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

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绪论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内省法(自我观察法):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或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采用信息加工观点,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通常用模型来表示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的某些主要方面。一种十分流行的模型是由下列四个主要成分,即感觉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构成的。

构造主义: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的开始。1879年他创建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时间、联想等过程进行研究。冯特的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冯特认为经验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认为最简单的心理元素只有两类:一类是感觉和意象,另一类是感情。所有复杂的心理都是由这两类心理元素综合而成的。因此,他的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心理化学。冯特的理论体系为他的忠实弟子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并把这种心理学理论体系命名为"构造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而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的"纯科学"分析,严重脱离实际,并且清规戒律甚多,因而其结局必然是短命的。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华生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行为,而较简单的动物行为比复杂的人类行为更具有根本性。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他主张只有从可观察到的刺激和反应方面去研究,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华生坚决认为,传统心理学中的意识、感觉、知觉、意志、表象等是一大堆无用的概念应彻底加以摒弃,而代之以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联合等概念、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华生的极端主张虽然没有被人们全盘接受,但行为主义就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而固定下来。虽然新行为主义与旧行为主义相比,不论在外表上和意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仍然遵循着一个信条:对行为进行探讨,而无需涉及到意识。华生彻底否认人的主观世界以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这是错误的。但是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华生竭力主张客观的研

究方向,有助于心理学摆脱思辨的性质。他所强调的"刺激--反应"模式,容易对心理现象作数量上的描述。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其创始人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他们认为,知觉显然是无法用感觉元素的联合来解释的。于是坚决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由若干元素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乃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并把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称之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也像知觉一样,是通过整体进行的。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主观唯心论。但该学派反复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论观点则是正确的。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及学习和思维中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还有积极的意义。

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一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人格看成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系统。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超我是内化了的道德标准,竭力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自我介于两者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人格的三个部分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减轻焦虑,自我便发展出了各种无意识的防卫机制。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无意识是正在被压抑的或从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它对人的精神和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对失言、梦等的分析可以窥见其一斑。

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有许多惊人的叙述。他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他甚至认为,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追求性满足的无意识表现;精神病则是由于性欲过分受到压抑的结果。

弗洛伊德的这些观点,在其学派内部意见也不一致。如阿德勒宁愿强调自我,而不愿强调性欲作用。荣格虽然仍使用"里比多'这个概念,但已排除了特定的性欲性质,指的是所有动机。近年来新弗洛伊德主义已不再很强调性本能,而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关系。精神分析在西方心理学(如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精神医学和文艺创作中相当流行。

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对心理的动力因素如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注意,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之于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着意识,甚至决定社会的发展,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怎样?

1,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2,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通常是很复杂的。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无意识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无意识现象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在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如何贯彻客观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1,搜集资料时,必须如实地详尽地记录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刺激和他的行为反应,包括口语报告。2,在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整理时应尽可能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切忌主观偏见影响。3,做结论时,要根据客观的事实下判断,不要做过分的推论。

系统性原则:1,整体性。2,等级结构性。3,动态性。4,环境适应性。

?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问卷法和晤谈法的比较。

要得到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于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

与问卷法相比,晤谈法有如下优点:(1)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晤谈的目的,可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备程度; (2)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3)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4)可以根据被试的反应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有可能获得额外有价值的资料。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太费时间;(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3)研究者的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4)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现代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二)行为主义(三)格式塔心理学(四)精神分析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反映: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特性。

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意识:基本特征是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1.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3.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质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这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差别:经典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使条件刺激也能引出与无条件刺激产生的无条件反射相同的条件反射。而操作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随意"操作和奖赏联系起来,以引出特定的操作。

行为遗传学的方法:选择性繁殖,孪生儿研究,家谱分析法,亲属相关法,群体调查分析法。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

亚文化: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自我同一性:是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样一种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前者是一种连续性意识,即认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长大的;后者是一种统整

性意识,即认识到从自己的身体、精神的特征来看,自己确实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人。

人际关系:在一定社会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的直接相互作用的关系。

文化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类文化与人性。人类文化是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即人性的决定性条件。

2.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

3.阶级地位和阶级心理。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处于相同的经济地位、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阶级的共同心理特征。

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自尊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这是有关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的定律。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问题。动机最佳水平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内驱力: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人的内驱力可分为两大类:由生理需要而驱使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称为原发性内驱力或基本的内驱力,如饥饿内驱力、口渴内驱力、避痛内驱力和性内驱力。由责任感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继发性内驱力或社会性内驱力。一般说来,社会性内驱力对原发性内驱力起调节作用。

诱因: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期望理论: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原始形态。期望理论必须解决动机的两个问题:期望什么,即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价值如何?

