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清除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靶向清除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靶向清除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Chin J Nerv Ment Dis Vol.38,No.2February2012·综述·

doi:10.3969/j.issn.1002-0152.2012.01.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30772228)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300052)

△中国民航大学医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年第38卷第2期

HIFs)的产生,从而刺激GBM产生大量的VEGF,进而促进微血管的形成。GSCs和肿瘤细胞对缺氧的反应是不一样的,HIF1a产生于所有的肿瘤细胞,而HIF2a只产生于GSCs,正常的神经祖细胞不表达;更重要的是HIF2a的表达和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差相一致[13]。提示HIF2a可作为GSCs的特异性作用靶点,下调或抑制HIF2a的表达在减少GSCs数量的同时又能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Folkins等[14]发现抗血管药物联合细胞毒药物可以减少移植瘤中脑肿瘤干细胞的数量。传统的化学治疗能杀伤血管中的内皮细胞,但化疗间期,血管里的内皮细胞又得到了恢复,而采用节律化疗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小剂量持续给药,即抑制了肿瘤内皮细胞的分裂和生存,又阻止了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招募[15]。针对血管或内皮细胞的治疗,均能干扰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的功能,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还消弱了肿瘤的根本,即niche中的肿瘤干细胞;针对GSCs的治疗在杀伤干细胞的同时也能减少肿瘤血管的形成。

3诱导分化治疗

GSCs和神经干细胞具有某些相似的特性,其中之一就是多向分化潜能。胶质母细胞瘤或移植瘤来源的GSCs拥有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或神经元的能力。这些已分化的细胞就丧失了体外扩增细胞和体内繁殖肿瘤的能力,同时对传统的抗肿瘤治疗变得敏感,提示诱导干细胞分化的治疗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策略。诱导静止的肿瘤干细胞分化为更成熟的肿瘤细胞的方法包括: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表观遗传学分化治疗、使用micro-RNAs改变基因表达谱等。

一些参与诱导肿瘤干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已经被确认,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 proteins,BMPs)是细胞活素类家族的成员,可以抑制GSCs分裂并能促进其分化为星形及神经类细胞,体内针对GCSc的BMP4可以显著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和减少肿瘤侵袭[16]。BMPs能促进GSCs向胶质细胞分化,但同时也发现来源于某个胶质母细胞瘤的GSC 对于BMP的反应显示出增强的细胞分裂而不是分化,这是因为此份标本的GSCs由于表观遗传沉默而不表达骨形态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 protein receptor1B,BMPR1B)[17]。利用干扰RNA筛选方法,沉默转化/转录域相关蛋白(trans-formation/transcription domain-associated protein,TRRAP)被发现能增加GSCs的分化,敲低TRRAP表达使GSCs对凋亡刺激物敏感,抑制细胞周期进程,阻碍体内肿瘤形成,显示出TRRAP能保持GSCs的干细胞性质和致瘤性[18]。微小RNA (microRNA)被证实在胶质瘤细胞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于正常脑组织和非干细胞性细胞,miR-451在GSCs中表达是减少的,其过表达能抑制干细胞的分裂并诱导其分化,外源性表达miR-451能干扰胶质瘤干细胞球的形成和阻碍其形成的肿瘤的生长[19]。高级别胶质瘤中miR-124和miR-127的表达是偏低的,其过表达也能抑制GSCs的增殖,促进GSCs的分化[20]。

4针对特殊的细胞表面分子的治疗

表达于GSCs的表面分子可能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理想的目标,这几个分子是:CD133(prominin-1)、CD15、L1CAM、A2B5。尽管CD133已经被广泛的用作GSCs的标志物,但是正常的神经干细胞也表达CD133,限制其应用。这些分子中,以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应用前景最好,它表达于GSCs,对GSCs的保持、生存和功能起关键作用。L1CAM介导细胞外和细胞内信号传导,调节细胞粘附、迁移、生存、生长和肿瘤细胞侵袭。相比于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的神经祖细胞,L1CAM在GSCs中高表达。使用特异性的shRNA敲低L1CAM能干扰体外的干细胞形成细胞球和GSCs生长,针对胶质瘤干细胞中的L1CAM的治疗可以显著抑制颅内荷GBM 移植瘤鼠的肿瘤生长和延长荷瘤鼠的寿命[21]。

5干扰信号通路的治疗

尽管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激发了很大的兴趣,但关于肿瘤干细胞的分子信号通路研究才刚刚开始,肿瘤干细胞即享有实体干细胞或祖细胞的某些特性,又在基因和分子信号水平不同于正常的干细胞。寻找GSCs特有的信号通路,利用特异性抗体、小分子抑制剂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干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从而降低干细胞的增值,阻遏恶性转化。

Notch调节正常神经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GSCs比非干性的细胞拥有更高的Notch活性。γ-secretase抑制剂(GCIs)能阻断Notch通路,阻碍干细胞球的生长和克隆形成,治疗裸鼠皮下的胶质瘤,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动物生存期,其机制是消弱AKT和STAT3磷酸化作用来减少肿瘤干细胞分裂和增加其凋亡[22]。磷酸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通路是另一个候选目标,小分子Akt抑制剂能有效地减少GSCs的数量,抑制侵袭和迁移,并在体内抑制肿瘤生长[23]。Hedgehog通路在GSCs中也发现被激活,Hedgehog抑制剂环杷明消除了GSCs的体外克隆性生长和抑制了体内的肿瘤产生[24]。A20是NF-κB通路的调解物,在GSCs 中过表达,携带shRNA的腺病毒转染GSCs能敲低A20,进而减弱GSCs的自我更新,生长和易于凋亡[25]。GSCs高表达c-Myc 基因,shRNA减弱c-Myc的表达,相比于非干细胞GSCs表现出增值减缓、凋亡增加、细胞周期停滞,体外形成细胞球和体内成瘤能力均消失[26]。最近发现,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4,CXCR4)高表达于胶质瘤干细胞系,在传统血清培养的细胞系中低表达。AMD3100是CXCR4的拮抗剂,能抑制体外细胞的迁移和减弱体内高侵袭性的胶质瘤干细胞系移植瘤的生长[27]。

