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中药学院,****班,***

摘要:中药炮制能起到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改变药物归经,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黄芩为传统中药中的常用药物,主要成分是黄芩苷,属于唇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它的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效的影响。

关键词:中药、黄芩、黄芩苷、炮制的方法

黄芩在中医临床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胎热不安等证[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降血脂、利尿、降压消炎、抗菌等作用。这些作用与黄芩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关,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 %以上,其中还有20%黄芩素、汉黄芩素等等。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1、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芩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此外还含有苯甲酸、黄芩淀粉,根中还含有黄芩酶,它能促使黄芩苷和汉黄芩水解,生成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黄芩素分子中带有3个邻位羟基,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醌类衍生物,沉积在黄芩的表面显绿色。汉黄芩苷和黄芩心素是黄芩的特有成分,前者是黄色晶体,没有明显的熔点,热至230摄氏度吧变为红棕色,至302摄氏度变质分解[2]。

2、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现代炮制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蒸法、姜制、炒法(炒炭、清炒)、酒制、煮法。

2.1、历史

唐代有切制;宋代有酒炒、酒煮、炒香、炒焦微炒、煅存性、姜汁炒等;元代有去芦、醋浸炙、酒洗、酒浸焙、土炒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酒蒸制、童便炒、炒黑、醋浸、醋炒、猪胆炒汁炒、米泔制等方法;清代有皂角子仁侧柏制、吴茱萸制等炮制方法。现行主要有蒸、煮、炒和酒炙等炮制方法[3]。《中国药典》2010年版载有酒黄芩和黄芩片。

2.2、净制

主要是将原药材进行左杂、分选、净洗等处理,以除去;药材中的泥沙、杂质残留在药材上的非要药材部分、变质品等。同时分离不同部位的药材。黄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是根部。根部往往具有粗栓皮,且带有部分的茎叶。为保证药材质量,需要将杂质、非药用部位或质劣部分去除[4]。

2.3、切制

是指将精选后的药材看,经软化处理后,用一定的工具加工成符合规定的片、段、丝和块的过程。黄芩根部粗大,为了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

2.4、炮制方法

2.4.1、姜汁制

取净药材或饮片,加入姜汁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炒到接近干,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密闭储存[5]。

2.4.2、炒制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是取净药材放到锅中,用文火炒到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凉[5]。

2.4.3、酒炙、酒炖、酒蒸等。

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到锅中,用文火炒到规定的程度是,取出,放凉[5]。

2.4.4、煮制

是取净药材置锅中,加入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应该按照规定各该

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收,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5]。

2.4.5、醋炙、醋煮、醋蒸等。

应用米醋作为辅料,对净药材进行加工的炮制方法[5]。

2.4.6、胆汁制

利用猪胆汁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5]。

2.4.7、蜜制

用炼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的炮制方法[5]。

2.4.8、土炒

将灶心土碾成粉,放到锅中,武火进行加热,炒到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材伴炒,到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药味固有的香气时,取出,筛去粉尘,放凉[6]。

2.4.9、吴茱萸制法

《本草述》称“吴茱萸炙者为其入肝散滞火也”;《本草述钩元》称“用吴萸制芩者,欲其入肝散滞火也”。

2.4.10、大黄制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用“大黄炒黄芩”治疗胀满。盐制:清代张宗良在《喉科指掌》三黄汤中用“盐水炒黄芩”[6]。

3、炮制的探究

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 它对多种皮肤真菌和细菌以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同时还有降血压、止血、镇痛和抗过敏等作用。而这些黄酮类成分中, 最重要的是黄芩苷。所以黄芩的加工炮制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践证明,黄芩遇冷水就要变绿, 这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 可酶解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 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二种苷元, 即黄芩苷元和汉黄芩素。由于黄芩苷元本身不稳定, 容易被氧化而变绿, 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黄芩苷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 炮制时以冷水浸泡者酶的活性大, 而蒸和煮就可破坏酶, 使活性消失, 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7]。

3.1、黄芩的煮法和蒸法的现代研究

黄芩经过“煮”或“蒸”既可破坏酶的活性,又可以软化药材,所得饮片质量较高。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蒸法比煮法的效果更好。由于蒸法的热含量高、穿透力强,杀酶效果好。虽然煮法较简单,但要接触水,会使部分苷溶于水中,造成一定的水解。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法或煮法。黄芩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炮制:取原药材, 净制, 置蒸制容器里隔水加热, 蒸至透气一小时, 待质地软化, 取出趁热切片, 干燥。或将净黄芩投入沸水中煮, 用工具把翻动, 使黄芩受热均匀, 煮约10 分钟取出闷透, 切片干燥。这样炮制黄芩, 既便于加工切片, 又能保存黄芩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体现出中药炮制中的杀酶保苷,保证中药质量的特点。另一方面, 酒既能凝固黄芩中的酶, 又是苷类的良好溶剂, 从传统观念讲, 酒有升提作用, 黄芩用酒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 又可增强清肺热之工[8]。

3.2、黄芩的姜制现代研究

姜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姜制则散”,散则既可散寒祛湿,又能透达肌表。姜制黄芩在临床上的应用多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为脾胃素虚,而有胃肠湿热的情况下,使用姜制黄芩,减轻了黄芩的苦寒伤害脾胃,起到保护作用。二、用在治疗湿热郁积皮表的病疾,例如,经常反复出皮肤痔疮等,利用姜的辛散作用,起到透解湿热的效果。

