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和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我向来不喜欢读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时候已经接近白话文的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也不愿读,所以哪怕这本《曾国藩家书》曾多次出现在各大网站的推荐必读榜单上,我也始终没有提起对它的兴趣,如果不是这次作业要求,我想我会因为个人喜好而错过这些通过平常的家书、简洁的话语而讲出不少极富智慧的为人处世准则的箴言。

曾国藩的家书不只是普通的日常书信,而是用书信形式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至亲,也传递给百年后翻看这些书信的后世之人。

《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长达三十年的从政从军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家庭生计,大到对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写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一生强调读书立志,倡导经世致用。

他首倡洋务,顺应世界潮流,同一众有识之士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传世家书与为政箴言,引起后人的重视与追寻。

曾国藩所写的信中就曾说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他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应该在于进德和修业。

进德指的是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

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

他之所以说“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是因为他认为功名富贵是不能强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

而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即所谓的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

曾国藩反复告诫家人要多读书,同时也提出了读书的方法,“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篇一】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

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

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

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

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

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

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

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

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纵观中华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个个英雄式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冲锋陷阵,吓破敌胆,有的官拜一品,开创盛世等等。

而我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越来越欣赏这位清朝后期的第一名臣。

在读书方面,作为程朱理学的唯一传人,他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他晚年回忆学习的时候,曾说自己是一个读书天赋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别强调一个“静”字,每次看书不允许任何人去打扰,说到读书唯有静才能真正的领悟书中的真谛,读透书中的文意。

而在现在喧嚣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被外面的繁华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诱惑所吸引。

“人若有恒,事无不成”是他一身的写照,我们看一个人时总是看到他的汗水,却没有看见他含着泪水依然在奔跑。

曾国藩的坚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一日不读书”,只有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才造就了他辉煌传奇的一生。

而现实的世界,坚持已经成了少数成功者的专利,能坚持的人已然不多,当自己回首失败的时候,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这么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废导致的失败呢?在他给九弟曾国荃的一封书信里,他写到“无愧于兄弟”,其实推而广之,就是他对待家人的态度,无论是兄弟还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数学家,一位文学家。

特别是二子曾纪鸿,为了鼓励他,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儿子一起学习数学。

而现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无暇照顾家庭,或许真的是那样,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调节的,只要我们用心花时间去做,去思考、去感悟。

何愁不成功呢?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2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

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

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

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

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3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曾国藩,作为中国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

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

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的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

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

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

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

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

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

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

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2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治理湘军、洋务运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天津教案、镇压太平天国)。

作为汉族人,他能在满清的统治下官至一品,同时言、行、德又为后人所传颂。

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读《曾国藩家书》,隽永意深,句句体现文正公独到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644年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兵攻陷北京,此后有用二十年占领中国,明朝灭亡,清朝正式统治中国。

虽然力图实现民族融合,但是清政府执行首崇满洲制度,使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官员受到猜忌、防范。

尽管有康雍乾盛世,然而清政府已江河日下。

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沉睡的中华帝国。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振臂一呼,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

1852年曾国藩组建湘军。

内忧外患,又无人可用,1853年清政府不得已启用曾国藩。

1864年初合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7月攻陷天京,清政府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功高震主,清政府已极不放心。

咸丰曾叹息:“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8月曾国藩上奏朝廷裁撤湘军,朝廷当即准奏,随即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

随后,曾国藩把家书开始刊行问世,表明自己忠心清廷,以安清帝之心、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辞世后第七年,1879年,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点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正式面世。

全书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871年(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又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曾国藩家书》最大感受是曾国藩的勤俭。

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他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读后感.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36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

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

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通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

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名人家书弘中华好家风
近来夜读《曾国藩家书》(附家训),其文风朴实,叙事细致,所述内容包罗广泛,从国家政策,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求医看病等等,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就像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顺、亲情、友悌,展现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习俗作风。

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

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等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借鉴的“好家风”。

通过曾国藩家书体现出来的曾家家风中就有着至今都值得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曾国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过人才能,却是人人佩服的。

这一家风教育在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

《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形成了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

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

当年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

从写信时间上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与家里写信的频繁,当年通信极不发达,只能靠人捎带,却能如此坚持写家信,足见其勤。

除自己身体力行,他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

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欧阳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在家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食、衣、细、粗四字缺一不可。

”他为曾家妇女规定“日课”四项为:“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

曾国潘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

可见其家风中对学习的重视。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在曾家家风的熏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