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认同国家的逻辑进路与现实图景——兼答对“匹配论”的若干质疑
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安东 尼 ・ 吉登斯 ( n ogGdes 曾言 , A t n idn) h 生活在现 代 国家 中的人们 从不 怀疑 自己是特定 国家 的“ 公
民” 而且也元 不注 意到 国家在 其生活 中所扮演 的多样性 角色 。公 民在 国家 中的这种 地位一 方 面形成 , 了个 体 的“ 民身份 ” ctesi) 另一方 面则使个体 对 国家 形成 复杂 的情 感关 系 , 公 (iznhp , i 尤其 是 “ 国家认 同 ” ( a o a iety 。从 最简单 的角度衡 量 , 民身 份与 国家认 同之 间似 乎 是一 种 简单 对应 的关 系 , n t nl dni ) i t 公 即取 得 了某个 国家公 民身 份的个体 , 在政治 上所认 同 的也相 应地 会 是这 个 国家 。生理 和 政治 上 生活在 某 他 个 国家而心理 上却认 同另一个 国家的情形 似乎是 反 常 的 、 不合 理 的 。通 过 对现 有相 关理 论 的检 视 和将
授 ( 州 50 7 。 广 1 2 5)
①
10 6
A toyGd es Sc l y bi t ri ln outn odn P l aeM c ia , 92 P 1. nhn i n. oio : rfb ic t dc o.L no : a rv aml n 18 , .7 d og e u cta i r i g l
理论家 托马斯 ・ 雅诺斯 基 (hm s aok) To a nsi的界定 , 民身 份表示 个体在 国家 中拥有 的正 式成 员资 格 以 J 公
收稿 日期 :00 l— 0 2 1一 1 3
基 金 项 目 : 家社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0 Z 0 5 ; 育 部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项 目 (9 J 804 ) 广 东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国 1B Z 1 ) 教 0 Y C 10 8 ; 学基 金 项 目(8 A一 1 0Y 0 ) 作 者 简 介 : 忠 华 ( 99 ) 男 , 西 万载 人 , 治 学 博 士 , 郭 16一 , 江 政 中山 大 学政 治与 公 共 事 务 管理 学院 、 政 管 理研 究 中心 教 行
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

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关于《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
公民资格的理想践行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诉求。
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公民资格概念体系中的内在张力决定了一国公民教育的重心必然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公民资格中内外、权责、统分三种内在张力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现实予以分析,以期阐明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的总体特征以及公民教育发展的逻辑理路,进而为明确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定位提供参考。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资格现代化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
”可见,公民教育乃是现代国家构建与发展的根本,承担着培育公民、推进民主、振兴国家、促进和谐的历史重任。
反观现实,我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却刚刚起步,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回答。
其中,公民教育的西方根基与我国本土文化、历史之间的契合与张力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公民资格――这一具有浓重西方文化色彩的理论范式为视角,以其内在的逻辑对中国漫长、曲折而又极富特色的公民教育历史进行深入解读,力图探求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规律,从而为当前中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实践原则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与参考。
一、研究视角的适切性: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的相互关系所谓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就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的教育。
在各国的教育实践中,公民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途径。
在理论研究中,公民教育可以分为:“关于公民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citizens hip)”、“通过公民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citizenship),“为了公民的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三种类型。
