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相对地面运动

卫星相对地面运动
卫星相对地面运动

第5章:轨道的类型-卫星选择轨道的原因

卫星特定轨道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其任务要求,例如,收集高分辨率地面图像的遥感卫星应该在可行的距离范围内尽量靠近地地面。因此,这种卫星就被定位在低地球轨道上。而商业广播或通信卫星有其它的任务要求,这种卫星应该能够在很大的地理面积上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而且这种卫星应该宁可选择被地固定在某一位置,这样地面站就不需要昂贵的卫星跟踪设备了。由于这些原因,大部分的通信卫星都被定位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其他种类卫星的轨道也是根据其任务进行类似的选择。

卫星任务和其轨道之间紧密的因果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后果。例如,尽管以固定领土面积或固定领空体积为概念传统疆域与空间不相关(虽然所有的永久卫星必须保持在轨),但是少数特殊轨道是独一无二适合于特定的卫星任务,并因此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通过观察卫星所在的轨道情况来猜测未知卫星的任务是可能的。

这一章中我们首先讨论轨道的几种重要特性。其中包括一些由几何限定的特性:卫星相对于地球的运动、从地面不同位置得到的卫星对当地水平的仰角、卫星最大的覆盖面积、地面与卫星之间传输信号所花费的时间。其他轨道特性是诸如辐射和大气影响等当地环境的作用结果。然后我们会讨论最普通的轨道类型和这些轨道上的卫星。

几何约束

卫星相对地球表面的运动

除了卫星本身的轨道运动,地球还绕其自转轴转动,因此卫星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综合决定的结果。因为地球的自转,除非卫星轨道被特别选定而使得卫星的周期恰是一天,否则当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周后,其在地面上的投影就不是原来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卫星的轨道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这样的轨道称为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可以是圆形或者椭圆性,并且可以具有任意的轨道倾角。如第4章(见图4.2和表4.2)所示,高度为36,000千米的圆形轨道就是地球同步轨道。

位于赤道面(倾角为0°)内的圆形地球同步轨道是其中的一个特例:称为地球静止轨道。这个轨道上的卫星相对于地球表面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保持在赤道正上方的一固定点。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卫星是静止不动的。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只有在赤道轨道上的卫星保持于一固定点

才是可能的。因为只有一个地球静止轨道,这个轨道上的空间是十分有价值的。

现在来考虑处于高度为几百千米轨道上卫星的情况。如图4.2和表4.2所示,这样的卫星其轨道周期大约是90分钟。在这90分钟里,赤道上的地球表面会旋转约2,500千米(在其他纬度处,这个旋转距离都小于2,500千米)。因此,过了一个周期之后,卫星所掠过的点位于赤道上距离本周期开始时轨道对应的地面点以西2,500千米处的地方。

低轨道上的卫星由于其仅仅具有很短的周期时间,所以其高度位置是给定的。在地面上轨道正下方的人看来,卫星好像在10分钟里从天空一边的地平线升起,穿过天空从地平线的另一边消失。而且过了大约80分钟之后卫星会再次出现1,但是并不经过头顶正上方(除非观察者是在两极之一),这是因为地球在这段时间里自转的缘故。

当卫星在其轨道上运行时,卫星正下方的地表上对应的点描绘了一个轨迹,叫做星下点轨迹(地球静止轨道上卫星的星下点轨迹仅仅是赤道上的一个点)2。图5.1表示倾角为45°的一个轨道,阴影圆盘是轨道面在轨道内部的部分。如果地球不自转,轨道面与地球表面的相交线就是卫星的星下点轨迹。该图显示为什么当星下点轨迹绘制在平面地图上时看起来是上下穿过赤道的曲线,如图5.2中的上图所示。星下点轨迹曲线一半在赤道面上面,而另一半在下面。注意一点,星下点轨迹能够达到的最大纬度(南纬和北纬)等于轨道倾角。

因为地球的自转,星下点轨迹在下一周期中并不是在地球表面的相同位置,如图5.2中的下图虚线所示。除非卫星周期选定为特殊的值,卫星最终会飞过地球上最大和最小纬度之间的所有的点。

1如果卫星在后续的轨道周期没有飞过头顶,那么除非它有足够的高度,否则它是看不见的。

2地球同步轨道上但不是地球静止上的卫星,具有非零的倾角?,星下点轨迹将是中心点固定在赤道上的8字形图形。“8” 字形的上下端位于南北纬?度处。

图5.1.阴影圆盘是位于倾斜的圆轨道平面轨道内部的部分。如果地球不自转,阴影圆盘与地球表面的相交线就是卫星的星下点轨迹。该图显示对于倾斜轨道,卫星的星下点轨迹是上下穿过赤道的。

图5.2.上图显示了45°倾角的低地球轨道卫星在经过一个周期的星下点轨迹。卫星下次经过这个区域时的星下点轨迹在下图用虚线给出。由于卫星在一次绕轨飞行的周期期间地球在自转,因此星下点轨迹是不重叠的。

卫星的仰角

卫星的仰角是卫星与某一特定地面点连线和本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如图 5.3)。它是表示在给定时间里卫星多么直接的从头顶上飞过的测量,具有90°仰角的卫星表示卫星从头顶正上方经过。因为仰角的测量是和特定的地面位置有关的,所以不同地点的观察者得到的仰角值是不同的。由于卫星在轨道上的运动,所以其仰角随着时间改变。

图5.3对于给定时间,在地球上点P的观测者来说,卫星的仰角是P点当地水平面和从观测者到卫星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特别地,给定时间的仰角取决于描述卫星和地面观察者相对位置的几个参数。这些参数包括

观察者的纬度和经度、卫星的高度、轨道倾角θ和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卫星的纬度和经度)。精确的关系在第5章的附录中给出。

一些例子可以带来直观的认识,就是关于观察者的纬度、卫星高度和轨道倾角是怎样影响卫星仰角的。假设观察者在赤道处(即在纬度为0°处),卫星在圆形赤道轨道上(即在轨道倾角为0°的轨道上),从赤道上的任一点观察,当卫星运行于其轨道上时会直接从观察者正上方经过,仰角会从0°增加到90°,然后再减小到0°。

上例中,只有在卫星轨道正下方的地面点才能够得到90°的仰角,因此对于不在赤道上的观察者,卫星永远不会出现在头顶的正上方。取而代之,其最大仰角取决于观察者的纬度、当卫星

与观察者具有相同经度时卫星轨道的高度、轨道远地点和近地点的高度(见第5章附录)。例如,如果观察者的纬度为45° ,卫星在圆形赤道轨道上,高度为500千米,那么最大的仰角只有17°。最大的仰角随着卫星高度增加而增加: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卫星的高度为36,000千米,纬度45°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最大仰角为38°,这发生在卫星和观察者具有相同的经度时。

因为地球自转,卫星规则地扫过纬度等于和小于卫星轨道倾角的地球表面部分。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卫星可能会被观察到,但是不会是在头顶正上方,也就是其最大仰角小于90°。而倾角为45°的卫星在地面南北纬45°范围内所有点都会出现90°的最大仰角。拥有极地轨道的卫星可在全球所有点的正上方飞过。

两类卫星可以在每次重复其轨道周期时会从相同地面区域的正上方扫过:任意高度的赤道轨道上的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在地球上的其它点,这些卫星不会直接出现在头顶正上方。

给定地面位置的卫星仰角对卫星怎样使用具有很强的影响,并因此能够暗示其用途。例如,地面站从低仰角卫星接受信号有时是很困难的,这有两个原因。首先,当卫星信号穿过稠密的空气走过了比从高仰角卫星传送时更远的距离,会使得信号强度更加减弱。其次,地平面上的物体-诸如很高的建筑物或山脉-可能会在地面站和卫星之间的路线上,因此阻碍了信号的传输。在建筑密集的城市,高楼能阻碍低仰角卫星和地面站之间信号的传递,在最坏的情况下可影响到的仰角甚至高达70°,所以城市中的许多接收器和转发器都被安装在了建筑物的顶端。然而,在一些应用中,接收器需要是可移动的并且在地面上的,例如地面交通工具使用的Navstar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卫星运行的轨道倾角为55°,可能不能给城市所有潜在的用户提供足够的服务。例如,日本位于纬度30° 到 45° 之间,因此GPS卫星不会从其正上方经过,而且其城市地区高楼林立,乡村地区又多山脉,这都会阻碍GPS卫星信号的传输。日本正在研制远地点在亚洲上空的具有高椭圆轨道的三星系统(Quazi-Zenith卫星系统(QZSS)),将与美国GPS系统一起工作,更好的为日本民众服务。