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强度。效价有正负之分。个人对于各种结果,具有喜欢欲得其所未得到的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结果,则为零值;如果不喜欢

其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

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因果概念并不是来自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归因的控制点可分为内部的(如能力和努力)和外部的(如工作难度和运气)。内外部归因,还可以分为稳定的与不稳定的两种。同为内部的,能力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价值观主要特征:(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价值观表现形式是兴趣、信念、理想。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

理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

动机、内驱力和诱因有什么关系?

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有机体外部。内驱力是一种激活力,它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可服务于任何具体的行为。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第六章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1.选择的功能。2.维持的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环境注意(外部注意):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

自我注意(内部注意):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

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注意的范围受下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知觉对象的特点(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的积极性有关。

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或波动):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有条

件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复杂程度、熟悉程度和自动化程度。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还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过滤器理论: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智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注意看作心理智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智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智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智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

多重选择信息加工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的一般模型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来进行选择,但对输入的加工却受着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自我注意的功能?

自我注意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自我注意,人能够窥测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了解自己的异常反应,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第七章感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阈限: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觉差):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如果以R(德文Reiz的缩写)表示最初的刺激强度,以R+Δ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变化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ΔR/R=K 这个公式称为韦伯定律。

费希纳定律:S=KlogR+C 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是常数,即是说,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这就是费希纳定律。

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第八章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性: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但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1)接近因素。(2)相似因素。(3)完整倾向因素。(4)好图形因素。(5)好的连续因素。(6)共同命运因素。(7)定势因素。(8)经验因素。

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知觉的参考系:在知觉事物的时候,我们总是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

知觉到的现在:在几秒钟范围内,我们把一些相继事件知觉为相对来说是同时的。这些事件排列有序并被知觉为一个单位。

时间估计:靠记忆中的体验或同钟表和日历所衡量的时间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现出时间知觉对空间知觉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Tau效应。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影响称为Kappa效应。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PHI现象。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1,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2,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3,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双眼视差在空间知觉中起什么作用?:感知深度和距离。

双耳线索在空间知觉中起什么作用?:对声源远近和方向定位。

第九章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

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感觉记忆的特征:(1)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

短时记忆:记忆容量有限,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个人当时注意着的信息,为现实进行加工、操作服务的记忆过程。

长时记忆如何习得?长时记忆的识记,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的。

复述有两种类型::(1)维持性复述:即从感觉记忆中抽取某种信息并使该信息适应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保持在短时记忆中。(2)精制性复述:即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精细结构的编码。

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这条曲线称为保持曲线。保持的反面是遗忘,因此这条曲线也被称为遗忘曲线。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过程。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呈现时仍能被认识。回忆: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次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的回忆意图或目的,自然而然想起某些旧经验。

有意回忆: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过程。

追忆:那种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的策略,通过不断的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回忆称为追忆。

遗忘的原因:(一)衰退理论(二)干扰理论(三)提取失败理论(四)动机性遗忘理论(压抑理论)

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提取失败理论中的舌尖现象: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哪些证据能证明双重记忆理论:1,自由回忆实验中。2,病理学证据。

第十章心象

心象: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

遗觉象:一种未经加工的心象信息的再现。

记忆表象:也叫表象,它与感知形象不同,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在开创性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第十一章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动作思维: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

形象思维: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

聚合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发散式思维: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常规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创造思维:这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内向性思维(我向思维):是一种只受意向和情绪操纵、不按逻辑规则、光凭想象、不受客观现实调节、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性思维。

现实性思维:是一种和现实世界相适应,能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逻辑思维。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