3.3、黄芩的炒炭现代研究

炭制之后,黄芩炭制工艺研究较少,大部分有效成分经过炭制都被破坏了,于留荣等采用HPLC法测定炒炭品与生品中黄芩苷的含量,其结果表明:炒炭后黄芩苷仅为生品的8%~20%[9]。增强了药物的敛涩之性,而使黄芩止血功效增强。与其它凉血止血的药物配伍,治疗由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多部位出血疾患,如崩漏等病证。

3.4、黄芩清炒的现代研究

清炒后,药性和和缓,广泛用于中下焦湿热之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多和通泄肠胃实热的大黄、芒硝等的药同用。因为上述诸钟湿热病证的形成多和中焦胃肠湿热有关。另外,配合砂仁、桑寄生等安胎药还可以治疗由热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等。

3.5、黄芩的酒制现代研究

酒制则升,可引药上行。酒制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因此,酒黄芩应用

较广。杨中林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利用二阶导数光谱法,用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为指标,筛选了酒炙黄芩的最佳炮制条件:加酒量10%、加热温度120℃加热40 min[10]。王正璜等将黄芩置于卧式热压灭菌柜内,开蒸气,等压强直达到1.0 kg /㎝2,温度达120℃,时间为30 min,然后取出,趁热切片,待干燥后,加入12%~15%黄酒,拌匀后焖润,再用炒药机炒至近干,外表略带焦斑,取出摊晾后即得,既可减少黄酮类成分的损失,又通过高压热蒸气的穿透作用,破坏了酶的活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11]。章仲懿等对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酒炙黄芩用黄酒焖润6 h左右为最佳[12]。袁俊贤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以HPLC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对酒炙黄芩的加酒量、加酒方式及炙炒温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炙炒温度为主要因素,从而优选了酒炙黄芩炮制工艺为每黄芩饮片100 kg,用黄酒10 kg拌匀,焖30 min,以130℃ (药温)炒干。并比较烘干法与干法炮制酒黄芩,结果二者黄芩苷含量基本相等,且烘干法成品色泽较炒干法色泽均匀,且无焦斑,因此是否可以烘法代替炒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3]。章仲懿等以黄芩苷和黄芩苷元为指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酒的类别及浓度对黄芩炮制品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和黄芩苷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炙黄芩的黄芩苷和黄芩苷元的含量仅与酒的类别有关,用白酒炙的含量明显高于用黄酒炙的含量。这可能是由于白酒的乙醇含量(50%)高于稀释的白酒(含乙醇量14%)的乙醇含量,引起白酒炙品黄芩苷元溶解毒增加所致[14]。张清华等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滇黄芩炮制后的黄芩苷及汉黄芩苷含量比较后认为酒蒸品与清蒸品(不加酒蒸品)的含量均接近,说明两种炮制方法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以清蒸品代替酒炙品入药[15]。利用黄芩的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作用,酒制之后可以治疗多种上焦热证或湿热之证;如配合凉血活血药生地黄、赤芍等药治疗颜面痤疮、口腔溃疡、咽喉肿痛;配合解毒散结药,如玄参、夏枯草、连翘等治疗甲状腺肿、淋巴结肿;配合清热咳喘等;以及配合清热凉血药治疗肺胃热盛的咳血、吐血、鼻衄等。

3.6、黄芩切制工艺的现代研究

对于黄芩的切制方法,传统多用冷浸、烫、煮等方法去软化药材,更容易切片。宋霄宏等通过抗菌试验得出冷浸黄芩的抑菌作用比经加热处理的炮制黄芩作用弱。由于如上所述黄芩酶的原因,提倡生黄芩应尽可能避免用冷水浸泡,以免

降低其抗菌的有效成分[16]。对于烫法,煮法切制黄芩,由于黄芩苷的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因此,在加工炮制中,既要考虑到杀酶后的稳定作用,又要考虑杀酶的时间及温度,否则,黄芩苷的损失较大,药用效果降低[17]。煮法虽然能破坏酶的活性,由于苷类易溶于水而流失,故以煮沸10 min为宜;蒸法软化,以蒸汽处理约30 min为宜,趁热切片,既破坏了酶的活性,又保持了苷的含量,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18~20]。另外据报道,黄芩在切制以前也有采用水焯制使之软化再切制成片的方法。实验证明:黄芩采用沸水焯制5 min~10 min,切制1 mm~1.5 mrn饮片,80℃左右干燥的炮制方法质量比较佳[21]。还有人对中国药典黄芩[炮制]项下切片“避免暴晒”问题进行试验,以烘干与暴晒干燥作对比。根据外观性状和主要成分分析,结果并无“发红”及明显的质量变化[22]。

3.7、黄芩产地加工研究

大多数的黄芩都是片都是经过二次加工完成的,即是在产地采收新鲜的药材经过净选后晾干,调运各地,临床应用前再经过蒸法或煮法第二次加工。若药材采收后能及时进行加工,既可以避免黄芩中所含的苷类在晾晒过程不慎酶解,又可以减少加工时间。因此,建议改进产地加工方法,以缩减不必要的程序。

