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人治比法治有效

企业管理:人治比法治有效
企业管理:人治比法治有效

企业管理:人治比法治有效?

企业管理:人治比法治有效?

孙玉良

10月29日,应邀主持了对优秀企业管理者王宏国的在线访谈,王宏国:1964年生于安徽省旌德县,1986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1986-1997,先后在安徽农业大学、黄山学院,从事编辑工作,1998-2008,在深圳南方中集公司(上市公司中集集团的核心企业)从事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工作。2005,结业于“中集集团干部培训班”(即:中山大学MBA课程班),乃业余兼职管理咨询讲师是也!王宏国的管理理论,颇有点中国特色,他最有名的一句话,竟是“人治比法治更有效”!下面是访谈全文,请大家欣赏:

文不舍与: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钱财、还是人力?王宏国:人、财、物、信息、技术、人脉……都是企业的资源。谁最重要,各人因理念不同而看法不一。我认为,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资源,因为公司业绩是人做出来的。sayasaya2003:王老师如何看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王宏国:国内的外向型企业,受影响最大。我所在的企业就停产了。金融危机直接降低了购买力,是最伤国家元气的坏事。

孙玉良:你所在的企业停产了,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销售渠

道不畅,还是资金问题?还是别的?

王宏国:我所在我企业,是绩优上市公司。受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今年的订单淡季提前到来了。

孙玉良:你所在企业是以出国为主吗?给讲讲什么叫"绩优上市公司"好吗?

王宏国:我所在的公司,产品100%出口。每股收益自上市以来,一直在所有股票的平均值以上,达到或超过绩优股的标准。

孙玉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你所在的公司100%出口,不停产也难.董事会有什么打算吗?是等,还是寻找新的出路?

王宏国:们公司的主业有三个梯队,现在只不过是第一个主业受到了很大冲击。董事会授权管理班子应对此事,不会惊慌。

白云飞:王老师对企业的管理有何独到的见解?企业管理起来是不是很难啊?

王宏国:现实中的企业管理,是七分骗,三分哄。

孙玉良:玩世不恭的管理啊,难道你也是这样管理的?七分骗,三分哄?

王宏国:呵呵,我说的是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当然包括善意的欺骗。

瑞雪:到底是社会主义下的管理方式好?还是资本主义下的

管理方式好?

王宏国:管理方式与主义无关,只与良心有关。

孙玉良:管理不是靠完善的制度,而是靠领导者的良心?这是典型的"人治"观点啊.

王宏国:基于中国人传统文化和现世心态,我认为,人治比法治更有效。很多企业,制度一套一套的,结果呢?

孙玉良:这么说,你是认可企业"人治'观点了?在现实管理中也是这样进行的?

王宏国:我以前非常追求制度化管理,现在又回到人心的根本问题上来了。我认可有良心的人治。

孙玉良:我建议象中国现在的号召一样,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方面教导大家讲良心,一方面教导大家遵纪守法.讲良心的职工遵纪守法,最终推向"以法治企",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木一子:很赞同“法德兼治” 以法为本,以德为准,加大“德”的力度

醉春风:资本家的管理属于榨取利益,那社会主义的管理是真的人性化?

王宏国:无论什么社会制度,企业都是功利性组织,都是为了利润。人性化管理,我看,资本主义的企业比社会主义的企业,反而做得好些。

秋日⑤语:请问王老师: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王宏国:教会员工进行自我管理。管理的首要对象是人,确切地说,是人心。死制度能够管得住活人心吗?显然不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管理其实是无效的,自欺欺人的。员工不自我管理,管理者再怎么使劲,都是白搭。

祥瑞麒麟:管理是企业能够很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才能更好的管理好企业呢?

王宏国:管理者要将心比心。要员工诚实,自己要先以身作则。领导者的任务是保证“做正确的事”,管理者的任务是保证“正确地做事”。

夜幕星空:今天听一个经济专家说,这次的金融危机将持续到09年底,2010年才会好起来,全国各地已经开始救楼市,请问王老师金融危机对房地产的影响是不是很大?

王宏国:对所有行业都有影响。对房地产的影响很大的,因为房地产与银行的联系非常紧密。

季锋:一般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经验,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大家分享呢?

王宏国:非常愿意。心得很多,比如,我要求自己:不与下级争权,不与同级争功,不与上级争名,不与员工争利。

孙玉良:要求自己:不与下级争权,不与同级争功,不与上级争名,不与员工争利。

你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一定是企业中的"圣人",象极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上善若水",一定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

王宏国:这是我自己的为人为事原则。在公司,很多同事也说我很淡泊,呵呵。但是,很多时候我站在了员工立场上,因而并不受上层的喜欢。

孙玉良:按你所说,最适合做工会主席。

王宏国:哈哈,有理。

季锋:管理者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王宏国:最要注意自己的人格。不要让别人,特别是下属,指着后背骂娘。

天下第三:企业管理的方式都有哪些?或者说企业管理的培训方式都有哪些?

王宏国:是说关于企业的学习方式吗?老话,理论结合实践。不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光看书,是没有用的。

夜幕星空:朱镕基总理也曾说过:管理科学,兴国之道,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真的占主导地位?

王宏国:企业也好,其它组织也好,都是由各种资源组成的。这些资源不管理好,就是一盘散沙。

木一子:在这里想问王老师个可能是很愚昧的问题,先愿见谅。军事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这三者在管理方式或者管理技巧上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王宏国:管理是相通的。只是因为对象不同,手法也存异。军事管理,目的是消灭敌人,工商(或者企业)管理,是广交朋友,还是有区别的。

维尼熊:中国早期的管理有三种模式,道家、儒家、还有法家,中国古代的管理理论主要是儒家的管理思想,他的中心可以总结为,人和,管理企业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人这个方面?王宏国:你说的对。中国的早期管理思想,以及现在承接下来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要修身,管理者更要修身,才会得人心、得天下、得客户。

夜幕星空:管理就是管理人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的学问要和实践相结合,请问管理是否有道可循?

王宏国:当然有的。管理之道,在于教会被管理者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这样,企业、员工才能共同进步。只要不进入以员工发展为目的的境界,管理就具有诱骗和不道德的成份。逝水无痕:管理是经验重要还是理论重要

天下第三:对,说到这里不禁想问,毛泽东是一个师范毕业生,邓小平、朱德等等老前辈在学习理论上都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不能相及,由此是否可以看出,经验比理论重要?

王宏国:革命前辈们都是理论和经验并重的,只不过他们是直接经验更多些、更早些,理论存于他们心中。

天下第三:说的好!不过他们应该是实践比理论多。其次

从实践中不断得出自己的一套可行的理论。这就又意味着,读书不如自己创书这句话

王宏国:是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已经形成文字的,很多人的心里,都有非常宝贵、实用的理论,只是没有写出来而已。维尼熊:王老师从事管理的,那西方早期的管理之父:泰罗,一定知道吧,而他要求的是工作定额化,虽然没有中国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性化,不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请问王老师,管理的时候需要根据那些因素?

