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的思考

合集下载

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是为了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者采取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措施,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以下是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的一些建议:1. 财政奖励政策:- 提供土地保护奖励金或补贴,作为农民或农业生产者实施耕地保护措施的经济激励。

-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符合耕地保护标准的农业经营者的负担。

2. 技术支持与培训:- 提供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关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保护耕地的认识和能力。

- 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帮助农业生产者更有效地管理土地资源。

3. 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管理:- 鼓励土地流转,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减少农地碎片化对环境的影响。

- 推动农业集约化管理,采用科技手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农荒和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

4. 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定期评估农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激励政策,激励符合保护要求的农业经营者。

5. 推动生态农业:- 鼓励生态农业模式,例如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土地环境的负面影响。

- 支持农业多样化,促使农业经营者更合理地选择作物轮作,减轻单一作物对土壤的压力。

6. 加强法规与执法:- 制定健全的土地利用法规,规范农地的使用和管理。

- 加强执法力度,对非法开垦、过度开发等破坏耕地的行为进行惩罚。

7. 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 鼓励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和公民参与耕地保护,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 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耕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建立起一个全面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促使农业生产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土地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保护耕地已成为重要的国策。

为了补偿耕地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损失,政府逐渐建立了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本文将对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意义保护耕地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耕地资源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侵蚀。

为了保护耕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意义在于,可以使耕地受损失的农民得到经济和社会的补偿,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工作。

此外,补偿机制还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加重视耕地保护。

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运行方式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运行方式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

1. 中央政府层面中央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关于耕地保护和补偿的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基础。

中央政府还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对地方政府和农民进行补偿。

例如,中央政府每年会拨付一定金额的资金用于耕地保护。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民转产、转业,鼓励他们放弃耕地,以及对农民进行培训等。

2. 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中的作用更加直接。

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具体的耕地保护和补偿政策,并对具体项目和补偿对象进行认定和核算。

地方政府还需要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补偿的公平性。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等方式来实施耕地保护。

对于流转的耕地,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市场化流转,确保农民合理获得补偿。

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加强对有偿使用耕地的企业的监管,确保其按规定支付相应的补偿费用。

3. 企业层面企业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中是补偿的主要支付方。

在使用耕地进行工业化生产或城市建设时,企业需要向地方政府支付相应的补偿费用。

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加强了耕地保护工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然而,目前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首先,要加强耕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如《耕地保护法》,《农田水利法》,《土地管理法》等,但是,目前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着对于耕地保护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的不足。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明确耕地保护的原则、目标和具体政策,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其有效实施。

其次,要强化耕地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我国对于耕地保护的监督和管理还存在不足,一些地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耕地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浪费。

因此,应该加强耕地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于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确保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再次,要完善耕地保护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在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中,对于对耕地资源进行非法占用和破坏的行为,惩罚力度不够,导致违法者没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因此,应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耕地保护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中去。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大规模化、商业化生产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对于土地的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土地的短期内的过度利用和耕地的非法占用。

因此,应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行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品质,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

综上所述,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是保护耕地资源的必要措施。

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摘要:在耕地保护中,借助以往的河长制、林长制等经验而探索出了田长制的方式,以此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

基于此,本文就耕地保护中田长制实践探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对耕地的保护目的。

关键词:耕地保护;田长制;实践思考引言:田长制在耕地保护中,能够有效做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对土地全过程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以此更好地促进耕地资源被严格保护以及合理有序地利用。

一、田长制实践的特征(一)实施范围广但主责不一致随着田长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省级、市级以及县级等层级政府部门都在使用田长制,同时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将田长制作为耕地保护的重大创新方式。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在推行田长制时,存在形式不统一的现象,导致这些地方田长制推行不统一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省级、市级以及县级所出台的政策存在差异,省级和市级、市级和县级、省级和县级之间的政策出台存在一定的变动,所以给田长制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1]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在实施田长制时,田长制的实施存在实施范围日益广泛,但主责部门却不够统一的问题,这也是田长制在我国耕地保护应用中独有的一种现象。

(二)坚持问题导向但组织形式不一致对于各地出台的田长制进行耕地保护时的出发点虽然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和保护在耕地中遇到的问题。

部分地区在田长制中侧重于党政同责,对应的党委负责人在田长制的实施中也起着承担耕地保护的责任,而有的地方则重点突出政府保护耕地责任,还有一些地方并未设置对应的田长,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保护责任,只设置了相应的村级田长。

