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与少的思考 教学设计

多与少的思考 教学设计
多与少的思考 教学设计

“多”与“少”的思考教案

前牧城驿小学姜桂秋

教学目标:

1.借助地图,描述我国资源分布;能说出我国资源总量多,种类丰富,居世界前列。

2.借助人口分布图,资源总量和世界排名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能说出我国人口众多。因而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

3.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列举节约资源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矿泉水杯(旧矿泉水瓶的一半)

2、教师: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收集人口、资源、大连人口与水资源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游戏导入:

(PPT1)活动一

1.:它的成分很复杂,它是一种黑糊糊的粘稠液体,它是远古时期的动物躯体变成的,人们成它为工业的血液。——石油

2.我是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早在汉代就已经普遍被使用,我黑黑的埋藏地下,我燃烧自己把温暖留在人间。——煤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一)资源总量特点:

1.煤和石油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除了煤和石油你还知道有哪些矿产资源?

(过渡:提到矿产资源,同学可能感到很陌生,但如果我告诉你,石油、天然气、煤炭、金、银等都是矿产资源的话,你一定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和矿产资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它们的影子,这些资源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粮食)

(PPT2):一辆普通轿车平均使用600多种材料,涉及数十种矿产资源。你也许永远不会想到,小小的手机中,竟也使用了多达十几种金属,是真正的矿产资源制品。

2.我国资源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看书P47页。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地图,说说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煤以及森林资源是怎样分布的?(PPT3)活动二

(1)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负责查看一种资源分布,即这种资源分布在哪里?有几处?你了解它的储量如何?目前开采的现状如何?

那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呢?

自然资源除了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还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等。他们的储量如表所示:你发现了什么?(PPT4)

资源名称总储量资源总量的世界排名

水 28000亿吨 6 耕地14650万平方千米 4

森林15894万平方千米 5

矿产 155种(探明储量) 3

(2)我们的家乡东北有哪些资源?

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主要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事实上,截止到1982年底,世界上150多种探明了储量的有用矿产在我国都已经找到,期中探明储量的有136种。

3.你能说说我国的资源种类和储量有什么特点?

从资源总量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品种丰富,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的资源种类丰富,许多资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板书) (二)人口众多

中国这片像雄鹰的土地,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养育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请看大屏幕。

1.我国总人口有多少?(PPT5)

2.目前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呢?(PPT6)

全班汇报:我国人口及分布PPT(学生指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教师指导学生指图,归纳出东部、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

3.算一算:出示人口密度表(PPT7),学生观察,进一步理解人口密度。(三)人均占有量

根据大家的汇报,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国面积广大,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多,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同意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活动三

1. (PPT8)游戏体验:分饮料。把学生分成5组。第一组2人,400ml饮料。第二组7人,500ml饮料。第三组12人,500ml饮料。第四组20人,600ml 饮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矿泉水杯(旧矿泉水瓶的一半),每组一瓶饮料。讲清游戏规则:组内成员尽量平均分配自己组的饮料。

2.全班讨论:通过分饮料,你有什么想法?

是啊,如果我们把饮料比做资源总量,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我们在来看看。

虽然我国资源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十分少。(PPT9)

资源名称总储量资源总量的世

界排名人均资源为世

界人均水准

人均资源的世

界排名

耕地

森林

矿产

能源

3.我们的家乡大连水资源储量如何呢?