公民社会分析的两种进路:范式转换与视域交融——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构的四个向度

译 而来 , 译法 有 四种 : 其 民间社会 、 明社会 、 民社 文 市 会 和公 民社会 。 四个 不 同的译 名 既 反 映 了 c i S. i l O v
们 完全 或大 部分 共 享 着 同样 的文 化 、 治 、 想 、 政 思 种 族 和 民族特 征 , 狭 隘 性 和 由此 导 致 的非 代 表 性 通 其 常容 易被人 们忽 视 , 是 随着 那 些 拥 有异 于西 方 文 但
化 、 史 以及 文 明遗产 国家 现代性 进程 的启 动 , 方 历 西 经验 的独特 性和 局 限性 就 越来 越 明显 。 公 民社 会 概 念 的使用 渐 趋 模 糊 , 已成 为 一 个 “比我们 乍 看 起 来 所想 到 的要 远 为复 杂 和 多 面 化 的概 念 ” 究 竟 。 何 谓公 民社 会?作 为应 然 形 态 , 构一 个 什 么 样 的 建 中 国特 色社 会主义 公 民社会 ( 以下 简 称 中特 公 民社
重 心 转 移
公 民社 会 是一 个 源 自西 方 的政 治 理论 话 语 , 是 西方 社会政 治哲 学 的核心 概念 之一 。把这 一源 于西 方历 史经验 的典 型西 方式概 念 当作一 种解读 我 国现 代性 社会变 迁 的工具 时 , 须做 出审慎 的理 性思 考 , 必 因为 西方现 代性 , 者 说 我们 迄 今 为 止 所知 道 的现 或 代性 , 其经 验或 者是 欧 洲 的 , 者 是 源 于欧 洲 的 , 或 它
和社 会需 求赋 予 了公 民社 会不 同的 时代特 色 。两 千 多 年来 , 随着社 会政 治和 经济关 系 的发 展变 化 , 西方 公 民社会 理论 的分 析 范式 实 现 了三次 转 换 , 究重 研 心指 向不 同的领域 , : 治领域 一经 济领域一 文化 即 政 领 域一 社会领 域 。 ຫໍສະໝຸດ 一、引 言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逻辑进路——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视角

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 大的强 大精神动 力 , 二者 与马 克思主 义 的民族 、 国家精神一脉相通 。以 “ 八荣八耻 ” 为主要 内容 的社 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 的思想道 德基 础 , 马 克思主义 的道德理想 、 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贯彻 其中。可见 , 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 想 、 民族 精神和时代精神 、 社会 主义 荣辱观 等各方面 内容均 由马克 思 主义统摄 。因此 , 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 系认 同本 质上 是对 者 简介 】 朱晨静 (98 )女 , 17 一 , 河北石 家庄人 ,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 学院思想政 治教 育专业 20 级 博士生 , 究方 09 研
向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马
认同, 是近年 来各种学术 研究 中出现频 率相 当高 的一个 范畴 , 它可 以有 不同的指涉 , 成不 同形态 的认 同, 自我认 构 如 同 、 会认 同、 社 文化认 同、 民族 认 同等 。不 同形 态 的认 同有不 同 的本 质规 定和认 同逻辑 。那 么 , 会主 义核心价 值体 系认 社 同 的本 质及 内在逻辑是什 么? 这 一问题不解决 , 直接影 响着社 会主 义核心价 值体 系认 同研究 的理论 深入和实践拓展 。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 系认 同的本质探究 当前 , 学界 关于社会主 义核心价 值体 系认同 的研 究已从 多视角 展开 , 比如 认同路径 研究 、 同机制 研究 、 同群 体实 认 不 际认 同度 调查等 , 目前 比较常 规的 研究理路 。在 所有 这 些 是 研究 中 , 有一个根 本的 、 前提性 问题 , 亦即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 体系认 同的元问题 ; 会主 义核 心价值体 系认 同的本 质究竟 社 是什么 ?只有这 一 问题得 以 明确解答 , 会主义核 心价 值体 社 系认 同的相 关研究才 具有针 对性 。因此 , 究社会 主义核 心 探 价值体 系认 同的本质无疑构成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 同的 逻辑起 点。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认 同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 的认 同。这 一点 内在于社会主 义核 心价值体 系的本质规 定之 中。中共十七 大报 告明 确指 出: 社会 主 义核心 价 值体 “ 系是社会 主义意识 形态 的本 质体 现 。 … 这 说 明社会 主 义核 ”
公民认同的发展逻辑探析

公民认同的发展逻辑探析公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在社会和国家中承担责任、行使权利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心态。
公民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发展逻辑的角度对公民认同进行探析,探讨公民认同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过程,旨在深入理解公民认同的重要性并探索其发展的路径。
公民认同的内涵和特征。
