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笔记

财政学笔记
财政学笔记

第二年五一前结课,补考一科20元

公共财政学的规范分析工具:福利经济学基础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影响

研究内容:公共部门对私人和市场部门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

经济学(财政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

经济学家的角色:科学家和政策建议者

????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工薪税是目前政府收入的最大来源。????????

计量经济分析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在税率发生变动的同时,影响劳动供给的其他因素也在变化,如非劳动所得,观念的变化等,从两组数据中我们不能得出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只有经验研究,以观察和经验而不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才能回答劳动力行为如何受税制变动影响的问题。

实证分析工具

第0种方法:因果性与相关性

存在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

1. 原因(X)先于结果(Y)发生

2. X与Y之间存在相关性

3. 忽略其他因素(Z)

注意:

1.某些被忽略的其他因素会影响到分析结果

2. 存在相关性,并不一定存在因果性

3.处理组与控制组

第一种方法:实验(或随机)研究

目的:实现对实验对象的随机分派,以保证处理组和控制组成员具备大致相同的特征

步骤:

1. 保证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 在对处理组进行相关处理之后,分析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实验研究的缺陷

1. 伦理问题:处于实验中的人不是被动体,他们的行为会使随机化的作用无效

2. 技术问题:实验中的人

数据收集中的问题

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实验“黑箱”

注意:

1、有偏估计:一种把真正的因果影响与外部因素的影响混合在一起的估计。

2、反事实条件:处理组本没有得到处理却发生了的情况。

第二种方法:观察研究:

定义:用实验环境之外观察和测定的现实行为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研究

方法:计量经济学:通过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估计因果关系

一元回归

多元回归

数据类型:

横截面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

面板数据(又称纵向数据)

注意:1、回归分析、回归线、回归系数

2、标准误差

缺陷:

变量之间互为因果:外部因素可能使因果推断产生偏差

其他变量的影响:如何选择控制变量

某些变量不可度量

第三种方法:准实验研究(又称自然实验)

定义也是其与实验的区别:利用观察数据但依赖研究人员掌握之外的环境,自然导致随机分派

方法:

双重差异分析:得到处理后,处理组结果的差异与同期控制组结果的差异做比较

工具变量准试验:找到某种第三种变量,该变量既可能影响进入处理组,而本身又与结果变量无关

回归间断准实验:分界点上下的样本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

经过处理之后,刚刚超过分界点上的样本应当与略低分界点的样本有显著的不同

缺陷:

1. 不能真实地模仿处理组的随机分派(最大的缺陷)

2. 准实验能够应用的研究问题有限

3. 如何推广研究结论

注意:1、双重差异分析只有在拥有面板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2、工具变量分析的缺点是,实验的临时性可能影响结果hoxby

3、回归间断分析:Jacob Lefgren

规范分析工具

福利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状态的社会合意性的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

这一理论可以用来区分在什么条件下市场可能运行良好,在什么条件下市场不能产生合意的结果。

政府干预毕竟要涉及资源的重新配置,而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评价各种配置。当一项政府活动被提出时,福利经济学框架就会为决策过程提供一个宝贵的制度结构。

埃奇沃思框图

无差异曲线

帕累托效率p常被用做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帕累托改进对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境况变好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契约曲线所有帕累托效率点的轨迹

帕累托效率条件

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一个人愿意以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额外数量的比率,

即边际替代率(MRS)。

帕累托效率要求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MRS亚当=MRS夏娃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就表明在苹果的产量既定的情况下所能生产出来的无花果树叶的最大数量。

边际成本(MC)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生产成本。

社会只要放弃wy的树叶,就能使苹果的产量增加xz。实际上,wy代表的是生产苹果的增量成本,以MCa表示。同理,xz是生产树叶的增量成本,用MCf表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wy/xz,所以:MRTaf = MCa/MCf,生产可变情况下的帕累托最有条件可写为:

MCa/MCf=MRS亚当=MRS夏娃=MRTaf

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某一个既定的经济是否能够实现这种明显合意的状态(帕累托效率)?

这取决于一系列的假设:

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人拥有任何垄断权力;

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

在某些条件下,竞争市场机制会产生帕累托效率结果。

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MRS1=MRS2=MRT

竞争连同所有人的最大化行为,导致了效率结果。

同时:Pa/Pf = MCa/MCf

帕累托效率要求,价格之比等于边际成本之比,而竞争保证了该条件得到满足。

效用可能性曲线表明的是给定一个人的效用水平,另一个人可能获得最大效用量。该曲线上的点是帕累托效率点,该曲线之内的点不是帕累托效率点。

社会可以获得位于或低于效用可能性曲线的所有点,但所有在该曲线之外的点都达不到。政府适当的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然后让市场发挥作用,就能得到效用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

社会通过作出初始资源禀赋的适当安排,然后让人们彼此自由交易,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资源配置。

社会福利函数表述的是社会福利与社会成员的福利之间的关系

W=F(U亚当,U夏娃)

市场不存在

信息不对称——交易中的一方拥有信息,而另一方得不到。(如创新融资困难、贫穷险的道德风险)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到另一个人福利的情形,这种影响发生在现有市场之外。(不存在一个清洁空气的市场使吸烟者为吸烟付出代价)

公共物品——一种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存在“搭便车”现象,市场机制无法使人们表露其对灯塔等公共品的偏好)

福利经济学存在哪些问题?

