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试论当前我国散文的发展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毕业论文)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便异常繁荣火爆起来,散文作家队伍的组成也纷繁多样,似乎包揽了现今社会的各行各业。这自然是经济腾飞,文化发达的好现象。但散文作家完全自由的写作内容又往往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今天我主要谈谈当前全国散文的基本走向。“走向”这个词值得我们推敲一下,什么是“走向”?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第二版,1543页)的解释:“走向”就是“向某个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说,当前全国散文向哪些方向发展。要弄清楚它们向哪些方向发展,那我们首先要考察当代文坛上散文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散文界和评论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如何?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影响如何?它们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读者大众尤其是文学评论家对他们的看法、评价如何?他们提供了哪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文本和文学价值?

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研究他们是为了借鉴,是为了借法,是为了使我们的写作得到启发和提高,那我们应该如何取法呢?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当代散文处于什么状态?

第一种状态: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共存、相互激动。

当代散文经过八十年代众多散文作家和散文作者的努力和实践、推动和变革,终于换来了九十年代散文的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并存、相互激动的局面。多元共生表现在“大散文”的提出,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的出现,

新生代散文(或新潮散文)的逸出,女性散文的发展及“小女人散文”的提出,以及通俗散文的大面积播种等方面。纵深发展是指九十年代的散文在八十年代打破单一的抒情言志的“形散神不散”的基础上,向文化、哲学、历史、思辩、人类心理深层意识等领域纵深发掘。当此之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素质的提高,读者大众的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专门化的散文杂志创办比过去增多,全国数以千计的报纸副刊和泛散文化杂志的大量需求,使雅、俗散文各自蓬蓬勃勃地生存和发展着。同时雅、俗散文在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颇有取长补短和相互借鉴之势,两者相互影响着,相互激动着,共同构成这一片散文天地的生态;高雅散文努力使自己更接近艺术,更接近真理;通俗散文努力使自己更贴近读者,更贴近生活,两者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使自己的艺术性和读者的接受性得到更和谐的统一。这是当前散文的第一种状态。

第二种状态: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

大家知道,创造性的艺术一旦出现之后,必被人重复。艺术道路一旦被开辟出来后,跟着走的人肯定很多。正因为如此,那条艺术道路则越走越宽。余秋雨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文化苦旅》拓宽了散文创作的领域之后,全国许多二、三流的散文作家(姑且称之为“家”吧)或模仿,或因袭,或重复,不一而足,这种风气目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写作者来说,遮蔽在大师的阴影之下写作,真是一种不幸!不幸的是,许多作者连这种耻辱感也没有了,自己放纵自己的惰性,以一点点皮毛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向艺术的艰难开脱自己的责任,甘愿为艺术的寄生虫。当前全国数千种报纸杂志,大量的散文作品质量平庸、短小局促、小家子气,缺乏深刻的思想,艺术性

不高,没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每日都大批量地生产出来,精品比例少,传世之作更少。即使专业化的散文杂志,你打开一本来看一看,实在看不出有几篇可让人耳目一新,目光为之一亮。许多人跟在大师后面重复,学大师的文章,这是人之常情,关键是看你拾人牙慧、袭人皮毛,还是别开一条生路?关键是你到底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生路来,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这个时代深刻的散文如巴金的《随想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自成一家的贾平凹的散文,追求“清洁的精神”的张承志的散文,沉浑雄厚的周涛的散文,揭示人生困境的史铁生的散文,在这个时代他们标示了他们的高度。可是当今文坛上,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天才与小丑不分,各种人物热闹非凡,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但是我们又要看到,许多默默潜心于艺术创新的人大有人在,老中青都有,这就是散文变革的力量和希望。即使他们暂时还不广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的努力有一天总会有所回报的。总而言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种状态: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

第三种状态: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

这是有创造力的作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在当前中国散文界,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最明显、成绩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依我看就是贾平凹。其次是张承志和周涛。他们这三个人是有根据地的,目光是开阔的,试验也是富有成效的。但张、周两人在有根据地这方面要比贾平凹差一些。张、周两人的散文是阳性,雄浑大气,虎虎生风;而贾平凹的散文是阴性,锦里藏针,虚实相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贾平凹出版有散文大系三卷,还有后来的散文集(比如《坐佛》),他的形象和笔法、文风和道理,愈来愈呈现

开放的体系,读者读完了他全部的散文集就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贾平凹,一个有血有肉、有魂有魄、有思想、有痛苦、有苦恼、有无奈、有反抗的贾平凹。文学的最高境界他达到了,读者也记住了他,评论家和作家同行也躲不过这样的山。

第四种状态就是:注重理性,观照文化和历史,观照生命和人类,揭示被遮蔽的历史文化,呈现内在的人性和神性。

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有余秋雨、李辉、周国平、史铁生等人。现在影响最大的就是余秋雨,他不仅以其丰富的学识开文化散文的风气之先,而且探究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的主题,影响了全国散文界。其中他们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余秋雨、李辉等人为代表,以揭示历史文化的某些主题和某些历史人物的精神特征为写作特色,他们写得比较深厚和深透,观照文化和命运独到深刻。一类是以周国平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执著于对理性(或哲学)、人性的观照和剖析,对理性和神性的追寻和思辩,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从理性入手到理性结束。一类是以史铁生等人为代表,揭示人生的惨淡、生命的困境、命运的无常和对自然的呼应。能够达到这些高度和境界的作家,在全国有多少,我不好具体地说,因为我并不想公开我所有的秘密,况且我也不是一个专门从事评论的、好像什么都掌握在手的评论家,在这里我只是概括地谈一谈。

我们概括性地谈了谈这四种状态。明确了这四种状态,我们就对当前的中国散文有一个总体、高度的把握,它的走向也就容易认识多了。下面我们就概括地谈谈到当代文坛上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及其影响。

二、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和影响

目前全国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有这么几种,代表性作家如下(其作品略):

1、大散文:倡导者贾平凹,代表性作家:余秋雨、贾平凹、张承志、周涛、史铁生等。

2、文化散文:开拓者余秋雨,代表性作家:余秋雨、李辉、王充闾等。

3、学者散文(或思辩散文):余秋雨、周国平、李辉、张承志、谢冕、李洁非等。

4、老生代散文: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

5、新生代散文(或探索散文,或新潮散文):斯妤、于坚、苇岸、王开林、原野、李洁非等。

6、女性散文:杨绛、马丽华、斯妤、唐敏、王安忆、王英琦、林染、韩小蕙、楚楚、叶梦、苏叶等。(附带提提“小女人散文”)

