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神学精要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精要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精要

1.第一推动

托马斯·阿奎那看到世界万物都在运动。我们根据常识知道,一个物体要运动必须要有某种力量推动它,物体是不会自己运动的,除非有什么力量去推动之。例如黄叶飘落是因为瑟瑟秋风在吹它,马车飞奔是因为马儿在跑,马儿在跑则是因为它的头上有鞭子在响。也可以这样说,万物都在运动,同时每一运动之物必有其推动者。这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确实我们看到的任何运动总可以找到一个使之运动的力量。但这时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物体A的运动是由B引起的,而B的运动是由C引起的,C是由D引起的,如此推下去,那么最后会使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样推下去必然是有限的,因为万物虽然很多,但总有一个限止。那么这也就是说,最后我们必然会找到这样一个推动,它是一个推动着,自己却不为任何别的力量或物体所推动。这第一推动,托马斯·阿奎那说,就是上帝。

存在这第一推动唯一需要的前提是:宇宙运动之物是有限的。这也许同我们平时想当然地认为宇宙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观念相违背,但与科学家们说,宇宙确实有产生的一天,它产生于一次大爆炸,从这爆炸的一刻起,时间、空间、万物其他运动就产生了。这就是大爆炸宇宙说,他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论据的支持。

2.因果之链

托马斯·阿奎那第二个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是利用原因与结果的证明。我们知道,宇宙中任何物质所以存在必有某种原因,可以说宇宙万物就组成了一个因果之链,没有任何东西不是这因果之链的一环,就像没有任何孩子真无父亲一样,即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这在西方倒是常见不过的。这样,物A是物B的原因,而物B又是物C的原因,物C则是物D 的原因,如此下去,但是否可以至于无穷呢?当然不!就像推动之链不能至于无穷一样。这也就是说,我们推溯上去必然会找到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最初的原因就是上帝。

3.唯一之必然

托马斯·阿奎那的第三个证明方法运用的是可能性和必然性。世间万物虽然存在着,然而他们的存在并非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这就是他这个证明方法的起点。我们在世界中看到各式各样的事物,从太阳地球到花鸟虫鱼、张三李四,虽然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了,然而其存在并非必然。

就拿张三李四来说吧,难道我们能说他们一定的存在?当然不,如果他们的父母那天不是行了房事,而是一个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回娘家去了,另一个整天打麻将,那么张三李四自然就不会来到这是结了。并且大家也应当相信,张三李四的老爸老妈完全可能,也可以这样做的。那天之所以他们没有回娘家和打麻将,只是因为鸡和鸭刚好遭了禽流感,打牌三缺一,两口子只好都呆在家里,吃了饭没事做,就做那事了,于是张三李四的老妈珠胎暗结,十月之后他们便来到了人间。张三李四如此,世间万物皆如此。大家只要想想就明白了。就像释家所言,万物都因十二缘起而生。然而这缘起并非必然,而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

了解这一点后,托马斯·阿奎那便问:时间万物都只是可能而非必然,且有生必有死,天之道也,那么有否必然之存在呢?永恒之事物呢?答案是:有的。因为托马斯阿奎那还有一个想法,如果万物只是可能的、暂时的,即他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现在存在,待会儿就不再存在,即一切都会有统归于无的时候,那么就一定会存在某个时候,到那个时候,一切都不再存在了,都归于空无了。反过来也可以说,再逆序上推,也必有一天,那些可能与暂时的事物一个都不存在。

到这里,托马斯·阿奎那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存在能产生存在吗?无中能生有吗?答案是:不能!无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产生于不存在,以托马斯·阿奎那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什么都不存在,某事物开始存在,这是不可能的。”而可有可无的万物已经存在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所以,在世间可有可无的万物之上,必然存在一个必然之存在。而且这个必然之存在乃是其他一切可能存在之根、之母,是一切可能性得以成为实在的原因。托马斯·阿奎那说,这个必然就是上帝。

4.最高级的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第四个证明是“事物存在等级的证明”。他看到万物一个更为具体的特征:等级性。万物,从无生命的金木水火土,到有生命但不能走不能叫的植物,到能走能叫但不能说的动物,直到能走能较能说话的人,明显地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他们有好坏美丑之分,有高级低级之别。

这样托马斯·阿奎那就自然而然地问:那么,是否有一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存在呢?答案是:有的。这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存在就是上帝。如果说存在物的等级结构是金字塔似的话,那么这个上帝就是金字塔的顶尖。