1、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高度个人主义的,重点放在人们的效用和如何使效用最大化问题上,但我们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社会目标,如民族自豪感等;

2、福利经济学把人们的偏好置于中心地位,但如果个人的偏好是不良的或堕落的,那使其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实质上就毫无意义;有些社会成员不想要但却有益的物品应该提供。(马斯格雷夫的“有益物品”概念(Merit Goods)

3、福利经济学只关心结果而不重视决策的过程。如果人们更关心诸如“人们能自由的订约吗?”“公共程序是民主的吗?”等问题时,福利经济学就失去了其规范意义。

政府干预的第二个理由是市场失灵。如果存在市场影响力(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或者市场不存在,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是个人主义的社会哲学,对取得结果的过程并不太在意。因此,尽管福利经济学为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有用的框架,但还存在一些争议。

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

定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某个物品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排他性——能够阻止某人享用某个物品的特征。

纯公共物品

定义非竞争性——物品一旦被提供,消费该物品的另一个人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要阻止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要么代价非常大,要么就是不可能的。对公共物品定义的理解

虽然每个人消费的公共物品数量相同,但不一定所有的人对这种消费的评价都一样,有时评价甚至有正有负;

公共物品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市场条件和技术状况;

一种物品可以满足公共物品定义的一部分而不能满足另一部分;

有一些在传统上不被认为是商品的东西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私人物品并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提供(医疗等),公共物品也有可能由私人提供(私人捐钱维持的公共绿地);

一种物品的公共提供并不一定意味着也由公共部门生产。

横向加总——把该价格下每条私人需求曲线与纵轴之间的水平距离加总找出任意价格水平的市场需求的过程。

对于公共物品来说,集体支付意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

公共物品提供的效率条件

1、通常,必须对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进行比较;

2、如果增加1单位公共物品的个人愿意支付总额大于其边际成本,那么,购买该单位公共物品符合效率要求;否则,就不应该购买;

3、效率要求,公共物品的提供一直增加到每个人对最后1单位的边际评价之和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

MRS亚当+ MRS夏娃= MRT

对于私人物品来说,效率要求,每个人的边际替代率相同,且等于边际转换率。

对于纯公共物品来说,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边际转换率。

因为每个人必须消费相同数量的公共物品,其效率供给要求,他们对所提供的最后一单位的总评价(即MRS之和)等于社会提供它的增量成本(即MRT)

总支付意愿(个人的需求曲线纵向加总)与供给曲线相交处决定了效率数量。

市场不能提供有效数量的公共物品

免费搭车者问题

这一问题必然导致公共物品的无效率水平,故效率要求政府提供这类物品。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查清每个人的真实偏好,然后运用其强制权力,迫使每个人为公共物品付款。但很多情况下,虽然没有政府的强制,人们能够且确实发起了集体行动。私人能成功的提供象灯塔、教堂、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等典型的公共物品。

虽然有些公共物品是由私人提供的,但还有一些“应该”提供而没有提供的物品。而且由私人提供的公共物品,其数量可能不足。

完全价格歧视

商品具有竞争性

私有化(Privatization) ——把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交给私人部门去提供和(或)生产。

公共提供与私人提供的参考因素

1、工资和材料的相对成本

2、管理费

3、偏好多样性

4、分配问题(商品平均主义(Commodity Egalitarianism) ——社会的公平观念可能要求某些商品人人有份。比如教育、医疗等。)

不完备的契约——政府与私人提供者签约,详细规定政府所要求的服务质量。

市场环境:竞争

偏好显露机制

纳税方法:公共物品的供给量每增加一单位,应纳税额的变化应该是:该单位公共物品增量成本减去其他每个人对该增加单位的评价

?T夏娃=MRT-(MRS总计-MRS夏娃)

这时,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的供给条件

?T夏娃=MRS夏娃

结合上式,当个人效应最大化时,供给也满足

MRT=MRS总计

这时,免费搭车问题得以解决

缺陷:

难以理解

对消费者而言,向政府报告个人评价成本较高

消费者规模庞大,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较高

每个人消费的公共物品数量都相同,但不一定是其所偏好的数量。

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地提供消费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即使他们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提供,私人物品也可以由公共提供。

外部性

一些人的行为影响他人的福利这一事实并不一定造成市场失灵。只要这些影响是通过价格传递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

外部性(Externality)当某一个实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以市场机制之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时的这种影响。

外部性的一些特征:

1、企业和消费者都可能产生外部性;

2、外部性天生就具有相互性

3、外部性可能是正的(主动接种乙肝疫苗)

