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古典诠释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古典诠释

吕艺高

(黎明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兴衰在人,以古为鉴。大力发掘、遴选、使用现有的和潜在的优秀人才、杰出人才,使其脱颖而出、发挥智慧、展示才能,以解决社会矛盾,减少人祸,推动国家、社会和单位、部门、企、事业真正达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成员、人民群众创造无垠的福祉——促使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关键词:不拘一格;人才使用;古典诠释。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吕艺高(1959-)男,黑龙江人,管理学教授,人力资源管理及人才学研究方向,福建泉州黎明大学经管学院任职362000 Mobile Phone:135********Tel:0595-********E-mail:lvyigao@https://www.360docs.net/doc/d412564204.html, Eclectic,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of selecting talent

Lv Yi-gao

(Administered by the College of Liming V 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eople, learn from the ancient. Vigorously explore, selection, the use of existing and potential of outstanding talent, outstanding talent, the talent showing itself, play smart, able, to solve socialcontradictions, reduce man-made, promote the country, society and the units, departments,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truly achiev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happiness index create the benefit for social members,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 to all members of society continue to rise.

Keywords: not to stick to one pattern; the use of talents;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author:Lv Yi-Gao (1959-), male, Heilongjiang peopl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na 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direction. Liming V ocational Univer sity, Quanzhou, Fujian work. Phone:135******** Tel:0595-******** E-mail:888_777@https://www.360docs.net/doc/d412564204.html,.

一、“不拘一格“的内涵追溯

“不拘一格”即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不鸡蛋里挑骨头;发掘人才、使用智慧、用其所长,充分发挥人才的巨大作用。

陆贽认为:“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1]其中大意是:全才极少,人有长短,有水平的管理者,自会扬长避短,发挥其长,补足其短,那么这样选才之面就宽多了;反之,只看到一个人的短处,舍弃人的长处。

有的管理者经常慨叹:人不错,可惜有点毛病。这种“求全责备”心理作怪,导致因小失大,弃“才”选“庸”;有的管理者框框太多,头脑僵化,限制过死。若此,天下无不弃之士;如果不拘一格,就会达到天下无不用之人。

人才的使用不应该设置许多框框——所谓“格”,即学历、学位、资历、地位、年龄、阶梯等等。如此这般之“格”,致使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超人奇才,被“格”所限,脱颖无望,无地用武。此可称人才使用的“脑血栓”、“心梗阻”。

当领导、搞管理,岗位职责一定要量化清楚。不能稀里糊涂没指标。一个岗位,要有要求,绩效如何?薪酬怎样?指标要明确、具体、到位:达到了,有政绩;没达到,就没政绩。绩效指标定得太高,达不到;可是,指标太低,只要是人(非智障)就能达到,这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指标要素、指标标志、指标标度及其量化都要讲究科学、合理、先进,必

须有利于优秀人才、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施展才能、发挥才智。

人才需要使用,使用不拘一格。不拘一格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人所长,不计其余,不要全神贯注其短,熟视无睹其长;二是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用人,不能一个模子一个标准。这种从一而终的僵化标准,人才就不会脱颖而出。而人才使用,只有不拘一格,才能脱颖而出。

埋没人才、浪费人才、不用人才、错用人才,都是对人才不尊重,都违背了用人规律和以人为本,都会给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故此,我们不能拘格用人。相反,一定要不拘一格用人,这样,人才才能脱颖而出,智慧才能发挥作用,社会才能科学发展。

夐古遥远,明君贤臣,时尔涌现,用人得法,不拘一格——不看地位高低,不计关系远近,不避亲情仇隙,为国为民,重在大义,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用人之道,古鉴不远:

二、不拘一格的外延拓展

(一)祁黄羊的不拘一格——不忌亲疏

春秋战国,狼烟四起,时势造人,英杰辈出。其中,祁黄羊就是一个善于举荐人才的伯乐。他胸襟广阔,不忌亲疏——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了自己的仇家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晋平公连连称“善”并“遂用之”。国人亦称善。孔子听说这件事啧啧赞叹:“善哉,祁黄羊之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2]如此达到公平公正,不徇私情的地步,确实值得我们后人效法。

