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地区就业效应研究_赵连阁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地区就业效应研究_赵连阁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地区就业效应研究_赵连阁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论文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 曹敏 [摘要]学业拖延是一种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学业拖延研究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方面介绍学业拖延的含义、类型和性质;从实证研究方面分析当前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与新近研究成果。本文以新的思路综述该领域的研究,以期为后续的学业拖延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业拖延性质影响因素 前言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童年》这首歌描述了在校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学业拖延。它不仅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和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还会伤害自尊,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因此,学业拖延研究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学业拖延的理论研究 1.学业拖延的含义 学业拖延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不同的研究者对它的含义有不同的界定。Solomon认为学业拖延是不必要地拖延学习任务以至于产生心理不适应感的行为。Steel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个体尽管预期到拖延会导致恶果仍拖延学习任务的行为。相反的,Ferrari 等人则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理性行为。他的研究结果发现回避型拖延者拖延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而唤醒型拖延者则是为了体验到学习冲刺带来的快乐。[1]接受程度相对较广的是Senecaletal等的定义:非理性地延迟开始或推迟完成任务的倾向。 2.学业拖延的类型 根据不同标准学业拖延划可分为不同类型:从成因角度,学业拖延可分为计划失败型拖延和实施失败型拖延。前者是一种决策拖延,它包括认知失败、失去耐心和低能力等;后者是在计划完整的情况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拖延完成计划的行为。从应对方式的角度,可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前者害怕失败,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同时伴随着内疚和忧虑。后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通,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非理性思维,擅长为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2]从主观意愿角度,划分为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主动拖延者喜欢在压力下学习,有意图的拖延,能够及时完成学业任务,对结果感到满意。被动拖延者在压力下学习会紧张,常不自主的延迟学业任务,任务常无法及时完成,对结果感到不满意(Chu,2005)。[3] 3.学业拖延的性质 学业拖延一直被视为不良的、消极的行为。它容易造成考试焦虑和不良的学业成绩。如R. Ferrari (2000)研究发现高拖延者报告有更多的焦虑。王灵芝(2007)认为学业拖延会导致学业任务无法如期完成、学业表现不佳、错失良机。严重的学业拖延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易患免

大学毕业去向文献综述

大学生毕业去向分析文献综述 临近毕业,身边每天能见到的熟悉面孔渐渐也都不多了,有的人已经找到了工作,有的人已经考上了研究生,也有的人被我们打上了“失踪人口”的标签从此渺无音信。 大学毕业以后,我们这些应届生主要分为三种: 1,找工作一族;2,考研一族;3;创业一族。 研究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究其原因须先分析当前日益复杂的就业因素。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之分,具体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概括而言,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从自身专业知识、学历层次、工作经历等方面分析,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可分为八个方面。 专业知识。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有63.7%的人认为专业、所学的知识、所受教育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在被调研的用人单位中,有86.6%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比较着重其所学专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管理人员中有79.3%的人认为用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比较看重