6免疫治疗

大脑被认为是一个免疫豁免的区域,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受选择性血脑屏障的影响,只有活化的T细胞能到达颅内。最

119

Chin J Nerv Ment Dis Vol.38,No.2February2012

近的一些研究显示GSCs能通过相关肿瘤抗原的缺少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及免疫治疗的杀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Wei等[28]观察到GSCs能显著的抑制T细胞分裂和活化作用,诱导调节细胞(regulatory T-cell)产生和触发T细胞凋亡。所以GSCs可能促使肿瘤逃避免疫监视,消除GSCs或诱导GSCs分化能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反应。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信号可能刺激GSCs的生长和生存,其受体alpha(interleukin6 receptor alpha,IL6Ralpha)和糖蛋白130(glycoprotein130,gp130)优先表达于GSCs,阻断其受体或干扰IL6的表达能抑制GSCs 的增殖达到阻碍肿瘤的生长及延长荷GSCs来源的胶质瘤鼠的生存期及明显消弱了GSCs的增殖能力。临床上,IL6的配体和受体增加的患者往往生存期减少,显示出针对IL6信号的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29]。通过穿孔素介导的机制,溶细胞的T淋巴细胞(cytolytic T lymphocytes,CTL)能杀死GSCs,Brown等A-[30]证实,一组来源于高级别胶质瘤的刚传代的GSCs,能被CD8(+)CTL识别并清除,为用免疫方法清除这类细胞打下了基础。

7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

在现代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基因疗法和病毒治疗两个方面,病毒显示了可喜的效果,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GSCs,即利用条件依赖性复制的带有某种目的基因的病毒,靶向作用于自我更新的GSCs,达到杀伤GSCs的要求。病毒治疗的溶瘤作用是通过肿瘤细胞内病毒的复制导致肿瘤细胞的溶解来实现的,为达到有效的溶瘤活性,载体必须满足:对肿瘤的高选择性,轻微的脑部或全身的毒副作用,穿过脑组织渗透到肿瘤残腔外的肿瘤灶,在激起免疫反应的情况下仍保持病毒活性。目前,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在医治人胶质瘤方面收获甚微,主要的阻碍因素是肿瘤选择性差、转染效率低、由于病毒基因随机插入激活癌基因引起的医源性肿瘤的风险[2]。解决上面问题的一个新的方法是设计载体不仅针对肿瘤细胞而且特异性作用于占很小组成部分的GSCs。

溶瘤腺病毒Delta-24-RGD作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来源的肿瘤干细胞,能引起细胞的自噬性死亡,荷脑肿瘤干细胞来源的胶质瘤鼠在接受Delta-24-RGD治疗后,平均能活到66.3d,而对照组是38.5d[31]。溶瘤疱疹病毒oHSV G47delta strain感染GSCs形成的神经球,引起溶瘤细胞死亡,残存的GSCs的下一代细胞不能再形成干细胞球,瘤内注入G47delta,能明显的改善荷GSC来源的原位肿瘤鼠的生存[32]。DCX(doublecortin)是脑特异的基因,主要表达于神经干/祖细胞和新生的神经元但在其它脑细胞如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中缺失;U87胶质瘤细胞系中DCX的表达引起恶性型的丧失:停止分裂,失去迁移能力,不能引导免疫缺陷动物颅内肿瘤的发展,U87来源的原位肿瘤中直接注入表达DCX的慢病毒,肿瘤的体积减少了60%,动物的总体生存期显著的提高[33]。在一些肿瘤细胞,胚胎干细胞基因SirT1表达于CD133(+)GSCs,表达shRNA的慢病毒载体能敲低CD133(+)GSCs的SirT1表达,沉默SirT1,使CD133(+)细胞变得对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敏感,增强了IR诱导的凋亡[5]。

8问题和展望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有非常相似的特性,针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的治疗怎样才能在清除肿瘤干细胞的同时而不损伤或少损伤正常的神经干细胞,或者在杀伤肿瘤干细胞的同时给予预防认知紊乱的药物,纠正由于正常神经干细胞受到误伤引起的功能障碍。这需要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区别,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和特异性。Wang等[34]证明CD133(-)的肿瘤细胞在裸大鼠上也能形成肿瘤,并在肿瘤中发现了CD133(+)的细胞,体内传代几次后恶性程度增加,血管形成明显。可见鉴定GSCs的专有标志物目前还没发现,需要努力寻找脑肿瘤干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进而用于靶向治疗,也显示出只针对肿瘤干细胞或者分化的肿瘤细胞的治疗是不充分的,残存的细胞可能分化为其他基因型的细胞,需要联合几种方案全面的消除肿瘤细胞。GSCs是不是像肿瘤细胞一样也具有高度不均一性?肿瘤生长和维持的干细胞、抵抗性的干细胞、侵袭或迁移的干细胞、促进血管形成的干细胞等是同一种干细胞还是不同亚类的干细胞,针对GSCs的治疗能全歼这些细胞吗?不同的患者肿瘤干细胞的数量和突变的基因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在全面了解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上,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35]。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中取得的好的治疗效果,可能应用于临床起效并不是很大。针对GSCs的治疗道路是曲折的,也刚刚起步,却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可能彻底治愈胶质瘤的办法。

参考文献

Dey M,Ulasov IV,Lesniak MS.Virotherapy against malignant glioma stem cells[J].Cancer Lett,2010,289(1):1-10.

