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的群体

二、早期的受众研究:受众是非常被动的,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后认识到不那么被

动的。

三、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也就各有差

异,在媒介提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媒介的接受有很强的影响。有加强有削弱

4、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的心里选择过程:

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的接受性,他们会从自己原有的意见、兴趣

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的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看作是与自己原有

意见相一致的,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的信息时,人们也会将他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

观点不一致的部分。

传播内容:

一、信息的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

1、普通含义上的消息、情况等

2、信息科学中的信息

3、哲学角度的信息

二、信息的分类:

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

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

3、复原性和刺激性信息:娱乐

三、对信息流量的控制:

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

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

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

符号:

一、符号的概念:(信息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的)

二、符号的构成:

能指:声响、形象

————偶然的、约定俗成、变动

所指:意义、内容

三、语言符号的陷阱:

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四、语言失当现象:

1、死线抽象。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看问题,详略不得当

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的符号

1、作用:

(1)补充语言符号的不足(4)否定

(2)替代(5)重复

(3)强调(6)调节

2、类型:

(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

(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

(3)类语言:人们发出的有声但无固定语义的符号

(4)空间与距离:

(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

媒介分析:

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

二、传播的两大类:传统的和现代的(口语、书面语和大众传播)

三、传播媒介的偏倚性:

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

(2)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可克服空间的现实

2、传播的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的尊重

(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

麦克卢汉的媒体决定论:

一、麦克卢汉和他的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机机器新娘》《媒介即信息》《理解媒介》

二、媒介即讯息(内容)太宽泛

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一)、感觉的平衡与人类文明发展史

1、口语传播

2、文字印刷传播

3、电子传播

(二)、地球村与电子媒介:把破旧的时间概念化,整个世界变成地球村四、媒介的冷与热:

信息的清晰度想象力发挥程度参与程度

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一、《空间感的失落》

二、梅洛维茨对麦克卢汉和戈夫曼涅论的吸收,符号互动论,拟剧论

三、三大观点:

1、情境就是信息系统自然场所

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3、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1)不同类型的受众群得合并

( 2)原先接受顺序的改变

( 3)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

传播的控制研究:

一、传播者概念(个人组织和机构)

二、传播控制的含义(失控与受控)

三、传播中控制存在的必然性:

1、对信息选择的必然要求

2、利益集团对社会进行控制的必然要求

3、全社会对危害性信息过滤的共同要求

4、传播过程中传授的双方控制与反控制的意图总是存在

四、控制研究的内容:

1、传播者失控情况

2、传播者受控情况

3、传播控制的手段和形式

守门人研究

一、守门人理论总结:

1、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终止的守门员

2、守门员的行为中,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两方面

3、从整个社会体制上看,大众媒介起着关键守门员作用

4、镜子理论、客观原则论

传播者受控研究

一、布里德的潜网理论:《编辑部的社会控制》

二、《传播的四肿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有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

微观:劝服动机,说服动机引走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有效结果

宏观:一切的传播行为引起的长短期、预期、非预期一切的有效结果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心理、态度、行动

1、认知心理知识构层得变化

2、心理态度价值观态度

3、行动行动改变

传播行为到底产没产生效果从以上三层面考查而非行动才有效果

三、传播效果的类型(戈尔丁的分类)

1、短期的预期的

2、短期的非预期的

3、长期的预期的

4、长期的非预期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一、早期的强大效果论

二、有限效果论

(一)、伊里调查与《人民的选择》

(二)、《创新与普及》和多级传播论(信息流影响流)(三)、《个人影响》与中介因素

(四)、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与五项一般定理

(五)、霍大兰的“说服性传播”研究

三、宏观效果研究与强有力效果论

1、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凡是大众媒介作为热点报到的会成为人们热议的问题

调查热点媒介嫁衣强调的调查人们认为的热点

2、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1)、三个命题

(2)、意图环境

(3)、舆论概念

3、格博纳的培养分析

4、蒂奇诺的知沟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样本总体

种类: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1、界定调查总体

2、编制抽样框

3、设计和抽取样本

4、样本代表性评估

(三)、样本量的确定:

1、样本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准程度

3、时间、人力、财力的限制

4、研究的目的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

二、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科学客观准确简明

(二)、问卷结构:卷首语——指导材料——问题——结束语

三、内容分析法: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质量的分析

(一)、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

(二)、内容分析的步骤:

确定分析单元——制定分类标准——抽取分析样本——实施统计计划

控制实验法

四、控制实验法:

(一)、控制实验法:对实验因素和变量加以人为控制,通过前后对比获得相关资料的研究方法。

(二)、基本要素:

1、实验者

2、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3、实验对象:实验组、控制组

4、实验观测:事前事后

(三)、步骤:

1、确定假设命题

2、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

3、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

4、前测

5、实施实验刺激

6、后测

7、统计分析

传播过程的模式:

一、关于模式:

1、概念: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化形式

2、类型:文字、图像、数字

二、线性模式:

1、拉斯维尔的5W模式和布雷多克的7W模式

2、香农——韦弗的数字模式

三、控制论模式:

1、奥古斯都——施拉姆模式

2、是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四、系统论模式:

1、赖利夫妇模式

2、马莱茨克模式

传播的类型:

一、自我传播(内向传播:人内传播)

自我痛客我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人际传播

1、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自之间借助语言和飞语言符号及其他媒介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传播活动

2、人际传播的特点:

(1)、可以使用的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

(2)、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4)、具有强烈的个人化特征

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群体传播:群体内部之间或群体对外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2、群体传播的特点:

(1)、规模较大

(2)、双向互动性较弱

(3)、传播效果较强

(4)、非个人化

3、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群体传播活动

四、大众传播:(大数原则)

1、概念:职业传播者和媒介组织利用现代话的传播媒介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过程、

2、特点:

(1)、职业性和专业性

(2)、传播内容的公开性

(3)、受众的广泛性与匿名性

(4)、反馈的有限性

传播的功能:

一、皮亚杰的二元说(社交性、自我中心性)

二、托尔曼的工具性

三、斯蒂芬森的游戏论(工作传播、游戏传播)

四、麦奎尔的使用与满足论:

1、信息功能

2、发展个性功能

3、与社会整合

4、娱乐功能

拉斯韦尔和赖特的功能理论:

1、环境监视(雷达功能)

2、社会协调(整合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社会化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分析:

一、1948年《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

二、三大功能:

1、授予社会地位

2、重申社会准则

3、麻醉功能:(1)、以关注代替行动

(2)、肯定现状、养成服从主义

(3)、大众文化造成大众鉴赏力的下降

三、三大功能之间的联系:

1、第二个功能的实现以第一个功能为基础

2、第三个功能的失调导致转变为第一个功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一、媒介背景(高度发达的媒介)

二、政治背景(寻求新的政治斗争方式、民意测试)

三、经济背景:(1、广告2、媒介本身的盈利)

四、军事背景:(两次世界大战)

五、社会背景(媒介日渐强大的影响力)

六、科学背景:

(一)、与传播学有关的各种学科的繁荣

(二)、“三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1、香农的信息论

2、维纳的控制论:系统内秩序维持的一段法则的科学

3、系统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系统: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要素的总和整体大约部分想家的总和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经验学派:

1、定义:传播学派行政学派管理学派经验学派实用主义色彩

2、经验学派的形成:

(1)、五大社会科学形成强势

(2)、各种基金会、财团的资助

3、特点:

(1)、方法论: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方法

(2)、实用主义目的

(3)、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二、批判学派

(一)、概念:一欧洲为中心的主要致力于传播现象之深层背景的考察、注重传统即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强调传统与社会的联系,力图站在现有社会秩序之外,拒绝承认现存秩序的合法性,并自觉的以批判现存秩序为己任的传播学研究学派

(二)、批判学派的形成:

1、欧洲人文关怀和批判传统

2、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的发源

(三)、批判学派的特点:

1、以马西为思想背景

2、深刻的状态意识和怀疑精神

3、定性研究方法为主

(四)、批判学派的三大研究领域

1、传播与意识形态

2、传播与大众文化

3、传播与垄断控制

(五)、批判学派中的分支流派

1、政治经济学派(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垄断)

2、文化研究学派

3、意识形态的文化研究学派

4、哈贝马其的公共领域理论

三、两大学派的区别:

1、挑选出来进行研究的问题不同

2、研究方法不同

3、表现出的意识形态不同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的群体 二、早期的受众研究:受众是非常被动的,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后 认识到不那么被动的。 三、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 也就各有差 异,在媒介提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 择、理解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媒介的接受有很强的影响。有加强有削 弱 4、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的心里选择过程: 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的接受性,他们会从自己原有的 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的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看作是 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的,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的信息时,人们也会将他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一部分,而 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部分。 传播内容: 一、信息的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 1、普通含义上的消息、情况等 2、信息科学中的信息 3、哲学角度的信息 二、信息的分类: 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 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 3、复原性和刺激性信息:娱乐 三、对信息流量的控制: 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 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 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 符号: 一、符号的概念:(信息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的)

科学研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主导推动力量,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科学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进入20世纪,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国家的竞争中,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关键。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国家安全中的突出重要性,人们开始越来越紧密地把科学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科学是重要的国家资源的观点开始更加深入地影响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科学研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国家利益产生越来越大重要性。在学习完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之后,明白了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 回顾往昔,六十年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经过艰难的探索,其间,也走了弯路,吃了苦头,几经波澜。百年之交,千年之会的今天,终于迎来当今这个凭实力兴国强民的21世纪大发展时期,回首过去远至几百年近至几十年的悠悠历史,我们不难总结,20世纪乃至近代几个世纪从来都属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代率先完成科技革命,把国家经济推向繁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繁荣的经济进而将国家的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向更高层次。可以说,繁荣和成就来源于科技与创新,科技与创新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又直接对其他领域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国家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大了国家利益。对科学的研究是科技进步的源泉和根源,科学研究进行的程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科技革新的速度和程度,无疑这会影响国家大局利益。 不难理解,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科学研究能够产生新领域的发现,新发现势必会对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产生助推作用,韬光养晦的民族和国家都将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置于重要地位。 当今,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了科学研究。对于我国来说,迅速提升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可以说,科学的发展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传播效果理论

一、枪弹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又称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needletheory),或“刺激—反应”论,S-R论,传送带理论(transmissionbelttheory),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 1、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理论不足: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 3、案例: 美国广播剧《星球大战》引起全国恐慌。 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读广播剧播出,在全美引起了大恐慌,几百万听众相信确有其事而纷纷出逃。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会有很强的影响。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也叫“最低效果法则”,由霍普.克拉伯提出,是对枪弹论的否定。 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的靶子。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受影响。大众媒介通过许多中介起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地。 案例: 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

1942~1945年间,霍夫兰等人受军方邀请对“二战”中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士兵观看系列片《我们问什么打仗》,以确定每一部电影对士兵的态度或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宣传片在传播普遍事实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没有明显改变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其效果是有限的。 (1)传播者的特性: 信源的信誉、知名度越高,权威性、专业性越强,传播效果就越好。 但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还会出现“睡眠者效应”,即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受可信度的负面影响,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信度的影响减弱或消失后,信息本身的说服效果才得以充分发挥。即信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的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对消息的短期效果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传播技巧: “一面提示”、“两面提示”: 只说一面的讯息对于原先就赞同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低的人非常奏效; 两面都说的讯息对于原先就反对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高的人更为有效。 1“两面提示”后来由麦奎尔发展成为“防疫论”。 (防疫论:由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提出,目的是为了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他认为:人的信念、思想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到攻击时,便无力抵御。要增强人思想上的防疫力,一是可以使用滋补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二可以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实验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有效。当对象们接触到对于基本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时,会形成某种通用的

国外基础研究评估的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基础研究评估的进展及对我国的启 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基础研究评估兴起的原因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随着基础研究的研究范围、规模和深度的不断扩大,对基础研究进行评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1)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学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都对基础研究的社会和经济回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需要对其进行评估。 (2)公共基础研究经费资助的制约。60、70年代以来,基础研究设备、设施等开支日益增加,许多欧美国家都面临着基础研究经费分配相对不足的局面,而且广大纳税人、资助者和政府等也希望了解自己的钱究竟用得如何,是否发挥了最佳效益。 (3)原有的评估理论与方法存在问题。例如同行评议尽管是长期以来最主要的评估基础研究质量和确定资源配置的方法,但在现实中存在诸如不利于新兴或

