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顾朝林1,陈 璐2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北京100084;2.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理系)

摘要: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看,上海的全球城市已具雏形,但与世界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相应的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功能的重塑。

关 键 词:城市群;全球城市;上海;长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7)01Ο0001Ο05

收稿日期:2006-09-25;修回日期:2006-10-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435013)作者简介:顾朝林(1958-),男,江苏靖江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 -mail )gucl2001@

https://www.360docs.net/doc/e03326266.html, 。

全球化正在导致城市与区域的空间重构,管理的高层次集聚使得某几个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的区域或全球的节点城市,并越来越控制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

脉[1],这类城市被称为“全球城市①”

(global city )。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6~10]

。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尤其是上海全球

城市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群格局演变过程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一直处在剧烈变化之中。最早的大城市是江宁、扬州、苏州和杭州。江宁即今南京,六朝古都,也是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首府,始终是长江三角洲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扬州的繁荣得益于盐商和漕运,在清代中叶以前就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不让伦敦、巴黎,但随着徽州盐商的消亡及运河时代的结束,扬州便快速地衰败下去。苏州、杭州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但在20世纪初期苏杭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被上海所代替。

在长江三角洲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无锡、南通、常

州继上海之后实现了初步工业化。然而,在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几乎处在停滞状态,城市群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自

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

放,上海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国际性城市功能也得以恢复。上海的“十五”规划强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出“十五”末上海要建成亚洲特大型国际城市,经济总量接近洲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上海2015年长期规划提出要在经济总量、综合竞争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等总体上接近或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努力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逐步朝“世界城市”的方向发展。

2 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除了受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限制外,还面临如下重大问题。

2.1 国际枢纽港难以统筹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其下又包括16个地市,行政壁垒对经济一体化的运作

第26卷 第1期2007年 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6 No.1Feb.2007

①1966年霍尔(P.Hall )对世界城市作了经典解释,专指已对

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大

都市[2]。尔后,弗里德曼等人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角度,通过一系列主要指标来界定世界城市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3];萨森用大量的实证分析了纽约、伦敦、东京这3个目前最顶级的全球城市,并主要通过城市中主要生产者服务业公司的分析来诠释全球城市[3,4];卡斯特(M.Castells )等人从全球流动空间的角度,把全球城市描述为世界范围内“最有直接影响力”的节点以及中心[5]。

存在很强的负面影响。在资源的利用、生产要素配置、

产业布局上都存在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全球地位提升影响深远的深水港开发利用难以统一协调。长期以来,各地区对港口的争夺极大地影响了港口综合作用的发挥和港口战略地位的确立,造成航运中心和深水大港的脱节,港口岸线利用的疏密失衡,江海联运的低效运行。上海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但是缺乏一流的深水大港;宁波拥有优越的港口资源,但港口岸线几近占满,未来发展空间捉襟见肘;舟山拥有优良的港口岸线,但是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长江内河港口重复开发,诸多港口货源不足,港口的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与上海港的配套协作难以实现。最近以来,上海为了满足全球化对中国东南沿海“世界工厂”和全球区域的客观需要,在行政区内没有建设全球综合性枢纽港的背景下,建设了大小洋山港和临港新城区。宁波作为潜在的大型集装箱枢纽港,其可用的深水岸线也已经非常有限,“权宜之计”建设宁波舟山港,但缺乏国家层面、临近区域的产业支撑,未来的发展肯定“难以为继”。江苏省则脱离全球大型集装箱枢纽港体系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沿江港口“群”的建设。如何统筹利用长江三角洲的深水岸线资源,如何摆脱按行政区建设航运枢纽的思维,无疑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最严峻的挑战。相关资源一旦浪费,发展机遇一旦错过,日本横滨、大坂,韩国的仁川、釜山,新加坡乃至高雄都可能是赢家。

