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校园植物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校园植物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校园植物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重点课题

校园植物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承担者:山东省青州市贯店初中石瑞金肖永明

摘要: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的涵义,并从中学生物学的学科角度探讨了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和开发过程,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建立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题的提出

1产生背景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模式”的问题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发展一个基本趋势。

学校除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处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2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3 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站在当今素质教育的高度上看,教育的发展应以人的素质的发展为背景。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发展,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国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的紧密联系。

3.2 地区性原则

现行的中学生物学教材,南北通用、城乡通用,而且多年不变,教材上所列举的部分植物资源是当地没有的,而当地主要的生物资源教材上没有,这就给教学带来许多不便和缺憾。所以,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当地的生物资源的状况和优势,特别是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使学生能对当地的生物资源的状况和优势、利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有初步了解,认识到本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日常生活等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让学生懂得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3 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

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动手动脑,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活动,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中发挥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4 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从生物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来看,大部分是以探索性课题形式进行的,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要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区去活动,它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个系统中,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如讨论、交流、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充分利用校园、社区、家庭的资源和优势进行实践,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另外,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使之显示出生机与活力。而且生物校本课的开发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要采取跟踪调查,开座谈会等方法,了解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 生命活动原则

生物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在研究的对象都具有生命现象。所以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内容选择上应可能体现这一特点。例如,课程选择的内容有“家燕繁殖习性观察”、“校园种子植物种类调查”、“壁虎的尿液是否有毒的实验”等,都是以与生命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接触生物活体和观察生命现象,研究生命活动规律。

3.6 可行性和实效性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内容的选择范围上要具有广泛性,由不同的课题组成,具有可操作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

点、能力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另外,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及师资条件、实验条件及设备、场地设施、经费来源、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不断更新和丰富内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4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酝酿、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计划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它往往需要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反复论证,不断完善,而且还需要领导、老师、学生、课程专家及社区人士的共同参与、实施与评估,不应当也不可能局限于教师本位的开发。

生物学校本课程及开发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学校办学特色定位、教育哲学分析;情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因素分析;分析资源和限制;制定具体目标与方案;确定样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内容;分配资源、人员、设备与时间;实施、评价与修订。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有些步骤有时需要重复、循环,再组合,有些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在开发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草率行事。

5 生物学教师在中学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生物学都是研究开发的核心和关键,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及评价都要靠教师去推进。因此,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改了原有传统的角色,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开发的积极创造者、实践者、发展者和评价者。

6 建立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评价与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否取得统一。要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客观形成性、发展性评价。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注重学生在生物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的每一步发展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看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探索研究过程的不同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价,要尽可能地覆盖学生探究学习取得的不同成功或发展情况,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样的评价方式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步成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建立一个过程式的、多元化、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体系、提倡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发展,对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中学生物学校本开发和实践的成功与否。

在校本课程开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逐步明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意义下,在清晰的“分享教育课程化”的思路下,建立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过程、教师即课程等思想。“发现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分享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新课程的重要思想。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领略“分享教育思想是学校的教育哲学,它不是游离于新课程之外的东西”的思想精髓,并将分享教育思想有机转化为课程实践,使分享教育呈现出迷人的魅力,建立出具有分享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校本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1.独特性:校本课程首先要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这也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本校特定的规模办学条件下,体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特色,满足贫穷地区学生成长的需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

2.补充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的优势,探寻本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于他校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研究国家课程与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差异,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促进全面发展、充分发展,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正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与研究空间所在。

3.整合性:以往的国家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形态设置。学科课程具有体系明晰、自成系统,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却在相当程度上割裂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识。针对这一缺陷,校本课程可开设具有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整合化的课程形态。对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对学科与学科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行强化与整合,解决现存的科间分隔、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背离,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状况。

4.实用性:现行国家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缺乏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同时,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也忽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程设置和内容的这种片面性,是使得我们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校本课程可增设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

包括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实际的经济教育、国家和地方建设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5.参与性: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成功,让每个教师都幸福"。因此,校本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不同于精英课程。重在学生的参与、重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不以结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过程,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

