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知识2012版

佛学知识(2012版)

(写于2012年春节)

大家好!时间过的好快,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相信大家在过去的一年里,个人经验和思想境界都有了很大提升,在忙忙碌碌赚钱的同时,都在不断觉悟人生,实在难能可贵;本人也非常荣幸能和各位相识,并且希望在探讨“人生真相”方面,尽量多给各位提供帮助,和大家一路同行,真正为大家做到:“排除疑惑,解决迷闷”;本篇前半部偏重于“理”,后半部偏重于“事”,理上若能通达,事上无有障碍,阅读时请多留意(标有下划线的语句非常重要,要反复推敲)。

一、序言

我们现前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整天的任务就是工作、吃饭和睡觉,三点一线,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每天的日程安排完全变为程序化。面对家庭、爱情、事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繁杂琐碎的各种应酬,他们几乎无法停下脚步,一年到头累的苦不堪言。有些头脑清醒的人可能偶尔会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没意思,不会有出头之日,很想摆脱,但迫于生活压力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对人生就产生了怀疑,难道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目的是来发财的吗?冷静观察,这个目标不是真的,纵然真的发了财,可是毕竟人生苦短,也享受不了多少年,临终时再多的产业,全部都要交给别人,最后还得要面对生死离别,想到这些,不免有些恐怖。

对于以上警觉性高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也很容易发生改变,很想找到一个正确答案,人活一生到底怎么去做,才算正确,人为什么有生有死,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摆脱生死,迫切需要这么一个答案。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外国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不断寻找的答案,可是一直找到今天也没有一种说法能令人心服口服。而这个答案,其实早已经在三千年前,被当时降生在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讲了出来。释迦佛共讲经说法49年,说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留给后人的典籍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佛经,也称佛法,圆满答复了“众生怎样通过修行才能摆脱生死苦恼”这一事实。同时也告诉了世人:人生真正的目标、价值和意义。

佛法其实是一门寻根的教育,讲的是根本道理,相当于树根,是根源,不同于世间道理,讲的全是枝枝叶叶。佛法里面其实没有秘密,只有深秘,因为道理太深,世间普通人很难透彻理解。因为不能透彻了解,所以即使接触到佛法,也不会从中得到太多利益,深入了解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法的重心枢纽还是在解门(知难行易),能解透很难,修行不难,所以今天许许多多人得不到佛法的实际利益,追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是解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可是一旦解明白之后,去做其实很容易,不必别人带,自己就会。

二、明示众生生死的根源

那么佛法里面到底讲了哪些道理,值得我们如此期待呢?请先看下面经文: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此段经文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此句经文中,释迦牟尼佛一语道破我们大家存在的病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是说本来我们拥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威德相好。但为什么搞成今天这个样子,得到这么丑劣的身体,来到这个浊恶的世界,不断的搞生死轮回,原因何在?下一句答的非常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此句话说的很简单,但我们还是不懂,如果懂了,就觉悟了。

妄想执著按照我们现代话讲,就是起心动念,分别取舍,生起对外界或他人控制、占有的念

头,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活动。然而正是因为这个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我们在虚幻的生灭世界中,受分段生死(我们现在无一不是)。

“妄想执著”此处是总说,执著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我执,另一种是法执,我执就是佛经上讲的见思烦恼;法执是佛经上讲的尘沙烦恼;妄想是微细法执,也称无明烦恼;有我执,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就引发分段生死;有法执,心就不平等,心不平等就引发变易生死;有微细法执,心还没彻底觉悟(不知众生世界皆是一体),就会引发微细变易生死。

又:破我执,从凡夫入小乘,分段生死没有了;破法执,从小乘入大乘,变易生死也没有了;破微细法执,从大乘菩萨入佛位,微细变易生死亦尽除。

担心大家还看不透彻,按照现代话再翻译一遍:我执就是最粗重的自私自利,法执是中度的自私自利,微细法执是极微细的自私自利,也就是说从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破自私自利而已,除了破自私自利以外,别无其他。破除自私自利的过程也是脱离生死的过程;也是脱离烦恼的过程;也是脱离十法界梦境的过程(十法界包括六道轮回和小乘四圣法界);也是突破重重时空梦境的过程;如果自私自利断干净了,就成佛了,时空就没有了,梦就彻底醒了,原来宇宙全体即是自己(真心现前),众生世界都是梦中之事(此道理看似简单,实则甚深,不可等闲视之)。

因此,有私心就入时空梦境受生死,搞六道轮回,没有私心就不入时空梦境,就不受生死,不搞六道轮回,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一个道理,此道理就是佛家常讲的“因果定律”。自私自利的心不能破除,就永远在生灭世界,受分段生死,受用世界,障碍重重,如水成冰,阻塞不通;把自私自利的心破掉,就入一真法界,不再受生死,受用世界,圆融无碍,如冰还成水,畅通无阻。无论生灭世界还是一真法界,都没离开当下,不用挪地方,此处即是,只是原地不动切换一下时空而已。就像电视机换频道一样(屏幕其实不用换),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临命终时舍掉肉身,再扭转一下时空而已,但条件是你不用真诚心(还有一念私心在),那个境界就扭不过去,时空是随自己内心业力变现出来的,外面世界哪里有障碍,障碍在自己的心!!!是自己一念不善心引发的果报相。

三、宇宙和生命的由来

楞严经: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此句经文摘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妙性圆明”,是我们的真心,也是宇宙之体(佛法里面定义宇宙万有之本体为我们的真心,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都是依此体而有),此体虽无名无相而能现一切相,正是因为一念不觉(从本体生起一念),一念不觉就是波动,生命和宇宙就产生了(能见是生命,所见是宇宙),那么由这第一个波动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佛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一语道破,这句话讲的虽然很清楚,但我们凡夫业习深重,还是听不懂(具体见楞严经第四卷,此处暂不细讲)

“一念不觉生三细”就是真心动念变为“阿赖耶识”,此识为第一能变,三细相有:无明业相,能见相和所见相,阿赖耶识又称第八识,是我们每个人的命根,第二能变是从阿赖耶识生出第七识,物质世界开始产生(第七识的能力是发尘,初形成能见的有情和所见的无情),第三能变是从第七识又生出第六意识,对境界分别取舍,造业受报,形成今天的有情众生(包括人类)和所见的虚空世界。

但为什么佛还说“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呢?我们现在目前确实有世界啊,每天还接触那么多人,岂不是与佛说的有矛盾吗?是不是佛说错了呢?估计不少人会有此疑问,告诉大家:其实佛没说错(佛是梦醒之人,我们还在梦中),我们生活在感官世界当中,以为众生世界真的存在,其实

是一种虚妄时空假相,是高速刹那生灭之相,以佛眼观之,本来没有,唯一本体,我们就是因为一念不觉(入二念),才进入时空梦境(此梦境依本体而幻有,不是真有,有妄想就入梦,没妄想就不入梦)。

其实每个有情众生都有自己的宇宙,宇宙在佛法里面也称法界,也称时空,自己的时空转换,不代表别人的时空也跟着转,现在同是人身,在同一时空(重叠在一起),如存心不同,此生舍身之后再换身体,时空就不一样了,如果贪心重,必然入饿鬼界时空,嗔恨嫉妒心重,很容易入地狱时空,上品十善心必然入天界时空,清净平等心就会到达佛界时空(也称一真法界),大乘佛法对于宇宙人生的来源,讲的非常透彻。

我们与佛的差别就在觉迷不同,换句话说,用心不一样,用一念心就觉悟,用二念心就迷惑,一念就见“真心”,也称“见道”;二念见到的是时空假相;一念是真诚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没有自私自利;二念就是虚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就入时空梦境,枉受生死;没有自私自利,时空梦境立即隐而不显,就没有生死。

佛的本事就是一直保持用一念(真诚心),不堕第二念,因此看到的始终是事实真相,深知时空境界都是一场梦,因此给大家说真话:“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但条件是,必须入一念,我们之所以看到世界众生,是因为没入一念,换句话说没用真诚心,用心用错了!!!

佛法修学最终极的目标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要是证得一心,就成佛了,一念是根源,宇宙万有的本体。所以一念见的是心体(泯时空,出梦境);二念见的是时空世界(立时空,入梦境),一念是真诚,二念就是妄想,妄想就是私心,有私心就要入时空受生死,我们大家彻底醒悟过来之后其实都是一个“人”(宇宙之体,佛法里把它称为菩提心,也称真诚心)。

由此可知:宇宙和生命皆是妄想所生,生命是见分,宇宙是相分(生命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宇宙是阿赖耶识的相分,二者相依为命,都是梦幻泡影,因妄想而起),妄想有轻有重,最重的妄想是执著心,执著心现出来的时空境界就是六道轮回,很不好的境界,我们现前的世界就是六道时空其中的一种,还有天界时空,饿鬼界时空和地狱界时空。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心就现什么样的世界,非常公平!