7、通俗散文(或大众散文):作者是人民大众,平民百姓,或者达官贵人,等等,遍地都是。代表性的作家谁也说不出,只能是“无”。

影响:

〈1〉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争议较多,备受关注。

〈2〉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大手笔,备受好评,走红,很有争议。

〈3〉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

〈4〉深入文坛,广泛影响,高品位。

〈5〉蓬勃发展,大有前途,富有活力,富有探索性。

〈6〉影响不一。(我原来对她们关注不够,此处只能一言以蔽之)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目前全国散文的主要走向

几种散文的主要走向:

1、大散文走向——开放化,壮大化(壮大自己的艺术和精神)

首先说大散文。“大散文”的观念是贾平凹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走向大散文》一文中说:“新时期文学以后,诗歌界小说界发生了许多革命,唯散文界进度缓慢,虽然普遍的摈弃了杨朔模式,但又写得内容琐碎,文笔靡弱,典型的例子是处处可看到‘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等等的篇什,……”然后他分析了这种散文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散文界本身的原因和散文作者的原因,便宣告:

“正是面对于散文的这种局面,我们提出大散文概念……,我们的粗略想法是:①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②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让历史进来。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辩。③发动和扩大写作队伍,视散文为一切文章,以不包专写散文的人和不从事写作的人来写,以野莽生动力,来冲击散文的篱笆,影响其日渐靡弱之风。”

这就是贾平凹在1992年最初提倡的“大散文”观念。它一出来即得到散文界、评论界热烈的呼应和探讨,但也有不少质疑和批评。尤其是一些文学评论家对他创办的《美文》发刊词提出的“还原到散文的本来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混同于“大散文”和“美文”进行批评。如北师大的文学评论家刘锡庆先生就批评说:“‘大

散文’,实在想不出它有什么新意。这提法本身就是很陈旧的。古代‘非韵非骈即散文’就是十足的‘大散文’,现代叙事、议论、抒情三位一体也是相当宽泛的‘大散文’。”“散文过宽过大,难以进行审美规范,是散文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独立文体)的重要原因。这是散文发展迟缓的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现在重新鼓吹‘大散文’,既无视除‘诗’外,作为一切文学‘母体’的散文在自然‘演进’中不断分化,净化的发展规律(小说、戏剧、新闻、评论、报告文学、杂文等皆相继独立,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又悖离不同‘审美特质’的不同‘文体’不宜混同。混同‘异质’文体只能增添混乱,延缓其健康发展的文体界划科学,是向后看,开倒车,是不足取,不足法的。”(见《当代散文:更新观念,净化文体》,《散文选刊》94年第3期)

刘先生的视点和贾平凹的视点有所不同,贾平凹的主要视点在于文章的内涵和写作范围,刘先生的视点主要在于“文体”,所以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两者是有区别的。刘反对大散文,主要是从文体的划分来说;贾提倡大散文,主要从散文形式的广泛和内涵的真情、博大来说的。我们要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争议是好事,没争议连个声都没有就消亡了,那是彻底的自行的无效。但凡一件事,一个人,有争议正表明着它/他起着作用,否则便无人理会了——人们连理都懒得理,那就是一种荒漠状态,既不知有没有人赞成,也不知有没有人反对。

虽然招来一些批评,但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念和改革呼吁,得到了很多作家和评论家的认同。举例说,著名散文评论家林非先生也一定程度赞同“大散文”观念;余秋雨也曾肯定“大散文”有利于推动现代散文的进

步。评论家辛宪锡先生在贾平凹主张之后就紧接着赞同和呼吁,并提出:“大散文的大,不能仅仅理解为篇幅大,而主要指:题材的背景大、内容的容量大、着眼的角度大、谋篇的布局大、行文的气势大、感情的力度大。”这一看法较能反映出评论界对“大散文”观念的认同。总之,“大散文”的观念被认为是90年代散文的观念变革中较有争议的、较有代表性的一例。

贾平凹后来在答别人问“大散文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散文?”时,曾说:“纯从字面上看,‘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但矫枉过正,主要是强烈地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具体来说,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为那些咏物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见《坐佛》散文集中的《雪窗答问》)时至今日,“大散文”还没有得到明确、公认的定义,但它的观念正深入文坛,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批作家正踏踏实实进行写作实践着。它对于冲破狭窄的散文观念和散文禁区,无疑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依我看,大散文似乎无所不包,它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是一个大集合。只要散文写得独到深刻、独树一帜、内容厚重、思想深刻、题材广泛、体例不拘等等,就都可以是大散文。由此来看,余秋雨的散文是大散文,张承志、周涛的散文是大散文,贾平凹的散文是大散文,史铁生的散文也是大散文,这样,凡是能够自成一家的散文都是大散文,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因为大散文是一个大概念,大集合,它的界定不那么严密,它可以容纳很多东西进来。我个人认为,像余秋雨、张承志、周涛、史铁生、李辉等人的散文要归入“大散文”一类里。

“大散文”首倡者为贾平凹,可是大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依我看,首数余秋雨、李辉、张承志、周涛等人,余、李、张、周关心的都是天地山水人文景观,都涉猎到历史、地理、政治和文化,属于“大散文”的范畴。史铁生关注人类的心灵,人生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也属于大散文范畴。由此看来,“大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上的追求,大境界、大思想、大气魄、大容量、大关怀。这是真正的散文作者无一例外努力追求的目标。

受“大散文”观念影响和以“大散文”观念进行创作的人难以计数,这是目前散文队伍里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队伍吧。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大散文”创作的走向,是当前散文界里一个极具实力,备受瞩目的创作走向。这就是当代文坛上散文的一个重要的走向。

2、文化散文的走向——系列化,思想化

“文化散文”的命名主要是根据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提出来的。我们具体地谈谈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有利于同学们理解和取法。余秋雨,大家都知道他的代表作是《文化苦旅》(88、89年在《收获》连载)、《山居笔记》(93、94年在《收获》连载),以及这两个系列的合集《秋雨散文》。他是一位大学教授、学者(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条件到各地去游历、讲学和考察,他本来就积累有相当丰富的学术功底和文化功底(写作《文化苦旅》之前,他著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四部学术著作,论述的几乎都是他的学术本行——戏剧,这就是余秋雨藉以建立学者声誉的根本。),后来他对于理性的、考证的、枯躁的学术研究烦腻了,苦恼了,就孤身去文化胜地游历,游历当中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文化的思考写下来,这就是他最初的几篇散文,