所学专业;有67.2%的人认为是看中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历层次。学历层次高的学生在市场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对个人就业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工作经历。陈成文、谭日辉认为了解其是否有过工作经历就是首选,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有过工作经历的求职者,获得职业地位的机会会明显增加。 在校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是否获双学位、奖学金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论文发表数量等。大学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与否,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对于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业观念。包括个人价值观、对就业的期望心理、工作偏好、负面心理等。傅新华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心理困惑和不良就业心理。如认知不准确、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和焦虑心理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就业能力。胡尊利等指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就业能力对就业有巨大作用。张进认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 身份。学生是否为党员、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会干部对大学生就业有微弱影响。 性别和生源地。大学生性别和生源地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显著。 就业信息的掌握。魏有兴等人认为,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处理时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一、情绪 (一)情绪启动 近年来,当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反应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情绪启动。这种情绪研究的发现为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现代心理学产生不久以后,Williian James于1884年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在其后的时间里情绪研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绪研究才出现了快速发展,早期情绪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的生理唤醒、情绪脑机能定位、情绪的生理伴随模式、情绪发生序列、情绪与体内平衡、情绪与环境、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与人格发展等课题。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 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1] (二)内隐情绪 为我们所熟知,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研究的先驱之一,在他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第三章就是对无意识情绪的阐述。他认为,本能是要寻求一种与观念或情感状态的结合。原始的本能与观念的结合之后就产生认知,而原始的本能与情绪情感状态结合后,就成为外显的情绪情感,两种结合过程之中都会伴随压抑影响作用,往往就把这种原始的观念和情感称为无意识观念和无意识情绪。而且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并且指出无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在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认知革命开始,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因此内隐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相对开始成熟。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内隐社会认知揭示了无意识认知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些都为内隐情绪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内隐情绪,当今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的可被所有人认可的界定,在1999 年,Kihlstrom在《无意识心理》中明确提出“implicit emotion”这个概念,表明 内隐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 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意识到情绪、 情感及情绪状态知觉的外显情绪,内隐情绪则是归于一个人情绪状态引发的体 验、思想或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情绪状态的引发是阈下即无意识的。 [2] 二、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隐情绪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可以觉察到的,即被试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第二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的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不能察觉到的,即被试的内隐情绪变化是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一)阈下引发的内隐情绪并且有外显反应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 境污染及其治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最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仪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机制,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负担”或“污染者付费”的方式。 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命令控制方法。命令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管理调整方法,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迫使污染者将污染的费用(成本)内部化来减少污染,例如设立环境标准以及推广某一种低污染环境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污染者在排污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迫使污染者将原转嫁给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费用转化为污染者自身的生产成本,从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经济刺激方法经济刺激方法是指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把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经济刺激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其具体手段有排污费和排污税等。另一类侧重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

一周工作50小时

一周工作50小时:是你自己在掏空自己 唱着“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带了两年半”的时候,你一定觉得这一切都是老板的错。然而,你之所以累得像狗、作息紊乱、越来越胖,真的是因为老板让你加班吗? 也许未必。今天我们来重新聊聊“过劳”(过度工作)这件事。 高收入的“知识工人”深陷超时工作的“邪教” 在收入与闲暇时间成正比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今,加班最厉害的是那些工资最高的人。30年前,在美国工资最高的那群人,工作时间比低收入者短的多;而2006年的数据则完全相反,工资最高的人,比低收入者超时工作的可能性高两倍,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增加。 2009年美国的调查显示,在投行、咨询、会计、律师、IT等高薪专业领域中,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超过一半的人每周工作65小时以上,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用手机处理工作信息的时间(Perlow, 2009)。 教育水平也与工作时长成正比。根据2011年美国社区调查(ACS)的数据,在学历超过大学本科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37%,女性占14%;本科学历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29%,女性7.4%;高中学历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24%,女性6.5%;低于高中学历的人

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男性占17%,女性占5.6%——教育水平越高,过度工作的比例越高。 有趣的是,他们加班并非是被逼无奈。《纽约客》杂志将这种现象称为“超时工作的邪教”(The Cult of Overwork),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高收入的“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s)自主选择的结果。超时工作几乎成为了“成功的证明”(credential of prosperity)。 明明不缺钱的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超时工作? 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超时工作? 过度工作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工作狂”(workaholic),当我们称一个人为“工作狂”时,意味着对于这个人来说,工作已经是一种成瘾,类似酒精、物质成瘾,Ta会强迫性地工作,不工作会让Ta浑身不舒服,并且这种成瘾对其社会功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一般来说,工作狂都会超时工作,但超时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工作狂。过度工作没有一个准确量化的定义,一些研究认为,每周工作达到50小时就算是过度工作,也有认为标准是55小时(Marianna Virtanen, 2009)。 当我们超时工作时,可能是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是一个简单粗暴的量化标准,有些工作(比如律师行业)是按时间计费和考核的;一些雇主也鼓励超时工作,因为他们可以聘用更少的人,一个人工作16个小时,比起两个人各工作8小时来说,公司的成本更低。

