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沼泽流沙中脱身

如何从沼泽流沙中脱身

如何从沼泽流沙中脱身

外出郊游,遇上沼泽和流沙,脱险逃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挣扎,应采取仰面平卧式姿势,慢慢移动脱身。

1.行走过程中一点发现双脚下陷,应该立即把身体后倾,轻轻跌躺,并尽量张开双臂以分散体重,增大浮力。不要防下背包或脱下外衣。

2.如果有手杖,可插在身体之下的沙中,也可将手中的水壶,雨伞放在身下。

3.移动身体时一定要小心。每做一个动作都要缓慢进行,让泥沙有时间流到四肢下面。

4.如果有人同行,应躺着不动,等同伴抛绳子等过来,让同伴把自己拖出来。

5.如果只有自己一人,朝天躺下后,应拨动手脚下面的泥土,用仰泳的姿势一慢慢移向硬地。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流沙和管涌的区别与联系

流沙和管涌的区别与联系: 一、流沙 渗流力:地下水在土体中流动时,由于受到土粒的阻力作用,而引起水头损失,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可知,水流经过时必定对土颗粒施加一种渗流作用力。 在向上的渗流力作用下,粒间有效应力为零时,颗粒群发生悬浮、移动的现象称为流砂,或流土现象。 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颗粒级配均匀的饱和细、粉砂和粉土层中。它的发生一般是突发性的,对工程危害极大,流砂现象的产生不仅取决于渗流力的大小,同时与土的颗粒级配、密度及透水性等条件相关。 流砂的防治原则是: ①减小或消除水头差,如采用基坑外的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水下挖掘; ②增长渗流路径,如打板桩; ③在向上渗流出口处地表用透水材料覆盖压重以平衡渗流力; ④土层加固处理,如冻结法,注浆法等。 二、管涌 在渗流作用下,途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以致流失;随着土的孔隙不断扩大,渗透速度不断增加,叫粗颗粒也相继被水流逐渐带走,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造成土体塌陷,这种现象称为管涌。可见管涌破坏一般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 在自然界中,在一定条件下同样会发生上述渗透破坏作用,为了与人类工程活动所引起的管涌区别,通常称之为潜蚀。潜蚀作用有机械和化学的两种。机械潜蚀是指渗流的机械力将细土冲走而形成洞穴;化学潜蚀是指水流溶解了土中的易溶盐或胶结物使土变松散,细土粒被水冲走而形成洞穴,这两种作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土是否发生管涌,首先取决于土的性质,管涌多发生在砂性土中,其特征是颗粒大小差别大,往往缺少某种粒径,孔隙直径大且相互连通。无粘性土产生管涌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几何条件:土中颗粒所构成的孔隙直径必须大与细颗粒的直径,这是必要条件,一般不均匀系数>10的土才会发生管涌,2.水利条件:渗流力能够带动细颗粒在孔隙间滚动或移动是发生管涌的水力条件,可用管涌的水力梯度来表示。但管涌临界水力梯度的计算至今尚未成熟。对于重大工程,应尽量由试验确定。 防治管涌现象,一般可从下列两方面采取措施:1.改变几何条件,在渗流逸出部位铺设反滤层是防止管用破坏的有效措施。2.改变水利条件,降低水力梯度,如打板桩。

对流沙 管涌的预防措施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 在深基础施工中,对基坑的降水要求通常是基础施工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一般工程而言,采取必要的人工降水(如轻型井点降水、深井降水)或抗渗围护等措施均能满足施工要求。但是当遇到地下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如各土层之间的渗透系数差值过大、土层夹有渗透系数很大的粉砂层、地下存在不透水土层和承压含水土层以及基坑附近有人工水管漏水等),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利。因此在深基础施工时,对基坑降水和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应特别重视。文中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经验与教训,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就深基础施工时出现流砂、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作一粗浅的总结。 1 流砂、管涌成因的分析 1.1 流砂的成因 土体在受水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形成流砂。动水压力是产生流砂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管涌的成因 当深基坑距离河塘较近或基坑底下土层中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基坑土体中存在渗透水流,由于土体的不均匀性,土体中某一部位的土颗粒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使填充在土体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而形成涌水通道,即形成管涌(又称翻砂鼓水、泡泉)。当主渗漏涌水通道上的细颗粒被基本带走后,在较强的水流冲刷下,主通道两侧的细颗粒进入涌水主通道,使涌水主通道逐渐变宽,管涌持续时间越长,通道的宽度越宽,继而发生大量涌水和塌方事故。 2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 2.1 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1)为保证深基础施工时基坑不积水,在深基础施工之前,首先应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深基础施工的降水方案。通常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法有人工降水、抗渗围护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案,方案中应对坑中待挖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验算,使降水措施满足地下水位浸润线低于开挖底标高以下500 mm的施工条件。 2)凡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发现有地下承压水,应事先探明承压水头、不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并对坑底土体进行抗浮托能力验算。 3)对工程所在地的类似深基础施工情况进行必要的调研,吸取其他工程在深基础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 2.2 深基础施工实施过程的措施 2.2.1 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 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 2.2.2 预防流砂、管涌的基本方法 1)井点降水法:a.当出现流砂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回填深坑将流砂埋没或在深坑中注水,以平衡渗流的动水压力。然后在深坑周围立即补下二级(或三级)井点,待二级(三级)井点降水使地下水浸润线低于开挖范围以下500 mm后,再继续开挖施工。 b.当深坑接近承压水层时或经计算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满足稳定要求时,可采用井点管穿过不透水层直接抽取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以降低承压水头,从而避免因承压水头过大而形成管涌。 由于地下承压水流量大,不宜采用轻型井点,应采用出水量较大的喷射井点或管井降水。深井的布置量、布置深度应根据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头H,承压水土层渗透系数K,单井出水能力q和要求降低水头量S经计算确定。 2)土体抗渗加固截水法: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底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在