相对于美国,地球静止通信卫星对于俄罗斯有用性更小:赤道轨道卫星不能给极地或纬度很高的地区提供很好的覆盖,而且许多重要的俄罗斯军事设施都位于北极地区。取而代之,俄罗斯使用具有大倾角的卫星,这样的卫星的部分轨道能够从北纬地区很容易的看到。这些轨道是扁椭圆形并且其远地点接近北极,这种轨道上的卫星会在北极上空出现更长的时间,使得它们极其有用。这种轨道包括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的Molniya轨道。

覆盖区域

有多少地球表面面积能够从卫星上看到取决于卫星的高度h。虽然卫星高度决定了卫星能够覆盖的最大面积,但是实际覆盖区域的面积会由于卫星携带的传感器而受到限制,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覆盖面积。

覆盖区域的外缘是圆形的,其半径仅仅取决于卫星的高度。这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在第5章附录中给出,并在图5.4中说明。然而,地面站一般只有在大于仰角的最小值时才能进行通信,而典型的仰角最小值是5°到10°。因此,地面站能够进行通信的有效区域是小于卫星能够覆盖的所有覆盖区域的。有效区域的半径是卫星高度h和最小仰角的函数,正如第5章附录中所讨论的。

图5.4.卫星对地球的覆盖区域的大小取决于其轨道高度。这里是对两个不同高度上卫星的覆盖区域的进行比较:较低的卫星比较高的卫星具有较小的覆盖面积。要注意一点,覆盖区域面积还可描述地球上可以见到卫星的面积。

表5.1列举了在几种高度上的卫星的最大覆盖面积的半径和当最小仰角是10°时有效覆盖面积的半径。注意到低轨卫星的有效覆盖面积大约是最大覆盖面积的一半,而高轨卫星的有效覆盖面积相对于最大覆盖面积却没有减少那么多。还要注意,与低轨卫星相比,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能够看到地球上更大的区域。

表 5.1.本表给出了卫星从几个不同高度上能看到的最大覆盖区域的半径(沿着地球表面测量的),以及地球表面覆盖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本表还给出了地面站能够和卫星进行通信的最小仰角是10°时的有效覆盖区域面积。

最大覆盖区域

有效覆盖区域(最小仰角为10度)

卫星高度(千米) 半径(千米) 占地表面积百分比半径(千米) 占地表面积百分比500 2440

3.6

1560

1.5

1,000 3360 6.8

2440

3.6 20,000(半地球同步轨道) 8450 38 7360

30

36,000(地球同步轨道) 9040 42 7950

34

显然,轨道越高,就能从越大的地面面积上看到卫星并与其通信。然而,其他因素也影响卫

星高度的选择。

电磁辐射强度-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的减小与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距离的平方

成正比。这种随着高度的增加信号强度的减弱使得低轨道看来是更好的。另一方面,对于地面给

定的覆盖区域面积,低轨卫星必须要在比高轨卫星更宽的角度上传播信号(图5.4)。为了实现这种

宽角度传播,卫星天线必须在任意单方向上牺牲信号强度(或增益),这就部分地抵消了距离上的

优势。因此,对于给定的卫星任务,折中的选取往往在带有宽幅天线的低轨卫星和带有高定向性

天线的高轨卫星之间进行。

卫星的覆盖区域面积及其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对于怎样使用卫星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拍

摄高分辨率地面照片的卫星最好放置在低轨道上。在这个情况下,卫星只花费它很少部分的时间

来观察地球上的特殊位置。因此,特定区域的定常低轨监视需要多个卫星在轨,当一颗卫星进入

这个位置时,另一颗恰好离开这个区域。

为了使得所有时间都有一颗卫星在正确位置而组成的星座(即多于一颗卫星的系统),其所需

的卫星总数称为缺席率,它决定于每个卫星的覆盖区域面积。其他的参数都相等时,在更高的轨

道上放置卫星将减小缺席率。然而,在较高轨道上使用卫星对于某些应用是不可能,比如高分辨

率监视或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需要天基拦截机来拦截相对靠近的来袭导弹。

传输时间

地面站和卫星之间信号的往返传输时间是传输距离除以光速(300,000千米/秒)。精确的传输距离

取决于卫星的仰角及其在轨道上的位置,而其大略的数值是卫星轨道高度h的两倍。以秒来计算

的往返传输时间大约是(2 h)/300,000,其中h的单位是千米。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高度是36,000千米,往返传输时间大约是0.25秒。因为时间延迟,在其覆盖区域内的两三个地面站之间使用这样的卫星进行数据转播时,需要电话传送时使用的回声控制,和特殊的数据传输协议。比较而言,轨道高度500千米的卫星的往返传输时间仅为0.003秒,消除了回声控制和特殊处理的需要。

当地环境的影响

干扰

如果卫星靠的太近,而邻近的卫星又使用相同的传输频率,那么地面接受站就会发现传输信号之间相互干扰。因为地球静止轨道是有限的资源,所以在这个轨道上的卫星被放置的彼此很靠近,这样它们的传输频率必须很小心的规划,使得彼此传输信号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国际电信联合会(ITU) 负责静止轨道卫星位置和频率的分配。这些卫星在轨道上彼此的相对位置是保持固定不变的,这使得分配起来容易一些。当这种安排不被遵守或者轨道变得太拥挤,干扰问题就会出现了。3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的彼此相对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它们在相同的频率上进行通信,那么就会造成更难以解决的干扰问题。4近来,ITU制定了规范,允许低轨道卫星使用与地球静止轨道相同的频率,但是前提是对其可能传播的能量的数量设置了更高的限制。5

辐射环境

空间环境是很恶劣的。6卫星不能得到大气对于来自太阳和更广阔宇宙的辐射和粒子的侵袭的保

3 1996年,联合国报告在亚洲地区的地球静止轨道出现严重拥挤的情况,“由于印度尼西亚声称捍卫其轨道位置,由印尼雅加达的PT Pasifik Satellite Nusantara (PSN) 引起了通信卫星的严重拥挤干扰。这将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轨道拥挤的更糟糕现状上来,并引起了这样的事实,就是在1997年前具有187个会员国的ITU的世界无线电通信联合会(WRC)在日内瓦的成立。”(United Nations, Highlights in Space: Progress in Space Scien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pace Law, 1997 [Vienna: United Nations, 1998], 51)

4运行于Ku频段的Skybridge低地球轨道系统卫星(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与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很多卫星频率相同。为了避免干扰,Skybridge系统在接近赤道面时会关掉异频雷达收发器,因为这里就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所在的位置。Skybridge系统需要多于一颗的卫星使得在任何时候都能避免干扰的服务,这就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费用。详见Kristi Coale, “Small Satellites Push for Elbow Room,”Wired News, October 14, 1997,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news/technology/0,1282,7657,00.html?tw=wn_story _mailer,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5 ITU在2000年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修改了通信规则,隶属于该规则的文件可以从ITU网站获得,网址为http://www.itu.int,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6参见“The Earth’s Trapped Radiation Belts,”NASA Space Vehicle Design Criteria (Environment), NASA SP-8116, (Springfield, Virginia: March 1975),可以从一下网址获得:the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NASA JPL Radiation Effects Group, “Space Radiation Effects on Microelectronic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docs/Radcrs_Final.pdf,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护。这种辐射环境和它的变化有时作为空间气候来提及。

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通常不会穿透卫星表面。只有当太阳爆发时X射线才有足够的能量来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是通常这种辐射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不足以损坏内部的电子元件。然而X射线会损害和剥蚀太阳能帆板,而许多卫星都依靠太阳能帆板来产生能量。

带电粒子(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是我们格外关心的。这些粒子会具有很高的能量并且损害和老化电子元件。这些粒子被地球磁场捕获,并在地球赤道周围组成了两个环形(类似面包圈形状)的区域,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见图5.5)。

内环的高度是从500千米延伸到5,500千米,其粒子密度最大的地方位于大约3,000千米高的中部位置。7粒子密度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最高,并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到南北纬50° 到60°时,粒子带的密度已经非常小了。内环带主要是由高能量质子组成,能够穿透航天器。长期暴露在其中会损坏仪器并对航天员造成危险。(这个区域也包含高能量电子,但是与质子相比其密度要低得多。) 所有的载人和无人宇宙飞船都在这个高密度区域的外面。

外环的高度大约从12,000千米延伸到22,000千米,其粒子密度最大的地方也是在中部,大约位于15,000 到20,000千米的高度上。外环带主要是由高能量电子组成。电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分别比质子有更多的变化。然而,象质子流一样,电子流也是在赤道附近密度最高,而在南北纬60°左右就可以忽略了。

