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

第一讲导论

一、基本概念

?社会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 社会分化过程指社会要素之间的分离与差异不断增加的过程。广义上分为横向和纵向分化两部分:横向分化也称功能分化,指

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和时间上逐步分离成专门部分的离散趋势。纵向分

化亦称等级分化,主要指人口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占有及其分布的离

散趋势。狭义上,人们将这种横向的结构分化称作为社会分化;如将社会组织的专

门化、社会不断分工造成的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其占有的社会职位的区隔等成

为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的特点:仅表现为不同社会单元的区分,没有各单元之间的特权或等级地位,如社会角色不同、社会职位不同.杜尔凯姆的分工论是研究社会分化的经典著作.

?社会不平等(social inequity):是具有高低等级差异的概念。引入英文意义“access to valued resources”后,指社会人口中的个体对某特定社会中的“有价”资源、服务和地位的不平等的摄取和占有。

?“有价”指社会特定的一群人认为这种资源有价值,同时是稀缺品。当有价资源在某一系统分布不均衡时,就称为不平等体系。

?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差异、性别差异等都可规到不平等概念中。现有的关于不平等的研究有:Whyte的“中国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谢宇的“改革时期中国

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与地区差异”;Walder的“经济转轨中的市场与不平等”等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这词最先来自地质学stratify,指地质的沉积成层的现象,后引入社会学.即采用地质分层现象比喻人类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层化现

象.它指纵向分化亦称等级分化,主要指人口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占有

及其分布的离散趋势,意指被固定化或制度化的不平等,或不同人群间的结构性不

平等。即将纵向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分化,如阶级、地位、权力和财富的分化现

象,称作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具有地位特性,涉及生活方式、规范或道德的认同的程度不一,涉及上层对下层的权力支配以及财产所有权的差异等。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韦伯的地位论都是社会分层的论述。

?阶级(class)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财富、劳动形式、生活方式,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性群体。通常不同阶级之间都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

?阶级的概念被包含在社会分层体系中,隶属“大分类的社会分层”。大多数阶级学说都被建立在冲突论观点上,认为阶级集团之间的对立将使社会处于持久的冲突之中。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

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 1986:13)。

?先赋(ascription)因素和后致(achievement)因素。当阶级阶层地位来自世袭,即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地位来自个人无法掌控的性别、出身、种族等因素,这种

地位获得属于先赋性获得方式。当阶级阶层地位首先由个体自身可掌控的特质所决

定,如个人的追求和努力,个人遵循某些成功的法则等因素造成,这种地位获得则

属于后致性获得方式。

?一般认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将伴随后致因素取代先赋因素的变动趋势。当然,今天即便是在现代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及大多数的欧洲国家,

也仍然存在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并存的状态,在阶级阶层地位的获得方面根本不可能真正剔除世袭的先赋因素。对个体而言,既有的身份地位往往是先赋和自致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分层体系及其维度

?分层体系(stratification system),指产生明显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体系.稳定的分层体系=社会结构:指社会各要素或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模式或互动模式(李强: 2008)。

?分层体系的核心维度

?第一维度为阶级边界的开放或封闭程度,主要从一个民族国家在某

一特定阶段上的政策规范看其阶级壁垒是否允许被跨越、被渗透,

即社会成员是否可能被允许在不同等级的分层体系间流动。

?第二维度为地位获得的方式,主要由先赋性方式和后致性方式两类构成。

?第三维度涉及不平等的合法性手段。即各个不同的分层制度体系如何被人们接受并得以维持。最为常见的手段有三种:一是依靠业已成为传统和习俗的非正式制度,通过对惯例的强调,实现资源和服务的不平等分配的正当性。二是依靠意识形态的灌输达致思想共识的目标。其中,意识形态既包括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思想、信念及一系列价值观,也包括宗教信仰及其教义教化。三是通过法律法规这样的正式制度来实现不平等的合法化(博克 2013:58-59)。

?第四维度为不平等类型,包括(1)经济的物质财富上的不平等;(2)荣誉、地位及声望的不平等(3)涉及政治的权力不平等。

?第五维度表现为不平等程度即等级排序的差异,即每一社会的上层与下层阶级之间在经济和权力方面的粗略估计差距。

——根据以上五维度的不同,Kerbe区分出五种类型的社会分层体系所对应的社会:原始公社、奴隶制社会、种姓制社会、封建制社会、阶级社会

三、社会分层体系的五种类型比较

?原始公社制(primitive community)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它在经历漫长

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为生到历史

变迁后,到大约公元3000年左右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到前1000年-公元初

年再进入铁器时代。

?随石器到铁器的变迁,原始社会纷纷解体形成阶级。世界各地都经历原始公

社阶段,但不同文明原始社会解体时间不同。

?在三大分工中发生(1)出身和世系按男子的系统计算,实行父系财产继承

制。(2)产生了部落首领、族长或长者的权力位置,这些位置通过公开的选

拔方式获得。(3)随着生产发展,产品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

代,由此产生私有制,出现阶级。氏族中出现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4)占

主导地位的不平等往往是地位或荣誉的不平等。最优秀的猎手在习俗上一般

拥有更高的地位和荣誉。

?奴隶制社会(slavery) 奴隶作为词汇意指依附他人的人。就此意义而言,从人类

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定居生活起奴隶制就产生了,并伴随农业文明达到顶峰,属于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不平等形式之一。所谓奴隶制即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且奴隶主强迫奴隶工作,可无报酬也无人身自由。

?奴隶制社会的分层体系是封闭而等级森严的,但其封闭程度相对较低。不平等程度

在农业主导的奴隶制社会巨大。当然,不同文明的奴隶社会不尽一致。奴隶社会不平等的合法化手段是通过法律的意识形态。即法律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规定了奴隶主-奴隶地位的合法财产关系,使得奴隶制社会的既有分层体系得以产生和维系。

?种姓制社会(caste system)“种姓”一词原为“纯洁”之意,在欧洲的西班牙语和葡萄亚语则作“种族”的意思。种姓制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分层体系(Dumont,1970)。它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不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分层体系。

?种姓制是一个高度封闭、等级森严的分层体系。严格的封闭性阻止不同等级之间的向上或向下的流动,先赋身份、先赋地位是种姓制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高度制度化是印度社会分层体系极富先赋性特征的有力保障。印度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制度是分层合法化的重要手段。不平等程度或差距很高。

?等级制或封建制社会(Feudalism)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涵义即“封”土而“建”

国,古文献中的“封建”即“分封制”。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经济支配关系依旧是封建制的主要分层依据: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有三大基本特征:领主、封臣和采邑。这样的一种采邑的附庸关系所表现的等级制的开放程度上,封闭性是封建制社会的主要形式。不过封闭程度是变动的,应该说封建社会早期封闭性弱,通常等级序列未被法律规定,社会流动存在一定的可能;但到封建制晚期等级间变得极为封闭,“位阶继承”基本完全由先赋的出身决定。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大,主要是经济不平等。

?阶级社会(class society)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种新的分层体系,通常被称为阶级制抑或阶级社会。它是一个具有很高流动性的开放社会,阶级的等级边界是模糊而可以跨越的。其流动性或开放性取决于地位获得方式的后致因素,即依靠自己努力的成就机制是社会提倡并实施的行动方向。阶级社会在价值上支持在机会平等及自由竞争等前提下产生的不平等。社会信奉能力强者应给予高报酬,以个人能力和表现安排位置和地位是社会的主导理念。然而并没有完全排除先赋因素。相比前四种理想型社会,该社会中精英和大众之间的不平等差异大大缩减,这是由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享有了工业带给他们的财富增加(Nolan and Lenski,1988)。基于经济基础的不平等、基于官僚权力的不平等是阶级社会的主要不平等类型。

?Class systems differ in….Four differences:

?Class systems are more fluid than the other types of

stratification an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classes are never

clear-cut.

——与其他类型的分层不同,阶级并非由法律或宗教信条确立。阶级制度比其他类型的分层制度更具流动性,而且阶级之间的界限从没有明确的划分。

?An individual’s class is at least in some part achieved, not simple ‘given’ at birth. Social mobilty-movement upwards and

downwards- is much more common than in the other types. ——个体的阶级地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赢得的(后致的),不是先赋性的。社会流动性,即阶级结构中的上下流动,比其他类型更普遍。

?Classes depend on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ings of individuals.

