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一般关系及调整_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政治学回

改革开放初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一般关系及调整_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政治学回
改革开放初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一般关系及调整_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政治学回

改革开放初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一般关系及调整

沈德理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形式,这就是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①:

即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省级经济特区创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而经济体制转型正是催生省级经济特区及派生出它与中央政府新的博弈关系的主要原因。回顾和研究这一关系,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界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1.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几个层面

首先是一般性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是单一制结构中的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其次是推行对外开放决策的中央政府与管辖全国最大面积经济特区的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其性质决定了中央政府与海南省关系的一般特点,

即: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对地方具有统一的强制性效力,海南省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样,不得提出和制定与宪法、法律和中央政府的政策相冲突的决定、决议和文件,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省人民政府的工作必须向中央政府(即国务院)负责。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权力从中央高度集权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集权与分权的相互协调,尝试进行中央与地方的科学、

合理的权属划分,做到既能保证中央的权威,发挥中央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又能保证地方具有相对独立的责、权、利,有效地治理地方事务。“明确哪些属于‘中央专有权力’,如中央负责内政、外交、国防和宏观调控等职责;哪些属于‘地方专有权力’,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和地方利益的代表,依法独立地处理地方事务,如发展地方公共事业,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哪些属于‘中央与地方共有权力’,如维持市场秩序,保证社

会稳定等。”②

正是受这种改革利益的驱动和新型体制的支持,海南省在建省之初,已经成为直接

的最高层次,运用外国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联系国际市场的“窗口”-沿海经济开放带-内地开放城市”区……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面,以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更大区域、更大自主权,件下的追赶型发展。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政治学回顾

2008年总第157期

12

2.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特点

第一,中央政府通过专项规定、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赋予海南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海南省政府对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的权力来源,是国家宪法对省一级政府职能的规定和中央政府的规范性文件。经济特区自主权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扩大,主要是指特区要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并参与国际市场体系,以国际市场的需要和出口创汇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但是,中央政府所下放的与对外经济活动中自主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管理权限,包含着一种弹性的限制。

第二,中央政府已经公布的政策中的某些条款只有在立法上解决之后,地方才可能实施,经济特区亦不例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

《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即(国发[1988]24号)文件,其中明确给海南的优惠政策有: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在海南岛设立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放开金融市场的同时,国家却缺乏与此相配套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而金融立法又属于国家专属立法权的范围。所以,面对这类优惠办法海南很难落实,而海南省立法机关也不能主动去进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地方立法。于是在海南经济特区建立之后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其金融市场扩张迅速,却又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由此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海南经济特区是省级范围的经济特区,是一个领导着除西沙、南沙、中沙群岛之外海南岛广阔陆地面积的经济特区省份的政府,处理经济特区的事务,近乎是海南省政府的全部事务。海南经济特区只能以海南省政府接受和贯彻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而特区优惠政策只是中央政府对海南省政府整个政策指导的一部分,并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措施方面,而在科教文卫、社会事务、党的建设等方面,并无例外。也就是指,在国家社会主义的主体范围之内,以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启动发展,进行体制创新,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对国家来说,海南是全国最落后的省份之一,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优惠政策惠及全省使它当时同广大的内陆地区区别开来。如在企业经营、贸易和人员往来方面,在海南经济特区更为灵活宽松:(1)外商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在海南投资经营。除了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外,还可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可以购买、参股经营或承包、租赁经营国有和集体企业;还可以采用其他国际上通行的投资方式投资经营。(2)各类企业的经营期限不受限制,由投资各方在合同中约定后经有关部门批准。(3)允许外商投资成片开发经营地产业、开发矿产资源。(4)对从事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铁路、电站、煤矿、水利等基础设施开发经营的企

业,在所得税的减免上给予更多的优惠。(5)外籍人员进出海南岛更加灵活方便。

第四,以授权立法确立经济特区自主性发展范型,减少中央政府为促进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而付出的成本。这种授权立法,只适用于经济特区范围之内。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地方性法规、规章,把已经实行的有效政策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特区授权立法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性质不同,后者的立法权是其自治权的当然部分,全国性的法律并不适用于特别行政区,而特别行政区权限来源于全国人大的授权。因此,