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

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

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对象上的心智操作。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概念的结构,有两种理论:特征表说和原型说。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定势: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前提气氛效应: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这种现象称为"前提气氛效应"。

灵感(直觉):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便迎刃而解。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或直觉。

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这个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邓克(Duncker,1935)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酝酿效应: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常常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已有经验。过去经验,包括日常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2.变式。变式就是用以说明概念的例子。提供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变式,对概念的形成也有显著的影响。

3.下定义。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助于掌握科学概念。

4.实际运用。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有助于深入地掌握概念。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有什么关系?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其前提反映的是一般性知识、蕴涵着结论的知识,因而其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会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具有必然性。

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其结论一般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又是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因为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必须借助于归纳推理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同时,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因为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运用演绎推理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结论加以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演绎推理也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归纳。?哪些因素会影响推理的正确性?

(一)课题的性质(二)前提气氛效应(三)题外知识、愿望或情感等的介入

?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采取哪些途径?

(一)尝试错误(二)探试搜索(三)爬山法(四)手段目的分析(五)反推法(逆向搜索)?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有哪些?

(一)知觉的特点(二)定势的影响(三)酝酿效应(四)实践知识(五)动机的强度(六)个性差异

?创造思维过程大致经历哪几个阶段?创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创造思维过程大致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这四个阶段。

特点:(一)思维的流畅性(二)思维的变通性(三)思维的独特性(四)思维的敏感性

第十二章言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正常成人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独自言语:一个人做报告、演讲时的言语活动。

语言的基本特征:能产性、结构性、意义性和社会性。

言语分为两大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是指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

书面言语:是一个人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思考时的言语活动。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1,从前言语到言语。2,单词句。3,双词句。4,从句子到会话。

言语产生(言语表达)的四个阶段:1,起始于某种动机与总的意向。2,经过内部言语阶段。3,形成深层句法结构。4,扩展成为以表层句法结构为基础的外部言语。

言语失误:包括停顿,重复,开始失误,改正,以及多加感叹词、口吃、失言等。

言语理解: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来建立意义的过程。

言语理解三个阶段:1,音响或书面信息原始编码的感知过程。2,分析阶段,即把信息转换成词的组合意义的心象阶段。3,使用阶段,是听话人对心象的实际应用。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1,言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2,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

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一旦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终究要从社会上消失掉。

第十三章情绪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情绪体验: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

情绪行为(或表情):情绪在行为上的表现。

情绪唤醒: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反应。任何一种情绪都伴有情绪唤醒。

情感: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情绪表现(表情):是指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它包括情绪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的表现,称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

感情移入(移情):人们彼此间情感的相通,即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称为感情移入或移情。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现代心理学上,把快乐、悲哀、恐惧、愤怒看作是单纯的情绪。

情调:是一种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情感。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通常是由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引起的。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操: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如道德、学问、艺术等)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

美感:是人在欣赏自然景物和文学艺术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

控制启动:人想长时间地保持积极心境,或者想摆脱消极心境,都要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积极情绪色调的项目,这叫控制启动。

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与心境一致性的材料比与心境不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记忆,这种现象称为

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

坎农——博德理论:意义:在于把詹姆士一兰格对情绪的外周性研究推向对情绪中枢机制的研究。不完善:虽然外周性生理反应不是情绪的唯一来源,但内脏反应和行为反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情绪体验。坎农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而忽视大脑皮质对情绪的作用,也是不正确的。

沙赫特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沙赫特对詹姆士——兰格理论和坎农——博德理论采取折衷的观点。他既同意詹姆士的观点(情绪体验来自对身体反应的反馈信息),也同意坎农的观点(这种反馈的差异不大,不足以产生细微的不同情绪)。他认为,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因此,认知解释起两次作用:第一次是当人知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情境时,第二次是当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把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沙赫特认为,脑可能以几种方式解释同一生理反馈模式,给以不同的标记。生理唤醒本来是一种未分化的模式,正是认知过程才将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标记过程取决于归因,即对事件原因的鉴别。人们对同一生理唤醒可以作出不同的归因,产生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可能得到的有关情境的信息。

