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介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介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介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介绍

小儿推拿按摩除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各部,尤以两掌为多。穴位的形状不仅有"点",而且还有"线"和"面",详见图1图2图3。

第一节头面部

1.攒竹(天门)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

【次断】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外感内伤均宜。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太阳、推坎宫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配伍应用。

2.坎宫

【位置】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等。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等合用;若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为泻。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

【临床应用】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揉运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4.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安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除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可以协助诊断,如山根色青为惊为痛等。

5.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l/3与下1/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即止。

【主治】惊风,抽搐、昏厥,唇动。

【临床应用】掐人中能醒神开窍,主要用于急救,对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掐之有效,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

6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香。

【次数】按3~5次,揉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揉迎香能宣肺气、通鼻窍。对于感冒等原因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

7囟门(百会)

【位置】前发际正中上2寸,百会前凹陷中。

【操作】两手四指扶患儿头部,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交替推之(囟门未合者,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

【次数】50~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鼻塞、衄血、神昏烦躁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静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囟在12至18月之前闭合,故操作时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8.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之交点。

【操作】用指端或掌心按揉,称按揉百会。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痛、脱肛、遗尿、慢性腹泻等。

【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本穴能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9.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按揉耳后高骨。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操不安。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常用于治疗感冒,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烦,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10.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三角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食指按揉或用拿法。

【次数】5~1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且发汗效果较佳,往往立见汗出,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若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则发汗解表力更强。

11.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亦可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次数】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发热,呕吐,颈项痛。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单用本法亦有效,但次数宜多;治外感发热、颈项强痛多与拿风地、掐揉二扇门等同用;用刮法亦可治暑热发痧症。

12.桥弓

【位置】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环三指揉、或用拇、食两指提拿,或用拇指抹。

【次数】揉50~100次,提拿3~5次,抹3~5分钟。

【主治】斜颈,项强。

【临床应用】揉、抹、提拿桥弓,能舒筋活血、解痉止痛,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项强等症。

第二节胸腹部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次数】按揉15~30次,挤捏1~3次。

【临床应用】按揉、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痰喘、呕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中、运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2.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两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数】100~300次。

【主治】胸闷、痰鸣、喘咳、呕吐、呃逆等症。

【临床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爽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摩、按揉丰隆等合用。

3.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次数】30~50次。

【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

【临床应用】揉乳旁能理气化痰、止咳,常用于治疗胸闷,喘咳等症,临床上多与揉乳中同时使用,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4.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次数】50~100次。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胀、气喘等有效。

5.中脘

【位置】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称推中腕。

【次数】揉或推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泻泄,食欲不振等症。

【临床应用】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6.腹

【位置】腹部

【操作】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称摩腹。

【次数】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分推腹阴阳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7.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掌摩称摩脐。

【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泻泄、便秘,疳积等。

【临床应用】此穴能补能泻,补之能温阳补虚,治疗因寒湿、脾虚、肾虚引起的泄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等;泻之能消能下,治疗因湿热引起的泄泻、痢疾、便秘等。

8.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天枢。

【次数】100~200次。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揉天枢能理气消滞、调理大肠,多用于治疗因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便秘等症。临床上多与揉脐同时使用,以中指按脐,食指和无名指各按两则天枢穴,同时揉动。

9.丹田

【位置】脐下2.5寸。

【操作】用掌揉或摩,称操丹田或摩丹田。

【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泻,遗尿,脱肛,尿潴留。

【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温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用于尿潴留,常与清小肠、推箕门等合用。

10.肚角

【位置】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称拿肚角。

【次数】3~5次。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

【临床应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佳。

第三节腰背部

1.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次数】30~50次。

【主治】发热、咳嗽、项强。

【临床应用】揉大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次数】拿3~5次,按揉10~30次。

【主治】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症。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肺俞

【位置】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久治不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更好。

4.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肾俞能滋阴壮阳、补肾益元,常用于肾虚腹泻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二马、补脾经、推三关等合用;下肢瘫痪,多配合患侧的推、滚、揉法,以通经活血,帮助患肢恢复功能。

6.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次数】推100~300次,捏3~5次。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

【临床应用】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并能疗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等症。