(1)特区授权立法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2)特区授权立法只限于经济改革领域及与此相关的领域;

(3)这种授权立法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如事后审查某些条款被否定,应进行修改或被废除;

(4)如果全国性法律制定了更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授权立法的地方法律和规章应进行相应修改或自动失效。授权立法是中央政府通过国家最高立法权的全国人大的名义和程序赋予经济特区的,它的目的是希望在优惠政策之外,以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以法制化保障改革,弥补优惠政策资源的不足。“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立法机关所面临的任务是如此之多样化和如此之复杂,乃至如果不给这种机关加上过重的负担和极度的紧张,这些任务中的细节与技术就无法完成。”④所谓区域限制、

“实际需要”的限制,指的是授权立法与全国性立法的关系和法域效力,经济特区只要遵循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就可以对国家已有的法律中不符合特区实际需要的做出适当变通,还可以根据区域内改革比较成熟而国家尚未明确规定的东西进行立法,其中包括对国际惯例的吸收等。

第五,体制改革中地方政府权限扩大,使海南省的地方角色更加明确,随之有了独立的地方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同时具有了利用行政区划内的区域内党、政权力,干扰区域市场规范化建设的能力,甚至于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1976年以来财政体制改变过去“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触动了统收统支的旧格局,向财政分权迈进了一大步,调动了地方政府积极性。与“放权让利”的思路一致,1994年推行的分税制,为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迈出了更为关键的步伐。同时也表明,财权关系的变化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最重大的变化,地方独立经济利益的存在与认可,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而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国家全局,又不至于影响地方发展速度,减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第六,中央政府之于海南省级经济特区政府的这种上下关系,从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条件下的命令与服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规则与

遵守的关系。过去行政权力高度集中,以行政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构建一套完整的权力关系系统,从政府延伸至社会基层乃至一切成员,而行政权力则是一种党、政合一的形式,并超越立法和司法,模糊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作用,进而又以政策、指示控制整个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随着整个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步而进步。1982年的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职权划分的总原则,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和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享有立法权。随后制定了《国务院组织法》,修改了《地方组织法》,对中央与地方关系作了更具体的规定。在这种背景下,海南省政府之于中央政府也就从过去的命令——

—服从,政治动员转向了规则——

—遵守,自主安排。因此,在一定意义上,

“中央给特区的,并非直接的经济实惠,而是在有选择的领域内,自由发展的机会。”⑤

二、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创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第一,宏观调控致使实际上收回部分自主权和优惠政策。第一次,从1978年到198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十年,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形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造成通货膨胀;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开始再次突出出来,农业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经济秩序紊乱,国家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减弱。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既有指导思想上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环境治理的原因,也有改革中的新旧体制交替,调控机制薄弱的原因。⑥面对这种局面,1988年9月下旬,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由此开始了全国长达三年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海南作为一个刚起步的经济特区,在改革方面尤其在物价改革上,其自主权和灵活性被严格限制,从行政上统一规定物价调整的范围和幅度。在确定1989年物价上涨指数时,中央将海南同京、津、沪、穗、闽一样看待,规定不得超过12%;对于粮食供应价格,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海南、广东、福建一样不得自行调整。而物价工资的改革,在当时的海南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在实行这种宏观调控时,国务院(国发[1988]24号)文件中规定的给予海南适当放宽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境外客商投资的财务公司经营范围等优惠政策也无法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在1988年货币投放信贷规模调整数的通知中,对24号文件中规定对海南的“多存多贷、差额包干”的优惠规定亦被“一刀切”掉。1989年,按照全国计划会议精神,当年的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国家1989年计划,银行基建贷款要受国家原本建设计划和信贷的双重控制,海南特区同样受到这种指令性计划的控制。为了全国的大局,海南省的领导向全特区干部群众作了许多说服工作,原省委书记许士杰说:

“海南前一时期经济秩序确有些混乱,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按三中全会的精神继续调整自己,并根据海南实际积极发展外引内联,努力发展自己。”到了1993年,针对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新的矛盾和问题,如货币过量投放、金融秩序混乱,财政困难加剧;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呈现加速之势等现象,中央、国务院在6月24日又提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开始了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的新一轮宏观调控。1994年,全国继续完成1993年7月开始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同时全面推行金融、财政、计划、投资、外贸五大体制改革。这对于海南,一方面控制了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一方面制约了内地银行资金的流入,造成信贷存储高度紧张。

第二,中央政府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的政策精神与有关部门管理规定的不协调,使海南有关改革步骤中止。根据中央、国务院对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的明确规定,海南特区除了继续实行已有四个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外,还享有更多的优惠和更大的自主权。在(国发[1988]24号、26号)文件中,还将金融、保险在内的改革开放试验放在海南进行。但由于国务院有关部门不支持,很多优惠政策并不能兑现,致使海南为贯彻国务院24号、26号文件,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实现“资金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人员往来自由”,而制定的有关省政府规章形同一纸空文。国务院(国发[1988]24号)文件规定:

“海南省生产的商品,除属于国际被动配额和属于销往港澳地区实行配额许可证的(品种可适当减少,由经贸部与海南省商定),实行国家配额、许可证管理外,其余商品由海南省放开经营,属于国家配额、许可证管理的海南省自产商品出口所需的配额、许可证诸经贸易部予以满足”。但这些优惠对海南都没有兑现,一是对海南经济特区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品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渐增多。二是“由海南省放开经营”的规定也无法予以实施。三是满足海南经济特区出口所需配额、许可证同样落实不了,严重影响了海南对虾、瓜果菜、乳猪及珍珠的外贸出口,造成不小损失。

第三,中央发展战略调整和全国改革开放的加速,逐步拉平了海南与其他地区的体制差距,淡化了其优惠政策。

放了生产力,

市场化程度提高,

家又确立了“

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8年总第157期

12

致富的政策,增加西部能源、矿藏资源项目开发的投资,扩大内地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提出和采取开通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等政策措施。从“八五”计划制定期间到1995年9月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到1996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贯穿了一个思想,就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尤其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改革开放迅速向全国推进,随着1994年中央政府在财税、金融、外贸、投资、企业制度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将经济特区十几年在体制改革上的超前实践提升和推广到全国范围,使海南这一后来设立的经济特区饱尝了优惠政策短暂辉煌的失落感。

第四,中央政府对口部门对海南机构改革不尽支持,为了减少优惠政策被截留的现象,地方迁就中央对口部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按照“小政府”

“大社会”的设计,减少了机构和人员,调整了职能,把原先与中央部门“对口”的机构精简掉了,还有的合并了,突出了综合性,一个厅、局级单位要面对中央政府很多个部门,可是当时中央政府部门尚未进行类似的机构改革,这样就使上、下工作关系发生障碍。中央各部门召开会议,指定各省、市要派对口部门厅级干部参加,海南特区因为没有对口厅级单位而只能派出对口处级单位的处长参加,就受到责备,以至于以海南经济特区没有对口机构为理由而拒绝划拨投资经费。也就是说,一个区域性的体制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虽然有先导示范的意义,但它远不足以打破周围的传统超稳定的政治结构,那么在它处理对上、对外关系的时候,就会遭遇到不应有的尴尬,影响新体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与理顺上下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非属于同一性质的问题,但在实际上却影响极大。为了减轻压力,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当时的海南省政府采取了力图“用足、用活”中央的优惠政策和适度妥协的办法。一是注重协调最直接的上下行政关系,二是机构改革缓行,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关系,原省委副书记、省长梁湘在省直机关干部大会上就贯彻实施《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即《三十条》)时,专门提醒各级部门领导:

“海南的建设离不开中央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各部门应该充分尊重中央各部门的意见,及时请示汇报工作。这是必须明确的……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要注意搞好与中央对口部门的关系,必要时作好一些解释和说明工作,以便得到中央各部门的继续支持。”其后省里也一直如此,特别注意与中央有关部门的沟通,尽量争取中央部门给予支持和方便,以至于很多人往往把某一项改革、甚至某一个项目是否成功,首先寄托在“中央部门的支持”与“跑部(步)进京”上。这也说明,在中央做出正确的改革开放的各项决策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能调整和机构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就日益显现出来。

三、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关系运作博弈的主要原因

1.中央与地方在发展经济、实现追赶型现代化的方向一致,但全局利益与地区利益存在冲突

这一问题在中央政府与省级经济特区之间同样如此。经济特区所在地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转型时期中央的优惠政策的制定、给予,以及经济特区的接受、贯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表明,中央政府推进改革开放与实行优惠政策的基本取向是一致的。同时还要看到,中央还代表着全局利益,这种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存在着一定距离。在一定条件下,局部(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只能通过中央的统一平衡调整来解决。海南由于建省办经济特区,不仅直接面对了中央政府,也直接面对了各个省、市以及境内外的大市场。正是中央政府所给予的优惠政策及所支持的市场化改革,使海南省政府在财政预算、物质分配、生产布局、投资、信贷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权力,形成和加强了其独立主体的地位。从1979年开始,海南作为广东省的一个地区,就受到“优惠政策、灵活措施”的照顾,到1984年实行计划单列,实行不是经济特区的“准经济特区”待遇。再到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中央政府更是给予了特别的扶持。本来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原来的设想和要求,对经济特区只给政策,自主发展。这包括中央财政不为经济特区建设另外专项拨款,也包括要求经济特区主要吸收外资,而非主要吸收内地资金。但中央考虑到海南发展起点低的特殊情况,作过一些比较灵活的规定,希望通过这一办法加速海南的基础建设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有一个迈向外向型经济的哺育过渡期。但是当中央、国务院根据全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进行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转换时,海南却未能例外,这样就出现了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之间效力上的相互抵消,它不仅更加缩短了优惠政策在海南实施的时间,也影响了其实施效果。加之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海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支持协调不够,增加了当时海南是否坚持或暂缓体制改革、加快吸纳资金的两难困境。

2.全局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差别必然凸现在对资源的配置调整与维护上

中央、国务院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配置资源时并不能克服资源不足本身,相反,它正是以此为前提的。非

均衡发展中的各地区改革条件改善和新的利益要求必然要促使中央、国务院对资源配置作进一步的较为合理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就会影响对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由于地方政府既代理中央政府,又代理地方非政府主体。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之间必然既存在着一致性,又存在着差异性。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就存在着地方和中央博弈的可能性⑦。以1988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为例,它是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因为地方政府种种不规范行为引起不良结果,如果任其蔓延、发展下去,局面就会更加失控,危及地方健康发展,也达不到中央的经济利益增长的要求。而海南作为后进地区,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第一年即1988年,虽然发展加快,但这种发展水平对全国没有大的影响,那么适当放慢海南经济体制改革,“打好基础再前进”,或许亦是中央在进行治理整顿时不把海南作为例外的一个原因。三是因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不仅地方政府,而且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利益,中央政府一般都参与一定的经济活动,它不仅要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还要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或者直接兴办企业,因此它具有自身的经济目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上下级行政关系,在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上,二者之间的经济利益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所以,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其实这就是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博弈过程,这个博弈过程,往往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⑧

3.省级经济特区授权性质的改革难以避免中央有关部门的约束

这一时期,授权改革权责不明,又同中央与地方事权不分的传统做法纠结在一起。比如机构改革过程中,形式上似乎是省委、省政府自己提出方案,自己组织进行和完成的,其实事先早已就理论论证和实际操作方案向中央做出说明,引起中央的注意和认可。中央授权、地方自主,有利于确立这种改革的方向性,增强权威性,有助于消除因职能转换和人员调整而引起的抵制力量。但是问题在于:

其一,这种体制改革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地方对中央有关部门存在更多的依赖性,省政府在无力解决各行各业的实际困难时,不得不寻求这些部门的支持。而当他们把“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作为拨款的先决条件,海南便束手无策,除了委曲求全,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二,地方机构改革对中央部门没有制约作用,中央有关部门一时难以接受改革开放后与经济特区责权相对分离的现实,习惯于用传统的上、下级行政手段运作。何况机构改革是对政府自身的革命,涉及许多人的直接利益,产生怀旧和抵制心理是自然而然的。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一种非均衡发展状态,兼顾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民主的基础上达到集中、统一,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做法,是既符合我国历史又适应现实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新。但是如何既保持中央集权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又使地方分权具有实际操作性,如何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显然是改革开放初期机构改革的一个突出难点。对此,我们今天已经成熟多了。

最后,如何寻求在进一步发挥地方自主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的同时,有效地防治脱贫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权力放纵,以及有效地防治进入全面小康阶段后,有可能想方设法规避国家法律进行投机而非谋取地区科学发展,以及产生其他各种与中央的离心力的现象,仍然是今天体制改革未竟的问题。

注释:

①经济特区不是一个层次的行政区域,不是一级行政机关。在海南,经济特区范围包括除了西沙、南沙、中沙群岛之外的全部陆地,因此属于省级经济特区。但它也只是属于省政府管辖的特别经济区域。所以,无论对其他经济特区,还是对海南经济特区,都不能称之为“特区政府”。认为存在着“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在行政上和政治上都是不成立的。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探讨。

②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1)。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402页。

⑤廖逊:《小政府、大社会——

—海南新体制的理论与实践》,三环出版社,1991年,第37页。

⑥陈雪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431-432页。

⑦孙宇华:《经济转型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

⑧洪远朋等:《

社,1999年,第402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2011-07-07 15:54:30作者:胡建兰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4 网友评论0 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为丰富,极大推动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中国人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个性自由等几乎所有人类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及实践中的偏差等多方面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 一、中国民生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5年的0.530上升到2008年的0.793,排名从1999年的全球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1.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79—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6.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GNI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27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城镇家庭为57.5%;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

高中生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7篇

高中生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周 年作文7篇 40年来,深圳一直在变,你们还记得新中国刚成立时的深圳吗?一个小小渔村,孤独地站立在那里,是那么凄凉,那么落后;转头看向此刻的深圳,高楼耸立、车水马龙……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它的瞬息万变。那四通八达的道路,那名列前茅的经济,突飞猛进的科技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在深圳长大的我,倍感骄傲与自豪。深圳的道路有千万条,地铁的出现,便利了我们的日常出行,看着手中的地铁卡,那错综复杂的线路,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深圳速度。比如最近六号线的开通,让原本遥远的道路变得近在咫尺,原本从光明到龙华需要花费半个小时,而现在却只需要几分钟就好了。地铁是新时代的产物,它也让我感受到了深圳速度。 交通改善生活,经济促进发展,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近几年政府投入量大量的财政,引进人才,使得深圳的经济迅速发展,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业区、风景宜人的公园等等。犹记得,全国城市经济排名是北上广深,可如今却是“北上深广”,你说,深圳是不是具备超强的魔力呢? 既然深圳各方面在永不停息,科技自然也不会落后,全息投影技术,智能机器人……纷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智能机器人当属最特别。为什么最特别呢?那还得从那天说起,我去朋友家中玩,还