In the other types of stratification system,non-economic factors ——阶级的构成取决于个体所属的不同群体间的经济差异,即拥有和控制资源方面的不平等。其他类型非经济因素为重要因素。

?Classes operate mainly through large-scale connections of an

impersonal kind. In others are in personal relation.

——阶级制度通过非个人的、大规模的联系来运作。其他类型为个人之间关系,如封建等级制为自耕农与地主、奴隶制为奴隶与奴隶主、种姓制为种姓低与种姓高的人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

四、西方社会的阶级阶层

?Stratification can be defined as structured inequalitie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ings of people. Societies can be seen as consisting of ‘strata’ in

a hierarchy,with the more favoured at the top and the less privileged nearer

the bottom.

?Define a class as a large-scale grouping of people who share common economic resources, which strongly influence the types of life-style they are able to lead.

?Ownership of wealth, together with occupation, are the chief bases of class differences.

?The major classes that exist in Western societies are an upper class, middle class and working class…a fourth class--peasants

?Upper class: the wealth, employers and industrialists, plus top executives-those who own or directly control productive resources.

?Middle class: includes most white-collar workers and professionals.

?Working class: those in blue-collar or manual jobs

?Peasants: people engaged in traditional typ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rusky,David B.的8种典型理想分层

?(2005)P.7表2

?构成分层体系的有价资源类型

?Grusky 2005:3

五、Types of Human Society(pre-modern society)历史

?Hunting and Gathering Society

?Period of Existence

?From 50,000 years ago to the present day, although now on the

verge of complete disappearance.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Consist of small numbers of people, gaining their livelihood

from hunting, fishing and the gathering of edible plants.

?There are few inequalities in these societies; differences of

rank or position are limited to age and sex.

?Agrarian Society

?Period of Existence

?From 12000 years ago to the present day. Most have now become

part of large political entities,and are losing their distinct

identity.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Societies based on small rural communities, without towns or

cities. The main mode of gaining a livelihood is through

agriculture.

?These societies are marked by stronger inequalities than among

hunting and gatherings, and ruled over by chiefs(首领).

?Pastoral(畜牧) Societies

?Period of Existence

?The same span of time as agrarian societies. Pastoral societies

are also today mostly part of larger states, and their

traditional ways of life are becoming undermined(侵蚀).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Societies which depend on the tending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for their material subsistence.

?Societies are usually marked by distinct inequalities, and are

ruled by chiefs or warrior kings.

?Traditional States or Civilizations

?Period of Existence

?From about 6000 BC until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ll

traditional states have now disappeared.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se societies, agriculture is still the main basi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but cities exist, in which trade and

manufacture are concentrated.

?Traditional states possess a distinct apparatus(机构,组织) of

government headed by a king or emperor. Majoy inequalities

exist between different classes.

Types of Human Society (societies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first came into being in England, as a resul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nitiat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A feature of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is that the large majority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works in fractories or offices, rather than

in agriculture.

?Only some 2 to 5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works in

agriculture.

?Over 90 per cent for people live in towns and cities.

?Many day to day encounters being with strangers rather than with

individuals known to one another on a personal basis.

?The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The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were the first nation-states to come

into existence. Nation-states are political communities with clearly

delimited ‘borders’ dividing them from each https://www.360docs.net/doc/ce3425470.html,ernments have

extensive powers over many aspects of citizens’ lives.

?First world societies

?Period of Existence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Societies based 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with a considerable role allowed to free enterprise.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works in agriculture, and the majority of people

live in towns and cities.

?Major class inequalities exist, although these are less

pronounced than in traditional states.

?These societies form distinct political communities or

nation-states

?Second world societies

?Period of Existence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to the present day.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Societies have an industrial base,but the economic system is centrally planned. Only a fairly small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works in agriculture,and most people live in town

and cities.

?Major class inequalities exist, although the aim of the Marxist governments of these societies is to create a ‘classless’

system.

?Form distinct political communities or nation-states.

?Third world societies

?Period of Existence

?From eighteenth century(as colonized areas) to the present day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works in agriculture, and lives in rural areas.

?Som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e is sold on world markets; Some have free enterprise system, while others are centrally

planned.

?The societies are distinct political communities or

nation-states.

?The three worlds

?The third world societies include China, India, most of the African

countries (尼日尼亚, 加纳 or 阿尔及尼亚) and those in South America

(巴西,秘鲁 or 委内瑞拉)

?The first world societies refers to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f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asia and Japan. All have muti-party,

parliamentary议会 system of government.

?The second world societies are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ruled by

governments affiliated to communism, which include the pre-Soviet

Union, East European societies( Poland or Hungary). Now it have

disappeared with the end of cool-war…

第一讲导言

?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GRUSKY,2005:3)

?分层形式和资源──不平等形式

?当代分层的结构──指标

?如何产生分层──流动

?分层的结果──生活方式\态度和行为

?归类过程──社会过程和国家政策的推动

?分层的前景──未来的变动

阅读作业

?Davis & Moore,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Tumin,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Acritical analysis”

第二讲经典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

阶级理论 1

?马克思(K. Marx)主义: 中心的有价资源存在于产权关系中。新马克思主义:物质财富(property)

?涂尔干(E.Dukheim)主义: 中心的有价资源:社团性的职业(corporate occupation)→中国的“单位制”

?韦伯(M.Weber)主义:中心的有价资源由权力、声望和财富。新韦伯主义: 权力(power, or authority)

?布尔迪厄(P.Bourdieu):中心的有价资源是生活风格(life style)或惯习(habitus)或品味(taste)或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其他资源的支配。占有生产资料的构成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不占有的则处在被剥削阶级地位,沦为无产阶级。

?阶级区分体现“零和”模式,一个阶级的得就是另一个阶级的失。是一种二元对立的阶级结构。

?承认中间阶级的存在,但它终究将被归并。

?Marx的“异化与阶级”

?什么是异化:原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及产物(包括物质财

富,精神产物,社会体制等),成了主宰人,约束人的异己力量,人成了自

己行动和行动产物的奴隶。通俗来说,就是人不像人,人成为非人。

?在马克思那里,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劳动者活动的异化

?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一样: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其对立而异己的力量越强大,他本

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像宗教一样, 人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保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劳动者活动的异化:产品越多,他本身越小

?Marx的“异化与阶级”

?劳动的异化

?由于劳动者的生产行为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者视劳动是外在的东西,

他们在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感到不幸.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

而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劳动的异化.

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躲避瘟疫一样地逃避劳动.

?人的异化

?人将自己当作对象(类)时存在人的异化.人的异化指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

和自己的人类本质相异化,这些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与类

本质相异化的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

实现和表现。

?在《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概念的内涵是: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性

的人,群体性的人。以社会性、群体性为本质,意味着个人在本来意义上是

和自己的群体、社会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与群体、社会相敌对的、

自我孤立的个人。所谓“类本质异化”说的就是,个人在私有制条件下失去

了和自己的群体、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变成了彼此对立的、孤立的个人。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其最终根源。在异化活动中,

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

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

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单向度理论,描写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

状态。技术进步——人的单向度性:政治领域的单向度,思想文化领域的单

向度)。

?Marx的“异化与阶级”

?异化→阶级? 存在一个命题:

?如果说人自己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活动,那么,

这是因为人自己本身的活动是替别人服务的、受别人支配的、处于

别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生产

了作为异己力量的劳动产品,而且生产了资本家这个不参加生产的

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资本家不劳动,与劳动格格不入,但却占

有劳动产品。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必然导致与占有产品的资本

家的异化。这样,异化劳动的结果,必然产生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

?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异化中感到

自己是满足的和稳固的,把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无产阶级在

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

存现实。两者对立,私有者成了保守,无产者是破坏的方面。

?资本主义社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斗争.