Frosina G.Frontiers in targeting glioma stem cells[J].Eur J Cancer,2011,47(4):496-507.

Bao S,Wu Q,McLendon RE,et al.Glioma stem cells pro-mote radioresistance by preferential activation of the DNA dam-age response[J].Nature,2006,444(7120):756-760.

Wang J,Wakeman TP,Lathia JD,et al.Notch promotes ra-dioresistance of glioma stem cells[J].Stem Cells,2010,28(1):17-28.

Chang CJ,Hsu CC,Yung MC,et al.Enhanced radiosensitiv-ity and radiation-induced apoptosis in glioma CD133-positive cells by knockdown of SirT1express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9,380(2):236-242.

Li WQ,Li YM,Tao BB,et al.Downregulation of ABCG2ex-pression in glioblastoma cancer stem cells with miRNA-328 may decrease their chemoresistance[J].Med Sci Monit,2010,16(10):27-30.

Martin V,Xu J,Pabbisetty SK,et al.Tie2-mediated mul-[1]

[2]

[3]

[4]

[5]

[6]

[7]

120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年第38卷第2期

tidrug resistance in malignant gliomas is associated with upreg-ulation of ABC transporters[J].Oncogene,2009,28(24):2358-2363.

Carmeliet P,Jain RK.Angiogenesis in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J].Nature,2000,407(6801):249-57.

Wang HM,Yang XJ,Dong XT,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CD133-positive cell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mi-crovessels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1,91(11):781-785.

Calabrese C,Poppleton H,Kocak M,et al.A perivascular niche for brain tumor stem cells[J].Cancer Cell,2007,11(1):69-82.

Folkins C,Shaked Y,Man S,et al.Glioma tumor stem-like cells promote tumor angiogenesis and vasculogenesis vi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stromal-derived factor1[J].Cancer Res,2009,69(18):7243-7251.

Wang R,Chadalavada K,Wilshire J,et al.Glioblastoma stem-like cells give rise to tumour endothelium[J].Nature,2010,468(7325):829-833.

Li Z,Bao S,Wu Q,et al.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regulate tumorigenic capacity of glioma stem cells[J].Cancer Cell,2009,15(6):501-513.

Folkins C,Man S,Xu P,et al.Anticancer therapies combining antiangiogenic and tumor cell cytotoxic effects reduce the tumor stem-like cell fraction in glioma xenograft tumors[J].Cancer Res,2007,67(8):3560-3564.

Stoelting S,Trefzer T,Kisro J,et al.Low-dose oral metronomic chemotherapy prevents mobiliz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to the blood of cancer patients[J].In Vivo,2008,22(6):831-836.

Piccirillo SG,Reynolds BA,Zanetti N,et al.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inhibit the tumorigenic potential of human brain tumour-initiating cells[J].Nature,2006,444(7120):761-765.Lee J,Son MJ,Woolard K,et al.Epigenetic-mediated dysfunc-tion of th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pathway inhibits differen-tiation of glioblastoma-initiating cells[J].Cancer Cell,2008,13(1):69-80.

Wurdak H,Zhu S,Romero A,et al.An RNAi screen identifies TRRAP as a regulator of brain tumor-initiating cell differentia-tion[J].Cell Stem Cell,2010,6(1):37-47.

Gal H,Pandi G,Kanner AA,et al.MIR-451and Imatinib me-sylate inhibit tumor growth of Glioblastoma stem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8,376(1):86-90.

Silber J,Lim DA,Petritsch C,et al.miR-124and miR-137in-hibit proliferation of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cells and induce differentiation of brain tumor stem cells[J].BMC Med,2008,6:14.

Bao S,Wu Q,Li Z,et al.Targeting cancer stem cells through L1CAM suppresses glioma growth[J].Cancer Res,2008,68(15):6043-6048.

Fan X,Khaki L,Zhu TS,et al.NOTCH pathway blockade de-pletes CD133-positive glioblastoma cells and inhibits growth of tumor neurospheres and xenografts[J].Stem Cells,2010,28(1):5-16.

Eyler CE,Foo WC,LaFiura KM,et al.Brain cancer stem cells display preferential sensitivity to Akt inhibition[J].Stem Cells,2008,26(12):3027-3036.

Bar EE,Chaudhry A,Lin A,et al.Cyclopamine-mediated hedgehog pathway inhibition depletes stem-like cancer cells in glioblastoma[J].Stem Cells,2007,25(10):2524-2533.Hjelmeland AB,Wu Q,Wickman S,et al.Targeting A20de-creases glioma stem cell survival and tumor growth[J].PLoS Bi-ol,2010,8(2):e1000319.

Wang J,Wang H,Li Z,et al.c-Myc is required for mainte-nance of glioma cancer stem cells[J].PLoS One,2008,3(11):e3769.

Schulte A,Gunther HS,Phillips HS,et al.A distinct subset of glioma cell lines with stem cell-like properties reflects the tran-scriptional phenotype of glioblastomas and overexpresses CXCR4 as therapeutic target[J].Glia,2011,59(4):590-602.

Wei J,Barr J,Kong LY,et al.Glioma-associated cancer-initiat-ing cells induce immunosuppression[J].Clin Cancer Res,2010,16(2):461-473.

Wang H,Lathia JD,Wu Q,et al.Targeting interleukin6sig-naling suppresses glioma stem cell survival and tumor growth[J].Stem Cells,2009,27(10):2393-2404.