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修订稿

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 在深基础施工中,对基坑的降水要求通常是基础施工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一般工程而言,采取必要的人工降水(如、降水)或抗渗围护等措施均能满足施工要求。但是当遇到地下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如各土层之间的渗透系数差值过大、土层夹有渗透系数很大的粉砂层、地下存在不透水土层和承压含水土层以及基坑附近有人工水管漏水等),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利。因此在深基础施工时,对基坑降水和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应特别重视。文中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经验与教训,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就深基础施工时出现流砂、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作一粗浅的总结。 1 流砂、管涌成因的分析 流砂的成因 土体在受水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形成流砂。动水压力是产生流砂的一个重要因素。 管涌的成因 当深基坑距离河塘较近或基坑底下土层中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基坑土体中存在渗透水流,由于土体的不均匀性,土体中某一部位的土颗粒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使填充在土体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而形成涌水通道,即形成管涌(又称翻砂鼓水、泡泉)。当主渗漏涌水通道上的细颗粒被基本带走后,在较强的水流冲刷下,主通道两侧的细颗粒进入涌水主通道,使涌水主通道逐渐变宽,管涌持续时间越长,通道的宽度越宽,继而发生大量涌水和塌方事故。 2 对流砂、管涌的预防措施 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1)为保证深基础施工时基坑不积水,在深基础施工之前,首先应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深基础施工的降水方案。通常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法有人工降水、抗渗围护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案,方案中应对坑中待挖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验算,使降水措施满足地下水位浸润线低于开挖底标高以下500 mm的施工条件。 2)凡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发现有地下承压水,应事先探明承压水头、不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并对坑底土体进行抗浮托能力验算。 3)对工程所在地的类似深基础施工情况进行必要的调研,吸取其他工程在深基础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 深基础施工实施过程的措施 2.2.1 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 预防和处理流砂、管涌的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 2.2.2 预防流砂、管涌的基本方法 1)井点降水法:a.当出现流砂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回填深坑将流砂埋没或在深坑中注水,以平衡渗流的动水压力。然后在深坑周围立即补下二级(或三级)井点,待二级(三级)井点降水使地下水浸润线低于开挖范围以下500 mm后,再继续开挖施工。 b.当深坑接近承压水层时或经计算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满足稳定要求时,可采用井点管穿过不透水层直接抽取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以降低承压水头,从而避免因承压水头过大而形成管涌。 由于地下承压水流量大,不宜采用轻型井点,应采用出水量较大的喷射井点或管井降水。深井的布置量、布置深度应根据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头H,承压水土层渗透系数K,单井出水能力q和要求降低水头量S经计算确定。

流沙治理的一种方法

流沙治理的一种方法:“双模护壁”法 如果过软土层不是似淤泥的粘质土层,而是沙土层,可以采用双层模护壁,在靠桩孔土壁侧也贴一层模板,护壁混凝土夹在两层模板中间。土壁一侧模板无法拆除,用2mm厚的竹编板裁割成330mm宽,600mm左右长的单块,每一节土层基本控到250m深时,将单块竹编板斜向插入孔周,然后扶正,用长约300mm直径6mm钢筋,紧贴竹编板一端按间距100mm左右插入孔底未扰动土层150mm(深度)左右,将竹编板一端卡住;接着安装第二块竹编板与第一块竹编板未卡钢筋一端搭接80mm-100mm,用钢筋采用同样的方法卡牢,直至围闭整圈。继续将泥沙下挖至一个护壁高度,用水泥编制袋,或谷草,烂衣裤填塞孔壁坍塌的孔洞,绑扎护壁钢筋,安装内圈模板浇筑护壁砼。如此反复直至穿过流砂土层。施工流程参见下面简图:

人工挖孔桩流沙的几种处理方法 1)流沙情况较轻时,可缩短这一循环的开挖深度,将正常的1米左右段,缩短为0.5米,以减少挖层孔壁的暴露时间,及时进行护壁混凝土灌注。 2)流沙情况较严重时,常用办法是下钢套筒,钢套筒与护壁用的钢膜板相似,以孔外径为直径,可分成4-6段圆弧,再加上适当的肋条,相互用螺栓或钢筋环扣连接,在开挖0.5米左右,即可分片将套筒装入,深入孔底不少于0.2米,插入上部砼护壁外侧不小于0.5米,装后即支模浇注护壁混凝土。 若放入套筒后流沙仍上涌,可采取突击挖出后即用封闭孔底混凝土的方法,待混凝土凝结后,将孔心部位的混凝土清凿以形成桩孔。也可用此种方法,应用到已完成的砼护壁的最下段钻大,使孔位倾斜至下层护壁以外,打入浆管,压力浇注水泥浆,提高周围及底部土壤的不透水性。 3)跳挖降水:临近能挖的孔先挖并借此孔相当一个降水井,以至小区域内地下水位下降(约5-7天),而后挖难度大的孔。4)回填砂法:涌泥,流沙的孔先回填砂(约1-2天)使孔周的流塑性土体排水固结,等土体重新稳定后再继续开挖。

2.土力学-管涌,流沙,渗透系数

重要提示:以下情况作业将被驳回1)以附件形式提交答案; 2)作业成绩不到60分。 选择题 2-1下列有关流土与管涌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 A.发生流土时,水流向上渗流;发生管涌时,水流向下渗流 B.流土多发生在黏性土中,而管涌多发生在无黏性土中 C.流土属突发性破坏,管涌属渐进性破坏 D.流土属渗流破坏,管涌不属渗流破坏 2-2反映土透水性质的指标是()。 A.不均匀系数 B.相对密实度 C.压缩系数 D.渗透系数 2-3土透水性的强弱可用土的哪一个指标来反映?() A.压缩系数 B.固结系数 C.压缩模量 D.渗透系数 2-4发生在地基中的下列现象,哪一种不属于渗透变形?() A.坑底隆起B.流土C.砂沸D.流砂 2-5下述关于渗流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其数值与水力梯度成正比,其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B.是一种体积力,其量纲与重度的量纲相同 C.流网中等势线越密的区域,其渗流力也越大

D.渗流力的存在对土体稳定总是不利的 2-6下列哪一种土样更容易发生流砂?() A.砾砂或粗砂 B.细砂或粉砂 C.粉质黏土 D.黏土 2-7成层土水平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k x与垂直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k y的关系是()。 A.k x>k yB.k x=k yC.k x

③土中一点渗流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点孔隙水总水头的大小; ④渗流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水力梯度,还与其方向有关。 A.①对 B.②对 C.③和④对 D.全不对 2-10土体渗流研究的主要问题不包括()。 A.渗流量问题 B.渗透变形问题 C.渗流控制问题 D.地基承载力问题 2-1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流网中网格越密处,其水力梯度越小 B.位于同一条等势线上的两点,其孔隙水压力总是相同的 C.同一流网中,任意两相邻等势线间的势能差相等 D.渗透流速的方向为流线的法线方向 1.C 2.D 3.D 4.A 5.D 6.B 7.A 8.A 9.D 10.D 11. C

