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南

《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南《普通生态学》知识体系、教学重点、复习思考题(2015修订版)(段昌群编写,仅供参考)第一部分绪论知识框架1.生态学是什么?——研究对象,概念,分枝学科,交叉学科2.形成和发展——主要的历史阶段,代表性任务,重要学术著作3.现状如何?——对象变化;手段变化;范围扩大4.如何学习?——方法论,研究手段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名词)生态学、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副生物圈、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GAIA学说主要问题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第二部分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知识框架1.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重点问题1.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主导、限制、直接/间接、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2.光、温、水、土----对生物有什么作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3.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适应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名词)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侯、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主要问题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2.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的耐受性法则分别是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什么特点?生物的耐受曲线在生态幅宽狭不同的生物中,其图形上有什么特点?3.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生物的适合度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概念:是讨论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及其互相逻辑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重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平安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进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伤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庇护协调进展,它们是一个密不行分的系统,既要达到进展经济的目的,又要庇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持续进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讨论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互相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讨论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黑箱法:彻低忽视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讨论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讨论途径。
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互相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讨论办法。
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讨论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光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作用,通过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3)、防尘固沙,庇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强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①、人的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特定的食物产量达到最大;①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非彻低是自然挑选下形成的,而是在人工挑选下形成的①、农业生态系统收到来自外部有目的地调控,并非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中国农业大学《普通生态学》复习重点笔记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狭义:生物+环境广义:生物+环境+人+社会+经济生态学核心:保护(就地,迁地,离体)开发(有序,持续)利用(永续利用),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人,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全面科学发展观五个体现。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萌芽时期;创立与发展时期;巩固及学派分化时期;生态系统生态时期;人类生态学时期。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分3类: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与现场调查;②实验室分析;③模拟实验;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⑤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方法论:①层次观;②整体观;③系统观;④综合观;⑤进化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1生态因子1.1.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1]。
生态学中,环境就是生物的栖息地。
环境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影响分为: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按范围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生物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⑴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⑵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环境系统概念:它强调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人为地将环境分割为互不相关的各个部分,强调环境系统的本质在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普通生态学复习点【普通生态学】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强度比较:
• 选择系数 (s) = 1 – 相对适合度(w)。 • 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数。1/N • 选择系数>遗传漂变强度10倍,遗传漂变可以忽略, 反之亦然。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 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处于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 线中间的个体是最适时,选择淘汰两侧极端个体
(2)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
dN rN (1 N )
dt
K
5 种群的波动及调节机制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折温一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 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 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
分布格局类型的判定
常用而简便的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 方差/平均数比率,即
S2
m
S2 = 0
=1
m >1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成群分布
种群内分布型的研究是静态研究,比较适用于植物、定 居或不大活动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鼠穴、鸟巢等栖居 地的空间分布。
2 存活曲线
• 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 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第二章 能量环境
• 概念:发育阈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 • 生物对光的适应 • 生物对极端的温度的适应 • 以典型的温带深水湖的水温垂直变化,说明水温的生态作用 •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生物对光的适应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光质: 可见光、紫外、红外等-短波杀菌作用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休眠 形态上的适应-阿伦定律
第三章 物质环境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鱼类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普通生态学详细

普通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在稳定状态(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2、耐受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这一概念被称为耐性定律。
3、种群: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并且占有一定领域,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系统。
4、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Fischer性比理论: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表示,如雌雄体数相等,性比为1:1。
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s性比理论。
(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哺乳动物受精卵的雌雄比大致是50:50,这叫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的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雌雄比还将继续变化,到个体成熟时为止,这时雌雄比例叫第二性比,以后还会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性比对种群的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影响。
在野生种群中,因性比的变化会发生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是种群自然调节的方式之一。
)6、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等。
7、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8、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9、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0、优势度:优势度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其具体定义和计算方法各家意见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10空10’)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
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
mm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生产。
12、生物量:①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
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②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物种。
1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指的是其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它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中的一部分。
15、生态价:生态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或第一性生产。
17、适应:①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②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18、生态位:①指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里的时间。
②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即被生态元占据、利用的生态因子和环境条件的总称)19、生物学零度: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下限温度。
注:(①为老师课件上的②为自己查的,选一个自己觉得容易记的吧~)填空、判断(填空20个20’、判断10个10’)1、衡量种群数量的指标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单个数量指标:1、多度与密度2、密度3、盖度4、体积与重量5、存在度6、确限度7、高度和高度比2、种群的主要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系统特征3、生物多样性的类型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4、群落的物理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5、群落的时间格局包括哪些昼夜相、季节相、年际间变化6、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7、存活曲线(具体哪些动物属于哪些哪种类型?)描述了种群的存活格局。
类型:Ⅰ型存活曲线(凸型): 幼体和中年个体的存活率相对高,老年个体的死亡率高。
哺乳动物和人Ⅱ型存活曲线(对角线型): 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恒定,曲线呈对角线型。
有稳定的死亡率Ⅲ型存活曲线(凹形): 一段极高的幼体死亡率时期之后,存活率相对高。
鱼类、贝类、松树等8、熵的涵义、用途熵(entropy):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
用途:生命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符合“耗散结构”,可以用熵来分析一个生命体从生长、衰老、病死的全过程,用“生命熵”来独立定义。
9、生物浓缩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
10、用什么方法测定种群的绝对密度数量调查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11、生理出生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
12、食物链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类似链条式的关系。
13、林德曼效应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这是Lindemans的经典能流研究所提出的,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即: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14、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着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15、什么是生物地化循环,它有哪些类型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
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16、物种循环的特点①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后者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是循环的②生物地化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
③生物地化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
④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现象。
(简: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17、能量流动的特点不可逆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利用率低18、“生态学”由谁提出Heackel19、阿伦定律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20、两栖动物获得水分的方式有哪些21、沙漠植物的适应方式及形态上的适应性适应能力强;结实量大、易更新繁殖;枝叶特化、根系发育特殊;生长稳定,长寿或短时间完成生活史等2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种群数量调整的方法单:个体数量构:个体数量、构件数量23、生命表可用于哪些生物种群的研究?是否所有动物都适用?(不太对)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根据大约同一时间出生的一组个体(同生群)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编制的生命表称同生群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垂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表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包括了出生率的生命表称综合生命表24、建群种与优势种的区别与联系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于植物群落来说,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25、罕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偶见种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26、频度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Raunkiaer频度定律(law of frequency)。
27、物种多样性的涵义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由物种数目和相对多度决定的。
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指一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指一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均匀程度。
物种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多样性: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28、植物的生活型指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相似环境的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结构、生理、尤其是外貌上所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29、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又被称为群落的二维结构。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30、集合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集合种群。
31、什么是个体生态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定义: 研究生物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内容:以个体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
32、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波长范围是什么?在哪个范围内效率最高?定义: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
波长范围:380nm~760nm33、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N(T-To)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可用公式: N?T=K 表示,考虑到生物有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又可写成:N ( T-C )=K, T=C+K/N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农业规划);应用积温预报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