Brown CE,Starr R,Martinez C,et al.Recognition and killing of brain tumor stem-like initiating cells by CD8+cytolytic T cells [J].Cancer Res,2009,69(23):8886-8893.

Jiang H,Gomez-Manzano C,Aoki H,et al.Examin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Delta-24-RGD in brain tumor stem cells:role of autophagic cell death[J].J Natl Cancer Inst,2007,99(18):1410-1414.

Wakimoto H,Kesari S,Farrell CJ,et al.Human glioblastoma-derived cancer stem cells:establishment of invasive glioma mod-els and treatment with 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vectors[J].Cancer Res,2009,69(8):3472-3481.

Santra M,Zhang X,Santra S,et al.Ectopic doublecortin gene expression suppresses the malignant phenotype in glioblastoma cells[J].Cancer Res,2006,66(24):11726-11735.

Wang J,Sakariassen PO,Tsinkalovsky O,et al.CD133nega-tive glioma cells form tumors in nude rats and give rise to CD133 positive cells[J].Int J Cancer,2008,122(4):761-768.

杨学军,江涛,陈忠平,等.脑胶质瘤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与临床实践[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6):321-322.

【中图分类号】R651(收稿日期:2011-08-21)【文献标识码】A(责任编辑:甘章平)

[8][9]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121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要点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要点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主要的分子病理

标记物(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二、影像学诊断 (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点 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CT和MRI。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在图像信息上MRI优于CT。 常规MRI扫描,主要获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 像及进行磁共振对比剂的强化扫描。 脑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内各部位。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PET成像特征各异。目前广泛使用的示踪剂为18F-FDG。 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拟行活检时,可用PET确定病变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 (二)脑胶质瘤鉴别诊断 1. 脑内转移性病变:脑内转移性病变以多发病变较为常见,多位于脑皮层下,大小不等,水肿程度不一,表现多样,多数为环状或结节样强化影。

神经胶质瘤生物学及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瘤生物学及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08T16:26:27.9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5期作者:刘佳鑫1 周帅1 钱希颖1 陈立1 赵建华1(通讯作[导读] 会研究出各种方法针对各位肿瘤治疗,这些研究上的进步必将会对神经胶质瘤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1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恶性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神经上皮细胞的癌变所致,也是最常见和病死率最高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转移与肿瘤血管的新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关于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关于病人的预后依然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所在,研究者一直尝试从分子角度对胶质瘤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提供胶质瘤的诊断标志物和特异治疗靶点是该领域 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在此,本文将针对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综述,为神经胶质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神经上皮;辅助治疗;基因治疗【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004-02 神经胶质瘤亦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目前,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在我国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中占据首位[1],根据胶质瘤细胞的分化情况可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以及髓母细胞瘤等,其中以多形性胶质细胞瘤最为常见,发病部位多见于大脑半球[2]。神经胶质瘤特点为增殖迅速、分化能力差、侵袭性较强,目前手术方法不能完全切除肿瘤,术后进行放疗、化疗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上统计肿瘤细胞对放疗辐射的耐受性可能会造成残余病灶的再次一次复发,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又一大难题。虽然该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是其预后十分不理想,复发率较高使其生存期较短。目前认为神经胶质瘤的诱发因素较多,其中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化学因素等多种诱发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脑肿瘤的发生,多因素诱发脑肿瘤的发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寻求能够有效治疗胶质瘤,并抑制胶质瘤侵袭复发特性的发生成为医学界攻关难题。随着生物靶向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更侧重于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但是分子治疗机制尚却不完全清楚。 1.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普遍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神经元以外的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持续分裂繁殖的能力,还能修复破碎的神经元。有着调节、吸收某种活性物质的特定功能,并具有滋养神经元的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具有突起,但没有轴突,同时也不会产生一些特有的动作电位。 胶质细胞尚无传导功能,但对神经元的物质代谢与正常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神经胶质细胞内含许多胶质细丝酸性蛋白,对来源不同的肿瘤的鉴别和诊断都有重大意义,许刚柱[3]等研究发现,CD105在胶质瘤内呈特异性高表达,这提示CD105可能在胶质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徐舒等研究发现,CD105阳性的胶质瘤组织微血管形态多倾向于新生血管,且随着肿瘤病理级别的升高更加活跃,说明CD105的检测可作为新生血管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参与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包括对细胞生长繁殖中的作用、在众多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细胞之间粘附的作用都有助于阐述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肿瘤细胞转移、增殖以及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神经胶质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都可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或其他蛋白水解酶来提供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对血管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 2.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快速增殖、侵袭性强、细胞分化较差等特点。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呈多样化,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神经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界限不易区分,使得手术切除病灶难度加大,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治疗神经胶质瘤的希望所在。目前实践表明,单一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术后的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可能会引起肿瘤细胞产生耐受性,容易造成肿瘤的复发。放射治疗及化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维持甚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基因治疗是将一种或几种基因导入患者肿瘤靶细胞,清除特定靶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各种治疗方法无法达到对胶质瘤的彻底治愈,且因为缺乏针对靶细胞的特异性,寻找关键的分子靶点,阻断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成为目前研究者广为关注的重点。Nett"等检测了少突胶质细胞瘤中CD105-MVD、CD34-MVD和VEGF的表达,探讨了其与肿瘤血管新生的关系,发现CD105-MVD与CD34-MVD和VEGF相比,其表达明显升高,且在高级别胶质瘤中表达量差异更明显。这说明CD105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中抗血管形成的理想靶点,但由于使血管内皮杀伤性药物高效与既定受体特异性结合是抗血管治疗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因此,抑制胶质细胞瘤侵袭特性的治疗成为医学界的又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完善和基因治疗技术的日益进步,关于恶性胶质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同时为胶质瘤的治疗开启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但是目前关于神经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阶段,基因治疗还只能切断肿瘤发生中的一个微小环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够阻断肿瘤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基因治疗将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必然趋势,从发病机制切入进行病理研究也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不管是哪种治疗方法,都还有固有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才是制约胶质瘤基因治疗发展的关键所在。 3.神经胶质瘤与miRNA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1993年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现第1个miRNA lin-4,此后大量研究表明,miRNA调控细胞和生物体内重要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增殖、生长、凋亡、分化和代谢等。近年来研究发现,miR-21具有原癌基因的活性,且在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组织中高表达,因此,高表达的miR-21可作为判断GBM独立预后的指标之一,Her-mansen等发现miR-21不仅存在于肿瘤细胞中,也存在于肿瘤血管中,这说明在神经胶质瘤的预后中miR-21具有重要作用。Gwak等推测,沉默miR-21可增强细胞自噬,也能降低恶性胶质瘤细胞对放疗的抵抗,同时为解释放疗耐受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miR-34a又具有抑癌基因作用,miR-34a的下游调控基因研究显示,miR-34a能够抑制原癌基因c-Met、Notch1、Notch2和CDK6的表达,而Yu等过体外实验证实了miR-34a对Notch1的调控作用,因此miR-34a可作为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目前关于miRNA作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胶质瘤的发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脑胶质瘤晚期靶向治疗能活几年

