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 - 副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一部分

【欧阳修】今江西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简·欧阳修诗的散文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
【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
梅尧臣
苏舜钦
【简·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其《陶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诗歌艺术特点:梅尧臣作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内核“深远”,淡而屡深。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取向)
2、《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此诗反映农村贫户的艰难生活,对农民寄寓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欺诈奴役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诗歌语言朴素平易,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描写中,蕴涵着真实深刻的思想感情。
【简·苏舜钦诗歌风格特点,其《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的艺术特色】
2、苏东坡的散文创作:今存苏轼各体散文约四千余篇,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颠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著有《东坡全集》等。
【简·苏轼小品文的写作特点】苏轼的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寓有旷观达识和至理深情,不但言之有物,而且物皆着我之色彩,是其散文中饶有趣味的妙品,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礼、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大都作于他贬谪期间。其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历经磨难而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是他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
2022年自学考试专业代码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复习资料

黄色背诵,蓝色回答问题时需答出,绿色理解回答简答、论述时需分清主次,表达分段,可用自己习惯的语言进行描述作答。
名词解释可最后背诵,背诵顺序为论述、简答、选择,预祝每位考生顺利通关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当做中心事件,写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
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分不开的。
3、作者在描述中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表现,表现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
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自考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目录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3)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3)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4)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4)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5)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6)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6)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7)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 (7)第十章辽金文学 (7)第十一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 (8)第十二章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与王实甫 (9)第十三章元代散曲 (9)第十四章宋元南戏和话本 (10)第十五章元代诗文 (11)第十六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12)第十七章《西游记》和《金瓶梅》 (14)第十八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14)第十九章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15)第二十章明代散文 (16)第二十一章明代诗歌 (17)第二十二章清代诗歌 (17)第二十三章清代文章 (18)第二十四章清词 (19)第二十五章清代小说 (19)第二十六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20)第二十七章清代戏剧 (21)第二十八章清代弹词 (22)第二十九章近代诗词 (22)第三十章近代文的新生面 (23)第三十一章近代小说与戏剧 (24)全书思维导图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宋代古文运动先驱柳开,今河北大名县人,著有《河东先生集》。
原名肩愈,字绍先。
自觉地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的传统为己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穆修,字伯长,今山东东平人。
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不务雕琢堆砌。
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
王禹偁(1)王禹偁,字元之,今山东巨野县人。
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的一位。
(2)其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如《村行》。
其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风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今存《小畜集》30卷。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3.“白体”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5.《西昆酬唱集》6.杨亿的生平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8.西昆体9.晚唐体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11.林逋诗歌的特点12.晏殊的生平13.《珠玉词》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15.欧阳修的生平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22.梅尧臣的生平23.苏舜钦的生平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27.王安石的生平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29.王令诗歌的特点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33.“三苏”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35.苏洵散文的特点36.苏辙散文的特点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37.苏轼的生平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41.“东坡体”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49.苏词的创作风格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51.黄庭坚的生平52.“山谷体”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特色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57.“后山体”58.“简斋体”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代表词人65.柳永的生平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开拓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70.秦观的生平71.晏几道的生平72.贺铸的生平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76.周邦彦的生平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79.“易安体”80.“樵歌体”81.李清照的生平82.朱敦儒的生平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87.辛弃疾的生平88.“稼轩体”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91.张元幹的生平92.张孝祥的生平93.陈亮的生平94.张元幹词的特点95.张孝祥词的特点96.陈亮词的特点97.刘过词的特点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98.“中兴四大诗人”99.陆游的生平100.陆游散文的特点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103.