如果能懂得此理,凡圣之隔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菩萨。所以学佛学什么?是要学觉悟,众生受尽苦难,不知道受苦难的原因,苦是从迷来,乐是从悟来。

四、证明众生灵性不死

既然前文已经明示生死的根源是自私自利,只有放下自私自利才能找回真我,首先就必须要明白一个事实:身体不是真正自己,佛法修行头一条就是破“身见”,六道生死凡夫都把身体当做自己,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身体只是个躯壳而已,有生灭,但灵性不生不灭,也就是说,众生不会真死,下面引佛经来进行印证:

楞严经:佛告大王: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经过此流,而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此一段经文摘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在楞严会上对波斯匿王的一段话,其实完全是说给我们后人听的,让我们从中觉悟。此段经文之前,佛曾先问波斯匿王,大王二十岁的时候跟十岁时相比较,身体状况怎样,波斯匿王回答:二十岁比十岁衰老,三十岁时比二十岁时更衰老,现在六十二岁,眼睛花了,听力也差,衰老的已经不成样子。佛又问他几时见到恒河水(恒河在印度),

他说三岁,跟着母亲到寺庙进香,经过恒河,看到恒河水。佛再次问他,你今年六十二岁见到的恒河水与你三岁时见到的恒河水有没有两样,波斯匿王回答:宛然无异,没有两样。这时佛就说,你的身体因为不断衰老,三岁时与六十二岁有很大差别,但你的眼根见性三岁与六十二岁没有两样,说明你的见性并不随身体的衰老而改变(见性是见世界的能力)。眼根如此,其他五根皆然,说明众生身体有生老病死(浮尘根会死),而六根佛性无有生老病死(胜义根不死,我们肉眼看不到,佛菩萨看的很清楚)。按照通俗话讲,就是灵性不死,即使身体死后,形销命谢,此灵性也不会因身体的迁变代谢,而随之断灭。

楞严经:佛言: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会有!

波斯匿王闻佛开示,悟知此身,死后不致断灭,舍此生后,再趣他生,顿除心中所疑,故欢喜踊跃,得未会有,知道自己不死,所以非常开心,知道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之真性,那个真性才是自己,这一事实相当于给我们大家打一针清醒剂: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千万不要为了这个生灭的身体,造种种罪业,以致于堕落三途苦海(地狱、饿鬼、畜生),到时后悔都来不及,自此劝导众生知因识果,努力向善,不堕恶道。

楞严经:譬喻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会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此段经文是佛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把我们的真心比喻成如意珠,我们因为一念不觉,变成能见的众生和所见的世界,以致于堕落到六道轮回,旅泊他乡,虽然贫穷,珠不会失(灵性不死),比喻众生虽在生死轮回,终年累月,为众苦所逼,但佛性未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喻大觉世尊,说法直指真心,闻法观心,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去妄想分别执著,恢复清净平等觉),佛果功德显现,自此大用无边,方悟神珠,非从外得,因为真心本具,非成佛时,从外面得。

以上经文明确开示如果我们果真能用真诚心,重重虚妄时空都会隐没不显,本体现前,由此可知,入时空就是入梦,所以有人会问,时空怎么产生的,答:是妄想产生;妄想分别执著三种妄想之中,分别是中度妄想,执著是重度妄想,三种皆是妄想,只不过轻重不等,执著心是最重的妄想,所以得到的时空是六道轮回梦境。(我等凡夫皆在其中,理由很明确,我们都用错心了)。

以上开示也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将来成佛是早晚的事,现在是迷了真心,虽迷真心,但还是佛,如同一个人喝醉酒后发酒疯,但不能说他不是人,他还是人,只是暂时不太正常,醒酒之后就好了,但没清醒之前,确实干一些傻事。(我们现在都是糊涂佛,没觉悟,正处于醉酒状态) 众生灵性,就是西方人讲的灵魂,佛法里称“神识”或阿赖耶识,名相不同,所指是一,神识没有生灭,但有来去,此识乃真如动念而成(真如就是宇宙万有之本体),二者是波与水的关系。正是因为神识不死,所以才会投胎,才会升天堂,才会到极乐世界,一切有情众生生灭的现象,只是去换一个身体而已,如同我们穿衣服,衣服穿旧了就会换件新的,所以一定要晓得肉身不是自己,如果认为肉身是我,一旦身体死了,我就不存在了,那么释迦牟尼佛49年讲经说法还有什么意义,岂不变成空谈?神识虽然不死,但迷的时候(用虚妄心),变现的时空就是六道轮回,神识如果觉悟了(用真诚心),变现的就是一真法界(入佛境界),所以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随着我们的存心在变化,一念觉就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轮回,就是三途苦海。

对于有修行的人,神识脱离肉身很容易(入禅定),可以穿越时空,到其他世界,但对于普通人来讲,佛经上有比喻,他的神识脱离肉体之时,那个痛苦程度,就像生龟脱壳(活的乌龟把壳拔掉),极其痛苦,所以人断气以后最好不要马上动他的遗体,过12小时以后神识真正离开了,再去

碰他的遗体。大多数人死的时候身体是僵硬的(生前没有修行,不懂道理,怕死),凡是此类情形,前途都不怎么好(多数入三恶道),而真正念佛的人走的时候很轻松(神识脱离身体很容易,平时就得练习这种功夫),身体是柔软的,神识觉悟,时空扭转,入莲花世界(极乐世界);其实来生能够生到天界或再投胎做人,都有很好的瑞相。

现在西方国家在探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在轮回转世这个问题上,付出了很大努力,确实也证明了身体死后,灵魂还在,并且不灭,所以他们认为灵魂才是真我,这一见解虽不究竟,但比我们一般人确实高出一等,所以他们的人生目标和一般人不一样,知道积德行善会升天堂,造作恶业会堕地狱,然而对于那些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一直以为这个肉身是自己的人,就会把人生的目标锁定在贪图身体的享受,必然贪图饮食讲求美味,被五欲所牵(财、色、名、食、睡),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起心动念即是业,都装在阿赖耶识里面,是阎罗王判罪的铁证),如果多接受一些圣贤教育,晓得肉身不是真正自己,就不会在物质享受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而是抓紧时间修行,积功累德,提升自己灵性,帮自己超生,要向上努力,争取升天界或往生佛净土,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福报都挥霍光了,之后到三恶道受苦。

但西方宗教讲永恒,只讲到灵魂(此处称神识),神识怎么来的就不知道了,神识如果真实讲也有生灭,神识如果彻底觉悟就灭了,神识灭了以后就是真如本性(宇宙之体),我们今天还没觉悟,看到的一切境界相,是生灭同时的相续相,不是实相,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凡夫的错觉,不是真实的,时间与空间都是抽象概念,也不是事实,是梦中境界。

那么既然晓得自己不会真死,我们的人生观就得要改变一下,一定要降低物欲享受(贪图享受必然我执坚固,生死不可免),抓紧时间修行提升自己灵性,把道理和方法先拿到手要紧(佛法讲的事实真相其实就是道理,方法是破掉我执和法执,才能脱离生死)

所以修行人的工作,是要利用目前这个肉身工具把真我找到,离开这个工具找不到真我,所以还有用处,不应该把它糟蹋,可是一定要清楚,它绝不是主人,修行就是返本还原

五、佛陀真正的教学目的

佛教其实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一种直接对治众生生死苦恼的多元文化教育,也是根本教育,之所以称多元,是因为众生根性不等(对不同的人,下的药方不一样),但总体方向一致,都是希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佛到我们世间来主要完成三桩事情,第一是帮助善根成熟的众生,在这一生成就(转凡成圣,彻底出离梦境),第二是对那些善根没成熟的众生帮助他们成熟(转迷为悟,稳住人天小果),第三是对于没有善根的众生帮助他们种善根(转恶为善,帮他们种福,争取不堕三途)。

佛陀的真正教育其实是让我们从梦中醒过来(与佛无异),而不是花过多的精力在梦中搞科学研究,因为能搞的人和所搞的事都是一场梦而已,佛法把我们现在的事业都称为:“六道轮回业”,行善业必定得善果,造恶业必定得恶报,但无论是善是恶,都不能出离轮回梦境,到头来都是业果酬答而已,并不究竟,所以佛真正的教学目的,是让我们修净业,出离这场梦境,方法是破掉我执和法执(后面会具体讲怎么破),只有破掉我执和法执,才是人生真正的事业,而且是不朽的事业,一生了脱生死,不仅出离六道梦境(破我执),中间也不经历小乘四圣梦境(破法执),直接切入诸佛如来境界(入实报庄严土),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诸佛自受用境界,所以我们此生能通过修行往生到极乐世界,一切烦恼生死就全部解决了!!否则的话,,生生世世搞“报恩、抱怨、讨债、还债”这四种游戏,没完没了,生到三善道还好一点,一旦堕到三恶道,那个苦报可就有的受了,但说实话,对于六道以内众生,三恶道是家乡,大多数时间都在三恶道受苦,到

三善道就像我们外出旅游观光,看几天美景之后就回去了(人生苦短),我们一定要从此处多觉悟,保持高度警觉性,千万不要再错过这次机会!!!

