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

合集下载

生物学 什么是遗传

生物学 什么是遗传

生物学什么是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将遗传物质(如DNA)传递给后代的过程,以及这种传递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改变和保留。

遗传是生物体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也是遗传疾病的产生和遗传工程的基石。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它是一段DNA序列,编码了生物体合成蛋白质所需的信息。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功能。

在有性生殖中,每个生物体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包含了来自父母的遗传物质。

当生物体繁殖时,它的基因会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和分配给后代,形成新的基因组。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基因的复制和分离来实现的。

在有性生殖中,生物体的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子)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其中染色体的数量减半。

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时,形成受精卵,并将父母的基因组合并在一起。

这个过程称为受精,它导致了新的基因组的形成。

遗传信息的改变和保留是遗传的重要特征。

在基因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突变,即基因序列的突发性、持久性的变化。

基因突变是生物体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许多遗传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基因还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等方式发生改变,进一步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

遗传不仅仅涉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还涉及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基因的信息被转化为蛋白质。

基因调控是指基因表达的调节,它包括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和非编码RNA等多个层面的调控机制。

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决定了生物体的发育、功能和适应能力。

总之,遗传是生物体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过程,以及这种传递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改变和保留。

遗传涉及基因的传递、变异、表达和调控等多个层面,是生物体进化、遗传多样性、遗传疾病和遗传工程等领域的重要基础。

对遗传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揭示生命的奥秘、推动科学的发展,并为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遗传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遗传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遗传的名词解释心理学遗传是一门研究基因传递和表达的科学,它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了遗传物质的传递、变异、表达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征产生深远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遗传学被应用于解释个体差异、人格特征、认知能力和精神疾病等方面。

1. 遗传基因与心理学遗传基因是构成个体特征的基本单位,包括对个体特征产生直接影响的功能基因和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

个体心理特征的表达往往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例如智力、性格、情绪等。

通过研究家庭和双生子的遗传数据,心理学家可以确定某个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2. 遗传变异与心理差异遗传变异是指由遗传物质的突变引起的个体间差异。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来推断遗传变异与心理差异之间的关系。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对于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稳定性。

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指的是个体心理特征的表达既受到基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例如,一个有抑郁基因的个体可能在有压力的环境下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同样的基因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可能不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双生子和养子研究将遗传和环境因素分离,以更好地理解二者的相互作用。

4. 遗传学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遗传学在精神疾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家系和关联研究,研究者可以确定某些基因与精神疾病的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被发现与特定基因的突变相关。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精神疾病的遗传机制以及未来的预防和治疗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5. 遗传心理学的伦理和道德问题遗传心理学所涉及的研究伦理和道德问题备受关注。

对于遗传基因的研究可能引发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歧视。

此外,对遗传基因的了解也会引发对个体自主性和责任的质疑,例如对于自由意志的削弱的担忧。

遗传的名词解释

遗传的名词解释

遗传的名词解释遗传是指生物个体的性状、特征或基因组的传递和继承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基因的传递、组合和表达,以及个体间遗传物质的传递和组合。

遗传是生物学的基础,它决定了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变异的产生。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它是编码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单位。

基因通过DNA分子的遗传物质,包含了生物体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全部信息。

基因有不同的形式,称为等位基因。

个体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组合被称为基因型。

遗传的传递是从父母到后代的。

这是通过两个过程完成的:伴性遗传(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

伴性遗传是两个个体的性细胞结合形成新生物体,这个过程中父母个体分别提供了一半的遗传物质。

无性繁殖是个体自身的细胞分裂繁殖,没有交配和结合的过程。

遗传的继承是基因在后代中的表现。

这是通过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基因的表达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它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调控,例如环境和营养。

遗传的继承分为显性和隐性遗传。

显性遗传是指一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会压制另一个等位基因的表现,而隐性遗传是指一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会被另一个等位基因的表现压制。

遗传的重要性在于保持种群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通过基因的组合和表达,个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应对外界压力。

遗传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遗传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变异有关。

一些遗传疾病是由个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例如遗传性疾病和某些癌症。

遗传的变异也可以导致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的提高。

总之,遗传是指生物个体遗传物质的传递和继承过程,它决定了个体的性状、特征和基因型,同时也关系到物种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遗传对生物学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遗传的名词解释

遗传的名词解释

遗传的名词解释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生物种群中基因在代际间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被传递给后代,决定了后代个体的特征和性状。

遗传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之一,也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1. 遗传物质——基因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操纵个体发育和功能的分子。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组成。

每个基因编码了一个特定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控制着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的表达会导致个体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如眼睛的颜色、血型等。

2. 遗传方式——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在遗传中,存在着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种方式。

显性遗传是指一个基因会在杂合子(携带不同基因副本的个体)中表现出来,并影响个体的性状。

而隐性遗传是指一个基因只在纯合子(携带相同基因副本的个体)中才会表现出来。

例如,人类的血型遗传就是经典的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式。

3. 遗传规律——孟德尔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定律包括了随性状单因素遗传规律、独立性遗传规律和随性状二因素遗传规律。

