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胥思省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 在论述茶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意义的基础上,利用S WOT 分析方法,分析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以期为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S WOT 分析方法;贵州

中图分类号 F 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31-17783-02

Study on the Deve l op m 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 m i n Gu i zhou Province XU Si -sheng (D epart m ent ofH i story ,Zuny iN or ma lCo ll ege ,Zuny,i Gu i zhou 563002)Abstract Based on discussi ng the concept of tea cu lt ure touris m and its develop m ent si gnifi cance ,by using S W OT ana l ysi s method ,the ad vant ages ,di sadvantages ,opport unity and cha llenge of tea cult ure touris m deve l op ment i n Gu i zhou were analyzed ,t he correspondi ng counter m easures were put f o r ward ,so as t o provi de t heoreti cal basis for develop m ent o fGu i zhou t ea culture touris m .K ey words T ea culture ;Touris m;S WOT ana l ysi s method ;Guiz hou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基金项目(0704196)。

作者简介 胥思省(1963-),男,贵州遵义人,副教授,从事旅游文化与

旅游法规研究。

收稿日期 2010 07 23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000年前,古人就发现了茶并将其作为药料,之后逐步发展成为饮料

[1]

。公元前1066年茶已经成为各地敬献君主的贡品,人

工种茶的现象逐渐出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茶叶已突破

物质形态,深入到文化和精神层面,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2]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游客文化旅游需求的日益旺盛,茶文化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地方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术界有关茶文化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成为学术

界的研究热点。王镇等人论述了我国的茶文化旅游[3]

,徐永成指出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

[4]

,杨载田对衡

山名茶生产与观光茶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5]

,黄黎明对梅家

坞茶文化休闲旅游深层次的开发进行了分析[6]

,李沈阳阐述了观光茶园的创新模式

[7],李锦顺对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

旅游的开发进行了研究[8]

,孙艳红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

层次及其开发进行了分析[9-12]

。贵州省是我国产茶大省,自汉代起就开始生产茶叶,2007年贵州省茶园面积63600hm 2

,生产茶叶24939,t 实现农业产值6.15亿元。贵州各类茶树资源达600余种,遍布88个县(区、市、特区),但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相对滞后。笔者在论述茶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意义的基础上,利用S WOT 分析方法,分析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以期为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茶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意义

茶文化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娱乐,获取知识,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而展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13]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直观地展示给游客,有较强的参与性,游客在旅

游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当地的茶文化,而且或多或少会对茶产品进行消费,这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促销作用,有利于当地茶品牌的形成和茶产业的发展。

1.2 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茶文化旅游将文化旅游与体验旅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茶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而且可以与其他形式的旅游相联系,相互促进,实现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增加客流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1.3 增加茶农收入,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 茶文化旅游涉及茶叶的采摘、制作、茶艺、茶俗展示等,使茶农在种茶之外获得更多的额外收入;同时为游客提供的 食住行游购娱 相关配套设施的建造与运营,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可以解决很多剩余劳动力,这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4 弘扬我国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各地区都有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遗迹,如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具,地方名茶,茶诗,茶文,生产茶具的官窑遗址,茶事摩崖石刻、壁画,同时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采茶歌舞、饮茶的习俗、茶礼等,通过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将这些茶文化展示给世人,对弘扬我国茶文化有重要意义。

2 贵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的S WOT 分析

S WOT 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活动及其战略选择的重要方法,其通过对区域经济活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S tre ngth)、劣势(W ea kness)和所处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 ity)、挑战(Threat)的全面分析,为制定提升经济活动竞争力的战略提供系统的判断。笔者借用该方法,对贵州省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为制定贵州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2.1 优势(Stre ng t h) 与其他省区相比,贵州茶文化旅游特点鲜明、优势突出。首先,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布局合理、便于开发。贵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与种茶、制茶、饮茶等有关的景观、传说、风俗,文化积淀深厚。贵州拥有石叶坪山茶、开阳南贡茶、普定朵贝茶、大方海马宫茶等29种历史名茶和

安徽农业科学,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10,38(31):17783-17784,17812责任编辑 朱淼 责任校对 李岩

都匀毛尖、羊艾毛峰、贵定雪芽、泥江翠片、遵义毛峰等37种现代名茶,分布于88个县(区、市、特区)[14]。其次,茶景交融,有利于联合开发和品牌形成。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遍布,多山、多水、多湖、多洞,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同时,贵州拥有17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多样,加上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不同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相互依托。如羊艾毛峰,作为全国名茶之一,产自花溪河畔,景茶结合,颇有特色。贵州西线是旅游的黄金路线,依托西线旅游景区随处可见满目翠绿的茶园,有诗句云: 游览西线景,遍尝西线茶、 人在景中游,茶在身边转[15]。