?资本主义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敌对的阵营,

分裂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美州的发现、印度和中国市场的开辟等→现代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世界

市场→资产阶级占了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取得统治后把一切封建的、

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

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自由竞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

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者→组织为无产阶级

?存在两大阶级的不断斗争.在斗争中无产阶级逐渐团结起来成为自为阶

级.(自在阶级---经济的区分,自为是斗争的结果,斗争中产生阶级意识)

?意识形态与阶级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

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

社会意识形态。

?一个新阶级在诞生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将自己的利益(特殊利益)

说成或合法化为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非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

斗争主要在否定它的社会制度方面。

?资本论

?《资本论》提出著名的下层/上层结构的社会模型。下层: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伴随生产方式构成而来的是由两大阶级构成的

社会结构: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被剥削的工人。文化即为基于下层

经济基础上的上层结构。它源于底层的生产关系,并表现这种关系。

下层结构决定上层结构。

?文化就是这种支配的意识形态。反映统治阶级创造的、意在使现状维持合法化的思想意识。即指出统治阶级利用思想来合法化且掩饰

其剥削本质(阶级性)。

?支配的意识形态转化成“自然和理性的永恒定律,是源自当前生产方式和财产分配形态的社会形式”→文化约定俗成的由社会建构出

的事物看似理所当然而不可避免。

?意识形态使得人们以错误或扭曲的眼光看待现实(reality),被称为虚假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状态,使人安于悲惨的命运。

比如,宗教就是无产阶级的鸦片,阻碍阶级意识的成形。

?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品看成是价值,是体现、凝聚或结晶了社会劳动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

值决定。

?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劳动力价值

?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取决于工作日延长在多大程度上超过工人只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价值,抵偿他的工资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剥削

?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阶级的涵义是“有无”的问题。当“人人都有”成为现实的时候,阶级还存

在?当今世界体系进入“无阶级”社会吗?层化思维就是回答这个问题。

?Eric Olin Write的阶级层化思维

?新马克思主义者Wright 1997《阶级说了算》(class counts)提出了“层化”思维的基本观点: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量中产阶级出

现时,有无问题不能解释社会分化,现在的社会分化是“多少”的

问题。社会所有人都参与了有价资源的瓜分,“多少”是阶级分野的

新思野→层化思维。“多少”是没有质的区分的。

?Write,E. O.(阶级结构分析的一般性框架)

?There are three dimensions of control over economic resources in

modern capitalist production, and these allow us to identify the major

classes which exist.

?Control over investments or money capital(金钱资本).

?Control over the physical means of production (land or

factories and offices)(物质资本)

?Control over labour-power(劳动力)

?Those who belongs to the capitalist class have control over each of

these dimensions.working class have control of none of them.

?Write,E. O.(阶级结构分析的一般性框架)

?统治与剥削

?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定位的概念完全落在统治关系上,而非剥削关系

上.在阶级概念的核心部分,以统治取代了剥削.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有两种理论:一是愉快地接受以统治/支配为中心的概念→阶级分析坚定沿着达伦多夫把阶级当作权威关系内不

同位置来分析的方向走下去.二是试图恢复剥削作为阶级分析的中

心概念.这一以剥削为中心的阶级概念的重构,其基础来自罗默

(John Roemer)

?罗默(Roemer,J.)对阶级和剥削的陈述

?罗默用两个策略阐述剥削观

?劳动-转换取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剥削是生产方式分配上的不平等的结果.两个假设: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不同的生产者拥有不同数量的生产

性资产,以致不同生产者必须以不同数量的工作时间来生产

维持他们自己生存价值的等价交换物的话,那么,工作较短

的就形成了对较长者的剥削.

?在一个资本雇用挣工资劳动者的体系(劳动力市场体系)和

一个工人租用资本的体系(信用市场体系)内,在剥削结构上

是完全对称的.(1)每个体系内都有一些人不拥有生产方式,

另一些人拥有不等的生产方式;(2)两个体系的人动机一样:

希望将维持一般水平的生存所需花费的劳动时间缩小到最

低;(3)每个体系在阶级定位与剥削地位之间存在严格的对

应关系:在一个体系的个体,到另一体系将处于同样的剥削

地位。

?罗默(Roemer,J.)对阶级和剥削的陈述

?罗默用两个策略阐述剥削观

?博弈论取向→退出规则

?假定存在一个替代性的博弈环境,如果工人带着自己所占的资产离

开一个博弈环境,进入另一个博弈环境,他们的境遇比原环境好,而

原环境的资本家境遇则坏的话,原环境就有剥削存在.

?资本主义社会: 带着自己所占所物质资产的人均份额离开博弈情境.

封建社会的退出规则是带着个人的私人资产(劳动力)离开博弈情境;

后资本主义社会是带着不可异化的资产(技能)离开→“技能剥削”.

?Write 根据罗默的分析作了拓展

?以各阶级所控制的生产性资产来界定阶级.

?生产性资产:物质资产和技能资产

?根据博弈取向:封建的剥削建立在个人资产(劳动力)的所有权产生的不平等

基础上→领主与农奴→个人自由;资本主义的剥削建立在外化资产(生产方

式)的所有权所产生的不平等上→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生产方式的社会化;

后资本主义的剥削建立在非外化的资产(技能)的所有权产生的不平等上→

专家与普通工人→专家=统治阶级?

?Write 根据罗默的分析作了拓展

?罗默的“地位剥削”:如果某些位置需要特殊的技能,那么人们有正当理由

将向这些位置支付分化报酬的现象看作是后资本主义社会(以技能为基础)

的剥削。。。然而这些位置的占有者还收到了额外的报酬,这些报酬并不是由

于实施与位置相关联的任务所必需的技能,而仅仅是由于位置本身而得到的。

这些分配给位置的特殊支付就产生了所谓的地位剥削。

?Write 根据罗默的分析作了拓展

?Write对“地位剥削”的展拓:通过引入“组织”的资产来作为剥削的基础。

通过对组织资产的有效控制,经理层和官僚层控制了部分或所有的社会性生

产剩余。

?组织资产与权威及等级制问题存在密切的关系。组织资产的活动就是一个围

绕复杂的劳动技术分工的相互协调的决策过程。当分布不均衡时,就会出现

某些位置比其他位置更有效控制资本。

?Write 根据罗默的分析作了拓展

?技能与剥削:技能之所以变为一种稀缺资源,是因为:

?某种技能需要一种特殊的天分,这是天分在人口中是稀缺的

?可以通过种种机制来限制人们发展技能所必需的培训机会——受培

训人员的稀缺

?发展出一种认证体系,从而禁止没有资格证书的人。

如得到一份超过技能培训成本的收入,剥削就产生了。

?Write,E. O.(阶级关系的矛盾定位 contradictory class locations与中产阶级 )

?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维度并不一定能够达成完美的一致.这个不一致就产生

“阶级关系的矛盾定位”.有三种:

?经理和主管在工人阶级之间处于一个矛盾位置.他们和工人一样被

排除在金钱资本的控制之外,但他们对生产的物质手段和劳动力有

一定的控制.

?小雇主在小资产阶级与真正资本家之间占矛盾位置

?半自由的雇员在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占矛盾位置.

→在阶级概念的核心部分以统治/控制/支配关系取代了对立的剥削关系……

?Write,E. O.(阶级关系的矛盾定位 contradictory class locations与中产阶级 )

?传统中产阶级:存在既不属于剥削阶级也不属于被剥削阶级的阶级位置--

这些人恰好拥有人均水平的相关资产,如小资产阶级的自雇生产者。

?新中产阶级:在一些阶级位置,他们在剥削关系的某个纬度上是剥削他人的,

而在剥削关系的另一纬度上是受人剥削的--拥有技能的挣工资者,如专业

人士。

?Write & Costello(1982,ASR)“美国的阶级结构”的主要观点: 社会是层化

的、是网络的。

?根据马韦布的阶级分析观点,以产权(property)、权力(power)

和文化资本的技能(skill)为阶级阶层的分野,区分了8类不同地

位的阶级阶层;然后测量跨阶级跨朋友网络关系。

?研究结论是:1.跨阶级的朋友网络存在,阶级壁垒是可以跨越的,但

跨阶级的朋友网络所占的比例大大少于阶级内部的朋友,所以阶级

壁垒有现实意义; 2.三个壁垒中,最难跨越的是产权壁垒,次之是权

力壁垒,最容易跨越的是技能壁垒.即,阶级封闭最主要的壁垒来自

马克思重视的产权.

