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电大河陇文化形成考核册

合集下载

河陇文化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河陇文化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河陇文化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第一次作业一、简答题1、答:河陇是一个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混合并存的地区,河陇文化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河陇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区。

河陇叫典型地带有多元融合的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2、答: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 公里。

大地湾遗址1958 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 年秋开始发掘,1988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20 年。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3、答:时代最早,地域广大,甘肃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是中国彩陶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各地的彩陶渐趋衰落时,马家窑文化彩陶却独放异彩,在甘青地区形成了中国彩陶的鼎盛阶段,其艺术水平之高,文化成就之大,其他彩陶文化难以比肩;当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彩陶推出历史舞台时,甘青地区依然生存者一批坚持使用彩陶的先民,并进而将彩陶艺术向西传入新疆。

二、分析论述题1、答: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

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确认伏羲的始祖地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电大形成性考核《地域文化(本)》

电大形成性考核《地域文化(本)》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陈规发明“木牛流马”B. 陈规反对攻势防御C. 陈规是宋代人D. 《守城录》为陈规所作反馈正确答案是:陈规发明“木牛流马”, 陈规反对攻势防御题目2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六韬》的作者是诸葛亮。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墨子思想的核心是()选择一项:A. 兼爱B. 节用C. 尚贤D. 非攻反馈正确答案是:兼爱题目4不正确获得4.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齐宣王时期,曾对齐国政治进行批评,使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位思想家是()选择一项:A. 韩非子B. 孔子C. 孟子D. 墨子反馈正确答案是:孟子题目5不正确获得4.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鲁国的稷下学宫,在齐鲁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6不正确获得2.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孙武本为齐国人B. 孙子主张务求全胜C. 《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D. 孙武本姓陈反馈正确答案是:孙武本姓陈, 孙武本为齐国人, 《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 孙子主张务求全胜题目7不正确获得2.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下列对鲁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重视工商业B. 地势平坦C. 首都是曲阜D. 土质肥沃反馈正确答案是:土质肥沃, 地势平坦, 首都是曲阜题目8不正确获得2.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下列人物中,没有到过“稷下学宫”讲学收徒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老子B. 邹衍C. 孔子D. 荀子反馈正确答案是:孔子, 老子题目9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封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祭泰山的形式来神化帝王,以树立帝王的威信。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电大形成性考核《地域文化(本)》

电大形成性考核《地域文化(本)》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陈规发明“木牛流马”B. 陈规反对攻势防御C. 陈规是宋代人D. 《守城录》为陈规所作反馈正确答案是:陈规发明“木牛流马",陈规反对攻势防御题目2题干《六韬》的作者是诸葛亮。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题干墨子思想的核心是()选择一项:A. 兼爱B。

节用C。

尚贤D. 非攻反馈正确答案是:兼爱题目4题干在齐宣王时期,曾对齐国政治进行批评,使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位思想家是()A。

韩非子B。

孔子C. 孟子D。

墨子反馈正确答案是:孟子题目5题干鲁国的稷下学宫,在齐鲁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6题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孙武本为齐国人B。

孙子主张务求全胜C. 《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D. 孙武本姓陈反馈正确答案是:孙武本姓陈, 孙武本为齐国人, 《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 孙子主张务求全胜题目7题干下列对鲁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重视工商业B。

地势平坦C。

首都是曲阜D。

土质肥沃反馈正确答案是:土质肥沃, 地势平坦, 首都是曲阜题目8题干下列人物中,没有到过“稷下学宫"讲学收徒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老子B. 邹衍C. 孔子D. 荀子反馈正确答案是:孔子, 老子题目9题干封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祭泰山的形式来神化帝王,以树立帝王的威信。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0题干下列典籍中,属于“六经”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尚书》B. 《诗经》C. 《论语》D。

《孟子》反馈正确答案是:《诗经》,《尚书》题目11题干“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选择一项:A. 《墨子》B。

《管子》C。

《公羊传》D。

《论语》反馈正确答案是:《公羊传》题目12题干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时的国君是( )选择一项:A。

齐宣王C. 齐景公D。

2024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2024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2024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形成作业1:小组探讨问题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个人探讨观点: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小组探讨提纲探讨时间:本学期第三周探讨地点:本班教室探讨方式:每班分两组,每组确定五名中心发言人,依据探讨提纲细心打算,交替发言,发言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

探讨题目: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探讨要求:1、仔细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

2、明确了解和驾驭关键词中的重要意义。

3、探讨过程中发言人观点明确,做到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允许保留自己的观点。

探讨提纲: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给予的正值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允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谐,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冲突和摩擦。

