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知识点(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完整珍藏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A,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

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来源于黑格尔。《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

C,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

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D,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审美活动)。

A★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B★自然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自然只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不存在审美意义。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C★科技美——科技活动中的审美

现象。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

现象。

审美形态多种多样。广义的美不但

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

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形态包括

进去。“丑”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美而

转化。19世纪才有专门研究丑的美

学著作的出现。

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

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

象。其中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

型的形态。★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

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

技美)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

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的性质)

★它包括三个层面:⑴美学研究对

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⑵美

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⑶美学是一门

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

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

不相同。

◆※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

人文学科?

因为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

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

许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渗透、影

响和综合。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

学包含着哲学的品格。另外,它与

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它是以艺

术活动为中心的,并且不断从各种

艺术之中汲取营养。它和自然科学

也有很多联系,不断受到科学新发

展的推动和科学新方法的启迪。美

学也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开始结合

起来,各种具体门类的美学不断生

长出来,美学更加丰富。由此可见,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上所

述,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或审

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和综合的。

首先,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

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

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

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

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

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

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科学

的成果。

美学的研究方法有主次之分。★核

心方法:哲学方法。

◆※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方法是哲学方法?

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

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

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

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

思想为背景。

其次,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

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

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

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

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

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

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再次,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

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

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

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

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

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

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

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

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

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因此,核心

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

的,被称为“美学之父”。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

学科——美学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

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

求的意识。

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初级审

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

生存活动中。(★悲剧意识属于高级

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不仅更成

熟、更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

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

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

一步的发展。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

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

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孔子从仁出

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

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

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

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

有两个重要标志:

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

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鲍姆加登是继承、发展了莱布尼茨

?沃尔夫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基础

上创立美学的。理性主义从先天理

性出发,极力贬低感性认识,认为

真正的知识就是理性认识的“完善”

形式。鲍姆加登继承了理性主义的

基本立场,但也看到了缺陷。他看

到人类的心理结构本来就包括知、

意、情三个部分。为了填补空白,

他创立了美学这门感性认识的学

科。★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

感性认识的学科。英文为“感性学”。

感性学是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

察、研究对象的。由于他的理性主

义哲学立场使他把美学的对象局限

为人类的感性能力,其中一个最明

显的局限就是使整个美学从属于哲

学和逻辑学,使审美和艺术活动仅

仅从属于认识论。

★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

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

后)

◆我国对美学认识的途径:一是来

华传教士的翻译和传播(花子安),

二是转借日本的翻译(中江肇民)。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美学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的美学是以理念论为基础,

康德是以先验主体论为基础,黑格

尔是以绝对精神论为基础,海德格

尔以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为基础。

★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

“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黑格尔

◆◎马克思的实践论的主要观点—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

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

是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他把实践理解为

“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

的。

再次,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那里,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

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

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

切其他实践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的存在论——对人的存在的

理解,经历了一个从“自我意识”

到“人自身”再到“现实的人”,即

从理性存在到感性自然存在再到社

会存在的转变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

特色: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

的存在。从现实生活出发,是人的

存在进行历史反思和现实揭示,是

马克思的存在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

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

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

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

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

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

在论。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

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过程,

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

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

程。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

过实践才能达到。

★自由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

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自由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才真正被

提升为美学范畴。

康德把自由设定为整个哲学大厦的

拱顶石。“审美产生了令人解放的性

质”。

马克思认为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的

形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人。

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即物质

生产劳动中取得的自由,这主要是

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另一种

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即变革社会

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这主要

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自由解

放;另一种是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

我的关系中,即日常人生实践中的

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得的自

我超越。

根据马的观点,认识和支配必然的

自由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马克思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为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个体自由

为基础的,这也正是人进入审美的

前提和必要条件。

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

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

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

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人生在世一旦达到自由状态,审美

情境就会应运而生。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是人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

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

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马尔库

塞提出了“单面人”概念。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

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

离不开人生实践。

◆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具有个体性,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它是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是内在的。

生成性——即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强力。它是一种动态过程,不是被动地成型。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关键是)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

冯友兰曾从低到高概括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与审美境界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后二者之间,有艺术境界,即★“艺术境界主于美”。

觉解与情感不可分离。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审美境界也有不同的层次。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应当成为美学

思考的起点、重点和焦点。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

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

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

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

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第一,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

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关系是通

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

到主体的内心,以自己内在生命的

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

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

融一体的境界。

第二,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

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第三,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自由关系是人与世界形

成审美关系的关键。自由首先表现

为超功利性,其次,自由表现在审

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

并且环绕这一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

想象和联想。再次,自由还表现在

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

流。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

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

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逻辑在先原则)

◆※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

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

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

的概念。审美关系在内,审美活动

在外。审美关系通过审美活动而建

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

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

需要。只有在审美关系、审美活动

中,才能形成所谓的审美主体与审

美客体。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这种“存在的

真理”才从这些“物因素”里生发

揭示出来。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客体的

体现——生成审美形态;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主体的

体现——产生审美经验。

◆二,美与审美形态

现成论——认为美完全外在于人,

与人无关的,外在于审美关系与审

美活动的实体。

生成论——认为美只能在现实的审

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生成和

当下发生的。

广义的美包括着丑。

◆※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

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

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

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

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

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

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

感和愉悦感。

◆※审美对象的特点:第一,它是

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

象;第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

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

的意义形象;第三,它是超个体及

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

第四,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

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趋向无限

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

◆※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

态的美(广义)即审美对象的归类

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

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

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气韵)

◆三,美感和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简称美感。它具有三

个特点:

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

★是一种感性经验。(认识为理性)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快感。

最后,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

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

开精神性的对话和交流,以达到主

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融,产

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

◆四,艺术和审美教育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

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

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

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艺术与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活动的三个环节:艺术创造→

艺术作品→艺术接受(往复循环)

艺术活动三个环节的构成和展开体

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它必须有作者;其次,作者

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是独特的,

是“创造”;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

来说是多层次的,意蕴不确定和空

白;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

接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

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艺术的本源在人的生存实践中。

◆美育即审美教育。

狭义——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

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

整体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广义——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

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

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

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

育,都是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不同。

美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

面和组成部分。

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的关系。

◆※审美活动的独特性表现在:

①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

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打动人的心

灵;

②提升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活在

片面性中、异化状态中的人得到了

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揭示,

随着审美境界的获得与递进,人的

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审美活动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

论基石。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

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㈠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

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

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

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

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展现自己

的精神要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

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

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

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

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

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

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

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

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

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㈡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

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

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

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主体

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

位置。

◆※审美理想的作用:

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

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

审美判断。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

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

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

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

晶。

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

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它与社会理

想联系在一起。

◆㈢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

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

和倾向。

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外在

表现——兴趣和品位。

◆※审美趣味与日常趣味的不同。

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

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审美趣味的特征:第一,审美

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第二,

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

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

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

止那种把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点。

“趣味无可争辩”的观点是有害的:

★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

◆※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第一,

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

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

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

特点。第二,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

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

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

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

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

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

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鲜明

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

◆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

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

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

人解放的性质”。

◆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审

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

性化。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

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

统一

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是指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审美活动的最高功利性:是指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人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

◆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审美活动的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它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因此,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复杂关系。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㈠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体现着人生价值,具有价值性。它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

◆㈡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首先,审美活动与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其次,审美活动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㈢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既是从生活世界中的暂时退出,又是向生活世界更深的突进。因此,审美活动所追寻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真”、“善”。

◆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本真性或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审美的需求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一种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具体表现在(超越性、自由的、应然的存在方式):

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异化劳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一种扭曲和蜕变,它是用摧残生命的方法来维持生命,它是人受奴役的一种表征。审美活动是人在异化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一种最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的个性才

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人的本质

力量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从精

神上占有对象和超越对象。人与社

会、与他人的和谐统一就是审美状

态。在审美活动中,人才真正体验

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

感。)

从上面三点可知,审美活动确是最

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真性的存在方

式。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

美活动中

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

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

根据。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

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

种东西。我们之所以说某种东西是

美的,是因为这种东西对人有一种

特殊的精神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只

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

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

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

特殊价值。

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

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

孤立地存在;

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

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

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

出来,并得到确证的;

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

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

实践活动(含审美活动)的历史产

物,是从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

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再次:就审美而方,正是人的对象

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

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

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

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二、审美的存在状态

◆主要体现为三种基本环节:惊异、

体验和澄明。

◆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当人处在主客不分的混沌蒙昧状态

时,不会产生惊异。美学中的“惊

异”与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惊奇现象

区别开来。审美中的惊异的特点:

第一,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

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审

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

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

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

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客体对主

体的召唤,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第二,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