?Bian春节拜年网研究:1.与wright雷同;2.三个壁垒的排列顺序为: 权力、

产权和技能。即中国是权力壁垒最难跨越。

?Ralf Darendorf (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变迁的方向与马克思的预期相反:

?就资本而言,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资本的分解→经理群体

与资本家的区分(不同质)→“不具有生产功能的资本家”让位于“没有资

本的管理层”.前者的功能限定在剥削;后者的功能是控制/管理.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模式.因为它

使得两个地位、角色和外表相当不同的群体取代了原来的一个群体。资本在

经济领域里让位于多元的群体。

?Ralf Darendorf (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就劳动而言,今天的工人阶级,远非由一个缺乏技能和处于赤贫状态的人们

所组成的同质群体,是一个分化的阶层。存在三种不同技术水平的群体:?熟练技术工人日益同工程师、白领相混合→白领中产地位

?人数相当稳定的由半熟练工人组成的阶层→蓝领中下层地位

?人数逐渐减少的由完全非熟练工人组成的阶层→下层或底层地位?Ralf Darendorf (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这样的层化导致阶级的冲突也不同于马克思的预言:

?马克思说,同质群体的团结将激化阶级斗争。可是,无论资本还是劳动都没

有沿马的路线发展。

?阶级冲突的制度化。组织的制度化→保护利益,降低冲突。

?权威的分化了的分配总是成为某种系统性社会冲突的决定要素。支配和服从

呈现多元图画。

?Parkin,Frank

?Parkin agrees with Marx, as Weber did, that ownership of property-the

means of production-is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class structure.

?Property, according to Parkin, is only one form of social closure.

We can difine social closure as any process by which groups try to

maintain exclusive control over resources, limiting access to them.

?Parkin

?Two types of process are involved in social closure. Exclusion(排

斥)refers to strategies which groups adopt to separate outsiders from

themselves, preventing them having access to valued

https://www.360docs.net/doc/ce3425470.html,urpation(侵占) refers the attempts of the less

privileged to acquire resources previously monopolized by others.

?Both strategies may be used simultaneously in some circumstances.

Parkin calls this dual closure.

?Parkin

?Dual closure concerns much the same processes as those discussed by

Wright under the heading of contradictory class location.

?Both notions indicate that those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some part cast their eyes towards the top,yet are also

concerned to distingguish themselves from others lower down.

?Wallerstein(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阶级冲突)

?资本主义是唯一一个把谋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目标看成报酬的生产方式.---

生产是为实现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资本主义社会中强调交换价值的重要性.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保持持续的扩张.

?Wallerstein(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阶级冲突)

?但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被用于他们自己的消费,其他部分用来投资

(钱生钱)做资本积累.有资本积累的人叫资本家.

?需要有相当庞杂的组织安排来进行资本积累和再投资.---资产阶级并不是

一个静态现象,而是一个动态现象.

?Wallerstein(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阶级冲突)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不同国家中有不平衡的分布,其中核心国家的资产阶

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要高于边缘国家的资产阶级所占的比例.核心与边缘两

地带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种类也有系统差异.核心国家中,挣工资的无产

阶级的比例高于边缘国家.

思考讨论题

?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新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修正或拓展主要在哪些方面?

?结合亲身感受谈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解释力。

第三讲阶级理论 2韦伯与后韦伯主义者

阶级理论 2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由经济实力决定的权力与社会秩序

?权力(power): 一个人或许多人在一次共同体行动中,哪怕遇到参

加行动的其他人的抵抗,也能够实现他们自己意愿的这样一种机会.

?经济权力的形成有可能是建立在其他基础上的权力的一个结果.因

为人们一般不会仅仅为了经济上发财致富而去追求权力.(中国的权

-钱关系)

?对权力的追求需要有社会声誉为其先决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权力

都需要社会声誉作基础→纯粹的经济权力,尤其是赤裸裸的金钱权

力,绝不可能得到人们认可的社会声誉.同时权力也不是社会声誉的

唯一基础.

?权力、声誉可能是由法律秩序所保障的,但法律秩序并不是权力和

声誉的首要来源。法律秩序只是增加了人们获得权力或声誉的机会。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社会秩序:社会声誉在一个社区内各典型群体之间进行分配的结果。

?经济秩序:经济产品和服务如何分配和使用的方式。

?社会秩序受之于经济秩序,也反作用于经济秩序。两者都与法律秩序有关。——阶级、地位和政党其实是权力内部分配的现象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阶级处境与市场处境的决定

?阶级不等同于共同体(class≠ community),只代表人们开展共同

体行动的基础.它指任何一群发现自己处于相同阶级处境的人们.

?“阶级处境”的三个要素: (1)许多人在他们的生活机会方面共享一

个特定的因果组成要素;(2)这个组成要素只表现为人们在占有产品

和收入机会方面的经济利益;(3)这个组成要素是在商品市场和劳动

力市场的条件下才表现为经济利益的. →产生阶级的因素是经济利

益,被包涵在市场中的利益. 简要表述为人们获得产品供给及其外

在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典型机会.→这个机会取决于权力

?阶级指任何一群发现自己处于相同阶级处境的人们。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阶级处境与市场处境的决定

?阶级处境可作进一步的区分: 一方面,有产者根据用于投资以获得

回报的财产种类加以细分;如建筑物的所有权、矿山企业的所有权等

等。另一方面,无产者可根据他们所提供在市场上出售的劳务种类

以及他们如何提供这些劳务的方式来加以区分。

?更常见的阶级概念的涵义:即在市场中获得的机会代表一个决定性

的时刻,因为它提供一个形塑个体命运的共同情境.“阶级处境”在

这层意义上最终成了“市场处境”.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地位声誉

?地位群体就是共同体(status group=community),无形的共同体.

?相比于“阶级处境”来说,我们将人们生活命运中每一种典型的组成成分称作“地位处境”.这个组成部分由一种特定的或正或负面

的有关声誉的社会估价决定.

?声誉与许多人共享的某种素质相关联,也可和阶级处境相吻合.虽然财产所有权不必然与获得地位资格有关,但财产所有权与地位的关

联是相当稳定的.

?有产者与无产者可以同时属于一个地位群体,可是这一社会声望上是不稳定.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地位分层的保证

?从内容上看,地位声誉通常可表述为: 那些愿意归属于同一圈子的人们能够过同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特定的生活方式,包涵了他们有

特定的社会交往之限制.如,一个圈子内的人之间进行常规的联姻

(门当户对),导致封闭的内婚制.

?以常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地位群体”分层严格服从于某社会特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时尚.

?家族在某地居住了很长时间,同样富有,也是地位的标识之一.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族群”隔离与“种姓”

?地位群体→族群区隔→封闭的种姓.种姓就是族群社区以封闭社会的方式挨个居住和生活时所采取的一种常规形式.这些族群社区相

信血缘关系并排除与异族的通婚和社会交往.这些人组成的社区,以

某种手艺或技艺作为特定的职业传统,并培养出一种对本族群社区

的信仰.

?当地位隔离发展成种姓结构时,两种结构是不同的.族群相互隔离的群体是处于一种水平的互不接触的共存状态;而种姓结构是一种垂

直的以统治和服从为基础的社会体系.

?族群共存造就了相互间的排斥与鄙视,但允许每一族群把自己的荣耀看成是最高荣耀;但种姓结构带来了社会屈从,并承认特权化的种

姓和地位群体有更高的荣耀.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地位特权

?就所有实际目标来看,地位分层是同对观念与物质产品或机遇的垄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物质垄断为地位群体的排外活动提供了最有效的动机.

?生活风格在体现地位声誉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地位群体是所有传统规则的承载者.生活风格或者是在地位群体中起源的,或者

至少是由地位群体来表达的.

?地位资格的剥夺: 同是体力劳动者的艺术家与泥瓦匠在市场机会上是一致.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地位分层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后效

?地位分层的经济条件: 依据声誉与生活方式进行分层是地位群体所特有的.通常财富带来的荣誉远比生活方式获得的荣誉多得多,但是

所有对在地位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的群体都会以特别尖锐的态度,

反对来自纯粹经济实力的地位要求(特权地位群体只会接受暴发户

的后代加入)

?地位分层的经济后效:在地位分层强烈渗透的地方,人们永远不可能

看到我们今日所理解的真正的自由竞争.地位所持有的声誉和荣耀

这一概念与讨价还价的概念绝对不相容的,而讨价还价是市场的基

础.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地位分层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后效

?阶级是根据它们与产品的生产和获得的关系进行分层;地位群体根

据它们消费产品的原则(表现为生活方式)分层.这样过于简单,其实

两者相互重叠.