小学生拖延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拖延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专业:小学教育班级:10小教一班:庞雅楠 〔摘要〕学习拖延是指学生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将某一项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断推迟延后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分析了xx名小学生的学习拖延状况,比较了小学生学习拖延在性别、年级、班干与非班干等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性,并结合访谈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拖延对策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Pang Yanan Abstract: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s refers to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time and energ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non rational behavior tendency one must complete the task of learning constantly delayed by the. This article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of XX pupils situation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compared the pupil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in gender, grade, class and the difference of non class dry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sex,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reason analysis. Keywor d: student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词“pro”和“crastinus”的组合,“pro”指的是“向前、朝向,喜欢,赞同”,“crastinus”指的是“明天”,说明在拖延的概念中必定要包含“推迟、延迟、耽搁、迟滞”的意思。 虽然说拖延行为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由来已久了,但是对拖延开始关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也是近二十年的事情[1]。我国起步更晚,目前国内更多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职业教育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许金龙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545004)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展开了文献述评。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古典学派的传统就业观点。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或者其他支出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持久的影响。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动能够维持充分就业。 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指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凯恩斯提出了相应的就业改善理论与政策。凯恩斯主义者坚信,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总需求,进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改善就业。马克思的就业理论。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劳动力的二重性来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马克思把就业与失业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矛盾,同时揭示了其剥夺人性之本质,科学展现了劳动力市场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 另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值得借鉴的毕业生就业经验,如美、日、德、法四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模式。美国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学校提供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服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实现自主择业。日本的模式和做法是采取巨资投资优先发展教育的明智策略将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立法也是日本政府对教育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的模式是一方面政府加快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毕业生就业,再一方面就是政府提供就业服务培训。法国的模式是主要通过刺激企业投资,增加工作岗位;采取就业灵活的方式,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并对其提供鼓励性补贴,从而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因素探讨。 文东茅(2005)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钟云华,应若平,余素梅(2006)研究得出不同求职阶段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变化不大;不管在信息收集阶段还是在求职进行阶段,潜在帮助者人数、专业、党员、学生会干部和父亲主要领导干部阶层五个因素对求职者选择非正式渠道都有显著正影响。 钱明霞,任蓉蓉,张舒华(2008)研究发现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次要因素。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不同的高校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度是有差异的。 (二)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岳昌君,丁小浩(2004)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的研究,并进行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指出,经济和教育两方面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魏捷,付春新(2006)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西安5所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李炜,岳昌君(2007)基于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首先对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然后对求职结果、起薪水平和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回归研究,并且与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充分对比分析。 阎凤桥,毛丹(2008)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全国34所高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大学生毕业走向、大学生就业落实率、起始薪酬和工作满意度受社会资本影响的关系。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陈海平(2005)提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要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认真构建公平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 曾庆双(2005)提出了加强心理辅导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加学生对人才需求的了解,改革就业培训机制,增强高校课程设置和调整的灵活性等对策和建议。 李昌林(2007)指出目前需要从社会、高校、大学生三个层面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是完全可能的。 张立波(2006)结合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及实际调研结果分别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考。 涂晓明(2007)指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借助的家庭关系资源和学校的就业努力、就业服务等社会资本成为其获得就业机会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并指出,作为传统的毕业生人力资本质量的信号的学习成绩,依然普遍得到社会的认可。 刘永君,李宇遐(2007)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解决毕业就业问题的多元主体构建及加强其功能塑造、人才市场的培育、就业氛围的营造、用人单位转变人才观念和走出招聘歧视误区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三、文献述评 纵观以上文献,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可谓文献缤纷,对于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且提出的对策建议也适应了就业发展的形势,但是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统研究,尤其是某一具体区域的毕业生就业的系统研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系统的区分不同区域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许金龙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22228/2011