2.2 劣势(W eakness) 贵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首先表现在交通区位上。贵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可进入性较差,邻近省区较少,长途游客又因交通费用较高而望而却步,因而客源市场较小。其次,内部交通及相关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该省铁路运营里程为1890.6k m,公路运营里程为46128.0k m,分别为全国的第20和第22位,铁路网密度为111.2km/万k m2,公路网密度为271

3.4k m/万k m2,分别为全国的第23和第21位。内部交通网络建设的落后,导致许多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差,同时使景点之间的联系不畅,难以实现区域景点的联动发展。再次,贵州地处偏远,游客主要来自于本省及周边7个省区,贵州属于欠发达地区,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333.4亿元,人均GDP仅为8824元,经济总量小导致旅游投资不足,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许多景区内供水、供电、卫生和垃圾处理设施不全,环境有待改善;人均收入低,导致本省居民旅游需求不足,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而与贵州相邻的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人均GDP同样偏低,人均出游次数偏少,使本就偏小的客源市场显得更为单薄。第四,贵州虽多茶,但多数属于地区性品牌,全国知名的品牌茶很少,使初期茶文化旅游的开展缺少了品牌的支持。同时茶文化旅游在贵州起步较晚,尚未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使其发展缺少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最后,贵州茶文化旅游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挖掘不深,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茶文化旅游是主题性旅游,但是多数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没有融入到贵州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许多景点的建设形式和展示的内容雷同。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许多茶文化旅游景点(区)未能很好地与贵州当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基本上是以分散的、单个参观点参观为主要方式,削弱了经济利用价值。

2.3 机遇(Op port unity)

2.3.1 茶文化旅游符合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前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传统旅游项目,而对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很高的旅游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1世纪,原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将下降,而文化旅游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将与探险旅游等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2.3.2 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贵州及周边省区经济稳步发展,人均GDP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0%,贵州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GDP分别为3333.4亿元和8824元,增长率分别为10.2%和29.1%,与贵州相邻的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人均GDP 增长率也都在10%以上,高速的经济增长为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提高了人均出游率,扩大了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

2.3.3 全国旅游业的整体迅速发展。近10年来我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国内旅游由1998年的6.94亿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17.1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9.4%;入境旅游由1998年的6347.8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1.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7.5%。10年来贵州旅游业同样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国内外游客分别由1998年的1880万人次和15.1万人次分别增长到8150.7万人次和39.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8%和10.1%。旅游业整体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动茶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2.3.4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文件中指出,到2010年,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万h m2,并将加强茶叶品牌的打造。如遵义市规划打造 100万亩 西部茶海工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中心正式落户贵州;大型纪录片!茶旅天下%贵州篇?在湄潭开机拍摄;贵州省茶叶协会和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并积极举办茶文化活动,为茶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4 挑战(Threat) 多数茶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差异不大,旅游资源类别少,造成茶文化旅游系列内各景区景点内容相似,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区域间的可替代性,容易导致区域间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国各地将出现大量同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进一步加剧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贵州地处西南边陲,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地理区位差,交通网络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与四川、云南、浙江等拥有知名品牌的茶叶大省相比竞争压力较大,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3 贵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交通网络的完善,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形成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景区景点及依托城市相关接待设施的完善,改善景区景点及宾馆等的供水、供电、安全、卫生等条件,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3.2 整合旅游资源,实施品牌战略 贵州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且与其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组合分布。因此,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把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立体开发,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景点,创建贵州的茶文化旅游品牌。使茶文化旅游与其他旅游交相辉映,互相带动,共同发展。

3.3 加强区域合作,建立现代旅游营销系统 在区域合作方面,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区域茶文化旅游的合作,打造茶文化旅游区,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省区间茶文

(下转第17812页)

17784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

Au(()的吸附特性[J].化工学报,2007,58(5):1325-1339.

[11]KOJIO,M I TS UKO O,Y UNHUA G,et a.l S ynt hesi s of n ovel c h it osan resi n

deri vati zed w it h seri ne moiety f or t he colu mn coll ecti on/concentrati on of uran i u m an d t he deter m i nati on of uran i u m by I CP M S[J].Anal ytica Ch m i ica Acta,2003,480:239-249.

[12]ROSI K K,TOS H I O T,M I TS UKO O,et a.l Syn t hesi s of a chitosan based

chel ati ng resi n and it s app li cati on to t he s electi ve concentrati on and ultra trace deter m i nati on of sil ver i n e nviron mentalw at er sa mp l es[J].Anal ytica Ch m i ica Acta,2006,558:246-253.