4、炮制品质量的现代研究

4.1、炮制对黄芩黄酮类成分的影响

于留荣等对不同品种黄芩和炒黄芩、炒焦黄芩、酒煮黄芩、酒炒黄芩及酒蒸、清蒸黄芩炮制品进行黄芩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生品、酒煮、酒蒸、清蒸、炒焦、炒炭、炒黄、炒焦后黄芩苷含量依次降低,酒煮与酒蒸品、生品与清蒸品中黄芩苷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23]。王静竹等利用HPLC法对4种黄芩炮制品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芩化学成分影响不同。生黄芩、酒黄芩、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中黄芩苷的含量依次降低。

4.2、炮制品对黄芩微量元素的影响

江林等人认为:蒸制、酒制、煮制黄芩有害元素镉被除去,铅含量也明显降低。蒸黄芩不仅使有机活性成分苷类和多种有益无机活性成分含量保留较多,而且还明显地降低了有害的铅含量,是一种能全面保证黄芩质量的较佳炮制方法

[24]。

4.3、炮制对黄芩性味功效的影响

生黄芩性味苦寒,以清热泻火力强,大多数用于风湿症和痛疽疔疖。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酒升腾之力,治疗目赤肿痛,淤血,上部积血失血,上焦肺热及四肢肤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清热燥湿,和胃安胎力胜,多用于痢疾、湿温胎动不安,炒炭之后,清热止血,多用于吐血、衄血。沿用至今的姜黄芩及蜜制黄芩未见有文献报道,可以认为姜制黄芩借姜的热,以缓黄芩苦寒之性,从而使黄芩可做到泻虚火之用,而不致伤及体虚病人。蜜制黄芩可能借蜜的温补之性,从而也达到缓和黄芩苦寒之性的功效。这两种制法都有助于体质虚弱的病人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10版

【2】杨鹃,傅军鹏.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3O):271—273.

【3】蔡宝昌,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

【4】吕文海.中药炮制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6。

【5】中国药典2010版。

【6】闻永举,杨云,黄芩的炮制沿革及研究[N]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1(6),75-77。

【7】俞娥青怎样保护黄芩的有效成分【J】宜春医专学报,2000,12(2):105 【8】阮雪玲浅谈苷类中药的炮制【J】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 ITIONAL CHINESEMED ICINE2003 Vol. 19 No. 4。

【9】于留荣,王孝涛,刘美蓝.黄芩炮制的研究.炮制对粘毛黄芩主要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研究,1982,5(6):16.

【10】杨中林,卢凤兰.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酒炙黄芩的最佳条件[J].中药材。1996,19(9):453.

【11】王正璜,李敏.简述黄芩炮制方法的改进[J].基层中药杂志,1994。8(4):18.

【12】章仲懿,谈宣忠.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考察[J].中成药,1993。15(1o):17.

【13】袁俊贤,邵依囡,许培坚.酒炙黄芩炮制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1994,16(2):22.

【14】章仲懿,戴鸾春,边崇安.酒的类别对黄芩炮制的影响[J].中药材,1994,17(6):28.

【15】张清华,涂茂涮,张强.滇黄芩炮炙的化学研究(一)[J].中成药研究。1986。9(1):17.

【16】宋霄宏.炮制对黄芩体外抗菌作用的影响[J].中药材,1998,2(5):34.

【17】朱士刚.黄芩加工炮制品中黄芩甙的含量测定[J].基层中药杂志,1991,5(2):17.

【18】凌罗庆.应用薄层层析法控制黄芩的炮制时间[J].中成药研究,1980,3(2):3O.

【19】唐恢天.两种加工方法对黄芩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29.

【20】张兆宸,陈健.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90,12(6):20.)

【21】张兆宸,陈健.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90,12(6):20.)【22】袁俊贤,邵依囡.黄芩切制工艺的暴晒问题[J].中成药,1995,17(2):22.

【23】于留荣,王孝涛,刘美蓝.黄芩炮制的研究.炮制对粘毛黄芩主要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研究,1982,5(6):16.

【24】江林,李正宇.炮制对中药微量元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4):19.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提取方法探究8

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提取方法研究 姓名梁玉彩 性别女 学号 30 年级 07级 专业化学教育 系(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王芸芸 2011年5 月16 日

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提取方法研究 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5月16日 指导教师签字:

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提取方研究 摘要 黄芩是我国传统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铜类化合物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目前,黄芩主要通过煎煮法、回流法等提取,但这些方法存在有效成分提取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参阅今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以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较高,黄芩苷的提取工艺多种多样,各有优劣,并且黄芩苷有很重要的药理作用,已成为多种中成药的组成之一,其提取方法有超滤、水提酸沉淀、醇提酸沉法等,今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方法值得关注。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提取方法 Abstract: The skullcap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is copper compounds baicalin, Han baicalin, baicalein, wogonin and so on. Currently, baicalin mainly through boiling, reflux extraction method, etc., bu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se methods the problem of low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 this year, and to collate review to baicalin and baicalein were higher, Extraction of baicalin diverse, each wi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baicalin have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as become one of a variety of proprietary composition, methods of ultrafiltration and its extraction, water extraction and acid precipitation, alcohol extraction and acid Journal of Law, and so this year to develop advanced methods of concern。 Key words: baicalin; chemical composition; extraction method