王宏国: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最有效?要根据行业、产品、生产、市场、客户、员工等多种因素而定。比如,高科技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管理,肯定有所不同。

指间沙:管理好啊.好啊.王老师平常用什么管理呢.有人说余世维好,有人肯定曾仕强,还有人说日本式管理好,有人说西欧式管理好?王老师怎么认为呢?

王宏国: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是否合适。中国特色的管理,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去运用西方管理科学。

指间沙:俺也是这么认为,老邓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还有就是,应该抓好中层管理,部门领导不能戴有色眼镜待人处事.而目前中国的管理格局是,领导们还是摆脱不了任人唯亲的局面.还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好多有才的同志被打压和排挤.您怎么认为呢?

王宏国:这就是人心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打压别人。

文不舍与:个人认为“企业管理”即“企业内部人员与事物管理”。

王宏国:管理:通过管人,达到理事——这是我的理解。

T BAG:说实话,中国现在的管理,人情还是占第一位,中国式的管理都是围绕人情转的,俗话说的好:“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王老师对此有何见解?管理中,应把什么摆在第一位?

王宏国:制度化也好,人情化也罢,都有一个“度”的问题。

中国人讲人情,不喜欢制度,那就顺势而为吧。现实中,制度往往失效,而与员工成为朋友式的合作者,才是最有效的。夜幕星空:中国的人情化管理,潜意识下是遵循了孔子的“人以和为贵”?和气看来真的可以生财,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可以看出来,中国虽然还是人情管理,不过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也在腾飞,所以中国的人情管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屈默: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当下办公室恋情比较多,有的还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的日常管理,那么想请教一下,你遇到过这类问题吗?遇到后又是如何如处理的?

王宏国:我曾被办公室恋情搞得焦头烂额,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其中一方离开。

屈默:假如当事人都是公司的骨干呢?

王宏国:我亲历过办公室恋情事件。恋情是私人化的东西,不适合在同一个职场发生与蔓延。让他们收手,或者让其一离开。

屈默:我手下有2个记者,都是主力记者,发生恋情,严重

影响可工作,让我也很头疼。但又舍不得开掉他们。

王宏国:不影响工作的话,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如果严重影响工作了,就非开一个不可了。留下他,会导致其他员工不满的。

月光倾城:管理学被成为科学,是西方的管理者最先提出来的,管理真的可以当成科学来看吗?

王宏国:管理具有科学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但不等同于科学。管理是讲究实用与实效的,不是用来研究的。

杜志:从畅销榜来看,越来越多的经管类图书受到大众欢迎,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开始认识到管理对成功的重要性,但很多管理者通过学习之后确实学到了许多管理的办法,但在管理过程中总习惯性的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喜欢颐指气使,不能跟下属站在同等位置上思考和解决问题,你认为这样对么?为什么?

王宏国:你说的这种现象,很普遍。但与管理无关,只与这种人的心性境界有关。

莫问天:王老师,请问您对三国时期的刘曹孙三家的管理方面,有何看法?

王宏国:他们各有所长,在军事与治国上。今人能够学其一二就好了。

飞天猪:王老师说:管理要“对证下药”,那中国的企业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王宏国:管理不存在固定模式。与人打交道的事,怎么可能有模式可言?

孙玉良:最高明的武功,就是没有招式。无招胜有招。最高明的管理,就是没有模式,无为而治。

屈默:我比较赞同孙玉良老师的无招胜有招的管理境界。

王宏国:是的,大象无形。这是最高境界。

杜志:在比较不景气的一个企业,员工薪水大减,在大家都在观望是否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作为管理者,在公司内部当采取些什么措施比较合适?

王宏国:向员工说明实际情况,与前景预测。特别是前景问题,一般员工看不清,容易短视。或走或留,让员工自己作决定。但是,核心人才,一定要想办法留住,比如增加补贴。我们公司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飞天猪:2008的中国奥运会是很多企业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倒闭,这是政府的管理问题,还是企业管理问题,还是单纯的经济问题?

王宏国:政治求不了市场,但可以打死市场。

陈涛tao:王老师是企业管理家,肯定对企业管理很在行,

中国企业管理属于什么模式的管理?

王宏国:各个企业的管理方法都不一样。有效的模式,就是好模式。

菊花刀:中国目前好像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管理的氛围或土壤,

所谓管理就是和泥巴,管理学就是一门调和学,管理者就是泥瓦匠。

王宏国:现实确实是这样,你看得很透啊。

陈涛tao:管理是理论重要些还是经验重要些?想社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去专门学管理学,可也可以自己开公司当老板,请问王老师对此有何见解》?

王宏国:当然是实践更重要。管理本身就是实践。但如果把成熟的理论拿来作为行动指导,会少走很多弯路。

孙玉良:今天的管理话题很热闹,王老师也确实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用一词概括:以人为本。

王宏国:是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首先要尊重每一个人。现实中,很难做到,但这是大家认同的方向。

屈默:兄弟,再请教一个问题,不知你看过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没?我很赞同他里面的管理哲学思想,国人很难管,心思很复杂,仅靠严密的制度很多时候行不通,曾仕强在中国式管理中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不知你怎么评价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

王宏国:我受他的影响很大。非常认同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太大,甚至有些是不可行的。

屈默:我当初开小公司的时候,用曾仕强的管理思想去管理员工,感觉很有用。是不是他的理论很符合中国的企业管理?

王宏国:他很懂中国人的心理,也很懂管理心理学。大师级。中国特色的管理,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去运用西方管理科学。

catch you:有些老板在开小公司的时候可以将公司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是一旦公司规模扩大,管理就开始出现混乱,严重的导致破产,请问从小公司到大公司,管理模式应该如何转型?王宏国: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从这方面去思考转型吧。显儿: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那现在的政府部门属于后者么?政府部门搞人际关系比任何单位都严重,所谓官官相通,如果说成是做人,是否合适?

王宏国:我说的做人,是做本真的人,不是搞庸俗的社会关系。近两年,我的工作是投资管理,与政府打交道特别多。他们很多人不是在做人,是在做鬼。搞鬼。

catch you: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模式被西方一些国家认可,甚至模仿其管理方法,如果将好的管理模式引进就真的可以改变企业的处境了吗?