脑胶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部肿瘤,早期的时候症状不是很明显,患者也不会在意,当感觉到明显不适时病情已是晚期。在脑胶质瘤晚期,由于化疗药物的局限性及副作用,不少病人会选择进口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可以精准打击肿瘤细胞,抑制癌情进展,延长病人生存期。那么,脑胶质瘤晚期靶向治疗能活几年呢? 靶向药物延长的生存期因人而异 其实,靶向药物的有效性不高,从事中医治癌数十载的肿瘤老中医袁希福,就曾接诊过不少服用靶向药的脑胶质瘤病人,他曾举例说明:“靶向药必须得做检测。靶向治疗就是打鸟,基因检测后适合,就是猎枪知道鸟的具体位置,没有这个靶点,你就不知道这个鸟在哪呢,开枪也只是无用功。” 靶向药物只是针对具有靶点的肿瘤细胞有效,灭杀部分肿瘤后,患者的负荷减轻,生存期也就有所延长。但是靶点肿瘤细胞,有被靶向药清除干净的时候,一般在六个月左右后,靶点肿瘤就没有了,靶向药也就失效了。而后其它不具备靶点的癌细胞,会继续存在,这样也就导致靶向药物,仅能做到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那么,具体脑胶质瘤晚期接受靶向治疗能活几年呢?这要看患者体内有多少靶点的肿瘤,若是治疗后,疗效较好,可以多活几年。若是基因检测没有靶向,服用靶向药物也无益。 脑胶质瘤晚期也可以通过中药巩固延长生命 近年来,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脑胶质瘤患者会寻求中医治疗,延长病人生存期。其实,不仅是灭杀肿瘤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通过整体免疫调整亦可。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脑胶质瘤不是简单的肿块,尽管手术不断增加、化疗药物不断进步,可整体生存率未有明显提升。脑胶质瘤应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据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院长指出:癌症的产生是机体受内因与外因多种因素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正常器官组织基因突变的结果。癌肿仅是全身性病变的局部显现,并不能全部指代癌症。癌症更似一种疾病状况,患者内环境紊乱,持续诱发正常细胞基因突变。 中医治癌能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医讲究整体施治,提高及巩固病人的免疫机能、体质,维持机体免疫与肿瘤的对抗平衡,稳定内环境,让肿块不明显变化,不增不减,稳定、静态。从而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生存期、生存质量得以保障。 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就有许多脑胶质瘤病人以袁希福院长提出的三联平衡理念为指导进行治疗,辩证论治,坚持服用中药,有效减轻了痛苦,存活五年、十年以上。甚至有一些被确诊晚期,可能存活不足半年的病人,也实现了临床康复。 现分享服用袁希福教授配制的中药后病情好转的患者真实文字记录 【案例1】赵俊义(化名),男,43岁,脑胶质瘤 2011年11月份时,赵俊义突然说不出话,人也无任何意识地趴在地上。经过详细检查,赵俊义被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赵俊义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随后又接受放疗。 在放疗过程中,赵俊义经病友介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服用袁希福院长开的中药后,赵俊义自觉身体有了明显好转,用药3个月后,胳膊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明显扩大,行动灵活,大脑反应迟钝也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