6.可操作性:校本课程要体现本校的特点,必须切合本校的实际,把理论形态的东西转化为教师可执行、学生可参与的课程计划,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并形成明确的评价体系。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在新课程的框架内,国家课程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基本公民素质要求,具有普适性;地方课程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实际,体现地方的教育特点,具有区域性;校本课程则是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具有个别性。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我校实施有特色的素质教育重要手段,是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的步骤之一。为了促进我校学生的综合发展,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教育资源,特开设此校本课程。

因为有“精勤”的学校精神的支撑和坚持正确办学理念的学校传统,以及负责任的具有前瞻眼光的学校领导,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静静的开始了由创想到实做。应该说,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和探索从起始到如今都是相当慎重的。我们选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口,教师在学习、思考、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加深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并以此为重点,促进师生的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本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认识了解身边的校园植物,并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人文素养,激发科学精神,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自信自强,特立独行,自我发展主动参与,学会交往与合作,情趣高雅,身体健康,学会探究,提升能力。

四、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 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2.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即使是天经地义必须开设的课,也允许打破原有的结构而重新组织内容。

3.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

4. 发展专业能力: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要加强理论修养,要能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恰当地选

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尽量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并能够掌握多种评价形式,正确地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发展。此外,教师要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

5. 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有学者曾经这样说:"教室就是最好的实验室,教师就是最直接的研究者"。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五、校本课程的实施建议

1、组织形式:

校本课程的开课以班为单位安排在“地方与学校课程”课时中进行,具体教学时间是每周一节课,也可以进行集中安排(如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

1)实地实践:

班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涉及到农业种植的内容,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接受知识,如,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跟随家长参与劳动,亲自动手种植、收获,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写出心得体会,拍摄、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

六、校本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七、《校园植物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评价表:

D 《校园植物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评价目标

八、《校园植物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纲要的审议

一、该纲要的编写体现了地域性。学校课程是区别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形态,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地域化,根据自己学校的地域特点独立开发形成的课程。而校园植物则是基于这种背景下开展的研究,集本土化、活动性、研究性于一身,具有浓厚的校园特色。

二、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动态生成性。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完善的过程。该课程以学生的问题为突破口,设计了学生自主研究内容,使课程实施内容更加灵动。这个过程会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三、该纲要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校本课程的评价是难点问题,在该纲要中,将评价指标加以细化,能够进一步推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霞光中心小学闫重信 霞光中心小学研究的《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课题,是高台县地方课程研究的一个县级课题。下面由我向专家和全体教师,介绍有关课题的相关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着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三大本质特征。随着地方课程《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的实施,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丰富。 1.学生自我评价不高。表现为学生心目中的校本课程不属于考试范畴,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都略逊于国家课程。 2.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强。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学校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成了国家课程的附庸和补充,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很不到位,。鉴于此,不完善的评价机制阻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行和实施。 3.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冷淡。多年的教学环境中,学校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认识深处,国家课程才是正统,地方课程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觉得学校课程开发是各浪费时间的过程,学校课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课程的实施中,妨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进,教育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学校的特色。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给我们一种启示,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是一种动 态的,注重目的性、实践性、探究性、操作性为一体的、生成的生本课程。 据此,我们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课程评价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希望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加具有科学的体系,应该更多的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

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学校积极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校本课程评价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凸显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培养地域性,创新性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此,它在具有其他课程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意义。 首先,它是以学校的自我评价为主。其次,由于校本课程是多样化课程,其课程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活动课程。第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可以放下一切包袱,认真解剖分析,真正找出课程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第四,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及其他人员充分参与的课程,因 此,课程内在的质量及实施的效果和教师息息相关。第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结合我们山区教育的特征,我们通过校委会集体研究,觉得采用如下方法较好: 1.采用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本课题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按分工制定相关研究计划,边实践边研究,直止完成研究任务。 2.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寻求校本课程的评价研究的途径。 3.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和推广培养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经验。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实验报告