4、公共物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外部性。(当一个人创造了一种有益于经济中每个人的正的外部性的时候,这种外部性就是纯公共物品)(电蚊网)

一般而言,污染为零并不是社会的理想的状态。要找到合适的污染量需要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而权衡的结果往往是某一个正值污染水平。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私人对策

1、讨价还价与科斯定理

2、合并

3、社会习俗

外部性引起的无效率,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产权。

在产权确定之后,人们就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讨价还价对外部性做出反应。

合并:通过把相关各方合成一体而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1、税收

庇古税(Pigouvian Tax)——就是对污染者每单位产量征税,其税额正好等于污染者在效率产量水平上造成的边际损害。

庇古税制实施的实践性问题:

由于估计边际损害函数困难重重,很难找到正确的税率;(征一定的税,即使不能导致最有效率的结果,但他会大大改善现状)

必须以知道谁在制造污染以及污染程度为前提条件。(技术进步会使污染检测工作更容易一些。)

庇古税也同样可以用来解决其他外部性问题。

??????对拥挤定价征税。????????

2、补贴

补贴会使河边的新企业增多,造成总污染实际上加重;

补贴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

3、排污费

以可能的最低成本实现的结果称为成本有效结果

4、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

外部性引起的无效率与相关资源市场的缺乏有关。

向生产者出售许可证——政府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本来不会自己出现的洁净空气或水的市场。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宣布它将出售许可证,允许向环境排放Z*量的污染物(与Q*相对应的污染物)。企业未得到这些许可证进行竞标,出价最高的企业得到许可证。

向生产者分配污染权——政府把污染权分配给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自由的把他们转售给其他企业。

两种方法对分配的影响不同,前者政府得钱,后者企业得钱。

许可证方法优于征税方法:

许可证制度降低了最终污染水平的不确定性;

污染权价格能随通货膨胀而自动上涨,改变税率则需要漫长的行政程序;

5、命令控制型管理——每个污染者必须把污染物降低到一定数量,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技术标准:要求污染者安装特定技术,清除排放

无法激励企业寻求更有效的污染减少方法

绩效标准:规定每个污染者的排放目标,企业能够以任何方法灵活满足这一目标

在成本有效性方面优于技术标准

对五种方法的总体评价

外部性的存在常常需要某种干预来获得效率。任何环境政策的实施都会产生一大堆技术问题,没有一种政策能尽善尽美。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市场导向的解决方法,他们比直接的规制更可能取得有效的结果。

正的外部性

1、对外部性进行补贴的注意事项:

无论如何,补贴要从纳税人那里取得财源。因此,一切补贴都体现了收入从整个纳税人到受补贴者的一种再分配。即使补贴的结果具有效率,但对分配的影响也许是不合意的。

一种活动本身是有益的并不意味着从效率角度来看就需要补贴。只有当市场无法使从事该项活动的人取得全部边际收益时,给予补贴才是适当的。

2、业主自用房。业主自用住房可以得到大量补贴,这种补贴每年大约有960亿美元,理由是住房所有权产生正的外部性。一是房主对其财产维护周到,保持清洁,使邻居受益,二是房屋所有权把个人与国家的利害关系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社会稳定。这种补贴可能无助于提高效率,但会加大收入的不平等。

3、高等教育。与初、中等教育不同,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反映了他们较高的生产率,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性。

政治经济学

运用经济学原理来理解政治决策,该领域被称作“政治经济学”。

直接民主制

1、一致性规则

林达尔模型表明,存在着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提供数量。

林达尔程序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实用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他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因此,博弈行为可能使林达尔均衡无法实现。

第二,找到大家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如果有多个当事人,要让每个人都同意,决策成本会很高。

虽然一致性规则确保无人遭受“剥削”,但也往往造成做不出决策的局面。

2、多数票规则

多数票决策规则并不总会产生明确的结果

虽然每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群体的偏好却不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

议程操纵(Agenda Manipulation)是指为确保某种偏爱的结果得以出现而安排投票顺序的过程

我们把一个人的偏好中比所有相邻点都高的点,定义为峰(Peak)。

如果一个选民偏离其最中意的结果,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他的效用都是下降的,那么它就具有单峰偏好。如果他偏离其最中意的结果,其效用先降后升,那么他就具有双峰偏好。

双峰偏好会破坏多数票规则,是导致投票悖论的原因。

如果所有的选民都是单峰偏好,就不会出现投票悖论。

双峰偏好出现的可能性:

有人喜欢要么很大,要么很小,不喜欢中间数量的支出;

在公共提供物品有私人替代品的情况下,多峰偏好可能很容易出现(大、中、小公园支出与乡村私人俱乐部的案例);

如果问题不能按一维顺序进行排序(可供选择的方案不具备相似性),多峰偏好也很可能出现。

中位选民(Median Voter)是指其偏好位于所有选民偏好序列中间的选民,一半选民想要的公共产品比中位选民多,一半选民想要的公共产品比中位选民少。

中位选民定理表明,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多数票规则的结果所反映的就是中位选民的偏好。(选民为偶数时,出现两个中位选民票数相同,需要裁定。)多数票规则的注意事项