黄芩水浸软化时为什么发绿

黄芩水浸软化时为什么发绿?若防止发绿可采用什么方法炮制? 答:黄芩遇水发绿是因为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被黄芩中所含的黄芩酶酶解产生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两种苷元,这两种苷元为邻位三羟基的黄酮,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而转变成为绿色,因而黄芩变绿说明苷已被酶解,为防止酶解,黄芩原药材可采用蒸、沸水煮等加热杀酶的方法炮制,以达到杀酶保苷的目的。黄芩“杀酶保苷”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把水烧干了,饮片被烧焦烧糊。孰不知黄芩苷含量随加热时间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如此随意操作,黄岑的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能荡然无存。 2.试述半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 答:半夏的炮制品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生半夏一般只外用,不内服。①生半夏:取半夏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②清半夏:取上述净半夏,以8%明矾水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③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档,以清水浸漂至内无干心时,加入生姜汁,白矾共煮透取出,晾半干后切薄片,干燥;④法半夏:同姜半夏的浸漂炮制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加入石灰、甘草液浸泡,每日搅拌1~2次,保持PH值12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取出,洗净,阴干。每100kg半夏用生石灰10kg,甘草15kg煎汁趁热加入生石灰化开。 炮制作用:生半夏性温味辛有毒,一般多外用,用于蛇虫螯痛,痈肿,痰核。清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长于化痰,多用于痰多喘咳,痰饮眩悸;姜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增强降逆止呕作用,多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法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主要用于中成药中,以燥湿化痰和中为主要功效。 第十二章蒸、煮、火单法 单选题 1.制首乌泻下作用减弱的原因是 E A.游离蒽醌含量减少 B.卵磷脂含量减少 C.糖的含量减少 D.二苯乙烯含量减少 E.结合型蒽醌含量减少 2.制首乌补益作用增强是因为 D A.结合型蒽醌含量增高B.游离蒽醌含量增高C.总蒽醌含量增高 D.卵磷脂和糖的含量增高E.二苯乙烯含量增高 3.冷浸软化黄芩可使黄芩中的有效成分变成 E A.黄芩苷 B.汉黄芩苷 C.黄芩素 D.汉黄芩素 E.醌类物质 4.酒蒸女贞子的作用是 B A.滋阴润燥 B.增强补肝肾 C.酸涩收敛 D.滋阴补血 E.引药上行,清上焦热 5.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功能的地黄炮制品是 C A.鲜地黄 B.生地黄 C.熟地黄 D.生地炭 E.熟地炭 6.地黄蒸制后单糖含量 D A.出现 B.减少 C.不变 D.增加 E.消失 7.蒸黄精的作用是 A A.除去麻味,增强补脾润肺益肾 B.除去麻味,使之补而不腻 C.补肾涩精,固精缩尿 D.增强补肾助阳 E.滋阴补血 8.生晒参在下列哪方面的作用比红参强 E

黄芩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黄芩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作者:丁舸,杨宜花,左志琴,赵永红 【摘要】黄芩是临床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清热燥湿、清肠止痢、清泻肺火、泻肝胆火、泻火解毒、清热泻痞、清热安胎、和解少阳、清热止血等方面。 【关键词】黄芩;清热燥湿;方剂;中药配伍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6CB504702)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胃、胆、大肠经。《神农本草经》云:“主诸热黄疸,肠侦,泄痢,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主治秘诀》也曰黄芩:“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由此可见,黄芩在临床上用途广泛,在许多方剂中也均有配伍,现将其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清热燥湿 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清热燥湿是黄芩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本草经疏》指出:“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侦、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对于湿热病证,黄芩常与清利湿热药配伍,则效如桴鼓。如甘露消毒丹主治瘟疫、暑温、湿温,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方中以黄芩为君药,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配上滑石、茵陈清热利湿,既使湿热从内而燥之,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之。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证型疾病疗效显著,宋诵文〔1〕用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8例,治愈率为91.8%,总有效率98%。叶伟东等〔2〕用本方加减治疗病毒性瘀疸型肝炎42例,显效3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7.6%。如此配伍还有《温病条辨》中的黄芩滑石汤等。 2清肠止痢 黄芩善祛大、小肠湿热而止痢,为治痢要药。张元素曰:“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本草经疏》也指出黄芩:“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均说明黄芩有较好的止痢之效。如治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葛根芩连汤,取黄芩清里热,厚肠胃而治痢,以解胃肠之里急;合葛根发表解肌,升清阳而止痢,以解肛门之后重。二药合用,既内清里热,又外解表邪,以达里和表解之功。又如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黄芩汤和治湿热痢疾的芍药汤中均以黄芩与芍药配伍,一清一敛,相互制约,共奏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治疗腹痛下痢、身热口苦诸证。再如,治湿热食积的枳实导滞丸中黄芩、黄连相伍,也是取其厚肠止痢的作用。黄芩抗菌范围广泛〔3〕。 3清泻肺火 黄芩苦寒,主入肺经,尤善清肺经火热,故有“黄连泻肺”之说。正如《滇南本草》云:“上行泻肺火,……,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证多用之。”《丹溪心法》亦云:“泻肺火,降膈上热痰。”对于肺中有热或肺有痰热,常首选黄芩以治之。如清气化痰丸主治痰热咳嗽,方中黄芩苦寒,善清泻肺火,清气分热,以黄芩泻火之力助胆南星降痰之功,体现了“治痰必降其火”之旨。又如定喘汤主治外感风寒、痰热内蕴所致的哮喘气急,方中黄芩苦寒泻肺,与桑白皮合用,清泻肺热,止咳化痰,故《本草纲目》说:“黄芩得酒上行,……,得桑白皮泻肺火。”如此类方还有黄芩泻肺汤、黄芩泻白散等。 4泻肝胆火 黄芩味苦性寒,入胆经,肝胆相表里,故有清泻肝胆的作用。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中均将黄芩与龙胆草、栀子等药同用,增强全方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又如天麻钩藤饮,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使全方熄风定痉之功得增。现代药理研究证明〔4〕,天麻钩藤饮200%水煎剂经胃管给狗用药,每日80mL,共给10-20d能使高血压狗的血压降