对流砂、管涌的防治措施

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 流沙、管涌成因的分析 3.1流沙、管涌的成因 土体在受水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形成流沙。动水压力是产生流沙的一个重要因素。产生流沙的临界条件为: I=(?-1)(1-n) I—临界水力坡度 ?—土粒密度 n—土的孔隙率 在基础施工中易形成流沙的情况一般有如下几种: (1)坑内采用明排水,坑外地下水位高于坑内抽水水位,地边坡上的地下水渗出点部位易出现流沙。 (2)基坑开挖深度超过降水设施的有效降水深度,坑底易出现流沙。 (3)基坑降水效果不佳,在土中含水率大于30%或孔隙率大于43%时,在有效降水浸润线以下易出现流沙。 (4)土层中有厚度大于250mm的粉砂夹层,粉砂层的渗透系数远大于其它土层,地下水从粉砂夹层中横向流出。 (5)深坑附近的人工地下水管渗漏,影响基坑降水的预期效果。 4.1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1)为保证深基础施工时基坑不积水,在深基础施工之前,首先应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深基础施工的降水方案。通常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法

有人工降水、抗渗围护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案,方案中应对坑中待挖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验算,使降水措施满足地下水位浸润线低于开挖底标高以下500mm的施工条件。 (2)凡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发现有地下承压水,应事先探明承压水头、不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并对坑底土体进行抗浮托能力验算。 (3)对工程所在地的类似深基础施工情况进行必要的调研,吸取其它工程在深基础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 4.2深基础施工实施过程的措施 4.2.1预防和处理流沙、管涌的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如根据监测和验算,基坑降水或坑底土抗浮达不到施工要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达到施工要求。 4.2.2预防流沙、管涌的基本方法 (1)一般预防措施:a)井点施工时,井点立管的砂井成孔应完整,砂石填充高度应高于正常地下水位并要填充密实。b)采用基坑人工降水时,在开挖之前,应在基坑范围内设置地下水位观测井,监测人工降水的效果;c)当发现有承压水和不透水层以后,在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时,井点立管不应穿过不透水层;d)对于穿过不透水层的桩基,如果土方开挖标高低于承压水头标高,则有必要对桩周围进行注浆加固,以避免承压水沿桩周边上泛形成管涌。 (2)井点降水法:a)当出现流沙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回填深坑将流沙埋没,或在深坑中注水,以平衡渗流的动水压力。然后在深坑周围立即补下二级(或三级)井点,待二级(三级)井点降水使地下水浸润线低于开挖范围以下500mm 后,再继续开挖施工。b)当深坑接近承压水层时或经计算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满足稳定要求时可采用点井管穿过不透水层直接抽取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以降低承压水头,从而避免因承压水头过大而形成管涌。由于地下承压水流量大,不宜采用轻型井点,应采用出水量较大的喷射井点或管井降水。c)井点降水法的原理如图1所示。深井的布置量、布置深度应根据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头H、承压水土层渗透系数K,单井出水能力q和要求降低水头量S经计算确定。

流砂成因及防治

流砂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铁十四局集团四公司苏州新区项目部 丁冬 摘要本文就流砂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根据流砂产生的机理采用不同的防治方式及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苏州新区现场施工,做一简述。 关键词流砂成因防治 一、前言 在南方沿江、湖、海等多水地区的土建施工中,地下水源丰富、水位较高。而大部分结构物基础较深,往往处于自然水位线以下。如果直接进行基坑开挖,地下暗河及土层水就会不断渗流汇集到基坑内。更为严重的是当基坑下存在承压水含水层时,会产生流砂及管涌现象,发展结果对施工危害极大。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基坑开挖前或开挖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流砂的产生,确保地基土在开挖及基础施工时的工程质量。 二、流砂现象的成因分析 1、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流砂现象有: (1)轻微程度的流砂。支护墙体缝隙不密,一部分细砂随地下水一起穿过缝隙流入基坑,造成坑边外侧水土流失,致使地基土被水泡软。 (2)中等程度的流砂。在基坑底部,尤其是靠近支护墙体底部的部位,有一股细砂缓缓冒出,细砂堆中有许多细小流水槽,冒出的水夹带着细砂颗粒慢慢流动,长时间可将基底掏空,造成沉降塌陷。 (3)严重程度的流砂。在发生中等程度流砂现象后若未采取措施继续下挖,可能会造成基地冒出的流砂速度加快,基坑底部呈现流动状态,无法继续施工,并可能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而造成周围建筑物或地下管线沉降过大而破坏。所以严重程度的流砂是危害较大的,施工时应避免发生。 2、流砂产生的因素: 根据常发生流砂地区的工程实践及土工分析,可发现引起流砂的因素大致有:(1)易产生流砂的内因条件是:①地下水位较高,水力坡度较大,水流速快,当动水压力

华南理工建筑施工技术作业1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作业 作业: 1、什么叫流砂?流砂防治的措施有哪些? 答:1)粒径很小、无塑性的土壤在动力水压推动下失去稳定,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坑内的现象称为流砂。 2)流砂防治的措施 枯水期施工——工期不紧、丰水位和枯水位相差较大时可考虑 打板桩——常用施工方法 水中挖土——江中、湖中施工常用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用施工方法,如井点降水 地下连续墙法——造价稍高 抛大石块、抢速度施工——已发生流砂时的抢险施工方法 2、简述轻型井点降水系统的安装流程?井点管埋设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答:轻型井点降水系统的安装流程:排放总管→埋设井点管→用弯联管将井点与总管接通→安装抽水设备。井点管埋设的一般方法是:冲孔→埋管→填沙→粘土封口。 3、土方填筑时如何正确选用土料?填土压实的方法有哪些?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一般不能选用淤泥和淤泥质土、膨胀土、有机物含量大于8%的土、含水溶性硫酸盐大于5%的土及含水量不符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 2)压实方法一般有:碾压法、夯实法和振动压实法以及利用运土工具压实法等。 3)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有:回填的土层厚度,回填土的质量,含水量. 4、预制桩锤击沉桩时如何确定沉桩顺序? 答:沉桩顺序可分为由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自中间向四周进行共3种方法。第一种打桩顺序,打桩推进方向宜逐排改变,以免土朝一个方向挤压,而导致土壤挤压不均匀,对于同一排桩,必要时还可采用间隔跳打的方式。对于大面积的桩群,宜采用后两种打桩顺序,以免土壤受到严重挤压,使桩难以打入,或使先打入的桩受挤压而倾斜。大面积的桩群,宜分成几个区域,由多台打桩机采用合理的顺序同时进行打设。 5、简述静压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答:施工工艺流程:测量定位→压桩机就位→吊装喂桩→桩身对中调直→压桩→接桩→再压桩→(送桩)→终止压桩→切割桩头。 6、论述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答: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是通过泥浆保护孔壁、防止坍孔、并对钻头具有冷却润滑作用下,利用泥浆循环排放土渣,从而达到成桩目的的一项施工技术,该施工工艺的流程有:抄平放线→浇筑混凝土面层→挖设泥浆沟→埋设护筒→钻孔→第一次清孔→拆除钻机→沉放钢筋笼→下导管→第二次清孔→加塞→灌注混凝土→上下振动导管→灌注混凝土、成桩→桩机移位。 7、简述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过程。 答:放线定桩位及高程--开挖第一节桩孔土方--支护壁模板放附加钢筋--浇筑第一节护壁砼检查桩位(中心)轴线--架设垂直运输架--安装电动葫芦(卷扬机或木辘轳)--安装吊桶、照明、活动盖板、水泵、通风机等--开挖吊运第二节桩孔土方(修边)--先拆第一节支第二节护壁模板(放附加钢筋)--浇筑第二节护壁砼--检查桩位(中心)轴线--逐层往下循环作业--开挖扩底部分--检查验收--吊放钢筋笼--放砼溜筒(导管)--浇筑桩身砼(随浇随振)--插桩顶钢筋。 8、简述模板系统的组成和基本要求? 答: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保证土木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正确; 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以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3 )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与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等工艺要求;