当所有偏好都是单峰偏好时,多数票规则会产生一个稳定的结果,所选出的结果反映的是中位选民的偏好。

由于多峰偏好在许多场合可能很重要,故不能指望多数票规则总能产生一致的公共选择。

即使当多数票规则产生一致决策时,从总效益大于总成本的角度来考虑,这种决策也不一定具有效率。

3、互投赞成票

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制度可使人们进行投票交易,从而表达他们对不同方案的偏好程度。

对于投票交易,存在争议。支持的理由包括:

投票交易会导致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就像商品交易导致私用品的有效提供一样;

这种投票交易在表露偏好强度和建立稳定均衡方面具有潜力。

投票交易所隐含的妥协,是民主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

反对者认为互投赞成票会使特殊利益集团得到的好处,不足以抵消一般损失,造成大量浪费。

在互投赞成票制度下,大多数人是结成联盟,投票赞成有利于自己的项目,而让少数人承担大部分成本。尽管对于多数人来讲,项目的收益大于成本,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未必如此。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互投赞成票能改进简单多数票规则的结果,但并不必然如此。

4、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K.Arrow)认为,在民主社会里,集体决策规则应该满足下列标准:

1.无论选民的偏好结构是什么样的,他必须能产生一种决策;

2.它必须能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排序;

3.它必须对个人偏好做出反应;(例如每个人都认为A优于B,那么社会的排序必须是A

优于B)

4.它必须前后一致;(例如如果A优于B,B优于C,则A必定优于C)

5.社会对A和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和B的排序;(不受无关备选方案影响)

6.排除独裁。(社会偏好绝对不能只反映单个人的偏好)

阿罗不可能定理:一般说来要找到一个满足所有这些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作出一致性决策。

阿罗定理并不是说肯定不可能找到一个一致性决策规则,而只是说社会能否找到这样一个规则是不确定的。比如当社会成员具有相同的偏好时,就没有什么问题。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实际意义在于,民主制度要正常运行,要求人们的偏好实质上是一致的。强制性公共教育可以确保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倾向于极权主义的政府,公共教育投资往往越大。

布坎南(J.Buchanan)认为,多数票规则的不一致性有其有力的一面:

多数票规则之所以为自由社会所接受,恰恰是因为他允许在各种备选方案之间来回调整,没有一个方案能达到相对一致的结果。它可保证竞争性备选方案得到试探性的和临时性的采纳、检验,并被不断变化多数人集团所认可的新折中方案所取代。这就是民主选举的过程。

代议民主制

1、当选政治家

关于选举的中位选民定理模型的两点含义:

从两党都保持接近“中间派意见”的立场来说,两党制趋于稳定;

代议制取代直接全民投票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两者都只是反映出中位选民的偏好。

现实中还需考虑的其他因素:

单维排序。如果所有政治信念无法按单一层次进行排序,中位选民定理就不成立,不同问题上的中位选民是不一样的。另如果选民不是单峰偏好,中位选民定理也不成立。

意识形态。政治家可能并不仅仅是选票最大化者。

个性。选民的决策可能受到政治家个性的影响,并非只取决于问题的不同。

领导地位。政治家可能并非只被动的对选民偏好做出反应,这些偏好可能受到政治家本身的影响。例如一个政治家主要支持穷人,富人就会迁出,选民构成就改变了。

决定是否投票。极端观点的人也许因为观点对立而不去投票。

2、公务员

由当选政治家通过的立法,通常是模糊不清的。

一项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掌握在公务员手里,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回旋的余地和权力很大。公务员(官僚)受到许多尖刻的批评。麻木不仁、制造了过多的繁文缛节,对公民私人事务横加干涉等。

但如果没有官僚,现代政府就一事无成:

官僚们在拟定和执行计划方面有宝贵的技术知识,而且他们的任职时间往往长于选出来的官员,对各种规章制度了如指掌。

提供有关公共部门业务的准确文件,确保所有合格公民在某种公共提供的服务上都能得到同等待遇。

防止各种形式的腐败。

官僚们往往关注于官位的特权、公共声誉、权利和官职,而权力、地位等都与官僚的预算规模大小呈正相关。

官僚们的目标是追求预算的最大化。

为什么提案人不直接否决官僚的意见?