金刚经: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句经文佛为我们充分说明: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一切,小至微尘,大至世界(中间全包括),都是一种虚妄时空假相,不是事实真相,“非微尘”和“非世界”是依真谛理讲的,是梦醒境界,告诉我们大家这些微尘和世界梦醒之后根本不存在,“是名微尘”和“是名世界”是依俗谛理讲的,是依我们凡夫讲的,是梦中境界,是凡夫看到有微尘,有世界(感官世界);佛是依二谛说法,对于凡夫,俗谛理讲的多;对于菩萨,真谛理讲的多,所以金刚经采用的是梦中境界和梦醒境界交替的方式,为我们大家说出真相。

现在科学家从理论上已经推测出来,这个理论是根据数学推算出来的,他们说时间和空间不是真的存在,在某种条件下都等于零,等于零是什么境界?空间等于零就是没有远近,时间等于零就是没有前后,过去现在未来都在眼前,十方世界都在眼前,科学家虽然已经证实时间与空间确确实实不是真实的,但那个“某一种条件”却没办法找到,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告诉我们了,科学家找的“某种条件”其实就是佛经上讲的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去掉自私自利,时间空间等于零就是我们要发愿往生的“极乐世界”(不同维次的时空全部突破)

佛家为什么强调破我执和破法执,其实就是修清净心(也称禅定),心越清净,突破的时空维次越大,生活空间越大,到时候你可以看到天人的生活,看到饿鬼的生活,看到地狱的生活,甚至看到十方诸佛菩萨的生活,很多不同维次时空以内的众生都能见到,但是空口无凭,因为讲的再多,你没有亲自见到,也会疑惑,所以佛是让你通过修行亲证这个境界,自己一旦亲证,就全明白了,原来六道轮回确实是个梦境,之所以入梦,都是因为自己的一念私心(自私自利把自己害惨了),故此我们得到一个公式:私心=生死(这个道理科学家和哲学家也不懂,还整天到境界里去找答案,简直糟糕透了),事实真相必须离“妄想分别执著”才能见到,然后才晓得佛经里头真是趣味无穷,如果你真正能够懂得佛经,这个世间再好的东西,你都会把他舍掉,因为没有任何味道。

所以学佛之人必须要把根本道理搞懂,道理没搞懂,烧香拜佛赶庙会都是迷信,这种行为也给社会造成一个很不好的影响,造成很多知识分子不能接受,障碍了许许多多社会大众学法开悟的机缘,本来出家是代表正法住世,代表佛陀的形象,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而提供的方便设施,达到佛陀教学的目的,但在目前社会,这种形象和设施却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有很多出家人根本没有听从佛陀的教诲,到佛门里面还搞名闻利养(贪名利),不持戒,不如法,破坏了佛教形象(业造大了),单单这一条罪业直接的果报就是入阿鼻地狱,这些人虽然身上披着僧衣,实际上对于佛陀所讲的道理根本没懂(如果懂得,也不会去干那些傻事,也不敢干),不但自己造一身罪业,而且还误导很多众生走向歧途,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由此也证明了一句古语“地狱门前僧道多”(警戒现在世人:道理没搞懂之前,不要轻易剃度出家)

但不管怎么说,正规的佛教仪式还是不可少的(高僧大德主持,如理如法),因为这些佛教仪式能时刻提醒自己修行,另一个作用是接引没有发心学佛的大众。

在末法乱世之中,其实在家修行要比出家修行成功率高,因为出家的真正标准是:“心出家”,身体其实无所谓,主要考核的是内心能否达到清净平等,也就是说:心要入道,不被外面物欲所牵,世尊当年在世,以佛身份出现的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一位维摩居士,也是一尊佛示现在我们世间,是以在家身份出现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真正发心出离生死,不见得非得要去寺庙,完全看缘分,如果自己在家里的责任较重(上有老下有小),最好选择在家修行,而且在红尘里面磨练出

来的清净心才是真实的,经得住考验的。

佛家的度生原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目的是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但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随顺往往会招惹很大麻烦,结果都变成“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把道理搞明白之后,再去做事,避免出现许多荒唐可笑之事,最后还怀疑佛法,那过失就大了。

讲到慈悲心利益众生,这里一定要澄清下,慈悲心并不是世间人讲的爱心,世间人讲的爱心参杂情执,不可靠,而慈悲心是融入智慧的,纯是理智做事,不是感情,慈悲心做事是无条件的(附带条件的不是慈悲心,搞不好会被人控制,后患无穷),不要求回报的,对善人慈悲,对恶人也同样慈悲,慈悲心肯定是对别人有益处,但不会纵容别人搞贪嗔痴,造杀盗淫;遇到别人行善,来随顺是慈悲,遇到别人做恶,马上回避也是慈悲。

举例:看见别人落水了,自己不会游泳,发个慈悲心也下去了,结果白搭一条命,又何苦呢!(这种情况是热情过度,不是慈悲心),如果真有智慧,抓紧时间去学游泳,学到本领之后,再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是慈悲心现前(落实到事上有能力就做,没能力不必做,但存心重要)。

六、佛法对于真心和妄心的定义

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以心为道”,此心亦称菩提心;一定要清楚,现代哲学所讲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是佛法里讲的心;佛法里讲的心,那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也不知道,哲学里面讲的心意思很浅,他们把能够思维、想像的东西认为是心,其实这只是佛法里讲的第六意识,他们根本不晓得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比第六意识殊胜),第八识也称“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情、无情之所依,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命根!!,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经历的一切一切都记录在“阿赖耶识”里面,包括过去生生世世所造就的善恶业种子也保存在其中,相当于我们的个人档案室,相当于仓库,我们虽然每天都在用它,但却从来不知它在何处(不要以为在脑袋里,那么大一小块)。

在佛法里,“阿赖耶识”称为第一能变,是宇宙之体动念形成,它的形成就是“生命和宇宙的起源”相当于世间人常讲的“混沌初开”;第七识也称“末那识”,为第二能变,第七识是从第八识生起的(法执),第七识标志着物质世界的开始形成(开始形成时空假相),时空相一旦确立,又会从第七识生出第六识(我执),进而对形成的境界分别取舍(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来的,无一不是,现在是迷惑颠倒,不断轮转受报,有隔阴之谜,都不知道了),因此第六识又称第三能变。

楞严经: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又:此三识皆是妄想,只是粗细不同,第六意识在佛法里有个名词,称为:“烦恼贼”,是制造善恶业的高手,牵引众生六根佛性不断轮转生死,第六识是贼(相当于领导),前五识是贼媒(下属),前五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自劫家宝”是说它能损功德,失法财;“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是说正是因为第六识心当家,我们才不断的搞生死轮回,由此可知,我们生生世世被第六识害惨了,第六识就是我执,第七识是法执,把此二识转成智慧,不再造善恶业,就不会再搞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入法身大士境界,分证诸佛三德秘藏,如果要达满证,必须破除“阿赖耶识”的无明业相,也就是破除微细法执,到达如来果地境界,如来果地是什么境界?答:整个宇宙就是自己,菩提心现前(宇宙之体),时空境界都是梦中之事,无量劫来生死相续都是一场梦。

此三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是佛法中讲的虚妄心,从细到粗,第八识主妄想,第七识主分别,第六识主执著,又此三识皆是自私自利,第六识最重,我们的任务就是按照次序把此三识转成智慧,把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清净);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平等),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正觉),此三识转过来,前五识自动就转为成所作智。

楞严经: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如果有人发心此生欲求无上菩提(成佛),应该直心用道,直心其实就是真诚心,如果表现到作用上,真诚心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自爱),真诚心对别人是大慈大悲(爱他),直心之人,容易免苦;如稠林拽木,直者易出,若能直心,于一切法不起分别;则心直言直,内外相应,必可远离魔事,直趣菩提。否则,因地不真,难免果遭迂曲(怕的是阳奉阴违,有口无心,堕入天魔外道)归依三宝就是归依清净平等觉,有执著就不清净,有分别就不平等,有妄想就不觉悟,所以清净平等觉就是对治妄想分别执著的,又:归依“清净平等觉”(从理上归),也是归依“佛法僧”(从事上归),归依僧,清净无染;归依法,正而不邪;归依佛,觉而不迷。

又:大心量是我们的真心,小心量是我们迷了,迷了之后,把这个心量变得越来越小。所谓放下放下再放下(私心),就是心量扩大扩大再扩大,如果变得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就大错特错了,修学大乘,修学净土,第一要紧的就是要把心量拓开,最低标准,我们今天人讲要有世界观,起心动念要为整个世界人着想,要有这个心量,才是真正佛弟子,而佛菩萨的心量是遍法界虚空界里一切众生(不局限于地球,也不局限于银河系)。

自爱就是清净平等觉,爱他就是大慈大悲,如何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的平等心,保护自己觉而不迷的心叫自爱,成佛是自爱,度生是爱他,“不能圆满度生,也成不了佛”(互相锁定)。