公民认同包括对国家、社会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对国家法律和价值观念的尊重、以及对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种认同感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对国家的认同,也包括对地方、社区甚至全人类的认同,同时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包括情感纽带,也包括行为表现和社会责任。
公民认同的发展逻辑。
公民认同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个体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公民认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家庭和学校中,个体接受到国家法律、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的教育,从而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公民认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政治氛围、文化传统以及公民参与的机会都会影响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个体的行为和社会责任也是公民认同发展的重要展现。
个体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行使公民权利、承担社会责任来表现自己对国家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公民认同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公民认同是国家和社会的精神纽带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公民认同的增强可以促进国家的团结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公民认同也是个体行为的重要指导,公民认同的增强可以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培养和强化公民认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公民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公民认同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教育、社会环境、政治文化以及个体行为的共同影响。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多途径的培养和强化公民认同,才能真正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_殷冬水

殷冬水
摘 要
*
国家认同有四个维度, 即主体维度、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以及权力维度 。主体维度的国家认同关
“我们是谁” 。时间维度的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 , 注的是 关注的是国家的过去、 现 在和未来之间的纵向联系, 研究的是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探讨的是国家如何用历史书写和历史 研究的是人与领土之间的关系, 叙事来创造合法性。空间维度的国家认同关注的则是国家认同的地理因素, 关注的是人对国家领土的情感, 探究的是领土对人的意义 。权力维度的国家认同反映的是公民对代表国家的 政治权力机构及其行为的态度 、 情感和评价。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国家认同; 维度 D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263 ( 2016 ) 05 - 0053 - 09 中图分类号
家认同。国家认同问题不仅要关注公民内部之间 的关系, 而且要关注公民所拥有的不同身份和角 色之间的冲突, 将居民“对家庭、 村落和部族的忠 ⑩ ” 现代国家认同是建立 诚扩大至对国家的忠诚。 在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之上的。 然而, 对于生活 在现代国家的公民而言, 其承担的角色不是一元 的, 而是多元的。 正是因为现代国家的公民承担 着不同角色, 履行着与角色对应的义务。 在政治 生活中, 公民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可能是相互协调 , 的 但在一定条件下, 这些角色以及由这些角色所 形成的对不同层次的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可 对家庭这一自然共同体 能是相互冲突的。 例如, 的忠诚,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削弱公民对国家的 忠诚; 对地方共同体的忠诚也可能会危及公民对 国家的忠诚。尤其是在民族国家政治框架下, 公 民的民族认同也可能会削弱公民的国家认同 。 如 何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 如何超 成为现代民族国 越民族身份构建现代国家认同, 家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 国家认同的时间维度 国家认同不仅有主体维度, 而且也有时间维 。 度 如果说主体维度的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 是谁? ” 这一问题, 那么, 时间维度的国家认同关 , 注的是“我们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 关注的是 国家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纵向联系, 研究的