严重缺水城市(PPT9)

插入实验,水污染。

小结: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了就没有了。而水一旦污染,也无法再生。因此,我们要说: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三、思考做法

1.全班讨论:这节课我们围绕“多”与“少”进行思考(板书:课题),你能说说什么多,什么少?(PPT11-14)活动四

虽然资源总量多,但是由于人口太多,导致人均占有量非常少。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里(PPT15),人口的数量还会持续增长,面对这样的国情,我国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2.作为一名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PPT16-17)

四、检测:

1、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从它们的分布来看,()的水资源较丰富,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和()地区。我们国家是世界()人口大国。到2001年底,总数达到()多。

2、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许多种类的资源总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如()()森林()等。由于人口众多,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左右,因而我国的()。作为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些办法来节约资源:()()()()

五、总结:

如图,(PPT18)《苦难的母亲》,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小结: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应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完整版)换位思考---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她》教学设计 整体理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这是正常的,但是有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破坏我们之间的友谊,亲情,甚至以后的事业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确地看待矛盾,不斤斤计较,学会换位思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换位思考?什么是换位思考?怎样换位思考?帮助学生弄明白解决矛盾的办法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安心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在此时来讨论“换位思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树立目标,树立自信心等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生学习解决冲突和学会交往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习得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感受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的要求:即领会“换位思考”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看法。 (2)习得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感受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带来的乐趣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换位思考”的含义、要求及实质; (2)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法。 难点:在生活中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真正做到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等,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实现因材施教。 1、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伊始,我借助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扣住学生的心弦,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将学内容。 2、情感体验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与社会现是接轨,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站起来,我们一起先来做个小运动:伸出你的双手: 1.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面; 2.左手放回原位; 3.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面; 4.右手放回原位。 请跟着节奏一起做,1、2、3、4??(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加快点,就可以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鼓掌运动。好,让我们一起来鼓掌,一起进入今天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教学设计 移多补少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蓬莱市第二实验小学陈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智慧广场85-86页《移多补少》。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经验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利用几何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晶晶做花,(点击出现:“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嘛。 学生说出芳芳和晶晶在做纸花。芳芳做了14朵,晶晶做了10朵。 教师问: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1)芳芳比晶晶多剪了多少朵? (2)晶晶比芳芳少剪了多少朵? (3)芳芳和晶晶一共剪了多少朵? 其中前两个问题都用减法算式14-10计算,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口算。 第三个问题要用加法算式14+10计算。可以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答案的,如果知道,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则告诉学生,这个算式的得数超过20了,究竟是多少,以后再做研究,但对学生提的问题和列的算式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上述三个问题处理完后,教师可以说:“根据图上的信息,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呢?”(直到学生没有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老师想到了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问题,想知道老师想到的是一个什

么数学问题吗?”(点击出现:“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如果学生猜得出,则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然后说该生的想法与老师不谋而合。如果学生猜不出,则需老师放慢节凑,清楚明确的把问题提出来:“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说完后,老师把这个问题板书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利用同一情境可以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变换角度提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接下来的新授做好铺垫。】 二、数形结合,探究学习 (一)学生猜测。(课件出示第3页“二、你说我讲”) 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直接列出减法算式14-10=4(朵),并回答芳芳比晶晶多4朵,所以芳芳应该给晶晶4朵。老师把答案板书下来。 还有的学生可能相到给2朵。老师也把答案板书下来。 在这一环节要把学生所有的猜测都激发出来。把学生想到的答案都有序的写在黑板边上。 师: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还要来验证一下才能下结论。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关注学生会有哪些最原始的想法,把学生所有的猜测都尽可能的呈现出来,为学生接下来体验直观图的价值与作用埋下伏笔。】 (二)操作验证,感受数量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把学具包打开,取出圆片代替花,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扮演芳芳,一人扮演晶晶,摆一摆,试试看。 在摆的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尽量用第一行来表示芳芳的,用第二行来表示晶晶的,上下一一对应着摆,这样更有利于发现结论。 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一个一个的移,也可能会把多的部分拿出一半补给对方。 操作结束后学生交流操作经历,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展示。(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分别出示课件4、5、6页,第4页:多出的4个全移;第5页:1个1个的移,直到最后相等;第6页,先把多出的部分平均分两分再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丰富体验,加深理解,进而明白为什么“14-10”不对。从而使学生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探索出移多补少的方法。】