七、对于菩提心(真心)的解释

佛学里面把“菩提心”落实到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里面清净、平等、正觉是对自己的,前面已经讲过了,皈依三宝就是归依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己的心归,慈悲是对别人,落实到事情上是慈悲心,随缘度生;又:“清净平等觉”称为“如”,慈悲称为“来”,合在一起即是“如来”;“如”是自受用,成就报身佛,“来”是他受用,成就应化身佛,自他不二,都没超出菩提心体,菩提心是宇宙之本体(也称法身),为第一义谛,因此称为“藏”,亦是法身佛,如来是用,藏是体,有体有用,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佛法中讲的三德秘藏,是整部佛法的中心,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此如来藏已经括尽空有,众生世界和一真法界都在其中)。

把上面十个字简化一下就是真诚心、深心、慈悲心;深心就是清净平等觉(自己存心),真诚心也称菩提心体,此心体为一切万法之所依,佛法里把它称为法身,深心即是般若德,成就自受用报身,圆具一切智慧;慈悲心即是解脱德,成就他受用应化身(用来度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其实是应化身佛,其自受用报身佛是华藏世界的卢舍那佛,我们要想见释迦牟尼佛的真身必须先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其实就是华藏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中心。生到极乐世界,不仅卢舍那佛能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全都能见到。

又:此三心中,真诚心无需多讲,因为他是“体”,大家好理解;深心需要细讲,深心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应该存什么样的心,展开说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的反面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清净平等觉也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别名;妄想分别执著是从细到粗(私心加重);清净平等觉是去除私心,从粗到细;清净对治执著,平等对治分别,正觉对治妄想,所以一个人要从此发心修行,必须要存此三种心,把自私自利修掉,清净心破我执,平等心破法执,正觉心破微细法执,佛教里经常讲的归依三宝,三宝其实就是清净平等觉,归依清净就是净而不染,不堕六道轮回,归依平等就是正而不邪,不堕小乘法界,归依正觉就是觉而不迷,自他不二,心土不二,不堕大乘菩萨(在佛法里,没证到究竟佛果,都算堕落)。

因此佛法里讲的归依三宝就是归依清净平等觉,是心归,也就是说必须存这三种心,才能把

生死去除,清净心是对自己讲的,也就是说对世间一切五欲六尘不能贪爱,六根清净,如果对财富、美色、名利、地位还恋恋不舍,贪图享受,此人即是心不清净,我执坚固,不能脱离分段生死,平等是对别人讲的,之所以对别人要用平等心是因为众生佛性平等,但众生习性千差万别,表现到事情上还要随顺,随缘度化,所以落实到事情上是慈悲心,遇到保守的人,自己也要保守一点,遇到开放的人,自己也要开放一点,但一定要记住,存心一定要存平等心(表现到事上可能有差别,那是随顺众生根性),对修行人来讲,如果对别人存心不平等,就是自己道行降等,不能破法执;如果应对现实生活,清净平等觉是最好的免疫系统,慈悲是解除毒素的良药(能化解怨恨)。

所以对自己要存清净心,落实到生活上是少欲知足,这样我执就破了,对别人要存平等心,落实到生活是慈悲随顺,观机设教,普度群生,引导初学入门,虽度众生,又不执著度生之相(不居功,是无条件帮忙),这样法执就破了,我执和法执一旦破除,智慧就开了,正觉心现前,正觉其实就是一念,破我执和法执就是为了从二念切入一念做准备,进入一念,即是诸佛如来境界(分证三德秘藏),再破尽41品无明,三德圆显,成究竟圆满佛,生死尽除,烦恼尽断,自此倒驾慈航(可以随意到达任何一种时空世界,但心不受污染),秉同体大悲,兴建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应身无量,普度群生,因为众生世界都是真心中所现之物,与自己同体;

清净平等觉也是修行人在不同阶段自心的清净纯度等级,平等要比清净纯度高,正觉要比平等纯度高(三者其实都是清净心,越往后面越清净),都是自己的存心,此三种心拿不到,那就对不起,第一不能成佛道,第二有生死,第三有烦恼、有苦报,第四永远活在虚妄时空里面,不能见“道”,见道就是见宇宙之体,也是我们大家的真心(我们大家共用一个心体,所以梦醒了之后都是一个“人”),此真心虽然大家本具,但不修不显。

八、如何破掉我执和法执

我执其实是六道以内众生的烦恼,也称见思烦恼,见烦恼有五种,具体有: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见烦恼也称“五利使”,亦名分别我执;思烦恼也有五种,具体有贪、嗔、痴、慢、疑、等五大烦恼,思烦恼也称“五钝使”,亦名俱生我执;相对比而言,五利使容易破,五钝使不容易破,见思烦恼不能降服,分段生死不可免。

破“见烦恼”就是把自己错误的知见改过来,第一项就是破身见,凡夫都把身体当作自己,这种知见是错误的(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第二项是破边见:边见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论,大小多少等相互对待之法,相对论也是梦中之事,大小多少远近都是从妄想生起,有时空才有这些东西(前面已经讲过时空是假的),所以对于这些错误知见也要改过来,第三项和第四项也是我们大家经常讲的成见(在佛法里成见深不是好事),第三项是从“因”上产生的错误成见,第四相是在“果”上产生的错误成见:例如:执著种瓜就能得瓜;“种瓜”是因上的错误成见,“得瓜”是果上的错误成见,事实真相哪里会有什么瓜,都是梦幻泡影,除了以上四种错误知见外,其他的都是邪知邪见。

思烦恼是过去生生世世养成的烦恼习气,不是此生后建立的,通俗话讲就是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如果这些烦恼习气不能克服去除,就不能脱离分段生死,先不用提做事,单单讲存心,如果自己贪嗔痴慢的心不能伏断,就必然在生灭世界受分段生死,贪嗔痴最重,是三毒烦恼,直接与三恶道相对(饿鬼、地狱、畜生),紧随其后就是傲慢心,也就是说,一个人十善业修行的再好,如果一念傲慢心没断,念佛往生是大障碍,如果不能往生佛净土,他的境界只能到达欲界天,最高到色界天,也就是说,自己依旧还是一个六道生死凡夫,寿命和福报大一点而已,不会逃脱分段生死,第五大根本烦恼就是疑心,怀疑正法,对于佛所说的道理还是有所怀疑,依旧是障碍,最高能上到

色界天或无色界天,但不能出轮回。

见思烦恼实话说就是一念私心,只不过有粗有细而已,试问:我们要没有这一念私心,怎么会得到这个身体,来到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们生生世世被这一念私心害惨了,真正能了达此道理,转凡成圣其实是一念之间(理可顿悟,事需渐除,要想兑现,非修行不可)。

破法执就是破除尘沙烦恼,众生烦恼多如尘沙,破除尘沙烦恼说白了就是清除旧业,都是生生世世和众生结下的余怨,一生的际遇和各种不顺心的事都是余怨现前,要学会安心接受,如果想在此生消除这些余怨必须先把道理学懂,随缘度化众生是消除余怨最好、最快速的方法(慈悲心解毒快速),但道理不懂,这个方法就不会。

我执是靠清净心打破的,表现到生活上,是少欲知足,心不为五欲所动,法执是靠慈悲心打破的,表现到日常生活,是慈悲随顺,度化众生,破我执是不再造业,破法执是消除旧业,偿还旧债(菩萨在没成佛之前,度化众生其实都是破法执来还债,这样在菩提路上才能前进,菩提路就是成佛之路),菩萨要不度化众生,他的境界就会原地不动,不能再继续突破,做为我们凡夫也是如此,不肯帮助别人,就不能成就慈悲心,没有慈悲心,还对物质享受贪求不舍,就是我、法二执坚固,必然会造很多罪业,不但不能出离轮回,搞不好就堕落三途苦海,很恐怖的一件事!

所以对于真正修行之人,首先心要入道,心入道就是归依三宝,是真修行,并不是形式上归依,花钱搞个归依形式,拿个归依证,那个没用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到头来是自己欺骗自己,因为只有自己的心真正清净了,真正平等了,才能切换时空,摆脱生死烦恼,这件事可不是闹着玩,所以一个人表面工作做的再到位,个人素质、修养方面包装的再得体,如果心不老实(存心不正),此人没救(树根烂了),原因是心不入道,不但不能脱离生死,搞不好会堕落,对于那些老实人,成见薄,慈悲心重的人,即便事情上表现的不太得体,不太如法,但好救,把道理送给他,他很快就能接受,所以针对这桩事情,老实人很容易成功,大多数“聪明人”都失败了。

佛法是改自己,不是改别人,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就是攀缘,攀缘就是造业,造业就有轮回,就有生死,这些都是毛病,佛陀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改正自己的毛病,是讲给自己听的,不是用来对治别人的,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

下面是金刚经中的一段经文,直接说出众生修行成佛的总纲领:

金刚经: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此段经文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称金刚经;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合在一起是:最究竟的智慧,如同金刚坚不可摧;上面经文是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尊者的一句开示,也是表演给我们后人看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八个字是众生修行的总纲领,简单明确,应无所住就是清净心,行于布施是慈悲心;应无所住是存心(六根清净),行于布施是做事(度化众生),应无所住是修智慧,行于布施是修福德,必须福慧双修,二者互相助推,如同交芦(一种植物),两根盘结而生,单根不长,这样才能齐破我、法二执,又:应无所住是不再造业,行于布施是清除旧业,前者是存心,后者是做事;

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菩萨有智慧,善于观察众生根性,通常都是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在前,法布施紧随其后,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先送礼,之后再把道理送给他(众生容易接受);因为财布施只能救一时,缓解一下,法布施才是救根本,拯救众生法身慧命,彻底了脱生死。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前半部是破四相(破我执),后半部破四见(破法执),此经从前至后,就是遣除我、法二执,其实就是遣除自私自利,而且一遣到底,金刚经乃无字真经,所有文字都是指路牌,非常不好懂,所讲的都是言外之意,如果硬是咬文嚼字,死在句下,就容易错会经义。所以读佛经要凭直觉,不要去想,越想越错,可以反复不断的去读,去体会,不要在文字上找意思!

