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研究

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研究
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研究

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一、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是指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全面、厚实的文学素养,能促使人在阅读、写作、人文、德育、美育、智育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育人。文学素养的养成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文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的文学素养,应包括教师的文学理论素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提升教师文学素养的途径:

(1)转变文学观念

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文学观念。我们需要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这才符合语文教育的需要。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

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试题练习精选带答案讲课稿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试题练习精选带 答案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是清乾隆时所定的历代正史,始于《史记》,终于《明史》,共二十四部史书。 B.《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类编排。 c.“志怪小说”是魏晋时代一种以描写鬼神灵异为主的小说,它源于神话小说、稗官野史、民间故事。其中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D.“苦吟派”是以唐朝诗人孟郊和贾岛为代表的诗派,因他们作诗态度认真,着意于文词的锤炼,一字一句苦吟得来而闻名,孟郊“推敲”的典故即反映苦吟的情景。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史”是《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B.“民间四大传说”是指《牛郎织女》、《盂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四大古典戏剧”是指《窦娥冤》(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牡丹亭》(明·汤显祖)、《长生殿》(清·洪昇)。 D.“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明·罗贯中)、《水浒传》(明·施耐庵)、《红楼梦》(清·曹雪芹)、《儒林外史》(清·吴敬梓)。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事实的,如《史记》、《三国志》都是纪传体史书。 B.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并称,如“韩柳”即韩愈、柳宗元,“李杜”即李白、杜甫,“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苏辛”即苏轼、辛弃疾。c.“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作乐府。 D.作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李白诗清新飘逸,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则用犀利的笔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他“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诗多用“赋”“比”“兴”手法。因而又有“《诗经》六艺”的说法。 B.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杂剧的奠基人,著名戏曲作家,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 C《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老残游记》被称为我国晚清时期四大谴责小说。 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琳娜》等。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上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说,“两司马”指的是辞赋家司马相如,史学家、散文学家司马迁。 B.崔莺莺、杜丽娘和李香君分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和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三部戏曲中的女主人公。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丰富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尤其要勤奋。一个想提高自身修养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教参,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博览群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现在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是不想读书,而

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往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得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积累不多,所以,要想给学生们取之不断的文学源泉,通过阅读强化自身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常言说: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现如今最恰如其分的说法是:教师必须是源头“活水”。也就是说,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速度,都要大大超过学生,尤其语文教师,需要更广、更深的知识积累。 教学实践中,虽然学生年龄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或者和学生玩“踢球”,那是有失教师的职业德道的。一个教师若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血液,连自己也会变得陈旧。一个教师始终要有求知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教师称号,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恨

少”,这是不变的真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这也是继续学习、继续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更多是语言表达。语文教师既要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语文教师的声音功效,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例如,语文教师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是否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是否能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能否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都决定于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要

大学语文

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 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等等。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 然而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真实的人生是混有杂质的一盆水,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生便是已经除去杂质的清水、纯净水,而其中哲学是“汽化的人生”,最为纯净,所以哲学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诗歌是“液化的人生”,较哲学次之,所以诗歌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是理想化的;而小说最劣,它只是在真实人生的基础上稍稍加工而成,所以小说重在记事,辅之心肝肤浅的情感表达……所以,“文学是人生的精髓”。 文学源于人生,是人生的表现,同样,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 现在中国文学有诸多缺失,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宣传文学——专门作为宣传达室的工具;闲谈文学——缺乏作文的严肃性;消遣文学——低级趣味的文学。从这些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们的低级超味,作文的不严谨,为人的不严肃。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的人,再了解一下韩寒这个人就会真正体会到“文如其人”。 二、文学于人生之功用 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学?因为文学于人生有非常大的作用。 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太史公坎坷艰难的人生;读《离骚》,我们懂得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知道了“公正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基础“。于是我们学会了公正……所以,文学之于人生等一大功用及涵养心性,培养心志,培养道德。 文学还可以促进真正文明。文学改变了人的意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人的进步。所以,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最终让人进步,促进真正文明。 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人通达智慧。如《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让人了解世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学作用于人生,功效甚广,但一定是好文学才可以促进人养成好品质。 最佳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而且让读者爱到启迪,得到乐趣,这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