图5.5.本图给出了范艾伦辐射带的描述。8内辐射带的主要的组成是质子,在高度3000千米的区域密度最大;外辐射带的主要组成是电子,在高度17000千米的区域密度最大。太阳风(其主要组成是低能量的质子和电子) 会使环带朝向太阳一面的环形变形,使环形趋于平坦,这样就会在背向太阳的一面产生一个尾巴,如图右侧的实线所示。

7在接近极点的位置内环带的高度就会较低,如图5.5所示,而且这点的粒子密度也是很低的。

8来自美国NASA JPL的辐射效应机构:“Space Radiation Effects on Microelectronics,”presentation,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docs/Radcrs_Final.pdf,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在内环带和外环带之间的区域,看作是缝隙的地方,其高能量电子流的密度很低。这个区域大约的从6,000千米延伸到12,000千米,但是在太阳活跃期间内环带和外环带有时会出现重叠,而使得这个区域消失。

因为辐射带的特性很明显,所以在卫星设计时可以被解决。但是辐射防护会增加质量和费用。几厘米厚的铝板足够阻止大部分的电子。然而,当进入铝板的电子减速时,电子会产生X射线。因此,卫星在很恶劣的辐射环境下就需要很重的铅的防辐射装置来阻止X射线的进入。另外,超乎寻常的事件会显著的改变辐射环境,并使没有设计承受更高能力的卫星处于危险之中。每年五次或十次的太阳耀斑爆发出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偶尔会比预期的要强烈得多。

因此轨道的选择决定了卫星所需铅质防辐射装置的数量,这是基于是否会遇到以及会遇到范艾伦辐射带的什么部分。例如,在小于500到1,000千米的高度上带电粒子的密度很小,就需要很少的防辐射装置。这些高度是许多卫星和长期载人任务所运行的高度。另一方面,美国全球定位系统运行在20,000千米的高度上,而这里就是或接近高能量电子流密度最高的地方。这也就证明防护高密度带电粒子的可行性。

人类的活动也可以改变辐射环境。1962年,美国在400千米的高度进行了名为海星的爆炸核试验。这产生了捕获电子分布的显著混乱。混乱最强烈的区域是赤道上空1,600到6,300千米的高度,但是这种影响至少延伸到了44,000千米。在1,600千米以下,混乱减弱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这个高度上,辐射水平在数量级上仍然远高于试验数年后的正常水平。

大气的影响

大气是没有外边界的。组成大气的空气被重力束缚在地球上,就像水在海洋里一样。正像海水水压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一样,大气在地表的密度最大,而随着海拔的升高密度迅速下降,大约是按指数规律下降。在高度是10千米(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的地方空气已经太稀薄而不能呼吸,大气密度大约只有海平面密度的三分之一。在100千米的高度,密度已经降到了小于海平面密度的百万分之一,到600千米时密度会减小到另一个百万分之一的程度。因为很多目的,可感觉到的大气末端视为100千米,这也作为外空间的开始而被接受。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大气的影响必须认为可以到达高于100千米的高度。例如,在几百千米的高度上,大气对卫星的阻碍作用可以认为是非常小的,但是在很多的轨道上的累计效果却是不能忽略的。

大气对于低轨道卫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结果。力平衡(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一个结果就是保

持卫星在其轨道上,如果大气的阻碍作用开始使低轨道卫星的速度降低,卫星将不再运行的足够快而保持在原有的轨道上,它将会向着地球盘旋而下。大气对低轨卫星的阻力的增加限制了几百千米或更高的卫星轨道。低轨道卫星必须携带轨道保持所需的燃料,这样有时候就可以进行机动来补偿大气阻碍的影响并保持轨道。

进一步,因为大气密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所以就有了能够预测低轨道卫星未来某点精确度的固有限制。这个因素对于卫星的长期监控是很重要的。

引力的复杂影响

第4章描述的圆形和椭圆形轨道仅考虑了作用在卫星上的两种力:地球引力和离心力。在这些情况下都假设地球引力是球对称的。然而,因为地球不是规则的球体,其重力场也不是完全对称的,这就以细小的但是很重要的方式影响轨道形状和方向-随着时间进行改变。比地球引力小得多的太阳引力的拉力也影响轨道。

不考虑重力不规则时,卫星轨道平面在空间的方向是保持不变的。然而,正是因为重力的不规则,轨道平面会产生进动,也就是其相对于地轴的旋转。进动的速率取决于轨道的离心率、高度和倾角。这些参数的恰当选择能够让卫星利用进动来帮助完成特定的任务。例如,通过选择一轨道以某一特殊速率进动,尽管地球在绕太阳运动,轨道平面就能够全年都与地球和太阳连线保持一个固定的夹角。处于这样轨道上的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在相同的当地时间和相同的与地球和太阳连线的夹角下观察地球上每个地方,下面会对这个轨道进行详细的阐述。

重力的不规则性还引起了椭圆轨道的主轴在其轨道平面上很慢的旋转。因此,相对于赤道倾斜的椭圆轨道,其远地点很慢的从一个半球(即北半球或南半球)上空运动到另一半球上空,然后再回到第一个半球上空。这个运动发生的速率取决于轨道倾角,对于倾角为63.4°的轨道,这个速率为零。因此,具有这个轨道倾角的轨道的远地点维持在同一个半球。事实上,虽然进动还引起远地点关于地轴的转动,但是其转动时,远地点仍然在相同的纬度上空。

这些以及其他的轨道在下面会更详细的讨论。

常见的轨道

低地球轨道

低地球轨道(LEO)上的卫星运行在几百千米到1,000千米的轨道上。(几千千米高度上的卫星也被称为低地球轨道,但是很少的卫星在这部分空间中,这是因为那里有大量辐射。)LEO卫星的轨

道周期大约是90分钟。如上面注意到的,这个高度上的空间是最不受高辐射和带电粒子影响的。尽管太阳活跃性增强会引起地球大气外层的扩张,增加对这个区域较低部分在轨卫星的阻力作用,但是大气的阻力作用在高于几百千米的空间还是很小的。

由于LEO轨道卫星不能看到很大的地表面积,以及其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LEO看上去好像对诸如通信等任务是无用的。但是,包含足够LEO卫星的网络系统能够看到地球的所有区域,还能通过卫星间的转播信号来提供连续的世界范围内的覆盖。如果这个网络包括极地或接近极地的轨道,就能够提供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的覆盖,这是静止轨道卫星做不到的。因为卫星处于较低的轨道上,这些卫星的往返传输时间就相对很短(来去地面的时间为0.005秒),消除了回声控制和其他特殊处理的需要。(围绕地球进行多颗卫星的长途转播时,传输信号所需的时间是由沿地球表面的距离而不是卫星的高度所控制:绕地球传输半圈的距离-20,000千米-需要至少0.067秒)。9进一步,如果一些卫星处在倾角很大的轨道上,高纬度的观察者就能以大仰角看到卫星,这就能减少建筑物和其他物体对信号的干扰。这些特性都使得LEO轨道对于私人通信系统是很有用的。

将LEO轨道卫星用于这个目的的缺点就是这个网络需要很多颗卫星。由于前面提到的,任何观察者看到卫星经过头顶的时间只是大约90分钟轨道周期中的10分钟,所以要给沿着卫星星下点轨迹的单个地面覆盖带提供连续覆盖,就需要九颗卫星(对于高度是500千米的轨道,其覆盖带宽度大约是3,000千米,如表5.1所示)。对于更广的覆盖区域,需要更加可观的卫星数量。例如,广泛用于军事和商业目的的Iridium星座,拥有66颗卫星,这些卫星分布在六条高度为780千米的不同轨道上。这六条轨道位于不同的轨道平面上,每个的轨道倾角为86.4°。10

低地球轨道还被用于不需要实时通信的任务中。这样的任务只需要一颗或很少的卫星。例如,虽然数据不需要立即传给地面的使用者,但是可以储存并且在卫星经过地面站时再传送(这种安排称为“存储-加-传送”)。

对于不是时间紧迫的任务,LEO卫星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意味着,极轨道上的单颗卫星能够覆盖全球。如果轨道周期恰当选择,那么连续轨道线上的地面覆盖面积就是彼此相连的,一颗极地轨道卫星就能在一天里看到地面上的任意点两次。

一些任务需要低轨道。地球观测和侦察卫星要拍摄高分辨率的地球照片,就必须靠近地球来得到这样的分辨率(见第11章附录B的讨论)。例如,美国的Keyhole卫星被放置在远地点和近地点