[13]周利民,王一平,黄群武,等.壳聚糖基磁性树脂对Au3+和Ag+的吸附特性

I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8,24(5):434-441. [14]高春娟,王俐聪,刘骆峰,等.硅胶负载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吸附

性能[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0,27(2):132-137.

[15]AK HMAD S,NARO NG L,M I TS UKO O,et a.l Sequential i njecti on on li ne

preconcentrati on usi ng ch i tosan resi n f uncti onaliz ed w it h2 a m i no 5 hy droxy benz oic aci d f or t he deter m i nati on of trace ele ments i n en viron men t alw ater sa mp l es by i nducti vel y coup l ed p l as m a ato m ic e m i ssi on spec tr ometry[J].Tala n t a,2007,72:1609-1617.

[16]LUK MAN H,AK HMAD S,KOJI O,et a.l Synt h esis of ch i tosan bas ed res

i nsm odifi ed w i th tris(2 a m i n oeth yl)a m i ne mo i et y a nd its app li cati on to

collecti on/c oncentrati on and deter m i nati on of trace mercury b y i nducti ve l y coup l ed p l as ma at o m i c e m is si on s pectro m etry[J].Tal anta,2006,76: 1256-1260.

[17]AHMED M D,AS E M A A,K HALI D Z E,et a.l Sel ecti ve sep arati on of

m ercury())usi ng magn etic c h it osa n resi n m od i fi ed w i th Sch i ff?s base deri ved fro m th i ourea and glutaral dehyde[J].Journal ofH az ard ousM ate rial s,2008,151:372-379.

[18]AT I A A A.Studies on the i n t eracti on ofmercury())and u ran yl())w it h

modified ch it os an resi ns[J].H yd r omet all u rgy,2005,80:13-22.

[19]EL WAKEEL K Z.Re movalof Cr(VI)f ro m al kali n e aqueous sol uti ons u

si ng c h e m i call y mod ifi ed m agneti c ch i tosan resi ns[J].Des ali nati on,2010, 250:105-112.

[20]KOJI O,AKHMAD S,TOS H IP T,et a.l Ads orpti on behavi or of uran i u m

(V I)an d ot her i on i c speci es on cross li n k e d ch it os an resi ns mod ifi ed w i t h chel ati ng mo i eti es[J].T alanta,2009,79:1031-1035.

[21]J EFERS O N S C,KALYA C,HEL O IS A F,et a.l Use of8 hydroxyq u i no

li ne ch i tosan c helati n g resi n i n an auto mated on li ne preconce n trati on syst e m f or deter m i nati on of zi nc())by F AAS[J].J ournal ofH azardous M at eri al s,2008,157:88-93.

[22]MONIER M,AYADB D M,WE I Y,et a,l Ad sorpti on of Cu()),Co()),

and N i())i ons b y mod ifi ed m agneti c chit osan chel ati ng resi n[J].Journal ofH azardousM at eri al s,2010,177:962-970.

[23]MO N I ER M,AYAD D M,WE I Y,et a.l Pre parati on and ch aract eriz ati on of

magneti c c hel ati ng resi n based on ch i tosa n for a dsorpti on ofCu()),Co()), and N i())i ons[J].Reacti ve&Fu ncti onalPol y mers,2010,70:257-266. [24]L UK MA N H,AK HMAD S,KOJI O,et a.l Synt hesis of cross li nked ch i

tosan f uncti onaliz ed w it h t h reon i ne mo i ety an d its applicati on t o on li ne collecti on/concen trati on an d deter m i nation ofM o,V and Cu[J].Tal anta, 2008,74:977-985.

[25]K HALI D Z E,AS E M A A,A HMED M D,et a.l Re moval ofMo(V I)as

oxoa n i ons f ro m aq ueou s sol uti ons usi n g c h e m i call y modified m agneti c ch i tosan resi ns[J].H ydro m etall urgy,2009,97:21-28.

[26]LUK MAN H,AK HMAD S,M I TS UKO O,et a.l Synthesi s of n ovel chitosan

resi n deri vati zed w it h seri ne d i aceti c aci d m oi et y and it s ap p li cati on t o on li ne coll ecti on/concentrati on of trace el e m e n t s an d thei r deter m i nati on usi ng i nd ucti vel y coup l ed p l as m a ato m i c e m i ssi on s pectro metry[J].Ana l yti ca Ch m i i ca Act a,2007,588:73-81.

