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生物体色的秘密_

揭开生物体色的秘密_
揭开生物体色的秘密_

中国商报/2003年/01月/28日/

揭开生物体色的秘密

如果将透明也算在内的话,那么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颜色。事实上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具体的物质都是有颜色的。但是生物的颜色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它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产物或者方式之一。生物的种类或性别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同的颜色,有的色彩单调而乏味,有的色彩多样而动人。

如何给恐龙定色

图画、电影中的恐龙都是色彩斑斓、栩栩如生,那么科学家们是怎样确定这些遥远古代的动物的颜色的?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这些中生代的爬行动物是什么颜色,就算人们能够找到一个包括皮肤在内的完整的恐龙化石,它的颜色至少在数百万年以前也会褪尽。因此所有关于恐龙颜色的确定都是建立在科学根据的猜想上。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但人们还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从恐龙的分类位置上去考虑,借鉴与之近似的现生动物,比如现生爬行动物,但研究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恐龙极有可能是温血动物,所以也会参考现生的哺乳动物。从前,一些长于绘画的古生物学者或有着丰富古生物知识的画家们比较倾向于将恐龙表面颜色复原成较一致的颜色,如多为绿色、蓝灰色、褐色,这些人们多借鉴现生大型的爬行动物,如鳄。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恐龙的颜色有可能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些现生小型的爬行动物,发现它们中的多数有较为丰富的色彩,许多会有条纹、斑点等纹饰,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在生态复原画中,恐龙的色彩也逐渐地丰富起来。

二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去考虑。人们在研究地球上一些脊椎动物的颜色时发现了色彩与环境的关系,除了伪装与拟态在很多种动物那儿有较明显的表现外,更多的是与环境的协调。如生活在东南亚一带的蛇有很多种类带上绿色,或者与树干的颜色近似,而生活在沙漠附近的蛇则与砂子的颜色非常接近。古生物学者在研究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一定会去研究这些远古动物的生态环境,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结合现生动物的色彩特点去复原恐龙的表面颜色。

三是考虑动物色彩的性别差异。在现生的爬行动物中,部分雌雄的色彩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如一种带项圈的蜥蜴,雄性的色彩要比雌性的鲜艳得多,这与求偶有关,一方面通过艳丽的色彩来吸引异性,另一方面对同类其他的雄性来说能起到一种警告作用。人们研究恐龙时也发现某种恐龙的雌雄在生理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如副龙栉龙,雄性的头冠骨要高大得多,因此它们在生存着的那个时代存在着外表颜色的差异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当然,恐龙究竟是什么颜色、有什么纹饰,永远是个谜。

适者生存的进化的颜色

生物色分为化学色和物理色。化学色一般称之为色素,如菜叶的绿色来自其体内的叶绿素,胡萝卜的红色则来自其体内的胡萝卜素,植物方面重要的色素还有一些醌类色素和黄酮类色素。再如多种动物的肉冠和舌头的红色来自其体内的血红素,动物方面这类重要的色素还有大名鼎鼎的黑色素、嘌呤色素或由从植物那里转移过来的植物色素。

物理色是一种光学效果,它和色素着色是没有关系的。这和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绚丽的光彩的原理是一样的。在生物体表,那些细微的层次或颗粒使光线发生反射或散射,从而产生出连续的色谱带光色出来。如乌鸦身上的金属光泽、闪蝶翅膀奇异的颜色、鸽子颈部变化着的蓝绿色等。

在环境中,体表颜色和纹饰能与环境混合在一起的通常更容易存活下来,这类生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昆虫,它们的数量多,往往是鸟类等其他食虫类动物的捕食对象。如果其体色能与枝叶、树皮、草、石子甚至是鸟粪等相近,那么它们被捕猎者发现的机会就越少。如在盛夏,草地上的蝗虫通常为绿色,而在较短的草地上,许多蝗虫则与泥土的颜色非常接近。在这一过程中,捕食者也会通过一些后天的学习来识别一些昆虫的隐蔽色,那些辨别能力越强的捕食者获得生存的机会就越大,这样经过若干世代,那些趋于变异和分化的昆虫中有更好隐蔽色的一些则得以继续繁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共同进化的一个有意义的模式。