信息优势。生产官僚所要求的产出的过程可能很复杂,并且需要专业知识。

尼斯卡宁的官僚模型的含义是:

官僚们会努力宣传其活动,以便提高提案人对官僚机构收益的评价——这与私人部门做广告相似。如果努力成功,则Qbc的均衡值会向右移动。

此外,官僚在向提案人报告产出时,可以采取孤注一掷的态度:要么产出是Qbc,要么什么都不干。

3、特殊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形成的基础:

收入来源:资本或劳动。人民的政治利益取决于他们是资本家还是劳动者。

收入规模。富人和穷人的观点不同,每个集团都支持对他们大量消费的物品进行明补或暗补的计划。

收入来源:就业的行业。

地区

人口和个人特征。年龄、宗教、民族、性别等。

寻租

一般来说,寻租(Rent-seeking)行为就是指利用政府获取比正常收益高的收益。

寻租形式多种多样。一个重要形式是一群生产者诱使政府限制他们所在行业的产量,从而导致价格上升,使其赚取租金。

卡特尔是供给者联合起来,限制产量、抬高价格的一种安排。

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

因为即使作为卡特尔的成员集体受益,但不意味着这是单个成员的自身利益。

当卡特尔提高价格时,任何单个农场都有欺骗的动力,都想把自己的产量提高到它

已同意的配额之上。所有的农场都有这样的动力,结果价格又回落到竞争均衡水平。

如果生产者能设法让政府强制形成卡特尔,那么,他们就能够维持高价而不用担心有欺骗。

寻租行为只是导致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让。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并且出现了无谓损失。

为什么允许寻租行为存在?消费者的损失大于生产者的收益,消费者为什么不坚持要求结束这种许可制度呢?

利益集团与官僚们组织严密,信息灵通,而承担成本的人们没有组织起来,甚至连事情的真相都不知道。

项目的成本在整个人口中间分摊,摊在任何一个公民身上的份额都很小,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组织反对。相反,利益则是相对集中的,潜在的受益者结成政治组

织是值得的。

4、其他人物

司法系统通过法院裁决对政府支出有很大影响。

记者通过引起公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也能影响财政结果。

专家也能够影响公共部门决策。

无论用那种标准衡量,政府增长都很快。其可能的原因包括:

1、公民偏好论。公民就想有一个大政府。

2、马克思主义观点。公共部门必须扩张,以吸收私人部门的超额生产。

3、偶然事件论。随机事件(战争等)加快了政府的增长,而惯性又阻止了政府规模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4、社会态度变化论。不现实的期望对公共计划的需求增加,而不顾其机会成本。

5、收入再分配论。某些集团利用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他们自己。

在可控性的争论中,形成了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基本的问题源于政府过去所作的承诺。因而,几乎没有几个现任的政治家能改变政府支出增长或支出结构。向退休者、残疾人、失业者、病患等提供的救济金的公民权利性计划是不可控支出的最大项目。再加上国债利息支出、农产品支持支出以及某些国防支出,联邦预算中大约75%的支出是不可控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说是有缺陷的,因而将政府至于控制之下。

控制政府增长的建议:

改变官僚的激励机制。使官僚薪水与其机构规模变化负相关,扩大利用私人企业生产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

改变财政制度。加强财政纪律,严格预算程序。(但紧急情况除外)

宪法上的限制。准确预测经济运行状况很难;支出和收入可以重新定义,以避开法律;即使出现赤字,法律上无法进行惩罚。

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导公共支出决策的一套实用程序。它的核心是提供一组评价商品的系统方法,使政策分析人员可以确定,一个项目就总体而言是否有益。

预算

预算:政府在每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即,政府的公共收支计划

形式:表明公共部门如何使用和筹措经费

内容:政府对公共收支的计划安排

功能:

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公共收支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倾向

表明政府履行其职能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府活动对经济产生的预算范围和力度预算管理的核心:

公共部门对公共资金的筹集和配置,来影响和保持经济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

预算年度:

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时限,也是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

决定预算年度起讫日期的因素:每年公共收入的旺季每年立法机关召开会议的日期

3 预算的分类:

分类依据:

计划表格的安排:预算形式

计划指标的确定:预算内容

形式差别:

单式预算:政府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政府公共开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内容差别: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方式

增量预算:建立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以后确定

零基预算: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

其他分类:

政府层级:

中央政府预算:中央财政收支计划

地方政府预算:地方财政收支计划

预算作用时间:

年度预算:时间为一个财政年度,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小

中长期预算:时间跨度为2年以上的中长期预算

法律效力:

正式预算:经立法机关审核后通过的预算

临时预算:在没有正式预算的情况下,为管理政府收支活动所编制的暂时性预算

追加预算:正式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情况变化,需要增减开支,并突破预算,而编制的补充性或修正性预算

我国现行的复式预算

预算层级:五级预算——中央,省,市,县,乡(镇)

现行复式预算的组成: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汇总而成

国家财政预算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预算及其所属州、县(市)总预算汇总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汇总成地方总预算。

中央级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预算和县(市)总预算,由同级主管部门汇总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建设财务预算和金库年报、税收年报等组成。

现行复式预算的预算年度及运行规定

预算年度为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和地方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预算的执行;具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必须经过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调整方案及决算,必须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现行预算的结构内容

建设性预算:投资性预算,主要是项目投资(建设新项目,包括固定资产投资)

经常性预算:经常性预算是经营性预算,预算日常经营性收支

我国现在提交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包括三类表格:

(1)一般预算收支表。该表反映一般预算收支规模、收入来源和支出方向,包括上一预算年度全国预算收入执行情况表、中央预算收入执行情况表、地方预算收入执行情况表、全国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中央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地方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新的预算年度的全国预算收入表、中央预算收入表、地方预算收入表、全国预算支出表、中央预算支出表、地方预算支出表。

(2)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表。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按照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的项目和标准,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征收、募集或以政府信誉建立的、由财政部门管理、具有特定用途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入。按照规定,政府性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并在预算上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中央政府性基金主要包括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费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水利建设基金、外贸发展基金、碘盐基金、旅游发展基金、茧丝绸发展基金、供配电贴费、文化事业建设费、土地有偿基金、煤代油基金、邮政专项资金、适航基金、育林基金、农网还贷资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资金、库区维护建设基金、烟草商业税后利润、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

(3)有关附表。包括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明细表、中央财政支农支出表、中央财

政科技支出表、中央财政教育支出表、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表、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表。预算原则

完整性:包括政府所从事的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内容

统一性:各级政府按统一科目、统一口径和统一程序加以计算和全额编列,不允许只列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也不应该另立临时的预算

可靠性:预算数字必须真实,估计数应尽可能准确反映可能出现的后果,并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制

公开性:全部公共收支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并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

年度性:预算按年度编制

预算的决策程序

预算周期

预算的编制:行政部门

预算的批准:立法机关

预算的执行:审计机关

预算的事后监督(即决算):立法机关

政府项目的贴现率

私人选定的贴现率,应当反映其他投资项目能获得的收益率。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r的正确值。

基于私人部门收益率的贴现率

因为政府投资挤出了私人部门投资,政府项目的机会成本是私人部门的收益率,税前收益率衡量的是这笔投资为社会所创造的产品的价值。

但政府投资除了减少投资之外还可能减少的是消费。减少的消费的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按税后收益率来实现的。

由于公共部门筹资减少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因此一个自然的解决办法是用税前收益率和税后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来贴现。但在实际中权数很难确定,所以这种方法在确定贴现率的实际指导要打折扣。

社会贴现率

社会贴现率衡量的是社会对目前牺牲的消费作出的评价。社会所认为的放弃消费的机会成本,不同于市场收益率所表示的机会成本,社会贴现率可能比较低。理由有三:

对后代的关心。公共部门决策者不仅要关心当代人的幸福还要关心后代人的福利。相反,私人部门只关心他们自身的福利。因此从社会观点来看,私人部门的储蓄太少,换言之,私人部门对未来收益所用的贴现率太高(未来的钱折到现在不值钱)。

家长主义。即使从狭隘的个人利益出发,人们也不会有对未来收益充分重视的远见,因此他们对这种收益贴现时用的贴现率太高。政府使用的贴现率应当与个人认识到其自身利益时采用的贴现率一样。这是一种家长主义论点,即政府强迫公民减少现在的消费,以换取将来更多的消费。

市场无效率。企业投资时会产生一些知识和技术诀窍,其他企业也能从中受益。投资产生的正的外部性意味着私人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投资。政府通过使用一种低于市场水平的贴现率,就可以纠正这类无效率现象。

似乎没有一个论点能为公共部门贴现率的选择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一系列贴现率来评估一个项目的现值,然后观察这个现值是否对于所有合理的r值都保持正值。

计量公共部门项目收益与成本的方法:

1、市场价格

如果政府使用的投入物和(或)所生产的产品都是在私人市场上交易的,那么市场价格就应该用来进行项目评估,只要市场价格没有明显的缺陷。

2、调整后的市场价格

在不完全市场中交易的商品的价格,一般不能反映出这些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这类商品的影子价格是其背后的边际社会成本。在存在垄断、税收、失业等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对市场价格进行一定的调整来计量项目的收益和成本。

3、消费者剩余

一般来说,一个私人企业与整个经济相比非常渺小,它的产量变化不会影响其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反,公共部门的项目可以达到能改变市场价格的地步。如果市场价格发生了变化,如何对增加的产量进行估价呢?我们需要借助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衡量收益。(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个人愿意支付的数额超过他们实际所付的数额的差额。

本书中,消费者剩余等于需求曲线之下、市场价格水平线之上的面积)

4、根据经济行为推断

市场数据可以作为估价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出发点,但有时所研究的物品并没有公开交易,因而不存在市场价格。

(1)时间价值。估计时间价值的通常方法是利用闲暇——收入选择理论。如果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工作量,他们的工作时间就会达到这样一点,在该点,闲暇的主观价值等于多工作1小时所获得的收入——税后工资率。这样可以用税后工资来估价所节省的时间。

(2)生命价值。P157

^1^损失的收入。生命的价值等于一个人一生净收入的现值。如果一个人因某个项目的实施而死亡,对社会来说,代价就等于他如果不死而能生产的产品的预期现值。法院常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故中死者亲属应得的赔偿。但这种方法不合乎情理,大多数经济学家拒绝这种方法。