苏木的功效与作用

篇一: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cae)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豆科云实属植物的干燥心材,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抑制、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抗菌消炎、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降糖作用等。本文就近年来在苏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任连生等[1]研究发现,苏木水提物对hl-6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醇提物对人体肿瘤细胞hct-8、kb、a27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王三龙等[2]研究发现苏木提取物能诱导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徐建国等[3]将苏木抗癌有效成分(cae-b) 从腹腔和静脉两个不同途径作用于小鼠h22腹水瘤模型,结果显示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但腹腔注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注射。实验还发现cae-b体外对k562癌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且呈一定量效关系。这些研究表明cae 提取液是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直接细胞毒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 2 免疫抑制作用 杨锋等[4]研究发现,苏木对sac诱导的人b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ha诱导的人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生的il-2活性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苏木用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赖成虹等[5]用苏木醇提取物治疗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小鼠,结果重症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认为下调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抑制n2achr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其治疗机制。金鹏等[6]认为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是苏木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3 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研究 篇二: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红花功效与作用 红花的功效: 红花又称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关节酸痛、冠心病。果实入药,功效与花相同。孕妇忌服,有出血倾向者慎用。种子含油量高于大豆,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4%,有降血脂和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居食用油之冠。医药上红花油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d的稳定剂。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痛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心经;肝经。

黄芩生产工艺规程

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

文件起草、审核、批准: 变更记载: 一、目的

建立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保证工艺步骤、控制严格按规定执行。 二、范围 适用于黄芩片生产过程和工艺控制。 三、职责 生产车间:负责按本规程组织生产,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生产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质量管理、监督。 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对本规程物料、中间产品、成品按质量标准 进行检测。 工程科:负责对公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四、制定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 五:正文 5.1产品概述 产品名称:黄芩片 产品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炮制加工品。 产品代码:C-021 剂型:普通中药饮片 批量:10KG/批 规格:统包装规格:1KG/袋*10袋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

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5.2炮制依据和生产处方 5.2.1炮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5.2.2生产处方:黄芩 (物料代码:Y-016) 10kg 原药材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5.3生产工艺流程图及过程控制点,控制项目及要求: N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黄芩为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小肠、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药历史悠远,现临床常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等证。为中医临床和中成药中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如根据贾蔷等的统计,在《中药部颁标准》中有477个成药含有黄芩,包含主治疾病153种。因此,对黄芩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黄芩的栽培鉴定、加工炮制、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对近年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药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1、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药材发挥多种作用的基础,开展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是探索黄芩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前提。 1.1黄酮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是黄芩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目前从黄芩属药材中 已发现了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酮及黄酮醇类(见图1、表1)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见图2、表1)多在C5和C7有羟基取代,常见的有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醇等;还含有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等黄烷酮类成分(见图3、表1)以及查尔酮类成分(见图4、表1)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等。炮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材炮制前后其所含成分可能发生改变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黄芩的炮制品主要有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等,研究发现,黄芩的不同炮制品中,其黄酮苷类成分含有量有所降低而黄酮类苷元成分含有量增高,物质基础的改变对黄芩及其炮制品的各类药理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班级:07级中药本科一班 姓名:谷莉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学生:谷莉 摘要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展综述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三十多种,有黄芩苷元、黄芩苷等。还含有14种氨基酸、挥发油、豆甾

醇和黄芩酶等。临床上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药理作用广泛。现就有关黄芩的功效、药理研究情况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一.药理作用 1.抗过敏作用 张庆民[1]经过实验,证实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 2.有较广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刘平等[2]通过实验证实黄芩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PR8株以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 3.抗氧化作用 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测定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量

或有关酶的活性,显示黄芩苷对Fe2+-过氧化氢(Fe2+-H2O2)和还原型辅酶Ⅱ钠盐- Fe2+(NADPH-Fe2+)诱导的大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当体系中黄芩苷浓度一定时,对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4%和45%;同时,高中洪等[3]提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黄芩苷元在过氧化氢酶的存在下,能够快速地诱导过氧化氢代谢系统。在研究其主要四种黄酮化合物-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对脑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时,高中洪等[4]分别采用抗坏血酸-Fe2+、2,2–azobis hydrochloride(AAPH)及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三种不同损伤体系诱导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四种黄酮10μmol·L-1对NADPH诱导的脂质过氧化都具有保护作用,四种黄酮对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发的线粒体肿胀和膜的流动性降低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显示黄芩黄酮能抑制不同体系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其中黄芩素效果最好。黄芩提取物能减少大鼠在缺氧状态下脑线粒体的能量消耗,并且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欧阳昌汉等[5]提出黄芩苷能抑制大鼠心肌再灌注所致脂质过氧化的损伤。李素婷等[6]提出黄芩茎叶总黄酮可增加小鼠肝、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过氧化脂质的含量。丁锦芸等[7]临床实验证明,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复跳后口服黄芩,在围手术期分别监测SOD及LPO,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表明黄芩具有一定抗氧自由基损害的作用。 4.抗炎作用