7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

痢疾等症。

8龟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便秘等症。

第五节下肢部

1.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侧上缘推至腹股沟,称推箕门。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短赤,尿闭,水泻等症。

【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闭,多与揉丹田、揉三阴交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水泻无尿,有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

2.血海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提拿,称拿百虫,用拇指端按揉,称按揉百虫。

【次数】拿3~5次,按揉10~20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辟不用。

【临床应用】拿、按揉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3.膝眼

【位置】膝盖两旁凹陷中。

【操作】用拇、食二指分别在两侧膝眼上按揉,称按揉膝眼法。

【次数】50~100次。

【主治】下肢痿软无力,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按膝眼能熄风止痉,揉膝眼配合拿委中治疗小儿麻痹症而致的下肢痿软无力,膝痛及膝关节扭伤等。

4.足三里

【位置】外侧膝眼下3寸,股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称按揉足三里。

【次数】20~50次。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泻泄等症。

【临床应用】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多用于消化道疾患。治疗呕吐,多与推大柱骨、分腹阴阳合用;治疗腹虚腹泻,多与补大肠、推上七节骨合用;另外,还与摩腹、捏脊等配合应用于小儿保健。

5.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3寸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称按揉三阴交。

【次数】20~30次。

【主治】遗尿,尿闭,小便短赤涩痛,消化不良等症。

【临床应用】按揉三阴交能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癃闭等症,常与揉丹田、推箕门合用。

6.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之间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解溪。

【次数】3~5次。

【主治】惊风、吐泻,踝关节屈伸不利。

【临床应用】掐解溪能解痉、止吐泻,对惊风、吐泻及踝关节功能障碍有效。

7.大敦

【位置】足大趾外侧爪甲根与趾关节之间。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大敦。

【次数】5~10次。

【主治】惊风,四肢抽搐。

【临床应用】掐大敦能解痉熄风、对惊风、四肢抽搐有效,临床常与掐老龙,掐十宣合用。8.丰隆

【位置】外踝尖上8寸,股骨前缘外侧1.5寸。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称揉丰降。

【次数】20~30次。

【主治】痰鸣气喘。

【临床应用】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多与揉膻中、运内八卦合用。

9.委中

【位置】(月国)窝中央,两大筋间。

【操作】用拇食指拿(月国)窝中筋键,称拿委中。

【次数】3~5次。

【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无力。

【临床应用】拿委中能止抽搐、通经络、常与揉膝眼配合,治疗四肢抽搐,下肢痿软无力。10.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称揉涌泉,用两拇指面轮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称推涌泉。

【次数】揉30~50次,推100~30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临床应用】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热、常与揉二马、运内劳宫等配伍,治疗烦躁不安、夜啼等症;若与退六腑、清天河水配合,亦可用于实热证。揉涌泉能治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

适应证

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广泛,可主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一、小儿感冒:开天门40次,运太阳40次,分推坎宫40次,揉迎香20次,推三关3 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揉肺俞50次。风寒感冒,寒重热轻者,减去推六腑,加重推三关(增加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按揉风池10次,拿肩井5次,揉按合谷1 0次。风热感冒,热重寒轻者,减去推三关,加重推六腑(增加300次),清肺经300次,揉大椎300次,按揉曲池30次;热盛者加推脊300次,推涌泉200次。

二、中暑:推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骨100次,推脊300次,揉大椎5 0次。

三、咳嗽:远太阳30次,拿风池10次,按揉天突20次,分推膻中1分钟,揉乳根20次,揉乳旁2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按揉定喘穴20次。

四、百日咳:清肺经300次,揉掌小横纹30次,揉外劳宫30次,推天河水300次,揉肺俞30次,推肺俞100次,揉定喘穴50次,揉大椎30次,揉天突30次,直推膻中100次。

五、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清肺经4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分推膻中1分钟,按揉丰隆10次。

六、小儿支气管哮喘:清肺经300次,运太阳;30次,揉天突20次,按定喘穴3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

七、小儿泄泻:摩腹5分钟,揉脐5分钟,推上七节骨200次,揉龟尾500次。

八、便秘:摩腹5分钟,揉天枢(左)5分钟,推下七节骨400次,揉龟尾40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九、脱肛:揉丹田5分钟,揉龟尾500次,推七节骨300次,按揉百会50次。