^2^死亡的概率。大多数项目实际上对个人的寿命没有确定的影响。相反,更为典型的是一个人的死亡概率会发生变化。这种区别很重要,因为尽管人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无比宝贵,但还是为了得到有限的金钱,常常同意将自己的死亡概率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职业选择和为安全设施付钱等来评估生命的价值范围。

5、对无形物品的估价

有些收益和成本是无法估价的,比如国家威望等。如果无形项目很重要,就必须注意三点问题:

无形物品可以将整个成本——收益分析推翻;

成本——收益分析的工具有时可以用来强迫计划者说出他们对无形物品估价的上限;

有些收益即使不可能测定,但也有别的办法得到这些收益的情况。(成本有效性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人员的花招

1、连锁反应花招

一项议案的支持者通过把间接利润算作收益,可以使该议案看上去十分诱人。但这种方法忽视了一点,即一个项目既有间接利润也有间接损失。

2、劳动力花招

某些项目因其能“创造”就业机会,就应当实施。实际上,工人的工资被当作了该项目的收益,这是荒谬的,因为工人工资属于成本,不该算在收益一方。

3、重复计算花招

预算决策效益的其他分析方法

1、最低费用选择法

概念:是指通过计算财政资金使用对象的各被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选择和决策标准的方法。

分析步骤:

A、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各备选方案;

B、分别计算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成本并加以汇总;

C、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序;

D、进行选择和决策。

适用范围:支出效益无法量化的项目,如:军事、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

2、公共定价法

概念:是指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品的价格,使公共品得到最有效、最节约的使用,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定价政策: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

公共定价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A、免费B、低价C、平价D、高价

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基本费+从量费)、负荷定价法

税收与收入分配

税收的经济归宿是指税收引起的私人实际收入分配的变化。

本章考察的重点就是,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之间的差异程度【税收转嫁数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财政学复习资料(0001)

财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物品 是指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其具有两个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前者是指增加消费,其社会边际成本为0;后者指在享受过程种,不排除他人从中获益。公共物品在享受过程种“无法分割,无法量化”,并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公共物品”与“公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种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例如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财政 1.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疆土范围内,在一定的色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强行参与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价值、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经济行为。 2.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之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以打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

目标。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收入分配职能:通过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表转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来达到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还优随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 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财政学笔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基础理论课。在学科属性上,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由于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分配活动,是政府为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直接经济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手段,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财政分配直接、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企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财政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财政理论学习,对财税专业的学员而言,可为学习《税收学》、《中国税制》、《国家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政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是学员经济学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充足财税专者,是不合格的经济管理者。学好《财政学》,对自考学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结构看,《财政学》包括财政的共性、社会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管理和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三章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益问题。 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 第四章税收概述 本章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上述重点中同时包含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 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 第五章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11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 第六章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b13535910.html, 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 第七章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讲述了金融财经的基本业务和理论知识,下面是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4月21日下午,我参加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只要针对财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讲解,通过培训感觉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学习积极性高。这次学习很有必要很高,同时给我们培训讲课的老师水平也很高。短短的学习给我的感觉是,收获颇多。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了本次培训对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财政理论的学习和及时跟踪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财政学的课程定位这个角度来看,提到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断将前沿科学的发展引入到教学中来,充分的做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分析和解释财政问题和现象,提出有益的对策。

其次,梳理财政的逻辑关系,联系财政的实践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财政学与后续财政的关系,通过沟通认识到在对同一块内容的讲解上,哪些应该更加侧重一些。重点强调的部分要与实践的结合,精选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再次,注重对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该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将有限的理论知识灌输。要用心去交流,通过互动培养兴趣,用问题或案例来吸引注意力,并让其自主思考问题。 经过本次财政学培训,使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财政学的精髓、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财政学课程当中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努力将所学财政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对财政学的认识。 篇二: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刚刚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财政是以()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2、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的产生而产生的。 3、人类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需要是()和()。 4、以国家职能为标准,我国的财政支出一般分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六大类。 5、按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和()。 6、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和()。 7、()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8、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和()两个方面。 9、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的单位和个人。 10、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 11、()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2、税负转稼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和()。 13、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商品实行()。 14、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和()两种征收方法。 15、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的()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6、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 17、国债发行需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18、通过发行国债(),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 19、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和()。 20、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 21、()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22、()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23、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的制度。 24、完善()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25、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的适当运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发挥职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社会公共需要总是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来满足。() 5、转移性支出在稳定经济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而购买性支出则在收入分配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6、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财观,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7、财政支出的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总能一致地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情况。() 8、政府投资性支出属于生产性支出。() 9、政府投资应追求社会净效益的最大化。() 10、社会保障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其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较高的生活需要。() 11、国家凭借政权征税,体现国家意志,可以不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税收的经济效应【圣才出品】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9.1复习笔记 一、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分析税收经济影响的基本原理。 1.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下面以图9—1来说明。 图9—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在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

点。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切点P2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以图9—2进行说明。

财政学陈共习题(答案)