金刚经是给发大心的人讲的,也就是说想在此生脱离生死轮回的人讲的,对于不想出离生死的人就无所谓了,不懂也没关系,只要多做善事,多积累福报就行,来生投胎还能做人,或者升天堂,但对于此生发愿要往生极乐净土的人来说,金刚经不能不懂,如果不懂,信心就不坚固,道理就不能通达,遇到禅定境界现前,会不知所措。若能把金刚经的道理介绍给别人,就是法布施,即是代佛讲法,功德很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是指世间我们能看到的一切万事万物,山河大地,高楼大厦(有为法就是生灭法);“如梦幻泡影”是说都是梦中之事,是一种虚妄时空,是一种感官世界,不是真实的,是我们的虚妄心幻现出来的一种果报世界,是高速刹那生灭之相。

“如露亦如电”是指这些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不是永恒的,保持不会长久,最终还是要毁灭消亡“应作如是观”是说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心里才不会过分执著、占有,时刻保持觉悟。九、佛学和学佛的区别:

佛学与学佛,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实质,我们要懂得什么是“佛学”,什么是“学佛”;要先了解佛学,之后再去学佛就对了,搞佛学的人可以把经教讲的头头是道,天华乱坠,自己却做不到,只会著述,没有真实功夫,这种学问其实都是儒家讲的“记问之学”,不是他的实证,要自己亲自去证得才行,针对此事我们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佛教界非常有名的人物,可惜都没成就,提到佛学,他们样样都通,说的头头是道,但实际上一句都没做到(光说不练),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重在行持。

真正发心学佛之人,首先就要把自私自利放下,即便不能完全放下,但一定要逐渐淡化,因为自私自利放不下,在菩提路上一步都不能前进(菩提路是成佛之路,也是破除生死之路),如果起心动念还是为“我”的利益,这个念头会造成严重的障碍,此人没有觉悟,丝毫觉悟都没有,听经闻法的时候好像是懂了,但境界一现前,还是“我”的利益最重要,“我执”坚固执持,依旧还是六道生死凡夫,此人念佛不能往生。

所以自私自利放下越多,觉悟就越深,觉悟就越大,突破时空维次越深。菩萨51个位次从哪里来的?自私自利放下多少而已,放下一层,地位就升一级,再放一层,又升一级。通通放下就圆满成佛。

修行人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过失,自己的烦恼习气。钱不是不可以去赚,可以去赚大钱,只要不为“我”就好,也就是说赚来的钱不要都花自己身上,自己只取所需,不要过分享受,这样能破我执,能够安心,始终保持内心清净,心不放逸,不被外面五欲六尘所染,久而久之,清净心就拿到了,至于赚来的钱可以拿去多修福报,多帮助社会大众,多度化一些没有觉悟的众生,度众生要先送礼,礼物送完之后,再把道理送给他,他才容易接受(先财布施,后法布施),所以能赚大钱是福报现前,如何花钱才是大智慧(积福),如果过分贪图享受就是折福(我执坚固),而且利用高科技搞自我享受折福更快,如果利用高科技修福修的也快速。

十、大乘和小乘的区别

小乘根性之人是先修清净心(靠戒律实现),先破我执,之后再补修慈悲心(度众生消业),破法执;有先后次序(时间很长),我执和法执比较起来,破我执容易,破法执需要大智慧,但我执是粗执,法执是细执,先下手是我执,我执不肯破,想去破法执根本不可能;破我执就是修清净心,破法执就是修慈悲心;清净心是“如”,慈悲心是“来”,如果清净慈悲修圆满,自己就是如来。

对于大乘根性之人,必然先开圆解(深入经藏,把道理解透),后起圆行(在日常生活中历事练心,齐破我、法二执),对于直接修大乘的人,必须先要把道理弄明白,以智慧做后盾,之后再到红尘五欲中去试验,才能禁得住诱惑,否则的话,如果道理没弄明白还要直接修大乘法,实话讲:没有一个不堕落的,堕落到最后还不如小乘,小乘是靠戒律做后盾,虽然显得很笨拙,但如理如法修行,比较保险,只是时间慢,要一步一步走。

修小乘是“事持”,只要事情上不破戒,就算成功,标准比较低;而修大乘是“心持”,事情上可以随顺众生,心里必须一尘不染,稍失正念(心缘五欲,还被财色名食睡诱惑),即是破戒,所以标准高,外表看起来很随便,那是随顺众生,而实际上,心常在道。

其实佛制定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开缘,开缘不是破戒,但有个条件:我们的心纯粹是利益众生,引导众生入门,所以没有上层功夫,这个原则很难把握,就拿吃肉做比喻,如果对于修大乘法的人,确实是为了接引初学入门,对方邀请吃饭又无法回避,只能随顺,这种情况下可以少量吃一点,是开缘不是破戒,因为心地清净,对所吃的东西不分别,不评价,所以吃即无吃(事上有,心上没有),但为了想吃肉,故意找几个人做影响众冒充随缘,即是破戒,背地里自己偷着吃也是破戒。准确一点说:只要起心即是破戒。

大乘法比小乘法的高明善巧之处,就是把念头转过来(转换观念),工作上依然如故。可是让众生知道“为什么要转换观念”这个非常难,也就是说如果不懂其中的奥妙(念头不转就有生死),就不肯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必需得有个理由),所以大乘法也是忏悔法门,自己言语行为一旦稍有过失,要常生惭愧心、忏悔心(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要时刻提防,因为我们的心念一直都在被佛菩萨监督着)。

大乘法门难修,比小乘容易堕落,大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禁得住种种考验(不是不让你接触),遇到挫折不能退心,禁不住诱惑就堕落,堕落到最后,还不如小乘,但是修大乘一旦成功(通过各种考验),心的清净程度比小乘人要高(有清净有慈悲,小乘只有清净,但还不慈悲,原因是不肯度生),生到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直接生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土是诸佛如来自受用境界,这一点小乘人望尘莫及,差得太多了,修大乘成功大多都是圆顿根性之人,明经好施,深达义理;否则冒然修持,没有不堕落的,所以现在社会,修大乘的人,淘汰率非常大,原因也简单,都禁不住诱惑,诱惑境界一现前,只要一动心,就完了,立即就退转,如果禁不住诱惑,要懂得回避(回家继续学道理,巩固自己的定力),禁不住诱惑又不肯回避,那你就注定堕落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无事”是对小乘根性人说的,大乘行人不是这个观念,修大乘是:“事相上做好事,心里面无事”(前提是道理必须通达),这是小乘做不到的,形相上一天到晚忙的不亦乐乎,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其实是破法执,把清净心向前推进),实际上心里头什么事也没有(不居功),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是事,无作是心),修大乘在外表上跟世间人没有两样,实际上心里比小乘行人更要清净。

但很多人为了求保险,都去修小乘(戒善),严持戒律,靠切掉外缘把自己的心守住,六根清

净,不攀缘,不放逸,先成就清净心,另一半慈悲心到极乐世界再去做,虽同样是带业往生(业是业障),但小乘行人带的业多,大乘行人带的业少(很多都提前消掉了),所以小乘行人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成佛时间要长一点;大乘行人到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直接生实报庄严土,证得无生法忍(见一心清净之体),也就是说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而小乘行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总得要三到四劫的时间才能成佛(补修慈悲心)。

所以真正把道理搞清楚之后,对修大乘者:我执和法执是同时破的(节省时间),对小乘行者:先破我执,再破法执,有先后顺序,费的时间很长,很辛苦(原因是道理没透彻)

十一、佛与魔的区别

佛与魔的区别:魔有脾气,使性子,目中无人。欲界天魔都有大福报,大神通,有相当的智慧,但之所以堕落成魔,就是因为自私自利没放下,处处障碍修行人,专门教别人搞自私自利、贪嗔痴慢,干损人利己之事。专门破坏别人的好事,障碍别人学佛法。魔非常欢喜看人堕恶道,对于修行人超越六道轮回,往生佛净土,他们恨透了。

对于我们自己也一样,如果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生嫉妒心,就想方法来陷害他,障碍他,此时一定要晓得,自己已经堕落成魔了,赶紧改正!!佛菩萨没有嫉妒心,佛菩萨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生欢喜心,生恭敬心,会全心全力成就他,佛与魔其实就在于一念,一念觉,魔就变成佛,一念迷,佛就变成魔,以此标准,要天天考量自己,每天做魔的时间长还是作佛的时间长,如果做魔的时间长,前途就会很危险,要及时收敛,作佛的时间长,还有救。