公民身份视阈下国家认同的中国逻辑及建构路径

价 值信 仰层 面 的建 构 。
( 一) 公 民 身 份 的 内 涵
份 为视 角考 察 中 国国家认 同建构 的逻辑 及 路径 。
一
公 民 身份 的 理 论 意 蕴 体 现 在 个 人 与 政 治 、 国 家 与 社会 的互 动 逻辑 之 中 。从 西方 思 想 史 的发展 脉 络 来看 ,它 历 经共 和 主 义 和 自由主 义两 大传 统
・
7 6 ・
王海荣 ,闫
辰 :公 民身份视阈下国家认 同的中国逻辑及建构路径 架 , 认 为“ 公 民 身 份 既 是 权 利 和 责 任 的 统 一 体 (自 由主 义 的 遗产 ) , 也是 认 同 和美 德 的 统 一 体 ( 共 和
云 南 行政 学 院 学报
2 0 1 7 年第 4 期
公 民身份视 阈 下 国家认 同的 中国逻辑及 建构 路径
王 海 荣 ,闫
(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 ,吉林
辰2
长春 ,1 3 0 0 1 2 )
摘 要:从 公 民 身份 出发 建 构 国 家认 同是 个 体 与 国 家 的 双 重 选 择 。 对 个体 来 说 ,现 代 国 家认 同是 从 其 拥 有 的 公 民 身 份 出发 的 ;对 国 家 而 言 ,公 民 身 份 是 其 国 家- b k同 建 构 的 重要 内容 。
角 , 既 是 国家认 同建 构 的核 心 内容 , 又 是 建构 国家
认 同 的 路 径 选 择 ,其 发 展 和 实 践 的 过 程 即 是 国 家 认 同 巩 固 和 深 入 的 过 程 。基 于 此 , 本 文 将 以公 民身
国 国 家 认 同基 于 以 下 两 点 : 第一 , 公 民身 份作 为一 系 列 权 利 的 集 合 被 赋 予 和 创 设 的 过 程 是 国家 认 同 在 政 权 系 统 层 面 的 建 构 。第 二 , 公 民 身 份 作 为 一 系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近代西方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再探讨お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近代西方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再探讨お摘要:有关近代西方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各种议题,近年来学界研究进展是不平衡的。
在此情况下,如若单纯依靠新近研究成果去简单拼接历史,可能造成结论与事实的偏差。
网络时代下的信息传播突破了纸质媒介的限制,很难避免学术争论的社会性扩散甚至被异化曲解。
这提示我们应当紧密跟踪学界研究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厘清错误认识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有针对性地更新辨正思路和论据,以期动态地确保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学术研究;历史与逻辑;社会化传播;结论与事实中图分类号:D926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3-0103-05基金项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4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专项课题“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观培育路径研究”(BJSZ2014ZC249);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专项课题2013年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骨干的行为特点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2013TZYQM001);共青团北京市委2013年北京共青团及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骨干的行为特点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2013YB10);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观培育路径研究”(02613560910/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亮(1983-),男,河南鹤壁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
引言近代西方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且“关于国内一切政治上、经济上皆具有重大之危害”,是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之尤深切明显者”。
而对近代历届中国政府而言,姑且不论其主观上是否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一直在为限制直至收回西方在华此项特权而努力。
推动国内(开明官僚和知识精英)对领事裁判权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自19世纪后期就已起步且经久不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60
公 民认 同国家 的逻辑进路 与现 实图景