眼斑是生物中一大类隐蔽纹饰,如某些鳞翅目的昆虫和海洋中的某些鱼类,在它们的翅上或身体靠后的一些部位往往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眼睛一样的大斑纹,这种斑纹可以吓退一部分捕食者,一部分可以转移捕食者的视线,从而让后者的捕食落空。当一只小鸟靠近蝴蝶而蝴蝶突然打开翅膀时,眼斑可以使小鸟在短时间内产生恐惧而逃遁。而另一些胆大的鸟类虽然不惧怕这种惊吓,但往往首先会去攻击眼斑。有意思的是,这种带转移目标的眼斑通常不会很大,但它却可以使蝴蝶或鱼的重要部位逃过攻击。

另有一类生物并不具有很强的隐蔽色,相反却是十分鲜艳的颜色。这种颜色不仅不会因过分暴露自己而产生危害,相反会让一些捕食者对其望而生畏。这个主要基于如下事实,捕食鲜艳色动物的捕猎者通常是依靠视觉来完成获得食物的过程的,一般会是一些鸟类或哺乳类等较高等的动物,这些较高等的动物多会在狩猎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当一只鸟捕食一只有醒目鲜红色斑点的蝽蟓时,后者强烈的臭分泌的恶臭会弄得小鸟痛苦不堪,小鸟通常会找一个地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去缓解这种痛苦,当然它们也记取了这一次教训,下一次当它再次遇到同样的蝽蟓时恐怕宁可饿死也不会去碰那个可恶的家伙。这样通过同类中较少的牺牲就赢得了大部分同类的生存机会。这方面最有名的就是生活在中南美一带的箭毒蛙和世界性分布的黄蜂。当然也有些冒充者,它们也会通过这种模仿来的色彩去吓唬它们的天敌,而模仿者一定是生活在有 正版 种区域内的物种。

变色的进化机制

通过短时间内改变颜色来适应环境是某些动物的一种很特殊的适应方式,这方面大家知道得最多的就是变色龙和一些海生软体动物。

软件类通过肌纤维的收缩使色素细胞拉开,动物体颜色随即加深,反之就会变浅。在紧急情况下或环境条件的改变甚至是动物自身情绪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体色的改变,乌贼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这一种过程。

爬行动物的变色机制不像软体类那样由肌纤维控制,而是当黑色素细胞周围的突起向外做扩散运动时,动物体色就会加深;当黑色素集中起来时,动物体色就会变浅。爬行动物色素细胞的调节很复杂,有些是受内分泌系统的控制,如安乐蜥;而变色龙则是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变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同一个体不同发育阶段上有颜色的差异,白头鹎头上那个著名的白色大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白,而八哥等鸟类的眼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红。某些动物在不同的时间段体色会交替变化,如招潮蟹白天深夜晚浅,雷鸟和雪兔在夏季与冬季会使人们错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色来强迫一些动物改变自己的体色,如同一种金鱼,一组放在透明鱼缸

内,另一组放在有墨绿釉内壁的瓦缸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后者的颜色要深出很多,事实上人们会将自己的珍贵鱼在参展前置于较暗的环境中放上一段时间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调好你的“食物钟”》阅读附答案