学佛之人不要希求神通感应,否则容易遭魔!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会幻现各种境界来诱惑你(见楞严经第十卷,佛讲了50种魔境,让修行人提防小心)但佛不以神通教化众生,如果佛也用神通,妖魔鬼怪跟佛在一起,我们就没有办法辨别哪个是佛,哪个是魔,佛菩萨虽然有大神通,但绝对不用,他用教学,而妖魔鬼怪不懂教学,妖魔鬼怪会的那一套,佛菩萨都会,佛菩萨这一套,妖魔鬼怪不会,这样我们才能辨别出哪个是佛,哪个是魔,清清楚楚,我们遇到妖魔鬼怪,也要劝他们学佛,他们也是众生,也有佛性,你好心劝他们,往往他们也会觉悟,也会回头,无论是天神还是鬼神,一定要知道,他们还是凡夫,并没有觉悟,也要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

总得要知道,妖魔鬼怪也是未来佛,也不能够轻慢,不能小看,也要把他当做佛菩萨一样恭敬,但区别是有恭敬没有赞叹,不向他们学习就对了。

十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社会,最重要的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称“五伦”;伦理教育必须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个纲领落实,如果确实能做到,世间绝对没有冲突,用不着联合国整天开会维护和平,因此要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最好的办法就是伦理道德自然的调整,今天世间之所以如此混乱,其根源就是舍弃了伦理道德教育,充分推行竞争教育,过去小朋友教礼让,现在从小教竞争,甚至竞争还不行,还要教你拼命,自然就会引发纵欲争利,竞争再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所以这个教育思想是条死路,这种思想和理念会把众生带到疯狂境界,带到世界末日。

伦理道德教育其实就是改变众生的心理,从根本救,思想波是心理现象(速度非常快),而光波、电磁波都是物理现象(相比较速度很慢),心是能现能变,物理是所现所变,科学发展到今天,解释宇宙的现象,都无法达到究竟圆满,问题都偏在所现所变这一边(在境界里找答案,整天追着影子跑),把能现能变那一边疏忽了(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结果一味发展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却全面崩溃,如果再不想办法阻止,科学技术最终将会成为毁灭人类的工具。

针对促进社会安定,维护世界和平这件事,武力和经济都不能解决问题,科学技术也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科学的负面影响给人类带来很多恐怖和不安,其实大家都晓得,未来的战争是核武生化战争,不爆发而已,一旦爆发是全球性的,几乎很少人能够幸免,也没有地方去避难,到时候人类辛辛苦苦二三百年的科技文明,会全部被核武消灭,人类又要回到原始社会。其实还是中国古人聪明,中国人不是不懂科学技术,是不愿意发展,不想提前迈出这一步,因为他们懂得后果会不堪设想。所以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互相礼让;而现在人读书志在名利,相互竞争,外国人没有受过圣贤的教诲,所以敢搞,喜欢搞,拼命在那里发展(痴心所为)。

何为道德!与真诚心完全相应是“道”,与真诚心部分相应是“德”,佛家讲道德,真诚是道,善行是德,道行是“心持”,德行是“事持”,德行虽好,但毕竟是人中上品,若论出离生死,转凡成圣,必须以道行为标准(存真诚心)。

中国古人把【德】落实到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就是说在人世间最低要做到此八条,德行才不会缺失。

佛学里面把【道】落实到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里面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用;用在自己身上是清净、平等、正觉;也称深心;用在别人身上是慈悲;所以体是真诚心、自受用是深心(清净平等觉),他受用是慈悲心,此三心即佛法里面讲的三德秘藏,也是宇宙和生命的真相。

十三、社会现状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简直就是贪嗔痴慢的大染缸,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以至于想到的无不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感到好笑的是:大家都认为很正常,很合理,其实完全错了,而且错的非常离谱!古德常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天天都有危机感,身心都不得安稳,年轻人苦,老人更苦,物质生活好像还过得去,但精神生活却痛苦不堪,得不到解脱。

今天整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混乱,灾难这么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这些动乱灾难却束手无策,科学家虽然很聪明,但并没有觉悟,依旧还是迷惑颠倒众生,科学家如果杀人武器造的太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过大,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世间法律虽然承认他的贡献和成绩,可在佛法里,早已经把他从人道开除了,很多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世间人会赞叹,佛菩萨不会赞叹,如果仔细观察,他这一生中造了很多罪业,自己造大罪业都不能发现,正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所以想要这个社会恢复到正常,消灾免难,人民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恢复伦理道德教育,否则无可哀救!

现在科学家只会在物理上下功夫,不懂得心理,整天追着影子跑(外面世界是自己心的影子),就像一棵大树一样,科学家的工作是:整天修剪枝枝叶叶,从来不考虑对树根浇水施肥,久而久之,树根就烂了(人心变坏,直接导致自然灾害),其实外面世界是从众生心理变现出来的,是众生共业所感,因此科学家用这些方法来改变自然环境,永远是行不通的,不如佛陀的教学,直接针对病根下手,推行伦理道德教育就是改变现前社会大众的心理,心理得到拯救,外面自然环境不用特意呵护,自然而然就好起来了,天然灾害其实都是人心招感的,洪水是贪心所感,火灾战争是嗔恚心所感,风灾是愚痴心所感,地震是傲慢心所感!

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说过:他认为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这也是现代世界上权威的学者说出的两句话。

今天社会局势,确实令人悲观,本人也只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事事都要求三宝加持”,除此之外,绝对不是我们人力能做得到的,我们本着佛陀的教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机会绝不

错过,把道理统统告诉大家,不要让大家错失这次难得的机缘。

十四、修行人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仅供参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处事待人存在很多的烦恼习气毛病,而可怕的是自己有毛病还不能发现,因为身在乱世,每个人都是自求多福,没有人愿意和你结冤仇,所以自己有过失,又没人提醒,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多读圣贤书;整个社会因为缺少伦理道德教育,致使很多人上了大学,甚至拿到博士学位,结果会做事不会做人,依旧还是我执坚固,对于佛陀的教育全然不知,对于生死轮回这桩事情还是迷惑颠倒,最后免不了还是一生空过!

自己要真想对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做点贡献,就不能过分计较,要多包容,拓开心量,如果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还固守这种态度,不但不能促进和平,是在制造对立,破坏和平,罪过很大。

对于修行人来讲,要始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首先感谢的是侮辱我、陷害我的人(一般人不能接受),因为他自己造恶业来帮我消业障(逆增上缘),对于他来讲,虽然起了不善心但却做了一桩好事,他不怕堕落,把我们的道业向上提升(成就忍辱),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对这些人要存感恩的心,要安心接受,不再生报复、嗔恨心,消业障消得非常快,自己境界提升同时也减轻对方的罪业,彼此两方都受益,如果对于这种情况,自己又起嗔恨报复心,自己不但没消业,结果又造业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不了解事实,就不会算这笔账。

如果一个明白觉悟的人,别人怨恨你可以,情有可原,因为他无知,如果你再恶意对他,你就错了,自己也迷惑颠倒了。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是因为过去生中自己造的不善因才感得此生果报,可以原谅他,不要责怪他,要学会用善巧方便化解一切怨对,永远让自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当中。

其实善恶不是定法,关键是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接受,遇到别人侮辱自己,自己要是以感恩的心去接受,对方造的是善业,如果自己要是以嗔恨心去接受,对方造的就是恶业,懂得这个道理,菩提路上就没有障碍,如果有障碍那就是自己本人。妖魔鬼怪都是逆增上缘,如果你运用的好,他们都是来帮助你成就道业,也要感恩(来帮你消业障,成就你忍辱心),妖魔鬼怪也是六道凡夫,也要劝他们念佛,多做功德给他们回向,替他们消业障,不要和他们搞对立,否则,只能两败俱伤!