5.万物之目的

简而言之,托马斯·阿奎那发现世间万物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万物也围绕着这个目的行事。仿佛它们是有眼睛有智慧的一样。但我们同时也知道,万物,除了人,当然是没有多大智慧的,特别是花草、树木、石头这些东西,更是感觉、智慧都没有,他们自己是不可能有这个目的的。那么是什么令他们看起来像有目的似的生存、运动着呢?那就是上帝。

行为中的自愿性越小,相应地,他的责任也越少。外部施加的暴力的强弱与担负责任的多少似乎构成了某种反比关系,这是自然的,因为责任总是与行为的自愿性相关联的,而暴力正好是与自愿性相反对的东西。然而,在托马斯看来,既然暴力不能作用于意志的意欲活动,只能作用于意志的命令活动,所以,暴力的强弱与责任的多少之间反比关系只适用于意志的命令活动,而对意志的意欲活动无效。这意味着,不管遭受多么强大的暴力,行为者都应当为其行为担负责任。就意志的肇发活动而言,既然它总是自愿的,所以行为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绝对的。四、无知与非自愿行为我们知道,在托马斯看来,自愿行为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内在原则和目的的知识。如果说,行为者因受外部暴力强制而在意志所命令活动方面不是自愿的话,那么,同样,由于缺乏目的的知识而产生的行为也是不自愿的,也就是说,出于无知而完成的行为属于非自愿行为。既然出于无知的行为是非自愿的,人们自然不应为此担负责任。假定贝克给客人约翰一杯热茶,但是贝克有所不知的是,之前买回来的绿茶当中含有毒物质,结果约翰中毒而亡。虽然,约翰的中毒与贝克的行为相关,但是,当贝克递给约翰那杯热茶时,他没有意图想给约翰下毒,他只知道,他是在热情招待客人;他只知道,他递给客人的是一杯热茶——实际上,他递给约翰的是一杯有毒的茶水,但是,他并不知道他递给约翰的是一杯有毒的茶水。在这种情况下,贝克递给约翰一杯含毒茶水就是非自愿行为。同样是递出一杯含毒的茶水这一简单行为,由于行为者的知识与无知之间区别而导致行为性质的重大差别:如果贝克知道茶中有毒,他仍然将含毒茶水递给约翰,他就是意欲给约翰下毒,那么他的行为就是自愿的;如果他不知道绿茶中含有物质,他无意给约翰下毒,他只想用热茶招待约翰,那么他递给约翰的含毒茶水这一行为就是非自愿的。显然,这种对行动所处的环境的无知是先行于意志活动并且是意志欲求做了本来在知道这样的环境不会做的行为的原因。因此,托马斯说,“这样的无知是绝对非自愿的状态的原因。”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由无知导致的非自愿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就外部强制与意志活动而言,强制只能作用于意志所支配的活动,而不能作用于意志的肇发活动,因此,意志的肇发活动在绝对意义上是自愿的;然而,现在我们看到,就先行于意志活动的无知与意志活动而言,甚至意志的肇发活动也能够由于无知而成为非自愿的。这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在一个完整而单一的行为中意志与理性的功能是互动的。自愿与非自愿是意志的可能规定,而知识与无知是理性的可能的规定;就理性处于无知的状态下,单纯意志也不能发挥

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意欲行为,是自愿行为。因为它们既包含知识,也包含意志,所以就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而言,行为就不完全是人的行为或自愿的行为。”[xxviii]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最终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它们都不能归结为意志的活动的结果,因而这样的行为不可能通过意志活动而成为自愿的。总之,先行于意志活动的无知而导致的行为是非自愿的。当然,并非出于一切形式的无知而完成的行为都是非自愿的。托马斯根据无知与意志活动的关系将“无知”分为三种情况:与意志活动同时发生的无知、后于意志活动的无知和先于意志活动的无知[xxix].我们已经分析了先行于意志活动的无知而产生的行为为什么是非自愿这个问题。那么,后于意志的活动的无知而导致的行为究竟是非自愿的,还是自愿的呢?所谓后于意志活动的无知当然就是指意志活动先于理性的认知活动,这意味着,尽管行为者是在对相关行为的环境的实际无知的情况下完成某一行为,但是,凭借意志的机能,他本应当认知行为的环境。既然意志先行于理性,意志活动先行于理性的认知活动;既然自愿性属于意志的本己的规定,那么,“意欲不知道”(willing