一次函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四章一次函数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了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对用表格、关系式及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有所了解并初步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从生活中去抽象出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概念,从数与形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及图像的性质.感受到了表格—关系式—图象的转化过程并掌握了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能灵活使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上通过六个问题的形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举例建立函数模型,注重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理解水平与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意识和水平.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3.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归纳总结过程,在合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水平. 4.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 5、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本章重点内容的归纳与知识结构图的建立第二环节:合作交流 第三环节:典型例题讲解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本章重点内容的归纳与知识结构图的建立(提前一天布置) 以6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自我归纳与总结活动: (1)各尽所能从课本、笔记本、教辅资料实行本章重点内容的归纳与知识结构图的建立; (2)根据课本97页回顾与思考提出的五个问题,每一小组准备一个同学就一个问题实行成果汇报.(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对学生选择的问题方面给予一定的规定与指导,使合作交流更有实效性). 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自主复习,学会归纳重点内容,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建立理清本章内容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而在第2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在

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我看来,只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任务适应学习者,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让我们对学校教育的现状,对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从而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能够更多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能够更客观、更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这样才会使教学、教学计划立足于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拔、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 (三)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敦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移多补少教案反思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32页“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移多补少”的方法,体会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亮亮和红红都准备了自己喜欢的图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引导探索自主建构 1、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亮亮和红红各有几本书, 2、提出问题:要使两个人的书同样多,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 3、学生用画片代替图书在桌上摆一摆,分一分。 4、学生说一说怎么分的,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 5、学生试着解答。 6、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 (9+5)÷2 9-5=4(本) =14÷2 4÷2=2(本) =7(本) 9-7=2(本) 答:亮亮要给红红2本书。 师:要使她俩的图书本数一样多,必须把亮亮比红红多的图书本数的一半送给红红,这样两个人的书就一样多了。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 7.比较两种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更简单? 8、回顾解题思路、 9、试一试 出示:哥哥和弟弟各有一些巧克力,哥哥比弟弟多12块,要使两人的巧克力一样多,哥哥应给弟弟多少块? ⑴让学生读题

⑵思考后,回答 10、师:怎样移多补少? (把多出来的分一半给少的)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小朋友乘车去春游,第一辆车上坐了42个小朋友,第二辆车上坐了48个小朋友,使两辆车上的人数相等,应该怎么办?让生独立做,订正 2、两篮鸡蛋,第一篮比第二篮多16个,从第一篮拿出几个放进第二篮,两篮鸡蛋的个数正好就同样多? 3、书33页2、3题 让学生独立说说如何思考的,订正。 4、甲借给乙2本书后,两人的书就同样多,乙比甲少多少本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教育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形式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 内,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事先 就需要预设,我们称之为课堂教学设计。大凡是那些有看点的、成功的、高效的课无 不是提前精心设计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必不可 少的环节,尤其是在大力提倡高效课堂建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要考虑 的因素有很多,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梳理我认为概括起来说应该有以下这些: 一、心中有目标 目标是方向,目标是动力,做任何一件事都希望有一个预期的结果,那就是目标。 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设计时设计者心中要有目标。教学设计中对目标的要求和定位 有哪些呢?首先,目标的定位必须准确、清晰,其次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活动得 以达成,还有就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检测。除在目前的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中 经常提到的“三维目标”外,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还有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之分,还 有当前目标、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等等。这些目标经过处理,成为制定和指导教学设 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杠杆,所以说心中有目标必然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指 标。 二、心中有教材 任何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我们主要依托教材来 承载这些东西,然而教材是固化和有限的,因此,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和再度开发 便成为彰显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素养又一个维度。同样的教材内容在不同教师手中会 演绎出不同的精彩,这跟他们对教材的把握和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只有紧紧围绕教 学目标,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 活动形式,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和易于接受,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只有这样,教师的 教和教材的运用才真正变得有意义。 三、心中有学生 从实际来看,现在所提倡的生本课程理念是颇有道理的。人们在不停地追问:“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求。只 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心中有学生,有全体学生、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需要的学生,设计 的内容和过程才会更加的丰满、实效和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 际和发展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只顾将自己的理解和意志强加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 顾自己的展示,而学生或者是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展示和成长,像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应 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四、心中有希望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只要希望之光不灭, 那就意味着还有发展变化的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无意的植入一些充满希 望的元素。这样的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 需要。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发展的眼光和心态去审视眼前的 事情、目前的学生,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即使是在最失利与失意的时候也要心存 希望,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罢。 除此之外,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还应该有以下几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谷旦小学:刘艳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0页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列表、分析、归纳,掌握解决“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繁为简”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设计好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每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请问8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独立尝试连线,数线段。 师:有结果了吗?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结果? (学生表示:太乱了,数不清) 师:大家别着急,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直接用数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研究其中的规律,巧妙地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用数学的思考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数学思考) 师:同学们,像这样,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或是数字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开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板书:化繁为简)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同学们,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我们要学会知难而“退”,