流沙全面防治方法

关于基坑挖土施工时遇到流沙的防治方法 1、流砂成因 基坑挖土至地下水位以下,当土质为细砂土或粉砂土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一种称为“流砂”的现象,即土颗粒不断地从基坑边或基坑底部冒出的现象。一旦出现流砂,土体边挖边冒流砂,土完全丧失 承载力,至使施工条件恶化,基坑难以挖到设计深度。严重时会引起基坑边坡塌方临近建筑因地基被掏空而出现开裂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流砂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水在土中渗流所产生的动水压力对土体作用的结果。动水压力GD的大小与水力坡度成正比,即水位差愈大,渗透路径L愈短,则GD 愈大。当动水压力大于土的浮重度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颗粒往往会随渗流的水一起流动,涌入基坑内,形成流砂。细颗粒、松散、饱和的非粘性土特别容易发生流砂现象。 2、防治方法 由于产生流砂的主要原因是动水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当动水压力方向向上且足够大时,土颗粒被带出而形成为流砂,而动水压力方向向下时,如发生土颗粒的流动,其方向向下,使土体稳定。因此,在基坑开挖中,防治流砂应从“治水”着手。防治流砂的基本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设法使动水压力方向向下;截断地下水流。 其具体措施有: (1)枯水期施工法枯水期地下水位较低,基坑内外水位差小,动水压力小,就不易产生流砂。 (2)抢挖并抛大石块法分段抢挖土方,使挖土速度超过冒砂速度,在挖至标高后立即铺竹、芦席,(也可就地取材用废旧模板铺在流沙表面)并抛大石块,块石的大面应向下,平放。抛石的厚度一般≥300~500mm,以平衡动水压力,将流砂压住。此法适用于治理局部的或轻微的流砂。 (3)设止水帷幕法将连续的止水支护结构(如连续板桩、深层搅拌桩、密排灌注桩等)打入基坑底面以下一定深度,形成封闭的止水帷幕,从而使地下水只能从支护结构下端向基坑渗流,增加地下水从坑外流入基坑内的渗流路径,减小水力坡度,从而减小动水压力,防止流砂产生。

流砂治理

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流沙。如果改变动水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或者设法改变沉井刃脚外围上下土质物理力学性质,又可将流沙转变为稳定土。在沉井施工中处理流沙的途径有3种:一是设法减小动水压力,二是设法使动水压力向下,三是化学固结形成防渗帷幕。 2.1减小动水压力的施工方法 2.1.1争取在全年最低水位季节施工如果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质属上述4种可能发生流沙的土质,则可以争取在全年最低水位季节施工。因为地下水位低时,沉井内外水位差小,所以动水压力减小。即在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中也就不易发生流沙,至少也可以减轻流沙,从而达到顺利施工的目的。 2.1.2掷大块石在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流沙,沉井下沉缓慢甚至不下沉,往往首先向井底抛下大石块,来增加土的压重,减小动水压力。先减小或阻止流沙出现,然后即组织抢挖,使挖土速度超过冒沙速度,迫使沉井继续下沉,挖至标高后立即铺设芦席并抛大石块把流沙压住,此法用以解决局部或轻微流沙是有效的。如果井内冒沙较快,土完全失去承载力,则抛入井内的石块就会沉入井内的土中,无法阻止流沙。 2.1.3水下挖土在沉井下沉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流沙或采用上述方法处理效果不理想,这时可采用不排水法施工。即使沉井内外在同一高度(同一高程)上,在井内利用潜水挖土或用机械抓斗进行水底作业挖土,使井内水压与井外地下水压相平衡,阻止流沙产生,从而使沉井继续下沉。 2.2使动水压力向下的施工方法在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流沙,如果沉井所处位置地层的地质情况和施工条件较好,可采用井点降水施工方法。井点降水主要是降低沉井外地下水位,使其动水压力方向朝下,因而也就较有效地整治流沙。此法采用较广,但是如果井点施工质量不良,井点降水将会失效,会给工程和附近建筑物沉降带来不良影响。目前常用的井点降水设备有,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喷射井点和电渗井点,供不同渗透系数、降水深度和工程特点选用。 2.2.1轻型井点法轻型井点法是在沉井的四周将许多直径较细的井点管埋入地下蓄水层中,井点管的上端通过弯联管与总管相连接,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点内不断抽出,这样便可将原有地下水位降低至坑底以下。目前,轻型井点抽水设备已有定型产品,主要设备包括:井点管(包括滤管)、总管和抽水设备等。抽水设备宜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并设在总管的中部,以发挥其最大效能。 2.2.2管井井点法在遇有流沙的情况,除采用轻型井点外,还可以土法上马,采用管井井点,特别是在土的渗透系数大,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土层中,采用轻型井点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宜采用管井井点法。管井井点是在沉井周围每隔一定距离设一个管井,每个管井单独用一台抽水泵不断地抽水,从而降低地下水位。根据管井的材料,管井可分为金属管、竹木管与混凝土管等。管井的埋设宜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法。 2.2.3喷射井点法主要设备包括有扬水器的井点管、进水总管、回水总管、高压水泵和循环水池(或水箱)。主要原理是:地下水经高压水泵加压的工作水由扬水器而提升到地面。 2.2.4深井井点法主要设备包括深井、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和排水管路等。地下水 依靠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叶轮的机械力量直接从深井内扬升到地面排出。 2.3化学固结形成防渗帷幕的施工方法利用化学溶液或胶黏剂,通过压力灌注到沉井外围 刃脚下的土层,而将土粒胶黏起来,以改善沉井外围刃脚下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这种处理方法叫化学加固法。其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岩土的力学强度和变形模量,而且还能降低土的渗透性,减小地下水的渗流量,提高土的抗剪强度和抗渗能力,使其在沉井下形成一层新的闭合防渗帷幕,截阻地下水流和治理流沙,使沉井能继续下沉施工,或者预先通过化学加固沉井下沉位置附近可能出现流沙的土层,以形成强度高,抗渗力好的