十、疳积:摩腹5分钟,揉脐3分钟,捏脊3~5遍,按揉足三里10次,掐四缝各10次,揉

板门30次。

十一、厌食:推脾经500次,揉板门100次,掐揉四缝1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

十二、呕吐:直推膻中1分钟,揉乳旁lO次,按揉承浆5次,摩中脘5分钟,分推腹阴阳

30次,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十三、腹痛:揉中脘3分钟,摩腹5分钟,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拿合谷10次。

十四、遗尿:揉少腹(关元、气海、中极)15分钟,按揉百会20次,按揉三阴交10次。

十五、尿潴留:揉摩少腹(中极、关元)5分钟,揉水道3分钟,推箕门2分钟,按揉三阴交10次。

十六、肠梗阻:先止痛,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等穴各5~10次,待腹痛缓解后再摩腹5分钟,揉中脘3分钟,揉脐5分钟,分腹阴阳30次,推下七节骨300次。

十七、夜啼:按揉百会10次,清肝经10次,揉小天心20次,分推大横纹50次,摩腹5分钟。

十八、急惊风:掐水沟、十王、老龙、太冲、印堂诸穴,各掐3~5次。若掐一二穴即醒,其他穴位不必再掐。拿合谷3~5次,揉曲池20次,拿委中3~5次,拿承山3~5次,拿风池10次。

十九、慢惊风:补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小天心50次,捏合谷lO次,按揉百会50次,揉摩中脘8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捏脊5~7遍。

二十、佝偻病: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30次,摩中脘5分钟,揉丹田2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肾俞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按揉三阴交10次,捏脊5~7遍。

二十一、流行性腮腺炎:按揉合谷2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翳风15

次。

二十二、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发热阶段:清脾经400次,清肺经400次,清板门100次,清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50次。

二十三、麻疹:开天门30次,分推坎宫30次,运太阳30次,按风门20次,按揉肺俞10次,推肺俞100次。

二十四、痢疾:揉天枢2分钟,拿肚角3~5次,揉拿上巨虚(先揉15~20次,后拿3~5次),按揉大肠俞10次。

禁忌症

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然后是胸腹、腰背、下肢。上肢指掌腕臂部穴位,?般均只推左手。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操作中可沾以适量葱姜汁或滑石粉等,起到保护小儿皮肤和加强治疗作用。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有着良好的效果,所以早就成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明代医家

龚居中在《幼科百效全书?序》中说:“余家庭授受疗男妇之法,奇正不一。独小儿推拿,尤得其传,转关呼吸,瞬息回春,一指可贤于十万师矣。”小儿推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察疾病和治疗操作等方面的经验。近代实验观察表明,抚摸是人体尤其是小儿不可缺少的良性刺激。如对早产儿进行触摸和拍打,可使他们的生长明显增快,以后也可以少患疾病。这种刺激方式与经络腧穴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其特殊的效能。如“推脾经”能调整胃肠蠕动和胃液的分泌,“推三关”和“推六腑”能调节人体的体温等。

什么是捏脊?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

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为“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小孩偏食、厌食、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易感冒等问题较普遍,一直以来都是令家长头痛的事;另外,小儿先天、后天不足引起的一些慢性疾病也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捏脊可以帮助孩子祛病强身,是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适于家庭操作的推拿法。

你准备好了吗?

捏脊其实很简单,对场地和操作者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所以初次给宝宝的捏脊的爸妈也不必心慌慌。

在家中就可以进行捏脊。脱去孩子的衣裤,任其俯卧在床上或家长膝盖上。家长站或跪靠在孩子的腿部的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的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

如果郊游在外,可在避风处找一块柔软的草地,摊上床单或衣服,即可捏脊。

教你捏到位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手法一:

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小儿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枕部为止。

手法二:

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项后枕部推移。

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捏多为保健,食指在前拇指在后多为治疗。建议每天做一次,一次做

8-10分钟。同时捏脊的过程中不可捏提一下然后松开,应保持一路紧凑上行。

由于颈椎部难以进行捏脊,可用一手或两手的拇指指腹推擦,以加强刺激。也可以拇指与食指对应用力,捏提项后肌肉。

在捏脊的过程中,可捏住肌肉向上提,再稍稍放松,使肌肉自指间滑脱,这种做法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1次的,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1次的,称为“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的。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其中单提不捏刺激最小,“捏三提一法”所受刺激最大。