王宏国:如果把别人的经验比作药,那么,对别人有效的药,是否对我也同样有效?有看体质和病情吧。中国很多企业都要搬弄外国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但往往流产,就是没有对症。我们公司近几年也请过不少咨询公司,麦肯锡、IBM、人大什么的,也搞过丰田的精益生产。但实效不大。

屈默:目前,国内各种管理流派很多,培训教材也各异,比

如曾仕强的,比如《砍掉成本》那个什么管理大师来的,还是徐世维(具体名字记不住了)的,等等,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家,他们认为他们的管理哲学好是好,但真正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王宏国:管理哲学最讲求实用性,要看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情境变以,理念也要变,死守不成事。

catch you:市场上管理类的书越来越多,如何去选择一本合适的管理类图书呢?

王宏国:因人而异吧,看你想学习什么。我现在喜欢看企业成功人士的传记。

菩提:我想请教王老师一个问题:兼职团队如何管理?就比如一起写网,网站的主编、版主基本都是兼职,如何才能调动这些兼职人员的积极性,为实现网站的宏伟目标而“抛头颅洒热血”、加班加点来奋斗?

王宏国:专职与兼职的区别在哪里?先理清这个问题。我看,兼职靠的是热情和责任心。让他有乐趣,有所得,就好了。我们需要雷锋,但不要让雷锋吃亏。更不能把雷锋当傻子。屈默:我想问一下,你如何评价海尔的管理模式?

王宏国:中国海尔的模式,曾经帮助了自己,现在来看,没有达到长效。不是长效药。海尔的模式,理论上并不是很系统,它更倾向于针对海尔本身的操作性。这就决定了,它是海尔的,是不一定适合所有中国公司的。它的模式帮助了海

尔,对国内企业很有参考价值。海尔也有自己的软肋,没有解决。

南飞燕: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但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不一定适合别的企业,如何才能将他人好的管理方法为我所用?

王宏国:就象看病,先弄清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再选用别人的方法。对症下药而已。

南飞燕:老师认为管理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王宏国:笼络人心。即:凝聚力。

人行道:上市公司就是好公司好企业吗?

王宏国:上市当初,有好公司,也有骗子;现在,也是有好公司,也有骗子。上市只是融资手段,与是不是好公司,本来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只能说明,证监会认为他有前景。但国人总是以为,上市的就是好的。属于误解。上市,就是国家同意它向股民借钱。

夜幕星空:王老师对管理问题有独到见解,令人佩服。

王宏国:多是实践中的一点感受。完全讲良心,在中国,这样的企业就活不了。就是现实!大环境所致。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绩效考核。我们要的是绩效,不是考核!但现在,考核本身成了目的,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建立考核系统,好象就没有管理了。所以,哪怕是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也要搞几个零散的指标,考一下。笑话。实践证明,德鲁克的考

核,在中国,甚至是全球,已经宣告失败!

巴山雪:我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我想请教一下王老师,如何发现一个真正的千里马?当初面试时待遇只能定了一个公司规定的待遇,后这个人才很优秀,他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提出加薪,但公司有自己的规定,又很想留住这个人才,又不想让其他员工有意见,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好?

王宏国: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能力、有意愿、有业绩的好员工,一定要想办法,破格留住、重用。人才难得!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变通的办法很多的。

巴山雪:我们是小公司,如何避免公司人员流动大带看来的风险和压力?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人才往往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提出很多待遇要求,但公司又不可能为了他一个人去改变公司的有关制度,又很想留住这种人才。遇到这个问题真是棘手。

王宏国:例行的管理问题,很好解决。作为管理者,如何解决例外的问题,才是最考验人的时候。相信你有办法留住人才。小庙如何用大和尚,的确是个难题。

送朋友们一点心得,作为礼物:《管理格言60条》(1)组织无所谓优劣,关键是有无目标。(2)一个组织伟大,是因为其目标伟大。(3)三件大事记心头,顾客员工现金流。(4)中国特色的管理,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去运用西方管理科

学。(5)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6)财聚人散,财散人聚。(7)先有人气,后有财气。(8)目标管理打造能力,人本管理打造愿力。(9)满意的员工造就满意的顾客。(10)

先有好人品,才有好产品。(11)相马不如赛马。(12)员工的问题公司解决,公司的问题员工解决。(13)使用看能力,升降看业绩。(14)要员工以公司为家,公司就要先象个家。(15)管理要有:金刚手腕、菩萨心肠。(16)管理方法没

有最先进,只有最合适。(17)企业缺乏活力,往往是因为

管理得太多,领导得太少。(18)死制度难管大活人。(19)少点刚性制度,多点柔性文化。(20)效率是速度,效益是

价值。(21)工资是吃得饱,奖金是干得好,福利是走不了。(22)先管心,后管行。(23)居安思危,不如居安思进。(24)量入为出,不如量的(目标)为出。(25)领导者的

任务是保证“做正确的事”,管理者的任务是保证“正确地做事”。(26)领导在于运动,管理在于平衡。(27)只有真正解放

了被管理者,才能最终解放管理者自己(28)最成功的管理,就是教会员工自我管理。(29)没有能够管人的办法,只有

能够帮助人实现自我管理的办法。(30)不与下级争权,不

与同级争功,不与上级争名,不与员工争利。(31)没有无

用的人,只有用错的人。(32)人才放错了位置,就变成了

垃圾。(33)只要不进入以员工发展为目的的境界,管理就

具有诱骗和不道德的成份。(34)一般人只会制造一般问题,

只有管理者才会制造更多的管理问题。(35)权威是由下级授给上级的。(36)狮子率领的绵羊部队,可以打败绵羊率领的狮子部队。(37)动人心者莫乎诚,结人心者莫乎利,固人心者莫乎和。(38)企业生命共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39)做企业,最保险的办法就是真诚。(40)当不好下级,肯定也当不好上级(41)看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42)企业最可怕的衰老,是知识折旧。(43)只有知道明天干什么,今天才有意义。(44)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只有金矿。(45)不把例行工作授权给下属的管理者,是在不讨好地替下属打工。(46)愚者错失机会,智者抓住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47)不知道自己无知,是低级无知;没有竞争对手学的快,是高级无知。(48)责任使员工把事“做了”,关心使员工把事“做好”。(49)使员工满意地共事不是管理的一部分,而是管理的全部。(50)微笑是不花钱但最值钱的激励。(51)重要的不是明天做什么,而是今天如何为明天做准备。(52)没有失败,只有放弃。(53)没有成功,只有暂时没有失败。(54)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模糊的问题程序化。(55)工资是客户发的。(56)第一条,客户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客户不对,请看第一条。(57)战场是消灭敌人,商场是广交朋友。(58)“企”由“人”和“止”组成,没有人才企业就终止。(59)最熟悉工作细节的人,是一线员工。(60)用人要疑——监督考核;疑人要用——

岗位练兵。

笑着看你哭2005:王老师对管理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看了访谈的内容,更是学了很多东西,这样的访谈应该多搞几次。王宏国:其实,管理就是与人打交道,就是自己先做人,再请别人做人。最简单,也最难。人都是有私心的,人心是不可能完全开放、融和的。利益面前,人无法打消欲望。

笑着看你哭2005: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吗?