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实验报告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熟悉观察、研究区域植物及其分类的基本方法。 2.认识校园内外的常见植物。 二、材料用品 照相机、铅笔、笔记本、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1、实地调查:小组成员分工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植物,拍照,做好记录,将不认识的植物重点记录、做记号。 2、采集标本:采集植物的叶片、枝条或花朵等特征部分,压制做成植物标本。 3、采访讨教:带着植物照片及植物标本向教师或学校花工师傅请教,弄清植物的名称、特性。 4、查阅资料: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植物的资料,获取各种植物的详细信息。 5、整理资料:集中、收集所有成员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筛选、分类。 6、实验报告:将资料、图片打印,汇集成实验报告。 7、制作PPT:用演示文稿形式,记录和呈现我们的探究过程,分享我们的研究心得。 三、调查内容 (一) 校园和公园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

植物种类的识别、鉴定必须在严谨、细致的观察研究后进行。在对植物进行观察研究时,首先要观察清楚每一种植物的生长环境,然后再观察植物具体的形态结构特征。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应起始于根(或茎基部),结束于花、果实或种子。先用眼睛进行整体观察,细微、重要部分再借助放大镜观察。特别是对花的观察、研究要极为细致、全面,从花柄开始,通过花萼、花冠、雄蕊,最后到雌蕊。必要时要对花进行解剖,分别作横切和纵切,观察花各部分的排列情况、子房的位置、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子房室数及胎座类型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的详细特征,才能正确、快速地识别和区分植物。 (二)植物种类的识别和鉴定 在对植物观察清楚的基础上,识别、鉴定植物就会变得很容易。对校园内外特征明显、自己又很熟悉的植物,确认无疑后可直接写下名称;生疏种类须借助于植物检索表等工具书进行检索、识别。 在把区域内的所有植物鉴定、统计后,写出名录并把各植物归属到科。 (三)植物的归纳分类 在对校园内外的植物进行识别、统计后,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园内的植物资源情况,还须对它们进行归纳分类。分类的方式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植物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植物进行归纳分类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有关的参考文献。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植物归纳分类方式。 1.按植物形态特征分类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木质藤本、草本植、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 2.按植物系统分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 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 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xx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xx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题研究改由涪陵区敦仁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敦仁教管中心)主持。涪陵城一校、城二校、城三校、 城五校、城六校、城八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开题以来,历经四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已做好结题准备。现将本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新模式。除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但是,到xx年, 涪陵城区小学基本没有自己规范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涪陵城区教办和城 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回顾十余年来涪陵城区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在语文、数学等主 要学科上实施了一系列教法改革尝试,并且走过了一条从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到建设校园 文化,再到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积极成效。 为提高新六艺教材的质量,总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集中指导,帮助各核心研究组对教 材进行反复修改。教管中心抽调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与教管中心教研员组成教材总编组,对教材进行修改和编排。为方便教师教学,还将新六艺课程全套教材制作成了电子课件。 (五)开展教育活动 研究期间,围绕新六艺校本课程,开展课题教学实践,并组织了大量教育主题活动。 各校或使用自编教学资料,或使用核心课题组编写的教材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教学。 如城五校每周有3至4天下午在全校开设新乐教校本课程一节课;城三校全校各班每周开 设一节书法课;二校也利用中午或下午开设书法课和绘画课。除开展课堂教学尝试外,有 的学校还组织新六艺主题教育月活动,每月围绕一门课程开展活动。各校还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广场文艺演出等多种大型活动。 总课题组和核心研究组还集中组织了两届城区小学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引导、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能 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积极反省自身的不足,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 和途径,使之不断完善自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校园园林植物调查报告