流沙的内因和外因及防治流沙的途径和方法

流沙的内因和外因及防治流沙的途径和方法 内因:取决于土壤性质,土的孔隙度大,含水量大,粘粒含量少,粉粒多,渗透系数小,排水性能差,等均容易造成流沙。外因:地下水及其产生动力水压的大小。防止总原则“治沙必治水”。途径有三:一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压;二是截住地下水流,三改变动水压的方向。具体措施:枯水期施工、打板桩、水中挖土,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地下连续墙法,拋大石块,抢速度施工 钢筋代换原则 当结构结构是按强度控制时,可按强度等同原则代换,称“等强原则”。当结构按最小配筋率控制时,可按钢筋面积相等的原则代换,称“等面积代换”。当结构按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钢筋的代换需进行裂缝宽度和挠度的验算。 地基验槽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核对其平面位置、平面尺寸、槽低标高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核对土质和地下水情况是否满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设计要求。检查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及空穴,古墓、古井、防空掩体、地下埋设物及相应的位置、深度、性状。方法;观察法验槽和钎探验槽,以观察法为主,辅以钎探法。 地基加固原理:将土质由松变实,将土的含水量由高变低。 什么是后张法?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铺设、张拉预应力筋,并将张拉后的预应力筋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达到不低于75%设计强度后,保证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有足够粘结时,放松预应力筋,借助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 后张法施工工艺 台座准备---刷隔离剂----铺放预应力筋----张拉-----安侧模扎横向筋-----灌注混凝土----养护--放松预应力筋-----脱模-----出槽----堆放 在灌注混凝土时要制作试块-----养护试块---试压试块

流沙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流沙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流沙:是由于强风吹扬而降落的沙粒物质或因风力而跳跃滚动的沙粒沉积物质。 成因:流沙陷阱的成因在于当地的沙粒很特殊,都是非常均匀的球状颗粒,相互间摩擦力小,极易滑动。沙面只要受到一点儿压力,静止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沙粒迅速滑向四周,使外来物转瞬间沉陷下去,沿着深度,沙的湿度就有区别,在两层不同湿度之间产生了相对流动,即形成了流沙。 另外,土体在受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可形成流沙。 流沙的防治主要是消除、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其具体措施有: (1)建造地下连续墙以供承重、护壁,并达到截水防止流沙的发生。 (2)采用不排水的水下挖土,使坑内外水压相平衡,使其无发生流沙的条件,一般沉井挖土均采用此法。 (3)利用枯水季节施工,以便减小坑内外水位差。 (4)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管井井点和深井井点等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的方法进行土方施工,使动水压力方向向下,增大土粒间的压力,从而有效地制止流沙现象发生。 (5)用钢板桩打入坑底一定深度,增加地下水从坑外流入坑内的距离,从而减少水力坡度。达到减小动力压水,防止流沙发生。 基坑、沟槽开挖时,降水与防治流沙、塌方的方法: 1、如果沟槽底部在水平面以下50cm左右,土质为流沙。沟槽开挖的时候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在管道沟槽两册,每布置井点,井点间距为1.5m。降水时间不少于48小时。再开挖沟槽,施工中降水不得间断。管基、管座、接口抹带,应及时进行施工及回填部分土方。 2、小高层中的电梯井,在基础下面50cm左右,出现地下水。本人认识可以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把电梯井四周都布置井点,降水48小时即可施工。但是公司采用了,明沟排水,在坑底挖出1m左右聚水井,然后放水泵和防沙网。这样降水效果很不好。因为,它只能降下表层水,本身就在地下水位以后,所以四周的水会一直渗进来,导致无法施工。而井点降水,就好象一个围墙,把电梯井中的水与四周的地下水隔开了。所以可以降下来。 3、开挖沟槽时,遇到流沙也是很头痛的问题。十分容易滑坡,特别是挖深在四米以下,埋设管道时。首要问题是降水,水和流沙结合以后,流沙象水一下,见缝就流出来了。降水以后采用摸板支护,支撑边坡。施工时特别要注意施工安全。

流砂成因及防治

1、流砂成因 基坑挖土至地下水位以下,当土质为细砂土或粉砂土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一种称为“流砂”的现象,即土颗粒不断地从基坑边或基坑底部冒出的现象。一旦出现流砂,土体边挖边冒流砂,土完全丧失承载力,至使施工条件恶化,基坑难以挖到设计深度。严重时会引起基坑边坡塌方;临近建筑因地基被掏空而出现开裂、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流砂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水在土中渗流所产生的动水压力对土体作用的结果。动水压力G D的大小与水力坡度成正比,即水位差愈大,渗透路径L愈短,则G D愈大。当动水压力大于土的浮重度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颗粒往往会随渗流的水一起流动,涌入基坑内,形成流砂。细颗粒、松散、饱和的非粘性土特别容易发生流砂现象。 2、防治方法 由于产生流砂的主要原因是动水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当动水压力方向向上且足够大时,土颗粒被带出而形成为流砂,而动水压力方向向下时,如发生土颗粒的流动,其方向向下,使土体稳定。因此,在基坑开挖中,防治流砂应从“治水”着手。防治流砂的基本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设法使动水压力方向向下;截断地下水流。其具体措施有:

(1)枯水期施工法枯水期地下水位较低,基坑内外水位差小,动水压力小,就不易产生流砂。 (2)抢挖并抛大石块法分段抢挖土方,使挖土速度超过冒砂速度,在挖至标高后立即铺竹、芦席,并抛大石块,以平衡动水压力,将流砂压住。此法适用于治理局部的或轻微的流砂。 (3)设止水帷幕法将连续的止水支护结构(如连续板桩、深层搅拌桩、密排灌注桩等)打入基坑底面以下一定深度,形成封闭的止水帷幕,从而使地下水只能从支护结构下端向基坑渗流,增加地下水从坑外流入基坑内的渗流路径,减小水力坡度,从而减小动水压力,防止流砂产生。 (4)冻结法将出现流砂区域的土进行冻结,阻止地下水的渗流,以防止流砂发生。 (5)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即采用井点降水法(如轻型井点、管井井点、喷射井点等),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坑底面以下,地下水的渗流向下,则动水压力的方向也向下,从而水不能渗流入基坑内,可有效地防止流砂的发生。因此,此法应用广泛且较可靠。