9需要每颗转播卫星都接受和转播信号的转播过程也会增加传输时间。

10“Iridium Satellite Solutio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分别为1,000千米和300千米的椭圆轨道上,该卫星是为了获得用于情报目的的光学照片。11这些都已经被相似轨道上的新一代的成像卫星所取代。由于这些卫星有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所以它们就不能提供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连续覆盖。

圆中间地球轨道

圆中间地球轨道(MEO)也叫作中间圆形轨道(ICO)上的卫星的高度在低地球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之间:大约1,500到36,000千米。

常见轨道的轨道高度大约为10,000千米,其轨道周期约为6小时。使用比低地球轨道卫星星座数量较少的卫星就能够获得连续的全球范围内的实时覆盖。例如,使用ICO通信卫星的星座由在2条高度为10,390千米的轨道上10颗卫星组成。两个轨道平面的倾角均为45°,绕地轴彼此相对旋转180°。12

正象在地球上看到的,处在中间地球轨道上的卫星相对运动较慢,因此与LEO相比,需要较少较简单的传递安排。从地面到这些卫星的往返传输时间比低地球轨道要长:ICO通信卫星是0.069秒,而Iridium系统是0.0052秒。较长的传输时间是长距离通讯问题中较次要的(信号沿着地球表面传播一半路程所需最短时间为0.067秒,比得上信号到ICO卫星的往返时间。),使用较高轨道的卫星减少了信号必须进行卫星间转播来实现很大覆盖所需卫星的数量。但是,MEO轨道的卫星必须使用辐射防护设备(特别是来保护其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其长期可用。

一种特殊的中间地球轨道是半地球同步轨道,其周期为12小时,轨道高度大约为20,000千米。美国的Navstar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导航卫星都使用这种轨道。导航系统需要至少四颗卫星一直都同时在使用者的可视范围内,而通信卫星系统只需要一颗。因此,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比通信卫星更多的卫星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上:GPS和Glonass都使用24颗卫星(当全部配置时)。 GPS卫星分布在六个倾角为55°的轨道面上,Glonass设计使用三个倾角为65°的轨道面上。

Molniya 轨道

Molniya轨道是高椭圆轨道,周期为12小时,轨道倾角为63.4°。在这个轨道倾角上,远地点会保持在北(或南)半球相同的纬度上空,而不会进动。苏联首先在Molniya卫星系统中使用这种类型的轨道,因此得名。它们有时是指高椭圆轨道(HEO)。

11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KH-11 Kennan/Crystal Satellites,” September 9, 2000,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spp/ military/program/imint/kh-11.htm,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12“ICO Satellite Wireless Service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和 “Lloyd’s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Personal/L.Wood/constellations/ico.html,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对于远地点在北半球的高椭圆轨道卫星,其轨道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都覆盖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如第4章讨论的,椭圆轨道的卫星的速度不是恒定的。卫星在接近近地点时速度很高,而接近远地点时速度很低-所以卫星在空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半球上空。

俄罗斯的Molniya卫星所在轨道的远地点高度大约40,000千米,近地点约为1,000千米(或者说偏心率为0.75)。在其12小时周期中的八个小时里,在远地点下都可以以大于70°的仰角可见。三个卫星的星座和主轴间相互夹角120°来确保对这一地区的连续覆盖。

这种轨道也被用于美国的情报收集卫星来监控俄罗斯,并被俄罗斯用作预警卫星来监视美国的导弹发射。

Tundra 轨道

象Molniya轨道一样,Tundra轨道的倾角也是63.4°,因此其远地点也保持在一个半球的上空。将其远地点置于北半球上空,这些卫星就被典型的用来提供高纬度地区的覆盖。然而,它们不是象Molniya轨道那样的椭圆,它们的周期是24小时而不是12小时。

Tundra轨道卫星在其24小时的周期中有12小时在远地点下是可见的。因此,仅使用两颗轨道相互旋转180°的卫星来获得对这个区域的覆盖是有可能的。俄罗斯的Tundra系统使用两颗卫星,其轨道远地点和近地点高度分别约为54,000千米和18,000千米。

地球静止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最有用的地球同步轨道是地球静止轨道,它是在赤道面上的高度为35,786千米的圆轨道。因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对于所有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都是处在天空中的固定点,所以使用者不需要跟踪设备来发送或接受卫星信号。三颗这样的卫星能够提供除了极地区域外所有区域的覆盖。这种卫星的可视区域是很大的,但覆盖面积不是正好为地球表面的一半,而是约43%。因此,地球静止轨道能够在广阔的地理面积上提供连续服务。由于该卫星可以在很广阔的地理面积内无需使用‘存储-加-传送’的方式来允许实时数据传递,所以对于电视和广播是很有用的。它还为商业和军事通信提供必要的可行性,这些通信要支持差别很大、无预先决定位置的使用者的需求。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行于范艾伦带浓密区的外边,但是它们会遭遇来自太阳的罕有爆发的高能量粒子,可能被破坏或侵蚀。

太阳同步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是在一天中大约相同的当地时间(尽管不必是每天)经过地球上给定的部分。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从卫星观察给定的地面位置,太阳总是在天空中的同一位置。这个轨道对于拍摄地球照片的任务是特别有用的,因为地球表面给定位置的物体投射的阴影总是从相同的角度投下。这简化了各天所拍摄照片的对比,便于发现变化。这些轨道上的卫星经常被放在高度较低的位置(具有短周期),这样它们就能每天至少一次提供对地球表面的覆盖。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倾角的选择是根据轨道面绕地球的进动由于重力作用的不规则性,而在全年都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保持固定的角度。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的精确的轨道倾角取决于轨道高度和偏心率,典型的倾角是96–98°,使轨道有细微的倒退。图5.6举例说明无进动轨道相对于有进动的与太阳同步的轨道有怎样的区别。

图5.6.两图都给出了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轨道上的四个位置,和每种情况下同一卫星的轨道平面。图A给出了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下,卫星轨道没有进动而是保持在空间中固定的方位。因此,本地时间是午夜和正午时在本地正上方的卫星,四个月后将在早上6点和晚上6点观察这个地方。图B给出了一个太阳同步轨道,这个轨道平面选择的根据是让其以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相同的速率进行进动,这样就使轨道平面全年都与地球和太阳连线保持恒定的角度。作为其结果,全年时间里这颗卫星都在相同的本地时间观察地球上的同一点。

太阳同步轨道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叫做‘黎明-到-黄昏’轨道,这种卫星轨道面与能够将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和黑暗的半球分开的平面相一致。如果这个平面有细微的偏差,卫星就会有一半的时间全是在阳光的照射中而另一半时间全是阴影中,但是‘黎明-到-黄昏’轨道是允许卫星的太阳能帆板总是被太阳照射。例如,加拿大Radarsa地球观测卫星13使用了这样的‘黎明-到-

13 Radarsat的信息参见Radarsat国际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209154.html,/, accessed January 15, 2005。

黄昏’轨道来保持其太阳能帆板总是持续不变的朝向太阳,这样卫星就可以主要依靠太阳能而不是电池。

拉格朗日点

有5个特殊的轨道,轨道上卫星不是绕地球而是绕太阳运动,而且卫星在绕太阳运行时与地球保持固定的相对位置。这些固定的位置叫做拉格朗日点,有五个这样的点,每个点对应于五个轨道中的一个(见图5.7和5.8)。

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更近一些的绕太阳运行的卫星,具有比地球绕太阳运行更短的轨道周期。然而,这样的卫星被地球引力和太阳引力同时作用着。这种影响在距离地球很远的卫星上是可以忽略的,但是对于靠近地球的卫星就必须将其计算在内了。对于正好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卫星,地球引力的方向和太阳引力的方向正好相反,就可以有效的抵消掉部分太阳引力作用。在第一个拉格朗日点(L1)14,对卫星的净引力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相同,这样就使卫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同。这样的卫星就会在绕日飞行过程中始终与地球在一起。L1点到地球的距离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约多四倍。L1点被特别用于研究太阳的科学任务,定位在那里的卫星能够给出太阳风增加的早期预警。

第二个拉格朗日点距离地球的距离与第一个拉格朗日点距离地球的距离相同,但是在地球的另一侧,背离太阳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地球的拉力加上太阳的引力,增加了卫星在轨所需的速度。这种情况下,卫星会在其轨道上跟着地球,但是通常会滞后。这个位置的卫星也是用于科学任务,允许卫星最大限度的远离地球(使干扰最小化),但是要保持固定的联系。NASA计划在L2点或其附近布置下一代的太空望远镜,作为哈勃望远镜的接替者。

图5.7. 地日系统的L1and L2 拉格朗日点。

14地月系统中也有类似的拉格朗日点,这些点靠近月球并与之有着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这里讨论的拉格朗日点是在地日系统中的。

图5.8.地日系统的L4and L5 拉格朗日点。

处于太阳另一侧与地球背离的L3点对于卫星不是很有用。L4点和L5点是沿着地球公转轨道但是分别超前和滞后于地球。它们与地球太阳连线偏离角度均为60°。

一些人建议L2点会具有空间探索和太空军事的战略意义。15因为处于L2点的飞行器是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而且几乎不需要燃料来长时间的维持在那,L2点可以被用作将被一块块发射到太空中的其他飞行器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的地方。这样的计划比在月球上组装大型结构更加灵活有效,比在地球上进行组装然后再发射更加可行。而且L2点的物体由于太远而不易从地球上观察。

15例如可以参见James Oberg, “Will China’s Space Plan Skip the Moon?”Space News, May 24, 2004

第5章的附录:仰角和卫星覆盖区域面积的详述

仰角

观察者观察卫星的仰角ε表示为16

??