捏脊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相应的背部穴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的治疗效果。

TIPS:

厌食可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不适合捏脊的TIMING

•孩子情绪不稳时不要强迫他(她)配合捏脊。

TIPS:

对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动作一定要轻,捏住肌肉向上提时,不要提得过重,否则孩子会产生畏惧心理,不能配合,导致捏脊难以进行。

•饭后不要立即捏脊。

捏脊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需休息2小时再进行。

•体质较差的孩子捏脊时间不要过长,每次以3—5分钟为宜。

捏脊禁忌症

当孩子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时,不可捏脊。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

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捏脊。

佛山市中医院小儿推拿专科李明主治医师说,像这类患有积滞的孩子,本身的消化功能较差,长期体弱多病,年轻家长爱子心切,乱投以肥甘厚味,或滥服滋补药品,反倒超越了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加重孩子的厌食症状,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其实,补益的方法并不限于食补,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强身健身的保健方法。中医自古就有“若要小儿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所谓“不干”的状态,就是每天艾灸足三里穴一次,古人认为这样做相当于每天进补一只老母鸡的效果。临床实践证明,通过推拿,向保健穴位要健康,可让孩子平安成长。

李明主治医师认为,家长亲自给小儿推拿按摩,这种亲密的肌肤接触,小儿往往乐于接受,既可增进亲子感情,又可在家随时进行,经济、方便、实惠。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最好。她为厌食体弱儿童开处一张简单易学、操作性较强的推拿处方,家长可每晚在小儿临睡前,一边和孩子交谈,让其保持愉快安静的情绪,一边以轻柔的动作推拿按摩,每晚约15~20分钟左右,长时间坚持,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穴位推拿可进一步调整脾胃功能达到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推拿处方:点按足三里;揉中脘、丹田;捏脊。

方解: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著名的“长寿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胃气盛则他经皆赖以相安;揉中脘、丹田,可补大肠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捏脊则益气健脾,化湿助运。

取穴方法:

足三里:屈膝,将一手掌心放在髌骨上缘,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指并拢向下伸直,中指尖处(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中脘: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丹田:脐下一寸五分。

捏脊: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注意捏时要用力拎起肌肤,每捏3次提一下。(禤影妍)

本人郑重推荐一本绝对好的小儿推拿书,《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作者:王蕴华整理出版社:青岛市中医院,此书为内部版本,市面上没有流通。本人最近花高价购得一本,在自己身上使用,效果很好。有几次拉肚子,独自推大肠半个小时,第二天真是病去如矢。我家宝宝一直很健康,还没有机会适用。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邪郁卫表,邪正相争所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一般多采用清肺经、揉太阳、清天河水、推脊等推拿方法。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推拿时采用清法,即由手指末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连续200~300次;太阳穴位于眉梢后凹陷处,推拿时采用揉法,即以双手中指端按揉此穴,连续30~50次;天河水位于上肢前臂正中,推拿时用食指和中指,由腕部直推向肘,连续100~200次;推脊是指用食指和中指在脊柱自上而下作直推,连续100~200次。通过这些手法,可以疏通经络,清热解表,从而达到退热目的。

对小儿长期低热,中医认为是由于久病伤阴而产生的虚热。治疗可采用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涌泉等推拿方法。内劳宫位于手掌心,推拿时采用揉法,连续1 00~200次;清天河水方法同上;足三里穴位于下肢胫骨前嵴稍外处,推拿时用拇指端在该穴按揉,连续50~100次;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正中,推拿时用拇指向足趾方向直推,连续50~100次。通过这些推拿方法,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引热下行,清退虚热。