[27]AK HMAD S,M I TS UKO O,TOS H I O T,et a.l Functi onaliz ati on of chitosan

w it h3,4 d i h ydroxybenzoi c aci d f or t he ads orpti on/coll ecti on of u ran i u m

i n w at er s a m ples and i ts det er m i nati on b y i nducti vel y cou p l ed plas m a

mas s s pectro m etry[J].Anal yti ca Ch m i icaA cta,2007,581:214-220. [28]ROSI K K,M I TS UK O O,S HOJI M,et a.l H i gh capacity c h it os an based

chel ati ng resi n for on li n e collecti on of transi ti on a nd rare eart h metal s pri or t o i nd u cti vel y coupled plas m a at o m ic e m i ssi on spectro m et ry m eas ure m e n t[J].Tal anta,2009,29:1252-1259.

[29]朱再盛,袁彦超,陈炳稔.交联壳聚糖树脂与Zn2+的配位作用[J].离

子交换与吸附,2007,23(5):469-474.

[30]袁彦超,章明秋,容敏智.交联壳聚糖树脂对N i())的吸附行为研究

[J].化学学报,2005,63(18):1753-1758.

[31]袁彦超,朱再盛,章明秋.交联壳聚糖树脂吸附Co2+的机理研究[J].

离子交换与吸附,2005,21(5):452-460.

[32]谭天伟,贺小静,杜卫霞.壳聚糖金属离子印迹树脂的吸附模型[J].

化工学报,2001,52(2):176-178.

[33]党明岩,张廷安.交联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吸附废水的研究进展[J].环

境保护科学,2004(30):4-6.

[34]L I NW,RO NGE X,S ONG L.Stu d i eson ads orpti on behavi or ofPb())on

to a thi ourea mod ifi ed ch i tosan resi n w it h Pb())as te m plate[J].Carb o hydrate Pol y m ers,2010,81:305-310.

[35]S UN S L,WANG L,WA NG A Q,et https://www.360docs.net/doc/ef3995156.html,ds orpti on properties ofN s ucci nyl

chit os an and cross li nked N succi n yl ch i tosa n resi n w it h Pb())as te mplate

i ons[J].S e parati on and Puri fi cati on Tec hnology,2006,51:409-415.

[36]S UN S L,WANG L,WANG A Q,et a.l Ads orpti on p roperties of

crossli nked carboxy m et hyl ch i tosan resi n w it h Pb())as t e m plate i ons [J].Journal ofH az ard ou sM aterial s B,2006,136:930-937.

[37]周悦.龙来寿.微波辐射下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J].韶关

学院学报,2005,26(6):70-72.

[38]刘峥,田兴乐,蒋先明.Cu())模板法合成交联壳聚糖缩合水杨醛螯合

树脂[J].应用化学,1999,16(3):79-81.

[39]苏海佳,贺小进,谭天伟.球形壳聚糖树脂对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吸

附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3,30(2):19-22.

[40]陈培榕,吴耀国,刘保超.重金属吸附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J].化

工环保,2009,29(2):127-130.

(上接第17784页)

化旅游的合作,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客源共享。在旅游营销方面,要在主要客源市场建立销售联盟,组织当地重点旅行社、直航航空公司作为营销同盟,联合销售贵州茶文化旅游产品。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茶文化庆典活动等措施,加强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3.4 挖掘文化内涵,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绝不仅限于实体化的各种景观。茶文化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博大的民族精神,使茶文化旅游产品增加了厚度和纵深感。因此,多角度、全方位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精神,是激活茶文化旅游资源,增加茶文化客观性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其深厚的内涵,导游在旅游中的作用要比一般旅游更为重要。但目前,在贵州的多数茶文化旅游景区中,综合素质较高的讲解员还十分缺乏。因此,应该采取各种途径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丰富、讲解技巧和综合素质较高的讲解人员和导游队伍。同时需要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诚信品牌,实现茶文化旅游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1]王丰,刘小华.我国茶叶品牌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贵州茶叶为例

[J].贵州茶叶,2006(2):32-37.

[2]曹霞.安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22):5930-5932.

[3]王镇,朱锁粉,尹福生,等.茶文化旅游略论[J].中国茶叶,2009(5):34-35.

[4]徐永成.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国[J].中国茶叶加工,2005

(2):10-12.

[5]杨载田.衡山名茶生产与观光茶业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6):118

-123.

[6]黄黎明,王艳丽.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深层次开发的对策探析[J].

特区经济,2005(12):146.

[7]李沈阳,黄任辉.略谈观光茶园创新模式[J].中国茶叶,2005(6):50.

[8]李锦顺.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6

(7):124-126.