王宏国: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管理只是手段,不是因素。

屈默: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你认为会不会产生像松下、索尼、微软这样的公司?

王宏国:从政治、经济、体制等环境看,中国现在还不具备产生国际高端龙头企业的机会。

梦在这里:现在管理涉及到方面越来越广,从生活到工作,管理无所不在,那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呢?

王宏国:管理是必需的。最容易让人忽视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就是管理自己。一说管理,好象就是管理别人,呵呵。我老是告诉女儿,要学会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情绪、行为、时间……

风之恋:是金子放到那里都是金子,可是人才流失的现象处处可见,真是的千里马常有,伯乐难求吗?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王宏国:让员工在一起快乐工作——把这个作为管理目标,就会成为好干部。

屈默:像海尔、中移动、招行等这样的企业会成为国际高端龙头企业吗?从他们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似乎很乐观。

王宏国:看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造化了。在这方面,我是悲观主义者。

落落无尘:你好!王老师!我原来在麦当劳打工,发现虽然经理们的职称是经理,但好像他们也是什么都做,后来和经理们混熟悉了,从他们那里了解,他们也是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这和我对经理的认识背道而驰,那麦当劳的管理是属于什么管理模式啊?

王宏国:经理该做什么,各个公司不一样,看公司赋予经理什么职责了。麦当劳的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屈默:在你的管理思维中,你觉得是小企业好管理还是大企业好管理?或者说大企业难管还是小企业难管?

王宏国:小企业,万事可以亲为,好管理。大企业,要学会分权、放权、督权,管理起来也就不难。

屈默:人才放错了位置,就变成了垃圾。“企”由“人”和“止”组成,没有人才企业就终止。真的总结得很深刻,经典。

菊花刀:仁兄不愧是文字高手,可惜企业管理有点不讲文化哦,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所谓企业家作秀而已。

王宏国:企业宣传的文化,与企业文化本身,不是一回事。

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性格、习惯。最后再送大家点小礼物吧:

五期干训班讲师妙语

中集集团第五期干部培训班于2005年2月至6月举办,理论课程的讲师主要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授课中,讲师们的妙语往往使学员茅塞顿开。为了让同事们分享,我根据笔记整理了出来。

1、激励技巧:钱不够,话来凑;会说话,当钱花。(黄培伦/华南理工)

2、让人做事的两种方式:拍胸脯,拍肩膀。(黄培伦)

3、不是人人都应该被重用,但人人都应该受重视。(黄培伦)

4、MBA要修炼的是套路,不是散手,更不是盲拳。(黄培伦)

5、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让人能干”,而不是“本人能干”。(黄培伦)

6、职业发展:要在低层次上被人替代,高层次上替代别人。(黄培伦)

7、沟通的要领:说者,说到听者想听;听者,听到说者想说。(金井露/中山大学)

8、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而不是分离——中国恰恰搞错了!(孙洛平/中山大学)

9、决策看边际,算帐看平均。(孙洛平)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一、法制与法治概念 法制(Rule by Law),法律和制度。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含义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国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法治(Rule of Law),是指在某一社会中,法律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所谓‘凌驾一切’,指的是不单止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机构的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赋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轻慢。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 二、法制与法治的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谈谈企业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谈谈企业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 任何企业都会面对人治和法治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小的时候主要依赖于人治,老板的一句话就是“圣旨”,严格遵照执行,凡事都需要请示与汇报。待企业规模壮大起来后,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将内部各项制度的建立提到日程上来。希望通过“法治”实现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管理,这些制度是企业中的“宪法”,将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来,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这样,企业运营中的正常事务就可以按照规矩和流程办理,不需要都请示领导定夺,将领导者从繁琐的事务中拯救出来,思考更高层面的问题。现实中的成功企业,其管理风格往往千差万别,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些议题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的,例如企业愿景、战略规划、产品定位、人治与法治等等,这里我们专门来谈谈后者。 我们先来看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人治涉及到的对象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各级管理者,这些人首先是能人,在技术、管理、思想等方面有过人之处。当他拥有很高威望时,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的程度,企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需要这样的能人,人治也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好效益的。但是,严格来说,人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或者说这是一种不理性的管理,且风险很大。当老板无暇顾及时、当各级管理者离职或怠工时,企业管理工作就会陷于被动,甚至瘫痪,这样的管理给老板提出了“三不”要求:不能生病、不能有自己的事情、不能死

亡,老板首先是人,可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不人道的,这是人治带来的弊端。 我在这里不是抨击人治现象,而是分析它。假如人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就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见,人治是一把双刃剑,而法治是企业管理的根本。 下面我们以员工忠诚度为例来做个分析。在很多企业中,会把“核心员工保留率”作为衡量团队管理者成效的一个指标。说到这儿,我们要先来分析核心员工为什么要离职,可能是有了更好的机会(更高的待遇、更适合自己的岗位等等),也可能是看不到前途。如果年复一年仅仅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重复自己,在企业中既没有补血的过程,也没有创新指导,更看不到未来的成长路线,那么员工的内心(尤其是年轻人)就会同时产生职业倦怠感和内心恐惧感。这时,仅靠“能人”的伶牙俐齿和人格魅力去说服对方,即使“忽悠”成功,也是一时的,不能代表一世,因为治标不治本,核心问题并未解决。换一种思路来设想:首先,很多年轻人刚进入一家企业时,往往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展,即便有也是肤浅的,例如招聘时就有人提出“我希望自己能带一个团队”,当被问到“你为此做好了哪些准备”时,就答不上来了。但是当新员工进入企业马上就能看到企业为自己的岗位设置的成长路线图,清楚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以及配备的学习和积累途径时,他的动力很容易被焕发出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随着成效逐渐显现,他的信心会更强,动力会更足。同时,他还能了解到:多长时间、达到什么标准可以加薪,可以晋升;达到

认真对待人治

认真对待人治 来源:作者: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 啊,中国,啊,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问题 今天,人们已经普遍接受法治是当代中国应当追求的。在流行的法学话语中,人治往往受到批判,甚至被等同于专制。从普及法治的常识、促成当代中国的制度形成、确立人们对法治的追求而言,这种近乎宣传的文字也无妨,但是,若是将这样的文字当作法理学,则有重大纰漏。如果法治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真的是如此优越,而人治真的是如此恶劣,且反差真的是如此鲜明,那么人类历史上为什么还会有长期的“人治”和“法治”之争?人治又怎么可能曾经长期被一些伟大思想家作为一种治理社会、国家的基本方法之一?这些思想家怎么会在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都一目了然的选择之间选择了人治?难道,我们的前人真的是如此愚蠢,而我们真的是如此聪明?如果从这种进路来思考法治与人治的问题,首先会把问题太简单化了。从理论思维上看,这种论证方式甚至比文革时期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论证方式都不如。其次,这种论证也就势必将法治和人治的讨论道德化,或者是将人治论者视为傻瓜甚至坏蛋,他们为了追求个人权力不惜损害全社会、全民族的利益。在这种政治的或道德的评价引导下,就不可能认真地理解和尊重古代诸多伟大思想家的研究。第三,这种分析也容易将中国法治建设的任务简单化,似乎法治与人治的问题只是一个领导人的认识和决心的问题,而完全忘记制度的形成和建立是社会多种因素制约的产物。 事实上,在法学和政治学中,法治是同人治并列的两种基本的治国方法。既然是并列,那就不可能是优劣利弊如此简单明了,昭然若揭。只有在难分高下的较量中,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点才值得追求。只有打老虎的武松才能算得上英雄,如果打的只是一只老鼠,恐怕武松的名字早就被人们遗忘了。而且,既然是一种