??

??Φ+?Φ=sin )/(cos arctan h R R e e ε (5.1) 其中R e 是地球半径,h 是卫星的高度,而φ定义为

??λψsin sin cos cos )cos(cos l l +?=Φ (5.2)

其中l 和ψ分别为观察者的纬度和经度,?和λ分别为卫星的的纬度和经度。

在赤道圆轨道上的卫星,其?= 0。观察者所能看到最大仰角εmax 发生在观察者所在经度等于卫星所在经度的轨道点处 ( ψ= λ),所以上述等式简化为

l cos cos =Φ (5.3)

因此,在纬度为l 的观察者能看到的赤道圆轨道上卫星的最大仰角ε为

??

????+?=l h R R l e e sin )/(cos arctan max ε (5.4)

对于在纬度为45°的观察者,当h = 500千米时max ε为17°,当h = 36,000千米时max ε为38°。

又有直到仰角增至70°为止的高楼都会干扰卫星信号的接收。使用这个等式,对于静止轨道卫星( h = 36,000千米),其相应的是纬度约为18°的观察者。

16 Gérard Maral and Michel Bousquet,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4th ed. (West Sussex, England: Wiley, 2002), 44-45.

卫星覆盖区域面积

从图5.9,可以看到卫星覆盖的最大圆形区域(沿着地球表面测量)的半径R area ,也就是从高度为h 的卫星上可以看到这个半径为

??

??????+=?h R R R R e

e e area 1cos (5.5)

其中R e 是地球的半径,角度是用弧度单位表示。这个区域代表的地球表面的部分F 为

)/(5.0))/cos(1(5.0h R h R R F e e area +=?= (5.6)

图5.9.本图所示几何关系用来计算高度为h 的卫星的地面覆盖面积。

如果使用者能够进行卫星通信的最小仰角εmin 大于0°,那么通过使用正弦法则,从图5.9可以看到,有效观察区域(沿着地球表面测量)的半径R eff 为

相对运动

八年物理第一周 1.下列所举各类"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 A. 抛出的右块在空中运动. B. 小船在水面上滑行运动 C. 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D. 月亮绕地球的运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只能选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3.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其中所指的参照物是 ( ) A. 太阳 B. 地球 C. 天上的云彩 D. 月亮 4.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青山"与"孤帆"运动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帆船、河岸 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阳 D.青山、划船的人5.在匀速运动的火车中,某乘客说车厢小桌上的茶杯是静止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从乘客旁走过的乘务员 B.车厢中放茶杯的小桌 C.铁路旁的树木 D.铁路边的建筑物 6关于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情况下,都应选地面为参照物 B.我们看到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是以月亮作为参照物的 C.我们看到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是以旗杆作为参照物的 D.杨利伟在飞船中,感觉舱内物体均静止,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 7一人骑车由南向北向驶,这是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边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8.A、B两列火车同向并列停在车站上,当B车起动时,A车内的乘客感觉错误的是 ( ) A. 看车站自己是静止的. B. 看B车自己在向前运动 C. 看B车自己在向后运动. D. 看车站上流动售货车自己是运动的 9.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 A.只有甲车 B.只有乙车 C.只有丙车 D.甲、丙车 10.观察如图所示的小旗,关于甲、乙两船相对于楼房的运动情况,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甲船向右运动,乙船一定静止 B.甲船向左运动,乙船一定运动 C.甲船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D.甲船向左运动,乙船可能运动 11.在刮北风的日子里,一位骑车人却没有感到风,则说明骑车人 ( ) A. 正在向北骑. B. 正在向南骑. C. 正在向东骑. D. 正在向西骑12.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飞机时甲看到地面的高楼和丙机都在匀速上升;乙看到甲机也在匀速上升;丙看到乙机在匀速下降.则甲、乙、丙所乘的三架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无法确定的 ( )

相对运动专题及应用

相对运动专题 第一部分:赛题解读与训练 例1:商场中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6级,当他用同样的速度相对扶梯沿向下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48级,则静止时自动扶梯露出的级数为多少? 点拨:分析人和电梯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电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不变,可知人向上和向下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6∶48. 由人沿电梯上行和下行所走的路程相等,都等于一个楼层的高度,建立方程即可求解. 解:电梯运动速度不变,可知 48 16=向下 向上t t 得:向下向下t t 3= 而人向上和向下的路程等于梯层的高度,可知: 向下梯人向上梯人t v v t v v )()(-=+ 得:向下梯向下人向上梯向上人t v t v t v t v ··-=+ 上式中,向上向下向下 人向上人t 级,t t 级,v t v 34816=== 将这些数据代入上式 可可得:级t v 向上梯8= ∴楼梯的高度为级t v v v t t v S 向上梯向上人向上梯人24· )(=+=+= 答:静止时自动扶梯露级数为24级。 点评: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讨论两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在分析每个物体运动情况时,要注意运动的相对性.明确运动的参照物。 竞赛训练 一、选择题: 1.一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v 1,逆水行驶时速度为v 2,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D A . 2 2 1v v + B . 21v v + C . 21v v - D . 2 1212v v v v + 2.小船以速度v 从河边A 点沿河岸划至B 点又返回A 点。不计船掉头时间,若水不流动时往返时间为t ,那么水速为v 0时,往返时间为( )C A . t v v v 0 + B . t v v v 2 - C . t v v v 20 2 2 - D . t v v v 20 2 2 + 3. 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 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 2则( )C A .t 1=t 2 B .t 1>t 2 C .t 1<t 2 D .由船速和水速决定 4.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40km /h 和60km /h 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40km /h 和60km /h 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v 甲和v 乙的关系是( )C

高三物理二轮特色专项训练核心考点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

高三物理二轮特色专项训练核心考点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 「核心链接」 「命题猜想」 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问题是高考命题旳热点,几乎每年都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预计2013年高考将从下列角度命题: 1.以天体旳匀速圆周运动为情景,考查天体质量、密度旳估算; 2.以卫星旳匀速圆周运动为情景,考查人造卫星旳轨道参量旳分析及第一宇宙速度旳计算; 3.“交会对接”中旳变轨问题及变轨过程中旳能量问题; 4.以计算题旳形式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在双星、黑洞和天体发现及探索中旳应用. 「方法突破」 1.抓住两条主线 〔1〕地球表面附近万有引力与重力相等旳关系,即 G=mg; 〔2〕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相等旳关系,即G=m=m2r=mω2r; 然后选择其中涉及旳物理量建立关系式.2.熟练掌握卫星旳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旳关系推导. 3.知道第一宇宙速度等于近地卫星旳运行速度,是人造卫星旳最小发射速度. 4.注意双星、多星问题中,两星体距离与星体旳轨道半径一般不等;多星中任何一颗星体做圆周运动需要旳向心力等于其他所有星体万有引力旳合力. 5.在处理变轨问题时,要分清圆周轨道与椭圆轨道,弄清轨道上切点旳速度关系并根据机械能旳变化分析卫星旳运动情况. 「强化训练」 1.〔2012·高考广东卷〕如图所示,飞船从轨道1变轨至轨道2.若飞船在两轨道上都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考虑质量变化,相对于在轨道1上,飞船在轨道2上旳〔〕 A.动能大B.向心加速度大 C.运行周期长D.角速度小 2.〔2012·高考四川卷〕今年4月3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旳中圆轨道卫星,其轨道半径为2.8×107 m.它与另一颗同质量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半径为4.2×107 m〕相比〔〕 A.向心力较小 B.动能较大 C.发射速度都是第一宇宙速度 D.角速度较小 3.〔2012·湖北七市联考〕美国宇航局2011年12月5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旳、可适合居住旳行星——“开普勒226”,其直径约为地球旳2.4倍.至今其确切质量和表面成分仍不清楚,假设该行星旳密度和地球相当,根据以上信息,估算该行星旳第一宇宙速度等于〔〕