交叉学科成果的涌现、同行的主观性不易控制等很多问题。 (4)资助公共基础研究的各种国际组织、机构的影响力和作用的不断扩大。例如,欧盟近年来始终大力资助各种战略性基础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欧盟整体和各成员国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力。随着资助强度、规模和范围的不断增大,迫切需要了解所资助的基础研究对企业、成员国乃至整个欧洲层面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而促进了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2国外基础研究评估的主要理论、方法与模型 同行评议(peerreview)是长期以来各国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基础研究质量的评估方法,其本质上属于科学自身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而近年来兴起的科学计量学(包括文献计量学、专利分析等)则更适合于对基础研究的外部定量评价。概括起来,当前从定性、定量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对基础研究评估与测度的一些理论、方法,大体可以归结为:主观分析和经验方法、经济学方法、数学方法、综合评价法。总的来说,由于对于基础研究和经济间的复杂关系和作用机制尚缺乏清晰的理解,对其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比较完善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非常盛行的科学经济

受众研究方案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的群体 二、早期的受众研究:受众是非常被动的,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的。 三、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 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媒介的接受有很强的影响。有加强有削弱 4、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的心里选择过程: 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的接受性,他们会从自己原有的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 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的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看作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的,即 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的信息时,人们也会将他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 观点不一致的部分。 传播内容: 一、信息的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 1、普通含义上的消息、情况等 2、信息科学中的信息 3、哲学角度的信息 二、信息的分类: 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 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 3、复原性和刺激性信息:娱乐 三、对信息流量的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 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 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 符号: 一、符号的概念:(信息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的) 二、符号的构成: 能指:声响、形象 ------- 偶然的、约定俗成、变动 所指:意义、内容 三、语言符号的陷阱: 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四、语言失当现象: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作者:白春礼《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2日01版)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基本理念,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这是我国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引领型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的基础和关键。 一、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加快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和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基础研究产生的创新成果,是保证重大应用具有关键知识产权的核心。与科技成果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研究阶段就开始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多数产业大而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

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不足,也制约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要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基础研究不断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并不断产生颠覆性技术,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而促进经济格局和产业生态重大深刻调整。当前,科技发达国家竞相推出一系列新的国家战略,增加创新投入,加强前瞻布局,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并开辟新的产业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竞争新优势。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实现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国际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被引频次以及专利授权数都位居国际前列,取得了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干细胞、量子科学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重要学科方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载人航天、高铁、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