[9]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

化,2005(2):63-64.

[10]明庆忠.茶马古道(云南段)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长江流域资

源与环境,1994,3(4):349-350.

[11]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2):55-57.

[12]马海云.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茶文化旅游浅谈[J].

商场现代化,2007(9):266.

[13]汝百乐,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33(4):61-65.

[14]王家伦.贵州名优茶分布特点[J].贵州茶叶,1999(1):28-29.

[15]罗庆芳.浅谈贵州茶文化旅游[J].农业考古,2007(2):10-14.

17812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

XX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需求不断增大,乡村旅游已然兴起。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开发过程中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为题,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模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社会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的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如何,对它的开发又有何建议?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示。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一)国内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例如对秦东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就对秦东地区资源经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有黄果树瀑布、赤水风景名胜区、荔波漳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等名胜古迹。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主要旅游特色 由于以上诸多因数,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旅游构造,当今贵州,旅游总体方向为以下五个方面: 1、红色旅游 贵州的土地上,遍布着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会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奉献、牺牲,而那些承载着革命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的纪念地、标志物,会址,是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处。红色旅游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分部广但相对集中,据网上初步调查,我省红色旅游点160多处,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50多处。在红色旅游点中,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至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行成三线三区。一下是主要路线:一、贵阳(息烽集中营)、遵义(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景区、乌江景区区)、仁怀、习水、赤水(红军四渡赤水)二、贵阳、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毕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毕节烈士陵园等)。三、贵阳、镇远、黎平(黎平会议会址等)。 2、民族文化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主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和内容之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贵州省黔东南州更是号称百节之乡。此外,香纸沟布依寨、雷山西江苗寨、雷山郎德苗寨、凯里寨瓦苗寨、清镇黑土苗寨、镇宁石哨布依寨、水城青林苗寨、水城海坪彝寨、六枝坝湾布依寨、安顺娄家庄苗寨、榕江三宝侗寨等,这些都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

茶文化旅游概论的介绍

茶文化旅游概论的介绍 2014年11月,全球第一本系统的茶文化旅游专著《茶文化旅游概论》于2014年11月正式面世,该书由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余悦教授和王柳芳博士合著。 全书共计46万字,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系统的茶文化旅游指导用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強的实践指导。本书绪论概述了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建构;正文的10章依次为:茶文化旅游概述,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概况,当代中国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类型与开发模式,茶文化旅游的规划与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营销,中国茶文化旅游热线的提升,全球视野下的江西茶文化旅游,中国港澳台及海外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与特色。 新年伊始,手头得到一书,茶文化专家余悦、王柳芳博士所著《茶文化旅游概论》一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茶文化旅游的指导书籍。 该书从中国茶文化旅游概述、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概况、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当代茶文化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类型与开发模式、茶文化旅游的规划与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营销、茶文化旅游热线的提升、全球视野下的江西茶文化旅游、港澳台及海内外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与特色等十个方面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当前,茶文化旅游的拓展与提升,是迫在眉睫和亟待创新的关键时期,作者力争对建构茶文化旅游的理论体系作有益尝试,试图努力填补中国茶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空白,并从深层次剖析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 该书指出,中国茶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明确概念和专项的特色旅游项目,是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旅游景区从单纯热衷自然景