推拿方法简便,患儿没有痛苦,没有任何副作用,家长可以自己操作。在小儿发热时,建议家长不妨试一试。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1、穴位形态多样性:点状、线状、面状 2、操作形式多样性 3、穴位定位模糊 4、归经较难 5、百脉皆汇于两掌 一、头面部穴位: 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作用:清热消肿,止痛疏络。 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迎香: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通利鼻窍,疏散风邪。 鼻通:攒竹穴沿鼻翼两旁至迎香穴,线状穴。 作用:通利鼻窍 二、上肢部穴位: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拇指偏锋桡侧缘成一直线)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清心泻火。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 肾顶:小指顶端。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际处凹陷中。 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 作用:顺气化痰,平衡阴阳。 膊阳池: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除烦,散瘀结,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三、胸腹部穴位: 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226) 穴位定位 脾穴(脾 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肝穴(肝 经)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心穴(心 经)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肺穴(肺 经)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肾穴(肾 经)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胃穴(胃 经)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大肠穴(大肠)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小肠穴(小肠)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利小便穴自腕部沿手掌尺侧 缘推向小指尖称为 利小便穴 八卦穴手掌面,掌心的周 边。以掌心为圆 心,从圆心至中指 根横纹约2/3处为 半径,画一圆圈, 八卦即在此圆圈 上,分为乾、坎、 艮、震、巽、离、 坤、兑八卦,对小 天心者为坎,对中 指者为离 运水入土 穴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 穴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板门穴拇指下,掌面大鱼 际肌之中点,以指

点之有大如豆粒的 筋头,重按有酸麻 感,为扳门的部位小天心掌根,小大鱼际肌 交接处凹陷中 四横纹(小横纹)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 小横纹穴(掌小横 纹)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阴阳穴掌根,小天心穴两 侧,靠拇指侧的为 阳池,靠小指侧的 为阴池 外劳宫穴在手背、中指与无 名指掌骨中间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 马)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一窝风穴手腕背侧,腕横纹 中央之凹陷中 列缺穴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非针灸之列缺) 阳池穴(膊阳池)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 腕横纹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六腑穴前臂尺侧,自肘横 纹头至腕横纹头成 一直线 三关穴前臂桡侧,自腕横 纹至肘横纹成一直 线 五指节穴手背手指各关节处威灵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食中指掌骨之间精宁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无名指与小指掌骨 之间 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 椎成一直线 涌泉穴屈趾,足掌心前正 中凹陷处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如上图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

目录 概述 (1) 1.头面颈项部穴位 (2) 天门、坎宫 (3) 太阳穴 (4) 风池穴、百会穴 (5) 迎香穴 (6) 高骨、人中 (7) 印堂 (8) 2.胸腹部穴位 (9) 膻中 (10) 乳旁、乳根 (11) 腹、脐 (12) 天枢、肚角 (13) 中脘 (14) 3.腰背部穴位 (15)

龟尾、大椎 (16) 肺俞 (17) 脾俞 (18) 肾俞、推脊 (19) 捏脊、七骨节 (20) 肩井 (21) 4.上肢部穴位 (22) 总筋、阴阳 (23) 脾经 (24) 肝经 (25) 心经 (26) 肺经 (27) 肾经 (28) 五经配伍及推治 (29) 大肠、小肠 (32) 胃经 (33)

小天心、内劳宫 (34) 板门 (35) 十宣 (36) 四横纹、四缝穴 (37) 老龙 (38) 外劳宫、二扇门 (39) 合谷 (40) 一窝风 (41) 阳池、三关 (42) 六腑 (43) 天河水 (44) 水底捞月 (46) 五指节 (47) 5.下肢部穴位 (48) 涌泉 (49) 足三里、三阴交 (50)

太冲 (51) 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

小儿推拿穴位概述: ◆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 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下肢部 第四步:胸腹部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要想见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今天山东金医典的老师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小儿推拿有所帮助。 大肠经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演示】 胃经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手法】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演示】

肝经 【功效】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专家心得】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演示】 脾经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手法】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演示】

肾经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演示】 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演示】