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6.<<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 <<答李翊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7.<<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状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状况调查与原因分 析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要求随之提高。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当前政策和实际情况初步分析了原因,从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社会媒体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文学素养调查分析 成尚荣先生说:“小学教师既是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指引者和建设者,又是孩子们幸福今天的缔造者和保护者。”作为与儿童长期接触并在其成长道路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如此形势下面临巨大挑战。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状况到底如何呢?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分析了现状,做了初步解释,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理解 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理论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研究的陈晖老师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组织

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广西师范学院的黄耘老师将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过程归纳为以下四点:“正确的儿童文学观;系统的儿童文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 为了调查杭州市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我以杭州市乔司小学为例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访谈的形式,对该校40名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40份问卷,回收32份,有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是基于上文总结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四个方面设计的,下面我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将调查问卷中属于这个维度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分析。 就调查结果来看,应该说,该校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普遍比较高,但是依然有问题存在,可以说喜忧参半,具体情况如下。 (一)儿童文学观念和态度 1.教师心中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调查结果:觉得非常重要的占62.3%,比较重要的占29.6%,觉得一般的占8.1%,觉得无所谓的没有。 2.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喜爱程度 调查结果:非常喜欢的占3%,比较喜欢的占71%,觉得一般的占26%,不太喜欢的没有。 (二)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美化习俗,匡正时弊,陶冶人心,引导人类感情理性流向及 升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无穷的威力,在塑造世界。”其社会作用巨大,无庸置疑与赘述。新近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中国的大中学生读文学作品的人数,仅占10%左右,尤其是中学生, 课外读物,90%是教辅读物,其现状堪忧。究其原因,除科技发展带来多媒体出现,考试评 价等因素外,关键还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他们有着直接和重大的责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并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总量应至少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 文学教育,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必要。我将结合 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面谈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渊博的文化素养,激起学生接近和爱好文学。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个体人文 素养的提升,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跟上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 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知晓文艺复兴,领略e时代……成为一个杂家,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独到感悟、独到的信念,并能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 形象性等特点,发挥能说会道的特点,侃与课文有关的奇闻佚事,使之迷恋老师无所不知, 进而迷恋语文。在讲授作品时,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 情趣,把他们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受到陶冶,逐渐产生对文学作品的 阅读兴趣,接近之,爱好之。 其次,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提升。 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加大了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而所选课文,大都是作家和作 品形象鲜活个体、才华和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概括领域及其深刻性, 直接在精神和人格诸方面给人以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化、提升,既责无旁贷,有得天独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文因素,给以熏陶渐染。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引导感悟那无名战士为部队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 老舍的《小麻雀》中的关爱情怀,高晓声《摆渡》而嗤之世俗。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人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最 佳的教育载体。观《勇气》,坚定捍卫和平的信念;读《未选择的路》,培养开拓创新之思维;赏《紫藤萝瀑布》,感悟生命长河的无止境……充分发掘利用,给以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它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唤醒起生命意识,感悟在生命闪光的河流上前行,会看见更美好 的彼岸就在前头,从而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善待和珍爱生命,积淀起高尚的情操。 此外,还应该课内外结合,引入和延伸,激励多读古今中外的鲜活的人文书籍。人类积累的 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新观念。将课外引入课内,拓宽教材范围,或古典,或时文,或报刊 杂志,或网络等媒体,这些的引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其学习。 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知识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这样,学生耳 濡目染人情、人格、人生百态等人文因素,自然会收到春风化雨之功效。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 文学常识(四)复习课程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四) 181. 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述不能奉诏的理由,是为侍奉年迈多病的祖母 182. 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论语》 183.“民为贵,社穆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孟子 184.《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对偶 ] 185.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86.“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 的逻辑论证方法是对比、比喻 187.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中国文明的实质 188.《郑伯克段于那》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的意思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18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论语》 190. 韩愈《张中互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雾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博闻强记 191. 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幻灭》 192. 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激流三部曲》 193.“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季氏将