10.劝服研究有万能效果论、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万能效果论 (万能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16.◆万能效果论的依据. 答(1)赫斯特报系在促进美西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2)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电台播放的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 (3)纳粹运用心理宣传。 (4)美国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广告公司林立,尤其是媒体广告越来越发达,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风尚产生很大影响。 17.◆简述魔弹论的成效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答:第一,必须有一个强权制度作为传播后盾。 第二,受众除了一种信息来源别没其它信息来源。 第三,强大的效果的取得还要看媒介使用方法的得当与否。 有限效果论: 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有限效果论:即有限效果模式,正是建立在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流派的研究基础上的,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劝服效果的研究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是拉扎菲尔德等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两极传播”和“意见领袖”的存在,此外还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罗杰斯等衣阿华学者的“创新—扩散”研究:另一主要流派是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他们的“传播与态度变化”较有影响,其关心的焦点也主要是劝服的功能。 19.◆拉扎菲尔德他们发现了“两极传播”“意见领袖”的存在。由此,他们对媒介效果的结论是:对受众的影响远非“魔术般的”或“不可抗拒”,而是恰恰相反,影响极为有限。模式可表述为:(1)媒介的影响通常经过中介因素产生,是间接的、辅助的、有限的;(2)这种影响并不表现为导致受众意见的改变,而是加强了受众本身的意见。这里的“中介因素”即指“意见领袖”以及某些社会关系和受传者自身的接收态势。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基础科学问题。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的必需邵分。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述。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得主要理论: 一、大众传播得“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得群体 二、早期得受众研究:受众就是非常被动得,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后认识到不那么 被动得。 三、受众研究得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与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得性格也就各有差 异,在媒介提供信息得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受众得社会关系对媒介得接受有很强得影响。有加强有削弱 4、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得心里选择过程: 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得接受性,她们会从自己原有得意见、兴趣 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得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得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就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瞧作就是与自己 原有意见相一致得,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得信息时,人们也会将她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得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得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 观点不一致得部分。 传播内容: 一、信息得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得反映 1、普通含义上得消息、情况等 2、信息科学中得信息 3、哲学角度得信息 二、信息得分类: 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 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 3、复原性与刺激性信息:娱乐 三、对信息流量得控制: 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 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 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 符号: 一、符号得概念:(信息就是以符号得形式传播得) 二、符号得构成: 能指:声响、形象 -———偶然得、约定俗成、变动 所指:意义、内容 三、语言符号得陷阱: 1、语言就是静态得,实际就是动态得 2、语言就是有限得,实际就是无限得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文字材料格式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的名称 纲要: 一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四预期成果形式 五组织保障 一、重要意义 组织开展该重点研发任务的重要意义,如1)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关于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如1)与该项研发任务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与产品、2)国际研究前沿、3)我国当前具备的研究基础、4)与国际的差距以及5)我国开展该项研发任务的优势、创新点及产业化前景。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关于总体目标与任务部署的考虑,如着重在基础前沿部署、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部署、应用示范上开展部署,或者围绕任务目标开展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部署。对需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任务作出专门说明。 四、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取得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以及商业模式,重点要说明预期形成的产业、产品及其市场应用前景。 五、组织保障 预计所需资金的考虑,包括总量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和其他渠道资金等。提出组织各方力量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与组织保障需求。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参考题目: 1 “特色饲草料资源安全生产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生物饲料添加剂研发与应用“大专家——畜产品安全 ——各省市 2 生物饲料添加剂 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应用对象“牛羊” 3 益生菌——酶制剂——植物提取物——肽——有机微量元素——发酵饲料 4 益生菌——健康和生长基础——评价——筛出菌研发产品——应用技术 5 酶制剂(针对牛羊的酶——纤维素酶/植酸酶)——表达/新型酶制剂的研究(结构与功能),包括新型酶制剂的表达和基因工程——获得酶制剂产品——应用技术 6 植物提取物—— 肽——功能肽(hepcidin) 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基础研究???

受众分析详细笔记

第五章受众 一、受众研究 ●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内容包括: 1.通过大量具体传播过程的抽象和研究,分析受众在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要求和表现,参与传播活动的规律,寻求信息和反馈的动机,心理活动等。 2.为减少社会各种因素对船舶活动受众的干扰,也研究保证受众权利顺利实现的方式,研究协调受众与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关系。 3.研究受众内部成分,各种不同类型手中的特点。 ●受众定义。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特点:众多而分散;混杂无组织;不断流动变化;受众之间关系复杂。 ●分类: 按人口学要素:如性别、年龄、国籍、职业、宗教等。 按受众面对传播媒介、内容的表现:高级受众、普通受众。 按受众对信息的关注程度、范围:广泛性的受众、专门性的受众。也称广受受众、窄受受众。按受众与媒介的交换性质:宣传型、市场型。 ●目的: 1.获知信息;2消遣娱乐;3求知;4交往联系。 ●受众心理: 1选择心理。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 2从众心理。 3逆反心理。受众对不符合自身预存立场(原有心理定势)的信息所产生的抗拒心理。 4认知心理、好奇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里等其他。 ●权利:1.知晓权;2传递、交流、讨论的权利;3监督批评权力。 ●受众与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 一、受众对传播活动的控制。 1主动控制。是手中有目的、主动的控制行为。如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 2被动控制。受众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不自觉产生的被动控制。如遵从性心理、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等。 二、受众的培养和改造。受众受到媒体的影响,不仅是接受媒介发布的信息,而且被传播的形式所改造。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 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阐述受众特征。 认为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主要是由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性格、态度的差别所决定的。德弗勒等认为造成个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的差别;个人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差别;个人所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立场、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的差别;每个人原有经验和态度被带进对新事物的理解时造成的差别。受众中存在的这些差别是无法消除的,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第三人效果理论 ?定义: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和“你(们)”不会产生影响,却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第三人是谁? ?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他(们)”; ?由信息发布者界定的信息传播中的直接受众之外的旁观第三者。?内涵: ?感知维度上,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行为维度上,这种媒体会对他人产生更大影响的估计反过来会导致自身采取某些行动(常见是支持限制媒体)。 ?产生原因: ?人性中为了建立自身优越感而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特质; ?出于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同时不受到媒体的影响; ?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感和自主性,将自身受到的媒体影响投射到他人身上; ?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误归因于外界环境,而将他人失误归因于其自身; ?人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和事实影响力; ?人们在对自身思考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影响因素: ?对讯息的评价产生的影响;(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 ?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这里的社会距离指的是“第一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 ?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产生的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对自己能力的预期) ?个人的群体归属感产生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 ?社会影响(不利): ?导致信息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型媒体发展; ?所得出的关于公众的论断流于主观和武断,缺乏科学性; ?对自身的传播效果过于乐观和夸大。 ?意义: ?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 ?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 ?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 ?对现象的解释意义 ?对现象的预测意义 ?对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局限性:精确性问题:究竟是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 ?实例中的理论:以人肉搜索为例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媒介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在有劝服性质和负面性质的媒体信息中存在尤广。 ?人肉搜索事件: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后人们开始熟悉它的效能,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使其为大众所周知,短短几年时间,人肉搜索一 发不可收拾,在网络世界里掀起了一阵狂风大浪,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 “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2007年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华南虎事 件”,2008年的“死亡博客事件”、“林嘉祥事件”等。 ?“人肉搜索”现象出现之后,在庆幸人肉搜索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它又恰恰造成权利滥用,导致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