比如《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其实单以这几篇而论,无非比一般的山水游记略胜一筹而已;可是余秋雨却已经在游历当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与其短短地写景抒情谈感受,不如拓展开去,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善于概括的文化功力,抓住一个主题挖掘下去,铺陈开去,揭示它的文化内涵,并融入自己思考的命题(如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等等),这也就是“凭借山水风物来写出自己思考的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于是在积累丰富的资料和文化负重感之下,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之余,他写下了一篇篇具有特色的文化散文。他愈写愈成熟,愈写愈文笔老到,取舍史料精当,游刃有如,终于写出了《风雨天一阁》、《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等等许多这样的名篇,自成一家而风行全国,影响远及海外东南亚一带的华人。

余秋雨的散文未出之前,即八十年代末期,散文界正在苦苦寻找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什么?大家都在思考,都在寻找,都想突破,于是就有了“散文小说化”、“散文可以虚构”等等之说;同时许多人的散文仍在重复“小感悟、小体验”,太局限于个人的种种经历和命运,不开阔,不壮大,格局太小,陷于泥潭难以自拔,太过于沉醉个人的感情,缺乏思想的力度!余秋雨的散文在88、89年出来之后,尤其是《文化苦旅》1991年结集出版,大家的目光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惊,全国散文的空气为之一变,所以余秋雨不仅开风气之先,而且是当代散文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是一个大手笔。正如《文化苦旅》的内容提要所说:“它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散文之变,不先自散文界内部开始,而自学者介入其中开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学识的重要!

下面就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具体分析一下,看看其优点和长处。以《风雨天一阁》为例,全文共分六节,以一二三四五六标明,主要叙述的是作者登楼遇雨和作者对天一阁藏书即承传文化的思考,以及天一阁的风雨变迁。第一节写天一阁难进,作者登楼时遇雨,暗示天一阁的不凡及风雨历程。第二节从文化的承载:“文字——书籍——藏书——藏书楼”概括写到藏书家,点出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第三节扼要简介范钦做官、搜罗图书、藏书,并建起藏书楼,说明范钦超凡的意志力和文化良知。(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是余秋雨曾经深深思考的命题。)第四节写范钦以遗嘱形式要求后代承担起艰辛的藏书事业(文化良知的生动例证),及其后代形成的登楼读书的严规禁律,以防止图书流失。此节还写了破例允许大学者黄宗羲登楼读书,进一步说明藏书世家的文化良知和人格力量。最后还写到清代天一阁对清朝国家编篡《四库全书》的重要贡献而大出其名,进一步说明“藏书的意义最终还是要让它广泛流传”。——范钦获得了藏书文化意义的大成功:保存了文化,最终又让保存的文化得以广泛流传。第五节简略概括天一阁在近代的遭遇变迁,先被窃贼偷盗,欲卖与外商,商务印书馆张元济斥资收买,藏于涵芬楼,后被日本战火所毁。此节暗示风雨变迁,与第一节遥相呼应,含而不露,实在高明!第六节为尾声,作者重新思考文化良知对于保存文化的重要,以及登天一阁观书时自己的感受,隐约透露出本文写作的目的。文章最后说:“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么时候能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种苍老的屋宇和庭院呢?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余秋雨在询问的同时,也以其散文笔力稍稍做到了一点。

总的来说,全文六个部分,重点是第二、三、四部分,这三个重要部分是余着力的重点,第一、六节写作者访天一阁的起因,登楼所遇,观书则一笔带过,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而以重笔叙述此楼的创始人及其后代子孙保存文化的文化良知和艰难历程。全文以“风雨天一阁”为题,暗示了天一阁的风风雨雨,走过了艰难的保护历程及历史变迁。在这样的艰难历程中,藏书世家的人格力量和文化良知便闪光和凸现出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种种原因,竟落到由一个家族(其实是不止一个!)的藏书来保存、继承,这是何等的可悲和沉重!余秋雨写一个藏书阁的风雨,其实是写一个民族的文化继承的风雨了,于是藏书文化的涵义便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作者言之不尽的苦涩、沉重、叹息、庆幸尽在其中。于是,“风雨天一阁”便风雨大作,沉重如千钧了!

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样,由某一特定的事物,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文化现象铺陈开去,挖掘下去,辅以史料,加以合理裁剪,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文化思考,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主题,如“书院文化”、“藏书文化”、“毛笔文化”、“贬官文化”、“流人文化”、“隐士文化”、“小人文化”等。据余秋雨自己说:他有四个文化态度: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二、关注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三、诚实的理性;四、关注群体人格。(见《我的表白》,1995年初《文论报》)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余秋雨的写作取向,写作方法和写作态度,他是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那些过去的历史文化人物和人文精神,以这一坐标去衡量和把握他所关注、所思考的文化现象的,并且特别关注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人格(尤其是文

人),以理性的科学求实的态度去努力给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并且展示蕴含于其中的精神灵魂和“群体人格”。

《文化苦旅》之后,文化散文风起云涌,许多作家相续以犀利的笔触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对于被遗忘的历史现象、被淡忘的历史人物,以现代的理性高度来观照、把握其命运和生命的悲剧,或者加以综合分析,揭示、剖析、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涵义和文化涵义。其中成绩斐然的有李辉。早在?1992年李辉就在《收获》第1期、第3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云与火的景象——我所理解的巴金》,二是《平和或者不安分——关于沈从文》(其时他35岁)。《收获》由此约请他开设专栏。《收获》从1994?年第一期开始连载他的《沧桑看云》系列,直到1996年底,历时三年共十八篇。《沧桑看云》专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物在时代中的身世浮沉、命运变迁、荣辱兴衰,如巴金、沈从文、翟秋白、丁玲、吴晗、邓拓、周扬、赵树理、老舍、田汉等等,还写到红卫兵、姚文元。他注重不同的文化人物不同的性格在历史风雨中的呈现,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揭示他们的命运和历史的沉重,活现出所写人物的真实。同时他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都融进其中,因而呈现出一种沉重的、难以言说的穿透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李辉的《人生扫描》散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和《李辉文集》四卷(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后面四卷,是他至今的文化散文/文化随笔的总的收录。)