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阿诺德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认为我们总是直接地、自动地并且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评价着遇到的任何事物;情绪就是一种朝向评价为好(喜欢)的东西或离开评价为坏(不喜欢)的东西的感受倾向。她认为,评价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任何评价都带有感情体验的成分。其中,记忆是评价的基础。任何新的事物都是按照过去的体验来进行评价的。想象是评价的重要环节。在开始行动之前,当前的情境和有关的感情记忆使我们推测未来。整个评价的复杂过程几乎是在瞬间发生的。

拉扎鲁斯进一步把阿诺德的评价扩展为评价、再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筛选信息、评价以及应付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的反馈、对活动后果的知觉等成分。他建议对个人所处情境的评价也包括对可能采取什么行动的评价。拉扎鲁斯还强调,个性心理结构(如信仰、态度、人格特征等)是认知因素的一个决定性条件。他还强调了文化因素对情绪的作用。

阿诺德一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既承认情绪的生物因素、具有进化适应的价值,也承认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受个体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制约,而这一切又随时发生在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评价中。这种理论把现象学的研究、认知理论和情绪生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考虑。应当说,这是较为合理的,有助于推进情绪和认知关系的研究。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什么?

(一)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对于情绪体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决定着人对行为结果的情绪反应。

(二)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上。情绪对认

知的干扰作用,也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第十四章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

期望:是主观上希望发生某一事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与将来有关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下列因素会影响着一个人的抱负水平:1.成败经验。2.自信心。3.团体的成败经验。

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属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

决策:寻找一条从不能令人满意的初始状态通往符合个人意愿的目标状态的道路,叫决策。决策过程由下列一些相互连接的阶段组成:(1)确定问题(现状和目标分析);(2)寻找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3)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评价;(4)作决定(在各种方案中选出一个);(5)贯彻执行;(6)监督(各个阶段的连接)。

意志控制:是指个人能左右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使之与期望的目的相一致的过程。

内控型:相信能够控制环境的人。外控型:相信被环境所控制的人。外控型表现突出的人,通常把责任归咎于环境或命运,很少能看到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与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而内控型的人,自信心强,倾向于自己承担责任,经常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与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

失控:当人遇到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自己又无力应付时,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能力。

失控时反应:寻找信息、对困境反应加剧、产生抗争或消沉等行为反应。

失控时抗争会引起下列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1)产生愤怒、敌意和攻击情绪。如果你夺走幼儿手中的玩具或挡住他前进的道路时,他会产生愤怒、敌意和攻击反应。如果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反应。(2)竭力挽回失去的控制能力。上例中的幼儿会从你手中要回玩具、冲破你的"防线";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成人会竭力抗争、要求有公正的待遇。(3)对结果的认识会发生改变。被外力强制取消的选择结果变得更有吸引力而留下来的结果则变得更不合自己的心意。例如,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如果被外力强制拆散,就会产生上述认识上的改变。(4)产生选择自由的象征性恢复。一个人受挫折后常产生各种幻想,以象征的方式恢复失去的控制。

挫折容忍力:经得起挫折而免于精神崩溃、行为失常的能力。

意志品质: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主要的意志品质有: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

行为主义者华生否认人的意识,否认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尼采认为人的意志行为是不受任何东西约束的,可以绝对自由,为所欲为。前者是极端的机械论,后者是极端的唯心论。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说它是自由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按某种方式、方法行事;说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意志与情绪的关系怎样?

意志和情绪也有密切的联系。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削弱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心理冲突有哪些类型?在心理冲突时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

在心理冲突时怎样来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呢?