《调好你的“食物钟”》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都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我们到了一定时间就会饿,就会想吃东西,其实就是食物钟在提醒我们该吃东西了;而吃饱了,食物钟又会提醒我们,你该停止吃东西了!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近日,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论文指出,人体有一种叫做PKCy的基因,这种基因可以协助调控食物钟。PKCy基因是怎么调节食物钟的呢?原来,人体内有一种生物钟蛋白BMALl,PKCy基因可以结合BMALl使其结构更稳定,然后共同结合在该蛋白上,促进周期基因和隐色素基因的节律性转录,由此调节人体内的食物钟,进而管理人们吃饭的时间。 ④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哪些饮食习惯会造成食物钟紊乱呢?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⑤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其实,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但还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广州、上海和北京三地区城市居民早餐行为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发现,这三地区的居民早餐就餐率在74.8﹪——90.5﹪之间,35 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不吃早餐的人数较多。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⑥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它通常只在短期内会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而从长期来看,节食减肥会很快反弹甚至使人更胖,这个可能与食物钟紊乱有关系,节食造成饮食紊乱,很多人就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她们的食量,导致体重减轻后食量反而增加,更容易发胖。 ⑦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每到节假日,亲朋好友总会聚餐,节假日里大吃大喝是难免的。但研究发现,节假日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亲朋好友聚餐时尽量多一些感情的交流,而不是只顾着多吃一些美食。

人体生物节律

人体生物节律 人体生物节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 因此,也称之为人体生物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 或智力一时很好,一时又很环,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 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 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 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目录 发现 周期 1. 周期日 2. 高潮期 3. 临界日 4. 低潮期 因素 意义 测算

1. 公式 2. 说明 3. 代入公式 区别 调整 生产 利用 1. 如何合理应用生物节律 2. 工作学习的应用 3. 体育训练的应用 4. 婚姻家庭的应用 5. 医学的应用 展开 发现 周期 1. 周期日 2. 高潮期 3. 临界日 4. 低潮期 因素 意义 测算 1. 公式 2. 说明

3. 代入公式 区别 调整 生产 利用 1. 如何合理应用生物节律 2. 工作学习的应用 3. 体育训练的应用 4. 婚姻家庭的应用 5. 医学的应用 展开 简介 人体生物节律一词,代表人体内的生理——生物循环。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循环。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 23天,情绪循环周期为28天,智力循环周期为33天。这三个近似月周期的循环,统称为生物节律,在每一周期内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和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这些循环从人出生的那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期循环变化,首先进入高潮期,然后经过临界日变换为低潮期,按正弦曲线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变化,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当这些循环处于高潮期,人们的行为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当循环处于低潮期,体力衰减,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反应迟钝,智力抑制,工作效率低。特别是临界期,体内生理变化剧烈,各器官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发生错误行为。 编辑本段发现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1、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1、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2.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认真地学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致地观察不同的细胞切片。 科学知识 1.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揭示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第一课时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学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准备】 1.教师:显微镜和课件; 2.学生用:洋葱、镊子、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或者教师为每组准备好切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课件出示胡克老式显微镜),惊奇的发现软木切片中存在着一个一个“格子”(课件出示软木已死细胞图)。由此,人类发现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揭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显微镜的世界去探个究竟! 二、新授: ㈠、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 ㈡、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的使用它呢?

【讲解演示: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步骤 (这一部分可直接出示教师制好的切片简单讲解,也可以讲解后由学生制作,根据教情学情自定。)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首先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步骤如下: ①.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 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⑤.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3、教师检查组长完成情况后,各组分组在组长指导下按照操作步骤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理回顾 组织同学们整理实验桌,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总结评价各组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是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几种不同生物的装片,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准确记录不同生物中细胞的结构特点,继续训练学生使用显