2.2 行政区争夺资源矛盾尖锐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密度高,诸多地级市和所辖市、区、县中心城市空间毗邻甚至重合,形成连片的城市化地区。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相互之间在城市空间拓展、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矛盾十分尖锐。例如,多数城市都在喊“对接上海,接轨浦东”,但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深水集装箱港口、

国际航空枢纽等巨型工程建设中仍然是“南辕北辙”,缺乏统一的全球化战略布局设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强,长江三角洲市际之间、市县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明确共同发展目标、建设全球城市区域、共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

全球化正不断增强世界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的迅速增加使得各城市的联系更为紧密,导致了多级、多层次的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首要的全球城市形成地区。顺应当代城市发展总趋势,建设上海全球城市,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势在必行(图1)。

图1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

Fig.1 G lob al city region in Yangtze Delta

3 崛起中的上海全球城市

3.1 国家最大的FDI集聚地和输出基地

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资本吸引国,吸收FDI达到全球10%。上海则成为中国吸引FDI数量最多、增长迅速的城市(图2),其占全国以及全球的比例自2001年均呈增长之势。2004年上海利用FDI 已达到全国的10.8%和全球的1%。

 说明:根据UNCTAD、世界银行以及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2 1999~2004年上海FDI占全国的比例变化

Fig.2 Share of Shanghai FDI in

China and in globe betw een1991~2004

3.2 建设中的国际金融中心

截至2004年6月底,上海外资金融机构营业性网点共计65家(外国银行分行46家、外资法人银行及财务公司5家、外资法人银行的分行1家、同城支行13

?

2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

家),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含外资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代表处共计84家(银行类73家、非银行类11家),已经成为我国引进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世界排名前50的大银行中已有80%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上海证券交易所各项经济与技术指标居世界前列,在“亚洲五强”证交所中名列第三;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和金属铜交易已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交易中心。来自上海银监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超过100家(表1)。此外,上海也已经建成国内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外汇交易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和保险市场;住房抵押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白银市场、黄金市场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最规范的交易中心。

表1 中国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2002年)

T ab.1 Main f inancial cities in China(2002)

排序

外资银行分行 外资银行代表处1)城市分行数目城市代表处数目

1上海40北京82

2北京19上海64

3深圳19广州15

4广州15成都7

1)代表处不能直接从事银行业务。

说明: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3。

3.3 国家首位国际贸易经济体

上海正成为我国大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密集地区和最热门吸引区,在1990~2003年间,上海货物外贸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从0.15%上升到0.65%(图3)。在落户上海的10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3家①。尽管就目前绝对规模而言,上海低于香港、新加坡等全球城市,但从上海与香港、新加坡以及韩国的外贸出口额的对数比较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在增长速度上具有优势,与上述这些城市或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上海作为我国首要贸易经济体系的地位已经十分显著,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程度已日益加深。

3.4 国际交通枢纽建设

快速完善的交通通讯信息平台为上海迈向全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自2003年起,上海港以3.16亿t 货物吞吐量、1128万TEU集装箱吞吐量开始进入世界三大集装箱港口行列;上海港班轮航线覆盖全球各主要航区和港口,是我国大陆唯一在全球12个航区都有航班的港口;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总旅客吞吐量和国际航线旅客量均已跃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04

 

图3 上海外贸出口额

占全国及全球的比重(1990~2003年)

Fig.3 V olume of external trade in Shanghai(1990~2003)

年底,上海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已占到全国的40%; 2005年,上海航空港货运吞吐量进入世界前9名。

当然,上海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2004年,上海人均G DP为6820美元,而伦敦、纽约分别超过和接近30000美元,东京已经超过50000美元;上海G DP总量仅占全国的7.7%,而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占本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在20%以上。在经济结构上,上海仍表现出制造业中心的特征,其他全球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80%左右,上海2004年不到50%,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于香港近20个百分点。目前,上海及其所引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是,对全球经济运作影响力强的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的中心地位远未确立。