(三)工作推进迅速但实施措施不一致经过对田长制的多点探索后发现,部分省份对田长制文件下发后,采取的是全面建立田长制,并且整个实施进程非常迅速。

而有的省份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对于田长制给予了明确且直接的说明,通过遏制耕地以及非农化等方面的职责方式,从而发布每年任务清单,以此实现细化田长制的标准建设,从而有助于更加明确耕地保护资金保障。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相关问题浅析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相关问题浅析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相关问题浅析本文分析了开展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目的及主要内容,然后探讨了具体地区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取得的成效,最后给出今后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措施。

标签: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成效;推进措施一、开展耕地保护补偿的目的对国内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进行分析可知,地方政府通过耕地保护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相较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是远远不如的。

只要是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那么地区经济必然是较强的,社会经济问题也能够得到切实解决。

而耕地保护工作做得较好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应该是相对薄弱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矛盾也较为突出,地方财政显得较为困难,农民增收目标也难以实现。

因此说,地方政府、广大农民对耕地予以保护的过程中想要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不太现实的,因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也就无法激发出来。

从国家层面来说,只能够采用严管、强制的方式来完成耕地保护,此种政策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就是政府、农民一直处于被动保护状态中,内动力明显缺乏,而且难以持续。

所以说,耕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应该要予以适当的补偿,并构建起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如此方可使得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能够被激发出来,主动投入到耕地保护工作之中,进而确保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目标能够切实达成。

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内容耕地保护补偿主要包括建设性补偿、激励性补偿。

在我们国家,建设性补偿已经开展了十几年的时间,相关的规章制度已经构建起来,资金渠道也十分稳定,并确定了良好的效果。

建设性补偿即是将补偿资金全部用于耕地质量改善、配套设施建设之上,在耕地保护方面是赋有成效的,然而却无法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也难以达成,因而对农民产生的吸引力并不大,无法将农民保护耕地的内动力激发出来。

激励性补偿是对履行保护耕地义务的农民、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偿,其特点是保护耕地的主体直接受益,能够提高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效果显而易见。

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_调研报告

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_调研报告

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_调研报告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将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进了法律,并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措施,其中“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耕地保护措施。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对于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缓解了因建设占用及退耕造成的耕地压力,推动了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但由于该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够完善之处,最主要的是“占优补劣”现象突出。

一、存在“占优补劣”现象的原因分析1、耕地保护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

虽然《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补充的耕地应与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国土资源部也相应出台了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但各省对耕地质量评价尚未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开发整理事务的都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无经费来源,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福利、养老保险等经费无保障,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开展。

3、缺少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质量。

4、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般建设所占耕地都是经营多年、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的土地,而开发补充的土地大部分是未利用土地,自然条件不好,土层薄且土质贫瘠。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问题。

按现行的政策,耕地开垦费必须全额上缴后,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形式拨付用于补充耕地。

现实中,存在拨付资金不足的现象,上缴的开垦费水田一般是1000xxxx/亩左右,旱土是600xxxx/亩左右。

而拨付的资金仅是200xxxx/亩左右,并且所拨付资金还有部分用于必须的办公经费、交通工具、人员工资、福利、保险等开支,致使投入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严重不足。

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作者:王少杰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13期摘要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能充分激发耕地保护内生动力,对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地矛盾突出,为缓解矛盾,进一步保护耕地资源,健全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构建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从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形成过程、机制现状出发,总结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建设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江苏省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3-0232-03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mpens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an fully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s promin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further protect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uild and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starting from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fter that, w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Compensation incentive;Jiangsu Province耕地保護补偿激励机制对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1]。

耕地保护工作检讨书范文模板

耕地保护工作检讨书范文模板

[单位名称][单位地址][日期]尊敬的[上级单位或领导姓名]:为深刻反思和纠正我单位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切实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现将我单位耕地保护工作检讨如下:一、检讨背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然而,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我单位存在以下问题:1. 耕地保护意识不强,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 耕地保护监管不力,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监管不到位。

3. 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4. 耕地保护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 耕地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干部职工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耕地保护工作落实不到位。

2. 耕地保护监管不力。

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监管力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

3. 耕地质量下降。

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4. 耕地保护工作机制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耕地保护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整改措施及工作安排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耕地保护意识。

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耕地保护意识。

2. 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3. 采取措施,提升耕地质量。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耕地质量。

4.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耕地保护考核办法,对耕地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耕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共同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3. 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确保耕地保护工作持续有效。