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阅读答案

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阅读答案 你想节省时间有效率的学习吗?那就请你无论如何不要拧乱自已身上的“钟”! ①每天黎明,小鸟就唱起婉转的歌,随着日落,歌声又消失:②小小的蜘蛛则是在午夜以后才开始织网,到清晨四点停止工作。③在它们的体内似乎有着极其精确的“钟”。④“生物钟”这个谜是现代生物学中最诱人的一个课题。⑤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儿却呆不住了,猫头鹰也开始觅食;⑥你倘若观察一下大自然,就能发现一切是安排得那么井井有条。 人身上有没有“生物钟”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并受人的意识支配。每分钟心跳大约70次,呼吸20次。人的体温在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夜晚,大脑皮层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你如果马上上床睡觉,很快便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不用人叫,也会准时醒来。可是你如果强打精神,还在灯下拼命做数理化习题,就会给大脑皮层带来很大负担。长此以往,不仅降低学习效率,而更重要的是拧乱了身上的“钟”,还会导致大脑皮层病理性变化,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官能症。再如,吃饭也是受“生物钟”的控制。有些人以为自己身体好,迟吃早吃没关系,不按时吃饭,岂不如,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身上的“生物钟”已把消化液准备好了,并对胃肠壁的细胞起了刺激作用。长期不正常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会得胃病。 据科学家研究认为,“生物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就某种意义来说,是生物体内化学和物理变化的结果。但“生物钟”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至今还是一个未揭开的谜。你如果有志去揭开它,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需要强壮的体魄,所以,你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1、这篇说明文,从语言风格上看属于________说明文。 2、文章第二段语序已经被打乱,请将它重新排序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顺序。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例如,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并受人的意识支配 每分钟心跳大约70次,呼吸20次 5、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从选例上看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6、本文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指出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人身上有没有“生物钟”呢?回答是肯定的。 每天黎明,小鸟就唱起婉转的歌。 参考答案: 1、文艺性 2、 3、逻辑 4、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5、特点是从正反两方面来举例其作用:使读者清楚认识人身上有“生物钟”不可拧乱 6、设问拟人

2018年生物高考试题研究(全国卷三)

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Ⅲ试题研究 李琪仙 一、试题总体评价: 今年高考生物试题题型与往年相同,包括6道选择题(36分)、4道非选择题(39分)和2道二选一非选择题(15分),共计90分,其中必修一的分值比重增大,非选择题中往年常考的必修三生命活动的调节替换成第30题考查蛋白质相关的知识点,选修一考查前两个专题,第2、3小问跟必修一细胞呼吸内容紧密相关。整套试题总体难度不大,典型特点是突出考查核心基础知识,体现《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着重考查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二、试题分析: 1、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Ⅲ双向细目表

2、试题的解析、考点: (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解析】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A错误;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即卡尔文循环),B错误;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C错误;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中科院邹承鲁团队在1965 年完成(必修一目录后面的科学家访谈—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D正确。 【考点】此题可用排除法做,前三个选项考查生物教材必修一光合作用、必修二遗传规律、DNA是遗传物质中的经典实验的实验者。D选项选取我国杰出生命科学技术成果为素材进行设计,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加强学生为祖国发展拼搏的社会责任感。2.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解析】A.如高等植物、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中相关的细胞器都有: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B.生物膜系统结构的5种组成元素。B正确; C.细胞膜的第3个功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第2种方式(直接交流)。C正确; D.细胞分化的特点具有不可逆性。D正确 【考点】此题考查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是细胞相关的核心基础知识。 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解析】此题考查必修三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神经细胞内外K+和Na+分布不均匀,K+内高Na+外高,D正确 4.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教案1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2、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认真地学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致地观察不同的细胞切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三、教学难点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揭示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洋葱、镊子、小刀、滴管、碘酒。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新课讲解: ㈠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

㈡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的使用它呢? 讲解演示: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步骤 (这一部分可直接出示教师制好的切片简单讲解,也可以讲解后由学生制作,根据教情学情自定。)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首先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步骤如下: ①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 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⑤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3、教师检查组长完成情况后,各组分组在组长指导下按照操作步骤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整理回顾 组织同学们整理实验桌,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总结评价各组情况。

时间去哪儿了-阅读理解和答案

时间去哪儿了 副标题 题号一总分 得分 1.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 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 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 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 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和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 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 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体力智力情绪规律_1

---------------------------------------------------------------最新资料推荐------------------------------------------------------ 体力智力情绪规律 揭开人体生物节律的秘密体力、情绪和智力盛衰的规律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 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因此,也称之为人体生物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一时很好,一时又很环,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人体生物节律一词,代表人体内的生理生物循环。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循环。 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 23 天,情绪循环周期为 28 天,智力循环周期为 33 天。 这三个近似月周期的循环,统称为生物节律,在每一周期内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和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这些循环从人出生的那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期循环变化,首先进入高潮期,然后经过临界日变换为低潮期,按正弦曲线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变化,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 1 / 13