校园园林植物调查报告 园林植物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观花、观叶或观果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校园园林植物调查报告,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园是市级规范化校园,她犹如一座绿色公园,校内绿化达到了“黄土不见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设计特色。每当我们漫步于树荫下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特别的幸福!但经我们初步调查,大多同学对校园植物了解甚少,对如此丰富的、方便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利用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一下校园植物及其分类。同时,作为北中学子,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给大家身心带来宁静致远的校园。为此,我们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决定对学校各种花木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主要对植物种类、用途、分布、习性等进行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使大家更快更易的熟悉校园植物,并初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学校校园内所种植的各类植物。(野生类不列为本次研究范围) 三、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四、研究时间 xx年5月到xx年7月 五、研究成员生物兴趣小组 六、指导老师 xx 七、研究过程 1、实地调查:由指导老师分次带领各班学生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树木,熟悉树木分布,并做好记录,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 2、采集标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 3、采访讨教:带领学生将所做植物标本拿去请教学校花工师傅,弄清树木的名称和特性。另外,还请花工师傅到实地介绍各类树木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植物的经验。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

跨学科活动设计方案《 校园内植物的探究》

跨学科活动设计方案: 校园内植物的探究方案设计人: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李颖 一、学习主题 校园内植物的探究 二、学习目标 (一)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校园周边的植物,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进行探究,丰富对植物的认知。 (2)通过探究自己要研究的植物,了解和这种植物相关的知识。(3)学会用上网收集,影集制作,查询图书,询问他人等方法探究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用各种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3)学会用互联网、多媒体工具,制作、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求知的兴趣。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具体学科目标

1. 语文学科 (1)在真实的场景下写作。 (2)尝试运用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和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写作之中。 (3)能客观反思并诉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 科学学科 (1)坚持写观察记录 (2)发现问题后,能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一步探究问题,找寻问题的答案。 (3)产生对大自然的探究热情和热爱。 3. 美术学科 (1)根据美术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画所研究植物的简笔画,并进行植物手工编织。 (2)训练造型设计能力。 (3)掌握基本的拍摄技巧。 4. 音乐学科 (1)与校园植物有关的歌曲并进行欣赏。 (2)培养审美情趣。 5.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 (1)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学会观察身边常见的事物。(2)学会在生活中收集资料,利用互联网工具和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的重要性。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衡东五中谭振武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盘点家乡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衡东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

2020年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在上学期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工作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做如下总结: 加强校本培训,使全体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利用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上网学习等方式,使全体教师重新确定课程理念,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使教师由教材的使用者转达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引导教师关注人的发展、充分利用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使教师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认识到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学方法。 校本课程的设置: (1)指导思想:

独特性: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贯穿本校的办学理念,设置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认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依据校本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编写教材。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写出了教学反思,在校本课的授课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校本课程设置: 我们的"金苹果" 英语奥林匹克辅导 英语训练营 图象处理 演唱技巧训练 素描入门

乒乓球技术 健康与安全教育 校本课程的实施 本学期,我校在上学期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选择以"乒乓球入门""舞蹈基础""书法绘画"为突破口,加大艺术教育工作的力度,努力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先后建立了音体室、美劳室、舞蹈室、活动室、展览室等专用教室,添置了四台乒乓球案、乒乓球入门知识相关书籍、书法绘画方面相关书籍、石膏像、画板、笔墨纸砚等设备,创造实施艺术教育条件。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担任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工作热情高涨,积极性高,对校本课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及时解决。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在上学期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选择以"乒乓球入门""舞蹈基础""书法绘画"为突破口,加大艺术教育工作的力度,努力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担任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工作积极性高,对校本课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