深基础施工中流沙和管涌现象防治

深基础施工中流沙和管涌现象防治 摘要:根据多年从事深基础施工的经验,对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较有实用性的预防流沙、管涌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基础出现管涌、流沙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深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流沙,管涌,深基础,承压含水土层,不透水土层 在深基础施工中,对基坑的降水要求通常是基础施工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一般工程而言,采取必要的人工降水(如轻型井点降水、深井降水)或抗渗围护等措施均能满足施工要求。但是当遇到地下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如各土层之间的渗透系数差值过大、土层夹有渗透系数很大的粉砂层、地下存在不透水土层和承压含水土层以及基坑附近有人工水管漏水等),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利。因此在深基础施工时,对基坑降水和预防流沙、管涌的措施应特别重视。文中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经验与教训,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就深基础施工时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作一粗浅的总结。 1流沙、管涌成因的分析 1.1流沙的成因 土体在受水浸泡饱和时,土粒中亲水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的密度减小,当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动水压力超过土粒的重力时,土粒产生悬浮流动,即形成流沙。动水压力是产生流沙的一个重要因素。产生流沙的临界条件为: I=(ρ-1)(1-n)。 其中,I为临界水力坡度;ρ为土粒密度;n为土的孔隙率。 1.2管涌的成因 当深基坑距离河塘较近或基坑底下土层中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基坑土体中存在渗透水流,由于土体的不均匀性,土体中某一部位的土颗粒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使填充在土体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而形成涌水通道,即形成管涌(又称翻沙鼓水、泡泉)。当主渗漏涌水通道上的细颗粒被基本带走后,在较强的水流冲刷下,主通道两侧的细颗粒进入涌水主通道,使涌水主通道逐渐变宽,管涌持续时间越长,通道的宽度越宽,继而发生大量涌水和塌方事故。 2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 2.1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管涌

管涌 根据多年从事深基础施工的经验,对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较有实用性的预防流沙、管涌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基础出现管涌、流沙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深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 1.2管涌的成因 当深基坑距离河塘较近或基坑底下土层中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基坑土体中存在渗透水流,由于土体的不均匀性,土体中 某一部位的土颗粒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使填充在土体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而形成涌水通道,即形成管涌(又称翻沙鼓水、泡泉)。当主渗漏涌水通道上的细颗粒被基本带走后,在较强的水流冲刷下,主通道两侧的细颗粒进入涌水主通道,使涌水主通道逐渐变宽,管涌持续时间越长,通道的宽度越宽,继而发生大量涌水和塌方 事故。 2对流沙、管涌的预防措施 2.1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1)为保证深基础施工时基坑不积水,在深基础施工之前,首先应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深基础施工的降水方案。通常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法有人工降水、抗渗围护等,无论 采用什么方案,方案中应对坑中待挖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验算,使降水措施满足地下水位浸润线低于开挖底标高以下 500 mm的施工条件。

2)凡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发现有地下承压水,应事先探明承压水头、不透水层的标高和厚度,并对坑底土体进行抗浮托能力验算。3)对工程所在地的类似深基础施工情况进行必要的调研,吸取其他工程在深基础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 …… 2.2深基础施工实施过程的措施 2.2.1预防和处理流沙、管涌的原则 预防和处理流沙、管涌的原则是“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 2.2.2预防流沙、管涌的基本方法 1)井点降水法:a.当出现流沙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回填深坑将流沙埋没或在深坑中注水,以平衡渗流的动水压力。然后在深坑周围立即补下二级(或三级)井点,待二级(三级)井点降水使 地下水浸润线低于开挖范围以下500 mm后,再继续开挖施工。 b.当深坑接近承压水层时或经计算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满足稳定要求时,可采用井点管穿过不透水层直接抽取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以降低承压水头,从而避免因承压水头过大而形成管涌。 …… 3出现流沙、管涌时的应急措施 3.1基础出现管涌时的应急措施 3.1.1集水井强排法 集水井强排法的前提是基坑底标高在不透水层以上,且待挖土体中的地下水浸润线标高低于坑底标高。如果由于地下承压水的作用基坑出