浅议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经济与管理研究? 浅议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段敬丹 (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 要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各省市都 在开发各自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四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故乡,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可作为旅游 资源开发的新亮点,而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茶叶、茶具、茶馆、茶史博物馆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发 的对象。本文主要就在开发茶文化资源中如何抓住其特色,发掘其吸引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 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茶与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本土文化发展中的特产。而四川的茶文化则更是其本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遗留物。世界之茶源于中国,而中国最早种茶、加工和销售茶品之地则源于巴蜀。唐代茶圣陆羽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南方”便是指中国古代的巴蜀滇黔,也既今天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区域都是茶树最早生长的地方。西汉宣武帝时的王褒在其《潼约》一文中有“脍鱼庖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句子,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烹茶” 和“买茶”的记载[1]。在西汉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也对巴蜀地区的产茶情况作了记载,“园有香茗”[2],“南安、武阳皆 出名茶”[3],广汉郡什邡县“山出好茶”[4]、涪陵郡“惟出茶”[5],都说明在巴蜀一带,远在周代,不但有人工栽培的茶园,而 且四川的乐山和彭山还是我国当时的名茶产地。 今天,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这一行业的资源可以说是遍及各地各行业。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自然也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面向广大游客。要将茶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来开发,首先,我们要了解茶文化究竟涵盖了哪些内容。从作为物质本身的茶叶,到古朴典雅、款式优美的茶具,景致幽雅的茶楼,以至纯精神享受和消遣的茶诗、茶书、茶画,及渗透到国民精神中的种种茶俗茶礼,有研究者认为都应包含在茶文化的范围内。可见茶文化中,既包括了茶,又包括了饮茶之人,更包括了茶饮本身的行为。[6]由此可见,将茶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其可为之处就不是单单限于茶与品茶这一狭小的范围。 四川作为历史上茶树的最早栽培地,将茶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是有极大的优越性的。四川的茶文化,即有悠久的历史作后盾,又有驰名的茶品做代表,更有其独特的地方茶俗茶礼及历代文人在四川留下的品茶颂茶的轶闻趣事为辅助,这些都是茶文化的吸引力所在。如今的四川旅游业中,已不乏茶文化的踪影,在许多的旅游景区,都有作为旅游纪念商品出售的四川名茶,在蒙顶仙茶的产地也有专门的茶史博物馆向游人展示关于茶文化的丰富内容,成都街头巷尾的茶馆也成了一种休闲旅游的象征。但是,现在对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不够的,一是作为旅游纪念商品的茶类品种过于单一,另一个便是对茶文化专项旅游的开发力度还不够。究竟应如何开发四川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并使其地方特色得以充分显现,使之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亮点,这都是开发工作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本文意欲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旅游纪念品-四川茶叶的开发 目前,四川的名茶已在旅游纪念商品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它是作为一种主要旅游纪念商品出现的。在川茶中尤以蒙顶茶最负盛名。白居易《琴茶》诗道“琴里知闻惟漾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苏轼《试院煎茶》也云"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但仅有这一种名茶是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的。四川有种茶品茶的悠久历史,又有号称天府之国的地理环境,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专家深入名茶区,总结劳动人民精工制造名茶的经验,先后在蒙顶山、峨嵋山、青城山等地试制多种名茶。现经审定,列于巴蜀名茶品种的有蒙顶山的甘露、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青、峨眉山的峨蕊子、竹叶青、青城山的雪茶。而且现在四川茶品中也涌现出许多新秀,如峨嵋沱茶、早白尖工夫红茶、竹叶青、峨嵋毛峰(产于雅安凤鸣)、大叶红碎茶等分别在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获过金奖。其他如文君绿茶、青城雪芽、巴山银针、北川珍眉、平武贡熙、金尖茶、康砖茶等都获过部优称号。另外有40多种获省优称号,这些名优产品分布于30多个县市,年产量4万公斤左右。而四川 茶叶的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红茶的产量和出口量居第二位。[7]可见,四川的茶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但怎样才能 让川茶既能为外来游客欣赏,又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这是我们在开发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 42?第23卷第2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年4月Vol .23.No .2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Ap r .2006

茶礼仪与茶文化

论茶礼仪与茶文化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的部分。 【关键词】茶礼仪茶文化 【正文】 一、什么是茶礼仪 所谓的茶礼仪主要有: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寓意礼。这些礼节与茶文化相辅相成。茶文化是茶叶在被人类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人们的生活,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各个方面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在经济上,茶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促进茶业的发展。在文化上,茶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的宏伟事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各个朝代的茶文化及现在茶文化的发展 (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的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绿色生态观光游 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 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 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 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 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 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 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 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 3.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 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 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 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 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4.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 茶文化起源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关键字: 茶,茶文化,历史,发展,感悟,茶道,茶与健康 引言: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正文: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对茶都有特殊的偏爱,乾隆嗜茶成癖,曾风趣地说出戏语:“君不可一日无茶”;孙中山以茶代酒,他对祖国茶叶评价颇高;鲁迅饮茶着迷,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 2. 茶文化之美 (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日期: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刘强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 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其中,全

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 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邹城完成了首批40余块旅游交通标识牌的建设,为市内5个A级景区景点及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提供交通指引,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率。但是,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道路不够通畅,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部分景区缺少旅游标识,景区支线路网标准低,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贵州旅游业发展计划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人文学院产业经济学张悦201001002) 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从上可知茶叶是炎帝神农氏发现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西汉时, 饮茶已成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魏晋以后,从种茶,制茶,饮茶在我国江南已相当普及,敬茶也成为江南待客的礼仪,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已被人们所钟爱。唐玄宗年间,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遍尝各地名茶,收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术方面的资料,后隐居在浙江吴兴专心著述,终于写出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专著《茶经》。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将茶的起源,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方法及茶具等,记述较为详尽。《茶经》的问世加快了茶叶知识的传播,对茶叶的生产贸易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民间千家万户都把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将茶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相提并。中国的茶最初只是药用,后来慢慢的与文化以及时代的精神结合,才有了茶文化。陆羽的《茶经》还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事之中,把“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 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 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这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次把茶与人们的道德品质相联系, 体现了陆羽所倡导的茶道精神。“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代诗人梅尧臣以其简洁的诗句, 尽情讴歌了陆羽毕生精研茶艺探究茶道首创茶文化。 随着茶圣陆羽所倡导的品饮风习风靡一时, 在文人士大夫中大行其道, 人