桂枝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春夏交际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个时刻,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容易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中药方剂在这些小病症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种中药方剂桂枝黄芩汤。 【处方】 桂枝(去皮)芍药黄芩各15克甘草(炙)30克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风疫。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痛,腰脊痛,发热恶风。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处方】 柴胡36克黄芩人参甘草各13.5克半夏12克石膏知母各15克桂枝6克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疟疾,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合病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21克,水煎,于疟发前服之。 【摘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 桂枝(去皮)半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风疫,证如太阳伤风,相传染为异,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疼,腰脊痛,发热恶风。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 《三因》卷六 【处方】 柴胡1两2钱,黄芩4钱半,人参4钱半,甘草4钱半,半夏4钱,石膏5钱,知母5钱,桂枝2钱。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疟疾。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服桂枝芍药汤后,寒热转大者。

【用法用量】 每服5-7钱至半两,水煎,迎发而服之。 【各家论述】 《杏苑》:用人参、甘草以补正气为本,石膏、知母、柴胡、黄芩等以清热为标,半夏豁痰,桂和营卫。 【摘录】 《保命集》卷中 关于桂枝黄芩汤的用法用量还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经了解了。虽然说这类药物对于治疗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本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报告格式:目的、时间、地点、内容、收获。 手写版,3000字左右。 实习目的:掌握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掌握运用硅胶色谱来定性黄芩苷; 掌握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测黄芩苷含量。 了解怎么判断黄芩质量的优劣。 实验六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黄芩蒸制软化的目的。 2.掌握黄芩炮制的质量控制方法。 3.认识冷制和蒸制黄芩由于内含酶活性的变化而对成分发生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黄芩饮片的制备。 2.观察冷制和蒸制黄芩色泽的变化。 3.黄芩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器材、药品 电炒锅(带盖、蒸帘)、粉碎机、电炉、干燥器、温度计、水浴锅、普通天平、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乳钵、烧杯、试管夹、小三角烧瓶、小漏斗、具塞三角烧瓶、容量瓶(10ml、50ml)、移液管(0.1、0.2、0.5、1.0ml)、层析槽、层析板(2块)、毛细管、量筒(10ml)、滤纸。 硅胶G、CMC-Na、乙醇(50%、95%)、甲苯、甲酸、乙酸乙酯、黄芩苷、黄芩苷元、黄芩原药材、AlCl3显色剂。直尺(自带)、铅笔(自带)。 四、实验方法 (一)黄芩饮片制备 1.蒸制法:先将水煮沸后,再将净黄芩置锅内蒸帘上,隔水加热,蒸至上大汽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 2.冷制法:取净黄芩,冷水浸润软化,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二)定性实验 1.样品的制备:取干燥的生品黄芩药材及蒸制黄芩片,分别粉碎,各称取0.2

g置小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2ml,放置24小时,观察记录色泽变化,然后各加95%乙醇8ml,立即放入80℃水浴中加热10分钟,分别滤于小三角烧瓶中,供点样用。 2.制板:取硅胶G适量加2.5-2.7倍的0.5%CMC-Na溶液搅匀,适当研磨,倒在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放入烘箱,于110℃活化半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3.点样及展开:取上述制备的样品液及黄芩苷、黄芩苷元对照品,分别用毛细管点于薄层板上,置层析槽内,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3∶3∶1)为展开剂展开至适当距离,挥干溶剂,观察结果并计算Rf值。 (三)定量实验 1.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2.5mg,置10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8ml溶解,冷至室温,再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0.25mg/ml的黄芩苷标准溶液。 精密量取此液0.1、0.2、0.3、0.4、0.5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用50%乙醇液作为空白,于分光光度计279nm处测吸收度,并求出回归方程。 2.样品的含量测定:分别取蒸制和冷制黄芩样品,粉碎过40目筛。精密称取各1g置具塞三角烧杯中,加50%乙醇50ml冷浸24小时,过滤,滤液置50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为样品液。精密量取样品液0.5ml置25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精密吸取此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以50%乙醇作为空白,在279nm处测吸收度,从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中计算含量。 五、注意事项 1.制备样品时,应分别进行,以免干忧实验结果。2.实验操作时,应保持条件一致,否则影响结果。3.用50%乙醇冷浸时,应密闭,避免乙醇挥发。六、思考题 1.如何控制黄芩饮片的质量? 2.黄芩应选用何种方法软化切片为好?为什么?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465838.html,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付国辉马香芹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2期 [摘要]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018-03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 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 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 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 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