陆游词作的特色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格105.“诚斋体”106.杨万里的生平107.范成大的生平108.杨万里的“活法”诗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11.朱熹的生平112.朱熹诗歌的特点113.朱熹散文的特点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116.南宋“小品文”概况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117.南宋中后期的清雅词派118.姜夔的生平119.白石词的情思内涵120.白石词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词史的贡献121.吴文英的生平122.吴文英“论词四标准”123.梦窗词的分类及其情感内涵124.梦窗词的艺术特色125.《词源》126.史达祖咏物词的艺术特点127.周密的词风特征128.王沂孙咏物词的特点129.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130.南宋后期文学大势131.“永嘉四灵”132.“四灵”与晚唐诗歌的关系133.“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134.刘克庄的生平135.“江湖诗派”的主要诗人136.刘庄诗歌分前、后两期137.“江湖诗派”及其诗歌的艺术追求138.刘克庄诗歌的艺术特点139.刘克庄词的艺术特点140.戴复古诗歌的特点141.文天祥的生平142.汪元量诗歌的思想内涵143.刘辰翁词作的特点144.文天祥诗、文、词的思想情感内涵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145.耶律倍及其《海上诗》146.耶律洪基及其《题黄菊赋》147.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148.汉族诗文作家赵延寿、王鼎149.辽代文学创作概况150.寺公大师《醉义歌》151.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152.金初文坛作家构成153.金代文学发展大势154.金初主要诗文作家155.“国朝文派”及其主要诗文作家156.金代后期主要诗文作家157.元好问的生平15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学观念159.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160.元好问词作的特点161.元好问的文学成就162.诸宫调16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的改作及其艺术特点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164.“元曲四大家”165.元杂剧的体制166.元杂剧分为五类167.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68.元杂剧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及各期代表作家作品169.白朴的生平创作170.马致远的生平创作171.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172.郑廷玉及其《看钱奴》173.康进之及其《李逵负荆》174.石君宝及其《秋胡戏妻》175.白朴《梧桐雨》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176.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177.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创作特色178.郑光祖的生平创作179.宫天挺的生平创作180.乔吉的生平创作181.秦简夫的剧作182.元代后期杂剧发展态势183.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184.宫天挺《范张鸡黍》的思想内容185.乔吉《两世姻缘》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色186.秦简夫《东堂老》的内容和特点第三章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与王实甫187.关汉卿的生平、性格188.关汉卿的创作及其分类189.公案剧《鲁斋郎》、《蝴蝶梦》的思想深刻性190.妇女生活剧《救风尘》的思想191.历史剧《单刀会》艺术特点192.关汉卿杂剧题材内容的特点193.《窦娥冤》的故事渊源及关汉卿的改作194.《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及其悲剧性195.王实甫的生平创作196.“董西厢”197.“王西厢”198.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故事演变199.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和体制200.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第四章元代散曲201.散曲及其形制202.小令(叶儿)、套数(散套)、带过曲203.元代散曲创作分前、后两期204.元代散曲创作的豪放、清丽两种主要风格205.元代散曲的语言风格206.元代前期散曲作家的构成207.元代前期散曲的代表作家208.关汉卿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09.王和卿散曲的风格特征210.马致远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1.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212.张养浩的生平213.张养浩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4.乔吉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5.张可久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216.南戏21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218.“四大传奇”219.南戏产生的年代220.元代南戏创作概况221.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222.“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各自的剧情及艺术特点223.高明的生平224.《琵琶记》的主旨和剧情225.《琵琶记》的人物形象塑造226.《琵琶记》的艺术成就227.话本228.宋代“说话”四家229.元代讲史话本的存留情况230.“讲史”和“小说”的区别231.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和保存232.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233.元代话本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内容和特点234.讲史话本的一般艺术特点235.讲史话本的依傍史实与艺术虚构第六章元代诗文236.元代诗文发展三期。
【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北宋初有复古主义文论的:柳开、田锡、穆修田锡:(1)田锡论诗,主“性情”,主“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熔豪健、雅丽于一炉。
(2)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这是他在文学以展史上的功绩和贡献。
1、论宋初的复古思潮(1)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2)不同的作家对从学韩到弃韩这一宋初时代课题的认识、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3)柳开是最初对北宋复古革新思潮有所觉醒的儒者代表。
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必然的分裂。
(4)田锡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文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
(5)穆修在搜求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于古文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6)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潮,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宋初“三体诗”: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说,主要有“白体”,学习白居易,作诗通俗,代表人王禹偁;“昆体”,学习李商隐,代表人杨亿,影响最大;“晚唐体”,学习贾岛,代表人林逋。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在它们之前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的诗风则是以当时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3、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转变的促进作用(1)王禹偁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侧重于闲适唱和的一面。
(2)贬官商州之后,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3)他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很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4)他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格调。
2023年10月自考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我国古代文学史二:2023年10月自考00539第一部分:唐代文学1. 唐代文学的特点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唐代文学在诗歌、散文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
唐代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理性和感情并重:唐代文学在情感表达上注重真情流露,同时又追求理性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既富有深情,又富有内涵。