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阅历,是我们完全信任,在类似的状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看法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意,就是创建条件来支配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给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同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同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干脆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发展,恒久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

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定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

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卷)和答案解析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考试题(卷)和答案解析

某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1月期末考试1.文献记载伏羲的主要贡献有:ABCA.始作八卦,创造书契。

B.结网罟,教民渔猎。

C.养牺牲以充庖厨。

D.尝百草,播五谷。

2.马家窑类型彩陶:ABA.贮藏器瓮、罐逐渐增多。

B.多采用曲线构图。

C.非常盛行锯齿纹。

D.鸟形壶开始出现。

3.丝绸之路:ABCA.因X骞出使西域而开辟。

B.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

C.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D.基本走向奠定于隋唐时期。

4.丝路重镇某:BCDA.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城。

B.隋代已成为国际商业大都市。

C.元代为某行省省会。

D.有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

5.某境内的明长城:ABDA.大部分是1522年以后修起来的。

B.主干线西起嘉峪关。

C.在金塔县至敦煌的长城史称“令居塞”。

D.在某境内足有2000公里。

6.麦积山石窟:ABCDA.在北魏时期已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佛教艺术胜地。

B.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C.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D.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

7.莫高窟壁画中:ABCDA.绘制的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

B.有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

C.早期壁画流行说法图。

D.本生故事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堪称艺术精品。

8.河陇学术人物中:ABA.王符是东汉后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B.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巨著。

C.王符《潜夫论》提出“中和之气”是万物的本源。

D.X澍“精通天文地舆之学”。

9.敦煌藏经洞文献:ABCA.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B.保存的诗歌数量很多,价值很高。

C.保存了有关摩尼教、景教文献。

D.保存了大量元、明时期的公私文书。

10.环县道情皮影:ABDA.是道情与皮影相互结合的产物。

B.表演特点是唱念做打,一人包揽。

C.人物造型风格粗犷浑厚,粗中见细,名曰“寸线”。

D.传统表演分为大本戏、小本戏和神戏。

1.某砖雕有什么特点?某砖雕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可分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几类。