1,对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意志坚强者能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服从于集体的和国家的需要;

2,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他也能根据当时的需要毅然决定取舍。

第十五章运动技能

技能:运用知识来完成的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运动技能:指在学习生活、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行为操作。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的。

智力技能:主要包括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

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区别:前者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后者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联系: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外部动作是智力技能的最初依据,也是智力活动的经常体现者。

习惯:自动化动作的需要。

运动技能结构的四个维度:连贯——断续,精细——粗壮,内反馈——外反馈,简单——复杂。

简单反应时间:对单一的刺激物作出确定反应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复杂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间):根据不同刺激,在各种可能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影响简单反应时间的因素:1,不同感觉道的差异;2,刺激的强度;3,刺激前的时间;4,练习可缩短反应时间;5,年龄的增长延长反应时间;6,海拔高度;7,药品。

运动技能形成经历的阶段:1,动作的认知阶段;2,动作的联系阶段;3,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熟练期)。

已形成的技能的特点:1,行为控制从有意识向无意识转化;2,利用线索;3,控制行为方法的变化;4,动觉反馈作用的加强;5,协调化运动模式的形成。

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连锁反应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连锁反应的理论:加涅认为,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的连锁反应系列来解释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技能被理解为动作的连锁反应,刺激引起反应,第一个动觉反馈调节着第二个动作,第二个动作的动觉反馈又调节着第三个动作……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运动技能的形成。韦尔福特提出运动技能形成的模型。该模型由感受——转换——效应器三个连续阶段组成。

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所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练习曲线(学习曲线):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

高原现象(高原期):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的现象。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1,练习的进程中出现需要以新的活动结构,代替或改变旧的活动结构的现象,而活动结构的改变往往不能一时奏效,成绩处于暂时停顿状态。2,练习者注意力涣散,练习兴趣降低,以及疲劳和厌倦情绪等也会使练习成绩暂时停顿。

高效率的练习需要的条件: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在指导工作中把讲解和观察结合起来。3,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整体学习法或部分学习法。4,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5,要让练习者知道练习的结果。

集中学习:学习一种技能时,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进行练习。

分散学习:如果在练习期间内插入休息,这种学习称为分散学习。

技能的迁移(正迁移):已经形成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新技能的掌握。

技能的干扰(负迁移):已经形成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的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

迁移的内容有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的迁移。2,态度的迁移。3,学科的学习可能对发展能力产生迁移。

迁移理论:1,共同要素说;2,类化理论;3,关系的理论。

第十六章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才能: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

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巨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模仿能力:就是仿照他人的言行举止去做,以便使自已的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的能力.创造能力(创造力):是指产生既是首创又是适宜的产物的能力。

认知能力:就是个人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

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

能力的结构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液态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秉赋。

晶态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智力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这三部分智力是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背景智力。它们在智力活动的信息加工中起着不同作用。

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有三种机能的成分。一是元成分。二是执行成分。三是知识习得成分。

心理测量必备的条件:信度、效度和常模。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常模:为了使原始分数有意义,同时为了使不同的原始分数可以比较,在编制测验时必须建立解释原始分数的参照标准。这个参照标准分数就是常模。

智商:是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之比,因而也称为比率智商(ratio IQ)。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

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离差智商:就是用标准分数来表示的智商。

韦氏智力量表为例,其IQ的计算公式是:IQ=[15×(X——

)] / S +100

X

式中:X为某一年龄组的被试测验的原始分数,X是该年龄团体的平均分数,S是团体分数的标准)/s是标准分数,它是一种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相对量数。

差。(X——

X

?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首先,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例如证明一道几何题,人在推证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公理、定理、定义、公式等属于知识;而在推证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则属于能力。又如,在学骑自行车时,操作自行车的一套动作方式是技能,而支配此动作方式的心理过程的稳定特点则属于能力。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能力离不开知识、技能,但能力和知识、技能毕竟不是一回事。能力不表现为知识、技能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动态上。

?哪些因素制约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是不对的,但良好的遗传素质却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或重要条件。

良好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环境、良好的教育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条件。

(二)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优良的个性品质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像动机、勤奋、谦虚和坚强的毅力等都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超常儿童和智能不足儿童有哪些心理特点。

超常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1.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2.注意集中,记忆力强。3.感知敏锐,观察仔细。4.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5.自信、好胜、有坚持性。

智能不足明显的特征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不良。

第十七章气质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 1.1本章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此外,认知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不决状态等,都属于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

