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诗意的离别——《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饯行”“依依”和“凝视”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语“饯行”“依依”“伫立”和“凝视”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音乐欣赏,调动情感上课前,闭上眼睛安静地欣赏欣赏音乐《烟花三月》。

二、谈话导入,感悟离别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有没有过离别的经历?2、送别的那一刻,最是让人黯然神伤,纵使千般不舍,却有万般无奈,眼见着友人,挥泪离去,心中却在期盼早日重逢。

尤其是在交通、在信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别,就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相见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黄鹤楼,和大诗人李白一起为孟浩然践行。

三、进入文本,品文悟情(一)、学习词语“饯行”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让他们说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2、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3、理解词语“饯行”。

它的近义词是什么?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送行”,不同之处在于:“饯行”是摆了酒席相送。

)4、李白又是在哪里摆酒席相送呢?5、简介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

6、图片出示黄鹤楼的美景,理解“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二)、学习词语“依依”过渡:眼前的长江边虽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眼前的黄鹤楼虽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这一对好朋友却无心欣赏,他们沉默无语,连视线都不敢触及,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此刻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1、依依惜别,你理解这个词吗?2、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依依惜别呢呢?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再把你找到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写在旁边。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黄鹤楼,它俯临万里长江,飞檐凌空,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

因传说神仙驾鹤到此,故而得名。

李白曾在这里送别好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二、学文悟情品味登楼赏景图1、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学习单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惜别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情别意。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3)欣赏美景(出示图片)(4)这么美的景色,他们为什么无心欣赏?(因为孟浩然即将离开李白,他们很舍不得)此时的心情是什么?(依依惜别)他们为什么不说话?(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5)原来他们是在借赏景来隐藏自己的惜别之情,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有感情读读这段话。

品味酒别图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

学习单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组内讨论:(1)李白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您”?除此以外,还用了哪些称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为什么鄙视权贵、连皇帝都不放在心上的李白,会对孟浩然如此敬仰?(3)孟浩然的话中引用了谁的诗句?他想向李白表达什么意思?)2、交流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揭示课文中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3、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大家再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验情景。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送一送友人吧!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3、当时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在这离别之际,他们是在欣赏这烟花三月的美景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过渡: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font size="6">作者:陆凤娟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8《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作者陆凤娟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李白孟浩然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2、学生交流语句:出示美景图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蓝天、白云,江上美景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生 进 一 步理 解 生 物 的 特 。 七 、 书设计 板
结构 和 生 活 。大小 和种 类
病 毒 的 形 状 千 姿 百 态 , 小 千 差 万 别 , 们 的 结 构 大 它 是 否 有 相 同 之 处 呢 ? 病 毒 与 具 备 细 胞 结 构 的 生 物 有 什
么 区别 呢 ?
胞 相 当于 篮 球 与 一 个 摩 天 大 厦 。 只 有 在 电子 显 微 镜 下 才 能 看 到 , 用 纳 米 来 计 量 大 小 。 如 果 将 1T 的 物 体 要 i m 放 到乒乓球 ~ 就像 一个乒乓球放 在地球 上一般 。 l z,
带 来 严 重 的 危 害 , 人 谈 “ ” 变 , 么 病 毒 是 不 是 只 令 毒 色 那 对 人 类 有 危 害 呢 ? 引 出 疫 莆 、 基 因 、 毒 杀 虫 为 人 类 转 病
什么特征 ? 在 学 生 回答 的 基 础 上 , 师 形 象 提 示 : 毒 对 于 细 教 病
小 组 汇 报课 前 收 集 、 理 的 与 病 毒 有 关 的 疾 病 。师 整 生 之 间 、 生 之 间交 流 病 毒 列‘ 类 生 活 的 其 他 影 响 。 生 人
通 过 以 ^ 的 交 流 汇 报 , 们 可 以看 出 , 毒 给 人 类 I 二 我 病
( ) 流 共 享 三 交 病 毒 与 人 类 的 关 系
【 计 意 图 】 重学 生 的认 知规 律 , 用 直 观教 具 设 尊 利
把 微 观 世 界 的病 毒 呈 现 给 学 生 , 强 学 生 的感 性 认 识 ; 增 同 时 也 让 学 生 体 验 技 术 手 段 对 科 学 技 术 的推 动 作 用 。 ●引 导 提 问 : 据 病 毒 的 发 现 过 程 , 明 病 毒 具 有 根 说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一,本节课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抒发离别之情、对时光的感怀),并从文学角度剖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黄鹤楼送别》的意境,感受离别的情感和对时光的感怀。