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简单又不失关键的地方。那么,你就已经找到这道题的精髓了。” 师:那么从几个点开始最简单呢?(生:2个) 师:好,我们就从最简单的2个点开始研究。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一)2个点:(教学:连线) 师:请你在纸上画2个点,并连一连。 2个点能连成几条线段? (生:1条) 板书:点数 总条数 2 1 为了方便记录,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张表格。 (二)3个点:(教学:增加线段) 师: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增加1个点,现在一共可以连几条线段?请你在原来的图上画一画。 师:3个点共连成几条线段?(3条)相比上一次增加了几条?(2条) 师:为什么只增加了1个点,线段却增加了2条呢? 生:因为新增加的这个点都能与原先的2个点连成线段,所以又增加了2条线段。 师:你说得很好!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记录在表格里。 (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 小 结:增加的一个点可以和原有的两个点分别连成新的线段。

第六章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六章概率初步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本单元中,学生了解了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了一些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概率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七年级学生具有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小组间的竞争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因此,参与本节课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主要是复习本章内容,测试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是从知识结构图入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本章所学知识点。组内,通过“生教生”的方法展开例题的学习,努力做到全员参与。组间,通过竞赛的形式做到进一步的能力提升。增强学生互帮互助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复习思考;课堂小结;博弈竞技;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内容:以“提问——补充”的方法复习本章内容。 事 件 的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P(A)=1 P(A)=0 (随机事件0

目的:通过学生抢答,小组加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复习思考 内容:组内互帮互助完成例题的学习,教师提问后统一答案。 例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请说明理由。 (1) 随机开车经过某路口,遇到红灯; (2) 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3) 400人中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4)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质数。 例2 如图所示有9张卡片,分别写有1至9这九个数字。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意抽出一张。 (1) P (抽到数字9)= ; (2) P (抽到两位数)= ; (3) P (抽到的数大于6)= ,P (抽到的数字小于6)= ; (4) P (抽到奇数)= ,P (抽到偶数)= 。 例3 如图,一个均匀的转盘被平均分成10等份,分别标有1,2,3,4,5,6,7,8,9,10这10个数字。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的数字即为转出的数字。 两人参与游戏:一人转动转盘,另一人猜数,若所猜数字与转出的数字相符, 则猜数的人获胜,否则转动转盘的人获胜。猜数的方法从下面三种中选一种: 不 确 定 事 件 游戏的公平性 概率的简单计算 (频率的稳定性,P(A)= ) n m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学设计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 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学设计 肥西县上派学区丽景小学张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变化,使学生知道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和环保意识,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车祸、汽车污染带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受到珍爱生命、文明交通、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难点: 1、师生达到情感共鸣,学生能将环保、生命、文明交通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视频、学习卡。 学生准备:调查了解本地区交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问题,搜集有关汽车污染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从外化逐步过渡为内化,从内心深处体会出一些真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交通标志猜猜猜 教师课件出示交通标志卡,让生回答,激发学习欲望,引入课堂。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9月22日是什么纪念日吗?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设定这个“无车日”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现代交通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 2、揭示课题 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使我们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许多不便甚至灾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板书课题: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三年级移多补少