4 上海面向全球城市的转型

4.1 产业结构转型

就产业结构而言,目前主要的全球城市第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多在80%以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在70%以上;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处在人均G DP从5000美元向8000美元过渡期时,它们第三产业占G DP比重也在65%左右。目前,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只有50%左右,比过渡时期的香港、新加坡低十几个百分点。上海只有通过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才能更好地整合周边城市,争取成为真正的全球城市[7]。上海产业结构重构的具体思路为:(1)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商贸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R&D、中介服务业。(2)发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3)传统制造业。首要任务是通过沪宁高速公路 

?

3

?

第1期顾朝林等: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①资料来源:上海政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03326266.html,。

和沪杭高速公路向上海外围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苏中地区的投资成本比宁波等南部地区低,同时拥有大量廉价技术劳动力,在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的条件下(苏通大桥、崇启、崇海大桥完成后),上海传统产业向江北转移。

4.2 社会结构转型

全球化和产业重构不仅要导致劳动力的分层,而且也会形成新的社会极化[8]。一个良性发展的全球城市必须要对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平等问题进行特别关注,积极寻求社会稳定、宜居和可持续的途径。因此,在上海全球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制定针对不同阶层的公共政策:(1)精英阶层吸引。上海目前高级人才仅占人口的0.51%,远低于美国的1.64%和日本的4.97%的比例。另据弗里德曼等人的观点,世界城市外籍人口必须占当地居民10%以上,才能带来多元文化和巨大的文化创造力。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上海外籍人口约占3%,远远称不上国际化。为构建全球城市,必须汇集相当数量的精英阶层。(2)中产阶级培育。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处于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过程中,保证合理和普遍接受的社会地位序列非常重要。随着上海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参与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咨询、广播电视等现代经济活动群体的增加将催生更多的中产阶级。(3)“农民工”安抚。建设全球城市,需要外来劳动力资源作为后盾。从2000~2003年,涌向上海的民工潮以每年30万人的规模递增,目前,在上海务工的外来农民工已超过400万人。因此,上海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以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保障,帮助解决部分住房问题等。

4.3 城市空间扩展

围绕创建全球城市的目标,上海不仅要将其视野从600km2的中心城区扩展至6000km2的全市域,还要将长三角区域纳入其空间规划的考虑范畴,尤其是要拓展到周边与其紧密联系的苏州、南通、宁波、舟山等城市,构筑上海全球城市空间大格局框架。上海市域采用“多中心、网络化、开敞性”布局模式,构成“中心城—边缘城—绿色空间—郊区新城—滨水空间”的圈层结构。(1)中心城。扩展整个中心城的地区范围到15km圈,将主要的城市副中心基本设在8km圈,并将其与大型公共交通枢纽结合设置。突破现有CBD框架,将现有的浦东浦西CBD中心区与世博会展区整合打造成世界级的全球商务区(global business district)。

(2)边缘城。宝山区和闵行区作为边缘城不断向中心城市方向发展,其今后将主要承担中心城蔓延扩张压力,形成中低密度住宅和生态保育区为主的生态环境优良地区。闵行区将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大学城;宝山区则形成精品钢及其延伸业基地、世界级的造船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3)郊区新城。重点打造临港新城(主要发展港口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松江新城(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和生态产业)、嘉定新城(主要建成国际汽车城、先进制造业基地)等3个郊区新城,承担上海大都市的部分功能,规划人口规模为80~100万人。此外,还需重点建设的城镇为安亭新城、青浦新城、金山新城、惠南新城、城桥新城,城市规模为15~25万人。(4)绿色空间和滨水空间。在边缘城、郊区新城等功能圈层之间规划生态绿带,构建串联各类型生态绿地用地的生态廊道,形成北部———嘉(定)宝(山)、西部———青(浦)松(江)、南部———闵(行)奉(贤)三大生态廊道楔入城市内部[10]。滨水空间的建设要从黄浦江拓展到长江、甚至东海,构筑跨河拥江面海的大上海滨水格局。重点建设黄浦江沿岸、苏州河滨河景观区、崇明岛滨水空间、大小洋山跨海大桥景观区。此外,建设越江隧道、地下车库、地下商业街及其步行通道、地下体育设施、科研设施、博物馆和市政设施等,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地表以下(-30m以内)的地下空间资源。