3.激发学生对文学、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的写作意图和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学修辞分析和解读诗歌的意境。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但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应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感悟,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他们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1.启发式问题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讨论、思考和归纳的方式,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做到真正学到,领悟到。

2.互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将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文学创造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创作作品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思维。

教学流程:1.引入:播放视频或音频,欣赏《黄鹤楼送别》诗歌,国画《黄鹤楼图》。

2.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诗歌表现手法:通过PPT课件,讲解和生动演示怎么从文学角度对诗歌的结构与表现手法进行正确理解。

4.诗歌解读: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展开口头或小组讨论,共同理解“鹤去何时?江南三月天”的意象,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逐感而入,深入课文。

5.多媒体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对重难点单独分析启发,帮助学生成长形成思维。

6.文学创造:通过诗歌创作或写一篇课文阅读感悟。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高贵平卢青云[教学目标]一、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设计理念】诗文对照,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运用情境表演法再现诗人与朋友话别饯行的场面,体会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尝试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设计特色】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通过文、诗对照阅读,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李白和孟浩然话别饯行这一场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意,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揭题读题:25黄鹤楼送别2、课文讲了什么时候,谁为谁送别?相机板书:李白孟浩然二、紧扣中心词,感受情感1、喝完这杯酒,老朋友就要辞别了。

此时离别是他们心中最柔弱的心弦!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个词语很好地说明了当时的这种心情,找一找,哪个词?2、找词。

相机板书:依依惜别3、换词理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等)4、指导读词(有些不舍了;真的很不舍)总结:是啊,这份感情是难舍的,是真挚的,是厚重的。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多媒体)三、黄鹤楼话别,体验情感过渡:即使心中有万般不舍但离别已逼近眼前。

终于李白打破了这份沉默。

(一)、屏显: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在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边读边想:从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2、讨论交流:(1)李白对孟浩然很敬重。

指读相关语句(屏显: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背诵孟浩然的诗句孟夫子像兄长一样照顾自己,像老师一般教诲自己,他的人品、诗篇都是礼拜仰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

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堂上书声琅琅,用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自由愉快地畅游文本,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

作为补充部分的送别诗,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阅读的积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了古诗的悠远流长。

在本课教学中,确立“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再现,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二、入情入境,体验提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完了告诉老师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李白送别孟浩然)2.友人乘船远去,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向往羡慕:因为孟浩然前往繁华的扬州,自己却不能随行。

*难过:因为友人离开,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

*伤心痛苦:因为友人离开,不能和他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

3.带着这样的心情,听老师朗读这两个句子,听完了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暑假备课专题一次诗意的离别620087-81.2语文4.带着自己的体会,你们也来读读着两个句子吧。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但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文本反复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读通了、读深了、读宽了,才能真正读懂,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体验,也才能让课堂涌现“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的心情,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有独特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5.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读这个自然段的时候,总是有一些词语让人怦然心动,真实自然地流露出李白的内心情感。

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横线,好好地品一品,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个词,通过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白帆、远去、消失:李白只注意孟浩然的船,从远去到消失,说明心里一直牵挂着他。

(同学们,在唐代,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

当时长江上船来船往,可是李白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说明两人之间的情谊十分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伫立、凝视:说明李白目送友人的时间很长,而且是那么的专注。

你怎样理解“伫立”?(长时间站立)“凝视”是什么意思?(专注地看)“凝”为什么用两点水做偏旁?你还知道那些关于看的词语?(仰望、远眺、俯视)请同学们站起来,老师说一些关于看的词语或句子,你来做动作。