总结这两位作家的写作经历,我们可以得出:写成一个系列,挖掘某个(或某些)重大的主题,是现代散文里的一个重要的走向。它不是零敲碎打,随意游击;而是集中火力,攻城掠地。作家的思考不是无目的、无系统的,而

是一以贯之的。那么这样的作品一个系列出来,就容易引人注目,就容易出成绩,就容易达到惊人的效果。挖掘自己最拿手、最熟悉的领域,应该是散文创作里的一条准则。

如果说余秋雨把“艺术观照”的镜头对准历史上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而很少把镜头对准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很少把自己感情的燃烧、精神的闪烁和生命的体验展现出来——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他很少写自己!”他写的都是“他人”、“它物”和“群体”,我可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很快就要写到他自己的,他的散文肯定要写到他本人及其命运的。——那么,李辉的文章,则较多地深入自己的心灵感受,也就是说更多地溶入自己的感情,凭借历史人物进行反思,阐析他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说,到了李辉又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散文的写作道路,更多地渗入了自己的情感、感悟和思考。总的来说,文化散文这一条写作道路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而更多的年轻作者正追随其后,这正是目前散文界里一个明显的、影响极大的走向。

3、学者散文的走向——理性关注历史人文,拷问命运和灵魂,开启心智

学者散文即学者们写的散文。这些学者主要指大学教授、研究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及博士硕士之类。他们的散文是由学识的深广而发,故不同于一般文化水平较低的作者随意所写的散文,他们的写法有时是系统性的,有时是随意的,有时是就某个专题。然而“学者”也并非绝对不变的,有不少非学者的作家也写这一类散文,如王充闾、王英琦等人。因此,所谓学者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学术研究的学者所写的散文,一类是非专业学者所写的有学者风度、理性思考和智性见长的散文。总而言之,“学者散文”

以思想和知识见长,视界开阔,纵横驰骋,精神体验和理论剖析并重,求真求实,写得很开阔,富有书卷气,写得篇幅很长,读者没有一定的素养和耐心恐怕是读不下去的。

一些专业化学者的散文,多为随笔、随想,重说理,显个性,讲情趣,崇即兴,即它强调四个方面:“理性”精神,“文化”意蕴,“自由”气度,“闲适”(或幽默)格调。所以又有人称学者散文为学者随笔。散文和随笔,有所相同,也有所区别,难以严格区分。不同点主要是散文以情为主,以象为主;随笔以理为主,以论为主。两者都自由,都散,从形式上无法严格区分开来,只有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判断,才能做到。尤其要注意的是散文以情感为内在重心,以理析为辅,随笔以理性分析为主,情感较少甚至不形象。我们这里是大而化之来说的。这一类的学者散文的代表性作家可分为三类:一类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前面已讲过,不提;一类是幽默散文,比如王小波的散文随笔。王小波这两年走红,主要是因他去世后而引起世人注意。他的遗作印出来有六大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天长地久》和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我还没有具体看过,只是听说和得知而已。他的散文随笔、杂文作品比较幽默、机智,冷嘲热讽,诙谐成趣。一类是思辩散文,以周国平为例,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曾经在广西呆过多年,翻译过尼采的著作如《偶像的黄昏》等,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在学术研究之余,也写起散文来,他的这些散文以开启人们心智为目的,一些理性很浓,一些写得生动活泼,哲理蕴含其中,读后令人回味沉思。周国平去年写了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写给他死去的小女儿的,怀念他的小女儿从出生到死去的过程。他的小女儿仿佛天

使一般地来,天使一般地去,一个多可爱的小女儿突然病死了,作父母的谁受得了?更何况周国平,一个专门思考哲学思考人类命运的专家!周国平的心灵受到了沉重震撼,一直承受着生与死的拷问和煎熬,于是他在深深的痛苦和追问之中写下了这本拷问灵魂、拷问命运的书,深深地思考人的生与死的命运,令人读了为之同情和深思。

学者散文的走向,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世界,信息一体化,随着人类知识的整体进步,随着人们的知识精神的更高需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开启心智,益人目光,深化认知,引领探讨。学者们术有专攻,各自的散文随笔也各式各样,可以标高一个时代的水准,也可以弥补普通大众的不足。目前,可以说散文界都面临着一个学者化的问题,没有知识的散文家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思想的散文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是不可想象的。哲理、思想与历史结合,心灵、形象与抒情结合,独白、倾诉与剖析结合,我认为是未来散文的一条发展之路。学者散文亦正如青年散文家王开林所说:“这一类散文更多地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走的是纯理性的路子,以开启人们的心智为目的,对现实并非漠不关心,而是采取一种由远及近的迂回包抄的方式,从理念上加以审视和把握。这一类散文大多是由阅历、智慧和学养淬炼而成,所以做到者不易,成精品更是难之。”(见《散文选刊》1996年第4期《关于当前散文的一些思考》)这就是学者散文的走向:以理性来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开启人们的心智,由远及近地关注、审视现实,拷问人类的生命与灵魂。其理性观照深刻独特,又不乏人文情怀。

4、老生代散文及其走向——说真话,取信后代

老生代与新生代是以年龄来划分作家的一种方法。老生代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以前早已成名的作家,如在解放前已经成名的作家,如巴金等人(我姑且也将他们算进老生代里);一种是年轻时被打成右派或因为文革动乱,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作家,如牛汉、曾卓等人;一种是大器晚成,到老年写作才步入辉煌,创造出奇迹的人,如杨绛、金克木、张中行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特点是:多以写回忆性文章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贯穿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他们在回忆中念及亲人、好友、师长以及种种经历,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或披心沥血,或发人深省,文笔老练周到,简洁老道。老生代里有一批学贯中西(中外)的学者兼作家,比如萧乾、季羡林等便是代表。萧乾自1996年在《收获》上连载《玉渊潭漫笔》,回忆他的求学、记者、出版、翻译等的生涯,颇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季羡林晚年也多写散文,有一些散文写得情深意长,蕴藉丰盈,流利得当,别具一格,有兴趣的同学可找来读一读。

老生代把当代散文支撑了十多年,以他们的创作填补了几十年战争和政治斗争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自文革结束后这些老作家的作品总的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说真话,不做作,不买弄,求真求实,取信后代,文笔简练,思想深刻,充满了人生的经验和智慧。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首推巴金。巴金在《随想录》中说“把心掏给读者”,反复强调说真话,“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的活下去。”《随想录》既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又是“一座文革的博物馆”。巴金用“老人无力的叫喊,用病人间断的叹息,然后用受难者的血泪建立起我的‘文革博物馆来’”,“它不是一部普通的书,它会让人永远记住那十年中间的许多大小事情。”并痛切地指出:“才过去二