黄连 黄芩 黄柏 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

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疗效及药理解析

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疗效及药理解析 发表时间:2018-06-08T14:40:06.44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作者:吴双贵 [导读] 研究分析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 吴双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医院药剂科 416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黄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实验组92.5%,对照组7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患者的皮损症状的消退时间和瘙痒症状的消退时间都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湿疹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借助中药黄芩实施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药黄芩;急性湿疹;疗效;药理解析 急性湿疹是一种炎性皮肤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和患者的心理状态、体质、长期处于外部湿热的环境以及神经等息息相关,而且会反复发作[1]。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剧烈瘙痒,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西医综合治疗,虽然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2]。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分别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63±2.84)岁;实验组患者中分别包括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2-73岁之间,平均年龄(39.81±2.11)岁。两组患者的发病部位主要是手足、腋窝、小腿。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其中主要是西药治疗,将生理盐水对患者的患处实施清洗,采用广东台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号为H44024445的曲咪新乳膏进行涂抹治疗,每天两次,早晚各涂抹一次;将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32023645马亚酸氯苯那敏片进行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服用剂量为4mg,然后口服糖钙片,每天3次,每次剂量为450mg。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黄芩治疗,将30g黄芩进行研磨,并且和食醋联合调制成糊状,在患处进行涂抹,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治疗,直到皮损症状消失即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痊愈,表示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表示临床症状例如瘙痒、红斑、灼热感有明显的改善,皮疹的消退面积大于75%;有效,表示临床症状例如瘙痒、红斑、灼热感有改善现象,皮疹的消退面积在30%-75%之间;无效,表示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对计量资料实施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实验组92.5%,对照组70%,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皮损消失时间以及瘙痒的消失时间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短,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急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导致的皮肤表层以及真皮浅层的炎性症状,这种疾病具有比较多样的皮疹和渗出倾向,患者主要以皮肤瘙痒为主,而且会反复发作。如果患者的身体属于过敏体质,就会导致这种疾病的频繁发生,而且急性湿疹还和遗传因素有关,导致急性湿疹发生的外因主要和阳光、湿热的环境、人造纤维、皮肤等有关,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黄芩化学成分及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1]

黄芩化学成分及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α 李彤彤,李 宏,侯茂君,张 曦 (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天津 300400) 中图分类号:R 2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687(2002)0320007202 黄芩为唇形科(lab iatae )植物黄芩(S cu tella ria baicalensis Geo rgi )的干燥根。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苷元、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变态、抗菌、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广泛药理作用[1] 。本文 将近年来黄芩化学成分及黄芩苷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黄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从黄芩中已发现41种黄酮类化合物[2]。其中,黄芩苷(baicalin )、黄芩苷元(baicalein )、汉黄芩素(w ogon in )和汉黄芩苷(w ogono side )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 。 5 6 7 8 baicalin OH OH O 2glu 2acid H baicalein OH OH OH H w ogon in OH H OH OCH 3 w ogono side OH H O 2glu 2acid OCH 3 Zhang [3]用乙醇提取辽宁产黄芩,进而分成乙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三部分。其中,从正丁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出粘毛黄芩素III 22’2O 2Β2D 2吡喃葡糖苷(viscidu lin III 22’2O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这是一种新发现的天然黄酮化合物。在乙醚提取物中新发现了粘毛黄芩素II (viscidu lin II )、5, 7,2’,5’2四羟基黄酮、 (-)2圣草酚[(-)2eri odictyo l ]和5,2’2二羟基27,8,6’2三甲氧基黄酮(rivu larin )。这是首次从自然界 中单离出5,7,2’,5’2四羟基黄酮。 Zhang [4]还从辽宁产黄芩中单离并鉴定出白杨素82C 2Β 2D 2吡喃葡糖苷(ch rysin 82C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 Ish i m aru [5]从黄芩的甲醇水溶液中单离出两种新的黄酮 糖苷,即5,2’,6’2三羟基26,7,82三甲氧基黄酮22O 2葡糖苷和 5,2’,6’2三羟基26,72二甲氧基黄酮2’2O 2葡糖苷。还单离出5,7,2’,6’2四羟基黄酮和汉黄芩素72葡糖苷酸。 H u ssein [6]从黄芩地上部分的丙酮提取物中单离并鉴定 出一种新的新2克罗烷型二萜scu tebaicalin ,即6Α,7Βdi 2ben 2 zoyloxy 28Β2hydroxy 2neo 2cleroda 24(18),132dien 215,162o lide 。 M iyaich i [7] 从黄芩根部单离出ch rysin 62C 2Β2D 2glucopy 2 rano side 、ch rysin 82C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5,7’,2’2trihy 2droxy 262m ethoxyflavone 272O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ch rysin 72 O 2Β2D 2glucu ronopyrano side 、(+)2syringaresino l 2O 2Β2D 2glu 2 copyrano side 、leuco scep to side A 、acteo side 和isom artyno side 等。 M iyaich i [8]还从黄芩根中单离出四种新葡糖苷,即vis 2 cidu lin II 2’2O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o roxylin A 22O 2Β2D 2glu 2 copyrano side 、(2s )25,72dihydroxy 262m ethoxyflavanone 72O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和benzyl O 2Β2D 2ap i ofu rano syl (1→2)2Β 2D 2glucopyrano side 以及三种苯乙醇苷,即salidro side 、daren 2do side A 和darendside B 。2 黄芩苷提取方法 211 酸沉淀法 由于黄芩苷在医药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用 途,对其提取方法的研究也越加深入。利用黄芩苷在碱性溶液 中溶解、在酸性溶液中析出的特性,一般的提取工艺为:水煎煮黄芩粗粉两次,加酸调至pH 1~2,70℃~80℃保温,静置12~24小时,过滤。沉淀物加水搅拌使成混悬液,用碱调pH 7~7.5至溶解后,加乙醇搅拌,过滤。再加酸调pH 1~2,80℃保温,得到黄芩苷结晶。上述工艺有能耗大、操作烦琐、成本高等缺点。梁燕茹[9]改进了黄芩水提液经浓缩后加入明矾络合提取黄芩苷的方法,变为黄芩→加水煎煮→浓缩→喷雾干燥的方法,黄芩提取收率由原来的12%提高到22%。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由原来4%升至20%~24%。胡道道[10]用不同溶剂洗涤粗黄芩苷并合成了黄芩苷铝。近年来,国内学者[11~13]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黄芩苷的提取工艺,认为黄芩提取浓缩液在加酸沉淀过程中,pH 值、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静置时间对黄芩总苷收率的影响极大,并证明酸沉淀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值1.5~2.0、加热温度70℃~90℃、保温时间30~60分钟和静置时间12~24小时。此外,王乃利[14]研究了pH 值对黄芩苷提取工艺的影响。212 超声法 超声能产生空化效应,具有粉碎、搅拌等特殊作用,使黄芩植物组织在溶剂中瞬时产生的空化泡崩溃,而使组织中的细胞破裂,有利于溶剂渗透进植物细胞内部,使细胞中的黄芩苷成分进入水溶剂中,加速相互渗透、溶解,提高黄芩苷在水中的溶解度。实验证实,超声法提取比煎煮法提取3小时的提取率都高[15,16]。 213 超滤法 王世岭[17]利用超滤技术具有的分离过程无相变化、耗能低、分离率高的特点,选用分子量截面积值为 7 天津药学 2002年6月 第14卷第3期α收稿日期:2002202222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 08药学(1)班08312050 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 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 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 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洪氏集验方》“煅,存性”。《妇人良方》“条芩炒焦”。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黄芩化学成分