- 杰出的诗人和作品:唐代诗人人才济济,其中杜甫、李白、王维等诗人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璀璨明星。
- 形式多样化:唐代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2.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宏伟的气势备受推崇。
杜甫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政治、历史、风景、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作品堪称我国古代文学的典范。
他的《登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作品,都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第二部分:宋代文学1. 宋代女词人的诗歌创作在宋代文学史上,女词人也有不少杰出的代表人物,她们以其婉约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其中,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成为了宋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 宋词的艺术特点宋代是我国古代词歌的全盛时期,宋词在音乐、意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宋词的艺术特点包括:- 音乐化:宋词在音韵方面非常讲究,追求音乐般的旋律美。
- 意境深远:宋词在意境描写上讲究含蓄,常以婉约、丽如的笔触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明清文学1. 明清小说的发展在明清时期,我国小说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在描写人物形象、叙事手法、情节设置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明清诗歌的特点明清时期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唐诗的继承和创新、宋词风格的继承和变化等,使得明清诗歌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识记:1. 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蔡琰等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又被称为“汉魏风骨” 其内涵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2. 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理解:1. “三曹”的文学成就曹操:用乐府记时事《蒿里行》,借乐府抒壮怀《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曹植: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的诗作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
2. “七子之冠冕”王粲的文学成就第二章两晋诗坛理解:左思的文学成就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事)叙史(事)”,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怀。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第三章陶渊明理解:1.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着重写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描绘困窘生活和农村的凋敝(一)情、景、事、理的浑融(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2. 陶渊明的思想及典型意义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背诵:《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第四章南北朝民歌识记:南、北朝民歌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作:《西洲曲》《木兰辞》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理解:1. 谢灵运的诗歌成就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诗人。
他最为突出的文学成就,是正式确立了山水诗的独立地位,故被视为“山水诗之父”2. 鲍照的诗歌风格:奇矫、凌厉、险俗、俊逸豪放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识记:1. 永明体是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新诗体,又叫新体或新变体,其特点是注重声律和对偶,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之说作诗,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等2. 谢朓诗歌创作的特点细致、清新,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书法情感意趣,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3)大量用典(2)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3)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歌咏日常常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创新,秀过表面现象进一步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以议论为诗。
(4)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4、梅尧臣诗的特点(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现实人民的疾苦,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2)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间,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
(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的清丽平淡到后期的古朴深远转变。
(4)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感情,从而有耐人咀嚼的艺术吸引力。
(5)梅尧臣做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而深邃其里的。
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浓厚而语句平淡,寓意峭工朴素,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倾向。
5、苏舜钦诗的特点(1)他力主改革弊政,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
(2)作诗充满激情,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是豪犷雄放。
(3)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犯精糙生硬的毛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
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主张文道合一。
王安石的散文特色:(1)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笔力雄健,文风峭刻。
(2)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
(3)语言简炼明快。
6、简析王安石早晚诗风的不同(1)早年诗多直抒胸臆,不少咏史诗或怀古的诗篇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题纲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1.宋初‘三体’诗”:宋初三体诗:一是“白乐天体”(以白居易为宗);二是“晚唐体”(以贾岛、姚合为宗);三是“西昆体”(以李商隐为宗)。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前奏。
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第二章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风神”的特点(即散文特点):1:措辞平易,用当时的通用语言写,且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调达疏畅、切近自然。
2:笔触多情,常着眼于感情抒发,情意深至而韵味缅邈,富有诗意。
3:文章结构层次上的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
P472.梅尧臣诗歌的风格: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内里。
2: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处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P503.王安石散文的特点:1: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很强。
2:笔力雄健,富有感情,文风峭刻。
4.王荆公体:指王安石的诗,“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
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5.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此词上片写金陵空阔萧瑟的秋景,下片感怀六朝盛衰兴亡的旧事,立意高远,用字精审,格调苍凉悲壮,为怀古作品的优秀之作。
P54第三章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第四章1.江西诗派:北宋末期的文学流派,据吕本中《江南诗社宗派图》、字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邹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因多为江西人且风格基本一致而得名,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之法。