(俯视山脚、仰望蓝天白云、远眺江上景色、凝视远方……)【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7.李白凝视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情此景,李白感慨万千,思绪泉涌。

这个时候,李白心中想的是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小练笔:往事历历在目,李白和孟浩然曾经一同(),一同(),一同()……如今友人分离,他们暂时不能在一起(),一起(),一起()……这真是“自古伤情多离别”啊!8.这离别伤情,这难舍难分的背后是什么?是两人之间那深厚的感情啊。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感受这浓浓的情谊吧。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9.这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是那么的感人,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

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杨柳依依”指杨柳随风飘动,似乎在招手,想留驻友人离去的脚步。

你看这个“依”字:衣靠人穿起,人靠衣遮体,人衣贴一起,相互不分离。

这个“柳”啊,跟“留”谐音,古人写送别诗一般不离“柳”,还因为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

*“沙鸥点点”也写出了沙鸥随着白帆远去,最后消失的情景。

10.作者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寄情于景)再往下看看,除了把情寄予杨柳、沙鸥,还有什么呢?(一江春水)是啊。

永世不绝的长江之水寓意着永世不绝的朋友之情。

11.同学们,一切语景皆语情,我们写文章就要做到情景交融。

谁来,带着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好这个自然段?(指名读)12.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同学们,就在朋友远离,视线拉到极限的时候,李白心中的激情与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一同澎湃,终于迸发而出,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师读诗)请同学们一起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这首千古名诗是怎样诞生的吧。

(学生齐读)什么叫“按捺不住”?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李白按捺不住,写出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题目的意思都懂了吗?(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扬州去)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第四自然段恰好对应古诗中的哪一句?一起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设计阅读教学20087-827语文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字或词语写得最好?为什么?(1)“孤”:眼中只有孟浩然,关心、挂念孟浩然。

(2)“尽”:白帆消失天边,思念永留心间。

(3)“见”:只见长江不见人。

13.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字,就是诗眼。

我们学习古诗,只要抓住诗眼,就比较容易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魅力。

14.同学们,这首诗写的时候是在唐朝。

唐朝过去了,宋朝的人也一样在诵读这首诗———(教师读)。

宋朝过去了,元朝的人也一样在诵读这首诗———(学生读)。

还有明朝、清朝的人们也一样在诵读这首诗———直到今天,我们也一样在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因为这首诗———“脍炙人口”。

15.你怎样理解“脍炙人口”?(切细的肉丝放在火上烤,芳香四溢,谁不喜欢吃啊)来,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文本的情味是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

】16.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现代文写的部分,与古诗相对照,找一找,哪个地方解释了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来;然后和同桌一起交流交流。

17.大家再来看看现代文和古诗,对比一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引出诗和文思想一样、意思一样,表达的方式不同,通过合理的想象可以相互改写)18.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通过体会重点词语走进了课文,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

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了吗?(齐背古诗)【设计意图:利用诗文对照,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是学习文包诗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拓展阅读,培养语感1.李白的这首诗传遍天下,也传到了孟浩然的耳朵里,他会有什么反应呢?2.别忘了,孟浩然也是个大诗人,他的诗篇誉满天下,他也许会和一首诗给李白,但不知什么原因,那首诗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就请你当回孟浩然,试着和首诗给李白吧。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和诗可不容易。

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模仿啊!老师就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了一首诗《回赠李白》古人伫立长江头。

目送浩然赴扬州。

永世不绝你我情,一江春水向东流。

3.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送别诗,大家读一读,然后仿照其中的一首诗,运用积累的词语,和首诗给李白吧。

(课件出示4首送别诗,学生读诗、写诗)4.汇报交流。

这就是活学活用,这就是感受语言魅力的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朗读、体会,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所感悟,教师这一引导,是让学生把心中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言在内化的过程中走一个来回,即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再用自己的语言模仿诗歌把心理感受表达出来,达到与故事主人公交流的目的。

这一环节尊重主体,凸显主体,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刻体验离别之情,体现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暑假备课专题20087-8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