not

to

know)就意味着无知本身是自愿的。也就是说,出于这样的无知的行为不是非自愿的,而是自愿的。在托马斯根据无知与意志活动的关系而区分的三种无知的情况中,最复杂并且最有趣的无知是那种与意志活动同时发生的无知。所谓同时发生的无知是指这样的状态:某人做了某个事情,却不知道自己做了这个事情,也就是说,他在无知中做了某个事情,并且即使他知道了他也会做这个事情。如,在朦胧的夜晚,约翰在林子旁边远距离射杀了他认为是一只鹿、而实际上是他的一个敌人,就是说,他在无知中射杀了他的敌人,而射杀他的敌人正是他本想要做的行为。既然相信自己射杀了一只鹿,而实际上射杀的是一个敌人,这是出于无知,那么他在无知中完成的行为首先不能被认为是自愿的;同时,既然这样的行为也并非与他的意志活动相冲突,——

射杀那个敌人正是他的意愿,那么他在无知中完成的行为也不能是非自愿的,托马斯说:“这种无知并没有使这种行为成为非自愿的(involuntarium),像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样,因为它并没有导致任何与意志相抵触的东西,而是使之成为与自愿无关的(non voluntarium),既然不曾被知道的东西就不可能实际上被欲求。”[xxx]假定这种无知的情形即“在无知中做了本来想做的行为”,托马斯把由此产生的行为描述为“与自愿无关的”,这似乎模糊了“自愿”与“非自愿”之间的严格界限,从而使这类行为的道德评价变得含糊不清。麦金纳尼在讨论这类行为时说:“一个人在这种情况发生后表现如何将使他明晓他的真正倾向或欲望。实际上,我们需要从道德上鉴定对这样的事件的反应。如果在完全偶然的情况下刚刚干掉他的劲敌的猎人,暗自窃笑、沾沾自喜,相信他射杀的是一只鹿,那么他几乎不会被认为在道德上是无辜的,尽管确实他并没有犯下谋杀罪行。但是,那当然是他对已经发生的、道德上应予谴责的事情的反应。”[xxxi]麦金纳尼试图将这种“与自愿无关的行为”与道德评价联系起来,以确定行为的归责特性,然而,他似乎强调的是猎人事后对他的行为的反应,而不是当他行动时他的实际的意志活动状态,而后者对于这种行为的道德评价是十分关键的。从基本的意图来说,这个猎人是想杀死他的敌人;但是,当他决定实施射杀行动时,支配他的意志活动和行动的决定因素并不是他的基本意图,而是射杀一只鹿这样实际而具体的意图。尽管他实际杀死的是他的敌人,但他并不知道被射杀的对象是他的敌人,无知中止了他的基本意图本来要发挥的作用。如果在作道德评价时,要考虑的是具体而实际的意图,那么,这个猎人显然在道德上不能被认为是在从事谋杀行为,因为无知决定了他的行为是非自愿的,而非自愿的行为不满足道德归责的基本要求;而如果在作道德评价时,要考虑的是基本意图,那么他的行为应被视是谋杀,因为这种行为正好符合他的基本意图。然而,无论如何,没有任何理由将道德评价与猎人事后的反应和态度联系起来,不管这种反应和态

度是否符合他的基本意图。

五、结语

毫无疑问,自愿行为问题是道德哲学的主流论题。从根本上说,人的行为的自愿性是道德行为的特性,所以,如果说道德哲学的任务是探究人的道德行为的性质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自愿行为理论本身直接就是道德哲学的基础。从西方伦理学史上来看,实际上,任何道德问题的探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回溯到这样一个基源性的问题:何谓人的行为?这个问题含括几个子问题:人的行为与其它身体事件的区别是什么?人的行为的根本特性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人的行为是可归责的、因而是道德行为?从以上我们对托马斯的自愿行为理论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托马斯对所有这些问题都给予了非常明确而清晰的回答,其中托马斯最根本的主张就是,人的行为的自愿性是基于人的意志和理性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即基于发源于行为者的内在原则。这就是托马斯的自愿行为理论的核心原则。自愿行为问题通常被认为是近现代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问题的前身,托马斯的自愿行为理论实际上是对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在这里着重要指出的是,托马斯决不是自愿行为理论的始作俑者,实际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自愿行为问题并对之作出较为系统阐述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而不是托马斯,而且托马斯的自愿行为理论在确定的程度上是直接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3卷第1—5章,亚里士多德详细讨论了自愿行为问题[xxxii],他提出的自愿行为的著名原则是,当支配行为的