黄芩化学成分 1889年日本人高桥从中国黄芩中分离出一个酚性结晶,1910年, 及从越南产黄芩中研究清楚印黄芩素(Scutellarin),第一个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1922年日本人柴田桂太等从中国黄芩中分离黄芩素结晶,研究清楚大部分分子结构,未分离出甲基化合物,对葡萄糖醛酸的位置不确定。 1.黄芩(陕西省富县直罗镇野生)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 2.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 3.并头黄芩中野黄芩苷含量根3.17% >茎2.30%>叶1.78% >花卉0.38% ,含量范围1.78% ~3.17% ,根部野黄芩苷含量最高 4.(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黄芩干燥根茎黄芩苷、野黄芩苷、去甲汉黄芩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 5.(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论文)黄芩有效成分的酶提取工艺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 6. 黄芩中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成分,此外还含有挥发油、苯乙醇昔类、甾醇、氨基酸、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等,但种类最多、生物活性最显著的是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黄芩苷元(Baicalein),黄芩苷(Baical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Wogomoside),鼠尾草素(Salvigenin),千层纸素,韧黄芩素-I,汉黄芩素-5-O-D-葡萄糖苷,韧黄芩素-II,黄芩黄铜II,白杨黄素,白杨素-6-C-β-D-葡萄吡喃糖基-8-C-α-L-阿拉伯吡喃糖苷,白杨素-6-C-α-L-阿拉伯吡喃糖-8-C-β-D-葡萄吡喃糖苷,白杨素-8-C-β-D-葡萄吡喃糖苷,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苷,粘毛黄芩素III,粘毛黄芩素III-2’-O-β-D-吡喃葡萄糖苷,粘毛黄芩素I,左旋圣草素,粘毛黄芩素II,黄芩素-7-O-D-葡萄糖苷,去甲汉黄芩素,异黄芩素-8-O-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黄酮I。7-甲氧基黄芩素,5,7,2’-三羟基黄酮,5,7,2’-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2’,5’-四羟基黄酮,5,7,2’-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2’,3,3,6’,7-五羟基黄酮,5,7,2’-三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5,7,2’,6’-四羟基黄酮,5,7-二羟基-6,8,2’,3’-四甲氧基黄酮,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8,2’-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5,8,2’-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2’,5’-三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6’,2’-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6-二羟基黄酮-7-O-葡萄糖苷,8-甲氧基黄酮-5-O-葡萄糖苷,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甲基二氢黄酮醇,5,7,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3,6,7,2’,6’-五羟基二氢黄酮醇,红花素,二氢粘毛黄芩素,红花素-7-O-D-葡萄糖醛酸苷,异红花素,异红花素-7-O-D-葡萄糖醛酸苷,滇黄芩苷乙,滇黄芩苷丙,滇黄芩苷丁,滇黄芩苷戊,5,7,4’-三羟基-8-甲氧基二氢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7,2’,6’-三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2’,6’,3,5,7-五羟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滇黄芩苷甲,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 苯乙醇苷: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L-鼠李糖-(1→3)-β-D-(4-阿魏酰)-葡萄糖苷,salidroside、daren-dosideA和darendsideB。 挥发油类:异戊二烯,乙酰苯,薄荷酮,异薄荷酮,番薄荷酮,β-广藿香烯,α-愈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