《心理学导论》第十章

第十章言语 【学习目标】 (2) 【学习建议】 (2) 【学习重点】 (2) 【关键词】 (2) 第一节言语概述 (4) 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 (4) 二、语言和言语的特征 (5) 三、言语的种类 (7) 四、思维与言语和语言的关系 (9) 五、言语的生理机制 (10) 第二节言语的感知和言语理解 (12) 一、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12) 第三节词汇和句子理解 (16) 一、词汇理解 (16) 二、句子理解 (16) 第四节言语发展 (18) 一、儿童言语发展阶段 (18) 二、言语发展理论 (19) 第五节第二语言的学习 (21) 一、双语教育 (21)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21) 三、第二语言的教学 (21)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言语种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以及言语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了解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词汇和句子理解以及言语的发展过程。能够运用言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言语产生与获得和使用的过程。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言语的含义、言语活动类型、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言语的感知与理解、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和言语产生过程、言语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运用言语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重点】 1.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通过言语活动,理解对方语言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言语具有的功能有:交际功能、符号功能和概括功能。言语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和个体性。 3.按照言语活动分类,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言语包括对话和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具有展开性、随意性和计划性特征。内部言语有两个特征是隐蔽性和简约性。 4.言语认知包含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是一个人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言语感知包括口头言语感知和书面言语感知,它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字词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 5.言语知觉是个体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以听觉为基础,对说话者发出的语流信息进行译码加工以达到识别话语的过程,包括言语知觉的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6.句子理解是在对词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句子理解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 7.句法是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句法策略有词序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和词缀策略。句法建构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标准句原则、最小依附原则和后关闭原则。 8.言语发展又称言语获得,涉及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母语及其理解能力的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 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绪论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内省法(自我观察法):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或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采用信息加工观点,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通常用模型来表示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的某些主要方面。一种十分流行的模型是由下列四个主要成分,即感觉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构成的。 构造主义: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的开始。1879年他创建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时间、联想等过程进行研究。冯特的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冯特认为经验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 重点知识归纳

第1章绪论 第1节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个体心理现象的粗略分类 (一)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体验、意义、需要等对事物的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 态 3.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 定特点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关系: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 (二)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

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潜意识 是指不能觉知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借助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他的个别阶段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可观察到的行为如吃饭、穿衣、看电视、走路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分为两类 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 心理学是研究 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科学大家族中的成员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面三个基本的特征上,及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一)可复制性:指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验证的 (二)可证伪性:指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时,必须遵从该理论导出的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选题和提出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收集资料 (4)整理资料 (5)解释结果和验证结果 (三)系统性:指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1)描述心理事件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 讲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 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 一、感觉概述 (★考点:2007-6、2010-77、2011-4 ) 1. 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他所假定的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为事实所否定,且他以韦伯定律为基础,所以对数定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 味等。 (一)主观性 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 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美 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四)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 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 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练习题(第一章)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练习题(第一 章)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 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 、 和 。 2.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如写字、看电 视等,称为 ;另一类是 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 等。 3.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 , , 三个基本特征上。 4.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 循 , , 三项基本原则。 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 , , 三大类。 二、选择题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 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 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 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 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 )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 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 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 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4. 阐述心理学研究中对主客观资料进行科学整合的含义。 5. 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心理学导论》论文(经典版)

大学 201 ~ 201 学年第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成长心路 课程编码选课班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 学号姓名 学院专业 考试时间