“原理”或“始因”(principle)是内在于行为者时,这样的行为就是自愿的行为[xxxiii].显然,这也正是托马斯的自愿行为理论的基本原则;此外,亚里士多德也详细讨论了强制和无知与自愿行为的关系,特别是混合性行为所牵涉的复杂性。因此,托马斯的自愿行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行为学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托马斯是在炒亚里士多德的冷饭,因为在最关键的方面托马斯的自愿行为理论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学说,这就是,托马斯在讨论暴力强制与自愿行为的关系时对意志活动的双重规定所作的重要区分,特别是他的这一主张即肇发性是意志的本质规定。我在前面已经指出,这是托马斯对西方伦理学最原创性贡献之一。托马斯的这个主张表明他明确地洞识到了自愿行为的最深层结构,而恰恰在这个关键的层面,亚里士多德的自愿行为观念则有浅尝辄止之缺失。所以,从这个关键点来说,托马斯的自愿行为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行为学说的深化和推进。

托马斯阿奎那存在与本质学说

托马斯阿奎那存在与本质学说的梳理与探析 摘要:存在问题自古希腊时期起就是哲学研究中的最高问题。本文追溯存在论的起源,直至古希腊哲学存在问题的最高峰——亚里士多德时期,进而比较托马斯阿奎那与亚里士多德及其后诸位哲学家在存在论学说上的异同,来具体阐释托马斯阿奎那关于存在者与本质概念的意义。托马斯阿奎那在《论存在者与本质》一文中从逻辑学与本体论的区分入手,强调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性质,追问了存在者与本质、本质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此具体文本的解读,试图厘清托马斯阿奎那“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证思路,认知其区别于传统思辨哲学,超越前人的理论意义,与对于后世引发深远影响的对存在者、本质、存在、实体等形而上学概念的讨论、分析和理解所产生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存在者;存在;本质;本体论 正文:近年来,中世纪哲学呈现出不断升温的态势,虽然略显缓慢,不过随着国人对中世纪哲学越来越重视,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的涌现。但是一方面,部分学者们反传统和反宗教的情绪与情结还是根深蒂固,造成了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些许偏见和误解,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的贬低与质疑。不过另一方面,现在也不断的有学者重新阅读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原典,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其思想中既深刻又广博的思辨智慧在启示传统真理与理性的形而上学论证两方面的卓有成效的结合,从而为经院哲学成为中世纪知识界的主导哲学作出了独到的思想贡献。其中,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存在论思想尤为精妙,彻底颠覆了传统哲学中存在与本质的位置,以一种存在主义代替本质主义,论证严密充分,体现了一种哲学为自身辩护的思辨力量,正如在赵敦华老师的《基督教哲学1500年》中记述的,吉尔松将之称为,“形而上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 在引入托马斯阿奎那的存在论思想前,有必要先理清一下关于存在问题的源流。 一、托马斯阿奎那之前的存在论学说 “存在”一词是西方哲学的思考重点,它与“是”、“本质”(或本性)等概念构成了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三大基本概念。托马斯阿奎那在处理存在问题时几经思考、历经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他之前的哲学家所遗留下的思想不无关系。 古希腊时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争论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