十年,就有人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要大家尽早忘记干净”,“回过头来看看文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它的痕迹?”——“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见《随想录》合订本,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9月出版。)巴金的这部说真话的大书,非常值得同学们去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会得到许多人生和生命中带血和伤的经验和智慧的宝贵启示。巴金在1987年写完《随想录》后,宣布搁笔小憩,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对人类炽烈的爱,使他无法真正停下手中的笔,于是在病榻上断断续续写下了一系列的总结自己创作经验和怀念亲友的散文,后来这些文章编成了《再思录》。《再思录》是《随想录》的继续,也是一部说真话的书。(《再思录》,“火凤凰文库”之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3月版。)

老生代散文作家中,我还想提提近年影响较大的张中行先生。张中行的作品集有《负暄琐话》、《负暄继话》、《负暄三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回忆北大求学时的故事以及追忆师友的文章,文笔简洁老练,内容丰富生动。现又出版《流年碎引》一书(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可见宝刀不老。简言之,他的作品老而弥丰,多忆旧念亲,反映半生世事。

老生代的散文,大多是回忆当年的经历(譬如求学的故事等)、遭遇以及追忆亲人师友的文章,文笔简洁老练,冲淡平和,内容丰富生动,渗透着人生的经验和智慧,甚至带有血的教训,在人生感悟上带有难能可贵的亲历者的印记和见证,带有平淡的回味或者痛切的反思,这非后来者的记述可比。其中自成系统者,更显沉郁深刻,譬如巴金。一般而言,他们的作品多忆旧

念亲,反映半生世事,如张中行、金克木等老先生的散文便是如此。老生代的散文正如木弓先生所说:人到老年,或功成名就,或修身养性,或无拘无束,或淡泊名利。这个时候人的思想和经验积淀了大半生,仿佛有如闪光的珍珠,那么他们的作品,则是炉火纯青,韵味无穷。他们的作品,不似年轻人的急功近利,过于浮躁薄浅,过于雕饰造作,或者力不从心,端个架子。而老先生的作品,无论他们怎么写,写什么,都让人感到一股“佛”气,平和中正之气,难以名状的美感。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人的作品,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读来平淡无奇,却令人回味不已。正如太极拳,看似舒缓,却招招见功力,这才真正见精神的魅力啊!——所以说,散文是与人生阅历、思想、气质、学问以及修养相辅相成的,这些内在的思想、学问和修养才是其灵魂。

老生代散文走向是回忆性的,这一类散文还会大量地出现,大量地出版,因为人谁也不免老去,到了晚年回顾人生道路乃是人之常情,总结过去多了一番参悟、淡泊和感慨是免不了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自然就是好文章了。而老生代作家提供的散文文本和文学价值则值得我们关注、总结和吸收。他们是当前散文领域里的老树开花,自成一方风景,好也罢,败也罢,总之是生命的最后绽放。“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们的作品是留给世上人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新生代散文及其走向——散文变革的希望

说完了老生代,则应该说到新生代。新老是相对而言的。新生代散文或是按年龄,或是按出道成名时间晚来划分散文作家的一种称谓。六十年代出

生的作家是新生代的一部分,九十年代崛起的成名的散文作家也是其中一部分。

首先说来,新生代有几个优势:①基本上受过完整的文化教育;②处于相对开放自由的社会政治文化时期;③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西方哲学和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影响;④一定程度远离传统,对传统“持拒绝——回归”的心态;⑤在思想上基本与现代精神同步;⑥一定程度偏离文革,没有文革的创伤或影响;⑦文体意识强烈,超越意识强烈;⑧学识修养较高,而生活经历似欠广阔。据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家楼肇明先生(他专门跟踪和研究新生代散文,为新生代散文摇旗呐喊)认为:“现在全国发表过一定数量、产生一定影响的新生代散文作家,大概有50位以上。”新生代的代表性散文作家因评论者观点不同而有所出入。我因接触有限,姑且引用别人的一些评论来说一说这些新生代作家罢,仅供同学们参考。(举例略去。当年刊发时删去。现寻不到原稿来补上。只记得举了于坚、苇岸等人。于坚用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苇岸则引用他人的评论)总的来说,我认为新生代散文作家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更多地受到20世纪某些外国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参照系不局限于本土,中、西方文化融入文本之中。第二,反对文体规范化,张扬创新意识,冲击陈旧规范。第三,自创意识强烈,自我生长。第四,正在路上。第五,成熟的经典文本不多,更多的是试验品。第六,中西结合,目光不再局限于中国,开阔到世界范围。第七,新生代散文作家很多是从别的领域插进来的,比如诗歌、小说和学术领域,他们异军突起。比如于坚,就是从诗歌界插进来的,他的散文/随笔别具一格。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作者唐玉琳 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ft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11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唐玉琳 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 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 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 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 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 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 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 11 次,可见 其散文的魅力。”[1]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 合的文化散文,借ft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 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 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 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 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 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 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

中外文学史五套模拟题

西南大学 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外文学史 五套模拟题 西大考研學生協會、晚安的貓小書屋合編