们逐渐摒弃了“浑以烹之”、“与渝蔬而嚷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 代之以程序相对固定的细品慢煎式的艺术品茶, 从而实现了从物质享受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主要是植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精神之中,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其蓬勃的生命力, 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并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茶与中国的风俗,诗歌,生活,甚至流传的宗教都产生了融合,影响深刻。茶文化的出现, 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 他可说是终生、终日与茶相伴.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构, 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白居易写道“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借茶描写了与李六郎中的深厚友谊。卢全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对饮茶作了非常生动、贴切的描绘, 极富感染力。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茶与诗歌的结合有很多的例子,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的诗句;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首。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虽然没有茶诗那么多,但其中传世佳作载入史册者

茶文化旅游开发(1)

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相关 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 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实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 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 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展开的,涵盖观光、 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 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 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 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 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 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所以,对普洱茶文化 实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动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 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 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长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 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 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 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

中国茶文化浅析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宝鸡地处西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人文景观著称,种类的多样性及悠远的历史沉淀使其在西部旅游文化资源中独树一帜,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宝鸡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对宝鸡旅游的现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发的思路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经济 一.宝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从旅游资源角度看,宝鸡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宝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一级文物481 件(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 级景区6处,3A 级景区处19处。我们所调查的7个县、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千阳县、陇县、麟游县)中,每个县、区都至少有一个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区或旅游点。如陈仓区的姜子牙钓鱼台风景区;凤翔的东湖景区、秦宫一号大墓;陇县的关山草原;扶风的法门寺及法门寺博物馆(国家4A 级景区);岐山周公庙;千阳的莲花山狩猎场;麟游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有些县、区的旅游资源密度好,可形成小的旅游环线;而且,由于地方多数旅游资源污染小、环境质量高,对城市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陇县的秋菊山庄、向阳川;千阳县的莲花山狩猎场;岐山的堀山森林公园等。而且,宝鸡北部各县占有相当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周文化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区及以草原、山水风光见长的关山,龙门洞,景福山旅游区。相对于优势的旅游资源,宝鸡的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宝鸡市经济发展和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接待的旅游人数总量,特别是海外旅游人数和比例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 2. 宝鸡旅游可进入性具备一定的基础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招商、旅游发展的需要,宝鸡市及北部各县区之间的交通大为改善。陇海、宝(鸡)-成(都)、宝(鸡)-中(卫)铁路在宝鸡市交汇;西宝高速连接西安和宝鸡,宝(鸡)-平(凉)线、宝(鸡)-天(水)线、西宝北线等二级公路贯穿宝鸡市、陈仓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岐山县和扶风县;较偏远的麟游县也有三级公路与其

贵州省九洞天旅游资源开发

贵州省九洞天旅游资源开发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贵州省九洞天风景名胜区 二、项目背景情况 1、项目所在省地方位 贵州省大方县西南边境的六冲河上,隔河为纳雍县(东径105°l5′47″∽106°08′04″,北纬26°50′2″∽27°36′04″。离大方县城55公里,离纳雍县城60公里。 2、旅游资源状况及评价 九洞天是贵州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九洞天风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大方、纳雍两交界处,是乌江北源六冲河流经两县之间的一段以洞穴伏流为代表的喀斯物综合地貌.这段长约7公里的伏流,神秘莫测,时隐时现。在长约5公里的下游河段上,有9个“天窗”对外开放,每个“天窗”处都集合了一组风格各异的岩溶景观,因