论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 【摘要】:美善之辨是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美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托马斯在承认美善一体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美善的区别,将美善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来文艺复兴及之后的人学思潮和美学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三个部分来分析托马斯的美善观,论证其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美、善、辨析 【正文】圣托马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1225年-1274)是中世纪末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他有很多积极的思想:从唯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进而肯定天主的存在。在对待文艺的态度上,虽然仍把美和艺术的源泉归于上帝,但他承认文艺的合法性,并且在一些具体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著作《神学大全》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美善同一 自古希腊开始就有很多哲学家开始探讨美与善的关系,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凡善的事物都是美的”。苏格拉底也认为美与善是一致的,美的东西就是善的东西。这是从社会及人的角度来讲的,不仅注重形式美,也注重内在美,将二者统一起来。普洛丁继承了古希腊美善统一观,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美是理式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但同时他也开始注意到美与善的一些区别。他说“作为善,它是被人所想望的,是欲念的对象。但是想得到善的人必须上升到较高的境界,转身向善……”。“作为心灵的一种美,德行比起上文提起的那些种美更真实,”托马斯·阿奎那直接发展和继承了普洛丁的美善学说,认识到美善是同一的,但同时也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美则是认识能力的对象。”更加清晰地阐明了美善之别。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 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 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托马斯政治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极大成者。《神学大全》是他论述神学思想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内容涉及社会、宗教、政治各方面,是一部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阿奎那正处于教会和反教会力量激烈斗争的时期。当时的封建教会的统治遭到市民、农民和王权的共同反对。在日益发展的神学异端思想和阿威洛伊—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基督教神学的权威发生了危机。因此,阿奎那提出了系统的的神学思想。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王权。首先是从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方面来论证,阿奎那和奥古斯丁等人不同,他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排斥人的理性作用,而是将人看作理性的动物。人不仅像动物、自然物一样有倾向感性对象的活动,而且有倾向过良善的道德生活的欲求,这种欲求的最高目的是达到至善。然而,阿奎那却又将人和人的理性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他把人的道德活动的根本动因归结为上帝的理性,而道德活动的终极目标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善,也就是上帝。另外,阿奎那认为人的真正的幸福不是肉体和感情的快乐,而是在道德上达到最高的善,这个目的理性是达不到的,理性只能引导人们认识上帝的存在。因此,要达到最高的善,也就只能靠对上帝的爱和信仰。由此可见,阿奎那承认了人的理性作用,但最终仍要求理性服从信仰,为信仰服务。 其次是从法的角度论证,强调教会法高于王法。按照阿奎那的理解,天地间有四种类型的法: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是上帝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神法即教会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法律。人法和自然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法要服从自然法。此外,人法还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这是因为人类理性无法达到道德活动的终极目标,并且人法是靠人的判断制定的,可靠性不强。人法只能规定人的外在行为,其内心活动是无法规定的,也无法禁止一切恶行。由此推论,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必须服从教皇。 在坚持教权高于王权的前提下,阿奎那承认并论证了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他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是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人的生活需要分工互助,因此,人在本性上注定要过集体的和社会的生活。但是,人都是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1)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属于哲学的分支;(2)具有中介学科特点:处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之间;(3)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纽带和桥梁;(4)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是开放的体系。 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意识。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自然观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古代朴素自然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缺乏科学的根据作为基础,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3)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被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是科学的黑暗时代。(4)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以数学和实验为手段的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起来。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的看待世界。(关联 3题)(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时,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发表为诞生标志,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断地接受着检验和发展;其核心是联系、发展;其主要观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③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关联 4、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1)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 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力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去认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2)坚持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3)自然界的组成是不可分割的微粒:还原论(4)机器的隐喻代替机体的隐喻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1、物理学:19 世纪40 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2、化学:1828 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 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3、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 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关于自然界的发展演化:1、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2、地质学:英国地质学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3、生物学: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59)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4、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18 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重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法。这就使得一方面有可能在这种接连而来的发现的纷乱状态中建立起联系,从而使他们条理化,另一方面,自然科学除了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已经没有别的出路。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过程中,也是为了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创立了自然辩证法。总而言之,正式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打破了孤立静止地观察世界的方法,推翻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2.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上证实了时间与空间、时空与物质的本质联系,以及时空与运动不可分割; 2、普朗克的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理时间中不同于宏观物理的新概念,阐明了事物与场的辩证 统一;3、分子生物学把对生命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解开了生命活动和遗传现象的秘密,大大深化了辩证生命观;4、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然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果网络,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关系。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 2、主要内容: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自然界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 3.评价:是对旧的自然观的扬弃,它的许多思想在20世纪仍具有启迪性和有效性。其关于自然图景的一些猜测也为20世纪的自然科学所证实。以现代眼光看,有些表述和观点陈旧;形式也有许多需要更新之处 9.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2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3实践是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原因: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造自然。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 协调发展原因: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后果,特别是其远期和间接的后果,却往往达不到人类的初始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就自然界而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时刻都在努力的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在人类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致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间尖锐的程度。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 六.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答:【定义】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特点】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作用】科学假说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处于被史学家们称为“黑暗”时代的西欧中世纪。当时的西欧拥有独特的政权与教权并存的权力体系,政权与教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在阿奎那基督教哲学推出之前,奥古斯丁教父哲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同时也出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下,基督教神学的权威产生了危机。当时的基督教徒对此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当然,阿奎那也不例外。因阿奎那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曾拜阿尔伯特为师,并有幸协助阿尔伯特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这也为他后来采用亚里士多德学说改造经院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托马斯还抛弃了过去柏拉图哲学的先验论理论,承认感性经验,肯定理性认识,借助客观世界,给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以新的解释和新的论证,并成功地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了天主教教义。因此,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的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后来,他的思想成就同样也受到了教廷的重视,教皇亚历山大四世把他召回意大利,任罗马教廷神学顾问,成为教皇的重要决策者和教廷神学哲学理论的发布者。 二、主要思想主张 (一)神学主要思想