当这些循环处于高潮期,人们的行为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当循环处于低潮期,体力衰减,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反应迟钝,智力抑制,工作效率低。 特别是临界期,体内生理变化剧烈,各器官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发生错误行为。 历史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 23 天、情绪周期是 28天。 此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许多大、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智力周期是 33 天。 在 1937 年。 国际上召开了首届生物节律会议。 到了 1960 年,在美国召开了专门讨论生物节律的国际会议,生物节律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式问世。 1981 年,《科学画报》杂志刊登《揭开生物节奏的秘密》的文章( 1981 年 2 月号) 、将奇妙的生物节律介绍给国内读者,引起大家很大兴趣。 以后,中国不少地方和部门也开展了生物节律的应用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曾发文件肯定生物节律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周期二十世纪初,德国医生弗利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斯波达通过长期观察,揭开了其人体生物节律周期表中的奥秘。 原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 23 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期以及 28 天

人生的极昼7年级阅读附答案完整篇.doc

人生的极昼七年级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 读及答案- 1.文章开头设置选择题,并说“相信很少有人选择极昼”,其作用是什么?(2分) 2.“在南极,遭受雪崩和意外伤害的人数,远没有被极昼造成伤害的人员多”,极昼会给人造成哪些伤害?(3分)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为了度过极昼期,考察人员做过很多尝试,包括加厚帐篷,增强帐篷内的阴暗度, 甚至实验过在冰川和积雪下穴居等,但结果都不理想。 4.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丰富的含义?(3分) 参考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极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每点1分。) 2.生物钟彻底紊乱;困顿,疲倦;睡不着;让人精神焦虑(烦躁、疯狂);让人神经系统紊乱。(3分,答出第一点给1分,其它几点每点0.5分。) 3.写出了南极科考人员对黑暗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2分) 4.生命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会有逆境,我们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坦然面对,遭遇逆境不垂头丧气,遇事顺利不忘乎所以。(3分,意思符合即可。)

返回查字典首页 人生的极昼七年级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 读及答案- 1.文章开头设置选择题,并说“相信很少有人选择极昼”,其作用是什么?(2分) 2.“在南极,遭受雪崩和意外伤害的人数,远没有被极昼造成伤害的人员多”,极昼会给人造成哪些伤害?(3分)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为了度过极昼期,考察人员做过很多尝试,包括加厚帐篷,增强帐篷内的阴暗度, 甚至实验过在冰川和积雪下穴居等,但结果都不理想。 4.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丰富的含义?(3分) 参考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极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每点1分。) 2.生物钟彻底紊乱;困顿,疲倦;睡不着;让人精神焦虑