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

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

处中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

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

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

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

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

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作

为一种特殊的体验方式,与人的生

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

的人生体验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

系。因为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

的存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但审

美体验与一般生活体验是不同的,

因为生活体验往往带有功利性。

◆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的

特点。

◆审美体验的整体性:是诸种人生

体验的浓缩和凝聚,是人生体验在

审美情境中的一种升华和整合。

◆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

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

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

直接相遇,人与世界的一切遮蔽、

晦暗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澄

明之境。只有诗人能吟唱这个最宽

广、最丰富的高远境界。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

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

线条、形状、音响)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指色彩、

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直接把

握的感性属性。

①★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

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色彩的

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

性两方面。

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

的某种感受和情感。

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

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

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

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②★线条——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对

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从而成

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一定

的线条之所以会具有某种情感意

味,是因为这些线条所附着的客观

事物本身在生活中就实际上使人产

生过类似的经验。

③★形状——形状使事物获得了一

种具体的可感性。

④★音响——听觉对象。

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

形式规律。

多样——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

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

和差异。

统一——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

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

关联、呼应、衬托和映照,从而有

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客观性,并

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材

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

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

蕴涵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在现

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不

表现任何内容意蕴的色彩、线条、

形状和音响。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就存在于人的

生活世界中,或者说,具备审美价

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

中的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审美

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

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

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才转化为

具体的现实性。在日常生活中,事

物的本真性隐藏在它的有用性之

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

才既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

的分析,而得以显现。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

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

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为“坐忘”,

杜夫海纳称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所谓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完成,

就是说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主

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碰撞、交融,

审美对象才会现实地具体地生成。

因此,审美对象既不等于客体的审

美条件本身,也不等于主体的审美

体验本身,它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审

美价值属性相互融合与统一的产

物。

◆※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

性的特征。

①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并不直接地就等于感性客

体,它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也

不是精神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

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

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

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

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

中。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

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

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

②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

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

的无限性就寄居在它的有限个别的

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

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

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

中。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历史回

顾)

◆⒈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

康德、席勒。

柏拉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

之处。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提到“自

由游戏”的概念。

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

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

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

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

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

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

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所

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席勒游戏说的贡献:

第一,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

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

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

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联

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

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

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

二者之间存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

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

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

过程。

★席勒游戏说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

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

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

义词。

◆⒉生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

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博克认为,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

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

能(产生崇高感),另一类是要求维

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产生美

感)。

★影响最大的是达尔文的观点。他

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

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

性本能。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在平常

都被社会所压抑,这种压抑使得人

的本能欲望只能通过移置与升华的方式以求发泄。认为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

★生物本能说的缺点: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⒊巫术说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

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

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

弗雷泽——在《金枝》中,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

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接触巫术。弗雷泽将之合称为“交感巫术”。

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

◆⒋劳动说

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第一,“劳动先于艺术”。

第二,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第三,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劳动说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生产劳动具有功利性。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⒈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⒉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巫术礼仪活动——最重要的中介因

人自身存在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

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具有

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

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

普列汉诺夫

并不是所有的功利性观念都能成为

影响审美发生的积极因素,只有那

种基于人类整体发展和根本利益的

功利性观念和活动,才能真正构成

影响审美发生的重要条件。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导致艺术

起源和审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

活冲动大致有六种:知识传达;记

忆保存;恋爱;劳动;战争;巫术。

审美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

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

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第一,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

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

的精神能力。

第二,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

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第三,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

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巫术活动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不

单单是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

性,更重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

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模仿

与虚拟)

◆⒊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

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需要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

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

理表现。

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

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

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

理反映形式。

◎★原始意识的特征:(六性:具体

抽象、蒙昧真实、神秘创造)

首先,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着

抽象性。

其次,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

真实性。

再次,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

创造性。

原始意识作为人类意识最早的发

端,实际上孕育包括审美意识在内

的人类各种意识形式(宗教意识、

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原始母体。

原始意识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和创

造性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

人的审美需要是从人的实用需要中

分离出来的,从适用性趋向悦目性。

◆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⒈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

审美创造

从实用到装饰。

原始人在物质生产中的装饰有两

种:装饰化的器物造型、器物装饰。

装饰化的器物造型——指经过装饰

化的处理使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审美

特征,不妨碍实用功能的器物造型,

它在陶器的生产和制作中表现得尤

为明显。

器物装饰——是指在器物既定造型

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刻纹绘

饰。

史前彩陶纹饰——是原始人类精神

生活和生命意识的一种形象表达形

式,也是原始社会中最流行、最大

众化的一种审美方式。

◆⒉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固定装饰和非固定装饰(两种类

型)

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

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

固定装饰——是指原始人通过刻痕

等手段局部地且永久地改变自身的

自然形态,以期达到某种观念目的

的装饰活动。解释:既可以从图腾

崇拜的角度来说明起源,也起源于

审美的需要。

非固定性装饰——利用某些天然的

或经过人工制成的物品,通过不断

变化的方式使之或附着或悬挂于自

己身体的某些部位,从而达到美化

自身的目的。这种装饰一开始就具

有审美意义。

◆⒊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①雕刻

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雕刻作品,是在

叙利亚的拉姆遗址出土的卵石小雕

像,距今大约23万年。

就史前艺术的发展来说,雕刻艺术

的成熟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的。

雕塑与器物的巧妙结合,是中国原

始雕塑的显著特点。

②绘画

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是动物

形象。

我国的史前绘画,最早见于新石器

时代,保存至今的主要有岩画、陶

器彩绘等。最早的距今约一万年。

以内蒙古阴山岩画最为著名。

③音乐与舞蹈

音乐在史前时代已产生。法国旧石

器时代的长约108毫米的骨笛,可

能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乐器。

中国乐器在商代就已成熟。

1973年,在青海的一座新石器时代

墓葬中发掘出绘有原始舞蹈图案的

彩陶盆。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广义的审美形态——自然美、艺术

美、社会美;

狭义的审美形态——风格、品位、

体裁

★审美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别:

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相关审美形态概念的内涵:

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

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

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

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

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

态的逻辑分类。

2.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

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

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

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

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

3.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从人生境

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

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4.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

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

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

趣味效应。

5.审美风格——是指强烈而鲜明的

审美个性特征。

◆一、审美形态的界定

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

结,就构成了审美形态。

对审美形态的认识的各种观点:

1、美的形态

包括美的类型说、范畴说、价值形

态说等。认为美是完全外在于人、

与人无关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或

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的属性,在审

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

审美经验只是对美的形态的反映。

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

于解决了审美形态的问题。

2、审美风格(大而不当)

此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

大风格。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

风格。

3、审美类型(宽泛、囿于形式)

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

型说。未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

4、审美范畴

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

5、人生境界说

作为审美形态底蕴的人生境界并不

具有审美形态的表形特征。人生境

界本身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生成系

统,只有那些具有审美意义的层面

才具有审美形态的素质,而不是所

有的人生境界都天然地构成审美形

态。

审美形态就是人生样态、审美境界、

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的感性凝聚和

逻辑分类。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基本

标准(广泛性、统摄性、历史性):

第一,广泛性或普适性。

第二,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第三,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

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

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

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

志。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生成性、

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1.生成性

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

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就历时态而言,人类许多审美形态

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出现

的。如丑和荒诞是在19世纪中叶以

后才成为审美形态的。

就共时态而言,在特定民族文化背

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成为其他

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审美形态,

就必须有个历史的顺应和同化过

程。

2.贯通性

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

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

统摄性。(中国的道家美学辩证思维

的统摄力)

3.兼容性

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

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二重性——主要指民族性与世界

性的统一。既有相同点,也有独特

之处。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

境和条件下形成。审美形态往往反

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思想。

◆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

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

展阶段的产物。其次表现为审美形

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

演变的。

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

性与音乐性的;

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

◆二.审美形态与思维(思维方式)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A.中国——

1.物象与数的结合体→象、数→最基本的思维单位

2.触类旁通、神与物游→最主要的思维方式

B.西方——

1.概念→最基本的思维单位

2.逻辑归纳和演绎→最主要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是一种象数思维,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西方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主要表现: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性。

◆三.审美形态与语言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可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则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四.审美形态与文化(具体表现:宗教与哲学)

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

1.审美形态与宗教——

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一起。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

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并不密切。即使是宗教,也被世俗化了。主要表现:一是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祭祖犹如祭神;二是与世俗的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相结合,如道教文化。

2.审美形态与哲学——

西方:总体上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古代西方美学把道德标尺与审美标尺混为一谈。古希腊哲学主张形式与质料的二分,强调形式决定质料,这样促进了形式主义的审美传统。黄金分割律、最美的形是球形、最美的线是蛇形线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把世界一分为三,即把理念世界(或上帝世界)、外在世界和艺术模仿的世界变成了人、外在世界和艺术。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成为西方美学主要的哲学基础。文艺复兴后西方美学讲“自然”(指体现于事物中的普遍永恒的人性或者理性),出现“崇高”;近现代西方哲学宣告理性主义的破灭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尼采:“上帝死了”。此时出现丑与荒诞等审美形态。