在神学思想方面,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著名的五路论证法,他从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法开始,解释推导出了作为万物第一因的上帝的本质。 1.不动的推动者之论证:他认为,世界上每一运动的物体都需另一物体推动,而此物体又需另一物来推动。按照这样的推论,周而复始的推演下去,我们肯定会找到一个最终的推动者,托马斯阿奎那说,这就是上帝。 2.最终因的论证:托马斯称,世界万物都有起因,但必有一最终因。据此推断,宇宙中任何物质的存在一定有某种原因,如果按照因果产生的先后顺序一直推倒下去,我们也必然会找到一个最初的原因,阿奎那认为这个最初的原因就是上帝。 3.自身必然性的论证: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存在和不存在两种可能性。因此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某一个时间,世间万物均不存在,但现实是后来产生了事物,那么就是说,最初必有一物,其存在的必然性是自身所具有的,并给予了其他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这即是上帝。 4.事物等级的论证:一切事物的善良、真实和尊贵等,都有多有少,又高有低,存在着一定的等级性。那么世间肯定有一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事物是存在的。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这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存在就是上帝。 5.目的因论证: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目的因。因此,世间万物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具有生命的动物、花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托马斯阿奎纳(神学观)

托马斯阿奎纳(神学观) 托马斯·阿奎纳(神学观) 目录 一、生平 1、早年生涯 2、事业 3、去世和封圣 二、哲学 1、知识论 2、神迹 3、类比 4、伦理学 三、神学 1、上帝的本质 2、三位一体的本质 3、耶稣基督的本质 4、人类生命的目标 四、现代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死后

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一、生平 托马斯·阿奎纳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领地。阿奎纳家族是伦巴底望族,与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阿奎纳年轻的时候就是巴黎大学的神学教授,是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的《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法律部的权威。托马斯5岁时被父母送到著名的卡西诺修道院当修童,父母希望把他培养成修道院长。1239年被革除教籍的弗里德利克二世派兵占领并关闭了卡西诺修道院,托马斯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在这里接触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与逻辑学著作,并于1244年加入多米尼克会。修会计划把他送到波洛尼亚的总堂深造,但在半路被他的兄弟劫回家囚禁。1245年他摆脱家庭控制,被修会送到巴黎的圣雅克修道院学习,直到1248年。大阿尔伯特在科隆开设大学馆时,他才随之来到科隆继续学习。在大阿尔伯特的推荐下,1252年秋托马斯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1256年春完成学业。学校没有授予托钵僧侣神学硕士的先例,由于教皇亲自出面干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自然辩证法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一、古希腊自然观的内容: (1)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是原子; (2)追求逻辑的完满。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数,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3)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最先是天文学和力学; (4)亚里士多德的综合。他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二、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 三、古希腊自然观的意义: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自然界的总画面,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一般说来,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船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迈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印尼次,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以上为书上的内容) 3、形而上学自然观是怎样产生的科学背景下产生的? 产生的原因: 1.由于科学发展水平所限,经验材料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