出以公心方能客观公正、贤才辈出。只要心怀责任,不存私念,就能够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有了祁黄羊的那份以“公”去“私”之心,才能对人的品行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就不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就不会主观臆断,也就不会用人失误,否则不仅贻误人才,而且更贻误事业。正所谓“公生明”:解狐做“南阳令”后,“国人称善焉”,祁午做了“国尉”后,亦“国人称善焉”。

营造一个利于举才的环境十分重要。在选用人才时,我们不能根据个人好恶和私情用事,而是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来。不论“仇家”还是“子女”,只要胜任,就应该使用。要努力营造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有这样一个环境,人们才敢于把栋梁之才举荐出来,做到“国人称善焉”,举荐的人也会像“孔子闻之”后评论的那样:“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如果我们都像祁黄羊那样推荐人才,出以公心,不徇私情,就会“出现一个广大干部奋勇争先、与时俱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3]

(二)曹操的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国时期,曹操发过三次《求贤令》,核心只有一个——招兵买马、集智纳贤、唯才是举。因此,文人武将,纷纷来投,谋士众多,将列千员,统一了北方。

曹操素以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东汉以来,选拔官吏的权力为豪强世族把持,用人只重门第、“德行”,不重视真才实学。曹操置东汉以来的选举标准于不顾,多次颁布求贤令——“明扬仄陋,惟才是举”。要求有关官吏“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对那些即使不懂儒术的“文俗之吏”,甚至“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要大胆起用。曹孟德坚持不懈地践履“明扬仄陋,唯才是举”[4]的取才道路,他选拔人才,不管出身贵贱,均可担当重要职务。曹操把投奔曹营的荀彧比作汉初三杰之首——张良,并立任要职,参与谋划军政大事。而荀彧也不负孟德之望,经常出奇谋、划良策,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和谋略智库。由于唯才是举,致使诸多人才,齐聚麾下——郭嘉、程昱、荀攸、贾诩、张郃、于禁等人,均被提拔重用,因而曹操兵多将广,统一了北方大片国土。而与之相反的袁绍,则是关押田丰、囚禁沮授、赶走许攸、逼走张郃,致使众叛亲离,众多人才丧失殆尽,结果

导致官渡大败。失败之因,归咎于用人。

(三)管仲的不拘一格——扬长避短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仲,强调法治,主张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管仲认为:治理国家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运用法律制度去管理。管仲的经济理念十分切合实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即国家安定与否,人民是否守法,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管仲的管理理念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强调尊重老百姓的意愿——“顺民心为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5]尤为突出的是:重视人才的使用,他改革了“世卿世禄”的腐朽体制。管仲提出按照“德”、“功”、“能”三条标准甄选人才,进行“察能授官,班禄赐予”,“其绩多者其食多,其绩寡者其食寡,无绩者不食”。管仲以为这是用人的关键。为了遴选天下的英才贤士。

齐桓公为成霸业,实施富国强兵之策。由于鲍叔牙的怂恿举荐,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使用了管仲,并且拜为宰相。中国第一位宰相就此诞生,而且管仲是一代名相,这主要表现在他的用人不拘一格:

管仲认为君主霸业非一人之力,认为自己有五个方面不如五个人,他向齐桓公力荐五人,推隰朋,为大司行,掌管外交;宁戚,请为大司田,掌管生产;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掌管军事;宾胥无,请为大司理,掌管国家司法机构;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掌管监督进谏。[6]

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推荐,任其官职。五官之下各设若干属官,分司职事,形成国家五大行政机构,具体处理国家的行政事务。层层建立了行政机构,将行政、经济、军事等事务都纳入了各级机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贵族在自己采邑内的特权。

齐桓公选拔人才的“三选”机制,即由管仲创造:

每年春正月,要求乡长把“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明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拳勇股肱之力、筋骨善出于众者” 有德有才的贤能举荐给朝廷,不推就是“蔽贤”,就要被处罚。而被推荐者齐桓公都要召见,果然有才能就给予安排职务。此谓一选;二选就是在年终岁尾,齐桓公要求官长上书新官的作为,审查并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甄选能力超群、智慧过人、有政绩的优秀人才。三选则由齐桓公亲自考察和选拔。通过策论答辩,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问题、才能特别突出、没有显著过错的人才,就会大力提拔。这是古代用人的一大突破,这种以德、功、能为标准。量能授官,注重从社会的基层而不是从显贵势族中选用人才,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垄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大批有实践才干、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脱颖而出,为国效力。例如当时齐国的大司马宁戚.原本出身低下.但擅长农业管理工作.于是管仲将其破格提拔使用。其他的诸如大司理宾胥无、大谏官东郭牙、大行隰明、大司马王子城父等都是管仲不拘一格、量才任用的。正是由于推行了这种开明、务实的选用人才方针.才使得管仲在齐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得以顺利贯彻执行。从此齐国便变得强大了。管仲的“三选”制客观公正合理,对于我们的现代用人,仍然具有效法意义。

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老夫子对管仲十分赏识,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7]可见,管仲能被后人赞赏,乃其必然。

(四)刘邦的不拘一格——知人善任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记载一件发生在洛阳汉宫的重大历史事件,即汉高祖刘邦欲建都洛阳,在洛阳的南宫举行了盛大的论功行赏的庆功宴会——

帝置酒洛阳南宫,刘邦开言道:“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8] 大臣们心悦诚服。

刘邦用人,堪称一绝——能够把人才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定然能够达到管理效益最大化。故称刘邦乃用人高手。《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问韩信用兵:“‘像我这样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又问:‘你呢?’答:‘多多益善耳’。”刘邦说道:‘多多益善何为我擒?’韩信道:‘陛下不善将兵,但善将将耳。’”[9]

从双方对话中可以察觉,刘邦用人,精明至极,像韩信能带兵打仗“连百万之众”、“多多益善”的人杰均被刘邦所擒,足见刘邦超群绝伦的智慧。诚然,在谋略方面,他比不过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过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比不过萧何。可是,刘邦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懂得先后主次、轻重缓急的简单道理,不善将兵,但善“将将”,善于统驭将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慧,把人才放在恰当的位置——合理配置,用人所长。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值得效仿。

(五)、燕昭王的不拘一格——礼贤下士

战国时,燕昭王为客卿郭隗(wěi)“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引来许多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奇士大才,从而使燕国节节胜利,走向富强,两千年来,传为佳话。

燕昭王一心访求贤士,招揽人才,复兴燕国。可别人认为这是叶公好龙,不是真心求贤,故而无人问津。因此燕昭王十分郁闷。于是请教客卿郭隗,求计问策。《战国策·燕策一》具体记载了郭隗讲的“千金买骨”故事——“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遗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巳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岜远千里哉?”[10]这个故事激发了燕昭王以真心求才。郭隗建议招贤“请先自隗始”,如此,比隗有才能的人才就会蜂拥而至、纷至沓来。昭王采纳了建议。于是“筑台而师之”:给郭隗建造“黄金台”,封以官位,给以厚禄,把郭隗当作老师来尊重。如此,燕昭王的重才行为和郭隗所受到的礼遇传遍了燕国,天下震动。诸多人才,纷纷来投——魏国的军事家乐毅(被孔明自比),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出类拔萃的奇才大才,尽皆归附燕国。这些人才,人人优秀,个个杰出。燕国从此人才济济,从一个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弱邦,变成一个兴旺发达的强国。

燕昭王之所以能够重修国政,“败齐取宝”,雪洗国耻,走向成功,关键是他能广纳诤谏,尊重和重用人才,广揽豪杰英雄,更重要的是——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之久。

要使事业有成,宜需效法燕昭王,礼贤下士,为郭隗修筑宫殿而师之,具有博大的胸怀,接受谏诤;同时也要有郭隗这样忠诚辅臣的正直无私。郭隗遇到的如果不是燕昭王这样的明君,而是一个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昏君,那么,郭隗的才智就不能发挥;反之,燕昭王遇到的若不是贤臣郭隗,而是利欲熏心的谄佞之徒,那么,燕昭王就会江山殆尽,君位丧失,生命不再。