而谓之“九洞天”。 九洞天集伏流、洞穴、天生桥、天坑、漏斗、峡谷孤 峰及古生物化石等为一体,地表景观与地下形态相结合,形成了一处很高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而且雄奇隽秀的岩溶大观。 九洞天风景名长约7公里,宽500米至2公里之间不等,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九个洞天分别为一洞天——龙口天,二洞天——雷霆天、三洞天——金光天、四洞天——玉宇天、王洞天——葫芦天、六洞天——象王天、七洞天——云霄天、八洞天——夜摩天、九洞天——大观天。 九个洞天由东向西,自下而上,第一洞天原名大穿洞,是整个系统的“门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平均高度80米,状如巨龙张口,故称“龙口天”。在龙口大厅中,有石梯数百级沿洞壁迂回而上“月宫”天楼,“月宫”距地面74米,左上右下成环行路。顶棚和两壁悬垂许多钟乳石,景象庄严壮丽。 过了龙口喉部、进入二洞天。琳琅满目的大厅分为两座发电洞室,全部发电站的水工建筑,多台机组,配电设备等都安装在洞内,是我国唯一的天然溶洞电站,洞中的钟乳石因年代久远,已不滴水,故发电机能够安全运行。二洞天外,六冲河惊涛奔流,声如雷鸣,故称“雷霆天”。经过长400米的天然廊道,转弯40次出通游船码头,乘船进入三洞天,此段水洞长1公里,平均高度60米,最宽处50米,中间有石岛一座,右洞壁布满名色钟乳石,左壁为刀削岩,顶棚平整,并悬吊无数白色石钟乳,灯光照射下,仰首望去,宛如

浅谈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啡文化之比较

浅谈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啡文化之比较 [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有很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点,本文就从不同的方面对茶和咖啡做了详尽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法国咖啡文化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两大重要饮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喝茶时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更是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人说,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咖啡馆的路上,看似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是法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咖啡已经真正成为了法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来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晚上一顿大餐之后喝一杯expresso帮助消化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好处。中法两国两个伟大的民族,对美好的事物都有着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探索使其升华成文化,中国人的品茶讲究的是茶道,而法国人品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都追求一种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饮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喝咖啡是体验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然而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方面么?我们今天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个比较吧! 一、从茶和咖啡的起源谈起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所提到的证据都不能证明哪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茶的发源地很多人认为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国的,认为饮茶和种植茶叶是中国人首创的,但也有证据表明印度和非洲等地也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甚至在国内,关于最早原产地也有好几种说法,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江浙说等,尤其是发源时间更是众说不一,分别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而且民间流传的神农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神话故事更是为茶的起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关于咖啡的起源同样是这样,在无数的咖啡发现传说中,其中基督教发现说《牧羊人的故事》和伊斯兰教说《阿拉伯僧侣》是流传最广的。不过比较说法一

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 近年来,国内建起了一些生态旅游茶园,这是一种新型的“茶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六堡镇,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扩大,一些投资者也逐步把目光投向了特色农家旅游业的开发。 一、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是指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茶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 茶文化旅游的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茶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游客在茶业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到茶园的优美风光 ,也更加深了对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层面的需求,而且人们的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得到满足。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实现了茶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拓展 ,增加了茶农取得经济收入的渠道。发展茶文化旅游,要加大茶文化宣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办好茶业博览馆、名优茶交易会、茶文化节 ,将茶园一茶厂一茶馆一茶业博物馆等场所组合成为旅游产品。 二、开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1、茶文化旅游拓展了茶业产业链 传统的农业只专注于土地本身的耕作的单一经营方式 ,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农产品。茶产业也是如此茶农只顾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年复一年。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紧张与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他们开始怀念和向往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 ,而这一切无疑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茶业旅游作为农业旅游中的一种形式,除了为游客提供修养生息、放松身心的环境之外 ,本身更具有吸引游客的自然资源优势,茶乡多半依山伴水,风景秀丽。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茶叶是农产品中文化品位最高的一种,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除了可以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中国茶文化旅游开发重点景区

茶文化旅游开发重点景区 旅游是知识的探求、美的寻访。从这一角度说,在产茶的地区发展旅游有先天的优势。我国的茶区多分布于南方的丘陵,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环境清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茶对生长环境的选择,大都是风景秀丽的地区或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品质优异的名茶尤为突出,许多名茶的产地同时也是著名的景区,如产西湖龙井的杭州、产黄山毛峰的黄山、产庐山云雾的江西庐山、产武夷岩茶的武夷山、产蒙顶甘露的蒙山等。 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通过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而进行的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旅游按照旅游资源的特征可分为:自然景观型、茶乡特色型、农业生态型、人文考古型。 本文依据茶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列举各类型资源的代表景区并进行分析,指出各类型茶文化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了解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明确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未来趋势,以利于后续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自然景观型 我国在开发旅游事业之初, 主要是以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为主要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事业自身的不断发展, 这些景区单一的旅游产品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 面对高层次、多元化的旅游市场的变动, 原本开发较成熟的旅游区纷纷开始改造第一代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 设计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参与性强的第二代、第三代旅游产品。 代表景区:杭州西湖 (一)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