内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专家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演示】 小天心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 1、攒竹(天门) 【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数】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胸腹部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次数】按揉 15~30次,挤捏 1~3次。 【主治】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手上的推拿:(一般以保健为主) 1、双手拇指按住总筋(掌根中心)向两边平推20-30下 2、双手拇指按住一窝风(手背掌根中心有个窝)向两边平推20-30下 3、二人上马穴(手背,简称二马)揉100-200下(顺时针转,补肾)。 4、清大肠200-300下(在二指侧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 5、清脾胃(300下)或清脾胃+补脾(300下)(清是从拇指侧边的掌根向拇指尖推,补是在拇指第一节顺时针揉)。 (补充说明:一般孩子上火、咳嗽、嗓子红是因胃热、大肠热导致的肺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用清大肠和清脾胃配合清肺。) 6、板门揉200-300下(助消化、健脾和胃)。 (补充说明:从板门向横纹推可止泻,从横纹向板门推可止吐。)7、清肝200-300下或清肝+补肝300下(清是从二指的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二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看到眼角红是肝火旺,需要清肝,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又清又补,清补加起来不超过300下。冬天一般不清肝火,除非嗓子特别红。春天则以补肝为主。) 8、千万不要动心经(三指和三指指根下一点),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不安,如果看到小孩舌尖红或眼屎多,说明心热,通过清小肠火来解决。 9、清肺+补肺300下(清是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小孩嗓子非常红多清少补)

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 (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 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 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 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快来跟着学两招吧!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 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 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河南大学东京贝乐小儿推拿研究学院自成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儿推拿文化的研究与推进,覆盖学派,手法、技巧、起源等多项领域。一直坚持信息分享化,技巧公开化,知识平等化的理念,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所感,有所学,有所享。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套不同的穴位(19种),不通的手法技巧(19种),以达到不通的疗效的小儿推拿组图,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一、脾经(脾在五行合土,故名脾土)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土之寸为肺。”《红楼梦》第十回:“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位置: 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 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 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推拿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为补脾经(或补脾土); 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 一、头面颈部穴位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 “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二、上肢穴位 合谷

小儿推拿手法与穴位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八法,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疗法中来,成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本节主要介绍推、揉、按、摩、掐、捏、运、捣、拿、擦、搓、捻、刮、摇、拍打、按揉、揉捏等17种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临床上根据操作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操作】 1(直推法: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手拇指自然伸直,以罗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或食、中两指伸直,以罗纹面着力,用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分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每分钟约220,280次左右。 2(旋推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每分钟约160,200次左右。 3(分推法: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其桡侧缘,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作“? ,50次左右。?”直线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 4(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肘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作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本法又称合法或和法。 【动作要领】

1(直推法:用拇指着力作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作主动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中指着力作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肘部作适当的屈伸活动。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拂尘状,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2(旋推法:医者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松,仅依靠拇指作小幅度的旋转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作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动作协调,均匀柔和,速度较直推法稍缓慢。 3(分推法: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作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作弧线分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 4(合推法:其动作和要求与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动方向相反,主要是作直线合推,不作弧线合推,动作幅度较小,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 【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 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 【适用部位】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状穴位,分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及肩胛部等,合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 二、揉法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fd1124816.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1.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fd1124816.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2.gif" width=130 height=150>穴位:百会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fd1124816.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3.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fd1124816.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4.gif" width=175 height=138>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fd1124816.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5.gif" width=137 height=169>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1、线状穴位 头面部——坎宫:自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直线。 天门:两眉中至发际成一直线。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背腰部——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七节骨:自第四腰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上肢部——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大肠: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肾纹:手掌面,小指间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圈。 运土入水:手掌面,从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运水入土:手掌面,从小指根至拇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处。 三关:从阳池至曲池处成一直线。 六腑:从阴池至肘尖处成一直线。 天河水:从总筋至曲泽处成一直线。 下肢部——箕门:大腿内侧,从腹股沟中点至膝盖内上缘成一直线。 2、面状穴位 胸腹部——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腹部。 丹田:小腹部。 上肢部——脾经:大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指端第一节。 板门:手掌面大鱼际处。 3、点状穴位 头面部——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胸腹部——乳根:乳下2分。 乳旁:乳处旁开2分。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 背腰部——龟尾:尾椎骨端。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肢部——肾顶:小指顶端。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内劳宫:手掌面,屈指无名指和中指间中点。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 1、攒竹(天门) 【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数】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1、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落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临床应用】 (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教案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 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 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 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 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1.治疗法则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是其基本的治疗法则。小儿推拿的疗法和内治法大致类似,需要体察病症,使阴阳调和中正,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2.适用病症

小儿推拿视频手法和穴位干货分享收藏版

小儿推拿视频手法和穴位,干货分享(收藏版) 1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 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作用:开郁,除烦,平

肝胆之火,息风镇惊。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 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4肺经(肺金)位置:在无名指掌面。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