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

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

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第一篇: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1.首创“飞白书”体的书法家是(B)A.褚遂良B.蔡邕C.锺繇D.刘德昇2.《杂体诗》30首的作者是(C)A.谢朓B.谢灵运C.江淹D.庾信 3.《贞观政要》的作者是(B)A.魏徵B.吴兢C.岑文本D.姚崇4.被称为“北方书圣”的书法家是(B)A.褚遂良B.郑道昭C.锺繇D.孙过庭5.被南阳人称为“召父”的召信臣所属的朝代是(B)A.唐朝B.西汉C.隋朝D.东汉6.被后人称为“商圣”的是(C)A.张衡B.张仲景C.范蠡D.吴道子7.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作者是(B)A.锺繇B.蔡邕C.蔡文姬D.刘德昇8.《祭十二郎文》的作者(C)A.白居易B.元稹C.韩愈D.元结9.散文成就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C)A.杜甫B.白居易C.韩愈D.李商隐10.《壮悔堂集》的作者是(B)A.史可法B.侯方域C.彭而述D.王铎11.《驴山公九锡文》的作者是(C)A.范缜B.谢灵运C.袁淑D.谢朓 12.《治安策》的作者是(D)A.韩非子B.李斯C.蔡邕D.贾谊13.山水画论《林泉高致》的作者是(A)A.郭熙B.李迪C.李唐D.吴道子 14.被后人称为“科圣”的是(D)A.郑国B.李诫C.褚少孙D.张衡 15.《述归赋》的作者是(C)A.耿介B.高拱C.何景明D.吕坤16.在宋代使“隶法复兴”书法家是(C)A.黄庭坚B.蔡襄C.王洙D.苏轼17.游记散文《茅阁记》的作者是(C)A.韩愈B.萧颖士C.元结D.贾至 18.《大任先生传》的作者是(D)A.李斯B.蔡邕C.贾谊D.阮籍19.《神灭论》的作者是(D)A.袁淑B.谢灵运C.蔡邕D.范缜20.被称作“红杏尚书”的诗人是(D)A.程颢B.宋庠C.程颐D.宋祁21.被称为“成周”的城市是(B)A.登封B.洛阳C.开封D.商丘 22.被后人称为的“诗圣”的是(B)A.白居易B.杜甫C.李贺D.李商隐23.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作者是(D)A.李迪B.李唐C.吴道子D.荆浩24.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A)A.郑韩文化B.河洛文化C.燕赵文化D.陈宋文化 25.被后人称为“字圣”的是(D)A.褚遂良B.锺繇C.吴道子D.许慎26.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D)A.张衡B.郑国C.李诫D.张仲景27.被称为“行书鼻祖”的书法家是(B)A.蔡邕B.刘德昇C.褚遂良D.锺繇28.洛阳首作为国都的朝代是(D)A.西周B.东汉C.西汉D.东周29.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B)A.河洛文化B.陈宋文化C.燕赵文化D.郑韩文化30.自号“安乐先生”的是(A)A.张载B.程颢C.邵雍D.程颐31.被书坛誉为“楷书之祖”的是(B)A.褚遂良B.锺繇C.蔡邕D.刘德昇 32.广义的中原指(D)A.河南省B.黄河中游地区C.黄河中上游地区D.黄河中下游地区 33.《苏学士集》的作者是(C)A.苏轼B.苏辙C.苏舜钦D.苏洵34.中原被称为“楚风豫韵”的文化区域是(D)A.豫东B.豫北C.豫中D.豫南35.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C)A.审美文化遗产B.伦理文化遗产C.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D.无形遗产36.“南宋四家”属于中原画家的是(C)A.马远B.刘松年C.李唐D.夏圭37.“画圣”吴道子为(B)A.晋涅阳人B.唐阳翟人C.隋汝南人D.宋白波人38.被南阳人称为“杜母”的杜诗所属的朝代是(A)A.东汉B.唐朝C.隋朝D.西汉 39.《书谱》的作者是(C)A.郑道昭B.褚遂良C.孙过庭D.王洙 40.画家宗炳所属的朝代是(C)A.宋B.西晋C.东晋D.唐1.中原文艺的特点有(A C D E)A.引领性B.独特性C.先进性D.兼容性E.开创性2.下列人物籍贯属于豫东文化区的有(A B C D E)A.戴德B.谢灵运C.蔡邕D.吴兢E.江淹3.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B C D E A.黄淮文化区B.河内文化区C.嵩山文化区D.汉淮文化区E.河洛文化区4.下列文化属于中原史前文化(B D E)A.汴梁文化B.二里头文化C.郑韩文化D.裴李岗文化E.仰韶文化)5.就中原文化的内部结构而言,其包括(A B D E)A.中原制度文化B.中原物态文化C.中原精神文化D.中原心态文化E.中原行为文化 6.中原文化的特点有(A B C D E)A.核心性B.散播性C.丰富性D.人文性E.根源性7.《诗经》所反映的中原文化,具体是(A B C D E)A.饮食文化B.服饰文化C.诗河文化D.婚恋文化E.神祗文化8.下列剧目属于忠奸斗争的的有(A B C E)A.《抱烙柱》B.《反五关》C.《伐子都》D.《安乐州》E.《八义图》9.下列称号属于书法家王铎的有(A C D E)A.二室山人B.中岳先生C.嵩樵D.烟潭渔叟E.嵩淙道人10.下列人物属于“竹林七贤”的是(A B C D E)A.阮咸B.山涛C.阮籍D.王戎E.向秀1.我国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原文化的轴心时代。

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

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

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

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

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

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国开电大地域文化(本)(甘肃)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地域文化(本)(甘肃)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参考答案

·题目、
丝绸之路:
·选项、
在三国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后益加畅通
经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
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在明朝后走向衰落
【答案】
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在明朝后走向衰落
·题目、
齐家文化:
·选项、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陶器造型优美,各种带耳器显著增多,弧形大耳成为鲜明特点多单耳罐、筒状杯和双肩耳圜底罐
出现了成批的祭祀使用的青铜礼器
【答案】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陶器造型优美,各种带耳器显著增多,弧形大耳成为鲜明特点
·题目、
半山类型彩陶:
·选项、
纹饰十分罕见
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
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主要器型
锯齿纹非常盛行,成为其主要特征
【答案】
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主要器型
锯齿纹非常盛行,成为其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电大河陇文化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第一次作业一、简答题1、答:河陇是一个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混合并存的地区,河陇文化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河陇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区。

河陇叫典型地带有多元融合的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2、答: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大地湾遗址1958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20年。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3、答:时代最早,地域广大,甘肃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是中国彩陶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各地的彩陶渐趋衰落时,马家窑文化彩陶却独放异彩,在甘青地区形成了中国彩陶的鼎盛阶段,其艺术水平之高,文化成就之大,其他彩陶文化难以比肩;当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彩陶推出历史舞台时,甘青地区依然生存者一批坚持使用彩陶的先民,并进而将彩陶艺术向西传入新疆。

二、分析论述题1、答: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

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确认伏羲的始祖地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

2、答: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

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

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

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

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

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

第二次作业1、答:由西安出发向西行,须翻越陇山和渡过黄河,才能进入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