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知识点

精心整理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 要点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方法一:由G=m得 v1==m/s = 2.四个比较 (1)同步卫星的周期、轨道平面、高度、线速度、角速度绕行方向均是固定不变的,常用于无线电通信,故又称通信卫星。

(2)极地卫星运行时每圈都经过南北两极,由于地球自转,极地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 (3)近地卫星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运行的轨道半径可近似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其运行线速度约为7.9km/s。 (4)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和地面支持力的合力充当向心力(或者说由万有引力的分力充当向心力),它的运动规律不同于卫星,但 A 点和B,又因v1 (3)周期:设卫星在Ⅰ、Ⅱ、Ⅲ轨道上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T3,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半长轴)、r3,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可知T1<T2<T3。

[方法规律]卫星变轨的实质(1)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增加时,G<m,即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大,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减小。 (2)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减小时,G>m,即万有引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小,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 由v +r2 1 =L 图4-5-6 (2)如图4-5-7所示,三颗质量相等的行星位于一正三角形的顶点处,都绕三角形的中心做圆周运动。每颗行星运行所需向心力都由其余两颗行星对其万有引力的合力来提供。 图4-5-7

×2×cos30°=ma向 其中L=2r cos30°。 三颗行星转动的方向相同,周期、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 参考、摘录自——王冈 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 一、关于椭圆轨道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卫星运动轨道的几何描述 尽管开普勒定律阐明的是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它们可以用于任意二体系统的运动,如地球和月亮,地球和人造卫星等。 假定地球中心O 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a ——椭圆的半长轴 b ——椭圆的半短轴 >11.2km/s-抛物线 >16.7km/s-双曲线

c e ——偏心率 a c e = P e ——近地点 A p ——远地点 P ——半通径)1(2 2 e a a b P -== Y w ——轴与椭圆交点的坐标 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 E ——偏近点角 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 )12( a r v - =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 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 所以,近地点r 最小,卫星速度最大e e a v -+? = 112 μ 远地点r 最大,卫星速度最小e e a v +-? = 112 μ 卫星或飞船入轨点处的速度,通常就是近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一般要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大;而椭圆轨道上远地点速度则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小。 圆形轨道可以看成椭圆轨道的特殊情况。即a=b=r ,所以 r GM r v = = 2 μ A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相对运动

2014级高一物理竞赛培训第 讲 相对运动 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言的,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同一物体的运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运动学量。 通常将相对观察者静止的参照系称为静止参照系;将相对观察者运动的参照系称为运动参照系。物体相对静止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绝对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绝对速度和绝对加速度;物体相对运动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而运动参照系相对静止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牵连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 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的速度关系是: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和牵 连速度的矢量和。 牵连相对绝对v v v += 这一结论对运动参照系是相对于静止参照系作平动还是转动都成立。 当运动参照系相对静止参照系作平动时,加速度也存在同样的关系: 牵连 相对绝对a a a += 位移合成定理:S A 对地=S A 对B +S B 对地 如果有一辆平板火车正在行驶,速度为火地v (脚标“火地”表示火车相对地 面,下同)。有一个大胆的驾驶员驾驶着一辆小汽车在火车上行驶,相对火车的 速度为汽火v ,那么很明显,汽车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火地 汽火汽地v v v += (注意:汽火v 和火地v 不一定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汽车中有一只小狗,以相对 汽车为狗汽v 的速度在奔跑,那么小狗相对地面的速度就是 火地 汽火狗汽狗地v v v v ++= 从以上二式中可看到,上列相对运动的式子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①合速度的前脚标与第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合速度的后脚标和最后一

个分速度的后脚标相同。 ②前面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和相邻的后面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 ③所有分速度都用矢量合成法相加。 ④速度的前后脚标对调,改变符号。 以上求相对速度的式子也同样适用于求相对位移和相对加速度。 相对运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许多问题通过它的运用可大为简化,以下举两个例子。 例1 如图2-2-1所示,在同一铅垂面上向图示的两个方向以s m v s m v B A /20/10==、的初速度抛出A 、B 两个质点,问1s 后A 、B 相距多远? 这道题可以取一个初速度为零,当A 、B 抛出时开 始以加速度g 向下运动的参考系。在这个参考系中,A 、B 二个质点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且方向互相垂直,它们之间的距离 ()()4.225102 2==+= m t v t v s B A AB m 例2在空间某一点O ,向三维空间的各个方向以相同的速度οv 射出很多个小球,球ts 之后这些小球中离得最远的二个小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假设ts 之内所有小球都未与其它物体碰撞)? 这道题初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考虑向各个方向射出的小球的情况。但如果我们取一个在小球射出的同时开始自O 点自由下落的参考系,所有小球就都始终在以O 点为球心的球面上,球的半径是t v 0,那么离得最远的两个小球之间的距离自然就是球的直径2t v 0。 同步练习 1.一辆汽车的正面玻璃一次安装成与水平方向倾斜角为β1=30°,另一次安 装成倾角为β2=15°。问汽车两次速度之比2 1 v v 为多少时,司机都是看见冰雹都 是以竖直方向从车的正面玻璃上弹开?(冰雹相对地面是竖直下落的) 提示:利用速度合成定理,作速度的矢量三角形。答案为:3。 2、模型飞机以相对空气 v = 39km/h 的速度绕一个边长2km 的等边三角形飞 图2-2-1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 教科版必修2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卫星在__________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也是绕地球做匀 速圆周运动的____________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也是将卫星发射出去使其绕地球做圆周 运动所需要的________发射速度,其大小为________. 2.第二宇宙速度是指人造卫星不再绕地球运行,从地球表面发射所需的最小速度,其大 小为________. 3.第三宇宙速度是指使发射出去的卫星挣脱太阳________的束缚,飞到________外所需 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其大小为______. 4.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其所受地球对它的______提供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 力,则有:G Mm r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v =_____________, ω=____________,T =____________. 5.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环绕速度可以是下列的哪些数据( ) A .一定等于7.9 km/s B .等于或小于7.9 km/s C .一定大于7.9 km/s D .介于7.9 km/s ~11.2 km/s 6.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 .它是近地圆轨道上人造卫星运行的速度 C .它是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D .它是人造卫星发射时的最大速度 7.假如一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加到原来的2倍,且仍做圆周运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根据公式v =ωr 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 ②根据公式F =mv 2 r 可 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12 ③根据公式F =GMm r 2,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 将减小到原来的1 4 ④根据上述②和③给出的公式,可知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 来 的22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课堂探究:(学生看书,讨论,做题,总结) 知识点一 第一宇宙速度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B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 C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 D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 2.恒星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成为恒星世界的“侏儒”——中子星.中子星的半径 较小,一般在7~20 km ,但它的密度大得惊人.若某中子星的半径为10 km ,密度为 1.2×1017 kg/m 3 ,那么该中子星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

高考物理一轮:4.6《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教学案(含答案)

第6讲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 考纲下载:1.环绕速度(Ⅱ) 2.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Ⅰ) 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夯基提能 1.环绕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其数值为7.9 km/s。 (2)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具有的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其数值为11.2 km/s。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其数值为16.7 km/s。 巩固小练 1.判断正误 (1)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小速度。(×) (2)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与地球质量有关。(√) (3)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也是7.9 km/s。(×) (4)若物体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三宇宙速度,则物体可绕太阳运行。(√) (5)同步卫星可以定点在北京市的正上方。(×) (6)不同的同步卫星的质量不同,但离地面的高度是相同的。(√) (7)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 2.[多选]我国已先后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并成功地进行了对接试验,若“天宫一号”能在离地面约300 km高的圆轨道上正常运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宫一号”的发射速度应大于第二宇宙速度 B.对接前,“神舟八号”欲追上“天宫一号”,必须在同一轨道上点火加速 C.对接时,“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D.对接后,“天宫一号”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解析:选CD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都大于第一宇宙速度,且小于第二宇宙速度,A错误;若“神舟八号”在与“天宫一号”同一轨道上点火加速,那么“神舟八号”的万有引力小于向心力,其将做离心运动,不可能实现对接,B错误;对接时,“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必须在同一轨道上,根据a=G M r2可知,它们的加速度大小相等,C正确;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所以对接后,“天宫一号”的速度仍然要小于第一宇宙速度,D正确。 [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 3.[多选]在圆轨道上运动的质量为m的人造地球卫星,它到地面的距离等于地球半径R,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地球自转影响,则() A.卫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2gR