(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药物治疗胶质瘤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20, 9(2), 78-84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039971.html,/journal/pi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039971.html,/10.12677/pi.2020.92012 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ed Mechanisms about Treatment of Glioma by Medicine Yingying Zhang, Yue T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r. 3rd, 2020; accepted: Mar. 18th, 2020; published: Mar. 25th, 2020 Abstract High degree of malignancy and easy to invade and metastasiz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ioma, and the common methods used to treat glioma are surgery, radiation therapy, and medication now. The first treatment is difficult to completely remove lesions, because the boundary between tumor and surrounding normal tissues is not clear. The second therapy is harmful and costly. So medical treat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hemotherapeutic drugs or mo-noclonal antibodies 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ction in the research or marke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levant mechanisms of drug treatment for glioma. Keywords Tumor Invasion, Glioma, Tumor Suppressor 药物治疗胶质瘤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张莹莹,童玥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20年3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18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25日 摘要 胶质瘤恶性程度高,容易侵袭和转移,手术治疗、放射疗法和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而由于胶质瘤易侵袭,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不清晰,手术治疗很难将肿瘤病灶完全清除,放射疗法对身体伤害大,成本高,因此药物辅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研究中或已上市的针对胶质瘤的化疗药物或单抗类药物繁多,作用的靶点也不甚相同,本文就药物治疗胶质瘤最新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类和靶向治疗研究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类和靶向治疗研究 江涛赵雅度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微 阵列(microarray)技术的发展,对人体实体性肿瘤瘤细胞信 号传导通路有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对其表面受体变化、生长 因子、抑癌基因、癌基因变化作出的诊断,可以反映出某一具 体的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如:分化异常、无限生长、转 移侵袭、抗化疗药物与放疗敏感性等瘤细胞的相关生物信 息,是对传统病理分类诊断的重要补充¨?。 分子病理是对瘤细胞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是在组织 病理基础上进行亚分类,这种分类可以指导我们对实体性肿 瘤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4 o。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o,单纯 手术治疗胶质瘤疗效颇不理想,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包 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手术与放射治疗临床上 都为局部治疗,而化疗是一种全脑治疗(全身治疗),在预防 术后胶质瘤复发、侵袭性生长起着一定作用。由于基因治疗 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尚待定论。目前,被认为最有 前途的另一种临床治疗方法为免疫治疗,这种技术在美国已 进入临床Ⅲ期,预计将会有新的进展。 人体实体性肿瘤在分子病理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方案已取得了重大进展¨’9o。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 目前研究最多的靶点,许多癌细胞表面有EGFR的表达或过 度表达,43%~89%的肺癌患者存在EGFR过度表达。针对 胶质细胞起源 .综述. 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合并其功能抑制,TKI已于2003年在美国上市,2005年 在我国上市;另一类是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MAb),可与 EGFR的细胞外结合区域结合,从而阻断配体与EGFR的结 合与活化,MAb已于2004年在美国上市。这样不论细胞外 阻断EGFR的结合或抑制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功能,均可影响 癌细胞的信号传递系统,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 性生长。以上两种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明 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改善患者的症状。另一个成功的 例子是乳腺癌的靶向治疗,美国FDA新近批准的针对HER一 2/NEU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新药群司珠单抗(trastuzumab), 可以明显提高HER-2/NEU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关于胶质瘤的靶向分子治疗,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胶质 瘤从始祖细胞发生、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的主要环节¨“”o 见图1:简要说明了始祖胶质瘤细胞发生、发展为胶质母细 胞的主要过程和关键基因的变化。始祖胶质瘤细胞发生、发 展为胶质母细胞瘤主要有两种起源,一种是以EGFR起源, 直接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另一种是以v53突变,发展为间

脑胶质瘤晚期不做手术该怎么治疗

现在的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很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疾病,尤其是脑部疾病,脑胶质瘤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很多患者会首先考虑手术,能够直接切除肿块,短期内控制病情发展,但手术并非适合所有的患者,尤其是病情进入晚期后,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患者一般状况较差,不能也不适合手术,那脑胶质瘤晚期不做手术该怎么治疗呢? 面对脑胶质瘤,有许多患者普遍认为,癌瘤就是瘤子,切掉就行了,因此对手术寄予厚望,当被告知无法手术时,就认为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其实现在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越来越多,即使晚期患者不能手术,也不意味着无药可救,还是有不少患者积极寻求非手术的治疗,如放化疗和中医治疗,使得病情得到控制,痛苦得以减轻,生存期也有所延长。 对于脑胶质瘤晚期的治疗,放化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机体内癌细胞的抑杀,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缓解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时间。但众所周知,放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会影响患者生存期。因此对于放化疗一定要慎重选择,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合适的方案。针对放化疗的副作用,患者可以联合中医药的治疗,通过减轻毒副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降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在脑胶质瘤的治疗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应用也比较广泛,除了能联合西医进行综合治疗外,也能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尤其是年龄大、身体弱、转移范围广,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的患者。中医治疗讲究以人为本,从患者整体出发,把补充元气放在首位,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去除恶性肿瘤生存的环境,一方面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肿瘤细胞,一方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作为一家以“救死扶伤,关爱生命”为宗旨,以“愿天下苍生无癌痛”为理想,以“厚德、有道、自助、自强”为院训,以“让中医抗癌造福全人类”为使命的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在辩证与辨病的基础上,通过扶正、通淤、祛毒,改善广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使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同时,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也逐渐恢复平衡,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生命,一些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为了更好的弘扬国粹中医,让中医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在袁希福的号召下,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先后组织召开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每次大会的召开无论是对肿瘤患者的康复、对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亦或是对中医事业发展,都是一件好事,促使人们对中医由不了解到了解、由误解到理解、由曲解到通解。 部分参考案例: 赵俊义(化名),男,43岁,脑胶质瘤,河南新乡人 2011年11月份时,赵俊义突然说不出话,人也无任何意识地趴在地上。经过详细检查,赵俊义被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赵俊义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随后又接受放疗。在放疗过程中,赵俊义经病友介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中央区附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中央区附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汪洪江,刘永亮,董德宏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50%左右[1]。而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与生存质量与手术切除程度密切相关,彻底切除肿瘤是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但中央区附近的功能区胶质瘤易造成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而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切除。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中央区胶质瘤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5~64岁,平均38.2岁。左侧11例,右侧8例。 1.2 临床表现癫痫发作14例,进行性一侧肢体无力16例,肢体麻木7例,检查视乳头水肿6例。 1.3 肿瘤大小和部位肿瘤直径2~5 cm 12例,大于 5 cm 7例。紧邻中央区前方9例,中央区后方6例,位于中央区下方4例。 1.4 影像学特征 19例均行头部CT检查,肿瘤呈现均匀低密度影,无强化12例,混杂密度,不规则强化5例,混杂密度伴钙化,无强化2例。17例行MRI检查,T1低信号,T2高信号,无强化9例,