未进门,耳边传来一声亲切的问候:“主人,你回来了,欢迎回家!”顿时,满脑疑惑:“我记得他家没有弟弟妹妹啊?谁呀?”带着疑惑,跟着朋友走了进去,刚一进去,他便跟我介绍:“来,带你认识一下我家新成员—小智。”边说边指着旁边的机器人。还未等我开口,小智笑着冲我走来:“你好,我叫小智,很高兴认识你。”瞬间,我都惊呆了,发怔发傻地看着小智,一边张大嘴巴,结结巴巴说:“很—很—很高兴认识你。”朋友见我这般模样,连忙解释道:”它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几天前,它来到我们家,一进门就冲我眨眼,还每天给我讲故事传说,和我一起玩游戏呢!最厉害的是,它还具备学习技能。有一次我妈妈在它面前洗碗,随后我们家的碗,全归它了。”“这么厉害啊!”我嘴巴惊地可以吞下一个皮球了。“就是这么厉害哦!”机器人歪了歪头说道,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看着它调皮的模样,我不禁感慨:“现在深圳的科技真发达啊!” 这就是深圳,一个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城市,我对它充满了热爱和好奇,在未来,深圳还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满分作文3 在40多年前,有一个贫穷的小渔村,村子里有许多善良的渔民。这一切,因为国家领导人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应该猜到了吧?这个40多年前的小渔村,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城市——如今繁荣昌盛的深圳。 如今的深圳,与40多年前的那个小渔村有着天壤之别。 深圳的经济状况,算得上是全国前三名,。奥运即将来临,深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摘要:2010,中国已踏入改革开放的第32个年头。深圳,一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已从无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蛇口模式"深圳速度"……特区挥舞着"解放思想"的旗帜,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成功的深圳,必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2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圳改革开放进程成就 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 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 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2021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接受采访时说,网友提出来3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中国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3年来的改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 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个提法,我觉得提得很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七大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 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 1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09-07-05 22:46:45|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给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也是当前城市史这门新学科所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当前城市史的研究,着重还是研究其理论、方法,怎样进行城市化?怎样使得中国近代城市化更彻底?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样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建设城市中的重要议题,更多注重的是利润,给人的形象;尤其是曾经让我们骄傲的那些古建筑,会被冠以丑陋的形象而被遭以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外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本文最主要的是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现状问题改革开放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国

家相比,我们缺乏更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失策,以至城市发展更多是在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并不同于西方,与西方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形成基础不同,特色也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特别是秦汉以后,在中国封建集权的体制下,从都城到地方州县以及集镇等,有着较为严整的体系。①中国的历史有着较好的传承性,因此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然而,我们的城市化更多的是效仿西方,在摧毁旧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协调或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化的都市,我们在欢呼我们也是现代化之下的城市人的时候,也发现了我们连一处净化我们的心灵,休憩的场所都没有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殆尽。在我们的眼前,到处是一片高楼林立,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都市”,这些超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大小都市呈现出耀眼的光芒,世界上大小国家著名的城市,景区哑然都集中到中国,每个大都市里的那些大小洋楼,花园如曼哈顿,加州,巴黎······显得格外耀眼,而中国本身的城市遗产被冠以不安全的,丑陋的矗立在不该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在城区,生怕被外国人瞧见而被说成是太古板,太封建,不管怎么样,建筑师也得想办法或 是掩盖或是拆除,同时也还可以得到利益上的享受。因此,中国本身的城市文化真正属于中国的城市已经被铲除而只有当人们发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才重新复制出已不再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城市文化,当欧美国家旧城保护范围可以达到80%乃至100%的时候,中国有资格完整城史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在整个神州大地上竟然只有丽江和平遥。(《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 一、城市史的研究现状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6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8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的第40周年。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步骤,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窗口。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特区的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目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频率较高,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点 1、核心概念: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设立背景: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3、设立过程 (1)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2)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 (3)1980年10月7日,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4、特点 (1)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2)经济活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5、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二、相关重要问题解析 1、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

(1)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①位居沿海地区,出海交通便利 ②靠近港澳,华侨众多,便于利用外资 ③资源比较丰富 2、“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1)国家划定特定范围,并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支持 (2)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4)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进行对比,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联系紧密,利用外国优势发展中国经济。 3、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4、热点:深圳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18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赋予深圳以特殊的使命,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考法预测】 1.(2020·浙江高三)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进步

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进步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 一是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我们渐进式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了226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二是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社会流动性增加、科技互联网技术崛起、多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趋势,协调推进党的自身建设、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政府逻辑与基本内容。中国治国理政模式实现了“权威—民主—法治”的动态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为核心职能,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框架和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务型现代治理新模式。 三是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