1流砂的产生原因及防治

1的产生原因及防治 水在土中渗流所产生的动水压力对土体作用的结果, 防治方法:1水下挖水法,2枯水期施工法,3打版桩法,4地下连续墙法,5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流砂现象:动水压力大于水的重力,土粒失去自重,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土粒随这渗流水一起流动的现象 2放坡的形成及因素:放坡的形成有场地土,开挖深度,周围环境,技术经济的合理性等因素决定, 放坡形势,直线形,折线形,阶梯形,分级形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1造成土体内抗剪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水使土的含水量增加,土颗粒之间摩阻力和粘聚力降低2造成土体所受剪应力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坡顶上部的荷载增加和土体自重的增大, 及地下水渗流中动水压力的作用;此外地面水侵入土体的裂缝之中产生静水压力也会土体内的剪 应力增加 3填压得方法:碾压法,夯实法,震动压实 4:填土的方法:填土应分层进行,没层厚度应更据所采用的压实机具及土的种类而定 同一填方工程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将透水性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小的土层下,当填方为 位于倾斜的地面时,应先将斜坡改成阶梯状,然后分层填土,以防填土滑动,回填时应除去填 方去的积水和杂物, 5影响填方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1内因指土质和湿度2外因指压实功能及压实的外界自然和认为的其他因素1含水率的影响2压实功能的影响3铺土厚度的影响,4压实变数的影响,填土压实的质量 检查, 6泥浆护壁的作用:作用:1泥浆在桩孔内孔壁上行成泥皮,将土壁上孔隙填渗密实,避免孔内壁漏水,保持护筒内水压稳定,2泥浆比重大,加大孔内水压力,可以稳定护壁,防治塌孔,3泥浆有 一定粘度,起到携砂排土的作用,4同时对钻头有冷却和润滑作用, 6-1预制桩的沉桩施工方法有锤击法、静力压桩法、振动法和水冲法 2.1.4 打桩顺序⑴由一侧向单一方向打⑵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打:适宜大面积的桩群⑶自中间向四周打:适宜大面积的桩群 4对标高不一的桩应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对不同规格的桩,应遵循“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的原则 7桩基础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及防治 1桩顶桩身被打坏:这种现象一般是桩顶四角周边被打坏,大秃,大碎,钢筋网片外漏,或桩身混泥土崩裂脱落,甚至桩身打断,处理原因:1桩混泥土不密实,或主筋过长,2桩身混泥土保护层太厚, 主筋安放不正3桩顶不平,桩帽不正或不平2过大4桩身混泥土强度等级不高2打歪:桩顶部平,桩身凸肚,桩尖偏心,桩帽不正,使之打歪 3滞桩:打不下去,灌入度突然变小,桩严重回弹,产生原因:1桩顶桩身已被打破坏,2土层中有厚硬土层和孤石,3打桩停歇时间过长,桩身与周围土层固结, 4浮桩:浮桩一下,邻桩上升,产生原因:桩较密集,或打桩顺序不合理 8接槎的位置及做法:接槎是指先砌的砌体和后砌的砌体之间的结合方式。砖墙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的临时间断处,应可能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对于留斜槎有困难时处转角处,可留直槎,但必须留阳槎,不得留阴槎,并设拉结筋,拉结筋的量为每120m墙厚放置1根直径6MM的钢筋,艰巨沿墙高不得超过500MM;深入两端墙中每边均不应小于500mm;埋深长度从墙内留搓处算起,每边不小于500mm,末端应有90度弯钩隔墙与柱不能留斜槎时,可于墙柱中引出阳槎,并于墙的立缝处理预埋拉接筋。砖砌体接槎时,必须将接槎处便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并应填实砂浆,保持灰缝平直, 9实心砖墙的砌筑工艺:抄平,放线,摆砖样,立皮数杆,盘角,挂线,砌筑,勾缝,楼层轴线标高引测及检查等 10模板的基本要求:1要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分的形状,尺寸,及相互位置的正确性 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3构造简单拆装方便,能多次周转使用,并用于钢筋的绑扎于安装,符合混凝土的浇筑, 养护等工艺要求 4接缝严密,不漏浆 模板荷载及组合 1模板及其支架的自重标准值2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3钢筋自重标准值4施工人次及施工设备的荷载标准值5振捣混泥土产生的荷载标准值6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标准值7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11施工缝的设置及处理和设置的部位: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并且间歇时间预计将超过规定时间,应预先选择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 施工缝设置的要求 1柱子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上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2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施工缝留在板底面以下20到30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面3单向板的施工缝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4有主次梁的楼板,应顺着次梁的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在次梁梁跨度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墙体的施工缝应留在门洞口过梁中三分之一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蓄水池等,施工等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宜留置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在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底端处,其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时,水平施工缝可以留在不喜爱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垂直施工缝应留在据地脚螺栓中心线大于250mm处,并不小于5倍螺栓直径。 1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要求及采取的预防措施,那些容易出现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1整体性要求较高,要求连续浇筑,不允许留施工缝,2结构的体积较大,浇筑后产生的水化热较大且不易发散,从而形内外较大的温差,引起温差应力, 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的措施 1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2掺缓凝剂活缓凝型减水剂3选择适宜的砂石级配4尽量减少水泥用量5尽量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6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7扩大浇筑面和散热面,减少浇筑层厚度和浇筑 速度,必要时采用人工导热法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用循环水来降低混凝土温度8用矿渣 水泥或其他泌水性较大的水泥板子的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排除泌水,必要时需要进行二 次振捣9加强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10在混凝土表面以及 内部设置若干个温度观测点,加强观测,一旦出现温差大的情况,便于及时处理 13 常用的大体积砼施工措施有 ①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或粉煤灰水泥; ②掺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也可掺入适量粉煤灰等外掺料; ③采用中粗砂和大粒径、级配良好的石子,尽量减少砼的用水量; ④降低砼入模温度,减少浇筑层厚度,降低砼浇筑速度,必要时在砼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用循环水来降低 砼温度; ⑤加强砼的保湿、保温,采取在砼表面覆盖保温材料或蓄水养护,减少砼表面的热扩散; ⑥与设计方协商,设置“后浇带”。 14混凝土常见的事故及防治:1露筋,即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现象, 产生原因:混凝土在施工中由于震捣等使钢筋位移,或者是施工中没有加设保护垫块,或使工中垫块位移,掉落等,使钢筋紧贴模板,已至保护层厚度不足,可能产生漏筋现象,有时也因为保护层的 混凝土震捣不够密实或模板湿润不够,吸水过多造成掉角而露筋, 2蜂窝:混凝土表面因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的现象, 产生原因:主要是混凝土震捣不够密实。特备是没有逐层振捣,倾倒高度太大,使混凝土产生分层,混凝土和易性不良,导致混凝土施工中分层离析,混凝土运输时间过长,使得在运输过程中离析, 模板施工时密封不严,导致施工中产生跑浆现象,水泥砂浆流失使石子外露产生蜂窝3孔洞:混凝土中孔穴中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的现象称为孔洞 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时有些部位堵塞不通而产生的, 4夹渣:混凝土中夹杂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的现象称为夹渣, 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杂物清理不干净, 5疏松: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的现象 产生原因: 混凝土所用的材料质量不合格, 6外表缺陷:表面麻面,掉皮,起砂,产生原因: 混凝土表面确浆 7外形缺陷: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未湿润,或拆模过早,8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由于承受荷载较大,2由于约束或外加变形引起构件裂缝,3由于材料的条件,4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形成的构件裂缝,5应为环境条件等问题 引起的构件裂缝。 15基层处理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承受荷载时不至于变形。