人体生物三节律

人体生物三节律 一、生物节律的发现 人们早就发现,一个人有时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情绪高潮、才思敏捷、记忆力强,有时却浑身困乏、情绪消沉、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十世纪初,德国医生弗利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斯波达通过长期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期以及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期。以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成绩后,发现以33天为周期的智力强弱周期。 他们的发现揭开了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的秘密。后来,人们把这三位科学家发现的三个生物节奏总结为“人体生物三节律”,因为这三个节律象钟表一样循环往复,又被人们称作“人体生物钟”,外国人叫做“PSI周期”。注:PSI是英文Physical (体力)、Sensitive(情绪)、Intellectual(智力)的缩写。 二、认识人体生物节律 体力生物钟一周期是23天,它影响着人们的体力状况,包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肌肉收缩能力,身体各部份的协调工作能力、动作速度、生理变化适应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身体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情绪钟一周期是28天,它影响着人们的创造力,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情感与精神及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等。 智力钟一周期是33天,它影响着人们的记忆力、敏捷性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 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从出生日算开始,都呈正弦曲线变化。 人体生物钟从0开始,进入高潮期,经过1/4周期时为高峰日,高峰日前后2-3天为“最高峰区”。高峰日后开始向低潮期过渡,到达1/2周期时,正是高潮期向低潮期过渡交替的日子,称为“下降临界日”。此后便进入低潮期,到达3/4周期时为低谷日,低谷日前后2-3天为“最低潮区”。低谷日过后开始上升,向高潮期过渡,到达整周期(0周期)时,称为“上升临界日”,生物钟完成一个周期的运行,进入另一个周期运行。临界日前后1-2天称为临界期(“危险期”)。 三、高潮期和低潮期 1、周期日——周期日是每个周期的开始日,为期一天。周期日时,人体正处在转换之中,新思想、新行动易在此时产生。虽思维活跃,但辨别力差,身心起伏不定,盲目易动。 2、高潮期——高潮期是能量释放阶段。在体力高潮期,人的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在情绪高潮期,人的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在智力高潮期,人的头脑灵敏记忆力强。 3、低潮期——低潮期是能量蓄积补充阶段。在体力低潮期,则疲劳乏力、无精打采;在情绪低潮期,人总是心情烦燥、情绪低落;在智力低潮期,则迟钝健忘、理解力差。 四、临界日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教材内容 五年级下册科学36-4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过程与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习惯。 材料准备 显微镜和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由此,人类发现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揭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显微镜的世界去探个究竟! 二、新授: (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二)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的使用它呢?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使用方法。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三)观察生物切片,建立较完整的细胞概念: 1、明确观察活动纪律:以小组为单位,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静心观察、认真绘图;正确使用仪器,不得损坏仪器。 2、观察切片(教师密切观察各组活动情况) (1)检查显微镜的安放,完成对光、上片、调焦活动(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组织学生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 (2)展示、交流 3、更多的生物细胞 (1)讲解常见细胞的作用,(<1>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神经元的

生物钟阅读与答案

生物钟阅读与答案 生物钟 什么是人体生物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等的变化,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它根据大脑的指令,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科学家们只知道生物钟可以控制人类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体温等多种生理行为,但对生物钟的组成和其通过什么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不能搞清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细胞》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物钟通过在细胞内部制造蛋白而控制着负责不同功能的基因发挥各自的作用。它的这一系列活动促使着人们感觉饥饿、享受睡眠、改变体温等。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钟非常熟练的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

体力智力情绪规律

揭开人体生物节律的秘密——体力、情绪和 智力盛衰的规律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因此,也称之为人体生物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一时很好,一时又很环,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人体生物节律一词,代表人体内的生理——生物循环。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循环。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 23天,情绪循环周期为28天,智力循环周期为33天。这三个近似月周期的循环,统称为生物节律,在每一周期内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和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这些循环从人出生的那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期循环变化,首先进入高潮期,然后经过临界日变换为低潮期,按正弦曲线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变化,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当这些循环处于高潮期,人们的行为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当循环处于低潮期,体力衰减,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反应迟钝,智力抑制,工作效率低。特

别是临界期,体内生理变化剧烈,各器官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发生错误行为。 历史 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此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许多大、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智力周期是33天。在1937年。国际上召开了首届生物节律会议。到了1960年,在美国召开了专门讨论生物节律的国际会议,生物节律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式问世。1981年,《科学画报》杂志刊登《揭开生物节奏的秘密》的文章(1981年2月号)、将奇妙的生物节律介绍给国内读者,引起大家很大兴趣。以后,中国不少地方和部门也开展了生物节律的应用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曾发文件肯定生物节律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周期 二十世纪初,德国医生弗利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斯波达通过长期观察,揭开了其人体生物节律周期表中的奥秘。原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期以及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期。以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成绩后,发现人类智力的波动周期为33天。这些就是人体的生物节律!

高一生物-必修一-人教版全套教案 新颖 完整 教学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时间去哪儿了阅读答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设计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 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晨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 长白山 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 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 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棉裤。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 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 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小虎,因为一将小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好得了,还养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