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模拟一) 学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各方向 试题名称:中外文学史试题编号:853 (答题一律做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目番号,否则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题(每个6分,共30分) 1.赋比兴 2.建安风骨 3.公安派 4.创造社 5.先锋派小说 二、简答题(每个12分,共60分) 1.柳宗元说:“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简述清初“双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简述五四文学的基本特点。 4.九叶诗派的思想特征和历史意义。 5.分析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人物塑造的手法与特点。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60分) 1.何为“诗庄词媚”? 2.老舍的主要创作成就和意义。 3.荷马史诗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模拟二) 学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各方向 试题名称:中外文学史试题编号:853 (答题一律做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目番号,否则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题(每个6分,共30分) 1.诗三百 2.茶陵派 3.桐城派 4.乡土小说 5.语丝社 二、简答题(每个12分,共60分)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2.为什么说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而为一大变? 3.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里,主要出现了那些文学争论?请简要说说文学争论的内容与影响。 4.什么是“新写实主义”小说?它有那些特征? 5.新古典主义的基本思想特征。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60分) 1.明代中期开始,受社会政治和思想潮流的变化,文学领域开始出现多方面的新变。这些变化体现在那些地方?谈谈你的看法。 2.论述鲁迅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叙述了哪三条复仇线索?你怎样解读哈姆雷特这个人物?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徐志摩写过一首爱情诗( D 《雪花的快乐》),其中化用了冰雪红梅的典故。 [A] 《我的失恋》[B] 《我不知道风——》 [C] 《小河》[D] 《雪花的快乐》 2、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D现实主义者)。 [A] 理想主义者[B] 颓废者[C] 浪漫主义者[D] 现实主义者 3、巴金创作的《家》塑造了多种青年的典型形象,其中的(B觉慧)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 [A] 觉新[B] 觉慧[C] 祥子[D] 天保 4、《诗八首》中对爱情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它的作者在写作时仅仅24岁,这位作者是( C穆旦)。 [A] 冯至[B] 徐志摩[C] 穆旦[D] 戴望舒 5、在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女作家( C丁玲)脱颖而出,以迥异于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婉转低回的笔墨,大胆书写五四之后知识女性的苦闷,她的自叙传小说是对五四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传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A] 冰心[B] 凌淑华[C] 丁玲[D] 淦女士 6、巴金的《家》是其( D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A] 《春秋三部曲》[B] 《雷电三部曲》 [C] 《风雪三部曲》[D] 《激流三部曲》 7、《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D周作人)的散文集。 [A] 朱自清[B] 冰心[C] 梁遇春[D] 周作人 8、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文前有一篇用( A文言)写成的小序。 [A] 文言[B] 白话文[C] 文白夹杂[D] 韵文 9、1933年,23岁的曹禺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B雷雨),出手不凡,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 《日出》[B] 《雷雨》[C] 《原野》[D] 《北京人》 10、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B论语),创刊号即一鸣惊人。 [A] 《莽原》[B] 《论语》[C] 《人间世》[D] 《语丝》 11、曾和废名共同创办了《骆驼草》的作家是( C周作人)。 [A] 鲁迅[B] 茅盾[C] 周作人[D] 钱钟书 12、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A]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B] “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 [C] “有后劲的年轻诗人”[D] “中国抒情诗人” 13、《酒后》中没有出现的人物是(B孩子)。 [A] 妻子[B] 孩子[C] 一个男子[D] 丈夫 14、下列作家不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的是( C何其芳)。 [A] 鲁迅[B] 周作人[C] 何其芳[D] 林语堂 15、关于《死火》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色彩华丽)。 [A] 色彩黯淡[B] 色彩华丽[C] 平直淡泊[D] 通俗明快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摘要: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他开山劈道,自成一家,形成其特有的独特风格——平易自然。他以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收到后人的推崇。 关键词:欧阳修平易自然风格原因影响 一、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在散文诗歌创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他的"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及其内在气质。欧阳修的平易自然,指的是平和简易、平易近人;天然资质、纯朴无华。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1]欧阳修的平易自然主要还是指的他文章的语言。宋初文章仍有艰涩之味,使人难以读懂。欧阳修在《答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同样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道:“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唯用平常轻虚字。”朱熹在《朱子语类大全》也指出欧阳修文章“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的字换却那寻常的字”。 [2] 欧阳修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受到后人的推崇。 欧阳修所作的《王彦章画像记》中,他一开始先对王彦章的忠义之节和勇敢善战进行高度赞扬,然后用“惜平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家传”材料,突出描绘王彦章以奇取胜的战绩,对于正史中不准确的记载进行辨析,然后又用“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一句,转到画像上,写王彦章死了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的怀念。整个传记,由历史到现实,把史传,家传、画像三项材料融为一体,曲折变化而又自然舒畅,后人经常都会把这篇跟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相提并论。 欧阳修为文“务求平淡”,他叙事作论抒慨,热衷于营造风声之美,他用虚字使他的文章有语气优柔,语意含蓄的一面。他不断重复使用虚字,用以曼引声韵、舒缓语气放慢节奏,使用语言婉转、情味绵远、神志毕出而文风柔婉平和。欧公重复使用虚字,著名例子是《醉翁亭记》。其文字简洁舒畅,通俗易懂,这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与民同乐”的理想,全文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也是取它浅显易懂,平易自然的艺术效果。这些虚词的使用,不但使音律舒展,而且十分自然的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审美环境,让人能从中获得那种无限惬意和欢快的美的感受。陈善说:“俗文重于今世,盖自欧公始倡之。”[3]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他文字的简明信通,容与闲易,正是他为民考虑的艺术。虚字的重复使用,有助于其平淡、自然文风的形成,有助于他的风神美的形成。《醉翁亭记》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欧阳修对平易自然的整体认识,这一篇是欧阳修的艺术代表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在散文主张和创作实践上,欧阳修强调“必得于自然”,提倡为文平易自然,对宋代其他五大家都有很大影响。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就转述过欧阳修的话:“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而”,可见他对欧阳修“取其自然”的教诲的重视。作为宋代文坛上广有影响的古文家,欧阳修文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张就是“尚简,提倡言简而意深”,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曾盛赞孔子的《春秋》“简而有法”。在理论渊源上,他的这一主张来源于刘知几《史通》。刘知几针对六朝“日伤烦富”、“芜声累句”的史传,提出了尚简的主张,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分析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论秦牧散文特征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 科)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姓名 学号 学生工作单位 学生所在电大 指导教师_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处编印

目录 一、内容摘要 (1) 二、关键词 (1) 三、正文 (1) (一)首先,秦牧的散文表现了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伟大业绩。 (2) (二)其次,秦牧的散文还充满了对一切腐朽、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 (2) (三)再次,秦牧还创作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知识及美感的作品。 (2) (四)此外,秦牧的散文语言潇洒自然,清新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扩,感情自然流露,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 五、参考文献 (6)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文提要 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赞美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调统帅作品,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秦牧的作品取材广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种子,容量大,几乎无所不包,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各个题材都充满诗情画意,艳丽缤纷,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议,议中升华,叙中产议,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教育、影响是独树一帜的。 关键词: 格调高昂,立意深刻,独树一帜 秦牧是一位博学多识,且才思敏捷的散文家,他的少年时代酷爱文学,而且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爱看马戏,喜欢动植物,他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其中亦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他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和表现手段这三要素。一个作者,这几方面的造诣如何,是不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①秦牧用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认识生活和美的享受有机的结合起来,他的散文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谈趣闻之中,其中《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古战场春晓》等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 在秦牧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赞颂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这一红线,鞭挞丑类为社会主义的成长擂鼓呐喊,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是他作品中的核心内容。作者曾说:“文学作品应当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所谓“真”,就是要阐明生活的本质,要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写作,反对诓诓骗骗。所谓“善”就是宣传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反对剥削阶级的腐朽事物。”②作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作品格调高昂,立意深刻,闪耀着灿烂的思想火花,而且表现这一艺术特征是在闲谈趣闻当中,给读者指明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撞击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讲五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讲五 尚德·自变量·张群