T1略低信号,T2略高信号,有强化6例,T1略低信号,T2高信号,无强化2例。3例可见囊性变。大多数病例可显示周围脑水肿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

1.5 治疗方法上述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依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皮层切开点。肿瘤主体位于中央沟前方,采用仰卧位,从中央前回前方进入。主体位于中央沟后方,采用侧卧位,从中央后回后方进入,若主体位于中央前回下方,从MRI上仔细辨认肿瘤主体(或生发中心)及中央沟受推挤方向、程度,若肿瘤主体靠前,中央沟推向后方,自中央前回前方进入,若肿瘤主体相对靠后,中央沟推向前方,自中央后回进入。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术后16例接受1个疗程的放疗。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19例中,手术肉眼全切15例,占79%,次全切4例。术后肢体功能障碍较前减轻3例,不变5例,术后早期(一般3~4天)加重,而后肢体功能有所恢复7例,加重4例。无手术死亡。 2.2 术后病理星形细胞瘤17例,其中低级别(Ⅰ~Ⅱ级)13例,高级别(Ⅲ~Ⅳ级)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前言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肿瘤,其中以恶性者(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III,IV级)多见。虽然CNS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和诊治措施,但是,一般III级者生存2-3年,IV级(如胶质母细胞瘤)1年左右。近来,欧美等国先后制订了有关胶质瘤处理的指南或推荐,对规范和提高CNS胶质瘤的诊治很有助益。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偱证医学五级分类,随机对照研究"CONSORT",以及指南"AGREE"程序,多人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磋商,评估文献的证据质量,达成推荐级别。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CNS 恶性胶质瘤的诊治,更好地为广大病人及其家属服务。 1.概述 胶质瘤为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Ⅲ、Ⅳ级为恶性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77.5%。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老年人群尤为明显。一般认为恶性胶质瘤的发生是机体内部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及体征。

目前,恶性胶质瘤主要依靠MRI和CT影像学诊断,通过肿瘤切除术或活检术明确病理学诊断,分子、基因水平的病理学诊断研究正逐步深入。对恶性胶质瘤的治疗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疗法的综合治疗。手术主张安全、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而功能MRI、术中MRI、神经导航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该目的的实现。放疗可杀灭或抑制残余肿瘤细胞,延长生存。替莫唑胺(TMZ)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已成为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标准方案。 2. 恶性胶质瘤的诊断 恶性胶质瘤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以神经系统功能缺失伴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影像学诊断方面强烈推荐MRI平扫加增强为主,CT为辅。MRI的表现是:平扫通常为混杂信号病灶,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 为不均匀高信号,伴有出血、坏死或囊变,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肿瘤常沿白质纤维束扩散。增强时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CT平扫示密度不均匀,常见出血、坏死或囊变,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均较明显。增强为显著不均匀强化,不规则或环状强化。 推荐MRI特殊功能检查(MRS、PWI、DWI、DTI)、PET和SPECT 检查等,主用于鉴别诊断、术前评估和疗效评价。 3.恶性胶质瘤的病理诊断及生物学标记 强烈推荐严格按照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恶性胶质瘤进行病理诊断和分级。为配合胶质瘤病人的治疗、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强烈推荐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选择性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如GFAP, Olig2, EMA, p53, MGMT, Ki67和1p/19q LOH。

胶质瘤免疫治疗探究进展综述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刘海龙 摘要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较高恶性程度,尤其是三期和四期胶质瘤,以及高复发率,其治疗方式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则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切除,甚至不能切除。免疫治疗在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免疫疗法包括使用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等。免疫治疗辅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缓其他治疗方式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胶质瘤免疫治疗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占颅内肿瘤的40—50%,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根据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统计,胶质瘤的综合发病年龄在30—40岁范围内,以大脑半球胶质瘤最为多见。根据Knudso的“二次打击”学说,目前虽对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缺乏完全清楚的认识,但认为诱发肿瘤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为主,如头痛、呕吐、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胶质瘤认识的深入,对其治疗已经由原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发展为如今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治疗等。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的发病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有关,故对于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来达到防御肿瘤和杀伤肿瘤的目的,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具有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轻、长期记忆等特点。人体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细胞核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中巨噬细胞、CD8+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监测和杀伤起到了重要作用。免疫治疗则主要是通过调控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巨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中的CD8+T淋巴细胞起作用,包括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几种方法。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胶质瘤细胞本身即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TGF-10、PGE-2等,这些细胞因子协同或拮抗,相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等。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细胞因子作用于人体,发挥其自身的细胞毒作用或辅助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辅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2)增强NK细胞的溶解细胞作用;3)刺激T细胞、NK细胞分泌IFN-γ;4)血管形成抑制剂;5)增强肿瘤细胞MHC抗原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6)抑制部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诱导分化。 目前,经常使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Ohno等人和Ogbomo等人主要对EGFRvⅢ展开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3C10/CD3δ,EGFRvⅢ可以渗透到肿瘤内部作用于肿瘤细胞,明显延缓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干扰素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已被多数研究人员重视,部分使用IFN-β,部分使用IFN-γ。田道锋、郭宗泽和李光宗等人主要对IFN-β进行了研究。田道锋等人将MSCs-hIFN-β瘤内注射观察荷瘤鼠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时间,使用MRI显示肿瘤大小,幷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组织IFN-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体外培养C6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体内发现注射MSCs-hIFN-β可以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郭宗泽等人则使用IFN-