?一个职业群体也是一个地位群体.因为职业群体一般能通过他们特

定生活方式成功地获得社会声誉.

?稳定时期,按地位进行的分层受到青睐.每次技术发展的后效和经济

转型期都威胁地位分层,经济的阶级处境被推到前台的现状位置.换

言之,阶级处境获得优势地位的国家或时代,通常是技术和经济转型

的国家和时期.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政党(party)生活在权力的空间

?政党的行动目的在于获得权力,在于对一个共同体的行动行使自己

的影响力.

?在与阶级和地位群体的行动相抗衡时,政党的共同体行动总是意味

着社会化.

?政党的行动总是同时涵盖所有的目标,包括“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个

人”目标.因此,政党只有在社会化了的共同体内才有可能存在.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政党(party)→生活在权力的空间

?政党代表由阶级处境决定的利益,也代表由地位处境决定的利益,并

从中招募追随者.

?暂时性与永久性兼有.

?政党的领袖关注对某个共同体的征服;政党是以严格的权威主义方

式组织起来的.

就阶级→财产权(property)、地位群体→声望(prestige)、政党→权力(power)而言,政党的目的是影响现有的支配格局。

?Max Weber (阶级、地位和政党)

?最有价的资源是权力(power)、声望(prestige)和财产(property)→戏

称“三P 党”。

?多维而并行的,但在实证层次是相关的。

?总之,1.经济地位并不是由生产资料决定,而是由人们所处的市场机会决

定.2.社会分层的因素除经济因素之外,还有地位和权力因素.

?地位等同于声望;权力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种地位符号。(Lenski, 1953,

权利与特权)强调了权力的分层。

?Giddens,A.(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讨论韦伯理论

?人们认为,韦伯的“阶级、地位和政党”对马克思思想的批评在于,他将以主观评价的社会地位构成了不同于阶级的一个独立的社会分

层维度,并强调阶级和社会地位两者可以相互独立起作用。同时,

还存在另一个独立的“第三维度”——权力。

?其实,韦伯的阶级分析和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之间的异同的真实界线很难描绘清楚。只不过韦伯着重强调了一个关于阶级的多元主义概

念。

?Giddens,A.(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讨论韦伯理论

?韦伯沿马克思阶级观点,将阶级→市场后,以获取市场回报的财产的种类,看到了所有者阶级的分化;以拥有市场技能的种类和程度,

谈了无产者阶级的分化。

?韦伯接过马克思的自在与自为阶级的划分,强调必须对此作出清楚区分。韦伯突出阶级与地位群体的区分来作这一强调:

?阶级-客观(经济)-自在- 在生产的分配领域

?地位群体-主观(声誉)-自为- 在消费领域

?Giddens,A.(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讨论韦伯理论

?地位群体的归属关系也有可能与市场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互相交错。

阶级和地位群体都可以借由财产权得以紧密关联:因为拥有财产本

身不仅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处境,同时还提供人们支撑特定生活方式

的物质基础。

?韦伯的分析要点不在于说,阶级和地位群体构成了“社会分层的两大维度”,而是说,阶级和地位共同体代表了两种可能的、相互竞争

的群体形成方式,这些群体形成方式与社会中的权力分配直接相关。

权力并非第三维度,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全属于“权力分配现象”。

?社会阶级(social class)的概念。

?社会阶级概念

?由一系列的阶级处境所构成的,这些阶级处境是由于它们涉及到共同的社会

流动机会而互相关联在一起的,这样的社会流动机会既可能出现在某些个人

的职业生涯中,也可能出现在几代人的职业生涯里。

?并不必然形成所谓的“共同体”。

?即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身份的社会群体总称(维基百科)。?Giddens,A.(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对阶级理论的再思考

?韦伯理论的启示在于,财产这个概念有可能通过一种不同的方式加

以转化,而无需推翻作为阶级概念的那些经济学涵义.财产指的并不

是各种实物的任何一种特性,而首先指与这些实物相关联的权利,即

这些权利再赋予实物拥有者的特定的能力.

?财产(资本)是一种特定的、决定市场讨价还价之结果的行动能力。

使用到“市场能力”时,指称那些个体行动者有可能带入到市场讨

价还价场合中去的、任何形式的相关特性。

?Giddens,A.(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对阶级理论的再思考

?马克思没有能够认识到市场能力的分化。这种分化取决于个体所拥

有的能力的稀缺程度,而且该能力可以在市场上出售。

?市场能力最主要是教育资质。市场能力的分化,有可能被个体们用

来获取工资以外的其他经济回报:就业安全感、职业晋升前景等一

系列“额外福利”。

?阶级关系的结构化

?Giddens,A.(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对阶级理论的再思考

?需要思考经济阶级是通过什么样的社会过程转变为“社会阶级”的,

以及后来又通过什么样的社会过程与其他社会形式相关联?

?提出了“阶级关系的结构化”理论→用韦伯的社会阶级概念谈经

济关系转化为非经济的社会结构的种种方式.

?阶级不是一个特定的实体,不具有公众认可的认同身份.

?主张阶级与阶层的区分,阶级与精英的区分.

?Giddens,A.(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阶级关系的结构化: 间接结构化与直接结构化

?关注社会流动的分布—代际流动与职业流动

?间接结构化(mediate structuration):阶级的结构化生长到一定程

度后,在市场能力的各种具体形式中都存在流动方面的封闭,割断流

动机会的地方,阶级被结构化了,即阶级之间确立了边界.

?市场能力的具体形式:生产资料所有权、教育或技术的资格

证书、体力劳动者。三大部分对应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工

人阶级。

?Giddens,A.(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阶级关系的结构化

?直接结构化(proximate structuration):包括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

劳动分工差异、权威关系差异和“分配性组群”即生活和消费模式

的差异,差异构成的阶级互动的障碍,即为阶级阶层的边界。

→多维度特征: 产权、资格证书、劳动力、劳动分工、权威差异和消费模式。阶级是各种市场能力的结构化了的现象.阶级的结构化程度由导致结构化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所决定.

Parkin,Frank(马克思主义和阶级理论)

?社会学中的“边界问题”

?因为替代性阶级理论不具有启发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依然保持吸引力。

但存在一个共识的西方社会学的阶级模型: 手工业与非手工业的阶级模型。

?普遍认为,这一阶级模型的阶级边界是明晰可触的,发生在大型工厂的生产中。

但二战后随公共领域的扩展,两个现象挑战这个阶级模型:

?产生了一个日益扩大的由各种非手工劳动的雇员组成的群体:新的白领群

体。在这些新的白领群体的受雇职场中,并不存在与他们相对立的手工劳

动群体。比如,教师、社会工作者、公务员、银行职员等职业群体中并不

存在与之对立的手工劳动者,即使有某些清洁工类型的人,也不构成明确

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社会学中的“边界问题”

?将中下层白领群体看作是统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常见的解释是:这些群体

传统上总是更多认同资本家及管理层的利益,而不认同组织化的劳工利益。

这一认同更容易在私有的工商业领域中实现,很难在公有部门中成为现实。

因为公有部门的白领其工资的提升或福利待遇与国家有关,而非与管理层

有关。

→边界的消失或模糊——需要重新考虑阶级的边界。

?马克思主义的“边界问题”

?在新/后马克思主义者中阶级的多元性解释,已经使我们很难说存在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例如他们默认权威(authority)在决定资产阶级的地位时所扮演的

角色,因此把某些阶层,特别是管理阶层,归入资本所有者所属的阶

级;用管理上的权威取代了马克思主义财产所有权,用管理权威来判

定人们是否属于资产阶级。因而“正是经理,而不是资本的寻租者

成了一个剥削者.正是他而不是资本的寻租者,成了人格化的资本”

(Carchedi).