通常用水泥砂浆找平层,细石混凝土找平层或沥青砂浆找平层作为基层,铺设前因洒水,初凝时均应磨平,压实,并检查平整度,1的产生原因及防治 水在土中渗流所产生的动水压力对土体作用的结果, 防治方法:1水下挖水法,2枯水期施工法,3打版桩法,4地下连续墙法,5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流砂现象:动水压力大于水的重力,土粒失去自重,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土粒随这渗流水一起流动的现象 2放坡的形成及因素:放坡的形成有场地土,开挖深度,周围环境,技术经济的合理性等因素决定, 放坡形势,直线形,折线形,阶梯形,分级形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1造成土体内抗剪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水使土的含水量增加,土颗粒之间摩阻力和粘聚力降低2造成土体所受剪应力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坡顶上部的荷载增加和土体自重的增大, 及地下水渗流中动水压力的作用;此外地面水侵入土体的裂缝之中产生静水压力也会土体内的剪 应力增加 3填压得方法:碾压法,夯实法,震动压实 4:填土的方法:填土应分层进行,没层厚度应更据所采用的压实机具及土的种类而定 同一填方工程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将透水性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小的土层下,当填方为 位于倾斜的地面时,应先将斜坡改成阶梯状,然后分层填土,以防填土滑动,回填时应除去填 方去的积水和杂物, 5影响填方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1内因指土质和湿度2外因指压实功能及压实的外界自然和认为的其他因素1含水率的影响2压实功能的影响3铺土厚度的影响,4压实变数的影响,填土压实的质量 检查, 6泥浆护壁的作用:作用:1泥浆在桩孔内孔壁上行成泥皮,将土壁上孔隙填渗密实,避免孔内壁漏水,保持护筒内水压稳定,2泥浆比重大,加大孔内水压力,可以稳定护壁,防治塌孔,3泥浆有 一定粘度,起到携砂排土的作用,4同时对钻头有冷却和润滑作用, 6-1预制桩的沉桩施工方法有锤击法、静力压桩法、振动法和水冲法 2.1.4 打桩顺序⑴由一侧向单一方向打⑵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打:适宜大面积的桩群⑶自中间向四周打:适宜大面积的桩群 4对标高不一的桩应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对不同规格的桩,应遵循“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的原则 7桩基础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及防治 1桩顶桩身被打坏:这种现象一般是桩顶四角周边被打坏,大秃,大碎,钢筋网片外漏,或桩身混泥土崩裂脱落,甚至桩身打断,处理原因:1桩混泥土不密实,或主筋过长,2桩身混泥土保护层太厚, 主筋安放不正3桩顶不平,桩帽不正或不平2过大4桩身混泥土强度等级不高2打歪:桩顶部平,桩身凸肚,桩尖偏心,桩帽不正,使之打歪 3滞桩:打不下去,灌入度突然变小,桩严重回弹,产生原因:1桩顶桩身已被打破坏,2土层中有厚硬土层和孤石,3打桩停歇时间过长,桩身与周围土层固结, 4浮桩:浮桩一下,邻桩上升,产生原因:桩较密集,或打桩顺序不合理 8接槎的位置及做法:接槎是指先砌的砌体和后砌的砌体之间的结合方式。砖墙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的临时间断处,应可能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对于留斜槎有困难时处转角处,可留直槎,但必须留阳槎,不得留阴槎,并设拉结筋,拉结筋的量为每120m墙厚放置1根直径6MM的钢筋,艰巨沿墙高不得超过500MM;深入两端墙中每边均不应小于500mm;埋深长度从墙内留搓处算起,每边不小于500mm,末端应有90度弯钩隔墙与柱不能留斜槎时,可于墙柱中引出阳槎,并于墙的立缝处理预埋拉接筋。砖砌体接槎时,必须将接槎处便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并应填实砂浆,保持灰缝平直, 9实心砖墙的砌筑工艺:抄平,放线,摆砖样,立皮数杆,盘角,挂线,砌筑,勾缝,楼层轴线标高引测及检查等 10模板的基本要求:1要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分的形状,尺寸,及相互位置的正确性 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3构造简单拆装方便,能多次周转使用,并用于钢筋的绑扎于安装,符合混凝土的浇筑, 养护等工艺要求 4接缝严密,不漏浆 模板荷载及组合 1模板及其支架的自重标准值2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3钢筋自重标准值4施工人次及施工设备的荷载标准值5振捣混泥土产生的荷载标准值6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标准值7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11施工缝的设置及处理和设置的部位: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并且间歇时间预计将超过规定时间,应预先选择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 施工缝设置的要求 1柱子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上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2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施工缝留在板底面以下20到30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面3单向板的施工缝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4有主次梁的楼板,应顺着次梁的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在次梁梁跨度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墙体的施工缝应留在门洞口过梁中三分之一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蓄水池等,施工等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宜留置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在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底端处,其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时,水平施工缝可以留在不喜爱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垂直施工缝应留在据地脚螺栓中心线大于250mm处,并不小于5倍螺栓直径。 1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要求及采取的预防措施,那些容易出现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1整体性要求较高,要求连续浇筑,不允许留施工缝,2结构的体积较大,浇筑后产生的水化热较大且不易发散,从而形内外较大的温差,引起温差应力, 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的措施 1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2掺缓凝剂活缓凝型减水剂3选择适宜的砂石级配4尽量减少水泥用量5尽量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6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7扩大浇筑面和散热面,减少浇筑层厚度和浇筑 速度,必要时采用人工导热法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用循环水来降低混凝土温度8用矿渣 水泥或其他泌水性较大的水泥板子的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排除泌水,必要时需要进行二 次振捣9加强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10在混凝土表面以及 内部设置若干个温度观测点,加强观测,一旦出现温差大的情况,便于及时处理 13 常用的大体积砼施工措施有 ①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或粉煤灰水泥; ②掺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也可掺入适量粉煤灰等外掺料; ③采用中粗砂和大粒径、级配良好的石子,尽量减少砼的用水量; ④降低砼入模温度,减少浇筑层厚度,降低砼浇筑速度,必要时在砼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用循环水来降低 砼温度; ⑤加强砼的保湿、保温,采取在砼表面覆盖保温材料或蓄水养护,减少砼表面的热扩散; ⑥与设计方协商,设置“后浇带”。 14混凝土常见的事故及防治:1露筋,即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现象, 产生原因:混凝土在施工中由于震捣等使钢筋位移,或者是施工中没有加设保护垫块,或使工中垫块位移,掉落等,使钢筋紧贴模板,已至保护层厚度不足,可能产生漏筋现象,有时也因为保护层的 混凝土震捣不够密实或模板湿润不够,吸水过多造成掉角而露筋, 2蜂窝:混凝土表面因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的现象, 产生原因:主要是混凝土震捣不够密实。特备是没有逐层振捣,倾倒高度太大,使混凝土产生分层,混凝土和易性不良,导致混凝土施工中分层离析,混凝土运输时间过长,使得在运输过程中离析, 模板施工时密封不严,导致施工中产生跑浆现象,水泥砂浆流失使石子外露产生蜂窝3孔洞:混凝土中孔穴中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的现象称为孔洞 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时有些部位堵塞不通而产生的, 4夹渣:混凝土中夹杂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的现象称为夹渣, 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杂物清理不干净, 5疏松: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的现象 产生原因: 混凝土所用的材料质量不合格, 6外表缺陷:表面麻面,掉皮,起砂,产生原因: 混凝土表面确浆 7外形缺陷: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未湿润,或拆模过早,8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由于承受荷载较大,2由于约束或外加变形引起构件裂缝,3由于材料的条件,4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形成的构件裂缝,5应为环境条件等问题 引起的构件裂缝。 15基层处理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承受荷载时不至于变形。通常用水泥砂浆找平层,细石混凝土找平层或沥青砂浆找平层作为基层,铺设前因洒水,初凝时均应磨平,压实,并检查平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