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分析研究

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6T11:00:11.41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2月上作者:温树超 [导读] 随着人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而在建筑施工中,也应该注重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佛山市禅城区环境监测站 528251 摘要:随着人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而在建筑施工中,也应该注重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本文具体分析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防治成本,从而有效实施绿色文明施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建筑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防治成本;预防措施 在实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污染,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比较重视施工的进度、施工的质量,还不能够有效地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施工企业比较注重施工单位中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而忽略了与周边居民之间的协调。除此之外,施工体验也比较注重质量的管理以及技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于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从而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及污染。分析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防治成本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分析 1.1污染防止分析方法 1.1.1污染防治成本控制的代价函数 根据污染成本分布的敏感性控制变量,得到建筑施工环境污染治理的统计代价函数为: 根据环境污染防治投入成本的固定资产比例和现金比例的关系[7],进而得到成本造价与环境污染防治效果的代价函数: 1.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成本 据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城市中的废弃物有40%左右来源于建筑施工固体废弃物。在具体施工这程中,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有废弃的施工材料、生活垃圾、废包装等。为了减小这些废弃物对施工的具体影响,施工企业会选择将这些废弃运往郊外进行填埋,或者是选择露天堆放,这样就会给环境带来直接的破坏,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1.2噪音污染的防治成本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噪音,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比如压路机、推土机、挖掘机、起重机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尤其针对于多种机械设备共同运行,那么就会加重噪音污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施工材料的切割或者是在安装材料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噪音。甚至还有的部分项目在晚上进行,噪音污染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给居民把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1.3大气污染的防治成本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粉尘污染也是一大主要问题,粉尘的产生会直接影响空气的质量。施工开始之后,会对周边的绿化产生一定的破坏,随意堆放的建筑材料会产生一定的粉尘,例如石灰,水泥等材料,如果遇到大风的天气,那么就会使粉尘弥漫在空中,同时还会夹杂着刺鼻的气味,不仅对空气环境有一定的破坏,同时还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也会挥发一些具有污染性的气体,例如沥青油漆在挥发过程中,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以及眼睛,严重的话还会对人们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巨大的危害,在此过程中就加大了环境污染防治的成本。 1.4水污染的防治成本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设置好下水道,同时打好坚实的地基。而在此施工过程中,土壤就会影响水质,从而造成水质污染。除此之外,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废水、污水等随意排放的问题,尤其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环保意识较差,所以不会对废水污水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带有化学成分的废水渗入在地下,那么,就会给土壤以及水资源带来一定的污染破坏,同时也就加大了水污染防治的成本。 二、减小建筑施工环境中环境污染防治成本的措施 2.1减小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首先一定要对固体废弃物的运输做好相应的规范工作,同时,还要保证运输车辆全封闭,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散落现象,而且还要对车辆轮胎进行及时的清洗。另外,不能够随意的堆放固体废弃物,应该对相应废弃物做好及时的清理。在施工结束之后,要及时的拆除临时工棚,要保证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恢复。当然还应该对各种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尤其应该着重处置可以再次利用的废弃物。 2.2减小噪音污染的防治成本措施 在施工前期可以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堆砌围墙,必要的话也可以安装安全围帘,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安装使用机器设备时,也一定要规范操作,做好自我控制,坚决避免出现故意敲打机械而产生噪音。对于噪音较大的场地需要安装密封棚子,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噪音比较低的设备,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另外还应该注意,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尤其避免晚上进行施工,从而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当然也要做好相应的噪音监测工作,同时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确保能够将噪音降到最低。 2.3减小大气污染的防治成本的措施 要想有效的控制粉尘污染,其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经常洒水,每天对运土车辆经过的路面洒水4到5次,可以有效的减少70%的粉尘污