伐颥臾》、《庄子》 秋水》、《陈情表》 194. 《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创造第三样时代 195.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实行仁政 196.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逐客错误 197.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来证明中心论点,运用的表现手 法是(对比) 198. 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199.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名历史著作是《史记》 200. 《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哪种为主?(叙述和议论) 201. 诗歌风格融音乐、绘画、理趣于一体的诗人是(王维) 202. 李后主是指(李煌) 20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是围绕着(明月)来抒写情怀 20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205. 《蜀相》中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辉煌业绩的句子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语文教师应该自己先练就一身过硬的语文基本素养,而听、说、读、写正是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文章内容。 语文教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听 耳“听”六路,是非曲直皆分明 1.乐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学生快乐成长的“导师” 做为教师,一定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做他们忠实的听众,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我们也曾是学生,经历过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烦恼或快乐的事,无论是与同学争执、考试成

绩不理想、受到父母的责骂,还是获得某项奖励、回答正确一个问题等,他们都期望别人的关注。因此,我们应时刻留意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善于聆听学生的家长里短,并不失时机地巧妙点拔激励,让他们困顿的心灵豁然开朗。 2.善于听取学生的见解,让语文课堂充满学术气息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做“听筒”,学生少有各抒己见的空间,更不用说对教师的讲授大胆质疑了。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倾听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要乐于倾听,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只要练就了洞察真知的“聪耳”,就会使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皆分明。语文教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说

巧舌若簧,字句珠玑,“口生花” 语文教师应能说会道,引领学生享受语文之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成功,你若能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旁引博征,教学一定会左右逢源。如果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能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优美意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能对某一情境进行对答示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能来一段激情横溢的即席演讲,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赏析一篇美文……那么,语文课势必会枯燥无味,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又怎么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教好语文,语文教师不仅要“能说”,还要说得“巧”,说得有特色。诗意的语言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幽默的语言会调节课堂气氛,激情的语言能感染学生情绪,精练的语言可以准确地揭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引领学生走进语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内容、主体和客体三个角度深入探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开展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完整的人格,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文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内容应是“美”的艺术品,蕴藉丰富的人文

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内容应该是各类经典 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如:《诗经》、《庄子》、《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艺术名篇精品,又要有现代经典,如《呐喊》、《女神》、《边城》、《家》、《四世同堂》等内容选段。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蕴藉了民族经验、情感和理性等高贵的精神;使学生在上述作品内容学习中受到思想与艺术的熏陶。文学艺术同样不是一个独立门类,多种文化要素渗透其中,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彰显了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传承及现实意义。 文学教育确切地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在受文学艺术作品思想震撼的同时,也受文学艺术作品“美”的特质所熏陶。阅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愉悦感受,学生与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接受美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感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崇高美;在《繁星·春水》、《傅