中国:中国人生哲学千年不变。“中和”,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承认审美形态具有的世界性,但也要注意审美形态的区域性、民族性以及这些范畴出现的文化学术背景。

审美形态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审美

经验的归类和总结。界定审美形态

主要是基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的

展开程度,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现

和展示,界定审美形态主要逻辑依

据是广泛性、统摄性和历史性。

审美形态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与

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本类型。

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切,许

多审美形态最初总是表现为艺术形

态,最后逐步上升为审美形态。

第三节第3节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

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一、优美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

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

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

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优美是理想

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

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

人生存在至境。

作为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

的范畴,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

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

谈。

㈠★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与客观

事物的实存无关,不涉及概念,而

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

力”相关。他强调优美作为一种审

美形态,实质上产生于一种仅仅满

足人类审美愉悦的自由的创造活

动。

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

现”,理念是与感性形式水乳交融的

理性内容。

审美形态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

实践。自然是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

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

和谐的统一。优美包括着人生丰富

的社会性的内容。

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就是真善美

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可以作为优

美的的审美对象呢?(即优美的特

点)

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

的真实表现。——优美的最基本的

意象内涵。

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即它们

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

美体验。

㈡★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

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

起来的。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

上等号。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

是球形和圆形。

柏拉图: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

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

粹、绝对的美。

亚里士多德:“美的最高形式是秩

序、匀称和确定性”。

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

威严。

意大利(中世纪)阿奎那:美有三

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培根: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博克总结出的优美的几个特点(物

性):第一,比较地说是小的。第二,

是光滑的。第三,各个部分的方位

要有变化。第四,这些部分是互相

融为一体。第五,娇柔纤细的细构,

不带任何强壮的外貌。第六,颜色

要洁净明快。第七,颜色的多样化。

康德:主要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

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审美效

应角度)。领悟到优美是一种生命处

在放松状态的特殊形态。

席勒:美可以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

作用。

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

轻松愉快的美感,是优美的共同特

点。

在社会领域中,优美与社会的关系

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

质产品的关系。因而,社会领域中

的优美首先必须具有现实对实践的

肯定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

与“善”在社会美领域占有相当重

要的地位。

在艺术领域里,人与艺术的关系是

精神联系,它关涉到内容和形式。

因而,艺术领域中的优美多体现在

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陆

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二、崇高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粗犷

博大的感性形式。

在威力上——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

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在审美体验上——给人以心灵的震

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在人生精神上——强烈的鼓舞、引

人赞叹,催人奋进。

㈠★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崇高的概念在古罗马时已出现。

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

研究的是博克(18世纪英国美学

家)。

康德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

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大、

无比有力和无法把握。崇高在于人

类自身的精神,是人对自身力量胜

利的愉快,对自己本身的使命的崇

敬。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主要的它是

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崇高

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崇

高的价值载体首先是体现这种冲突

与抗争过程的艺术作品。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壮美是人胜利

后的静态显现,崇高是一种动态展

示。

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领域,崇

高有不同的体现:

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

和超越。(激励感与鼓舞性)。

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

与超越。(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

格)

再次,艺术品的崇高风格。人的崇

高体验,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

反映,是自然和社会中的崇高的集

中表现形式。(语言、色彩、画面、

线条)

崇高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

是非常有益的。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特点主

要有:

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㈡★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毕达哥拉斯——在西方美学史上,

是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古希腊)。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最

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将之与“优

美”并举。

朗吉弩斯——一般认为,朗吉弩斯

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

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

的美来加以论述。

博克——“崇高”作为严格意义的

美学范畴发源于近代。直到18世纪

英国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写

出《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

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和

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

来看待。其认为崇高的两种类型: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看到

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性,与人的生

命体验有关。崇高和优美虽都是令

人愉快的,“但两者的判断都不是感

官的,也不是论理的规定着,而是

以合乎反省判断力为前提。”康德的

高明之处在于把崇高纳入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之中,主客结合。

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

崇高的实质。他从艺术论入手,认

为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活的形

象”,都是生命与形象、实在与形式、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他把崇高从一

种审美形态降为一种艺术效果,变

得更狭隘。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

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

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

和崇高应该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中的观点(崇高存在于艺术)。

对古典崇高的反叛——现代艺术在

貌似怪物的东西中,深藏着人类对

自身的虚无和恐惧的呼告,他们所

要表现的则是真正的人生体验,力

图表现“无法表现的东西”。反叛,

并不是对崇高的彻底否定和全面清

算,而是对其所负载的理性主义内

涵的否定,在这种否定中,使崇高

的内涵发生了失落和暗渡,最后臻

于回归。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

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

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他的美学

是从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析开始

的。元叙事(元话语)。利奥塔德也

颠覆了传统的崇高理论。崇高在利

奥塔德的美学中不只是一个普通的

概念,而是一个核心范畴,具有基

础的作用。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

点就是他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对

崇高的论述之上,并确立了崇高在

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三、优美和崇高的比较

在西方美学思想中,对崇高的探讨

是在与优美的比较分析中展开的。

许多美学理论坚持认为,崇高与美

具有共同的本质。认为崇高是美的

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

从审美内涵来分析,崇高与优美都

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

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

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二者殊路同归。

优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而崇高则是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的状态,显示出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崇高和优美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优美或崇高在形式上(量)的规定性。自然界的崇高首先以其数量上与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讶和敬赞。它们经常突破形式美。

崇高的审美形态的具体体现,由自然、形式上的规定性,进而发展到社会伦理生活中去。艺术中的崇高也包含着现实生活的崇高。

崇高审美形态的核心是人的存在实践中,有限性与无限性、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冲突与对立,在冲突与对立中显示出人的实践存在的肯定性和超越性,从而昭示了实践存在的力量,体悟到了崇高的情感和精神境界。这种肯定性和超越性的力量在不同的人生实践形态中呈现出来,就成为崇高的对象。

第四节悲剧与喜剧

悲剧与喜剧体现的是人生存在实践中的否定性超越的样态。

◆一、悲剧

悲剧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㈠★悲剧的内涵与特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永恒正义”前的和解。

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在人类古代社会就已存在,它是以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的。

悲剧体验→审美认识→审美经验→审美形态

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要素:冲突、抗争、毁灭。

悲剧审美形态在人的审美体验上表现为悲剧感。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

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等伦理情感,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但它们必须以悲剧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黑格尔把辩证的矛盾冲突学说引进悲剧理论,提出悲剧的本质是两种社会义务、两种现实的伦理力量的冲突,在冲突中同归于尽,造成悲剧的结局。

在悲剧的审美中,并无消极的人生意义,反而包含着积极的审美意义,因为悲剧审美的核心是对命运和冲突的抗争。

◎★悲剧的主要特征: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

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

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

存在的深层体验。

㈡★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悲剧理论源于悲剧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美学史上,

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

士多德(《诗学》)。他认为,“悲剧

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

度的行动的摹仿”,可以说是悲剧理

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亚

氏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悲剧艺术

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

作用。

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

突”的理论。他对美学理论的最大

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思维的方法运

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理念

的生发)。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

的分裂。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

有一定的片面性。他强调了悲剧冲

突的必然性。

尼采——《悲剧的诞生》,他认为悲

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

关,即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日神

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

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

音乐艺术的振奋。尼采的悲剧诞生

论与他的哲学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为痛苦是人的孪生兄弟,世界的

本质就是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

凭借艺术的功能,使自己在酒神精

神与日神精神相统一的悲剧中体验

生命的永恒与快乐。尼采把生活中

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进行了

区别。

克尔凯戈尔——西方存在主义之父

(丹麦)。提出新的主体性思想。首

先,他提出悲剧的“罪孽说”。其次,

他提出了“焦虑说”。他肯定了悲剧

的超越性。

◆二、喜剧

喜剧既是艺术类型,也是审美形态,

经历了由艺术形态到审美形态的历

史发展过程。

㈠★喜剧的内涵及特点

亚氏——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

模仿,坏指丑,是一种滑稽。

康德——认为喜剧的心理特征是

笑。

黑格尔——喜剧是绝对的真理与个

别现实事例的冲突,追求无价值和

虚妄的东西。

马克思——用“喜剧”来指一种社

会历史阶段。世界历史形态最后一

个阶段就是喜剧。喜剧使“人类能

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鲁迅——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

撕破给人看。

喜剧的原型是原始狂欢。喜剧的价

值载体只能是艺术作品。

喜剧一般是以形式与内容悖离为主

要特点的。

◎★喜剧的特点:

第一,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

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

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

的。(喜剧有两种:讽刺与幽默。)

第二,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

式特征。(康德:“笑是一种紧张的

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第三,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

主的特征。

㈡★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柏拉图——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

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他在

《斐利布斯篇》讲话中表达了自己

的喜剧观。

康德——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

喜剧发生原理。(《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

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

喜剧产生的原因,显得更加深刻和

切合喜剧的本质。喜剧用颠倒过来

的造型艺术方式来补充悲剧的欠

缺,突出主体性在乖讹荒谬中自由

泛滥以达到解决。悲剧是内容大于

形式、压倒形式,喜剧则是形式大

于内容,压倒了内容。

马、恩——喜剧本质上是两种社会

力量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胜

利后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

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

的过去诀别。”

在现代美学理论中,更多地把喜剧

和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

释:

苏珊?格朗——反对传统用伦理的

观点解释悲剧和喜剧。她更多地把

喜剧解释为人的存在的感受形式。

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

思想。认为与喜剧文化相关的狂欢

文化和怪诞风格,认为它具有解构

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他把

狂欢节理解为人的一种日常生活存

在。

◆三、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比戏剧

中的悲喜剧有更加宽泛的能指。古

希腊的悲喜剧与后来纯粹意义上的

戏剧体载也不相同:①希腊悲喜剧

既是戏剧,也是诗歌。②古希腊的

哲学家对于悲剧和喜剧的研究实际

上既有经验主义的心理分析,更有

哲学上的理性认识,把悲喜剧泛化。

悲剧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

限于艺术领域,也广泛存在于现实

生活之中的历史现象。

恩格斯说,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

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

实现”之间的矛盾。

实践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失败的必然

性,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

悲剧有别于一般悲惨事件的关键所

在。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

物,可以说都出现过两次(黑格尔)。

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

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

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

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

刻的说明。喜剧和悲剧具有社会性,

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

解的。

第五节丑与荒诞

丑和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

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

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

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

创伤和扭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表

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丑

是一种不和谐,荒诞是一种虚假的

和谐;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荒诞

就是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的混同、

错位和失落。

◆一、丑

丑:人类学范畴→社会历史的范畴

→美学范畴、审美形态。

丑不是一个永恒、抽象的概念,它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

内涵。

㈠★丑的内涵和特点

丑首先源于人们对丑的感受的形

成。原始人类感觉不到丑。丑脱胎

于原始图腾崇拜。

从实践存在论的视野考察,丑本来

包容于原始人的宗教活动,表现的

内容是对于神秘世界的恐惧,产生

的基础是主体尚处于蒙昧状态,自

我意识没有充分觉醒。人从完全的

宗教意识中逐渐解脱出来以后,人

才逐步地具有了区别美丑的感觉能

力。这种感觉形成的标志就是把原

先作为自己崇拜对象的图腾或神像

转变成了美的或丑的对象,并在人

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衡量美丑的标

准。这个标准主要包括形式律和自

由律。

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

度恐惧感相关。

◎★丑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

种审美情感。(和现实的反感不同,

体悟和观照)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

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

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㈡★“丑”的形成(形式律和自由

律)

古希腊对丑的认知是从形式的关系

入手的。主要表述为比例、匀称和

适度。

赫西奥德——在人类的一切活动

中,适度是最好的。

斯托拜乌——要是任何东西越过了

尺度,最令人感到快感的东西,也

变成最令人厌恶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最美的猴子比起人

来还是丑。

谟克利特——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

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是非存

者如何非存在的尺度。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研究美而不

是研究丑。原因:一是与古希腊民

族高度崇尚美的社会风气有关,二

是与希腊风气中美善统一的观念有

关。

㈢★“丑”的理论的历史考察

鲍姆加登——1750年《美学》,他把

认识论意义上的美丑与审美活动中

对象的美丑区别开来。丑的价值并

不在其自身,而是它衬托了美,在

一定程度下可转化为美,或联想美。

博克——承认丑与崇高是部分一致

的。

审丑不等于审美,但审丑的加入使

得审美活动趋向了复杂化。审丑与

审美的分化趋势在西方是随着基督

教的衰微而出现的。

罗森克兰兹——1853年,罗森克兰

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他对丑的研

究的贡献:首先,他把丑明确与美

对立并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

美的范围以内”,但与美一样,同“属

于美学理论的范围”,并提出“丑的

美学”的概念与“美的美学”相对应,认为“丑的美学所遵循的方针和美的美学很相似”。其次,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的。再次,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用美的一般法则突出丑的一般特征。最后,他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二、荒诞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荒诞的内容与形式是相符的,它不可能使人发笑,它更接近于悲,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㈠★荒诞的内涵和特点

包含的是人生存在意义上的虚无感和无助感,它起源于人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怀疑与追问。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非常直观、深刻地展现出了荒诞,它们是荒诞审美形态的艺术载体。其源于荒诞派戏剧的现代艺术流派。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荒诞感可以使人笑,是因荒诞而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荒诞的基本特点:

第一,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存在的无根和无能为力状态)

第二,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存在的虚妄和现实的荒谬)

第三,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盲目无从、不知所措)

㈡★荒诞理论的历史考察

柏拉图——其荒诞感来自于理式与自由的矛盾,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爱和诗与他的理想境界中禁绝欲望、纯而不杂的爱和诗的巨大差异。中世纪以后,荒诞的内容是宗教中不恰当的禁欲主义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严格意义上的荒诞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哲学和美学范畴,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实质的客观存在状态。

二战以后,人变成了“非人”,丧失了自我。

◎★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类的特性:①自觉,指人具有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表现为“目的”和“反思”两种基本形态;②自由,既指人的生命活动具有超越本能需要的间接性,又指人的生命活动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

第二,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

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

的基础。(近代社会人的本质是人的

情感与直觉。

第三,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

起,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

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

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

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

自由。(人的生命价值是占有“物”

的数量来衡量的。自由成了虚无的

表征,成了荒诞的居所。)

◆三、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

㈠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

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

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

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

揭露、鞭挞和摈弃两个侧面。)

2.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

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

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

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

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

无所谓美丑。

◎★丑成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原因:

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

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丑必然与

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把丑

排斥在外的审美实践是不完整的审

美实践,把丑排斥在外的审美对象

是具有局限性的审美对象,把丑排

斥在外的审美观念是一种狭隘的审

美观念。

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

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

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

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

现为一种人生境界。

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

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丑

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

结果)

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

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

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

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

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

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

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

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

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丑与其他审美形态之间的联

系:

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去伪

存真、弃恶扬善、褒美贬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实际

上不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也是相

互依存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

没有此就没有彼,反之亦然。人类

创造美也是否定丑的过程。

2.丑与崇高及优美的关系。博克认

为,丑虽说是崇高的对立面,但与

崇高关系密切,甚至是部分一致的

关系。崇高以痛感为基础,而丑给

人一些痛苦和不快的东西。

崇高与优美都是与丑处于对立的位

置。

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看,优美更富于

理想性,是自由而和谐的审美形态,

而崇高是在强烈的冲突中形成的富

有力度的审美形态,本身具有很大

程度的不自由性,也就必然包含了

一定的丑的因素。丑是崇高得以形

成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丑最终变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

第一,它有着人生实践的现实根基。

西方的人生实践明显体现出扭曲和

异化的特征,丑被人们看成是代表

人类本质的东西,审丑成为清醒的

表现,而审美传统反倒被认为是一

种麻木或欺骗。第二,与西方现实

生活休戚相关的西方美学也相应产

生了巨大变化。西方现代人文主义

美学主要特征是反理性,现代科学

主义美学主要特征是反思辨。反理

性的核心内容是对于人的改造。肯

定人的非理性特征,否定世界的统

一性、普遍性和有规律性,反过来

强调个别性、偶然性和单纯的经验

性,实际上是在哲学、美学中抽去

了传统的所谓美的永恒性的内容,

从而拉开了诗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

距离,并使现实世界的狰狞面目在

哲学和美学的层面上凸现出来,把

丑看作是人的本质。在现代人本主

义哲学和美学家的视界里,生命和

世界已经没有了现实的和谐和美,

这就为丑成为审美形态奠定了思想

基础。第三,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

美形态,不仅由西方现代社会的基

本状况和西方哲学、美学的跨时代

变化决定的,而且,丑在事实上已

经在西方审美实践活动中占据了极

大的比例和极其重要的位置。

丑之所以在西方现代社会逐渐形成

一种新的特殊的审美形态,是西方

现实人生、哲学、美学以及西方审

美实践合力的结果,是西方走出古

典世界所选择的反传统的道路必然

归宿。

㈡★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荒诞作为审美形态与西方现实生活

中的荒诞现象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

区别。荒诞在人生实践层面上,不

能称为审美形态,只能是异化形态。

只有当荒诞成为被解剖、批判和反

思的对象,在荒诞之中包含了新的

价值取向时,荒诞才可能从原始的

人的异化蜕变为审美形态。荒诞艺

术对于现实生活中荒诞的批判以及

在荒诞艺术中所包含的哲学反思直

接构成了荒诞的审美价值。

◎★荒诞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原

因:

第一,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

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

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第二,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

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

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

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

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当审美实

践与生命实践在很大程度上相重叠

时,审美的地位就超过了宗教,审

美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呈现出取代

宗教的趋势。

第三,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

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

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

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

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

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海德格尔所说的“烦”。个人正是在

“烦”之中,才会领会到自己的真

正存在也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达

到对世界、他人和未来的超越。

荒诞作为人的特殊的审美实践,实

际上就是在否定之中建构其审美价

值的,也正是通过否定荒诞才作为

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柏拉图——“迷狂说”:某些迷狂现

象是“上苍的恩赐”,也即神灵赐福

的现象。这类现象分四种类型:预

言的、宗教的、诗神任附的和哲学

的。“回忆说”:揭示了审美经验的

许多特征。首先,表明主体在审美

经验中必然处于身心亢奋的状态,

类似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其次,

把审美经验说成是灵魂而非身体的

体验,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人

的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得到复苏和拯救,这已触及到审美

经验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特征。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分为两个阶段:

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一阶段,代表

人物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

生等。夏指出人具有第六感觉;荷

加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二阶段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代

表人物是休谟。休谟的特点在于明

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

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但是忽视了二者的联系。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

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从而克

服了各自的片面性。

现代西方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

反叛而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

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现代美

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

型。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

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

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方

法来解释审美经验。人本主义美学

则极力排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

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

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

美学分为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

统。

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桑塔亚

那。

直观主义——其特点在于把审美经

验归结为非理性的直观或直觉活

动,思想家有叔本华、尼采、柏格

森和克罗齐。

直观主义美学认为,审美经验在根

本上是一种直观或观审活动。这种

活动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审

美以及艺术经验的对象乃是理念,

而不是具体事物或表象;第二,直

观活动的主体不是具体的个人,而

是纯粹的主体;第三,直观活动中

人与对象之间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关

系,而是一种水乳交融、紧密合一

的关系。

直观主义美学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

义倾向。

解释学传统——最初是解释《圣

经》,后来发展为一种文献学的方法

论。伽达默尔最终形成了解释学美

学。

◆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

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

美对象的过程。

★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差异(审

美经验的外部特征):

第一,美感仅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

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

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如果将二者等同,失之片面。第二,美感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而把二者等同,是对审美经验作静态作理解。

第三,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美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存在。这显然把审美对象与实在对象混为一谈。审美对象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被建构起来的。

★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比德”——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畅神”——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直观性、非功利性、超越性)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理智、信念和想像四个部分。

理性高于感性是西方思想的基本原则。

㈠★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现代思想家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两种类型。

直观另一含义,指的是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对于这种认识能力,柏拉图、亚氏等把直观说成是一种最高的理性能力,而叔本华、尼采、柏格森把直观说成一种非性性的活动,认为直观高于理性,只有直观才能把握非理性的本体或本原。

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㈡★非功利性

非功利性:是指各种与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现象。道德实践也有功利性。

◎★审美实践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其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这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把审美经验说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审美需要的满足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主体的精神结构,从而间接地满足各种功利性的需要。纯粹的形式不能成为理想的审美对象,理想的美是依存性的。其次,从主体的角度看,

审美经验尽管要求主体排除各种功

利或利害的考虑,从而获得一种纯

粹的审美态度,但由于审美对象本

身就包含一定的思想内容,因而不

可避免地会改变人们的精神结构和

思想境界,从而产生一定的思想教

育和道德启迪作用。

◎★如何对待审美经验的非功利特

征与其功利性功能之间的关系?

答:审美经验就其自身来说,毫无

疑问是非功利性的,但由于审美经

验归根到底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形

式,在现实的生存活动中,它不可

避免地会与其他的人生经验发生关

联,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必然会浸

染上一定的功利色彩。这种浸染尽

管使审美经验显得不再纯粹和自

由,但却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和重要。

㈢★超越性

海德洛尔认为,超越包含两方面的

意思:一是指从个别之物向普遍之

物的超越(横向),二是指从经验之

物向超验之物的超越(纵向)。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

第一,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

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第二,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现实世

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第三,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经验世

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我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迟迟无法

产生真正的传世杰作,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作品都还局限在

“再现客体”层面,尽管这种再现

客体也蕴涵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评

价和态度,但作者所依据的评价标

准却无真正的超验性可言,这样的

作品尽管可能因其对现实的关注而

轰动一进,但却注定了无法万世流

芳。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就是审美主体

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呈现阶段——感知力

第一阶段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

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

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审美感知的

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

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

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

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

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对于主体的审美态度进行了最细致

分析的是叔本华。

海德格尔指出,人与对象的关系首

先是一种存在关系,而后者才是一

种认识关系。在存在论上是不存在

所谓主客体的分离与对立关系的。

祝允明:“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

接而情生。”即讲审美的整体把握。

审美对象对于身体的呈现是审美经

验第一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

环。在这种呈现中,通过作为整体

的身心来进行原初的审美知觉活

动,就成了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

◆二、构成阶段——想象力

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纳——先验想

象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后

退——是指主体必须与对象拉开一

定的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

想象力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先

验的想象和经验的想象。

审美距离——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

出的审美心理学概念。审美主体只

有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可能

在意识中构成对象,并对其做出具

有普遍性的审美评价。

想象活动的最终结果乃是构成了关

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完形)。

先验的想象力和经验的想象力,并

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

种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三、评价阶段——理解力

主体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

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

性的评价和判断。

康德:判断力就是在普遍与特殊之

间寻求关系的一种心理功能。

★判断力分两种:决定判断力和反

思判断力。

决定判断力——即辨识某一特殊事

物是否属于某一普遍规律的能力,

在此此规律是既定的、现成的;

反思判断力——它不是从普遍性的

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

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

找普遍。审美判断属于一种反思判

断。

自然对象之所以会具有审美特征,

是因为它的形式契合了人类感觉的

需要,从而给人带来了美的愉悦。

对于审美对象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有

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对于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使审美活

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对象的精神交

流,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也就成

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

现在美学反对那种在作品之中寻求

所谓作者意图的做法,认为这导致

了一种作者中心主义或者“意图谬

说”。

比利时现象学家乔治?普莱:我的

意识被他人意识取代。

准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

第五章艺术论(一)

审美活动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审美活动中最典型、最高级的形态

是艺术活动。只有在艺术活动中审

美活动的最根本的特性才能最充分

的体现出来。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

的集中、完备的体现,而艺术则是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

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

现和典型形态,只有通过研究艺术,

才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和认识各

种审美现象。美学应从哲学高度研

究艺术。

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

“艺术”用技巧和想象创造可以与

他人共享的审美对象、环境或经验。

传统上,艺术分美术和语言两部分。

《说文解字》中“艺”是种植的意

思。

把艺术称作各种门类的艺术的总

称,大约到17世纪。

◆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艺术品定义:艺术品是人工

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

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

的审美经验。

★(一)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

1.游戏说(康德)

游戏说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由席勒、

斯宾塞加以完善。

2、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1.模仿说(柏、亚)

它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

观点。

2.表现说

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克拉洛瓦、

柏格森等。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

和缘情说,都归此类。优点:把艺

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

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于模仿、

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

术的审美特性。缺点:回避艺术与

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

客观根源。

3.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

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4.符号说(由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

格提出)

★(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

1.载道说(韩、柳)——最早可追

溯到孔子。

2.娱乐说(李渔、亚氏)——分为

自娱和娱人两方面。艺术家是借助

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

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

现的愿望、追求、希望和理想,从

而达到自娱。

◆二、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

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

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

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

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

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

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

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

美意味。

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共有四层:物质实在层、形式符

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符号美学将艺术品分成两个层次:

符号和意义。

英伽登将艺术品分成四个层次:语

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

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

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

统。

◆一、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

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

介。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

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二、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

直接性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

律等。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

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

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

经受审美体验。形式符号层更重要

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

术的意象世界。

◆三、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

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

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

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

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属

于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

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

时的心理活动中。

◆四、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

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次分为广义和狭义,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

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一、什么是意象

★(一)意象的结构(意与象两方面)

“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与象是一种辩证关系。

★(二)意象的生成

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

★(三)意象的主要类型——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1.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

2.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3.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如以孤鸿喻旅行者。