日本电视剧的风格特点研究综述

日本电视剧的风格特点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关于日本电视剧的风格特点,包括其所体现的日本文化的精神特点、人的主体性及其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推崇和不断追求, 以及日本电视剧在制作上的策划特点。 前言:日剧中无论是励志剧、纯爱剧,还是悬疑剧、古装剧,作为日本文化的一种载体,呈现出了在日本文化语境下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观点。纵观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日剧,我们可以看到,日剧虽然以娱乐为主旨,但是它更是精神的承载与体现。从文化资源上看,它既表现出东方文化的一般特性,同时更深具日本本土文化审美情趣。它并不强调对现实的停滞和圆满,而是引领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挖掘。 关键词:日本电视剧电视剧文化风格特点精神品质制作策划 一、日本的精神特点在日剧中的体现 1.民族性思维:贯穿日剧的精髓 秦璋颖认为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思想和风格,在日剧中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体现。[1]从实物层面而言,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的和服、樱花、阴阳师、忍者等等都能够成为电视剧的主题,或者在剧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从精神层面而言,团体作战、不能放弃等等这些可以代表日本的精神在剧中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反映幕府后宫女性明争暗斗的古装女人戏《大奥》将和服的华美与艳丽展现得一览无余,让受众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也领略了日本传统服饰的魅力《龙樱》里樱木老师在校园中种下的那株樱花,不仅仅是龙山高中的精神象征,它已经完全化身成为一种永不服输、一往无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大和民族所崇尚的精神。 徐浩宇分析了《悠长假期》中两人之间没有滚烫热烈的情爱倾诉和犀利尖锐的个性碰撞,也不见花前月下的浪漫抒情,完全是日本式的含蓄、羞涩和内心悲喜 [2] 。这种喜不同于中国式的大团圆的喜气洋洋,悲也异于中国式的生死离别的慷慨悲歌或悲悲戚戚,它所包孕的始终是青年人生命历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平实质朴的美,从中透露出的是日本式的简约素朴、幽静闲寂、含蓄暖昧性. 闫彦论述了日剧《医龙》全剧透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撼动观众的心[3]。在看过这部日剧后,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剧中医生那高超的医术而是这个医疗团队的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支团队中有从各个科室抽调来的最优秀的执刀医,麻醉医,内科医以及工学士,护理人员等,大家在一起,各自负责自己分管的工作,就像一部机器的一个个零件,为了机器能够工作而转。这部剧充分地显示了日本人团结一致的民族性。 董浩宇认为谈到团队精神就不能不谈责任感,日剧中也有表现人物强烈的责任感的作品[4]。比如在2007年日剧《工作狂》中女主人公松方弘子表现出的对于从事的杂志社编辑工作的尽职尽责,为了工作,她甚至失去了男友的爱情,但她依旧热爱着自己的事业。虽然这部剧有些夸张,但却成功烘托出了人物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2.关于希望的理念:日剧表现的独特风格 并不是每部日剧都是喜剧,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日剧都在反映过度的真实与异常的社会现实,但是无论基调怎样阴暗,情节人物怎样悲情,它都在