论人治与法治

人治与法治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并推进依法行政,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习近平在十八大四中全会上讲话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自依法治国被提出之后,不论从什么方面都可以觉察出中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在加强。依法治国,即法治。法治一词由来已久,《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汜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但是当时所谓的法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的,包括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两个层次,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运行机制;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托马斯哲学学派创立者阿奎那曾说过:“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法治国”是用法律去治国,法律只是用来治国的工具,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里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依法治国”是治国必须依法,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有可能是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以法治国时代,官员的权力缺乏约束,缺乏充足的监督机制,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大量的贪污腐败现象,习近平说,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而依法治国就能实现这种目标,依法治国要求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与法治相对的是人治,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利的不相制衡为前提,总之就是有集权者。人治建立在集权的基础上,其核心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人治的理想模式是德治。德治最初由儒家提出,主张“为政以德”,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君王是一国主宰,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一国之兴盛与否完全取决于君王的道德水平能力高低,有贤明者如唐太宗,建立贞观之治,创造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世太平;也有暴戾者如隋炀帝杨广,重用严刑酷吏,赋税高居不下,社会动乱,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人治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故会有“朝令夕改”;人治要求集权,故会有“一家之国”之说;人治以掌权者为主体,他们会利用法律为了自己谋取利益,为他们的亲人谋取利益,而他们的欲望与个人情感更会影响治理,故在封建人治时代,

一个企业的治理是人治法治和文治的结合

一个企业的治理是人治法治和文治的结合 其实,企业管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相同的,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管理模式又是不相同的。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管理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人治、文治、法治。无论是人治、法治,还是文治,都有优点和不足。选用何种管理模式,完全取决于企业发展的阶段。从人治到法治,再从法治到文治,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企业从诞生、成长到成熟所经历的三种管理模式。第一阶段:人治人治的管理模式强调使用强人治理,看重的是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管理能力,多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管理者在整个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威力犹如古言所描述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人治管理模式一般是在企业的初期阶段实行的。此时的企业员工少,部门少,没有健全的制度与流程,执行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推动。在人治模式下,维持企业运转的人缘、情面,管理凭经验、人际关系,控制靠随机和自觉,管理靠威信等。人治管理看似灵活,但是也有一些弊端:因为没有统一的流程,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很容易造成前后标准不一致,执行者没有规章可循,形成管理者一人说了算的“一言堂”现象。在人

治环境中,三鹿从1956年只有32头奶牛和170只奶羊的合作社,发展到品牌价值曾达1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先后用了半个世纪。然而,三鹿迅速走向破产,却只用了短短几个月,这就是人治的“负力量”。在人治模式下,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靠管理者的个人的魅力、能力;但是,如果管理者稍有不慎,企业便会迅速走向崩溃。第二阶段:法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部门和员工的不断增多,管理层级也在不断增多,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管理者即使有三头六臂管理起来也会觉得吃力了,这样就必须靠制度来约束员工,这就是法治。在人治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要求法治。法治的关键不是做制度,而是要执行制度。企业制度被制定出来之后,如果没有落实,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毫无威力可言。法治不同于人治那样有很大弹性。因为法律、制度具有刚性、公平性、公开性、稳定性,法律弹性很小,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这也法治的一大特点。虽然法律、制度多如牛毛,但是总有其管不着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执法缺位。此时就需要有一种意识、思维来引导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文治。第三阶段:文治当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员工人数逐渐增多,销售额稳定增长时,企业进入了繁荣阶段。此时,制度的约束已经使很多工作形成了流程化操作,企业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员工的文化的认可和理解是企业能否继续繁荣下去的

人治、法制、文治

人治、法治、文治 人治就是使用强人治理,人治依靠的主要是管理者的个人影响力,其人缘、风格等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管理者变更,换成其他人来管理公司,被管理者可能出现不服,公司就会陷入混乱。同时人治模式前后标准难免不一致,管理上随意性很大,权力主要集中在上层,执行者没有规章可循,需要见机行事,遇事必须请示上级。 法治就是建立制度,淡化人治,通过制度化管理来提高效率。对企业管理来讲,建立制度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执行,谁去执行。 当企业再进一步发展壮大,部门和员工进一步增多,法治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此时就需要有一种意识、思维来引导员工的行为,这就是文治,以文化来管理企业。对于企业来说,文治强调以人为管理的核心,建立学习型组织,领导靠教育培训来引导员工,对员工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我认为我自己、收银员、本部门都处在法治阶段,在执行制度时,遇到不熟悉的人,员工基本上能坚持按原则办事,但一遇到自己的上司、领导、知心朋友来办事,我们就很容易就走了捷径,人为改变了制度和流程的刚性,久而久之,制度和流程就成了虚设。这也是日后我需要反思和改正的地方。 人治是依赖领导的影响力来管理员工,一旦领导不在或领导变换,管理的难度就加大,而且新领导很难复制这种管理方法,必须重塑影响力才能有效管理。法治是依赖法律、制度的刚性来约束员工、堵塞漏洞,但法律和制度需要依赖强有力的队伍去执行才能见效,一旦遭遇法律、制度真空或执法缺位,管理就会出现漏洞。文治就不同,它依赖的是强大的文化,文化的范畴非常广,它是无形的,不处不在,无孔不入,伴随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作为管理者,做到明察秋毫,适时推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才是明智之举。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法理二 1.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 在法治社会,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即使领导人或统治者认为法律有所不妥,在法律未改变前,必须守法而不得违法。 在人治社会,治国的最高依据是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治国依赖其智慧和能力,规则法律经常可以被权力拥有者一言以立、一言以废。领导人或统治者地位高于法律。 2.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在法治社会,法律至高无上。与任何组织与个人相比,法律高于个人意志。与其他规则相比,法律具有至上性和首选性。可以说,法律是国家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 在人治社会,由于统治者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因此法律充其量只是统治者实现社会统治的工具。 3.法治强调“权自法出”,人治强调“法自权出”。 在法治社会,所有的公共性权力都应有合法性依据。法律是公权力的产出之所。 没有法律依据的公权力都为非法。 在人治社会,“朕即国家,朕即法令”,领导人或统治者即能创造法律又能超越法律。 4.政治和观念基础不同。 法治以民主作为政治基础,并且往往与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相联系。 人治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并且一般并不奉行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理念。 5.意志来源和代表性不同。