成长心路 ——关于自我成长的心理分析 摘要 本文为心理学导论课程的论文,主要就本人的成长简介,影响我人生发展的重要人物,自我认识情况及兴趣,性格,能力,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他人对我的评价,我对周围人的态度,自我职业理想等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自我的方案。关键词:成长、发展、自我心理分析、职业理想 一、成长之小路程 我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女孩。自小生在偏远的山村,生长在有着“毛竹之乡”称号的小山县。人们常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我想也是挺有道理的,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便是学会自立自强,凡事要依靠自己,不能等着依靠他人。在我的成长中,我想我是挨打挨骂长大的吧,他们对我极为严厉的,但是对于我的学习却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在农村有着比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爷爷奶奶自小待我就不亲,连带着不怎么喜欢我妈妈及我们家,对我也就更加严厉管教了。爸妈是文盲,不懂文化,他们对我学习从小就是让我自己学自己管。但是在教育我为人处事方面却是极为严格,更多的是希望我能够自立自强,独立的处理好自己的事物管理好自己。记忆中的挨打或是挨骂我是记不清了,而我学会了很多道理,学会了理解、宽容、忍耐…… 我喜欢家乡成片的绿竹,翠绿的树林,清澈的溪流,环绕的山岭,这样的大自然给我一种归属感,带给我宁静,祥和。淳朴的农村虽不大,却影响了我一生。村里的学校是我学习生涯的第一个启蒙殿堂。在那里我读完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每天和伙伴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去玩耍都是那么的纯真快乐,无忧无虑。自小我对学习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互相帮助,学得自在轻松。农村的教育的确比不上城镇的教育水平,但是我觉得我们学得没有那么累,很轻松美好吧。而我爸妈对于我的学习一直说着这样一句话:“你自己学到来,自己看着办吧。”,我内心中是渴望读书的,学到知识我才能比别人强大,所以我渴望知识。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已整理 )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河南大学1997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兴趣和爱好(第十章)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六章) 3.意识和无意识(第五章) 4.能力和智力(第十一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掌握概念?(第七章) 2.如何理解性格的实质?说明性格的结构(心理学导论P670) 3.说明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及特点的(第六章) 4.说明言语的概念和特点,研究言语有何意义(第八章)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含哪些成分?有何特点?(第七章) 三、论述 1.试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2.评述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第十章) 3.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为什么?(心理学导论p550) 河南大学1998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视觉对比和视敏度(第三章) 2.投射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第十二章) 3.动机和需要(第九章) 4.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十一章) 5.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第五章) 6.短时记忆和反响回路(第六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性格类型?说明两种主要的性格分类。(心理学导论P670)

2.说明颜色混合及其定律。(第三章) 3.试说明人的大脑言语机能区的具体功能和脑部位(第八章) 4.什么是灵感?灵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心理学导论P464--468) 5.试说明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的结构和重要意义(第十章) 6.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第十三章 三、论述 1.试述鲁利亚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新发展() 2.解释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及二者关系(第三章) 3.试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第十二章) 河南大学1999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需要与诱因(第十章,诱因在心理学导论P194)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第三章) 3.清晰度和可懂度(心理学导论P494) 4.直觉思维和灵感(第七章) 5.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第十一章) 二、简答 1.简述图形组织的原则(第四章) 2.说明颜色的基本特性(第三章) 3.试述推理的概念和种类,影响推理的因素有哪些?(心理学导论P446) 4.简述意志的良好品质(第九章) 5.人的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第十一章) 6.什么是社会性动机?简述社会性动机的种类(第九章) 三、论述 1.评述詹姆斯—兰格理论(第十章) 2.试述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塞斯顿的基本能力说和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第十一章) 3.说明掌握气质对管理工作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心理学导论P663) 河南大学200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消费心理学 (打印)

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教案本 学期: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教材名称:_____消费心理学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 苏春妹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12市场营销班、12电子商务班 教研组:______财贸教学部______________