精读散文13篇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 二.《寄小读者》冰心 三.《死火》鲁迅 四.《苍蝇》周作人 五.《追悼志摩》胡适 六.《灵魂的呼号》巴金:“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书信体第一人称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七.《钓台的春昼》郁达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夜访桐君山和日游严陵钓台 八.《雨前》何其芳:自然物象对雨的渴望;对故乡的雨的怀想;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没有找到出路的忧郁 九.《言志篇》林语堂:讥讽常人言志的虚伪矫饰 十.《包身工》夏衍:报告文学;起床、早餐、上工;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十一.《囚绿记》陆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沦陷时期的北平 见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十二.《蛇与塔》聂绀弩:杂文;“偷砖者”;铿锵之中有幽默

精读戏剧4篇一.《雷雨》曹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悲剧?;周朴园为中心; 情节曲折,敀事性强;结构严密,集中紧张; 明暗双线,纵横交错;语言简洁易懂,内涵丰富 二.《丆海屋檐万》夏衍:横截面的斱式;黄梅天气 丅.《屈原》郭沫若:爱国与卖国的斗争;富有浪漫主义艱彩的诗剧;四.《白毛女》贺敬乊、丁毅:诗、歌、舞丅者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叒成人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精读40篇泛读37篇小说12 小说14 诗歌11 诗歌11 散文13 散文9 戏剧 4 戏剧 3

本节课程学习目标 学习和掌握14篇泛读小说中的14篇

浅谈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浅谈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浅谈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作者:白红梅 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小学教育分院汉文组邮编:021000 内容提要:在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作出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他们的散文各有特点,本文就这三位作家在散文创作上的不同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散文选材方面语言风格艺术结构 在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作出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杨朔的散文,诗意盎然,意境深邃,情景交融,清新优美,善于以小见大;秦牧的散文,题材广泛,博见多识,言近旨远,妙趣横生,有寓教于乐之感;至于刘白羽的散文,则激情澎湃,雄浑豪放,波澜四起,以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见长,政治宣传味浓。他们的艺术特色,创作风格各有千秋,即使是用同一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常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风格。因此,将他们进行比较,对研究和欣赏散文都很有帮助和启发。下面,浅浅地谈一下这三大家的异同。 一、从选材方面来看 由于每个作家的经历不同,审美意识有所差异,决定了他们选材范围各有不同。作为一名时代的歌者,杨朔认为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①从这一创作思想出发,杨朔的作品努力追觅时代的足迹,题材丰富多样,且大都充满诗意及唯美色彩,诸如:《浪花》中飞溅的浪花,《金字塔夜月》中皎洁醉人的月色,《荔枝蜜》中如波涛汹涌的大海的荔枝林,《香山红叶》中吐香的红叶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秦牧的散文被读者称作知识的“花城”,有如一座收藏丰富,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无论是山川植物,生活艺术,还是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几乎称得上“宇宙之大,无所不谈”,让人大开眼界,目不暇接。《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作者简介:白红梅,蒙古族,中共党员,呼伦贝尔学院小学教育分院讲师。呼伦贝尔学院优秀教师。 刘白羽的散文充满时代气息,富于革命激情,他善于捕捉和表现那些美好的事物,并融入令人深思的哲理,把“美的生活,美的思想,美的感情,变为美的文学”(《早晨的太阳·序》)。他作品的选材,则多立足于火热的战斗和建设生活,多以大事物为重,用大镜头、转换来摄取大事物。如:《长江三日》记叙“江津”号轮船冲破惊涛骇浪,绕过暗礁险滩的三天历程;《日出》通过对高空观日出雄伟景象的描绘,想到这不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吗?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不正如那冉冉升起的朝阳吗?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正象“早晨六点钟的太阳”那样富有朝气吗?抒发了他对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的诚挚感情;《红玛瑙》中提出的从延安起步的革命者应永葆战斗青春的主题,都体现出作者的选材倾向及五六十年代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 《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探讨了世界上的文明兴亡宿命的疑问。《行者无疆》则是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余秋雨站在雪地里,喝上一口鹿血酒,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对着十五年前的自己,长长的思索,思索自己离开书斋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比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李白说,行路难。但他一直在走,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滔滔江水中明月的倒影,作为一生脚步的句号。谁也不知道那天夜晚他究竟是酒醉还是失足,是主动还是被动,但谁也想不出另一种更好的结束方式。他的明月就是他的故乡……①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呈献出关于行走的文章,但不管地点怎么变换,他的散文总是有那么一个向心力,指向中国文化,指向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散文受到欢迎的原因——以中华历史为散文主题。通过对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的探讨,余秋雨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的声音,发出了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一种商量性的批判,一种构建多于破坏的批判,所以他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余秋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引起的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褒贬皆有,但无论是崇拜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观点不免都会带上自己的情绪。应该认识到的是余秋雨只是个文化的拓荒者,是个文化的建设者,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5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从《废墟》论余秋雨散文的风格与内涵

从《废墟》论余秋雨散文的风格与内涵 10涉外2班崔晓燕13号最先接触余秋雨的作品是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浅读之后,我深深的被他的文字所震撼,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无一不给我以深刻的思考。 《废墟》是这部散文集中的一篇,细细品读之后,我从中对余秋雨散文的风格和内涵获得了一些认识。 总的来说,余秋雨惯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我认为在《废墟》这篇散文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废墟》中,几乎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对文化、民族、人生等的思考和内心的呼喊。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作为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让我思考着些什么。 其实,与其将余秋雨说成是散文大家,不如说成是一位辩思的哲人,正如一些评论者对他的评论:“余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