4.4 城市功能重塑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主要功能有:(1)全球制造业管理中心。上海曾是中国的工业基地,其未来发展演化必然与这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息息相关。目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了国际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上海全球城市建设首先应该是成为全球制造业管理中心,建设国际制造业中心,形成全球制造业管理区。(2)全球交通中心。首先,形成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除了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港的建设外,更要与太仓港和宁波北仑港、舟山港进行功能重组与协调发展,共同组成长江三角洲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其次,建设航运管理中心。在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基础上,借助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国家给予上海自由港地位的预期条件,侧重推进航运交易、海事服务等航运衍生服务行业,形成发达的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以实现向亚太地区国际航运枢纽以及全球航运中心的演进。第三,建成全球航空枢纽,发挥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国际航空枢纽“组合港”作用,重点加强枢纽航线网络建设、空港交通走廊建设、国际航空物流基地建设,以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甚至全球航空枢纽为建设目标。(3)全球

?

4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

交易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生产要素市场中心。5 结论

从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尤其在推进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整合全球枢纽港建设资源,与全球化和世界工厂发展趋势相结合,充分利用舟山突出的深水岸线资源,建设巨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从而真正建成具有全球意义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参考文献:

[1] Sassen S.The global city :New Y ork ,London ,Tokyo

[M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2] Hall P.The world cities [M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84.

[3] 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J ].Develop 2

ment and Change ,1986,17(1):69-83.

[4] Friedmann J ,Wolff G.World city formation[J ].Inter 2

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2,6(3):150-152.

[5] 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 ].Ox 2

ford :Blackwell ,1996.

[6] Edward Leman.Can Shanghai compete as a global city ?

[J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2002(9-10):7.[7] G u Chaolin ,Y u T aofang.G lobalization and extended metro poli 2

tan regions in China ’s eastern coastal region[A].Inn K im.Di 2vers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life[M].Seoul :Seoul University Press ,2002.39-57.

[8] Wu Fulong.The G 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 of place mak 2

ing :remaking shanghai as a world city[J ].Urban Stud 2ies ,2000,37(8):1359-1377.

[9] 顾朝林,陈璐,丁睿,等.全球化与重建国家城市体系

设想[J ].地理科学,2005,25(26):641-654.

[10] 顾朝林,张勤,蔡建明,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

展———跨世纪中国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U rban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as A G lobal City :Perspective from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city R egion

GU Chao 2lin 1,CHEN Lu 2

(1.Depart ment of U rban Planni ng ,Tsi nghua U niversity ,Beiji ng

100084,Chi na ;2.Depart ment of Geography ,U niversity of W iscons-M il w ankee ,US A )

Abstract :A general survey on urban development shows that globaliza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ies ,regionalization brings about mega-city regions and localization makes clusters of cities various.Cluster of cities in Yangtze Delt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hina ,which is a global region in China of first importance and the region producing global cities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aking part in globalization.Follow 2ing these trend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luster of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should be like to promote shanghai global citi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research on global/world cities ,explores the makings and necessary ingredients of a global city ,and points out that Shanghai is an emerging global city by examining its development from global capital flow ,international trad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headquarters ,advanced pro 2ducer service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tc.Meanwhile ,Shanghai ’s disadvantages are also revealed.Subsequent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Shanghai from aspect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so 2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expanding.In the end ,Shanghai ’s long-term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rendered as follows :global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center ,global communication center ,and global financial and trade center.