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及其预测变量分析 张锦坤,陈 璐,黄育艺

第31卷第4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1 No.4 2009年8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Aug. 2009 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及其预测变量分析 张锦坤,陈璐,黄育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以大一和大四学生为被试,考查了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在年级和性别上的不同变化,以及年级、性别、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完美主义等变量对学业拖延的预测力。结果发现:(1)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样本中存在学业拖延现象的大学生占较大比率(48%);(2)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存在年级与性别交互作用,大四男生的学业拖延程度显著高于大一男生,而女生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3)自尊、完美主义和性别变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自尊的预测力最大。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拖延;预测变量;回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4﹣0054﹣06 已有研究发现,相当比率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现象,即总是或几乎总是拖迟完成作业,并因此而体验到消极的情绪。[1]例如,Solomon和Rothblum早期的一项针对342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46%在写论文时、27.6%在准备考试时、30.1%在完成每周阅读作业时会拖延。[2]Milgram经调查发现,大约有10%~40%的大学生在学业上表现出拖延现象。[3]从国外各时期的调查研究来看,大学学习中的学业拖延现象似乎是日趋严重的。学业拖延不但使大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失去许多完成任务的良好机会。另外,这种优柔寡断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拖延者的心理健康,容易使其产生自我怀疑、内疚、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不良的后果。分析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最终帮助大学生纠正这一行为(倾向)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拖延问题,促进其积极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虽然国外较早时期就已对学业拖延现象做了调查研究,但国内研究者于新近才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且多为综述性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4~7]从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研究者多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动机等方面对学业拖延展开探讨。如Beswick等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自我报告的学业拖延还是实际的拖延行为本身,都与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8]Haycock等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9]另外Onwuegbuzie等关于动机与拖延关系的研究表明,学业拖延主要是由惧怕失败以及任务难度引起的。[10]Lee的研究发现,高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相关。[11] 此外,新近有关完美主义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完美主义是指一种对自己的表现或行为设置高标准的人格特质,即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倾向。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对高标准的追求却伴随着与任务完成有关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低自尊。例如Eerde通过元分析发现,拖延与完美主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12]Pullen研究博士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发现,完美主义与拖延、完成学期论文相关显著。[13] 综上,学业拖延是一种与多维因素相关联的消极行为,现有研究分别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了学业拖延的有关因素和特点。本研究将结合国外关于学业拖延的新近研究结果(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综合考查自尊、自我效能感、完美主义、性别、年级等各变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 收稿日期:2008–12–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ABA060004)。 第一作者简介:张锦坤(1979-),男,福建永定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 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 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06);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

关于环保的调查报告

关于环保的调查报告 关于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途径 (一)公众方面的调查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如;90%的公众对于“迅速增加的汽车所排放出的烟尘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微不足道”持反对意见,62%的公众认为“农业烧荒”会引起大气污染。当时当环境保护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公众的分歧就显示的比较明显了。如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上是十分深刻的。82%的公众认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回收,但在使用上却只有4.2%的人选择“坚决不用”,应为这样污染的是环境,方便的是自己。此外据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个人的参与行为还比较积极,但对于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却并不多。如看到他人浪费水时不到5%的公众会加以制止,而对于乱扔垃圾一事加以制止的人就更加的少还只有

2.5%。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公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又一次体现出来了。 此外就城市垃圾一事来说据了解,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 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 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这个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大量未经分类就填