?达伦多夫: 权威在建构阶级边界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边界问题”

?事实发现,在私有制产权制度之外,有助实施管理权威和控制的种种

工具大规模发展起来。即使消灭了私有财产权的社会同样存在着监

管劳动力问题,存在着知识的强制以及脑力劳动者的特权地位等。

?提出:存在管理者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也

存在管理者作为”人格化的党”所代表的社会主义社会。

?“白领较高的工资,就业稳定和专业上有更优越的市场地位”等马克

思主义者的论述其实从权威关系\生活机会和市场回报方面都与韦

伯的观念越来越一致。

?社会封闭(social closure)

?韦伯曾将社会封闭指称为一个社会过程。某些社会群体可以通过让

一小部分有资格的圈内人来分享资源和机遇的机制,达到报酬的最

大化。这样的社会过程,主要涉及如下做法: 即挑选出特定社会属性

的或身体属性的特征,作为社会排斥的基础,在社会性和经济性的机

遇和供给方面,达成对外部人群的封闭。

?Frank认为,任何社会封闭都存在两种策略(strategies)

?排他性策略

?回应性策略

?社会封闭(Social closeure)

?排他性策略:任何一种排斥(exclusion),会遭遇被排斥群体的抵

抗行动.集体性的抵抗努力,应该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社会封闭的另一

半。具体表现为,被排斥群体企图赢得分享更大份额资源的集体努力,

会威胁到那些法律上具有较高特权地位的群体的利益。亦即回应性

策略:另一种形式的以篡夺(usurpation)为其目的的社会行动过程。

因此,排斥和篡夺是社会封闭的两大基本过程,后者是前者的结果。

?社会封闭(social closure)

?社会排斥的策略,在所有分层体系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封闭模式。当被排斥的社会群体本身也能成功地限制另一些社会群体获得

报酬和际遇时,社会就出现了亚层(substrata)的增加,导致社会

分层体系远离马克思的两元模式。

?社会篡夺的策略,在规模上是多变的:有的只发起边缘性的再分配行动;有的反抗整体性的剥削。

?两种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封闭很容易转换为权力的语言,因为社会封闭模式可被看成是动员手段,用于动员人们参与分配性的斗争。“排

斥”代表一种“向下”的权力运作;“篡夺”代表一种“向上”的权

力运作。

?社会封闭(social closure)

?因此,阶级并不是以它们各自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界定,而是以它们的社会封闭\社会排斥和社会篡夺来界定.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用于建构和保持自己阶级地位的两大社会排斥工具:

?围绕财产制度而设计的工具——限制资源供给

?目的阻止所有人获得分享生产方式及其结果的渠道。

?学术和专业的资格证书和文凭→限制核心职业

?目的对社会分工中的核心职位的获得作控制

?社会封闭(social closure)

?就财产权而言,受二战后功能主义理论的影响,整个社会信仰的是个人成就性价值观和按照个人能力获取报酬,因此人们怀疑财产权

作为社会制度、社会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性:

?财富的继承只需要人们付出较少的天分和个人努力;

?天分和个人努力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社会封闭(social closure)

?就学术和专业资格证书和文凭而言

?文凭作为社会封闭的一个有效手段,将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简化了社会排斥的过程,并

使之合法化(韦伯:151)。

?越来越多的白领职业,希望以文凭来获得其专业化的社会地

位。专业化本身作为一种排斥策略,目的是对候选者的供给

数量实施限制,从而确保或提升该职业的市场价值。

?一张最终的文凭资格证书就是人一生的饭票,但某些职业,

如体育和娱乐者的价值由消费市场决定。

?存在批评,如“文凭病”,(Berg:151)

?社会封闭(social closure)

?无论是文凭主义还是财产权形成阶级,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使用了排斥性策略。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可以被看成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那

些拥有或控制了生产型资本的人(管理精英)和那些拥有合法垄断的专业技

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模拟题含答案解析

十月份每日一练题集答案解析 1. (实务)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是社会工作程序中的(B) A.介入B.接案C.预估D.计划 【答案解析】 “接案”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人过程的开始。 2. (综合)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社会工作者是( A )的重要组成部分。 A.社会建设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政治建设 【答案解析】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它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3. (实务)夏军在升入高中后感觉压力特别大,无法适应高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觉察到他与同龄孩子不同,对如何教育他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处理他在性格、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困惑。于是,夏军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受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对于学校社会工作者来说,夏军的父母属于( C )。 A.自愿型服务对象B.现有服务对象C.潜在服务对象D.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答案解析】 对应着三种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求助者、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的)和两种类型(自愿意型服务的对象和非自愿服务对象)那些主动求助和转介及外展而来的,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被成为现有服务对象;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即潜在服务对象。 在本案例中,夏军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受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协助,这个学生即是社会工作的现有服务对象;他的父母也觉察到他与同龄孩子不同,对如何教育他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处理他在性格、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困惑,因而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故需要协助的还有这个学生的父母,“父母”就是“潜在服务对象”。 4.(综合)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服务和帮助的个人或群体: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到,社会工作最初主要是帮助那些在基本生活方面遇到严重困难的人,后来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把社会工作的对象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的对象。下列是基本对象的是( ADE )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主要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20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自1972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全球销量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比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只介绍部分章节。 C1:序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

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范围上比心理学窄,不研究个人性格、特质、精神系统障碍等等,只关注人际、群体和社会,方法上与社会学相比,会采用实验的方法。 如何得出结论:对社会心理规律的解释:进化论(公理)+神经科学+生物学,核心方法:假设+求证(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定理):1、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2、社会影响会塑造行为;3、个人的态度和性格会塑造行为。 C2:社会中的自我: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我是谁? 1、自我图式:我是谁,我的样子,我的性别,我的行为方式,我的智力水平,强壮程度,我与其它人的关系; 2、可能的自我:我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能在什么方面成功,考试能过吗,会有钱吗; 3、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

2020社会工作者考试《初级实务》试题及答案

2020社会工作者考试 《初级实务》试题及答案 (1) 下列关于婚姻和家庭关系调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家庭问题与传统社会性别对妇女角色的定位相关 B.婆媳矛盾是婆媳个人的素质问题 C.婚姻问题是社会性别问题在家庭中的反映 C.传统性别制度是导致婆媳矛盾的深层根源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影响下,通常把婆媳问题归因为婆婆或媳妇个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对婆媳双方都不公平。故而,B项错误。 (2) ( )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评估,包括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中的评估。 A.过程评估 B.结果评估 C.评估目标 C.评估系统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过程评估的定义。 (3) 下列哪项不属于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光荣院内的社会工作内容?( ) A.管理机构 B.协助优抚对象适应机构生活 C.协助老年优抚对象发挥余热 C.协助残疾退役军人融入社会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光荣院内的社会工作主要内容有:协助优抚对象适应新生活、适应晚年生活、发挥余热、协助残疾人康复和融人社会、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推动志愿服务。正确答案为A。 (4)某社区根据政府“居家养老”政策的要求.策划“老人饭桌”项目。为社区内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在服务项目策划中期,社会工作者应做的工作是( )。 A.了解服务对象需求 B.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 C.评估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C.设计服务项目的评估方法 参考答案:C (5) ( )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进一步反思个案工作的成效以及专业技巧的运用程度。 A.目标 B.计划 C.步骤 C.评估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个人或者家庭进行服务。在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服务中,评估很重要,它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进一步反思个案工作的成效,以及专业技能技巧的运用程度。 (6) 灾害救助的特点不包括( )。 A.突发性 B.紧急性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两种研究倾向 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 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 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 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 一、社会心理发展 二、社会认知 三、社会互动 四、社会影响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 ●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 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 ●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 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 ●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 ●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 三、迅速发展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 ●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 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 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 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 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 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 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 欧洲——注重问题的提升,指向理论建构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大陆1982年后才得以发展 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 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5、收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2018年社会工作师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统计资料2018年社会工作师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工作实务、综合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小王接待了由邻居陪同前来求助的李奶奶,李奶奶说自己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前几天因脑梗住院治疗。她每天要去医院送饭,昨天在回家途中扭伤脚踝,行走困难。经过沟通,小王与李奶奶定了需要小王协助解决的具体困难,小王所做的是社会工作者通用过程中()阶段的工作。 A.接案 B.签订协议 C.预估 D.制定方案 答案:A 2、刘先生失业后,一家人依靠“低保金”生活,为鼓励刘先生一家,社会工作者小候做了下列工作,与刘先生和刘太太进行了面谈,询问他们失业后的生活情况,倾听他们对目前生活处境的感受,了解刘先生和刘太太的教育背景,专长和再就业经历,向居委会和刘先生的邻居了解其与邻里的关系。这些是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阶段应完成的任务。 A.结案 B.预估 C.计划