浅谈语文教学与文学

浅谈语文教学与文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秉持“文人语文”的理念,潜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语文教学上突出“文学性”使得语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与文学密不可分。 文学的概念是什么?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他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概念中,我们明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具有想象的特点,是作家表达对社会人生和自然宇宙的理解。显然,我们的语文和文学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把语文和文学等同起来,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作家和文学家。但是,文学这些特征与我们语文教学培养的学生素养息息相关。因此,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不得不借助文学读本。 好的文学读本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思维的、表现手法的素养,而且蕴含在文学作品里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具备关注社会人生和自然宇宙的良好人文品质。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读本,文学读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深刻理解这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文学课,也不能完全脱离文学的特征,抛开文学里所蕴含的语文的元素,而是应该把文学和语文统一起来,使文学为语文服务,把文学融进语文教学实践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阐述中提到了发展学生思维,作为语文教学,其中有个最主要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两种表现形式就是联系和想象,特别是想象很具有创造性。比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习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这个目标设计,就能够把文学元素里的联想和想象同语文教学里发展学生思维很好统一起来,利用文学读本为语文教学服务,发展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学生在联想和想象的理解和训练中,也能够进一步走近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再比如,教学《干将莫邪》的课堂中,有学生提问:“侠客杀了楚王,为赤报了仇,为什么不逃走?”是的,侠客选择逃走,还有一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重点总结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第十版)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一) 1. 《论语》是由东汉郑玄厘定的,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2.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 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的是孔子。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4. 杜甫称赞庾信的文章"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5. 苏轼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6. “三礼”是《礼记》、《周礼》、《仪礼》 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欧阳修写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8. 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 9.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是莫言写的。其作品以农村为背景,根植于齐鲁民间文化,汲取西方文学营养,将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想象丰富,风格独特,既展现了中国人的复杂经验,又传达出共通的人类精神。 10. “大李杜”是李白、杜甫,”小李杜”是李商隐、杜牧 11.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 和再用韵答之》 12.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小说集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坟》等 13. 巴金原名李尧棠,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4. 老舍,原名舒庆春,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代表作有《月牙儿》;话剧代表作是《茶馆》 15.班固是东汉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代表作有《班兰台集》 16. 辛弃疾词的风格是“雄奇豪壮,苍凉沉郁”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导读: 1.《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3.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4.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 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 "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丰厚的文化。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比如,以前,在小学任职的教师,一般是从初中再到师范,师范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的还不一样,比较重视教师的特长发展,如果不是对文学特别爱好的话,对语文的学习也就是一带而过。这样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面临着再学习的问题,虽然小学语文比中学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文化的再生产。从我的经历来看,课改前觉得语文没有什么,无非是学字、解词、背课文、分段、归纳中心,并且都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教师教起来很顺手,几乎你不用认真备课,也能教语文。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师摸不着了边际。最近几年,我们还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就使教师更难把握语文教学了。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我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也确实,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由于主张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了,教师除了方法的组织,其他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是对新课程的玷污,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精美的语言。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我见到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并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的时候,不读倒好,一读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记得以前,我们很重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特别对年轻教师,每年都要验收与考核,可是,近几年这样的活动少了,教师的基本功也放任自流了。是的,语文课谁都能教,可是教的效果如何呢,俗话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模仿倾向。我看到一个孩子,说话总带个尾音,问其家长,家长说原来不是这样的,后来换个班主任教师,就变这样了,很难纠正。据了解,那个老师说话很不注意,这个孩子觉得好玩,也就模仿了,后来成了语言习惯。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燃烧的激情。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味”是什么呢,我认为“激情”是语文味之一。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

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2期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中心 薛川东 一、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经常能听到社会各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批评、建议。其中,涉及文学教育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有人认为“现在中学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更有人建议“文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这些批评和建议都涉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应当怎样理解文学教育的含义,怎样确定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教学有多项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文学教育。但是,“语文”不等同于“文学”,文学活动不能承担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倘真将“文学”作为语文课的“主体”,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对此,叶圣陶先生是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提出来的。他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概括的第二个“基本观念”便是“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他对产生“国文教学就是文学教育”这种误识的主要原因作了精当的分析——“五四运动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古文,显然经史古文是文学。”“‘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于是不少人认为“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因而便“偏重文学”,“都以为国文教学是文学教学”。针对这种沿袭已久的误识,叶老据实拨谬,他说“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其中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 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若偏重了文学,他们看报纸、杂志与各科课本、参考书,就觉得是另外一回事,要好的只得自辟蹊径,去发现那阅读的方法,不要好的就不免马虎过去,因而减少了吸收的分量。再就写作方面说,流弊更显而易见。” 廓清认识,明了文学教育在语文中的地位,是正确、有效地实施文学教育的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才可能把握住文学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归宿。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依据——文选式的教科书便将文学作品放置首位。但在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文学的一般属性应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实例”和训练语文能力的“情境”,它的特殊属性才是进行文学教育的“文本”。 言至此,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已经凸现: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 因此,在非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文学味儿”无可指责,而在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则是语文教学的缺憾;至于“文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显然是有悖于语文教学性质的设想。 当前,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对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为此,试作如下描述。 我们所说的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范畴内的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 ? 4?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