有限效果理论

有限效果理论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枪弹理论的否定,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不能直接改变受众对事物的态度,因为有许多因素对受众做出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以及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群体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个人差异决定传媒无法像枪弹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击倒”所有的人。 社会类别的差异论,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可以根据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以及经济收入等人口学意义上的相似而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些因人口学因素相同或相似而结成的群体,又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心理结构,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因此,统一群体中的成员在传媒的选择、内容的接触甚至对信息的反应上都会有很多统一的地方。而不同群体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公司必须关注这种差异,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社会关系决定不存在魔弹效应。因为人是生存在自己的关系网中,有意无意地包含在各种利益集团之中,各种利益纠葛决定媒体无法发出能够击倒所有人的“魔弹”,人们也不是束手待毙的靶子。例如,在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欧盟对中国的铝轮毂发起反倾销调查,尽管欧盟发起调查的理由听起来言之凿凿。但中国政府、中国的轮毂行业不仅不相信欧盟的说法,反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中国没有对欧洲进行倾销。这是典型的经济体之间、利益集团间的博弈,欧洲媒体发射出再多的“子弹”也无法“击倒”中国的受众。反而,倒是很容易使双方的公众形成了同仇敌忾的抗衡之势。 魔弹理论和有限效果理论作为一对对立的理论,演绎着受众研究的历史,从理论的发展看,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越是和平时期研究的难度越大,因为在没有生死问题需要抉择的时候,利益纠葛决定着人们思维取向和行为取向,人们在利益方面的兴奋点越多,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就越大,而这种取向又是媒体和研究者所难以把握的。在今天,以这种传统的思维就更难以研究传播效果了,因为在互联网上,你经常无法区分谁是传播者,谁是被传播者。表面看,一则消息是由网站发出的,但实际上是网络编辑接受了某个博客的传播,随后电视可能将网站发出的消息扩大化,更多的人可能在网络上热炒这则消息…… 既然效果是有限的,那么厂家和公关公司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研究自己的受众,做到信息发布的有的放矢。作为媒体,更要研究读者,不仅要知道读者是谁,更要知道他们的“胃口”,否则发出的文章会因为不对读者的“胃口”导致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下降,对读者影响力的下降将导致媒体经营的困难。