公 民身 份 与国 民族 认 同的联 系 , 以确保 公 民身份 的包 容性 ; 另外 一种 则力 图维 系公 民身 份 与 国 民 族认 同的关 联 , 为 “ 是 维系论 ” 。为 了 回应 这一学 术争 论 , 笔者 发表 了题 为 《 种公 民身份 与 国家认 同 的 两
双元结构》 一文 。该文既拒绝彻底分离二者 的“ 切割论 ” 同时也不赞成将二者简单 地连接在一起 的 , “ 维系论” 而是提出了“ , 匹配论” 即在区分两种公 民身份( , 政治一法律公 民身份和文化一心理公 民身 份) 和梳理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 赞同性 国家认同和 归属性 国家认同) 的基础上 , 确立公 民身份与国家
国家的认同遵循两种进路 , 即公 民对 国家共 同体 (o n y/ ai ) cu t nt n 的认同和对 国家政权 系统 (tt) r o s e 的认 同 , a 这 是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 同匹配的逻辑基础 ; 在现 实图景上 , 公民身份与 国家认 同的匹配具有交叉性和动态性 , 国
家认 同具有形式的多元性和结构的一体性 , 国家认 同的形成是 国家建构 、 会塑造 和公 民 自主共 同作用 的结 社
认 同之 间双线匹配的逻辑对称关系 : 与国家政权系统内在相连的政治一法律公民身份与赞同性 国家认 同相匹配 、 对应 , 而与国 国族共 同体对接的文化一心理公 民身份则与归属性 国家认同相匹配 、 对应。
该文发表之后 引起 了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论。郭忠华教授 以《 动态匹配 ・ 多元认 同 ・ 向建构》 双 为
21 0 1年第 4期 第 5 卷 l ( 2 2期 ) 总 3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RN F S AT S O AL O UN Y —EN UNI VER I STY
No 4 2 l . 0 1 V0. 】 15
Ge r lNo. 3 nea 22
一
国家认 同的形成 , 即国家认同是否只是共 同体文化的产物或者公民理性地选择的结果 , 它能否是两者互
动 的产 物 ? 综 合起 来看 , 个方 面 的质 疑实 际上 可 以归结 为 一 个 问题 : 竟 如何 理 解 和 认 知公 民认 同 三 究 国家 的逻辑 进 路和 现实 图景 ?基 于此 , 文将 从理 论 逻辑 和 经 验现 实 两个 方 面 展 开讨 论 , 回应对 “ 本 以 匹 配论” 的上 述质 疑 , 而 从学 理上 深化 我们 对公 民身份 与 国家认 同关 系 的认 识 。 从
二 、 民认 同国家 的逻辑进路 公
“ 匹配论 ” 到 的根本 性批 评 在于 它所 提 出的 “ 线 匹 配 ” 系 。郭 忠华 教 授 在 文 中写 道 : 从 国家 受 双 关 “
认同的角度来看 , 即使我们承认它只存在 ‘ 赞同性国家认同 ’ ‘ 和 归属性 国家认 同’ 两种形式 , 匹配论 ’ ‘ 所提 出的这 种双线 匹配 关 系也 显 得 武 断 , 为 它 后 面 表 明 的 是 两 种 相互 矛 盾 甚 至 是相 反 的 认 识 论 立 因 场。 这一批评的关键点有二 : ” 一是双线匹配关系“ 显得武断” 这意味着双线匹配的逻辑对应关系难 以 ,
收稿 日期 :0 1 4 2 2 1—0—2
基金项 目: 中山大学“ 8 9 5工程 ” 三期建设项 目; 中山大学“ 1 工程” 21 三期 建设 项 目“ 行政改革与政府治理研 究”
作者简介 : 滨(91 ) 男, 肖 16一 , 四川泸 州人 , 学博 士 , 哲 中山大 学中国公共管理研 究中心 、 治与公 共事务管理 学院 政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0— 6 9 2 1 )4~ 10—0 10 9 3 (0 1 0 0 6 9
一
、
“ 配 论 ” 其所 引 发 的 质 疑 匹 及
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的时代 , 以前被限定在 民族一 国家边界范围内的公民身份需要突破这种边界 , 以获得更大的普适性和包容性 ; 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 , 由于受到超国家认同( 如对欧盟之类 的跨民族一 国家共 同体的认 同和对世界共 同体的认 同) 与亚国家认同( 尤其是族群认同) 的双重挤压 、 夹击 , 民的 公 国家认 同不仅 日 益模糊而且显得非常脆弱。这样 , 如何 处理公 民身份与 国家认 同的关 系就成为学术界 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紧迫的现实问题 。当代著名思 想家哈贝马斯 以《 民身份与民族认 同》 公 为 题 对 此 问题 进行 分 析 , 在很 大程度 上 显示 了这一 学术 话题 的价 值 和意 义 。 这 在此 背景下 , 对二 者 的关系 , 针 学术 界 主要 有 两 种论 述 话 语 : 种 被 称 为 “ 割 论 ” 主 张干 脆 切 断 一 切 ,
果 。分析公 民认 同国家的逻辑 进路 和现实图景 , 不仅 回应 了针对 “ 匹配论 ” 的若 干理 论质疑 , 而且展 示 了“ 匹 配论 ” 对于 中国现代 国家认 同构建 的现实 意义 。 关键词 : 民身份 ;国家认 同 ; 公 逻辑进路 ; 现实图景 ; 匹配论
中 : 一是针对公 民身份与国家认 同之间的匹配关系,p - u -者之间是否只是 - 种或两种清晰而固定 的搭配关系?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模糊或者动态的匹配关系?二是指向国家认 同 形式的多元性 , 即国家认同是否只是对制度和文化的认 同, 国家认同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形式 ?三是涉及
( O I LS IN E E IIN) S CA CE C D TO
公 民认 同 国家 的逻 辑 进 路 与 现 实 图景 水
— —
兼 答对 “ 匹配论” 的若干质疑
肖 滨
摘
要: 在理论逻辑上 , 由于公民作为认 同主体和现代 国家作为认 同对象各 自所具有 的复合性质 , 民对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