校园植物的识别与分类

校园植物的识别与分类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调查研究,使学生熟悉观察、研究区域植物及其分类的基本方法。 2、了解校园植物种和科的识别特征。 3、编制校园植物检索表,并对植物进行归纳。 二、材料与器具 放大镜、镊子、铅笔、笔记本、检索表及相关工具书 三、常见庭院植物的物种识别与分类 现在的大学校园绿化比较好,栽培及自然生长的植物种类很多。在积累了被子植物的系统分类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绿化优势,通过调查研究校园内植物的种类,熟悉观察、研究区域植物及其分类的基本方法,为其后的野外实习做准备。为保证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实验前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学校分成不同的区域,学生可分成多个小组对不同校园区域的植物(包括栽培及自然生长的植物)进行调查研究。 (一)基础性实验——校园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科学描述 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是进行物种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学生在野外实习之前一定要学会植物形态特征的科学描述方法。 植物种类的识别、鉴定必须在严谨、细致的观察研究后进行。在对植物进行观察研究时,首先要观察清楚每一种植物的生长环境,然后再观察植物具体的形态结构特征。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应起始于根(或茎的基部),结束于花、果实或种子。先用眼睛进行整体观察,细微、重要部分须借助放大镜观察,并能按以下特征进行观察和科学描述。 1、植物的性状——乔木;灌木亚灌木;草木(包括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茎的形状、颜色、被毛或滑;直立;平卧,匍伏;攀援;缠绕或其他。 2、叶——单叶或复叶;叶形,有无叶柄?对生或互生,或轮生。叶面及叶背颜色如何?被毛或其它,网状脉或平行脉有托叶或无托叶? 3、花序——总状类花序(如穗状、总状、园锥、伞形等花序)或聚伞类花序(如轮伞、聚伞花序)或花单生等。 4、花的各部分:观察、研究要极为细致、全面,从花柄开始,通过花萼、花冠、雄蕊,最后到雌蕊。必要时要对花进行解剖,分别作横切和纵切,观察花各部分的排列情况、子房位置、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子房室数及胎座类型等。 (1)苞片——形状、颜色、数目、被毛或其他。 (2)花萼——萼片形状、颜色、数目、离生或合生、被毛或无毛。 (3)花冠——花瓣形态、颜色、数目、离生或合生、被毛或无毛。 (4)雄蕊——数目、花丝离生或合生,雄蕊与花瓣,萼片对生或互生。花药的着生情况和开裂方式。 (5)雌蕊——花柱数目、柱头分裂数或不裂或浅裂。 ①子房上位、下位或半下位; ②子房室的数目; ③胎座式(如中轴胎座、特立中央胎座、侧膜胎座等); ④胚珠数目——少数或多数或定数。 (6)果实——属于何种果实?开裂或不开裂,果实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 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课题的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对社会的观察与理解;可以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或交叉学科;可以理论探讨,实践操作,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在开题阶段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在于铺垫产生研究课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 (一)搜集素材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始于研究者对特定领域问题的发现、提炼和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创意的课题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入细微的洞察,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感受深浅,取决于诱发学生产生顿悟和灵感的诱耳。因此,组织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参观、访问,推荐阅读报刊、杂志论文,告诉当前的热门话题,尽力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为学生作好课题背景的铺垫。并鼓励学生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入手,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社会、学校及家庭等方面的平凡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从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问题,寻找不平衡的矛盾因素,引发联想,触发灵性。即使是在课题的研究实施前期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是对问题有新的发现和感受,都可以更改课题。所以要求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大范围(如自然、人文、科学、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到小范围(如学校、家庭、班级、社区和学科等)的问题入手,运用“揭短法”、“发散法”、“成功法”、“问题系列法”和“矛盾法”等,从中发现和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主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主创造”为宗旨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收获首先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或要求学生做些什么,积极参与是学习体验的前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环境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研究的学习与体验过程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