卫星基础知识

中星9号卫星简介——双备份直播星之一 编者按:我国双备份直播卫星之一的中星9号卫星计划于2007年11月用中国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升空。然而发射计划几经挫折,一延再延,终于在2008年6月9日顺利升空。至此,数字电视三大运营主体:有线、地面、卫星全部到位,竞争的大幕正徐徐拉开,中国数字电视市场的发展开始进入全新的时代。 2005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直播星的建设方案。直播星将采用正在研制的东方红4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平台作为首发主星,并命名为鑫诺2号。进口的法国阿尔卡特公司SB4000卫星平台作为后补备用星,命名为中星9 号形成“一中一外”的直播星系统空间段方案。两颗卫星均采用长征火箭发射,双星共位运营,可保证我国直播星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传输。然而2006年发射的鑫诺2号升空后失效,中星9号从备份星升格为主星,未来还需要发射一颗中星9号的备份星。我国计划发射鑫诺4号为中星9的备份星。与曾出现故障的鑫诺2号一样,鑫诺4号卫星也是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进行开发的,载有18个36MHz带宽及4个54MHz 带宽Ku频段转发器,未来升空后将与中星9号一起在东经92.2度轨道位共轨工作。“实事求是地讲,东方红四号平台还不是很成熟,这一点从鑫诺2号升空后发生故障可见一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卫星界人士告诉记者,“所以鑫诺4号的研发工作慎之又慎,预期发射计划会往后推。” 直播卫星的管理、运营分为空间段和地面段。空间段主要负责卫星发射及运行测控;地面段主要负责卫星接收终端、内容、服务及未来商业平台的运营。2007年12月成立的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直播星空间段运营管理的唯一主体。按照国资委批准的重组方案,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整合了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公司旗下所有与卫星相关的资产、业务和团队,管理着中卫1号、鑫诺1号、鑫诺3号、中星6B等四颗广播电视传输星,以及最新发射成功的中星9号直播星。中星9号功率为10700瓦,设计寿命15年,具有22 个转发器,采用国际电联(ITU)规定的卫星广播业务(BSS)专用Ku波段,以大功率向地面广播播出,可将广播电视在全国的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届时广大民众可用0.45~0.6m天线收看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实现电视节目直播到户。国际电联分配给中国的广播电视卫星BSS频段轨位有62°E,92.2°E,134°E三个轨位和香港使用的122°E轨位。中国的领土东西经度范围在135°E~73.5°E(中国地理中心城市兰州位于103°E),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卫星首选使用92.2°E轨位较好,这样对全国大部分的电视接收用户天线的仰角可在35°以上,只有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的接收天线仰角在20°以下。

2020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四章 第5讲 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

课时作业(十五) [基础题组] 一、单项选择题 1.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卫星离地球越远,角速度越大 B .同一圆轨道上运行的两颗卫星,线速度大小一定相同 C .一切卫星运行的瞬时速度都大于7.9 km/s D .地球同步卫星可以在以地心为圆心、离地高度为固定值的一切圆轨道上运动 解析: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G Mm r 2=m v 2r =mω2r ,可知r 越大,角速度 越小,r 一定,线速度大小一定,A 错误,B 正确;7.9 km/s 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C 错误;因为地球会自转,同步卫星只能在赤道上方的圆轨道上运动,D 错误. 答案:B 2.(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如图所示,人造卫星A 、B 在同一平面内绕地心O 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AB 连线与AO 连线间的夹角最大为θ,则卫星A 、B 的线速度之比为( ) A .sin θ B.1sin θ C.sin θ D. 1sin θ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AB 连线与B 所在的圆周相切时,AB 连线与AO 连线的夹角θ最大,由几何关系可知,sin θ=r B r A ;根据G Mm r 2=m v 2r 可知,v = GM r ,故v A v B =r B r A =sin θ,选项C 正确. 答案:C 3.(2019·天津模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预计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如图所示是北斗导航系统中部分卫星的轨道示意图,已知a 、b 、c 三颗卫星均做圆周运动,a 是地球同步卫星,则( )

3.《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教案

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3)掌握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42)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世界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对宇宙速度的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根据万有引力提供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对运行速度及发射速度的理解与区分。学习本节要注意抓住人造卫星运动特点,结合圆周运动知识及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 把握几个典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到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吗?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二、新课 1.简介人造卫星的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一年由哪一国家发射的?我国哪一年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迄今我国共发射了多少颗人造卫星?(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我国发射人造卫星和其他探测器60多个,他们分别在通信,气象,探测,导航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种类,用途。 2.人造卫星的规律 (1)定性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 问:现在我们地球上空有这么多卫星,他们运行的速度一样吗?他们是怎样被发射升空的? 观察:我国目前发射的部分卫星的运行规律的数据(见下表): 思考:(1)不同卫星的其运行轨道相同吗? (2)不同的卫星运行时有什么规律? (3)你能试着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规律:

人教版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重点高中)单元测试

(十六) 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 [A 级一一保分题目巧做快做] 1.[多选](2017江苏高考)“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 2017年4月20日在文昌航天发射 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前,“天舟一号”在距地面约 380 km 的圆轨道上飞行,则其() A ?角速度小于地球自转角速度 B .线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C ?周期小于地球自转周期 D .向心加速度小于地面的重力加速度 解析:选BCD “天舟一号”在距地面约380 km 的圆轨道上飞行时,由 = mo 2 r 可知,半径越小,角速度越大,则其角速度大于同步卫星的角速度,即大于地球自转的角 速度,A 项错误;由于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环绕速度,因此 “天舟一号”在圆轨道的线速 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B 项正确;由T = 可知,“天舟一号”的周期小于地球自转周期, o g , D 项正确。 2.[多选](2017全国卷n )如图,海王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 P 为近日点,Q 为远日 点,M 、N 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运行的周期为 T 。。若只考虑海王 亠: " 星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海王星在从 P 经M 、Q 到N 的运动过 * ' 一丄十「” 程中() A ?从P 到M 所用的时间等于T 0 4 B .从Q 到N 阶段,机械能逐渐变大 C ?从P 到Q 阶段,速率逐渐变小 D ?从M 到N 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解析:选CD 在海王星从P 到Q 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引力与速度的夹角大于 90°因 此引力做负功,根据动能定理可知,速度越来越小, C 项正确;海王星从 P 到M 的时间小 于从M 到Q 的时间,因此从 P 到M 的时间小于 严,A 项错误;由于海王星运动过程中只 4 受到太阳引力作用,引力做功不改变海王星的机械能,即从 Q 到N 的运动过程中海王星的 机械能守恒,B 项错误;从M 到Q 的运动过程中引力与速度的夹角大于 90°因此引力做 C 项正确;由 Mm G-R 2 = mg , Mm G 2 = R +h ma 可知,向心加速度 a 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专题 例1:商场中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6级,当他用同样的速度相对扶梯沿向下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48级,则静止时自动扶梯露出的级数为多少? 点拨:分析人和电梯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电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不变,可知人向上和向下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6∶48. 由人沿电梯上行和下行所走的路程相等,都等于一个楼层的高度,建立方程即可求解. 解:电梯运动速度不变,可知48 16=向下向上 t t 得:向下向下t t 3= 而人向上和向下的路程等于梯层的高度,可知: 向下梯人向上梯人t v v t v v )()(-=+ 得:向下梯向下人向上梯向上人t v t v t v t v ··-=+ 上式中,向上向下向下人向上人t 级,t t 级,v t v 348 16=== 将这些数据代入上式可得:级t v 向上梯8= ∴楼梯的高度为级t v v v t t v S 向上梯向上人向上梯人24·)(=+=+= 答:静止时自动扶梯露级数为24级。 点评: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讨论两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在分析每个物体运动情况时,要注意运动的相对性.明确运动的参照物。 训练一、选择题: 1.一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v 1,逆水行驶时速度为v 2,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D A . 221v v + B . 21v v + C . 21v v - D . 2 1212v v v v + 2.小船以速度v 从河边A 点沿河岸划至B 点又返回A 点。不计船掉头时间,若水不流动时往返时间为t ,那么水速为v 0时,往返时间为( )C A . t v v v 0+ B . t v v v 02- C . t v v v 2022- D . t v v v 20 22+ 3. 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 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 2则( )C A .t 1=t 2 B .t 1>t 2 C .t 1<t 2 D .由船速和水速决定 4.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40km /h 和60km /h 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40km /h 和60km /h 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v 甲和v 乙的关系是( )C A . 乙甲v v = B . 乙甲v >v C . 乙甲v <v D .无法判断 5.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min 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min ,那么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 )C A . 2min B . 1min C . 8 3min D . 0.5min 二、计算题 6.有艘汽艇,顺着河流从甲地到乙地要行驶3h ,逆水返回要行驶6h ,如果汽艇不用发动机,顺流从甲地漂流到乙地,需多少时间?(12h ) 7.一只船在甲、乙两码头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24m /s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5m /s ,则这只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多少m /s ?(25m /s ) 8.小明在地下铁路出口处的自动扶梯上做了如下实验:在自动扶梯上不动,经过2min 可以乘自动扶梯从地下