K ey w ords :cluster of cities ;global city ;Shanghai ;Yangtze Delta

?

5?第1期顾朝林等: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xx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xx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长江三角洲知识点

一、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 ①长江三角洲简称,是由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是中国最大的。 思考: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②位置: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为主体,地处中国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濒临海和海。 ③范围:长江三角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达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 思考: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自然、人文两个角度考虑) 2、经济发展条件 ①自然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势,以地形为主,气候,土地,河网。 ②社会经济条件:农耕条件,农业历史,农业生产水平高,被称为和。长三角人口和城镇,工商业,消费市场,劳动力素质,经济基础。 3、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 思考:长三角区域发展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①发达的交通运输 长江三角洲拥有长江和众多的、干线,以及现代化的 、,形成密集的。 ②雄厚的经济基础 长江三角洲是对外开放的,已经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工商业,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区域。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1、上海市的经济特色与地位 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是中国高水平的、和 ,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或者,其产品大多远

销国内外。同时,上海也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和产业基地。 2、浦东新区的开发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区域。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掀开了上海发展的新篇章。浦东新区聚集了、临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引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东成为了国际性、、贸易、中心。 3、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思考: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交通运输、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治理支持、技术协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浦东的大举开发,显著提升了上海的总体层次和国际化水平。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1、北翼和南翼的比较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 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过去:历史发展 (6) 1、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阶段 (6) 2、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6) 3、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 (7) 二、现在:整体实力、区域结构与禀赋优势 (7) 1、长三角区域概况与整体实力 (8) 2、区域内的静态结构与动态交互 (10) (1)区域内静态结构 (10) (2)区域内的动态联系 (13) 3、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14) (1)基建优势 (14) (2)资本与产业优势 (16) (3)人口资源优势 (17) 三、未来:从国际经验与本土战略看未来方向 (19) 1、国际发展经验启示 (19) (1)城市群规划的思路演进与重要关注点:以纽约为例 (19) (2)从国际经验看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20) 2、长三角的战略方向:创新与开放 (22) 四、未来:投资机遇 (24) 1、长三角与新经济的碰撞 (25) (1)长三角正受到资本追捧的行业 (25) ①私募投资动向 (25) ②政府的引导方向 (25) (2)长三角可以得到更好科研支持的行业 (27) ①中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 (27) ②高校的精专领域分布 (28)

③张江科技园的产业布局 (29) (3)长三角具有产业聚集的领域 (31) (4)阿里巴巴与新经济 (32) (5)总结 (33) 2、楼市投资机会 (34) (1)上海市:限价令导致的“低价”新房还有多大的潜在规模 (34) (2)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流入,长三角城市有望切实受益 (38) (3)长三角二线最受主流房企青睐的城市 (40) (4)环沪城市面面观 (41) (5)总结 (44)