第2课 移多补少 老师的话: 解答含有两个已知量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同解答含有三个已知量的两步应用题一样,在于先找出隐蔽的中间问题。例如:一堆红花有28朵,另一堆蓝花有18朵,从红花中拿出几朵放入蓝花中,两堆花的朵数就同样多。这道题隐蔽的中间问题是“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然后将相差的朵数再平均分。像这样的题目,从一个量中拿出一部分放到另一个量中,再比较多少就复杂了。因此,我们常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方法。 教你一招: 例1 孙青和张林两人邮票张数相等。如果张林给孙青 18张, 孙青就比张林多多少张? 分析与解答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来两人邮票张数相等。张林取18 张给孙青,张林邮票张数就比原来少了18张,而孙青的邮票比原来多了18 张,这时孙青邮票的张数比张林多了两个18,就是36张。18×2=36 (张)答:孙青比张林多了36张邮票。 例2 哥哥有44元钱,姐姐有36元,要使两人钱数相等,哥哥应给姐姐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看出,哥哥比姐姐多44-36=8(元),要使两人钱数同样多,哥哥只能把比姐姐多的钱数分出一半给姐姐,即给姐姐8÷2=4(元)。 分步列式:①哥哥比姐姐多多少元? 44-36=8(元) ②哥哥应给姐姐多少元? 8÷2= 4(元) 综合算式:(44-36)÷2 =8÷2= 4(元) 答:哥哥应给姐姐4元。 也可以这样想:要使哥哥和姐姐的钱数同样多,只要把两人共有的钱数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就有(44+36)÷2= 40(元),所以,哥哥应给姐姐40-36= 4(元)。 例3 有两筐梨,甲筐有108只,乙筐有66只,每次从多的筐里取7 只放到少的筐里,取几次才能使两筐梨只数相等? 分析与解答 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要求“取几 次才能使两筐梨只数相等”,必须知道无原则取出梨的只数和 每次取出梨的只数。已知“甲筐有108只,乙筐有66只”可以求出甲筐比乙筐多108-66= 42(只)。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甲筐比乙筐多42只取一半即取42÷2=21(只)放到乙筐,两筐梨的只数就相等。又知道每次取7只,因此,取21只要21÷7=3(次)。 分步列式: ①甲筐比乙筐多多少只梨?108-66= 42(只) ②从甲筐取多少只梨放入乙筐,两筐梨只数相等? 42÷2=21(只) ③要取多少次?21÷7=3(次) 综合算式:(108-66)÷2÷7 = 42÷2÷7 孙青 张林取出18张

第二章 实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二章实数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章学习至此,学生已经认识了无理数,学习了实数概念及相关运算,从而将原有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范围,使得对数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系扩充的必要性与作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掌握了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为学习本节“知识回顾与思考”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及有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数系第二次扩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本课是对整章内容的复习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多过地追求概念,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从意义上理解主要概念即可.作为复习归纳课,学生虽对相关知识基本掌握,但是知识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楚,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在方法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本节的教学中应将整章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以典型题作为载体让学生从题中悟知识点,从题中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复习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及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并进行相关运算; ②在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律、运算法则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思想; ③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本章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本节的重点应帮助学生理清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体现在以下几处:①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常与平方、绝对值等具有非负性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应用;②实数的混合运算也一向是学生计算的难点,学生往往在运算顺序、运算法则上出错;③本章对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如实数与几何知识勾股定理结合在一起就是学生掌握