D.介入 答案:B 3、小李来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工作者咨询,说自己最近谈了女朋友,很满意,但女朋友嫌他生活散漫,没有上进心,闲暇时间不是和朋友打牌,就是喝酒。有时还上班迟到,提出要和他分手。小李很珍惜这段感情,表示自己很想该,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因而很苦恼。为了增强小李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意愿,社会工作者适宜的提问是() A.“你的担心到底是什么?” B.“你对改变做好准备了吗?” C.“你觉得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D.“你打算做些什么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答案:B 4、李奶奶与儿媳因为孙子的教育问题经常争吵,婆媳关系紧张,李奶奶对此很苦恼,希望得到社会工作者小王的帮助。为了了解李奶奶的问题和需要,帮助李奶奶识别和善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小王应做的是() A.了解李奶奶的背景资料 B.明确李奶奶的问题所在 C.了解李奶奶曾经得到的帮助 D.分析李奶奶问题的成因 答案:C 5、社会工作者小王完成了小秦的个案服务并顺利结案,计划接下来

2020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2020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及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 1.社会工作的目标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工作的要素 (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4. 坚持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1.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 2.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2.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基本处理原则 (三)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2.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二)人生发展阶段 1. 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1

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个案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2.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二)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三)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五、小组工作方法 (一)小组工作的类型 (二)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1.互动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2.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三)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四)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 六、社区工作方法 (一)社区工作的目标 (二)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2.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3.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三)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四)社区工作的常用技巧 七、社会工作行政 (一)社会服务方案策划 (二)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与运作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志愿者管理 (四)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方式 (五)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象与内容 八、社会工作研究 (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 2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lecture1.1:Introduction and Welcome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方法研究人们如何互相看待,影响,相互联系的学科 1)Uses experimental methods 2)Relies on data analysis 2.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or the “I knew-it-all-along effect”,is the tendcy to exaggerate,after learning an outcome,one‘s ability to have foreseen the outcome. Lecture1.4: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1.Do We Share the Same Reality? 2.....but percertions are powerfully influenced by: 1)What we happen to be paying attention to 2)环境,过往经历,主观预期,个人动机以及其它动机 2.我们的感知是由外界的事物跟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共同构成的 庞佐错觉,运动后效(盯着桃红色背景看,会暂时的使你的眼睛的感光细胞对这种颜色产生疲劳,从而导致你对颜色的感知产生小小的偏移) 3.我们的视觉系统不是客观中性的 4.认不是客观中性的,相反,他们带有某些偏向,这些倾向会指引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社会信息。 Lecture1.5:Confirmation Bias(证实性偏见)

1.证实性偏见指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自己事先认知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这一认知的信息 e.g.表格中的四个格子都是有用的 当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论并得到了一些证据支持时,就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不会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去寻找否定这一理论的证据 2.当个人和群体相互交流时,他们常常会抱有某种期望。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是公正的看待自己心中的期望,事实上,人们喜欢寻找那些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他们对于这类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高于那些可能会推翻他们期望的信息,即使注意到了反面证据,人们也往往会找借口置之不顾,最终导致刻板印象,成见或是社会期望。 3.不仅影响期望者本身,也影响被期望的对象。 Lecture1.6: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1.定义:一开始的一个对情景的错误定义引发了新的行为,因而促成了原来虚假观念的实现,从而延续了错误的情况,就像预言家会引用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来证明他们一开始就说对了,这就是社会逻辑的反常性。 皮格玛利翁效应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行为确证(Behaviroal confirmation) 2.行为确证 1)Behaviroal confirmation takes place when people's social expectations lead them to act in a way that causes others to confirm these expectations. 2)It's a social type of self-fulfiling prophecy. (信念可以创造现实,即使当持有原始信念的人已经完全离开了场景。)(Maybe: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之中,仅有40%确认此效应存在)

2020年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试题及答案

2020年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 试题及答案 1 [多选题] 在社会工作专业里,社会工作者掌握社会政策非常重要。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社会政策的特征包括( )。 A.社会性的目标 B.福利性的原则 C.基本需要原则 D.社会服务与社会控制相结合 E.社会目标与经济相协调 参考答案:A,B,C,E 2 [多选题]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两部分。在必备条款上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包括( )。 A.工作内容 B.劳动报酬 C.试用期条款 D.保守商业秘密条款 E.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参考答案:A,B,E 3 [多选题] 在可认定为工伤方面,《工伤保险条例》做出了相关规定,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患职业病的

B.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自杀成功的 C.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D.在上下班途中,因本人问题遭遇交通事故 E.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参考答案:A,C,E 4 [多选题]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事实证明,社会政策可以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 A.社会管理功能 B.调节经济运行功能 C.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D.激励劳动积极性功能 E.调节群体利益矛盾功能 参考答案:B,C,D 5 [多选题] 社会政策在政治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表现为( )。 A.社会控制功能 B.社会治理功能 C.维护政治稳定功能 D.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功能 E.调节各群体利益矛盾功能

参考答案:B,C,D,E 参考解析: 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包括:社会治理功能、增强执政党执证基础功能、维护政治稳定功能和调节各群体利益矛盾功能。 6 [多选题]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我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的保障方法有( )。 A.家庭保护 B.经济保护 C.学校保护 D.社会保护 E.司法保护 参考答案:A,C,D,E 7 [多选题]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方式,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司法保护 B.社会保护 C.家庭保护 D.政府部门保护 E.社会组织保护 参考答案:A,D,E 参考解析:

社会知觉和认知归因练习题(标准答案)

社会知觉与认知练习题 一.说出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认知中的什么原理/现象? 1.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习惯于抿着嘴巴 印象整饰 2.一个智慧的教授如果还给人以热情、幽默的印象,那么人们就会提高对他的整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 3.人们在出席某个重要的晚会时,经常会穿戴高贵、典雅或性感的服饰。 印象整饰/印象控制 4.从事公安、警务工作的人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 投射效应/认知对象的职业习惯与认知 5.疑心重重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而对他人缺乏信任。 自我图式与认知/投射效应 6.“他我”意识浓重的日本人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特别谨慎。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行为相当谨慎,为的是避免功亏一篑。 印象整饰 7.每个人对他人进行认知判断时通常根据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据此进行推断。 印象形成的中心原则 8.日本是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9.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应 10.同样是老师的评分,在教学效果基本相同时,我经常会给教授级别的老师打分比讲师级别的高。 仁慈效应 11.某个名人演讲,即使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你也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或者,你会尽量思考他的演讲内容包含什么深刻含意。 仁慈效应 12.不管有多大的缺点,选男朋友只认富二代的认知心理是? 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 13.河南出骗子,我们公司不招河南人。刻板印象 14.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明,我不喜欢跟湖北人打交道。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5.只要你认为自己行,你就一定行。心理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16.以偏概全。晕轮效应 17.相貌影响人们对他/她的其它方面的判断。晕轮效应 18.所谓爱屋及乌,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朋友。晕轮效应 19.上一次他给我留下很坏的印象,以后我不想理他了。近因效应 20.人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有选择性地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有帮助的信息。 21.吃中国菜,娶日本老婆,住英国的房子,到美国赚钱。刻板印象 22.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2个礼拜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厚达600多页的大本教材、这本书从个体和社会着手进行了分析、昨天终于看到了首尾之作--“临床心理学”,总结了一点生活中的法则。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如果你是公司的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oo,cfo,u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第一个选择过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2020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初级实务

2020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初级实务 1在定量研究的准备阶段,建立研究假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研究假设“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越强,服务对象积极改变的可能性越大”是( )。 A.差异式假设 B.因果式假设 C.条件式假设 D.乘数式假设 【答案】C 【解析】定量研究建立研究假设阶段,假设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假定。研究者可以根据实践经验、考查信息、资料回顾等方法,提炼所需探讨的变量关系。研究假设通常可以采用条件式和差异式两种形式。条件式假设,如“社会工作者应变能力越强,服务对象积极改变的可能越大”;差异式假设,如“男女失业者在得到同样的货币福利后,其求职行为有所区别”。研究者应该根据实际研究的目标,提出合适的研究假设。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定量研究准备阶段中的建立研究假设,研究者可以根据实践经验、考查信息、资料回顾等方法,提炼所需探讨的变量关系。 2 在社区工作的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是( )。