4.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合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四)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意象必须经历物态化和物化的过程,才可能凝定为艺术品。

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存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审美意象是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意象世界。

◆二、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虚拟性、感性、想象性、情感性

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1.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3.想象性——是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

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

力。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

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有意

味的形式”论(贝尔)和“隐秀”

论(《文心雕龙》)。

创造完美的意象世界,通过丰富、

生动的形象来显现艺术品的丰富意

蕴是中西美学与艺术共同的追求。

第四节意境

◆一、什么是意境

意境: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

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

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

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宗白华: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

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昌龄与物境、情

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范畴

具体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

发展为“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因为

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

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

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区别:第一,虽然二者均有主客、

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

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讲审

美的广度,意境讲审美的深度。

第二,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

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

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意

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

意象为个别,意境为普遍。

第三,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

范畴,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

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与中国哲

学意识相联系。

意境虽是美学范畴,但它是从大量

艺术创作实践中提炼、概括出来的。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

与无我之境,这两种类型最初由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

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应成为艺

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意

境的两种艺术类型

此二类型最初由《人间词话》提出。

法国梅里美的小说便以典型的“无

我”方式创作。《九三年》偏向于“有

我”。

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应成为艺

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第五节第5节艺术的功能

艺术品的商业广告功能是艺术品的

一种外围功能。

◆一、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凭借艺术意

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和震撼

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

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

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

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

感性。

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是指欣赏艺

术品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获

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与游

戏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艺术的认识功能:通过艺术品的欣

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

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

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增长识见,

开阔眼界。

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指通过艺术

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显现和指

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

的伦理、道德教育。

艺术的宗教功能:指以艺术品的形

式描绘或再现宗教情绪或宗教故

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种感化作

用。如宗教故事。

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指艺术品所

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

的功能。

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借助艺术品

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和理论

(艺术的形式。)。

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通过艺术品

的欣赏、娱乐,使主体得到一种心

理补偿和平衡。

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

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影响

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

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

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的相

互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

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是艺术品的

外围功能。借助艺术意象达到宣传

效果。

◆二、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

意象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

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

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

间接实现

◆三、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

地位

第6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

象世界中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

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1、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

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2、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

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

系。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

—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

1、作为中介的艺术品的特征

◆他律性

◆形式符号性

◆开放性

2、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

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它

处核心地位。

3、只有接受者的欣赏活动才能使

艺术获得现实意义。

第2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一)★意象的孕育:是主体意识

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

1、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主客体

之间的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

内在动力。

2、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

“虚静”的精神状态。

3、孕育意象最佳的状态是“神思”

状态。

★所谓虚静,就是一种一要排除功

利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

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

常“自我”暂时退隐与丧失,以虚

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

(一)★意象的孕育

◆它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

客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

态。

◆刘勰出色地描绘了:“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意象和原型的不同;

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

素。

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

律发生转变。

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

型就完全不同。

也有意象根本无客观原型。

◆意象是“长期孕育,一朝生成。”

(二)★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

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

表达。

★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

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

的意思,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

产生有关。

1、意象的整体化。

2、意象的意义与符号形式的结合。

3、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

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

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

◆一、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在艺术存在的诸环节中,艺术创造

不仅本身是艺术审美体验的集中场

所,也是艺术品的生产环节、艺术

内涵的赋予环节。

★艺术创造的主体是艺术家。

★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

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

◆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

与后天的实践两方面合力的结果。

★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

为艺术敏感(感受)、艺术想象力、

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二、艺术敏感

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感应是孕

育艺术意象的第一步。

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

常人的感受能力。

“赋比兴”的“兴”,就是指艺术家

因感受到某种存在而发生了主观情

绪的变化。

艺术敏感与先在主体的文化心理结

构有本质的关系。艺术家具有艺术

敏感首先在于艺术家具有艺术敏感

的可能性,即具有特殊的审美文化

心理结构。

分析这种先在的结构与状态,发现

除了艺术家天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生理特质外,还有长期的艺术修养

对艺术敏感的培育。

◆三、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

发挥作用的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

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

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

度。(★李商隐的《锦瑟》所表达的

意象。)

艺术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

能力。它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

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

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四、灵感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理论主要有:

★柏拉图:把灵感说成一种磁性的疯狂,一种神灵的凭附,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

★朗吉诺斯:把创作的源泉归结为神赐的神秘灵感。

灵感的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生理——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五、艺术技巧

郑燮的胸中竹、眼中竹与手中竹。★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中国书法最明显地表现了艺术形式与形式技巧的关系。

★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 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艺术的形态

◆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亚氏:一切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摹仿”。这种分类方式只是外在的和初步的。

从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来确立艺术形态的划分原则,直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出现。法国美学家加托将艺术分为三类:美的艺术(音乐、绘画等)、机械艺术、介于二者之间的艺术(建筑和修辞)。

黑格尔:把艺术形态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具有里程碑意义。

象征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艺术形式。

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的雕刻为代表,为人类艺术最高成就。

浪漫型艺术:是近代的产物,如绘画和音乐,诗。

★美学家们划分艺术类型的三种标准:

第一,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亚氏的摹仿说。

第二,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划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第三,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静态与动态艺术;时间与空间艺术。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

★1.建筑——材料、形式结构与周围环境

建筑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如中国古建的琉璃瓦,教堂的彩绘玻璃等。(2)建筑的形式结构。中国的四合

院的封闭结构,教堂冷色的石块。

(3)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艺术

家因地制宜,如悉尼歌剧院处于大

海之滨。

★2.雕塑

雕塑是一种较为纯粹的艺术。对雕

塑的审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物质材料,有着更严格的要

求;其次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

再次,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仍

然要受到这类艺术一般特征的影

响。它是一种静止的空间结构,只

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瞬间加以

表现。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

富的含义和意境,此为雕塑艺术的

根本特征。

★3.绘画

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

的视觉为基础,捕捉对象的影像并

将之展现在平面中。视觉效果是绘

画追求的最基本的审美效果。

《画鉴》:“观画之法,先观气韵,

次观笔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

似。”

对绘画的欣赏首先要关注它的内在

的意蕴,其次要掌握绘画的基本语

言的审美性质。再次,画面内在的

韵律,也就是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

的灵魂。

在空间艺术的各种形态中,绘画最

具有主观性和精神性,从而能够突

破空间形态的局限。绘画在某种意

义上成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之间

的一种过渡形式。

(二)★时间艺术——音乐、戏剧

★1.音乐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对物质材

料的依赖程度最轻的,它与情感活

动联系的最为紧密,也最具有动态

色彩的艺术。音乐是最为纯粹的时

间艺术。

音乐的美的构成:

第一,音乐所依赖的媒介就是声音,

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

感,同时,声音间的组合关系,各

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

美。

第二,各种声音按一定的节奏、旋

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就能塑

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

思想情感(特定的)。

第三,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

演者的演奏为中介。(但是天然的风

雨声却例外)

第四,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从

音乐艺术的形态学特征上来说)。

★2.戏剧

从戏剧的存在方式看,它实际上综

合了建筑、雕塑与绘画等空间艺术

的基本特点。戏剧艺术的根本特点

仍然是它的时间性。

戏剧美的表现方式:

第一,它是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

各种艺术的媒介和材料都可合理地

运用其中。道具、语言等。

第二,戏剧既然表现的是一个动态

的事件,其结构自然也就具有相应

的特点。布瓦洛的古典主义“三一

律”(时间、地点与事件的严格统

一)。

第三,戏剧艺术可与其他艺术综合

起来,构成新的艺术形态。如歌剧、

影视艺术等。

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

生成,即重建

接受者通过意象欣赏,获得审美愉

悦和艺术体味。如白乐天夜听琵琶。

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

的,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由接受

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

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

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

重建意象。象征与暗示。意象的重

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

◆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

活动。

第一,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

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第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

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海德格尔

认为,任何存在都是在历史环境中

的存在,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

的历史性。任何接受者对一件艺术

品的欣赏都不可能完整地得到创造

者的意象,同时不同接受者对同一

件艺术品的接受也不可能完全相

同。

第三,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

特殊的结构。英伽登认为,文学作

品提供给接受者一个“图式化”的

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

定点。主体参与创作贯穿欣赏的全

过程。

第四,一切艺术品的意象,都潜藏

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

品、悟(三个阶段、三个层次)

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艺术

品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

★1.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

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

建意象。

★2.品——凝神专注,用志专一,

静心体味,积极参与。品就是意象

重建过程。古代艺术理论家认为,

要品评艺术作品,除必须具备的丰

富的艺术鉴赏经验外,当需“知人

论世”。

★3.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

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

境的感悟。清?薛雪:“不落言诠,

自明妙理”,悟是主体的灵感的活

跃,意象的鲜明,升华为高度自由

的境界。

由于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

于是形式符号被克服了。主体直接

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得意而忘

象,得象而忘言”。悟是艺术接受的

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

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

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

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

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

活动。

狭义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和体

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

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

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

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

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

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

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

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一)★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舜时代以乐感化。