余秋雨的散文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在以其厚重的责任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一腔爱国情怀根植到读者心中。我认为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在这篇散文中,字里行间涌动着浓浓的忧患意识。他以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敏锐的艺术眼光,赋予历史现象和历史现实人物以浓重的忧患色彩,从而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对民族、历史、现状和前途的深深思索之中。无可厚非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对青年一代作了积极的人文引领。正如《废墟》这篇散文的结尾处写道:“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毋庸置疑,“余秋雨”热已逐渐冷却。围绕余秋雨文化散文及其个人在新闻传媒上的表现的争议已不受时人的关注,甚至已被很多人淡忘。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所发掘和品味的有悟性的文人、有品性的常人、有灵性的自然山水和封存已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要素不应被淡忘,它们将穿越时空,对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继续作人文引领。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陈建伟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独特结构上,抒情艺术上、诗情画意、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绘画美情感美语言美结构美 [ Abstract ] Zhu Ziqing is our country modern first new literary societies" Literature " in the most important prose writers. As an essayist, Zhu Ziqing with his unique prose styl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rose added a magnificent color,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new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with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prose system. He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especially in prose creation achieved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becomes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several prose masters. He polished prose works, has become so valuable a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says of Zhu Ziqing in the unique structure, lyric art,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language style. [ Key words ] painting beauty beauty beauty beauty emotional language structure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散文

!"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卷第’期()*+,-.)/0*-12314)-.5,6*78+9:3-;<3+74)..3=3 >).?%&@)?’%AA%年B%月 #C<1.)7)D<9-,6E);1-.E;13,;37$ F3;?G%AA%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散文 傅 瑛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淮北%&"AAA ) 摘要:本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独特贡献。作者通过对郁达夫散文理论、散文创作与编辑思想的综合分析,指出“个性化”原则是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核心所在。而个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要求,则体现了现代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郁达夫现代散文观中的自然融合。至于郁达夫在坚持本土文学表现风貌和学习异域文学表现手法中的矛盾与最终取舍,也对后来者不无启发。文章最后指出了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局限性。 关键词:郁达夫;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创作;编辑;个性;感伤中图分类号:5%A’?’ 文献标识码:H 文章编号:BAA&—%B&I (%AA%)A’—AA!"—A! ———————————————— 收稿日期:%AA%—A’—%J 作者简介:傅瑛(BK"B —),女,天津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散文创作。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郁达夫是个不可忽略的名字,虽然他在这方面的贡献往往为小说的盛名所掩。时至%B 世纪,随着郁氏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瞩目于他的散文创作,并进行了十分认真的探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创作一途,他的散文理论批评与编辑思想同样有待研究。如果我们能将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可以更清晰地发现,他是如何融时代思想大潮与作家个性风采为一体,集异域艺术营养和本土文学特色于一身,在体现现代文学观念的同时继承古代文化传统,从而以独特的风姿行走于中国现代散文天地之间。虽然由于 “少勇毅多狂躁重柔情轻玄思纤敏有余而深刻不足”L B M ,郁 达夫散文创作缺少鲁迅的深刻,理论研究更难与周作人先生比肩,但它们对现代散文的影响依然不可低估。即便是其间表现出来的某些创作探索的难以为继、理论阐述和编辑思想的一时惘然,也颇有代表性地反映了那一时期散文发展的真实状况。一 作为一名五四时代的知识青年,一位挺立于时代大潮前列的文学弄潮儿,郁达夫与周作人等新文学作家一样,视“个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生命。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序言中他指出, “个性”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N ……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N 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N 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散文的心’”。由古代将目光转入现代,他强调:“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无何有乎君,道之不适于我还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没有我,则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笔者从事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通过戏剧艺术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学生培养较全面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重新认识和研究艺术思维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性 艺术思维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性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着精确的认识。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靠着统计数字,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诗人靠着对现实的活泼而鲜明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中显示社会中某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别林斯基用形象(图画)性思维把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区别开来,充分地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思维方法就是形象地概括现实的途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也成为艺术思维主要的创作原则。 关于戏剧的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模仿说,即诗人的创作应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②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 音乐的创作具有形象性。贝多芬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巴黎建筑的影响。他曾说过: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③ 文学的创作也离不开形象性。老舍成功地创作了剧本《龙须沟》。在谈到这个剧本的创作经验时,老舍也肯定了剧本的长处在于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④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学者波捷勃尼亚(18351891年)曾说:诗歌和散文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定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更没有诗歌’。⑤ 从以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来看,形象性绝对是艺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但艺术思维为何一定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呢? 首先,这主要和艺术思维反映的对象有关。对于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的不断深化和细化,促使人类建立了研究不同对象的不同学科或科学的门类。每一门科学或学科都会研究独特的对象和独特的领域。对于艺术思维而言,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涵盖面非常广阔,错综复杂。艺术思维一定会把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生活的形态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只有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才能准确、生动地描述、提炼、认识、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 其次,这是出于人类认识生活和世界的需要。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才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反映生活、认识生活。艺术思维必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才能表达出艺术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 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包含具体可感性和概括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者在开始进行艺术思维活动时,形象还仅仅停留在创作者的头脑中,艺术构思并不完整。艺术思维要把构思好的形象变成客观的事实,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段。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

论“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特征” 先秦叙事散文是指从中国殷商到战国时期的叙事散文,有别于《孟子》、《庄子》等前秦说理散文,先秦时期,中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中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特征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叙述丰富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以《左传》为例,据统计,《左传》所记战争事件共四百八十三次,较详细的叙述有百余次,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左传》中所提到的人名多达3400多个,相应的人物则有240多人,这些人物在《左传》中往往一人多名,少则二三个姓名,多则七八个甚至十余个;这些人物世系关系复杂,甚至难以理清其社会背景。 二、在叙事之后直接引入议论,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 《郑败宋师获华元》在交代了故事的经过,分析过其起因之后,用“君子曰:”提出自己的看法:“羊斟不是人,为了自己泄私愤,败坏了一个国家,,危害了人民利益。有什么样的罪行能比他的罪行大呢?”作者的立场和感情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并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四、叙事过程完整,并注重因果关系。 《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 五、作品中有戏剧化的情节,使作品充满故事性。 典型的例子有《秦晋崤之战》、《曹刿论战》等,这些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另外,在战事叙写中,作者还善于穿插细节,以烘托气氛,增添波澜,交代重大契机。如“邲之战”写晋军战败逃亡济河争舟的细节即是一例。 六、在表现人物方面,以行动、对话为主要表达手段,另外也不乏大量的细节描写。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光彩照人。 七、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简练的二十四字,足以概括交战的过程和结局,再多的文字已是浪费。 此外,春秋叙事散文的代表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在这里不得不提: (1)《论语》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2)《左传》善于叙事。其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尤其善于叙述战争。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