特此检讨,敬请领导批示。

[单位名称][单位盖章][单位负责人签名][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的思考
作者:张纪霞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0年第02期
摘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是中央加强耕地保护的重大举措,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

所以,要加大对耕地补偿保护机制的重视力度,根据现存问题完善耕地补偿保护机制的内容,注重耕地保护,进而为我国整体发展实力的增强奠定基础。

关键词: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措施
一、;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原则
(一)公平原则
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占用耕地的面积较大,经营者需要承担更大的机会成本损失。

对此,应适度加大补偿力度,结合耕地的质量和生产力采取分类补偿措施。

农田的生产力要明显大于一般耕地,因此获得的补偿要更多。

粮食主产区主要的任务是生产粮食,所以也需结合产区概况适度加大补偿力度。

(二); 适度原则
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财政概况、耕地保护和土地收益等多种情况,制定更加全面的补偿标准,增强标准的权威性。

(三); 激励原则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加深经营者自觉保护耕地的意识,而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尤为关键。

政府应仔细认真地制定经营人能接受的补偿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补偿标准的价值。

二、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模式
(一)普惠性补偿
一般以辖区范围内耕地面积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基数,按照亩均标准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进行经济补偿。

如广东省自2012年起,省级财政预算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专项资金,每年对全省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按照3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偿,其中小珠三角地区每年15元/亩,同时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配套投入相应补助资金,其中单城市配套补助资金高达每年2000元/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将补偿范围扩大到一般耕地面积。

浙江省省
级财政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给予每年30元/亩补助资金,同时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违法用地情况相挂钩。

各地除省级政府下发的补助资金外,统筹安排不低于省级补助标准确定市级补偿标准,其中杭州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每年600元/亩。

(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根据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市、县(市、区)给予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如江西省每年对3个设区市和10个县(市、区)分别给予200亩和12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江苏省宿迁市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乡镇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分为每年20亩、30亩和40亩3个标准。

(三)农田生态补偿
将具有生态价值功能的永久基本农田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按照一定标准对负责保护利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放补贴资金。

如北京市朝阳区对年度未发生违规使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给予1500元/亩的生态补贴,对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工作到位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给予500元/亩的保护管理费。

上海市对所辖各区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平均补偿标准约为220元/亩。

(四)粮食生产补偿
在耕地保护相关补偿基础上,重点突出种粮补贴,补贴资金一般直接发放给粮食种植者。

如江西省每年对水稻种植的补贴约14.4亿元。

四川省将耕地保护补偿政策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挂钩,重点补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耕地,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意见与建议
(一);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
国家层面应借鉴地方经验和做法,尽快出台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的具体政策,明确资金来源、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和资金使用方向等,使各地在开展耕地保护补偿时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同时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要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做好衔接,发挥政策联动效应,形成合力共同发挥耕地保护效力。

(二)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整合资金办大事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有效落实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工作的前提。

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央耕地保护奖励专项资金,对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排名靠前的省份给予资金奖励,给各地政府树立良好的政策导向,发挥引领和杠杆作用。

同时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站在国家立场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加强与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沟通,探索耕地保护奖励
激励资金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生态补偿等相融合,整合与耕地保护有关的各类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应。

(三); 探索耕地保护差别化补偿激励机制
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耕地保护差别化补偿激励机制。

生态功能占主导的地区,应提高耕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激励力度,加大耕地生态保护;粮食主产区应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偿激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地区提供实惠;经济发达地区可探索“普惠性补偿”+“绩效性激励”,并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财政较薄弱,应倾向于“绩效性激励”,让真正保护耕地的单位和个人有利可图。

(四)货币补偿、农业补贴、技术支持等方式高度融合
耕地保护多样化主要的目的是从多视角来补偿由于政府征地行为而引发的损失,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耕地。

完善现有的补偿标准具有长期性,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方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西方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主要采用货币补偿方式,但是这些地区也积极探索了其他的安置方式。

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尝试采用发行土地债券或以耕地置换其他类型土地等多种方式;我国香港政府在给予农民赔偿的同时,也会将农民的重新安置作為重要内容。

灵活多样的补偿方式能十分有效地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如单独应用货币补偿方式,则无法高度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不能为农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无法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最终削弱经营者保护耕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结语
我国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但为了国家和城市的建设,耕地转变为其他用途的现象日益普遍。

故而,为了切实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相关部门需积极建立更为科学和完善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期带动社会经济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沉.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157-158.
[2]陈宇,石宝江,陈书荣.我国亟待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J].国土资源,2018(1):46-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