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90后_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与解决对策

2012年6月

第 3期 总第十四 期

高 校 辅 导 员

“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与解决对策

◇赵云鹏

*

“90后”指的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是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一个群体。自2008年开始,他们逐渐走入大学校门,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四年过去了,第一批“90后”大学生已经站在了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他们将何去何从,他们的特点和就业心理将会是怎样的,高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帮助这群从小就备受长辈呵护的学生,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一)个性鲜明

“90 后”大学生与“70 后”、“80 后”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由于家庭教育更为宽松,社会环境更为开放,“90 后”大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而且张扬。他们的创新意识较强,而且喜欢做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事情;他们特立独行、不轻易趋同,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90 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心。

(二)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手机、电脑等已经相当普及。而对于身边的变化,“90后”适应能力很强,也非常乐于接受新生的事物。他们通过QQ、微博、飞信等交友聊天,享受网上购物带来的便捷,发明和传播了“火星文”、“淘宝体”、“非主流”等概念。

(三)思想开放独立

“90 后”大学生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又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价值观。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开放、学校教育的自由宽松,使得“90 后”大学生的思想开放而独立。“90 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非常强烈,他们的眼界非常开阔,同时敢作敢为。更想靠自己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比“80 后”要早熟,且更具有进取精神。如今,“90 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他们对事物、社会现象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且他们也具备了独立自理的能力和社会处事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自我意识较强

与“80 后”相比,“90 后”更乐于展现自己、证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敢于质疑长辈和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说法。“90 后”大

摘 要:“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一个群体。现在,“90后”大学生已经站在了就业、升学的十字路口,在就业的过程中他们的期望较高,心态也有待调整,价值取向稍显功利。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认真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就业心理,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习机会、构建系统的就业课程、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等方面来帮助“90后”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努力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90后”;就业;特点;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赵云鹏,男,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分党委书记,讲师。

67

68

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他们的座右铭一般都是“唯我独尊”、“我的青春我作主”、“舍我其谁”等,透露出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他们极为自我,很少主动去关心他人,经常将自己作为中心,希望周围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

二、“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

在2008级学生即将毕业之际,为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就业心得,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笔者通过18场约谈,与外国语学院百名2008级学生进行了深入沟通。他们中有近1/2的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来继续深造,从而丰富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加就业筹码。在选择就业的学生中,有40%多考虑公务员,这与我校的法科背景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有10%的学生准备出国深造,这一比例要远远高于往届的学生,这可能与“90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宽松、视野相对开阔有关[1]。

同时在谈话中笔者也发现了“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一些特点。从积极的角度来看,“90后”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自信和理性。同时他们就业的价值取向也更加多样化、视角也比较广阔。有些学生从经济方面着眼,考虑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有些从社会地位,发展前途方面考量;有些从能力锻炼入手,愿意从基层、西部干起[2]。在这个方面“90后”学生显然要比之前的学生成熟一些。但是,他们的就业观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就业期望值较高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对工作的要求通常很高:高薪酬、高地位、高层次,另外上班不能太远、工作条件不能太辛苦……盲目希望找到一个好职业,使许多学生错过了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单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正确的认识自己,从多方面、多角度评估自己,充分客观分析自己,才能明确自身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二)就业心态有待调整

有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专业看得过于重要,认为专业必须对口,学英语的就应当找与英语相关

的职位。有些学生将就业形势估计的比较悲观,将一些不利因素盲目放大,产生畏难、自卑情绪。相反有些学生又高估自己,产生了“眼高手低”现象。这源于他们心理的不成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疏导与帮助。

(三)就业价值取向稍显功利

许多学生将薪酬的高低、福利水平的好坏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注重物质回报而忽视自己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公民应有的奉献精神,忽略社会需要和国家利益。这一点不仅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其个人的成长与培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就业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学生的主观方面来看,有他们对于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认识的不足,也有职业规划意识的欠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有平常对于学生的择业、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在大一、大二期间忽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等到大四快毕业之时才“临时抱佛脚”;有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一直在象牙塔中生活,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也有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对“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分析对于上述问题,“90后”毕业生自身应当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了解就业政策与形式,调整心态将自己打造成为达到社会要求的人才。而学校则应当帮助他们来实现这些目标,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改善专业和课程设置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首先要从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入手。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反映教师的教学价值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科学的专业设置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条件,更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专业设置不能过分强调热门专业,而应将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往综合素质教育发向发展。要树立新型的专业观念,与其他专业相互交叉、综合,以提高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此同时,专业课程也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与

69

时俱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增加社会实习和实践机会

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项社会工作中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其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在实习、实践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才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等方式,学校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在学期中的课余时间,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是通过笔者平时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发现一些学生对待实习和实践的态度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对于实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入理解和认识。有些学生觉得去实习不过是帮实习单位打杂,提供廉价劳动力,因此不认真去做,敷衍了事。或者有些学生利用家长的关系,不去实习,只到单位盖章,拿到实习证明应付学校的要求即可。这些想法和心理都是不正确的,如图1所示。这可能与“9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和性格特点有关[3]。但是这样的心理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在此加强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实践观,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图1 学生对待实习态度调研结果统计

(三)构建系统的就业教育课程

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一些职业规划、就业与求职等类型的选修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能力、树立就业观念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这些课程还缺乏体系化,应当推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专门课程,比如在大一时重视自我兴趣的认识和职业规划,大二时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大三时则考

虑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大四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了解就业政策。通过一系列系统化、体系化的教育来提升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另外除了设置相关就业课程以外,还应开设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就业心理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诚信教育课程等。还要加强该课程科学化建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目前很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依靠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的辅导员,这样的辅导是不够的。在美国,很多高校都要求本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拥有就业指导与咨询的硕士学位,同时还要拥有就业指导资格证书。而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在非理性的探索阶段,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都是行政人员兼职,并且在制度上还缺乏工作评价和在职培训。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指导人员只能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缺少对就业工作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和总结,缺乏理论指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要进行科学化建设,就业指导人员要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就业指导人员的选定、工作的评价以及在职培训都应形成规范化的制度。这样才能建立起规范的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具有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他们离开大学、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折点上需要我们的关注与指导。学校应当针对他们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带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今后的人生道路,这是家庭、社会与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

社会科学,2008,(3)166-170.

屠姣皎.“9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D].苏州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1.

曾恒.当前西部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优化途径探析[D].西

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