微专题22 人造卫星运行规律分析

[方法点拨] (1)由v = GM r 得出的速度是卫星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的速度,而发射航天器的发射速度要符合三个宇宙速度.(2)做圆周运动的卫星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并指向它们轨道的圆心——地心.(3)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不是卫星,它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和地面支持力的合力提供. 1.(运行基本规律)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卫星离地球越远,角速度越大 B .同一圆轨道上运行的两颗卫星,线速度大小一定相同 C .一切地球卫星运行的瞬时速度都大于7.9 km/s D .地球同步卫星可以在以地心为圆心、离地高度为固定值的一切圆轨道上运动 2.(同步卫星运行规律)某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12 h .该卫星与地球同步卫星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线速度之比为3 4∶1 B .向心加速度之比为4∶1 C .轨道半径之比为1∶3 4 D .角速度之比为1∶2 3.(卫星运行参量分析)暗物质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之谜,对该问题的研究可能带来一场物理学的革命.为了探测暗物质,我国在2015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了一颗被命名为“悟空”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已知“悟空”在低于同步卫星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 (t 小于其运动周期),运动的弧长为s ,与地球中心连线扫过的角度为β(弧度),引力常量为G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悟空”的线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B .“悟空”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 C .“悟空”的环绕周期为2πt β

D .“悟空”的质量为s 3 Gt 2β 4.(卫星与地面物体比较)“静止”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把广阔视野内的气象数据发回地面,为天气预报提供准确、全面和及时的气象资料.设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n 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 n 倍 B .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 n 倍 C .同步卫星运行速度是近地卫星运行速度的1 n 倍 D .同步卫星运行速度是近地卫星运行速度的 1n 倍 5.一颗人造卫星在如图1所示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行周期为4.8小时.某时刻卫星正好经过赤道上A 点正上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卫星和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之比为1∶5 图1 B .该卫星和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之比为1∶35 C .由题中条件和引力常量可求出该卫星的轨道半径 D .该时刻后的一昼夜时间内,卫星经过A 点正上方2次 6.(多选)假设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6倍,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平面共面.站在地球赤道某地的人,日落后4小时的时候,在自己头顶正上方观察到一颗恰好由阳光照亮的人造地球卫星,若该卫星在赤道所在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此人造卫星( ) A .距地面高度等于地球半径 B .绕地球运行的周期约为4小时 C .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与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相同 D .绕地球运行的速率约为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速率的1.8倍 7.(多选)欧洲航天局(ESA)计划于2022年发射一颗专门用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卫星“荧光探测器”.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 ,引力常量为G ,假设这颗卫星在距地球表面高度为h (h <R )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的周期为T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运动的两个基本模型

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运动的两个基本模型 随着我国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以及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成功对接,显示了我国在空间探索方面的强大实力,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天体及卫星的运动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来看,透彻理解两个基本模型是关键。 一、环绕模型 环绕模型的基本思路是:①把天体、卫星的环绕运动近似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②万有 引力提供天体、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G Mm r 2=m v 2r =m ω2r =m ? ?? ??2πT 2r =m(2πf)2r= ma 其中r 指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③在地球表面,若不考虑地球自转,万有引力等于重力:由 G Mm R 2=mg 可得天体质量M =R 2g G ,这往往是题目中重要的隐含条件。 1、围绕一个中心天体运转 例一:用m 表示同步卫星的质量,h 表示它离地面的高度,表示地球半径,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表示地球的自转的角速度,则通讯卫星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 大小为 A. B. C. D. 分析:依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其中,所以,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因为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 ,故选项D 正确。同步 卫星距地心为,则有,其中,解得 ,又,代入整理得 ,选项C 正确。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应牢记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星球旋转的物体,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列方程;二是静止在星球表面上的物体,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列方程。 2、围绕两个中心天体运转 例二: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36小时 分析:设地球或行星的半径为r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对地球或行星的同步卫星 有G Mm r +h 2=m ? ?? ??2πT 2(r +h),M =ρ43πr 3,得T = 3πr +h 3G ρr 3,有T 1T 2= r 1+h 13r 3 2ρ2r 2+h 23r 31ρ1 ,其中T 1=24 h ,h 1=6r 1,h 2=2.5r 2,ρ1=2ρ2,代入上式得T 2=12 h 点评:两个天体的同步卫星运动遵循相同的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写出待求量的通式,然后根据比例关系求解。

人造卫星问题专题

人造卫星问题专题 一. 教学容: 人造卫星问题专题 二. 学习目标: 1、掌握人造卫星的力学及运动特点。 2、掌握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及相关的题目类型。 3、强化对于人造卫星问题中典型题型的相关解法。 考点地位: 人造卫星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部分的难点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容综合性很强,从高考出题形式上分析,突出了对于卫星的发射、运转、回收等多方面的考查,人造卫星问题中涉及到的同步卫星的定位,人造卫星问题中的超重失重问题,人造卫星与地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的综合问题,都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目中,2007年单科卷第16题是以大型计算题目形式出现的,2007年天津理综卷的第17题理综卷的第17题均以绕月探测工程为物理背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三. 重难点解析: 1.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 对于人造地球卫星,由,得,这一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其大小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是,由于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所以将卫星发射到距地球越远的轨道,在地面上所需的发射速度就越大。 2. 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 (1)由,得,即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所以半径越大(即卫星离地面越高),线速度越小。 (2)由,得,即,故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3)由,得,即,所以半径越大,周期越长,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周期约为85分钟。 3.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环绕速度) (1)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也没有补充能量,被发射物仅依靠自身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做功上升一定高度,进入运动轨道(注意:发射速度不是应用多级运载火箭发射时,被发射物离开地面发射装置的初速度)。

相对运动 1

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言的,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同一物体的运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运动学量。 通常将相对观察者静止的参照系称为静止参照系;将相对观察者运动的参照系称为运动参照系。物体相对静止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绝对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绝对速度和绝对加速度;物体相对运动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而运动参照系相对静止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牵连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 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的速度关系是: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和牵 连速度的矢量和。牵连相对绝对 v v v += 这一结论对运动参照系是相对于静止参照系作平动还是转动都成立。 当运动参照系相对静止参照系作平动时,加速度也存在同样的关系: 牵连 相对绝对a a a += 位移合成定理:S A 对地=S A 对B +S B 对地 如果有一辆平板火车正在行驶,速度为火地v (脚标“火地”表示火车相对地 面,下同)。有一个大胆的驾驶员驾驶着一辆小汽车在火车上行驶,相对火车的 速度为汽火v ,那么很明显,汽车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火地 汽火汽地v v v += (注意:汽火v 和火地v 不一定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汽车中有一只小狗,以相对 汽车为狗汽v 的速度在奔跑,那么小狗相对地面的速度就是 火地 汽火狗汽狗地v v v v ++= 从以上二式中可看到,上列相对运动的式子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①合速度的前脚标与第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合速度的后脚标和最后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相同。 ②前面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和相邻的后面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 ③所有分速度都用矢量合成法相加。

人造地球卫星知识点解析

人造地球卫星知识点解析 一、难点形成原因: 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 由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致认知的负迁移,出现分析与判断的失误。 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理解混淆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学生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知识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 3、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 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洞;月球、地球、土星、火星、太阳;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赶、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因为不清楚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时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 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 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曲线运动知识的不熟悉甚至于淡忘,以至于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5、不能全面把握卫星问题的知识体系,以致于无法正确区分类近知识点的不同。如,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赤道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与同步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的不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月球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不同;由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构成的三个等量关系式的不同;天体的自身半径与卫星的轨道半径的不同;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L与某一天体的运行轨道半径r的不同。。。。。。只有明确的把握这些类近而相关的知识点的异同时才能正确的分析求解卫星问题。 二、难点突破策略: (一)明确卫星的概念与适用的规律: 1、卫星的概念: 由人类制作并发射到太空中、能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用于科研应用的无人或载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其抽象为一个能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