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思考的三个基本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思考的三个基本问题 邓若锋(广东省广州增城中学,511300) 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一线教师多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运动负荷、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考量,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合理、优化处理,并按一定的程序排列,才能形成教学设计。然而,对这些操作层面基本要素的处理和优化时,需要思考一些体育教学的基本问题,只有在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合理地分析、明确其实质、清楚解决的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教学设计,才会行之有效。现将目前进行体育教学设计需要思考的三个基本问题,呈现给广大同仁,以抛砖引玉。 一、如何让学生想学——引导学生的体育学习与自身生命发展相联系 (一)形成问题的原由 任何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其目的就是要使其教学活动优质高效,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得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开展,学生学习的基本行为和认知活动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要使学生的基本行为和认知活动高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对其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形成正确的动机,其实质就是让学生想学。 (二)分析问题的实质 从个体存在的那一刻开始,其身体就赋予生命的意义,并趋向于发展和完善之中,人的身体只有赋予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促使人形成发展和完善自身身体的原始冲动。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强化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身体。因此,学生的体育学习只有与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建立必然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的意义,才能使体育学习成为自己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体育学习与自身生命的发展和完善建立必然的联系。当学生认识到这种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意义,经过身体练习的体验,强化了对体育学习的欲求能力,这就趋使学生想学。可以这么说,学生的人格建树、思维发展、知识形成,几乎都是从呼唤生命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的。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种学习,其本质都是对生命的呼唤。体育教学的实践说明,学生一且认为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从中感触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1]。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当教师明确了要让学生想学的必要条件,即将学生的体育学习与自身生命发展和完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91页。 【教材分析】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所以,教材首先以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给学生制造悬念,再用小精灵提示引导学生用“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自己寻找规律并解决问题,从而提示每位学生学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本套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有一个单元“找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因此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通过这一例题找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设计理念】 现在的教师,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找规律、逻辑推理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要用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大胆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第一个环节,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鸟巢引入新课,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为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初步寻找规律后再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创设了多个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出发去思考、去探究规律,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第三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能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学会自己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去寻找规律,从而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展开想象,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落到实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再次欣赏数学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同时通过欣赏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操。

最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教学设计精品版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 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预习思考: 1、画图想一想: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个人的花就一样多? 2、比较一下芳芳比晶晶多的花朵数和芳芳给晶晶的花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高兴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猜猜是什么?它藏在桌洞的小袋子里呢?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那赶快拿出来看看吧。找礼物(8朵,4朵)怎样才能让你们两人的花变得一样多呢?学生交流 二、实物操作,理解体会 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10朵花,【微视频课程引入】 学生自主活动:动手操作是解决我们数学问题的一个好办法,现在同桌2人为一组,一起摆一摆,说一说,怎样才能帮芳芳和晶晶两人的花变得一样多呢? 根据微视频课程的引导,学生同桌两人试着完成操作过程,然后思考问题: 1)芳芳有14朵红花,晶晶有10朵黄花。怎样才能让两人的小花一样多呢?

2)比较一下芳芳比晶晶多的花朵数和芳芳给晶晶的花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哪个同桌能最先找到答案?谁愿意演示个大家看一下? 三、探究建模,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的问题。 1、指导学生学习画图的方法。 A、师:刚才我们用摆一摆的方法帮助芳芳、晶晶找到了答案(板书:摆),那如果我们现在手中没有小花了,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帮助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生可能会想到用画一画的方法。 B、学生自主活动用画一画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画图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画图时有部分同学画花的,你还有别的画图的方法吗?哦,画圆圈。很好,还有用其它图形来画的吗?生:三角形、正方形。。。 师:都可以,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C、展示不同学生的方法,对比不同的画法,体验符号简洁的好处。师总结用简单图形代替小花,画起来容易又简单清楚。所以在数学上画图的时候不求画的漂亮,只要画的清楚简单就好。 D、第二次对比:展示学生作品,体会一一对应的好处。 出示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图方法并讲解。 ○○○○○○○○○○○○○○ ○○○○○○○○○○ 师:观察一下这两中画图,比较上下两行,你发现了什么?(生:上下对齐。) 师:一个一个的对齐有什么好处啊? 生:可以看出多出几个。(体会一一对应的好处) 师:为什么要加这个竖线啊? 生:把多出来的部分隔开。 师:为了把多的部分看得更清楚,我们加上一条小竖线。 ○○○○○○○○○○|○○○○ ○○○○○○○○○○ 让学生也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重新画图,并用虚线表示出多出来的部分。