托马斯阿奎那之论君主政治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之《论君主政治》笔记 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通读全文会发现,在政治观点上,阿奎那首亚里士多德的影响颇大,他沿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制度来源的理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理论。但他并未提出所谓的混合型整体,而是明确的支持君主政体。阿奎那的君主政体是与他所谓暴君整体相对的。 一、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P48-49 1、任何统治者都应当以谋求他所治区域的幸福为目的,社会的幸福和繁荣在于保全它的团结一致即和平。如果没有和平,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它的一切好处,甚至成为负担。所以任何社会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平的团结统一。并通过类比说明有一个人掌握的政府比那种有许多人掌握的政府更容易多德成功。 2、自然的活动方式是最完善的,最接近自然程序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通过举例说明在自然界支配权总是操纵在单一的个体手中。所以,人类社会中最好的政体就是有一个人掌握的整体。 3、君主政体是以“神谕”为依据的。 仔细思考他所给的各种理由不难发现,以上三条很难令人信服。首先,统治者的目的以及社会幸福的内容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宣称”,并没有确实的依据。其次,“自然活动的方式是最完善的”也是他想当然的理解,而且他所举的例证只是能支持他观点的一小部分自然现象,它的归纳是极不完全的,并不能得出所谓“自然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方式。最后,运用神谕来论证问题,更彰显了它的神学色彩。 当然,最为一位哲学家,必然从规范的角度来进行论证分析,所以总会提出一些作为自己论述前提的假设。 在论述君主制的同时,他也提到了共和制的优点,即在共和制政体中,人们将公共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将公共的事物看成是自己的事物,于是更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然而他陷入混乱和纷争的可能性也更大。因为共和制是由许多共同进行统治,一旦有一个人变坏,将会造成纷争和内讧,胜利的一方将会实行暴政。 其实在这个论述过程中,阿奎那也是将事物的过程简单化了。 二、如何防止暴君政治P57-58 1、选择有德行的人接任王位 2、在组织制度上适当的限制王权时期不容易转向暴政 3、万一暴政产生,应该采取三种措施:当君主有人民推举产生时,有人民集体决定推翻它,个人无权对君主采取行动;但君主由个别元老推任时,则诉诸元老的意见;单靠人的军礼不能成功时,求助于上帝。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 然 辩 证 法 之 自 然 观 学院:材料学院 学号:s2******* 姓名:李康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它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领域,以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这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其中,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 ①古代自然观的基础——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古代科学的萌芽:不是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本来意义的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力学、数学、医学、建筑、航海。 古代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自发的、朴素的、直观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 古代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在这种知识形态中,自然科学与哲学融合在一起。 古代自然哲学探讨——万物的本原:物质性的元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界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力量。 ②古代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物质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等。 ③古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自发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④古代自然观的缺陷——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蕴含着唯心主义的因素。 ⑤古代自然观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古代自然观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的预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自然观 ①近代自然观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达·芬奇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哥白尼革命——引发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自然科学的“独立运动”: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②近代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因果规律决定着物质的运动;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等。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 [摘要]托马斯·阿奎那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依然被神学笼罩,在这一点上与奥古斯丁没有不同,但托马斯·阿奎那不但向奥古斯丁那样维护神学体系,而且对文学艺术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创作、作品、美的事物、美与善、艺术与道德、象征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在许多方面发展了前人观点,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文论史上,托马斯·阿奎那占有一定地位。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神学;摹仿说;美与善;象征意义 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末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从唯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进而肯定天主的存在。在这一观点中,他与奥古斯丁继承柏拉图的神学理式论以论证神的存在并没有区别。和奥古斯丁不同的是,他更多地借助亚里斯多德学说,吧亚里斯多德学说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与基督教神学理论结合起来,构筑其神学理论的思想体系。他以亚里斯多德的基本范畴“有”、“本质”等论证天主是“自有、永有的”;他以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第一推动力”肯定上帝创造万物;同样,在对待文艺的态度上,他也经历了类似从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的转变,他虽然仍把美和艺术的源泉归于上帝,但他已承认文艺的合法性,并且在一些具体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价值的观点。他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 托马斯·阿奎那说:“亚里斯多德叫道我们,艺术所以摹仿自然,其根据在于万物的起源都是相互关联的,从而它们的活动和结果也是如此的。但是艺术作品起源于人的心灵,后者又为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而上帝的心灵则是自然万物的源泉。因此,艺术的过程必须摹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仿造自然的产品。学生进行学习,必须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资料讲解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他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多的 阶段。从最初的神论、唯心主义到最后的唯物辩证主义,其发展都历经曲折,研 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

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但它的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继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自然由什么构成转化为了自然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问题,突出了数学方法的意义。随后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俩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论断,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真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促进了唯心主义的发展。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自然界及万物是由上帝创于虚无之中;地球是宇宙不变的中心,这是上帝的创造和安排;自然界万物自己是不能运动的,而是在上帝的推动下运动的,运动又服从造物主的目的;人类由上帝创造,人类既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更不能改变上帝的意志,一切只能服从。此阶段是利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用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