综合实践校园植物研究

课题:校园植物调查研究 一、设计理念: 1、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或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良好学习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与合作等探索活动的能力。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标准》中的"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具体的落实。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中的第二节。本章从了解认识学生身边种类繁多的生物的方法---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观察方法入手,安排本节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课标》中"参与绿化家园活动"的具体落实。 本课通过调查、探究及设计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调查的方法。虽然学生对植物分类知识还不很熟悉,甚至于有些花草树木叫不上名字来,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搜集相关的课外资料、询问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达到认识和了解的目的。调查法不仅是研究生物的方法之一,而且是了解事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因此,本课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调查,去认识身边的植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但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调查活动,不太了解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开场白:最近有同学反映说上了语文课《有趣的发现》后,对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兴趣,想来研究一下,那就让我们走进熟悉的校园吧! 四、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懂得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课前准备1、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形态特征 2、制作表格 活动一:调查校园植物种类及分布 1、提问: (1)你知道校园里都有哪些植物吗?它们具有哪些特性? (2)你能说出校园里所有植物的名称吗?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课题的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对社会的观察与理解;可以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或交叉学科;可以理论探讨,实践操作,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在开题阶段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在于铺垫产生研究课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 (一)搜集素材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始于研究者对特定领域问题的发现、提炼和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创意的课题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入细微的洞察,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感受深浅,取决于诱发学生产生顿悟和灵感的诱耳。因此,组织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参观、访问,推荐阅读报刊、杂志论文,告诉当前的热门话题,尽力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为学生作好课题背景的铺垫。并鼓励学生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入手,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社会、学校及家庭等方面的平凡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从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问题,寻找不平衡的矛盾因素,引发联想,触发灵性。即使是在课题的研究实施前期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是对问题有新的发现和感受,都可以更改课题。所以要求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大范围(如自然、人文、科学、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到小范围(如学校、家庭、班级、社区和学科等)的问题入手,运用“揭短法”、“发散法”、“成功法”、“问题系列法”和“矛盾法”等,从中发现和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主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主创造”为宗旨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收获首先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

而发生的,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或要求学生做些什么,积极参与是学习体验的前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环境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研究的学习与体验过程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其角色只是咨询者、指导者和鼓励者。应多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主地选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凸现主体的个性特征。待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所拟选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感知后,还要适当地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辩证,促进合作与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体验。总之,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三)科学立题 在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掌握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初拟的课题实施方案等,锁定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理予以阐明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要恰当地预测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善于构建起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情境。要考虑到研究课题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学生的知识、经验的衔接与发展,为全体学生制定出超出原有水平但又能够达到的标准,更要考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因素,努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完整word版)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校园植物调查报告.doc

校园植物调查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园犹如一座绿色公园,校内绿化达到了“黄土不见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设计特色。每当我们漫步于树荫下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特别的幸福!但经我们初步调查,大多同学对校园植物了解甚少,对如此丰富的、方便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利用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一下校园植物及其分类。同时,作为四十四中学子,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给大家身心带来宁静致远的校园。为此,我们高一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对学校各种花木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主要对植物种类、分布、习性等进行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使大家更快更易的熟悉校园植物,并初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学校校园内所种植的各类植物。(野生类不列为本次研究范围) 三、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四、研究时间 2017年4月到2017年5月 五、研究成员生物兴趣小组 六、指导老师:李华 七、研究过程 1、实地调查:由指导老师分次带领各班学生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树木,熟悉树木分布,并做好记录,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

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 2、采集标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 3、采访讨教:带领学生将所做植物标本拿去请教学校花工师傅,弄清树木 的名称和特性。另外,还请花工师傅到实地介绍各类树木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植物的经验。 4、查阅资料:与电脑老师联系,利用学生的信息课时间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获取各类树木的相关资料(树名、科名、习性与特点等) 。另外,小组分工回家查阅有关资料。 5、核准资料:经过以上各项活动,学生对校园树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认识更科学、更准确,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分工核准,使我们的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 6、整理资料:集中、收集所有学生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筛选、分类。 7、制作标牌:将资料打印,制成小卡片。每张卡片上正面标明树名、学名、科名、英文名、习性与特点等。反面标明责任班级,将标牌固定在标本上。 8、展示陈列:按班级分成小组,将各小组所制标本置于实验室内,参观交流。 八、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环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环保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环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一些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素材都可以看作是课程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开发和实施课程资源是推行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指出:?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21世纪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一书说:?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校本课程开发者要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教育学

生正确理解环境、能源与人的生活方式的动态关系,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及人们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湘西自治州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开发程度低,于民众环保观念淡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严重,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受到无情掠夺。近年来,为了搞活经济,缺乏科学技术的本地民众不惜毁灭性地向自然界直接索取资源,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 长此下去,必将对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教育好下一代保护美化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一项重任。那么,在少数民族地区,将?环保?作为一项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二小是湖南省?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