我国产融结合效应评价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b6911594.html, 我国产融结合效应评价文献综述 作者:王龙祥刘扬 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08期 【摘要】在我国关于产融结合的研究中,产融结合效应评价文献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现有相关实证研究尽可能全面地纳入分析框架,通过对效应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主要观点的回顾和评述,为未来我国产融结合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融结合企业绩效企业效率评价方法 一、引言 企业产融结合是产业和金融通过一定途径进行协同发展的模式[1]。在许多发达国家,产 融结合都得到实践,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得到肯定;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过度金融化也压垮了一些大型产业集团。这表明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我国产融结合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末,并于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实施产融结合可降低交易费用,消除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通过构建内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带来积极作用。但随着德隆、农凯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研究人员开始围绕产融结合的效应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分析我国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现有相关研究尽可能全面地纳入分析框架,通过脉络梳理,提炼精要,论其优劣,以期为我国未来产融结合效应评价建立更广阔的视野。 二、我国产融结合效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现阶段我国关于产融结合效应评价的文献中,学者们大都将焦点放在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上。傅艳(2004)认为,若企业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大于零,即为有效的产融结合[2]。这一观点成为学者们在研究产融结合效应时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若实施产融结合后企 业绩效或企业效率提高,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产融结合的正效应。 (一)企业绩效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林世协(2004)以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衡量指标,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3]。李革森(2004)考虑到证券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选用市盈率 和每股收益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回归模型[4]。张庆亮和孙景同(2007)首先以每股收益和净资 产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产融结合前后的经营绩效;其次以每股收益和市盈率为被解释变量、金融参股比例为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研究[5]。徐赐豪(2009)从企业发 展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六方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5年增长75.4% “隐身”已久的“绿色GDP”再次“上线”。 12月25日,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低调披露了2008年全国环境经济核算(也即俗称的“绿色GDP”)的部分研究结果。 这是自2006年第一次公布2004年“绿色GDP”结果之后,第二次公布相关结果。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8(公众版)》,和2004年相比,2008年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增长了74.8%,虚拟治理成本增长了75.4%。这意味着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所付出的代价日益增大。 从计算范围上来看,《报告2008》完善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计算方法,后者为中国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被公布的绿色GDP核算报告。 根据《报告2008》,2008年的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2745.7亿元,占当年GDP的3.9%。其中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各种损害,如对农产品产量、人体健康、生态服务功能等的损害)8947.5亿元,生态破坏损失(指森林、湿地、草地和矿产开发)3798.2亿元,分别占生态环境总损失的70.2%和29.8%。 就环境退化成本而言,《报告2008》显示,2008年,利用污染损失法核算的环境退化成本为8947.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613.5亿元,增长了22.0%,增幅略高于2007年。“这一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GDP9%的增长速度,这是对我们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最好说明。”WWF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主任杨富强对记者评论。 《报告2008》课题组专家指出,目前的核算结果还不能完整反映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因为报告没有将在核算方法上不够成熟以及基础数据不具备的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若干项目计算在内。 即便如此,2008年的环境虚拟治理成本已经高达5043.1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75.4%。所谓虚拟治理成本,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 在每年的GDP总量里,减去这部分虚拟治理成本,方能体现其对环境的部分欠账。“2008年的GDP环境污染的扣减指数为1.5%。”环保专家对记者指出。

工作狂现象研究综述

“工作狂”现状研究综述 教科院0705班张瑾200730602011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总结有关工作狂的近期研究结果,包括工作狂的定义、类别、成因和测量,为工作狂现象的现状认识做一个概括。 [关键词]工作狂工作沉迷组织 一、“工作狂”现象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Workaholic)俗称“工作狂”,与工作成瘾(WorkAddiction)、工作成瘾者(Work Addict)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理论上,20 世纪 70 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员工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崩溃、自虐、过劳死、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石金涛、刘云, 2008)。有报道称,竞争和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 10 年中增加了50%。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 30 万美国人的生命(王馨影、刘晓阳等, 2006)。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狂。1971 年,美国宗教学教授Wayne E.Oates 在《一名工作狂的忏悔》中开始使用“工作狂”这一术语。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一班工作狂”,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由于长期沉浸在工作中,导致他们没有快乐,没有朋友,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带来许多疾病。因而,有学者把工作沉迷看作为一种“病态”,视其为一种成瘾症。自此,“工作狂”一词开始流行。当时对工作狂的报道大多只是一些轶事性、非理论性和非实证性的文章,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相对匮乏。 二、“工作狂”的类型划分 在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工作狂由不同的维度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类型,每种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研究者如Oates、 Rohrlich、 Fassel 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但这些划分大多缺乏理论根据,其产生的过程或不够具体,或不能被实证检验,划分维度比较模糊。对工作狂比较科学的、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 Naughton(1987)以“职业承诺”(CareerCommitment)和“强迫症倾向”(Obsessive-compulsiveTendency)两个维度为基础,提出工作狂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卷入型工作狂”(Job-involvement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低强迫症倾向,在过分要求的工作中表现良好,对工作很满意,但是对非工作性的事情则不大感兴趣。另一类是“强迫型工作狂”(Compulsive 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高强迫症倾向,可能会是那些工作表现差劲的人,他们的问题源于缺乏耐心和具有形式主义的工作习惯。 Spence 和 Robbins (1992)根据样本在工作卷入、被强迫工作感和享受工作三个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