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望洞庭_人教新课标-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精选11篇)语文《望洞庭》篇1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

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

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

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篇2《望洞庭》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诗人通过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遗憾的是,在实施之中,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精美的展示洞庭秋月图,但幸得课本中的插图非常精致,值得一用。

所以,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上一些形容词来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让学生展开想象,展开联想。

接着,就是理解诗意——安排了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理解了,想像了,学生表达得还是比较流畅的,特别是文中三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出来,并能理解到位,感觉不错。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1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教95篇课文,是教一带一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做了初步预习。

课堂上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

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又抄了一首课外诗,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

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

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进行了教学反思,一致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同时我们也总结出,教学古诗词时,可引进这样三种古词: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

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同题异文。

题材相同,诗文各异: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

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二首》。

《雪梅二首》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

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文: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

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

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望洞庭》教学反思1《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通过望洞庭反思,老师可以尽早发觉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沟通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阅历。

一起来看下吧!《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方:“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缘由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淹没。

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予了人民的美妙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致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奇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安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一模一样都答“镜子”。

另外在平常的习作中,乐用比方、善用比方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

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方“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优美。

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

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方的精妙,怎么够呢?总之,比方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当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否则,学生的想象实力不行能培育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方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望洞庭》教学反思2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旁边,是我国其次大淡水湖。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2《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第1篇: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但是在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了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忽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调”方面来引导学生试着想象下水天一*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的景象。

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望洞庭》教学反思核心提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

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想法和画图法,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通过在图中画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

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想法和画图法,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通过在图中画出秋月的倒影,孩子们则更好地理解了何为“两相和”。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1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2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教95篇课文,是教一带一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做了初步预习。

课堂上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

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又抄了一首课外诗,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

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

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

《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篇一、《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篇二、《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精心的《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通过望洞庭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缺乏,比方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一起来看下吧!《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吞没。

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

另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

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适宜的吗?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

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那么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

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够呢?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望洞庭人教新课标
《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吞没。

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

另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

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

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洞庭秋水砚池波,且把君山当墨磨。

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

”)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

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够呢?
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
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