 1,文化方面: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2,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也叫“德治”或“礼治”。 3,经济思想: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4,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学而优则仕”,

“因材施教”,重视道德的教育。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 三,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父亲为(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 四,孔子名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读论语 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论语》则是孔子所表现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当今社会知识裂变“一日千里”,知识在不断更新。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需要,所以老师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心与敏锐感,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夫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反思,定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另外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实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

《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

《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 《论语》中,主要讲了七个方面的内容:论仁德(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论道(对真理的追求),论修养(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论处世(待人接物)、论孝悌(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安定)、论为政(社会稳定)、论教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很多内容意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一、关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意在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将认识与巩固统一起来。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意在告诉我们: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意在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读书与思考缺一不可。读书是思考基础,思考要在读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意在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和谦虚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德无才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意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既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又要辩证的看待他人。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意在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学习也不例外。 8、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 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意在告诉我们: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现在宝贵的学习时间,把握自己的未来。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意在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背诵默写试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背诵默写试题 1、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3、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4、《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 5、《论语》的“论”读 ln ,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在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记录的书。 6、孔子认为孔文子被赠予谥号“文”的原因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写道:“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常常会让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_朝辞白帝彩云间_,__千里江陵一日还” 8、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的、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两句诗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用月寄情的句子很多,请从课内和课外各写一句: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1、以用具之精美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是: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12、以衣着之华丽来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是: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13、侧面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4、春冬之时三峡水清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5、直接描写高猿长啸的情景的句子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6、最能表现三峡夏季时水流之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读《论语》学会做人

---------------------------------------------------------------范文最新推荐------------------------------------------------------ 读《论语》学会做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这之中的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 《论语》让我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人,要正直磊落,要重视仁德,也需要注重修养的全面发展。 《论语》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由于正直而生存,但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只是因为他(不正直的人)侥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这句话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告诉人们,这种侥幸躲避灾祸的不正直的人迟早要摔个四脚朝天。《论语》说这句话,是要鼓励人们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在民国时,如果没有毛泽东、李大钊等正直且正义的革命前辈们挺身而出,我们的国家到今日或许还是中华民国,我们也许还要经受国民党强压式的残暴统治。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借鉴《论语》的话,做一个正直磊落的人。 《论语》在做人问题上强调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做人要重视仁德。按《论语》的思想,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首要的位置的。《论语》不仅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他人、得到他人的称赞。顺风车王王永13年来一直坚持免费载人搭顺风车尽管在这之中,他遭遇到 1 / 5

了许多白眼、嘲讽,尽管他遭人误解、被冷漠回应,尽管他差点遭到歹徒刺伤,但他依旧无怨无悔地免费搭载人。因此,他被许多人赞赏。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借鉴《论语》的话,做一个重视仁德的人。 《论语》讲: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是、显得十分地重要。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不仅精于打仗、领导,也擅长草书、写诗文。并且,他还喜爱运动和阅读书籍。这些看似有些松散的爱好,却也成就了一代伟人。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借鉴《论语》的话,做一个重视修养全面发展的人。 《论语》是儒家经典。它让我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人,要正直磊落,要重视仁德,也需要注重修养的全面发展。 咚,咚,咚古代战场的战鼓已响起,冲啊,杀啊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杀喊声伴随着士兵们冲进沙场,曹,蜀,吴在乱世中成就一方霸业。 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爱的人物便是一代奸雄曹操,从他的诗词《短歌行》中便可看出他的帝王霸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的志向值得我们追求。 官渡之战,曹操把袁绍打败了,在缴获的大量战利品中,有大量不少是自己的部下过去写给袁绍的表忠信,信中大部分内容是贬

语文版 语文教材七到九年必背古诗及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āáǎàōóǒòēéěèīíǐìūúǔùǖǘǚǜüê 21、《论语六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5、《诗五首》 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三峡》郦道元

论语中关于做人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做人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语中关于做人的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11、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14、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8、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9、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0、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论语》与做人

《论语》与做人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纵观《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力接近或成为一位君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是第一章“学而篇”中的语句,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学会做人,有孝心和爱心是最基本的。这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除了最基本的“孝悌”外,君子需要具备的品德还有很多,例如庄重,诚信,坦率,博爱,讲团结而不营党,求同存异,安贫乐道,有高尚的追求等等。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我们,被灯红酒绿、利欲熏心困扰。有人沉迷于感官的享乐,轻浮不能自拔;有人唯利是图,行事不择手段;有人自私自利,毫无恻隐之心;还有人虚假伪善,表里不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国家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而道德文化从哪里来?就应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其弟子就对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即如何做君子提出了精辟论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话启发我们应庄重、诚信、坦荡,而不要受轻浮、奸邪等不良世风污染。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之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皆可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另外,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

孔子论做人《论语》精选

孔子论做人《论语》精选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读《论语》 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杨家套中学刘志海《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它的核心思想是讲做人。自从我校确定以?红色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打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目标,就一直把《论语》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校本教材。《论语》中很多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做人道理、精神品质值得中学生认真理解、揣摩、领悟。 第一种精神,是强烈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在《论语》中体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之处非常之多,本文试就几处做一例证: 其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第三十五) 其二:?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为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第十二) 其三:?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第十三)

其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十九) 其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二十) 其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二十二)当然,这句话不仅体现的是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还有他海纳百川的向别人学习的胸襟。 其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一) 其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九) 其九: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三十) ……………… 上面只是择《论语》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要证明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怎样培养进取精神?我的策略是进行意志训练。学生人生精神的培养,不是能用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就能培养起来的。一个班主任即使能做到字字珠玑,他也不可能让一个?慵懒?的学生因此?奋发图强?起来,知识可以传授,但

七年级上《论语六则》

《论语》①六则 (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 ①《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②子曰:先生说。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曰:说。③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④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⑤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⑥愠:怨恨,心里不满。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②师矣③。”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②为:做。③矣:相当于“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①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②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四) 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③,不耻下问④,是以⑤谓之‘文’也。” ①子贡: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②孔文子:即孔圉,春秋时卫国大夫。③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敏,聪明。好,爱好,喜欢。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耻,认为可耻。⑤是以:因此。 (五) 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④?” ①默而识之:暗暗地记住它。默,暗暗,私下。识,记,记住。②厌:满足。③诲:诱导,教导。④何有于我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六)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②善者而从③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②其,他们,他们的。③从:采纳,听从。

读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

读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 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 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 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 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 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 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 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 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 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 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 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 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 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 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 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