法治往往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常常是少数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 6.生效依赖的基础不同。 法治强调法律,其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看人们的道德水准,更依赖于法律制度的优劣。 人治强调个人的威望、智慧、能力。人治的成本高低、效果好坏除了依赖人们的道德水准,还要看国家治理的道德水准。 7.治理过程中体现的特点不同。 人治多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法治具有比人治更大的确定性、稳定性,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8.规则公布出台的时间不同。 法治是事先之治,按事先建立的法律规则进行法律适用。 人治是事后之治,便宜行事。往往先依照个人意志行事,之后再制定规则。

德治,人治,法治

德治,人治,法治优缺点 人治、德治与法治不仅仅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政治主张,而且也是历代王朝采用的统治方法,对其加以分析和认识,对于我们

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具有借鉴作用。 一,法治,人治,德治的含义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原创性表述:“法治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指定的良好的法律。”在这个界限中。前者强调“法律至上”,后者强调“法律正当”。 法律是大家按照社会普遍规范制定的,而且这种被普遍遵从的法必须是好法,良法,善法。亦即这种法包含着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公平,正义等等人类价值要素。他使立法者在法律制定之后,必须受到时间的评判和检验。法治是一种以“法德”来统治的社会统治方式和治理方式。他并不排斥社会道德等对人们内心的影响和外在行为的自我约束,但他排斥以人为核心的统治方式。 这里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即“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依法治国”它强调的是掌权者和普同公民都要服从法律。“以法治国”它强调的是统治者用法律制度管理人民。 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个人或集团因为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阶级统治的社会体制。在我国,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理国家的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人治是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提倡的,即个人要服从君王的统治。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常见于我国的封建社会。用君

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去进行国家的统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德治的概念,可以说有不少争论和分歧。德治的“德”,不仅仅指道德范畴,它还包括:风俗、习惯、信仰、伦常、礼貌、道德、信义等含义。在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治就是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相配合的社会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法治,人治,德治的优缺点 (一)人治 “人治”主张权力出自君主。正所谓“朕即国家”,“朕即法令”。在人治国家中,君主和统治阶层不仅能创生法律,又能超越法律。他们只是用法律管理和镇压老百姓,维护自己的统治。 “人治”是最高统治者不收法律约束的“权治”。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大于法律。谁拥有国家权力,谁就拥有国家、统治民众。在人治国家中,官本位观念盛行。因为掌握政权是发财致富,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一条捷径。所以人们普遍崇拜权力,漠视法律。中国古代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皇朝尊崇儒学,倡导“以德治国”。隋唐后采用了科举考试。但是“人治”的“家天下”思想构成了巨大而严密的权力

人治与法治

人治与法治 人治与法治是法的精神最一般最本质的表现,同时亦是我们理解法的精神,把握法的本质的基本范畴。 人治是一种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和能力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国方式。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 法治与人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在人治社会中,领导人或统治者具有超越于法律的权力。2.法律地位和作用不同。法治社会,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是手段更是目的。人治社会,法律充其量只是统治者实现社会统治的工具。3.政治和观念基础不同。法治以民主作为政治基础。人治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 传统中国法的根本精神是:人治。 根据现代法学,国家权力和政务可以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而在唐、明、清三朝国家机关与权力结构中,凌驾于一切权力至上的皇权的合法性,在传统中国是普遍存在的。传统中国法人治精神与中国古代法同时起源并建立在性善论与性恶论结合的哲学基础上。在现代哲学视野中,传统中国的专制政治和法律中的人治精神渐趋加强。 西方法的传统精神是:法治。 西方法治精神最早形成于古希腊城邦政治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法是在贵族与平民的不断斗争与相互妥协中生长起来的。如何运用法律来实现有效的治理,答案即是三权分立。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贯彻了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与制衡。 在现代社会,由于深受民主、自由、人权等现代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相信,法治总体而言要优于人治。因为法治所依赖的法律比人治所依赖的领导人的智慧和才能,具有更大的确定性、稳定性,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

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8212281.html, 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作者:梁成义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32期 前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了提高领导 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为什么当前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本文从这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破除人治思维的不二选择、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加快,“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日益成为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意见》首次提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干部基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三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 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是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内

人治与法治的思考

关于 在法学和政治学中,法治同人治是并列的两种基本的治国方法。在目的和愿景之中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社会安定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总不会有统治者和管理者愿意国家混乱、受人欺凌。两者的分歧仅仅在于最终的或主要的手段是法还是人。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冷静的心态来思考法治和人治的关系。、所谓“人治”,就是依主观办事,有法不依,以言代法,并非按照人多人少来治理,人治即,按照掌握权力的人的感性思考去行事,也就是全国人民共同使用一个脑袋,共和以后,人治的表现是用政党的形式来治理,用政党的形式来维系人治的状态。所谓“法治”,简单的说: 就是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两句话,叫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肯定了这两句话,又增加了两句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上四句话就是党中央强调的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含义。 很多人都在思考究竟是人治大于法治还是法治优于人治,针对这些说法不一,也各有各的道理。总的来说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对立在于,法治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完善与否以及执行的好坏,而不是那些有权力、有威望的领导者。人治的理论则恰好与此相反。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与方法,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要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与制度;并且特别强调,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包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内,都要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这同那种认为法律可有可无,有法可以不依,凡事由少数领导个人说了算的人治是有原则区别的。 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都是行政权力往往是大于法律效力,这和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有着关系,毕竟成为一个严格的法治国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在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平和不正之风时,人们大肆批判人治,寄希望于法治,似乎只要国家实行了完全的法治,天下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其实,不论是法治还是人治都会有其局限和不足之处。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辨析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辨析 长期以来,关于儒家强调人治而反对法治的说法,一直占据着学界主流,对此,尚需仔细辨析。 主张人治反对法治的一个典型是西晋时的大臣杜预。他曾经参与《泰始律》的制定,强调法律应当简约直白。“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晋武帝令杜预制定考课黜陟制度,杜预则认为,治理国家靠人而不能靠法。“夫宣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去人而任法,则以伤理。”人治是根本,法治会导致恶性循环。“简书愈繁,官方愈伪,法令滋章,巧饰弥多。”所以,杜预抗命不从,反对制定考课法令,而是主张各级长官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各考下属,每年把自己的下属按照优劣排出顺序,累计六年的排名顺序,决定升降迁置(《晋书?杜预传》)。 大体上,古代学者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以法家最为典型,韩非把这种法治思想推到极端。而儒家多是主张人治的,杜预只是其中之一。从战国的荀子提出“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一直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主张“治惟其人,不惟其法”,反映出儒家的治国思路。今之学者,往往把这种主张一概划入与法治对立的人治范畴,乃至加以批判,认为