课程表 一二三四五日 上午1 2 3 4 下午5 6 7 晚自习8-9 星 期 科 目节次

班座位表 讲台

20□□年□月□日星期□课题 (章节)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消费者行为与消费心理学;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难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板书+幻灯片课时数 4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章消费心理导论 导入案例:万宝路的故事 【思考】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您认为“万宝路”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有何启示? 第一节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学研究的背景 一、心理学的内涵 1.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 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心理过程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②情感过程: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 ③意志过程: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 (2)个性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以及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消费心理与消费者行为 1.消费、消费者 (1)何谓消费?消费是指人类通过购买消费品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①生产消费 ②个人消费 讨论:这个月,你消费了以下哪些重要的消费品?都是什么品牌? 1. 手机? 2.服装? 3.运动鞋? 4.游戏机? 5.快餐? 6.旅游? (2)何谓消费者? 狭义上的消费者:包括企业、学校、政府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等。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1、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首个心理学实验室 2、定义: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3主要研究领域:A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B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D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分支) F工程心理学(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G军事心理学(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1神经元结构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传递信息 3神经元的分类(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 4突触传递: 第二节大脑 1左右脑差异: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 1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2神经一体液调节概念:由于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神经系统调节作用途径:一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活动,二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各器官活动。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问题 1概念:不是指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指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取向。 2它所传达的基本信息:强调在发展研究中不能只注重某个特定的年龄,而要关注生命全程。心理发展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而是存在于所有年龄的个体中。同时,心理发展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不仅是指增长和获得,也包括衰退与丧失。 3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 4基本理论问题:A先天与教养的关系B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C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第四章:感知和感觉 第一节.什么是感觉p6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理解P65的剥夺实验) 感觉的产生:产生感觉的神经机构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并激活了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感觉的种类:(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二节.什么是知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的生理机制:(1)当事物的属性、成分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时,便引起该分析器内的神经兴奋,这时,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就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反映。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心理学导论

1、建伟的长辈中有很多人在吸烟,但是他们都要求建伟不要吸烟。国成的家人都不吸烟,但是对于是否应该吸烟一事,他的家人均未有表态。建伟和国成谁更有可能开始吸烟?请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家庭谈谈应该如何进行子女的教育。 建伟更加容易开始吸烟。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再者孩子的模仿心理和好奇心比较强,父母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吸烟,会增加孩子成为烟民的可能性。 家长要进行适当引导,我认为最好是感情沟通,对孩子的一些过激反应你不必反应太剧烈,而是耐心询问他的困扰,表示出家长的真诚,并尽力帮助他。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就会增加,把家长当成无所不谈的朋友,当你们成为朋友,叛逆问题也就解决了。对于烟瘾少年,大多是家长早期冷落了孩子,孩子才会染上恶习。如果家长让孩子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孩子怎会沉迷?不用说,孩子知道这些恶习不好,但他们克制不了自己,想必他也不好受,这时需要他人的帮助,家长应该多找点时间陪孩子了,并用约定的形式帮孩子改掉恶习,约定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能心急,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要退缩的时候要表示理解,并给予他鼓励. 2、有一种说法认为,月圆之夜容易引发“疯狂”行为。请查阅资料和数据,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谈谈你的看法。 月圆的时候,很多人为这个时刻而激动,或许会做出一些不可以的事,但有的人会表现得更加安分,这种表现出现于青年,这种状况只存在于思想上,思想带动行动,行为决定了这次是否是冲动,这种思想来源于对黑暗的恐惧,在听说见闻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这种思想会使人觉得身处特殊环境,但现在的社会讲究科学世界,越来越多的科学进入人们的思想,发生这种状况也少了,几乎看不见这种状况了,但也有很少的特殊情况,当这种特殊思想胜过涉入正常思想的时候,这种思想便会更加扩大延伸,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这种行为其实表现得并不疯狂,只是有些怪异… 3、请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数据,确定未婚同居是否会增加未来离婚的可能性,并谈谈你对于未婚同居的看法。 选择同居的男女对婚姻、离婚的传统观念比较少,不觉得婚姻有什么神圣的。这意味着,同居男女结婚以后,一旦婚姻出现病态,就会比较容易决定离婚.在婚礼交换宣誓之前就住在一起的人婚姻质量较差,婚姻满意度较低,争吵较多,交流较差,忠诚度较低。学者们认为,对同居的爱好削弱了亲密关系中的承诺。这意味着,人们同居本来想保证婚姻质量,但可能适得其反。苏珊?布朗发现,同居男女更容易感到抑郁,这与他们不稳定的财务状况有关以及对未来关系的不确定性是困扰同居者的问题。同居还产生一个严重问题:孩子。40%的同居者有孩子,美国大约有350万孩子与两个未婚成人住在一起。在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上,这些孩子都比已婚父母的孩子都差一截,这与同居关系的不稳定性有关。综上所述,我反对婚前同居。 4、一项对27616名现在或者经常饮酒的人进行的政府调查表明,那些15岁以前就开始饮酒的人中有40%变成酒精依赖者。而21岁或者22岁才第一次饮酒的人中这种比例大约只有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