2.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的概括,其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并整故为新,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诗一大变局。
P71-72 3.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提倡多读书,要以学问为诗,以故求新、变俗为雅,有“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之说。
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他力避常规的用滥的俗典,注重对典故的改造和发挥。
4.一祖三宗:江西诗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倡一祖三宗之说——即奉杜甫为一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P73第五章1.柳永最大的贡献是创作慢词P792.贺铸的代表作《青玉案》P833.易安体:指李清照的词的写作风格,特点是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晓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二、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又不失婉约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三、倜傥、有丈夫气。
4.李清照的词论:词别是一家5.李清照《声声慢》赏析:国破家亡,孤独寂寞,充满了悲伤和忧郁,于是“酒”和“泪”结下了不解之缘,泪是伤心的外露,酒是消愁的方式。
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家亡之恨。
P88第六、七章1.辛弃疾,号:稼轩;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2.陆游,号:放翁;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p973.诚斋体:扬万里的诗歌,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特点是以日常生活小情趣为题、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诗风。
P101第八章1.清雅词风:开山之祖是姜夔2.姜夔之后的清雅词风的代表人物:史达祖?P1123.姜夔的《扬州慢》:这是一首反映家国之感、时政感慨的作品,不以描写的真切、感情的激愤取胜,而是从自己的感受写出笼罩上一层凄清的色彩。
姜夔此词表达感怀家国、伤时念乱的“《黍离》之悲”。
词中没有慷慨激昂的呼喊,而是从侧面着笔,虚处传神,而更显得哀婉深沉。
第九章1.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温州)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因四人字号中皆有一个“灵”字而得名,他们反对江西诗派而推崇晚唐诗人贾岛和姚合的五律,创作上要求以清新露骨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诗境狭窄、内容贫乏。
3.江湖诗派的领袖:刘克庄4.江湖诗派:指南宋后期杭州诗商兼诗人陈起曾刊刻《江湖集》、收入戴复古、刘克庄等诗人作品,因这些诗人大多政治上没地位、浪迹江湖而得名,但各人作品思想、风格以及艺术成就都不同。
5.文天祥的《正气歌》。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P1216.《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122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1.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观念P1352。
2.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第二章1.元杂剧的体制(四折一楔子;如何唱?有何要求)P1412.白朴历史剧、爱情剧的代表?P1423.马致远历史剧的代表?P1434.郑光祖的代表作?P1455.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第三章1.关汉卿历史剧及其的代表作?P1492.关汉卿公案剧的代表:《窦娥冤》3.《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151—154第四章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即,为何写得如此之好)P1582.睢景臣的代表作:《高祖还乡》,被称为制作新奇。
P162第五章1.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史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中不限一宫调或一韵、也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元杂剧冲击而一度衰弱、后复兴、为明传奇提供艺术基础。
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部、简称“荆、刘、拜、杀”。
2.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3.南戏之祖:《琵琶记》第六章1.杨维桢的词被称为:铁崖体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二章1.《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2.《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3.《水浒传》的艺术结构特点:珠串式P1944.《西游记》的艺术成就P2005.《金瓶梅》书名来源: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第三章1.《三言》的作者:冯梦龙;《二拍》的作者:凌濛初:三言”,“二拍”都属于“”拟话本小说。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第四章1.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
2.明杂剧中徐渭的《四声猿》分别是?P2183.明中期三大传奇作品(注:不要有元代四大传奇弄混)P2204.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又称《还魂记》第五、六章1.台阁体的代表人物:三杨P2272.李贽“童心说”P2313.公安派:以“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为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因三人是河北公安人而得名,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
4.茶陵派代表人物:李东阳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1.王士禛——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翁方纲——肌理说2.什么是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第二章1.桐城派:产生于康乾时期、是请代占统治地位的散文流派,由方苞开创、提倡“义法”,后由刘大、姚鼐进一步发展、提出“义理、考证、文章”的理论,他们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2.桐城派三个主要人物及其文学主张,看法?即:方苞;刘大櫆;姚鼐的文学主张第三章1.阳羡派:清初词派因代表人陈维菘乃宜兴(古称阳羡)人而得名,陈作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词风,此派其他词人相互唱和、并辑有《今词苑》和《瑶华集》、但成就和影响有限。
2.浙西派:3.纳兰性德则极为推崇李煜4.常州词派:清中叶兴起的词派,创始人张惠言不满浙西派主张、强调词贵有比兴寄托、推尊词体、编有《词选》以宣传主张,后经周济弘扬、最终取代浙西派。
第四章1.才学小说的代表:李汝珍的《镜花缘》2.《聊斋志异》的表现手法,艺术特征。
鲁迅说其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3.《儒林外史》的作者,《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如范进、周进;范进中举等第五章:串讲老师未提到第六章1.南洪北孔:洪昇和孔尚任2.《长生殿》的思想内容(爱情、政治如何关联在一起)?思想内容由爱情和政治相互联系而成,“占了情场”和“弛了朝纲”交织在一起。
一是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来世;二是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遍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情海,以佛家色空观念否定他们的情欲,宣布“情缘总归虚幻”,促使沉迷情海者“蘧然梦觉”。
P3133.《桃花扇》的主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怎么看待?首先,从剧本的表层看,作者写作该剧的目的是要说明“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为此,他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加以点染虚构,将侯、李二人的爱情悲欢离合置于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社会坏境中,从中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其次,从现实上看,《桃花扇》的思想旨归表现了清初文人在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逃避心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的心态的反映。
第九编近代文学1.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2.诗界革命的干将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的主张。
3.革命诗人,秋瑾:自称“鉴湖女侠”。
4.近代散文:龚自珍是经世文风的开创者。
5.湘乡派散文代表人物:曾国藩。
6.梁启超散的《少年中国说》。
7.近代小说的分类众多,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三侠五义》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