这种人治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然而,人治和法治是否就像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排斥关系?主张法治最为激进的韩非,同时又承认术和势的作用,难道用术就不是一种人治?反过来,提出“有治人无治法”的荀子,恰恰是儒家各派分支中对制度作用最为强调的,从他对礼的重视就可看出这一点,难道隆礼就不是一种法治?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把人治与法治对立起来,是不是有点简单化了? 就拿反对制定考课法令的杜预来说,他反对“去人而任法”,却并不主张“去法”。他所主张的六年累计优劣以定黜陟,依然是一种法治,不过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法治而已。杜预的观点是:“今考课之品,所对不钧,诚有难易。若以难取优,以易而否,主者故当准量轻重,微加降杀,不足复曲以法尽也。”大意是,考课官员十分复杂,官员职责千差万别,衡量起来难易不等,如果简单按照制度规定,很有可能难以考核的就轻轻放过,而容易测定的就抓住不放。这就全靠主管官员用心衡量,区别情况灵活处理。要在法令之上赋予实施弹性,不可能严格执法就万事大吉。再拿提出“有治人无治法”的荀子来看,他一方面主张人治,认为君主的表率作用最重要,“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荀子?君道》)另一方面又说礼制是国家根本,“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法理二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1.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 在法治社会,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即使领导人或统治者认为法律有所不妥,在法律未改变前,必须守法而不得违法。 在人治社会,治国的最高依据是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治国依赖其智慧和能力,规则法律经常可以被权力拥有者一言以立、一言以废。领导人或统治者地位高于法律。 2.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在法治社会,法律至高无上。与任何组织与个人相比,法律高于个人意志。与其他规则相比,法律具有至上性和首选性。可以说,法律是国家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 在人治社会,由于统治者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因此法律充其量只是统治者实现社会统治的工具。 3.法治强调“权自法出”,人治强调“法自权出”。 在法治社会,所有的公共性权力都应有合法性依据。法律是公权力的产出之所。没有法律依据的公权力都为非法。 在人治社会,“朕即国家,朕即法令”,领导人或统治者即能创造法律又能超越法律。 4.政治和观念基础不同。 法治以民主作为政治基础,并且往往与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相联系。 人治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并且一般并不奉行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理念。 5.意志来源和代表性不同。 法治往往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常常是少数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 6.生效依赖的基础不同。 法治强调法律,其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看人们的道德水准,更依赖于法律制度的优劣。 人治强调个人的威望、智慧、能力。人治的成本高低、效果好坏除了依赖人们的道德水准,还要看国家治理的道德水准。 7.治理过程中体现的特点不同。 人治多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法治具有比人治更大的确定性、稳定性,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8.规则公布出台的时间不同。 法治是事先之治,按事先建立的法律规则进行法律适用。 人治是事后之治,便宜行事。往往先依照个人意志行事,之后再制定规则。

第17章 人治与法治

第十七章 人治与法治 第一节 人治及其形态 一、神治 二、德治 总的说来,人治具有不同形态,甚至会有人治与反人治、非人治形态的混合。例如,鼓吹希望通过一种“绝对权力“来建立君主独裁,依靠强有力的专制统治达到统一民族国家的目的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强调统治者对国家进行统治,目的就在于夺取政权和保持权力;强调目的决定手段的政治强权主义。但是,马基雅维利绝非君主专制制度的护士,他认可最优政体是民主共和制。随后的霍布斯也主张实行一种开明的专制统治,认为法律是来自统治者的命令,统治者不受法律约束。不过,他同时也认为,君主应该是自然法的忠实捍卫者,他应该确保臣民的生命、财产和幸福。他既迷信专制统治,也试图限制政府权力。 第二节 法治及其表现 法治既是思想范式,也是制度体系,更是实践模式,且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一、法治的思想脉络 (一)西方的法治思想 古希腊罗马法治思想源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是坚定的拥护者、倡导者,西塞罗丰富了法治的具体内容。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法治思想是神学的分支,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数奥里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法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人文主义。 启蒙时期的法治思想是以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为代表的、以自由、人权、平等、民主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西方法治思想在二战后呈现出新的特点。 (二)中国的“以法治国”观念 首先,在统治者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他强调君主守法、治者循法。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1“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2他强调:“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3然而,另一方面,他认为只有君主独揽大权、君尊权重,才能保证令行禁止,实现以法治国。“权者,君之所以独制也,权制断于君则威。”4也就是说,只有“秉权而立”才能实现“垂法而治”。 其次,在法律的运用上,主张重刑主义。“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禁奸止过,莫若重刑。”5只有通过严刑重罚,才能达到去奸的目的。由于我国古代法制具有诸 1 《史记?商君列传》 2 《商君书?一言》 3 《商君书?君臣》 4 《商君书?修权》 5 《商君书?去强》

论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论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①两者基础不同。人治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②两者特点不同。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③二者体现的原则不同。人治体现不平等的原则,而法治体现平等的原则。 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对立在于,法治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整个法律与制度的好坏,而不是少数几个国家领导人是否贤明。人治的理论则恰好与此相反。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与方法,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要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与制度;并且特别强调,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包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内,都要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这同那种认为法律可有可无,有法可以不依,凡事由少数领导个人说了算的人治是有原则区别的。 法治与人治相比较,两者的差别是巨大的,一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人治论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法治论强调依法治理;(2)人治论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法治强调对事不对人,提供一般性规则;(3)人治论推崇个人权威,维护专制体制;法治论弘扬民主,保障共和国体制。 法治与人治相比较,法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一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即人治),……就是说,依法律决策优于一人的决策,法律不受人的感情因素的影响而能作出公正的裁决。第二,法治有监督体系,能有力地防止个人专断和腐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已成为一条公理。第三,法治能客观地反映和作用于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平等、交换自由与主权明确,要求合法权利得到可靠保障,……而这些只有通过实现法治才能全面达到。第四,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没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就没有保障,也不能发展。……要建设……民主政治,就必然实行法治。尽管这里还有一个过程,但最终走向法治是不可避免的。 法治与人治相比较,……一般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人治论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法治论强调依法治理;(2)人治论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法治论强调对事不对人,提倡一般性规则;(3)人治论推崇个人权威,维护专制体制;法治论弘扬民主,保障共和体制;(4)当个人与法律不一致时,法治强调“法律至上”,而人治则是个人权威至上。 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对立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在价值理念方面,法治追求民主、人权尤其是自由平等,人治则与专制、等级特权和奴役具有亲缘关系。…… 2.在法律的地位方面,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主要模式。因此,在法治社会里,法律会受尊重、遵守乃至信仰。而在人治状态下,虽然也有法律,但法律的调整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对于“人治”来说,法律是不重要的,有时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在人治社会里,法律不受尊重、不被信仰甚至受到蔑视或厌恨。 3.在法律与权力的关系方面,法治奉行“法律支配权力”的原则,而人治则奉行“权力支配法律”的原则。对于法治来说,通过宪政和法律限制,约束和规范权力,是其生命所在。但在“人治”看来,权力尤其是最高领导的权力,不受制于法律,不对法律负责,才符合其本质要求。