西周时礼乐纳入教育。

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的观点。

A、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育有两方面

意义,一是它的本义的引申,指育

其身,尤指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成

长(体育);二是它的引申义,指育

其心。

B、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

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中和思想,

对我国美育的影响。

C、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

活动的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一

是天人关系,二是人际关系。《礼

记》。

D、从《乐记》始,认为乐和其他艺

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

E、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

F、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到了“美

育”一词:“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

艺乎?”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

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质兼备的君

子。

G、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便是朱熹

“消融渣滓”的过程。“渣滓是私意

人欲,天地同体处如义理之精英,

渣滓是私意人欲之未消者。”通过美

育泄导人情,消融渣滓,实现天人

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

完善人生。其类似亚氏关于悲剧效

果的“净化”思想。

H、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

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圣

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I、中国社会发展决定了美育不可能

在封建时代获得独立的地位,只能

是依附性的存在。

J、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

引入中国(1901年在《哲学总论》)。

K、蔡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把美育与宗教作比较: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

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

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

的。

M、梁启超: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

驱者。认为美育是“趣味教育”。

L、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

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其将美育与

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认

为,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能陶冶

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

培养起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

力;同时又能成为德育、智育的手

段,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古希腊罗马是西方美育思想的最

早开端。

A、柏拉图:是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

美教育者。“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

音乐来陶冶心灵。”

B、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的特殊作

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

节制和★净化。

C、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

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三

个特性:真实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这种原则是美育与德育相统一的结

果。

D、到中世纪,美育被纳入宗教的范

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奠基人是

普罗提诺。

E、席勒: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美育书简》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一,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第二,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第三,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审美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要不断地拓展人身上的这种“纯粹理想人的成分”。

F、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美育教育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在不能解决基本温饱的情况下奢谈审美教育是不现实的。

第二节美育的内涵和特点(一)★有关美育的三种历史观点(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

1.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不分的原因:一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难以廓清。

2.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为情感。美与情感有关,但不等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3,美育是艺术教育——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种观点也限制和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美感教育只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蒋孔阳)。

(二)★界定美育的三原则

1、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3、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

◎★审美教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与区别:

★1.联系:①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审美教育。②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2,区别:①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具有即兴性和偶发性;而审美教育则是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有计划,有步骤。

②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二因素构成;审美教育则由施教者、作为

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

因素构成。

(四)★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

潜移默化、能动性)

★1、诉诸感性

因为审美对象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

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对象。

由于诉诸感性,不需要进行直接的

推理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具有更广

泛的普遍性价值。

★2、潜移默化

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

家均采用此方式。

1.儒家:美育的目的,乃在于让人

精神上获得解放,进入一种顺应自

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2.道家: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圣人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子,追

求个体与宇宙大化的贯通合一,从

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和对现实的

人生的解放与超越。

3.禅宗:对审美感化的看法,既有

宗教的痕迹,又反映了世俗的心灵

净化和超越的特征。禅宗乃注重于

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

从美育的角度讲,便是“自己感化

自己”。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张了

自我,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从片

刻中看到永恒,进入“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五灯会元》)的最高境

界。

4.王阳明:主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

方式,使之耳濡目染,渐渐潜移默

化,就像大自然培养花木一样,日

积月累地成长。

5.王夫之:强调日常生活对人的感

化和习惯对人的日积月累的作用。

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

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

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

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

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

想追求的人。

★3、能动性

审美活动本身不仅是一种消极的享

受,更体现了主体的内在追求。

1.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

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

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

决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应

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

2.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

求。万类由心,境由心造,即强调

主体的能动作用。

3.审美是在人与物的自由关系中形

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

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中国古人认为审美境界是人生的最

高境界。美育的途径,是主体成就

自我的必然途径。美育可以使人们

摆脱外在功利和内在欲望的本源,

回复真诚和本色,体味到真正的自

由。美育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功

能。

第三节美育的功能和目的

(一)★美育的功能(怡情养性,

化性起伪)

★1、怡情养性

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

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

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

移默化的基础上的。

美育形成的主观依据。人的精神领

域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美育

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礼记》:礼乐的确立,可以使人与

人之间的等级井然有序。乐的形态

协调了,可以使上与下之间的关系

变得和睦。礼从外在的角度去感化

人,乐从内在的角度去影响人。

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

满爱心。

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

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

则,指理。

美育就是指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

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

化。“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

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席勒在《审美教育书

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

极端,即粗野的极端和懈怠乖戾的

极端,与以道制欲有相似之处。

★2、化性起伪

1.《乐记》把天地的阴阳化生视为

宇宙间最大的乐。由此推及到音乐

对人的感化,这种以情动人的音乐

感化便是美育。

2.从心理上讲,美育乃是养性的一

种方式。养性是让人的感性生命顺

其自然地得到发展。美育正是通过

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

滋养。

3.荀子——以“化性起伪”来解释

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

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

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

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

和能力,使人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

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4.庄子——对于人性之伪,有着更

深刻的认识。认为人在欲望的支配

下失去了自然的本性。提倡与道冥

合,法天贵真,这样的人性才是沐

浴在天地的大美之道中的自然人

性。

5.禅宗——认为人性即佛性。禅宗

的美育思想本于性,通于悟,从中

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

亲近。

6,外在的影响对人的“化性”,既

有积极,也有消极之处。主体的本

性具有多重的可塑性。《乐记》曾将

之分为“顺气”和“逆气”。顺气指

生命中体现生命精神的成分,逆气

则指生命中悖逆生命精神的成分。

美育通过“正声感人”,“反情以和

其志”,顺着人的本性使之正常发

展。只有这种和乐对人的身心产生

积极影响,才能进而对整个社会产

生积极影响。

审美活动本身就在陶冶主体的性

情,审美的过程就是主体心灵受到

感化的过程。

7.孔子还把乐的感化作用,看成育

人的最高境界,主张“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

(二)★美育的目的

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

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

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

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

地同体的和谐境界。(康德与席勒都

认为,美育可以担当感性与理性之

间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

方面都和谐发展的“完全的人”。)

2.美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人,发

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

人。(完美的人——既有物质生活又

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

既有工作能力又善于生活和娱乐。)

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

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

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

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4.美育把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

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根本的价值取

向。这不仅使它与现实相疏远而接

近于理想,从而与其他教育形式明

显地区别开来,同是这种理想性品

格又决定了它必须依存于审美活

动,把审美活动作为自身存在与发

展的丰厚土壤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

泉。

5.审美教育设立的目的,并非从外

部强加给审美活动,从本源上看,

这种目的内在地属于审美活动。审

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所追求并

形成的价值根本上具有同一性。

6.审美活动最能表现人的本真性价

值的一种生存活动。审美活动本质

上是一种人生实践。

◆美育必须依存于审美活动,美育

与审美活动是一种同源共生的关

系。

对美的不同理解直接规定着不同美

育理论对审美教育目的的不同设

定。

我们认为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

生实践。

把美理解为一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

性显现。

◆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

生境界的教育,因此,审美教育的

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

人。

审美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

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

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

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理想

追求的人。

★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

中可转化为两方面内容:

①美的形式的教育→审美能力的培

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②审美理想教育→把审美的自由人

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的价

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

功利、道德、天地境界。

宗白华将境界分为五种:功利、伦

理、政治、学术、宗教境界。

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

自由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

在。

席勒:人性要由人的自由来决定。

◆审美活动的独特意义

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

神家园,使人在现实中处于分裂状

态的感性与理性得到和谐统一,而

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

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

使命,从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寻理

想的激情。通过审美,主体的生命

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

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

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美学原理试卷

美学原理复习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D)。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C)。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A)。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D)。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 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B)。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B)。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B)。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C)。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A)。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B)。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A)。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C)。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 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D)。

美学知识点总结(DOC)

1.格式塔(中文译为::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① ②基本特征:(1)但不等于成分之和, (2)格式塔各组成部分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 ③ 知觉中对简洁完美格式塔 使无 19C后半叶德国 与此相关的学派:同情派,内摹仿派 内摹仿派:与立普斯相对立:人在内心里对

3.直觉说 A.意大利克罗齐:直觉即 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 B. C. 4.存在主义:德国世纪20年代创立 A.思想来源:克尔凯郭尔和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B. C.特征: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诞和人生痛苦 D.海德格尔:悲观主义人道主义萨特:乐观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本 E.代表作:萨特《恶心》存在主义奠基之作加缪《局外人》 戏剧:萨特《苍蝇》加缪《正义者》 A.主张研究“共时态”