自然辩证法论文-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摘要:基础研究在技术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先有生产实践的创新和技术进步还是先有基础理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到底有何种关系,人们也许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基础研究不断推动着技术创新,只有正确的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基础研究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辩证关系 任何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无不体现着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成为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高新技术及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先有生产实践的创新和技术进步还是先有基础理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到底有何种关系,人们也许有着不同的观点。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话:“基础研究是应用和开发的动力和源泉”。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基础研究一直不断推动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说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进一步证明,在科学的基础研究中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许多技术发明曾经走在相关理论知识发展的前面。但是近二百年以来,基础研究越来越成为发明与创新的源头,现代技术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了“科学的技术”。当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无一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突破之上。如果把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比作是一条河流,那么基础研究就是这条河流的源头。 显然,基础研究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2。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一种情况是,基础研究直接追求的是客观规律,本身不考虑特定的应用目的,即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但不可否认有相当的基础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价值,可以向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纵向延伸,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有赖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正向过程。另一种情况是,许多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必须率先突破 1马霖,朱毓杰,武军莉.基础研究与知识创新在科技中的作用和地位[J].科技天地,2009,(3):160—161. 2袁泽沛,陈金贤.技术跨越的可能性与机会窗口[J].中国软科学,2001,(8):49—52.

传播效果理论的总结

传播效果理论的总结 (2005-07-08 16:23) 对传播效果理论这一块,一直比较混乱和零散。今天下午利用网络整理了一下,思路清晰了一些。因为上班,课本不在身边,难免会有纰漏和不足。请大家补充指正,互相帮助进步吧。 传播效果理论是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它涉及到媒介和受众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也是传播过程的一个验证和终点。 什么是传播效果?严格的说它是传播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它被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效果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较之于三个阶段,我比较倾向于这个) 枪弹论 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回归强效果论 一.枪弹论:也叫强效果理论。由德弗勒等人提出,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二战法西斯宣传与“火星人事件”。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地夸大化。 它的含义是: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大众传媒的力量不可抗拒,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反映”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它的不足之处: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

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忽视了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忽视了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传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于传播媒介如何在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特别是传播媒介对于个人意见和态度的"说服性效果。"这一时期的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可以被称为"有限效果"模式。 含义: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充要条件,它经常强化或弱化受众固有态度,但很少能从根本上改变之,媒介宣传效果的实现必须经过中介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心理及选择倾向;所处群体及规范;人际影响和社会传播媒介等,但中介因素难以控制,所以预期效果不可能完全实现。 中介因素: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

浅谈对于基础研究的认识

浅谈对于基础医学科研的认识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回到母校已是第三个年头。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在认真学习专业医学基础课之外,对于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于将来从事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我们而言,科学,全面,客观的认识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对于医学院学生的重要意义是必要的。在对于专业更为了解的基础上,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我对于基础医学的科学研究也有了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 21世纪的医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还必须具备摄取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能力。尤其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我们而言,前沿的专业信息,快速接纳吸收新事物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当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医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科。而作为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般地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受到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重点掌握几类基本的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由此可见,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对于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预选导师正是基础医学院为培养我们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跟随师姐参观了实验室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对于我而言变得更加严肃,认真,它不仅促进着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在时刻提高着我们的能力。基础是根基,对于各个学科都是如此,对于以严谨,科学为特点的医学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我们应当做什么,怎样做,如何提高对于自身的要求以更好的投身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这些都是稚嫩的医学初学者应当思索的问题。 下面,就对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提出我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 第一,我认为拥有扎实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是我们开展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必要保障在我看来,医学基础知识就如同砖瓦,而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就是砖瓦堆砌而成的高楼大厦。砖瓦间连接牢固才能使高楼屹立不倒,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各学科联系紧密,科学构建知识网络是开展基础医学科学研究重要前提与必要保障。医学科研选题常常有“灵光突现”的成分,然而“灵光”并不能凭空产生,每一个全新的想法都是以深厚的医学功底、扎实的医学知识为基础的。具备砖瓦的基础上才能拔起高楼。即首先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基础牢固我们才谈得上利用这些知识研究新问题,开创新领域。对于科学研究而言,“灵感”就产生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做后盾,就不会有底气,有灵感进行创新研究。 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提出新想法,新创新,但想法需要充分的科学依据去证明,这就涉及了科学研究立题的问题。科学研究的立题同样与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与否密切相关。作为一名专业的医学院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我们不能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