修行人一生志在了脱生死,因此事事要谦虚、要忍让,忍辱是成就的不二法门,将来有多大成就,就看自己有多大忍耐,特别是受冤枉,我们没有做这个恶事,人家来造谣生事,这种方式消业障消的最快,我们要知道,这一生虽然没有做这个恶事,他来毁谤或者来陷害,那是消我们过去世的业障,无量劫以前累积的业障,在这一生都能消除,是好事不是坏事,对于这些人一定要感恩,学会逆来顺受,不再怨天由人,账就会一笔勾销,如果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还怨天尤人,受果报的同时又造恶因,将来的苦报比现在还要严重。所以多灾多难对真正学佛人其实是好事(逆增上缘),是让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破除我们的贪爱心。

学佛的人,眼前吃亏,将来得大好处,吃亏是福,肯吃亏的人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不肯吃亏继续搞六道轮回,继续搞三恶道,所以肯吃亏的人有福,不肯吃亏的人是真吃亏了,对于善人,我们要多称赞别人善处(不好事一句不提),对于恶人,我们有尊敬没有赞叹(敬而远之),不要当着众人面前,讲别人过失,否则就是制造事端。

自己在个人受用上,只取所需就好,纵然有大福报,也不要过分享受,要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生活清苦一点,警觉的心会常常提起,如果一放逸、懈怠,过分享受,还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极乐世界就不想去了(退失道心),所以才说,富贵学道难,积财伤道,自古以来,修行人被顺境

淘汰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老实话,有时候顺境比逆境还要可怕,更容易让人堕落。真正有智慧的人,物质生活要降到最低标准,而是精神生活不断提升,与诸佛菩萨一样过高度智慧的生活,这才是一个觉悟之人。世间不觉悟的人恰恰相反,物质生活不断向上提升,过着奢侈豪华的日子,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整天歌舞生情,用这些东西来调剂,这些暂时的快乐其实就是在吸毒、打吗啡,如刀头舔蜜,后患无穷,瞬间刺激一下而已,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回头,必定会堕落。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天天看别人的过失,猜别人的过失,如果认为自己没错,都是别人错了,此人一生往生没指望了,肯定还是搞三途六道,所以要想进步,天天要改过,要想改过,天天要知过,知过就是佛家讲的开悟,我们为什么不开悟,就是自己有过失自己不知道,发现后能改过,就是修行,从心理上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在做事上修正我们的言语行为。

口为福祸之门,当着众人面说别人过失,就是自己最大的过失,最严重的过失;喜欢批评人,有意无意跟人家结了冤仇,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德行,破坏自己修持的功夫。对于别人的过失,说了对方肯接受肯改过,可以说(但只限于两个人,不能有第三者);如说了不肯改,就绝不可以说;说了之后对方不肯改,说的人犯罪过,是自己错了;说了对方肯改,结果自己没说,是自己错了;所以哪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一定要懂得观机;对于肯改过的修行人,你不帮他,是你对不起他,对于不肯改过,不肯修行,无恶不作之人,你要说他,他会跟你结冤仇,又何必惹这个麻烦!

因此对小根器人不要说大法,因为他听不懂,还容易误会,对大根器人不说小法,对大根器人说小法,对不起他,他不满意。

现在社会许多人心量很小,不能包容,专门看别人毛病,看不到自己毛病,有句谚语,说的非常有道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喜欢拨弄是非,就是“是非人”,是非人就是在制造社会动乱,就是破坏世界和平,天天都在增长业障。

中国古人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真的是心平气和,时时刻刻都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诲,这才是真正高人,要始终保持谦卑,一丝毫傲慢的念头都没有,即使大彻大悟,也要更谦卑,越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越谦虚,卑下(如果不谦卑,也不可能大彻大悟),

对于别人的错与对不要过分执著,别人对也好,不对也好,没有一样不好,但这里要注意,前提是没有重大的错误,小错没有关系,重大的错误一定要给他纠正,要防止,如果是小事,就不要管了,不要和他计较,时间一长,他自己会改过来,所以古时候,从政那些人物都很高明,对下属办事都不要看得太清楚,如果样样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没有人敢替你去办事,到那个时候,自己就变成孤家寡人了,很可怜,会累死你。

对于别人赞叹自己的话,很客气应酬几句,不要真生欢喜心,一赞叹就欢喜,得意洋洋,那就完了,修行就不及格,遇到善知识把自己狠狠的臭骂一顿,自己也很欢喜接受,若无其事,心里头一点痕迹都没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磨的干干净净,就成功了。

学佛修行要想真正有成就,必须把自己内心深处对一切人控制的念头放下,不能有,控制的念头是无明,是痴迷,不是好东西,占有的念头也不能有,控制是愚痴,占有就是贪爱,与别人搞对立就是嗔恨,什么是贪嗔痴?就是控制、占有和对立(讲到深处),存此三种心,就离不开三恶道!

佛家说的放下是心里放下,不是说事上放下,有很多人听话听错了,结果工作也放下了,两个月之后,没有钱,没有收入,搞的没有办法生活,这样就曲解经义了,所以放下是心里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还得要多帮助人(破法执,还旧债),一定要记住:帮助别人才是“真正放下”,因为帮助别人就是消除自己的业障,境界才能提升,帮助别人是放下自私自利的最好方式,是修行大乘法门,进一步成就自己道业。

利益别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作利益别人的事情,别人得的利益只有三分,自己得到的利益是七分,这个帐一定要算清楚,你才会欢喜去做,自己得到什么利益?是智慧,智慧开了,德相现前,相好现前,体质也变好,并不是财富和功名,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得自在,都生欢喜心,所以学佛越学越痛苦,就错了,应当越学越有智慧,越学越快乐才对。

放下并不是说整天呆在家里啥事情都不做,如果这么理解就是依文解义,把意思搞错了,整天在家啥事不做并不代表自己已经破除我执,不代表不受外境诱惑,又:过去与别人结的很多怨恨无法消除,不能清理旧业(法执破不掉),换句话说,此人依旧我、法二执坚固,不能逃脱分段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对于佛陀讲的道理根本不懂,曲解经义,最后还是一事无成,虚度此生。所以要想此生真正成就道业,在道理上必须深解,对于外面不可以不往来,不往来就不能消除误会。

放下的是自己,提起的是别人,把帮别人的事情也放下,就完全错了,只要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只要尽心尽力,做成功圆满,做不成功也圆满。但对修行人来讲标准不一样,前提要确保自己清净心,如果做这些事情对自己的清净心有染污,那我们就要退回来,就不能去做,这不是不慈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练到“八风吹不动”的时候才可以去做,因为心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个时候,你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否则就老老实实退回来学道理,深入经藏,深解义理,定力具足,再去做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是担心众生外缘过多,耽误学佛闻法开悟,最后一事无成,对于修行人来讲事缘最好不要太多,没用的事要注意多回避,因为时间紧迫,寿命有限,以学法开悟为主,道理学到手之后,再到生活工作中去实践、发挥,保证最后能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但可怕的是很多人搞了一辈子,最后也没能走在正确道路上,一定要有智慧辨别孰轻孰重(学道理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保证自己不会迷失方向)。

因此对于初学人来说,智慧比福德更重要,因为没有智慧,就不会修福,也没有能力看出哪些是福,哪些是祸(智慧就是抓紧时间把道理学通,破我执),对于开悟的老修行人来说(道理已经通达),福德要重于智慧,要多跟众生结法缘,有福报与众生共享,多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法执,把清净心的纯度再提升,向平等心挺进)。

现在世间有很多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轮回,他执著只有一世,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心目中,绝对没有来世,绝对没有轮回,这个想法就是佛家讲的邪定聚,换句话说,他此生必定造就很多罪业,前途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清楚,因果轮回这个事实绝对不是说:信了就有,不信就没有,信不信它都有,并不是你信不信的事情。

我们冷眼观察这个世间,现在虽然还都是人身,再过几年往哪里去,岂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一味固守自己的思想见解不放,就完了,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很可怕,如果还承认自己是个聪明人,决定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依靠佛经,经论是正知见,戒律是正行为, 所以不可以醉生梦死,每一天糊里糊涂过日子,没有目标,这不是办法,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现前社会,许许多多人堕落在贪嗔痴里面,自己完全不能觉察,因此有意无意都走入三恶道(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千万不可再随波逐流)。

在家人修行,手上不能没有钱,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成,但关键是,手上有钱,心上不能有钱(不要都用自己身上,否则就是我执坚固),这是高段功夫,心里面一丝毫执著都没有,一丝毫得失的念头都没有,得到财,不生欢喜心,财失掉了,也决定没有烦恼,得失心断掉了,就得大自在。

学佛之后,对父母应该更孝顺,照顾的更周到,对于父母造业,要用方法去感化,不能去批

评,虽然是事实,要分场合,他纵然做许多恶业也不可以说,要慢慢的启发他,要有长时间让他慢慢觉悟。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你的道业、学业、德行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就同样是孝养父母。

如果一个人真想尽孝道,希望父母来生也能得福,不堕恶道,一定要依法修行,自己争取此生成就道业(养父母之志),往生极乐世界,到那个程度,你才真正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亲人,自己过去九代亲属都沾光,即使堕到地狱,也会因你的成功而得到超拔,立即脱离苦难到天界享福,这才是真正的大孝,世间孝道都不是大孝,都是假的,到生死离别的时候,相互怨恨,谁也没有办法照顾谁。

所以会修行的人,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好的增上缘,念念成就智慧,成就德行,不会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界,处处都会生烦恼,劳累终身。

十五、修行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

学佛的人,原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原来怎么工作,还是怎么工作,形象上没有改变,但心理上改变了,看到欢喜的事情也可以笑笑,看到不欢喜的事情也可以发发脾气,但要注意,不是真动感情,外在表现还是七情五欲,但内心里却是清净无染,平等待人,阿赖耶识里不落印象,佛家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外在的随顺都是利益众生、引导初学的,心里不动真,而世间大多数人都是玩真的(真动情绪)。