A.对社区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 B.做好人员、资金、支持体系等准备 C.发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 D.进行社区教育,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答案】A 【解析】在社区工作的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是对社区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分析的重点是社区基本情况和社区需求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社区工作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在准备阶段需要根据对社区的基本情况与需求的科学分析来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3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中的“增进公众福利、维护社会正义”的内容体现了( )。 A.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B.社会工作者与自己所处的工作机构的关系 C.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 D.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 【答案】D 【解析】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

心理学考研之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1、定义 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 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 ◇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社会化同样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 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 ◇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青少年阶段是重点 ◇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 ◇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 ◇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语言的社会化 ◇应用:心理咨询、学习交往中鼓励学生多说,制止他人代言(特别是家长)。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1、社会化的内容 ◇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都是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角度可说是,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政治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就是使这一体制下的个体接受、认可这一体制。而这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 ◇民族社会化――它是使本民族的个体能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传统。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敬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具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应坚强、勇敢,女人则要温柔、细腻。与此同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 ◇道德社会化――是使个体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行为。遵循这个标准个体就会被赞许,就会心安理得。 2.社会化的类型 个体一生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很多:

社会工作者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社会工作者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社会工作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职业性助人活动 B.注重专业价值 C.强调专业方法 D. 注重理论 E.双方合作与多方协同 2.我国在推进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坚持的宗旨是( )。 A.助人自助 B.利人利己 C.利人不利己 D.施人恩惠 E.解人危难 3.《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 )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日日日日日 4.一名社会工作者早晨起来发现三岁的女儿发高烧,病情严重,但因丈夫出差在外,眼前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照看女儿,而她自己已经在昨天预约了服务对象要在今天上午进行一次重要的面谈。这名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是( )。 A.保密问题 B.情理法问题 C.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E.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 5.“人情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内容,它以( )为基础,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支持和情感依赖。 A.慈善 B.仁爱 C.人道主义 D.博爱 E.人本主义

6.( )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续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 A.社会功能 B.社会角色 C.社会互动 D.家庭 E.朋辈群体 7.弗洛伊德认为,( )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A.后天的理想与目标 B.社会规范 C.当下环境的压力 D.对未来美好状态的向往 E.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 8.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 )。 A.勤奋还是自卑 B.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 C.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 D.亲密还是孤独 E.繁殖还是停滞 9.最强调个别化原则的是( )。 A.行政社会工作方法 B.个案工作方法 C.小组工作方法 D.团体工作方法 E.社区工作方法 10.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提出的。 A.比斯台克 B.泰勒 C.阿尔德弗尔 D.马斯洛 E.勒温 答案: 11.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与归因 Social Cognition and Attribution 任课教师:武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章主要内容 ●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意义 ●社会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归因与归因的偏差● 归因理论 ● 归因的文化差异 2 认知 ● 认知:信息加工活动●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 我们所感知到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是受到我们对社会环境的解读和主观建构的影响。 34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 ● 社会认知:对社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情境中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即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个体通过社会知觉来解读关于他人和环境的信息。 组织行为的分析框架 5 情境因素 Contextual factors 制度设计领导行为社会规范 个人特征因素Dispositional factors 个性特征能力行为风格 社会知觉态度与行为组织绩效 组织情境中的社会认知 ●员工对公司中的制度和决策的认识和理解●下属对上司察言观色 ● 领导者如何评价下属的工作绩效●人际冲突的形成 ● 招聘面试中对候选人的判断● ………… 6

7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点 ●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两个水平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有意识的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 ●有意识:理性,逻辑严谨的推理,需要付出努力●无意识:直觉,自动加工,启发式(Heuristic )● 无意识的活动往往优先于有意识的活动。为什么?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尽管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有限的。●自动化加工提高认知效率。●现实社会情境中的信息不完全。 ●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设法走一些“捷径”。 8 社会知觉的特点 ● 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 倾向于将人或事件相互联系 ● 2、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9 社会知觉的特点 ● 如何运用图形背景原则? 10 社会知觉的特点 ● 3、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类别化是一种有效率的认知过程。 ●类别化的后果:刻板印象(Stereotype )。 ● 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个群体的人形成某种概括性的固定化的印象。 11 社会知觉的特点 ●4、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 自动化思维最核心的特点:运用图式(Schemas ) ● 什么是图式? ●心理模板、脚本 ●信息组织,认知架构● 解释新情况 ●图式是一种类别化的信息加工● 图式导致刻板印象(stereotype ) 12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1)图式填充信息的空白:运用内隐人格理论 ●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人们认为具有某种人格特点的人也同样具有另外一些人格特点。 ●运用内隐人格理论作出判断时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凯利的教授实验 ● 当情境越模糊时,就越多用图式填充空白。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2019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 1.( A )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群体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的职业活动,这就是社会工作。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7世纪末18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E.16世纪末17世纪初 2.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途径是( C ) A.通过国家强制力解决问题 B.通过行政权力解决问题 C.通过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D.通过推动社会革命来解决问题 E.通过行政协调解决问题 3.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能力。关于文化能力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指的是理解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等文化现象的能力 B.指的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 C.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是真正了解他们需要的前提 D.包括对服务对象特殊文化的了解与尊重 E.是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的必要条件 4."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是社会工作者对( B )的伦理责任。 A.服务对象 B.同事 C.工作机构 D.社会工作专业 E.全社会 5.在操作层面上,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如下原则,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E ) A.接纳和个别化 B.尊重与保密 C.自决权与知情同意 D.不批判 E.工作者的权威与机构的效益 6.埃里克森通过引入( A )因素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发展氛围八个阶段 A.社会文化因素 B.社会发展阶段因素 C.历史因素 D.现代化因素 E.教育因素 7.美国史密斯学院的( C )在1930年首次使用了"心理社会"这个概念 A.斯金纳 B.汉密尔顿 C.汉金斯

D.霍利斯 E.林德曼 8.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改善服务对象不良的行为。这种工作技巧在心理社会模式中被称为( E ) A.心理动力反映 B.间接治疗 C.直接影响 D.支持 E.探索-描述-宣泄 9.( C )是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出判断 A.心理动态诊断 B.缘由诊断 C.分类诊断 D.行为诊断 E.生理诊断 10.在个案工作领域,( A )在1975年对行为治疗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A.史华哲 B.汉密尔顿 C.汉金斯 D.霍利斯 E.林德曼 相关推荐: (二) 1.( )位于问卷的第一行居中位置,可以让被调查者准确理解调查的内容和目的。 A.指导语 B.标题 C.封面信 D.问题和答案 2.( )是社会服务机构基于组织目标和需求,对政府、企业、社会大众或基金会等,发动募集金钱、物资或劳务的行动或过程。 A.投资 B.捐助 C.捐资 D.筹资 3.关于反实证主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 B.认为社会研究方法应该着重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 C.赞成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 D.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 4.定量研究是基于(.)方法论。 A.反实证主义 B.人文主义 C.叙事主义 D.实证主义 5.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 )。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 1.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投射效应: 5.刻板效应: 6.一致性规律: 7.归因: 8.知觉的特征有选择性、、和。 9.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知觉和知觉。 1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14.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15. 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位学者是()。 A.维纳( B.Weiner B.凯利(H.H.Kelly) C.海德(F.Heider) D.加纳 (E.Gagne) 16.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 A.自豪 B.侥幸心理 C.敌意 D.内疚感 17.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18.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关系归属、、。 19.海德将行为的基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倾向归因和。 20.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三类,分别为行为人、、。 21.凯利认为将行为归结为某类原因,判断的依据或标准有分别性(特殊性)、、。 22.维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分别为、、任务难度、机遇。并将这四个因素按三个维度控制点、、进行归类。

23.知觉整体性的基本规律有、、、 。 23.把别人的行为一概归因于内在原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对不对? 24.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自我服务偏见。对不对? 25.错觉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对不对? 26.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7.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28.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大小知觉恒常性 D.距离知觉恒常性 29.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0.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1.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2.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 B.知觉选择 C.知觉理解 D.知觉整体 3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 B.感觉 C.知觉 D.直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