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sz

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2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推进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包括: 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法定图则等法定规划,海绵城市、竖向、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市政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时,涉及的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深圳市市域范围内适宜区域(非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非特殊污染源地区)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旧城改造、园区改造、环境提升等建设项目,涉及海绵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电力通讯管线、燃气管线、过街天桥、照明工程、零星修缮、应急建设工程等除外。 第四条深圳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各区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海绵办)负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具体工作。各区海绵办负责本行政区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配合市海绵办做好监督考核等工作。 第五条市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和国土、人居环境、交通、住建、水务、城管、审计、各区政府(管委会)、前海管理局、深汕合作区管委会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内部工作流程,加强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审批。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改委)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制定政府投资项目海绵设施审查要点和相关规定,在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中强化对海绵设施的审查,并在批复中载明相关海绵设施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保障政府投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需求。 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委)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海绵设施的资金筹措、保障、监管等工作;负责制定市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海绵设施建设。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土委)负责编制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并组织实施;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审查等工作中;负责在土地出让条件、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书两证”的核查、许可等审批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摘要: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与长江三角洲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海要融入长江三角洲,也为服务于三角洲,辐射于三角洲,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上海自身的优势,在长三角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吸引了国际外资的引入,把握了国际市场。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发展 引言: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南部沿江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东北地带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总共16个城市,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占全国总人口不到6%。区域内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民营经济十分活跃。2006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已达到39 525.72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18.9%,长三角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域,被共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1]。长江三角洲是江、浙、沪两省一市行政区域内整体的进行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平衡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随着整体的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优势逐渐明显突出,形成特有的区域特点。而长三角以上海市作为整体发展的中心,各个城市区域互相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城市寻求自身的优点协调发展。上海的主导作用辐射于整个长三角,为长三角区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所处的地位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中心地位。长三角与上海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顺利,上海的经济就得到支持。上海城市发展融入并促进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各地就能实现共赢。反之,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 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 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作用表现在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离上海最近的昆山通过接手许多上海的三线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海着重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这位周边城市带来了很多商机,带动了周边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发展。在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下,江浙两地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加大,产业升级更是不断加快。同时,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作为临海城市,拥有一个良好的区位条件,促进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在进出口商品提供了便捷,加大了国际之间交流,变相提高了长三角科技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中国是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遵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量的出口贸易,形成贸易顺差,而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国家,这与长三角的快速发展脱离不了关系。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_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

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最新版】

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6〕4号)等法律和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海绵城市建设是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措施,充分发挥城市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管网的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第三条本市规划建成区内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市住建、自然资源、发改、财政、生态环境、城管、水

利、气象、审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应当统筹本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第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配套建设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建设费用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六条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在城乡规划体系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空间管控内容,在编制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分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技术指标。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率、水资源利用率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内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调蓄容积等指标。 第七条本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套海绵城市建设设施: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习题及答案

1、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从130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座。 16.0 2、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 美国 3、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 英国 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5、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水环境污染 B.水生态破坏D.水资源短缺E.水安全风险 6、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A.初期径流污染C.合流制溢流污染 7、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B.错误 8、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A.正确 9、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A.正确 10、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A.正确 11、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B.错误 12、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 C.降低地表径流量 13、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B.0.7 1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什么指标作为控制目标()。 D.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15、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其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什么指标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 A.年SS 总量去除率 16、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执行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理念,具体体现在()。 A.对地形地势的尊重 B.对水的尊重 C.对表土的尊重 D.对植被的尊重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快推进本市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5〕111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18〕4号)等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辖区内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活动。 第四条(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海绵城市相关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使用。 第五条(管理体制) 建立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协调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市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监督考核,指导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水务、交通、环保、绿化市容、房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各区政府、相关管委会是本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两江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推进两江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等工作,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37号)等法律及相关文件,结合悦来新城海绵试点经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两江新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活动,应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功能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式。 第四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分类实施;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工程建设项目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海绵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第六条新建项目应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改建、扩

建项目要结合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以水环境治理、雨水收集利用、解决城市内涝为重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第七条小区与绿地等地块项目及排水分区的雨水排出口,应当同步建设水质水量监测设施;小区等地块项目污水排出口,应当同步建设水量监测设施。 第八条建设局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和协调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运行局、财政局、城市管理局、国土房管分局、环保分局、规划分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将海绵设施建设费用纳入项目建设总投资,运营维护费用由海绵设施的所有者或管理者承担。 第十条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单位应灵活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及运营维护管理。优化绩效评价方法,建立有奖有惩、可进可退的管理制度,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第十一条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任务,纳入管委会对相关部门或单位的考核。 第二章规划和用地管理 第十二条建设局会同规划分局、城市管理局等部门负责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提出管控要求;确定公共海绵设施的布局及规模;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的重点。 第十三条通过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建设工程规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word精品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 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 级城市群的基础。 6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 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 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 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建设步伐也会受到一些阻力和挑战。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交织在一起,长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