脑胶质瘤病人晚期为什么疼痛怎么办

脑胶质瘤源自神经胶质细胞的病变,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也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疾病。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当脑胶质瘤到了晚期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症状表现也越来越多,而疼痛非常常见,常常令患者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那脑胶质瘤病人晚期为什么疼痛怎么办呢? 疼痛是脑胶质瘤晚期常见的症状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剧,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脑胶质瘤晚期疼痛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压迫神经,出现其他脏器组织的扩散转移以及治疗的损伤等。当出现疼痛症状时,可以采用三阶梯止痛法,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按阶梯用药,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镇痛效果,但患者需要按时、按量的长期用药,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会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治标不治本。 对于脑胶质瘤晚期患者来说,要想从根本上缓解疼痛,关键是要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并减轻其他治疗带来的损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当脑胶质瘤到了晚期时,手术切除的几率较低,放化疗虽然能控制病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症状,但是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需要慎重考虑。中医治疗脑胶质瘤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耐受。中医治疗重在治本,从患者的整体出发,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还有助于调节机体内紊乱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指出癌症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毒”。他强调: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从而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 “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概括地说,就是联系到“虚”“淤”“毒”三大病因,以“扶正”“通淤”“排毒”辨证施治,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如今,在该理论的指导用药下,众多肿瘤患者受益,如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部分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赵俊义(化名),男,43岁,脑胶质瘤,河南新乡人 2011年11月份时,赵俊义突然说不出话,人也无任何意识地趴在地上。经过详细检查,赵俊义被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赵俊义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随后又接受放疗。在放疗过程中,赵俊义经病友介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2012年4月26日,赵俊义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初诊,仅用药1个月,胳膊疼痛减轻了;2个月后,胳膊能缓慢抬起了。看到治疗希望后,赵俊义此后一直坚持服用中药。用药至2014年年底时,复查结果一切正常,随后按照袁希福院长建议定期服用即可。 2017年9月24日,赵俊义受邀参加了希福中医第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他的身体一切如常,平时打打牌,出去转转,为家人做做饭,生活

脑胶质瘤晚期吃靶向药可以坚持多久

脑胶质瘤一种脑肿瘤疾病,疾病前期无任何症状,所以很多患者在不知情的时候已经患有胶质瘤了,危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影响了日常生活。临床上很多患者在确诊病情时已经进入晚期了,此时常伴随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较低,药物治疗成了常用的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靶向药的治疗方式,其治疗后的生存期也备受关注,那脑胶质瘤晚期吃靶向药可以坚持多久呢? 关于脑胶质瘤晚期吃靶向药可以坚持多久这个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要看患者的治疗效果、身体状况、心态等。与传统化疗药相比,靶向药具有高效低毒等优势,有很多患者经治疗后能够使病情得到控制,生存期也有所延长,但靶向药也会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肝肾损伤等症状,且极易产生耐药性,一般患者在服药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耐药,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另外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靶向药,一般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基因突变呈现阳性才会有效。靶向药的治疗费用也很高,在治疗前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 对于脑胶质瘤晚期的治疗,患者还可以选择安全、副作用小的中医,几乎不会损伤机体,基本上不会产生副作用,像年龄大、身体弱的患者也能使用。中医治疗脑胶质瘤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注重对患者进行整体的治疗和调理,在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的同时,能够调理患者机体,为患者补充元气,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另外中医联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如辅助靶向药,有助于减缓患者耐药的程度,缓解不良反应,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袁希福认为:中医是治疗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应当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袁希福指出癌症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毒”。他强调: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从而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 三联平衡理论在指导用药时使用内服外用相结合,病变与经络穴位相结合、治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攻毒与扶正并重,调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显示出多靶点、全方位、多通道、立体战的灵活策略,因而比单一的药品治疗效果好、持久。多年来,在该理论的指导用药下,部分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如在该院先后举办的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上,很多参会患者都已生存多年,通过他们的分享让众多肿瘤患者看到了治疗希望,树立了战胜癌魔的信心。 案例1:赵俊义(化名),男,43岁,脑胶质瘤,河南新乡人 2011年11月份时,赵俊义突然说不出话,人也无任何意识地趴在地上。经过详细检查,赵俊义被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赵俊义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随后又接受放疗。在放疗过程中,赵俊义经病友介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2012年4月26日,赵俊义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初诊,仅用药1个月,胳膊疼痛减轻了;2个月后,胳膊能缓慢抬起了。看到治疗希望后,赵俊义此后一直坚持服用中药。用药至2014年年底时,复查结果一切正常,随后按照袁希福院长建议定期服用即可。 2017年9月24日,赵俊义受邀参加了希福中医第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他的身体一切如常,平时打打牌,出去转转,为家人做做饭,生活怡然自得。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最新 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文章摘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5月第30卷第5期P435-444 文章作者:江涛 一、意义和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GBM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15个月。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WHO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WHO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近10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除了种族、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临床常见因素,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对临床应用均有深远的意义。 指南由资深专家参与拟订,可靠性、实用性强,指南中的分子标志物是治疗的靶点、预测因子或判断预后的指标,也能作为制订行业规范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 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 -8)/10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3位。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肿瘤致死率排序,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 -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 87/10万,位列十大高病死率肿瘤之第9位。以恶性胶质瘤为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及家庭负担,一直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 四、现有的胶质瘤分类系统 胶质瘤是指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本指南中特指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局限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性胶质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