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教案

§3.5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系统了解本章的知识体系及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掌握通分、约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熟练掌握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知识融汇贯通,进行一些提高训练.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掌握、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1)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分式四则运算.(2)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的建立,以及分式和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总结知识体系 要求学生读教材P 86的回顾与思考,在读书时思考讨论: 1.这一章学习中要掌握哪些内容,有哪些知识点? 2.这章中每节学习的内容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出: 1)分式的定义、性质、运算: 二、例题 在分式 33 --x x 中,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零? 分析:提问.

(2)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分母≠0) (3)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的值为正?(分子、分母同号) 2、化简 (1) (2) 三、练习 教材P 86中1—4. 四、小结 分式这一章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这也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基础.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五、作业 P 87中5—9 B 组1--3 教学反思 有意思:复习题A 组中的7、8、9题中的速度、效率都是1.5倍,难道就不能是其它倍数吗? b a c ab 22128--44422+-++a a a

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学习与思考

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学习与思考内容提要: 1.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2.为什么要提倡单元教学设计 3.怎样才能做好单元教学设计 4.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模型 5.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1.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从是一个单元(一章)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章)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 在课时安排量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 在教学形式上,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有种多教学形式。 2.为什么要提倡单元教学设计?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一个设计,这样我们会做得更好一些。教学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也对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帮

助。 对教师来说,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整体更好的把握教材,解读教材,把握章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会让你知道在什么时候讲到什么程度,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会让学生对一个模块或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知道本单元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前边学过的章节和后续章节的联系。 对学生来说,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不但关注如何让学习者掌握个别的知识点,同时也重视让学习者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 3.怎样才能做好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及分类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目标性原则;程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由《数学课程标准》所决定。由学科课程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单元、章节目标到课时目标,形成系统的教学目标序列。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程序性原则:课的设计,必须依循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过程,有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85 页,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通过各种联系使学生学会用画图或计算的方法来进行移多补少。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看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1.芳芳比晶晶多做了几朵花? 2.晶晶比芳芳少做了几朵花? 3.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一样多? 第1个和第2个问题很简单,大家很容易解决,第3个小题难住了大家。 二、回顾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比多少”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拿出小圆片,老师说你来摆。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想到前面来。第

一行摆5个红色的圆片,第二行摆4个黄色的圆片。 提问:用学过的比多少来说一说。 提问:这位同学摆的,能不能一眼看出谁多?他是怎么摆的? 师小结(一边指图一边说):像这样第一个对着第一个,第二个对着第二个,一个一个对着摆下去,在数学上叫一一对应,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加上了小竖线。这部分是相同的,这部分是多的。(板书:多的) 谈话:仔细看,有什么变化?(老师又加了3个红色的圆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比多少,让学生在摆一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同时找到多的那部分。] 三、借助摆一摆解决“移多补少” 1、引发猜想 谈话:想一想,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答案。) 2、体会多给少 谈话:不管答案是,都是谁给谁? 追问:为什么多的给少的? 揭题:想让两人的花一样多,都是多的给少的。(板贴:多—少)3、实物操作,验证猜想。 谈话:到底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你想怎么办?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摆、画、算一算等) 谈话: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我们先来摆一摆。你想怎么摆?

第一章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回顾与思考导学案 东宁初级中学张志伟 一、学生状况分析本章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认识研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柱体、锥体、球体等常见几何体的特征,初步形成了图形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复习、整理和概括,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章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整章内容是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为以后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辨认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能想象基本几何体的截面形状; 4.会画基本几何体的形状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形状图,能根据形状图描述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5.掌握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种形状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2.获得一些 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观察能力,形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重难点】点、线、面等最基本的图形与基本几何体的相互转换。在面与体的变化中如何抓住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