人治与法治比较研究

人治与法治比较研究 3 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再往前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中国如何对待法制与人治总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确实已经形成,这确实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法律体系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体系的照搬照抄,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学说与中国立法实践相结合,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政治保障;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出发,充分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路径;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紧密结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服务稳定改革发展大局,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程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保障人权,促进改善民生,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最后,谈谈法治社会中法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相当丰富的概念,它包含了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法律就是思想道德、风俗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到人治,有人总认为它是与法治、与法律水火不相容的,其实,有许多人治思想正是从长期的广大人民群众道德认可、风俗习惯方面考虑出来的,我认为法律恰恰是要吸纳这些被广大民众认可和遵循的思想,而应该杜绝的是打着“法治”旗号,的泛刑主义,也就是说制定法律要尽量做到扬善避恶。总而言之,只要处理好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科学和法与文化的关系,解决好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协调好各自矛盾之间因素的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的法治社会。3【③】人治与法治最大的区别在与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体现的原则是个人主义.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具有民主的特点,体现的是大众意志,少数服从多数!法治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人治走向法治。一个国家是否治理得当,主要就是要看如何适当根据国情、人民的道德水准去构建人治与法 治的比重和不同的适应范围。在理论上,一定存在着一个最佳的人治与法治结构使得在所定目标社会秩序之下其治理成本最低。从治理成本和效果的角度看,法治与人治并无好坏

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董亚玲 从教七年,班主任做了六年,前五年的班主任工作也觉得快乐精彩,但是今年一年我的班主任工作却遇到很多难题和无奈。我好像进入了我的工作瓶颈期,不知所措,茫然,于是就开始思考,以下就是我的一点思索:纵观全校,同样一个班级,不同的班主任管理,效果不同。有的班主任带一班乱一班,而有的班主任从未有过闪失,班班都是精品;还有的班主任,他带出来的班只能自己带,别人接不了。每个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人治”,有的是“法治”。下面我就谈谈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一、“人治”与“法治”的差异 仅靠“人治”的方式管理,依靠的是班主任个人魅力、个人权威和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治理班级,班级和学生都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规则体系。当换了班主任,“权威”消失之后,维系班级凝聚力的纽带切断,班级自然就乱。这也就是我们很多班主任带的班别人接不了的原因。 “法治”强调的是班级规则,是纪律,是约束。“遵守规则”是刚性管理,没有任何情面可言,你只能这样,你不能那样,违反了这项规定,你就必须受到这样的惩罚;违反了那项纪律,就会有那样的后果。这样管理方式,强硬、死板,管理过严过死,班级会死气沉沉,制约班级和学生的发展。个别老师在没有和学生建立积极情感联系的情况下,想把一个靠“人治”管理的班级,改造成一个靠“法治”管理的班级,中间没有任何过渡与缓冲,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二、理清一个概念 作为班主任,要对班级管理这一概念有清醒的认识。班级管理,“管”什么?“理”什么?“管”的是学生的外部行为,“理”的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哪些内容可“管”,哪些内容可“理”?这里头大有学问,该“管”的时候去“理”,该“理”的时候去“管”,都会出问题。“管”是对外部行为的制约,需要训练;“理”是对思想的疏导,需要转化。训练需要科学的方法,转化需要高超的艺术。刚性的“管”和柔性的“理”相结合,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与艺术提出了挑战。 管子曾说“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唐代的白居易也认为“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这些都说明了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用制度来管理人,大到国家,小到一个班级的教育,我想都是如此。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单位、学生成长发展重要场所的班级,必须是开放的。一个开放的班级一定充满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是班级的主人,他们都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的班级无疑是每位新型班主任所向往的。但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和谐的境界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弃‘人治’,行‘法治’”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实施班级“法治”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发展需要“法治” 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能否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能否如期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公民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素质和水平。而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治”意识和能力又显得尤为重要。但在长期的班级“人治”管理下,很多学生可能会形成“唯师”与“听话”的人格,从而最终失去“自我”。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北京大学对于学生录取即将增添一个新办法,除了正常高考分数线录取之外,大约有3%的招生对象可以通过全国各地的中学校长,具 以实名向北大推荐,被推荐的学生由北大进行面试,面试合格者依然要参加高考,但在录取时可以享受比录取分数线降低30分的照顾政策。北大的这个实施办法还有一些具体细节,但是,本质上很简单:中学校长的推荐如果被认可,可以值 30分。 这个方案一出来,立即引起很多议论。新浪网的调查显示,68%的网民反对这一方案,认为它将造成对多数人的不公平,24%的网民支持这一方案,认为它能弥补高考机制的不足。(上述数据的采样范围为6000多人,随着采样范围的持续 扩大,可能会有变化,但已基本说明了一些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高考统一分数线录取,就是严格的法治,但是,统一分数线的严格法治并不完美,其不完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徇私舞弊难以彻底制止;二是有些好学生一次考试失误便失去机会也不合理;三是分数考核的组合方式是否符合人才的要求也值得怀疑。在分数制度的严格法治下,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不用多举例,违背严格分数法治而最终成为有用人才的案例也并不少见。因此,面对分数线的严格法治,如何让其更加合理,如何避免单纯法治的缺陷,就是一个问题。 在单纯法治观念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更加完善的法治,这种方式基本上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唯一合理的、可行的方式。然而,北大的实名推荐法,实际上是在这种法治体系中,明确加入了“人治”的内容。根据具体条文来看,它所加入的人治成分也是有限的,而不是决定性的。然而,网络调查的结果显示,即便这样一点“人治”的成分,也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人治”的态度。 在我看来,法治迷信是应该破除的。毫无疑问,一个社会必然需要法治。但是,以为法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或者只有法治才能实现最好的结果,实际上是对法治错误的迷信。从本质上说,法也是人制定的,法也是人执行的,因此,任何法治都不可能没有人治的成分,任何法治都是人治的结果。问题只在于,法治与人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我认为,法治与人治的关系,简单说在于两方面,一,所有的法治只有好人来制定、好人来执行,才能有好的结果;二,为防止装好人或者好人变坏,对于“好人”也应该由法治实施监督。在这里,我们实际上触及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