受众研究复习资料

受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受众的含义 一、大众传播的含义 ★概念: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者(传者)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媒介)向一般受众(受者)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信息)。 要素: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受者 ★特点: 1.传播者通常居于强势地位,具有专业性,是信息和传播工具的掌握者,可以自主选择传播何种信息和如何传播信息。传播者通常具有严格的组织性。 2.信息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 3.传播工具通常利用科技传播手段,具有可复制性。 4.受众是庞杂的,匿名的,通常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现代传播领域也具有反馈功能。 二、受众的含义 ★概念: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是信息流程的终端,又称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特征: 1.广泛性2.众多性3.分散性4.流动性 5.隐匿性6.能动性 分类:1.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 2.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3.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第二节受众研究的历史 ★一、西方受众研究史(问:受众发展在各阶段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一)受众被动论——魔弹论 基本内容:受众就是靶子

受众观:⑴受众是信息的极度被动的接受者。 ⑵受众别无选择。 ⑶受众和媒介之间不存在中介因素。 ⑷受众信息接受是一种本能反应。 (二)受众差异论——鲍尔提出的“固执的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三)受众主动论——“使用与满足论” 核心概念是受众行为;“讯息是放在接受者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地方”。 ★第三节受众观念的基本结论——总结 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即便是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的内容。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3、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 4、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第二章受众的内涵 第一节受众概念的历史演变 ●芝加哥社会学派:赫伯特布卢默无知状态 工业化社会时代

受众研究

?受众的角色: ——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受众的类型: ——积极选择者&随意的旁观者; 纯粹受众&介质受众; 介质受众又叫兼职受众或中介者,是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人 预期受众&现实受众&潜在受众 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受众及市场 ?买奎尔:从市场角度出发,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 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问题:

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2. 把社会的价值标准放在次要的位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置上。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搜索引擎优化B2C展示应该考虑上述问题 受众研究有诸多流派和观点,传播学界普遍认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 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1975)一书中对众多受众研究者的探索成果所作的归纳和总结是比较科学的。 德弗勒将相关的学说归纳为四种: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的接受、理解、记 忆、反映各不相同。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1)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受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2)人们的这种有选择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之基础,是社会成员在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3)这种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的;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的分类界限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因素。 (4)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界限的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大众媒介信息

从经费视角浅析中国基础研究成果产出

从经费视角浅析中国基础研究成果产出 【摘要】: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基础研究成果产出直接影响着新技术的变革创新。文章从我国基础研究成果产出的数据分析出发,得出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并从政府经费投入、经费来源、经费分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基础研究的经费保障体系、建立“整合+联合资助”的经费方式以及调整基础研究经费分配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基础研究;经费;创新 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成为国家促进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动力,而基础研究则是创新的根基和基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基础研究定义为:为获取以现象和观察事实为基础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或理论工作。基础研究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影响着实际应用的过程,是应用科学高效地实现其目标。其中,基础研究成果产出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关系着应用研究和试验的产出,而且直接影响着新技术的变革创新及其经济效益的转化。 一、我国基础研究成果现状分析 我国科技人员在三系统(SCI,EI,ISTP)中发表的文章数从1999年的46188篇增加到2003年的93352篇,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发表文章数增加了47164篇,文章数翻了一倍多,其增长率达到了102.11%,同时,在主要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中,收录我国科技人员的文章数也由1999年的24476篇增加到了2003年的49788篇,文章数增加了25312篇,同样是1999年的一倍多,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03.42%。 基础研究经费逐年增加,我国在基础研究成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仅发表的文章数有所增加,而且所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平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 但是,发达国家对保持其基础研究科学的国际地位不遗余力,而我国在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对比中,无论是从三系统中的文章发表数,还是从SCI中收录的文章数来看,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2003年,我国在三系统中发表的文章数仅为93352篇,占世界总文章数的5.09%,几乎比美国在三系统中发表的文章数少了近60%;在SCI收录的文章数对比中,美国发表在SCI中的文章数占世界SCI总文章数的比率始终稳定在30%左右,日本和英国也都保持在8%的水平,而我国仅仅占到世界SCI文章数量的4%。 从以上数据分析,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对比中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基础研究成果产出还不理想,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