页眉 《财政学》 一、单选题 1.当资源配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称为(D ) A. 免费搭车现象 B. 边际效用递减 C. 市场失灵 D. 帕累托最优 2.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D ) A. 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 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 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完全竞争市场隐含的特征有( A) A.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完全信息 B. 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外部经济 C. 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 D. 存在规模经济 4.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 D) A. 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 行政管理机关 C. 司法检察机关 D.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5.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A )其社会边际成本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没有固定关系 6.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 ) A. 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 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7.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B )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8.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D ) A. 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 行政管理机关 C. 司法检察机关 D.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9.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 A ) A. 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 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10.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B )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1.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A )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整理)AA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消费税: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主要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委托加工、零售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社保支出: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并包括非财政经费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含社会救济支出或社会补助支出和社会优抚支出)两方面。 财政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这样就减弱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税务代理人:指具有丰富的纳税事务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税收、会计专业理论以及法律基础知识,经国家税务总局及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批准,从事税务代理的专门人员及其工作机构。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得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就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就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她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她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5、经济波动 (五)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手段 ①宏观调控 ②立法与行政手段 ③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 ④财政手段 2、政府干预失效 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 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六)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与供给渠道分类: 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 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①私人物品:排她性与竞争性 排她性:排她性就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她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她人消费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13.1复习笔记 一、国家预算概述 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1)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2)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主要有如下五项: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 ①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

年度; ②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个月,但跨越两个年度。 3.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体系 新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的设计,主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①公开透明。 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 ③便于操作。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1)收入分类。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人范畴的各项收入。 (2)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为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这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从分类方法和结构上看,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3)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4.我国预算法及其改革问题 (1)首先提出的是关于修订稿中有关立法宗旨问题。 (2)关于预算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关于预算管理级次问题。 (4)关于国家预算的公开、透明问题。 (5)关于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问题,也就是从法律上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的监督权问题。

财政学第八版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课堂笔记

财政学课堂笔记 李克强总理十八大体现出:民生情怀、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去行政化。 财政职能分为分配和调节,分配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平收入分配,调节包括增长和稳定。但是,效率和公平,稳定和增长具有天然的矛盾性。 财政——财商=智商+情商+胆商 爱因斯坦说计划经济(公平之心,集合全部资源后分配的动机;客观,信息不对称,分配的不一定是人想要的) 失败的根源:为了眼前的一点幸福(公平)而放弃困难常存的幸福(效率) 过去的不好(原有税收制度)衬托现在的好(税收立法法) 理想状态、实际增长状态以及稳定状态常态是波动的增长,崇尚增长而非稳定(沿途带来的问题如小政治波动以及自然灾害等都不能阻止增长的脚步,领略苦难才能享受困难,这种经历苦难的增长才是中国需要的,日本发展稳定,中国却给它带来了压力)一个没有稳定的增长比没有增长的稳定更有价值。共和国三十多年的增长,应该让我们有感恩之心,而发展曾是比增长更高的目标。目前鼓励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税后利润的最大化。打压房地产,鼓励人们去买股票,争取股权,因为美日等量化宽松政策很容易购买中国股权。 财政职能政府和市场,市场为主,限制政府行为——两害相权取其轻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收入分配起点公平,终点不一定公平,达不到预期效果。 维持经济稳定最终是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需求 稳定器是社会保障和累积税率 减税是为了刺激资本市场 政府财政性支出是为了刺激消费,原来是大吃大喝,高档奢侈消费品的直接支出(虚胖)现在是社会保障支出,因为老了有保障,所以现在老百姓愿意消费了。 国家政策:稳重求进 银行定向宽松政策,很多企业破产,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不同于原来一旦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就放弃而不是咬牙坚持,在现在改变经济结构是顶着巨大压力的。 经济繁荣,征税多,投资少,稳定了经济 经济凋敝,征税少,投资变多,促进了经济 税率具有自动稳定性 财政收入机构:资本积累(祖父辈省吃俭用留下的)以及外贸资产 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赤字称为积极的货币政策 财政收入三大根本性问题 F

财政学考试整理笔记

导论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社会公共需要: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财政的一般概念:1.财政的分配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个别需要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和微观主体需要而言的。特征为一是总体性,是就社会总体而言的,为了维持一定政治经济生活,必须满足由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二是共同性,是向社会公众提供的,而不是向某个人或集团服务,是社会共同享有的。三是不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少量的费用简述西方财政学说的形成于发展: 第一个时期: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 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1929年一19933年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得出“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结论。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1?货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 瑟拉弗3?公共选择学派:以坎南和塔洛克为首的公共选择学者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 第一章 1,市场失灵:经济调节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本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灵。 2,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相对应,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4,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标。 5,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 业率,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政策目标。 6,免费搭车(补!!):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他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 或集体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就不会自愿掏钱去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 益,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免费搭车现象。 7,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社会上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需求不足,则可以采取使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办法,即相对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 8,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社会上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可以采取使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办法,即相对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 简答题 9,举例说明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国防和防洪堤坝。 10,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举例说明? 由于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使得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