陇山是一条纵贯于陕、甘、宁交界的山脉。

主要有北、南二道。

北道:由西安向西北行,经今彬县、泾川、平凉道固原,从固原向西,越陇山北段,到祖历河畔,经会宁县北郭城驿抵黄河东岸靖远,渡黄河西进到达武威。

南道:由西安朔渭水而上,在今宝鸡西再朔千水西北上,经陇县,越陇山到张家川县,从张家川到通渭,向西经定西、榆中,从兰州渡黄河,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

2、答:壁画中的飞天,怀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

3、答: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二、分析论述题1、答:“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世界上历史最早、路程最长的国际商贸通道。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五大技艺,蚕桑、丝绸、稻作、茶艺、陶瓷等,都是经过这条大通道,走向国际、传遍世界。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创举。

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不仅兼收并蓄地接纳东西方各种补养而获得自身发展,而且向外界输出自己的经济文化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的“丝绸之路”,把西方与东方、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智慧创造沟通起来,汇合成广阔多元的人类文明之海,因而被誉为“文化大运河”。

2、答: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为多。

它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

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

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

现存洞窟492个,可供参观洞窟10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

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

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

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第三次作业一、简答题1、答:名长城走向在甘肃境内有两条。

主干线西起嘉峪关,东经今高台县石泉子,循黑河穿高台、临泽、张掖三地,至山丹县城后继续东行进入永昌县,穿金川峡,过河西堡,进入民勤县,绕了一个大弧圈,再由蔡旗堡折向正南进入武威市境,循洪水河岸南行,至黄羊镇以东进入景泰县,沿黄河向西北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

另一条复线是自今武威黄羊镇以东的东滩由主干线分出,直向南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沿庄浪河纵贯永登全境,至河口沿黄河进入兰州市区,过桑园峡,至永靖县的大浪沟止。

2、答:麦积山石窟以泥塑见长。

麦积山是红土与砂石构成的铄岩,开窟尚可,塑像却不成。

工匠们没法像云岗、龙门那样依山取势造大佛,或是借石刻形雕菩萨,只得和泥塑像,这就使麦积山成了以泥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石窟。

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崆峒山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

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应当说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

崆峒道教以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追根朔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并不为过。

二、分析论述题1、答:一.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这是主要用途。

从实际情况看,古长城沿线大体上与农牧区自然分界线相吻合。

北方广阔草原适宜大规模游牧,农牧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这种地理环境既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容易产生摩擦。

自从因发明辔具而有可能组建富于高度机动性的骑兵队伍之后,游牧民族便如猛虎添翼,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对农耕民族保持巨大军事压力。

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原王朝无力也无需耗费巨大国力去控制北部辽阔的荒漠与草原,而又不得不随时提防时刻觊觎邻人财富的游牧部落南下劫掠。

事实上几乎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

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又都与历史上四个寒冷时期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在寒冷期被推到了黄河以南。

可以说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始终是中国古代影响、制约双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城便是这种生态环境差异和农牧民族冲突的产物,是中原王朝为填补天然障碍不足而建立起的防御体系。

二.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

凡是修筑长城的地方,都要组织修筑长城的人和其随从家人,进行农牧业生产,以保证长城沿线的供应,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秦始皇时期在修筑长城的同时,不但在长城的沿线设十二郡,而且移民前往开发。

汉武帝时又大量发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组织地进行发展农牧业生产。

同时,长城烽燧也是保护屯田和开发这些地区最好的屏障。

三.开拓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代,经过多次对匈奴贵族奴隶主的征讨战争,开拓了广大的西北边疆,确保河西战略要地的安全,修筑城障、列亭,最远达胪朐山(约在今阴山北麓),这些城障使汉军退可守,进可攻,从而保护了阴山和祁连山内外富饶的垦区和草原。

四.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

秦始皇时在修筑长城时,随长城内外,都辟有宽大的直道和驰道,与首都咸阳相通,沿着长城的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无论传递文书,还是商旅往来,都很方便,这对发展中原与边远地区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代又打通西域的交通大道,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和商旅的通过。

长城的烽燧也是沿着这条大道修筑,起到保护中西交通畅通的作用。

长城的具体形制、方位走向大体依据生态环境、政治形势、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点而定。

如明长城比起秦汉长城就已大规模南移。

显然,长城乃是宏观上巩固边防、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劫掠、拱卫中原的战略防线,并非就是位列最前沿的边境线,更非国界线。

2、答:甘肃石窟以莫高窟为著,俗称。

莫高窟石质为砂砾岩,不便于雕刻,其艺术品均为彩塑和壁画,现存彩塑20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此外还有4座完整的北宋木构窟檐和窟群附近的2座宋塔。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