变。1978年,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典型农业型国家。此后,经过采取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单位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增设开放城市等改革创新,把农民从原有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个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中国社会走上了现代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 四是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群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减贫事业,使得7亿多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果。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今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又-次走到了历史关口。经济特区如何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继续当好开路先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如何打赢,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怎样革除?如何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毫无疑问,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但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永葆“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争当开拓者、实干

第九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九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08年9月18日 地点:市教育局七楼公民文明学校 授课人:席双选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世界的吸引力之一,就是这30年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兴衰。这30年,横跨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世纪——刚刚过去的20世纪,恰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轰轰烈烈到遭受挫折,又焕发生机的世纪。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纪,又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发生的危机中自我审视,社会主义重新引起世界瞩目的世纪。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产物,也必将终结于20世纪”,西方曾有人如此断言。然而,社会主义没有终结,而是以更加旺盛的活力呈现于世界的东方。两个世纪的质疑和回答,3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力量厚积薄发,中国元素日益凸显,中国道路吸引世界目光。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0年风雷激荡,我

们对恩格斯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体现在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改革、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创造性地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年未曾停歇的伟大变革,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不断完善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轫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符合人民愿望,更加顺应历史潮流。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30年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特征、布局逐步清晰,日益成熟。 改革是体制演进的方式,改革也是制度生存的方式。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时间只有短短30年的实践,论基础要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的考验,论环境要迎接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挑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主讲人:2015级临床一班胡家锐、倪双洋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改革开放。 首先,我们先从小岗村说起,小岗村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缩影,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小岗村是一个靠国家救济生存的村子,23年从没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食,但是1978年这一年,小岗村的粮食量达66000千克,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粮食产量的总和,是前一年的4倍,首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一年小岗村实行耕地承包到户的制度,土地承包给个人,土地的产出就和农民的个人利益挂钩,而这一切也就说明了改革开放的实施是正确的,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改革的大步伐就是从小岗村这样的一个小农村开始的,而且步伐走的坚定有力。 因为小岗村的成功,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一个个贫穷落后的小农村摇身变成了改革致富的新农村。 让我们看看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当然,除了小岗村还有一个因为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那就是深圳,以前的小渔村变成现在的大城市。那让我们看看38年前的深圳的景象,可以说以前的深圳是典型的小渔村,可以说是非常贫穷的。而38年后的深圳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深圳速度”要归功于一位老人,那就是邓小平,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国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使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使得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名。 好,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含解 (含答案)

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1. 如图完整地体现了我国的() A. 经济特区 B. 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开放城市 D. 上海浦东开发区 2. 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潍坊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城市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 A. 上海 B. 广州 C. 海南 D. 厦门 3. 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A. 社会制度不同 B. 外交政策不同 C. 主权归属不同 D. 经济政策不同 4.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经济特区的创办②设置上海浦东新区③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④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5.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6. 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相比,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独特”之处在于() A. 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B. 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C. 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D. 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7. 南通是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比较多的城市,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地区() A. 是我国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B. 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C. 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 D. 在全国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8.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D. 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9.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C.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D. 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10. 这个城市里的公务员都在名片上一个标志:一头拖着扒犁的牛,前蹄抬起、后蹄猛蹬。这头牛的形象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它也是经济特区的代表。这座城市是() A. 深圳市 B. 上海市 C. 广州市 D. 北京市 11. 邓小平指出,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地和窗口……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试验场所”。“他”指的是() A. 经济特区 B. 特别行政区 C. 民族自治区 D. 自由贸易区 12. 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A. 厦门 B. 深圳 C. 珠海 D. 汕头 1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 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内地 C. 内地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一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面内地 14.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中,首先开放的是()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农村 15. 口号、标语是浓缩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多方面影响,同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又进一步积极地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发中国国际地位关系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敞开自己的国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各种国际场合展示中国形象,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改革开放在政治方面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模式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国内政治稳定是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发展,有了足够的前提条件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 中国对国际政治的长期发展发挥了影响力。中国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可供的选择,中国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组织的态度均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影响。同时中国致力于对重大国际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回答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加强了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反应与处理能力,对大国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应具有的物质、心理承受能力在加强。中国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在增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