历时语言学:语言的变迁 6.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把语言当做一个整体研究) A.语言: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社会成员共有,是社会心理现象 C.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互联系,互为前提 ① ②语言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发展 D.语言和言语的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的语言行为 索绪尔提出 A. B.两者的关系:① ②

20世纪60年代 读者进行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② B. ③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艺术具有 艺术接受: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等对 9.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马克思提出 定义:人类通过自然被人控制,利用,改造,人的目的在自然中实现。 A. B.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自然美是 物,离开人和人化就没有自然美 ①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 一、选择题(60分)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 (3分) ? A.王国维 ? B.梁启超 ? C.叶朗 ? D.朱光潜 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3分) ? A.叶朗 ? B.朱光潜 ? C.胡适 ? D.蔡元培 3、50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 (3分) ? A.朱光潜 ? B.梁启超 ? C.王国维 ? D.蔡元培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 (3分) ? A.朱光潜 ? B.叶朗 ? C.李泽厚

? D.蔡元培 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 (3分) ? A.王国维 ? B.李白 ? C.杜甫 ? D.李贺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 (3分) ? A.王羲之 ? B.王国维 ? C.杜甫 ? D.席勒 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 (3分) ? A.梯利希 ? B.席勒 ? C.黑格尔 ? D.汤因比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 (3分) ? A.王夫之 ? B.王阳明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 ? A.席勒 ? B.费尔巴哈 ?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10、“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 (3分) ? A.席勒 ? B.海德格尔 ? C.吉卜龄 ? D.费尔巴哈 11、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 (3分) ? A.莫泊桑 ? B.福楼拜 ? C.巴尔扎克 ? D.大仲马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 (3分) ? A.普列汉诺夫 ? B.伏尔泰 ? C.车尔尼雪夫斯基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的七大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七大原则 一、功能原则 在19世纪,美国的著名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改变历史性的口号。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首先将其引入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即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好的功能,然后再加上合适的形式。设计行为有别于纯粹艺术,其基于功能原则,任何设计行为都有既定的功能要满足,是否达到这一要求,成为判断设计结果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先决条件。公共空间设计的实用性是室内设计问题的基础,它建立在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上,如空间计划,家具的陈设,储藏设置及采光、通风、管道等设备,必须合乎科学、合理的法则,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效用,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工作、学习需求。 二、艺术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体现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能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这也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面临的科技和感情问题。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较为集中、细致、深刻地反映了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装饰工艺美。室内设计通过室内空间、界面线形以及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等内含物的综合,给人们以室内环境艺术的感受,因此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三、经济原则 任何设计并不是多做就是好,奢华就是好,关键是科学合理。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使用和审美需要的,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画蛇添足,造成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有的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危害。 四、科技原则 现代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室内设施设备从电器通信、新型装饰材料到五金配件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智能大楼、能源自给住宅、电脑控制住宅等。科技含量的增加,也使现代室内设计产品整体的附加值增加。 五、环保原则 人的一生中极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安全、卫生、效率和舒适,人们对室内设计要求更为深入细致,更为慎密,也需要更多地从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舒适的角度去考虑。室内设计中,对构成室内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采光与照明、色调和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和纹理,对室内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气流,对室内声环境中的隔声、吸声等的考虑都应周密。 六、文化性原则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C )。 A 1725年 B 19世纪中叶 C 1750年 D 公元前四世纪 2.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苏格拉底提出了( B )的观点。L A “美与善相对立” B “美与善相统一” C “美与善相违背” D “美与善相同”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5. 被人们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D )。 A 维柯 B 柏拉图 C 克罗齐 D 鲍姆嘉通 6.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7.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8.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9. 美学是一门( B )。 A 社会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艺术学科 D 自然学科 10.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有( ABCDE )。 A 艺术 B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 审美意识 D 审美范畴 E 美学思想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4. 美感能使现代人产生( ABCDEF )。 A 满足感 B 愉快感 C 幸福感 D 和谐感 E 自由感 5.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果 6.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7.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8.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9.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最大的是( CE )。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串讲知识点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 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

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最新答案

1 《大趋势》的作者是()。 0.0分 ?A、 约瑟夫·奈 ? ?B、 丹尼尔·卡尼曼 ? ?C、 保罗.肯尼迪 ? ?D、 约翰·奈斯比特 ? 我的答案:A 2 以下对波普艺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它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 ? ?B、

杜尚是观念艺术的发起者。 ? ?C、 它指的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 ?D、 它否定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 ? 我的答案:B 3 古希腊人大量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崇尚()。 1.0分 ?A、 自然美 ? ?B、 人体美 ? ?C、 心灵美 ? ?D、 形式美 ?

我的答案:B 4 下列不属于社会美的有()。 1.0分 ?A、 民俗风情 ? ?B、 人物美 ? ?C、 休闲文化 ? ?D、 山川河流 ? 我的答案:D 5 被封为“净坛使者”的是()。 1.0分 ?A、 沙僧 ?

?B、 猪八戒 ? ?C、 玄奘 ? ?D、 孙悟空 ? 我的答案:B 6 审美趣味集合了以下哪种要素?()1.0分 ?A、 审美偏爱 ? ?B、 审美标准 ? ?C、 审美理想 ? ?D、 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7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科学家常常因追求美而走向真理。 ? ?B、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C、 美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足够的知识。 ? ?D、 美育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 ? 我的答案:C 8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 ?A、 艺术品是意象的外化。

?B、 艺术的本体就是美,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 ? ?C、 狭义的美是审美意象。 ? ?D、 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 ? 我的答案:C 9 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1.0分 ?A、 唯美 ? ?B、 生命 ? ?C、 唯心 ? ?D、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 1.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 A )。 A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B W·塔塔科维兹的《古代美学》 C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D 贺拉斯的《诗艺》 2.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是( A )。 A 康德 B 休谟 C 黑格尔 D 博克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原始人美感的第一个特点是( B )。 A 以模仿植物为美 B 以模仿动物为美 C 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D 图腾崇拜 5. 美感的生理基础是( D )。 A 眼睛 B 鼻子 C 耳朵 D 感觉器官 6.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7. 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是( A )。 A 现实主义文艺 B 古典主义文艺 C 浪漫主义文艺 D 现代主义文艺 8.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9.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10.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11.西方美学一个重要传统是( B ) A 探讨美的本质 B 反功利性和反功利主义 C 现实主义在美学中的运用 D 探索美的目的 12.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 1.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观念”的代表有( AB )。 A 吕荧 B 蔡仪 C 高尔太 D 朱光潜 E 李泽厚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4.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5.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给艺术定义的有( AC )。 A 游戏说 B 模仿说 C 集体无意识说 D 教化说 6.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美学原理期末答案..

美学原理(73.0分) 选择题(50分) 1、李泽厚对“美”的认识是:(1.00分) ?A.美在心不在物 ?B.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C.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 ?D.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2、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1.00分)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美学等同于美术 ?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3、对休闲描述不恰当的是?(1.00分) ?A.是一种生命状态 ?B.以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为内容 ?C.是一种行为方式 ?D.是无所事事 4、《风雅生活论》的作者是?(1.00分) ?A.雨果

?B.巴尔扎克 ?C.莫泊桑 ?D.福楼拜 5、“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审美活动三个因素:种族、环境、时代”是谁提出的?(1.00分) ?A.孟德斯鸠 ?B.泰纳 ?C.卢梭 ?D.韦伯 6、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1.00分) ?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 ?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 7、美育主要是什么?(1.00分) ?A.个体 ?B.群体 ?C.关系 ?D.社会 8、()不仅是美感活动的特征,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1.00分) ?A.直觉性 ?B.传达性 ?C.愉悦性

?D.超越性 9、以下体现人体美的雕塑不属于罗丹的是?(1.00分) ?A.《思想者》 ?B.《永恒的偶像》 ?C.《大卫》 ?D.《吻》 10、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是:(1.00分) ?A.主客统一 ?B.情景交融 ?C.天人合一 ?D.万物有灵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00分) ?A.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 ?B.只有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C.古希腊悲剧中知道预言是预言实现的条件。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1.00分) ?A.运用逻辑判断命题的形式阐释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只是近似的描述。 ?B.一种阐释只能照亮艺术作品丰富意蕴的某个侧面。 ?C.伟大的作品具有无限的阐释可能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C)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B)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D)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C)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D)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参考答案:11、B 12、D 13、A 14、B 15、B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美感的主体差异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D、美感的感觉特征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参考答案:16、B 17、B 18、B 19、B 20、A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参考答案:21、A 22、C 23、B 24、B 25、A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德】马克思 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分 A、 欧亨利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 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石涛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 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 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分 A、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艺术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