学佛的人就像在戏台上唱戏一样,剧本编到哪里叫你哭,到时候你就得哭一下,编到哪个地方叫你笑,你就得笑一下,不是自己真的想哭想笑(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剧本上这样写的,到时候就得这么演,而且还要演得很逼真,其实自己很清楚,全是假的。(心里根本没当回事),可怜的是那些看戏的人,人家在台上表演,他在台下痛哭流涕(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执心重)。

所以觉悟的人和没有觉悟的人在一起,行为表现上虽然差不多,但内心状况皆然不同,一个是心里落印象(造轮回业),一个是心里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是破我执,随顺表演是转烦恼成智慧(破法执),既能和社会大众友好接触,又能历事练心,破我、法二执,成就道业;前者是造业向下堕落,后者是消业障向上提升,二者虽同做一事,果报却相差天渊。

十六、人生的目标、价值和意义

对于目前社会,最大的贡献,真正的善业,就是提倡伦理道德教育,发扬光大佛陀的教学,一旦做成功,无量无边的功德,即使做不成功,也决定抵得过你无量劫来所造的恶业,我们这一生中如果把人生的目标、价值、意义三桩事情疏忽了,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

人生真正的目标:抓紧时间学法觉悟,提升自己的灵性,解决生死大事!!(释迦牟尼佛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舍弃王位,出家行道,示现念佛成佛,在五浊恶世,修难信

之法,最后成无上正等正觉)

人生真正的价值:就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个价值是真实的。“帮助别人觉悟”才是人世间第一种功德,这个功德是可以带得走的,决定不落空,是真实功德。不会随我们的

身体死亡而消灭。世间一切物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聪明人要为带得去的而努

力,六道轮回里面天经地义的真理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必定有恶报(根

据个人福报薄厚,逐个酬答,谁都跑不掉)。

人生真正的意义:就是要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对一切众生没有丝毫怨恨的念头,如果还有冤家对头,就很糟糕,要有能力化敌为友!(化解怨恨就是消除业障,念佛虽是带业往生,

但越少越好;争取一生之内把所有的善缘和恶缘统统都转成法缘,最后都是修行

路上的同参道友,都是同学)

所以要懂得和别人结法缘,结法缘头一个条件就是笑面迎人,凡事要理智做事,不要玩情执,情执越重的人越辛苦,劳累终身,生生世世活在劳累之中,没有办法超越,第一个结法缘的应该是夫妻之间(前提是双方都认可),夫妻之间本是道义之交,不要搞成情缘所属关系,否则最后不是爱就是恨,很没意思,争取做到一路同行!

十七、布施与修福

布施分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的果报来生得大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布施钱财(外财)、布施劳力(内财)都是财布施,把道理介绍给别人,帮助别人觉悟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是让别人的身心得到安稳,如长期素食、不杀生是无畏布施,给穷苦人提供医药费等都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中,法布施为最,因为其他两种布施是救一时,法布施是救根本。

不是说穷人就不能修福,穷人往往修大福,布施不在乎钱多少,真诚心布施,功德就圆满,有钱人布施几万几十万比不上他的功德大,因为用心不同,有钱人大多都是傲慢心修福,得到的都是有漏福报(漏是烦恼),并不是功德,如果有钱人真心修福,确实是大功德。

对于不想出离六道轮回的众生(来生还想做人),要抓紧时间种善因,多修福报,在“因”上下功夫,不要等到经济总崩溃,到时候一大堆钞票全都变成废纸,结果想修福也修不成了(提示:福报能带走,钞票带不走),趁年轻,把福报积累的厚一些,在六道里,有福报到哪里都享福,福报就像我们世间美元一样,各国家通用。

对于此生想出离六道轮回的众生,一定要在“缘”上下功夫,多接触善知识,亲近明师(不是名师),抓住机会,把道理学透彻,心里有主宰,依法修行,绝不迷惑,齐破我、法二执,临终念佛求生净土(永生,再也没有生死了)。

十八、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世界上所有宗教教化众生的基础都是“仁慈博爱”,只是在最终目标上有差别(依众生根性)有些宗教徒可能会问:我们的信仰完全不相同,怎样能够和睦相处,其实不同的宗教就像我们一只手的五个手指,相互看好像是独立的,如果看得稍微远一点,深入到掌心,五个手指就全通了,原来是一家人,正是因为大家深入的不够(目光不够远),才会有这种疑惑,深入再深入,豁然贯通,是真实智慧,所以各个宗教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平等相待,绝不可以自赞毁他,否则自己破坏自己德行,造就罪业!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上帝有佛性,上帝可以作佛,耶稣有佛性,耶稣可以作佛,妖魔鬼怪有佛性,饿鬼畜生也有佛性,皆可作佛,觉悟之后,万法是一,大家共用一个真心,学到最后如果认为其他宗教与佛教是二,此人还是分别执著,没有入门。

佛教是教学,不管信仰什么宗教,都可以来学,不要求改变自己的宗教,只要来学就好,学的是智慧,智慧是通用的,没有界限(有界限都是凡夫自己搞出来的,圣人没有界限) 社会大众说我们搞迷信,我们也不能怪他,如果怪他,自己就错了,目前的宗教表现出来的形式确实是迷信,因为没有全心全力投入教学(很多寺庙道场都偏离主题,到最后都成了赚钱工具,本来很高尚的事情,结果被一些不懂道理的人搞的非常庸俗)。所以今天对于出家人最要紧的事情不是盖庙,而是应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弘法利生,拯救世间劫难要紧!!

宗教所讲的好处大多都在来生,目前社会一般人都重视现实,自己现在都得不到好处,提来生岂不是太渺茫了,想想还是算了,其实学佛的人此生就得好处,此生得的利益是花报,来生得的是果报(佛把此生的报答比喻成“花”,把来生的报答比喻成“果”,开什么花就得什么果)。

十九、六道以内众生的大致概况

六道轮回以内的众生共同特点就是不能破除“我执”,换句话说,都以为身体是自己(身见重),我执其实就是见思烦恼(前面已经讲过了),对外必然会引发十恶业。

十恶业其实就是身、口、意三业的展开,身业有:杀生、偷盗、邪淫;口业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有:贪、嗔、痴;此身口意三业中,最重的是意业(是根源,有意业驱动,才有身口造作),最容易犯的是口业(口为福祸之门),表现最粗重的是身业:杀心重堕鬼,盗心重堕妖,淫心重堕魔;又:杀能违慈,盗能负债,淫能障定;妄语是说谎话、说大话;两舌是挑拨离间,制造事端;恶口是说粗话、骂人;绮语是花言巧语;贪是贪婪不止;嗔是嗔恨嫉妒;痴是颠倒愚痴;此十恶业的反面就是十善业。

依十善业和十恶业把六道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上品十善为天道;中品十善为人道,下品十善为阿修罗道;轻度十恶业为畜生;中度十恶业为饿鬼;重度十恶业为地狱;(阿修罗译为“非天”,有天福,没天德,福报大,也居住天界;但德行差,故相貌丑陋;傲慢心修大福报即得此果)

先看下面经文:

楞严经: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此段经文摘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八卷,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的一段话,其实都是给我们后人讲的。

众生生时根据前世所造善恶业而投生,死时则依此生肆意造作而受报。欲界众生,以煖气识三(肉身+灵性),连持为命;临命终时,前七识已停止作业,而第八识尚未离体,名未舍煖触;第八识离体,煖相自尽(神识离体),寿命亦终;今临终未终,中阴身未形成之际,一生所作善恶,随其情想轻重(情是情执;想是理智),俱时顿现;生时顺习作业(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死时恶境现前,又:人之将死,以生为顺,而欲求之(生前有修行,希望赶紧走);以死为逆,而欲避之(生前不信因果,临终怕死)。

纯想即飞(纯是理智),必生天上;若纯想心中,兼修福慧(慧是清净心,福是慈悲心);除修十善外,兼修布施、忍辱、精进、禅定,听闻读诵大乘经典,发愿往生十方佛土,曰净愿,此类纯想众生(心地清净,私心已断),因兼修福慧,及发净愿,临终之时,自然心开(突破六道时空),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其所愿而得往生,愿生西方者,即随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若发愿往生东方者,即随愿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见药师如来;若愿生知足天者,跟随弥勒菩萨(下一任候补佛,也是贤劫第五尊佛),即随其愿力往生兜率陀天(但不是普通天人,依旧是佛净土)。

若想中杂情(参杂私心),为善不纯,则轻举非远,九想一情为飞仙(理智和情执的比例划分,清净心不纯,有一分私心),八情二想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为地行罗刹,此等兼修福慧,故能飞腾游行四天下而无障碍(四天下就是佛经上讲的四大部州,我们今天的地球属于南瞻部洲),飞仙就是天人,根据清净心的等级,上升到欲界天或色界天(天人、鬼王和我们不在一个时空,我们肉眼看不到,有禅定的修行人能见到)。

若禅智胜于杀业(禅智是清净心等级),为大力鬼王,统领一切鬼神,宫殿楼阁,享用自在,理智与杀业相等,是飞行夜叉,译云疾驰鬼,势力次于鬼王,为鬼帅之类,若理智劣于杀业,神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