要想搞好单位部门企事业,领导必须善容人、有胸怀。正如维克多·雨果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人的胸怀。心胸狭窄,武大开店,如何成功?而胸怀宽广,尊重贤能,发挥智慧,目标必达,功业必成。

古事敻远,史镜可鉴。燕昭王拜贤求士黄金台的经典故事,使我们能够获取不可多得的启迪和教益:为人领导,切记民生,任人唯贤,发挥作用;参谋干事,为民请命,不计荣辱,直面谏诤,消解内耗,驱除谗佞,举荐英才,利民利公。

先人智者,用人不拘一格,可谓典范,为今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板,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担当责任,具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胸襟气魄,以古为鉴,扬长避短,发扬光大、开拓创新。

八、结语

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工作效果定然显著,古今中外,一概如此。此类案例,举不胜举。人才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即是用人的不拘一格,用人所长。管理讲究效益最大化,这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管理目的。而只有发挥人才的长处才会导致效率高、效果好、效益大。不然,只能是一般化。效益最大并非投入和消耗大批量的物质资源和提高成本而换取GDP,而是发挥人才的智慧来充分运用有限的资源的过程,从而使有限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运用无限的智慧去开发有限的资源,应该遵循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的管理,而科学的管理需要具有管理科学理论及其智慧的管理人才。“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便是此理。故而要改变现在一种偏颇的思想理念——一谈人才,就是技术人才,似乎管理已经到位、管理不需要人才了——似乎谁都能管理、谁都能管好。重视人才、使用人才首先要重视使用管理人才。我们中国的管理,尤其省市级以下的管理极其低劣落后不规范——现在的问题不是所谓理论脱离实践,恰恰相反,而是实践远远脱离理论。那现成的理论不好用、不管用、不可用吗?那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那是前人和他人通过实践检验过了的理论,不用,学之何为?我们的大学、尤其世界名校,都在学习,如果没用我们学它干什么?不如一刀砍掉算了!为什么人才在于“用”?因其有“才”;不用,那就是浪费人、财、物力、徒劳无功。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会和不能使用人才、优秀人才,那就是误党、误政、误企、误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古训,不能忘却。不管是哪个单位部门企事业的管理者,都需要广开“两路”——从谏如流、广开言路;重用人才,广开才路;而不要像懵懂那样:闭目塞听、障目不见、闭眼捉雀。自己不懂不要紧,可以发掘使用人才;而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还不用人才,这就完了,其结果不可能“好”。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分为ABC三类——优秀、合格、不合格,那么,管理者亦可如此分类——无功便是过,无绩便是劣,没有成绩就是不合格。称职的管理者一定要有责任心、责任感、责任意识,要对所辖区域负责、对单位部门企事业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天灾是不可抗拒的,“人祸”是可以避免的。现实中为什么“人祸”此起彼伏、频频发生?那就是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责任缺失所致,尤其是惩腐、惩恶、惩劣的力度远远不够。这就是各种“人祸”及所有危害社会的恶劣现象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重要原因。

兴衰在人,以古为鉴。大力发掘、遴选、使用现有的和潜在的优秀人才、杰出人才,使其脱颖而出、发挥智慧、展示才能,以解决社会矛盾,减少人祸,推动国家、社会和单位、部门、企、事业真正达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成员、人民群众创造无垠的福祉——促使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以完成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唐)陆贽.重刻陆宣公翰苑集卷十八[M].大清重刻1892(12-13).

[2](春秋)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去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

[3]习近平.福建有条件成为科学和谐发展的先行区[N].福建日报2008-03-11.

[4]陈寿著,乾隆四年校刊.钦定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操[M].武林竹简斋石印,光绪乙巳年(6).

[5](春秋)管仲原著,唐敬杲选注.管子[M].商务印书馆,1927:(P3).

[6](春秋)管仲原著,唐敬杲选注.管子[M].商务印书馆,1927:(P116).

[7]孔子原著,朱熹集注.论语[M].中华书局,1942 :(22).

[8](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56).

[9]钟岱,肖丹.二十五史故事丛编——汉书故事选[M]学苑出版社,1991:(61).

[10]陈日朋,金士杰.成语故事三百篇[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