这些规律描述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组合方式,对后来的遗传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突变——遗传的变异源突变是指基因或染色体上的DNA序列突然发生变化。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源头,也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突变可以是有益、无害或有害的,它们对个体性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有益突变能够在种群中逐渐积累,推动物种的进化。

5. 基因型与表现型基因型指的是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组合,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在外部环境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个体形态和性状。

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同基因型可能导致相同或相似的表现型,而同一基因型也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6.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内个体之间遗传特征的差异性。

遗传多样性对物种的长期存续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遗传的定义名词解释

遗传的定义名词解释

遗传的定义名词解释遗传,又被称为遗传学,是研究物种内代际遗传特征传递和变异的科学。

它探究了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如何通过遗传物质(如基因)在后代间传递,并解析了这些基因是如何决定组织、个体形态和功能特征的。

遗传的概念是基于生物遗传物质(如DNA)及其功能的相互作用而建立的。

DNA是指定遗传信息的分子,通过它,父代向子代传递自己的遗传特征。

这种遗传物质在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原始细胞分裂到多细胞有机体的发育过程,都离不开遗传物质的参与。

遗传的研究涵盖了多个层面,从微观的分子遗传学到宏观的种群遗传学,都是遗传学的重要领域。

在分子遗传学中,研究人员关注着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表达,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DNA复制和转录来影响细胞和个体的发育。

而种群遗传学则更专注于群体间的基因流动、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遗传学家利用各种实验和技术手段来研究遗传现象。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他通过对豌豆植物的繁殖实验,发现了基因的隐性和显性特征,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

这一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并成为后续研究的理论依据。

除了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现代遗传学靠着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克隆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能够复制和传递特定的基因,从而揭示了不同基因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同时,DNA测序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提供了解析生物基因组和识别遗传病变异的能力。

遗传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医学、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遗传学帮助我们了解许多遗传病的起因和发展机制,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线索。

在农业领域,遗传学帮助改良了许多作物品种,提高了产量和耐性。

此外,通过遗传工程技术,科学家还能够改变生物体的特定特征,为生物技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总之,遗传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致力于揭示生物个体遗传特征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它在现代科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着医学、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为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一、遗传的概念遗传,通常是指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和行为。

这种由父母遗传给子女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遗传。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也是物种繁衍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物质是指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主要是指DNA和RNA。

DNA 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它由四种不同的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组成,通过特定的排列组合形成基因,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

基因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从而维持物种的遗传连续性。

二、变异的概忿变异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或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

可遗传变异是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而不可遗传变异则是指因环境因素或其他非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如环境适应性变异等。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也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基因突变通常是不定向的,但也可以表现为一定方向的定向突变。

基因突变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有害的或者中性的,但在人为诱变因素的影响下,可以产生有益的突变。

三、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方面,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得生物体能保持一定的形态和特征;另一方面,变异则使得物种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得生物体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条件。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共同作用,使物种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并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

没有遗传,物种就无法保持一定的形态和特征;没有变异,物种就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正是由于变异的存在,物种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进化。

在人类的遗传和变异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

人类的遗传使得人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模式;而人类的变异则使得人类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1.遗传(heredity):亲代与子代之间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2.变异(variation):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形状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3.真实遗传(breeding true)/ 纯育(true—breeding):子代性状与亲代的遗传一致性极高的品系称为纯育,这种生物的性状能够代代稳定遗传的现象称为真实遗传。

4.并显性/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称为并显性遗传,或共显性遗传。

5.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eles):在群体中,占据某一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座位上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6.叠加基因/重叠基因:对同一性状的表型具有相同效应的非等位基因称为叠加基因。

7.性连锁遗传/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称为性连锁遗传,亦称伴性遗传。

8.限性性状(sex—limited traits)和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只在某一种性别表现的性状称为限性性状,限性性状的遗传行为称为限性遗传。

控制限性性状的基因多数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少部分位于性染色体上。

9.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在XY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称为剂量补偿效应。

10.并发系数(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 C):实际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的比值称为并发系数。

并发系数越大表示干涉作用越小。

11.C值(C value)和C值悖理(C value paradox):一个物种基因组的DNA含量是相对恒定的,它通常称为该物种的C值。

物种的C值与其进化复杂性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C值悖理或C值佯谬。

遗传三大定律

遗传三大定律

遗传三大定律
遗传学三大定律是指孟德尔定律、染色体遗传定律和分离与连锁规律三个基本原则。

下面我会分别进行解释。

一、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定律是指自然界中遗传特征的分离和独立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每个性状都有一对因子(现称为基因),且这对因子在生殖细胞中分离并随机组合。

这意味着,每个个体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半的基因,从而产生了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基础。

二、染色体遗传定律:
染色体遗传定律是指遗传物质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

孟德尔定律仅适用于单个基因,而染色体遗传定律则涉及到基因的组合。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线状结构,它们携带着遗传信息,并且在细胞分裂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复制和分离。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定律:随机分配定律(每个染色体均等概率地遗传给下一代),和连锁不平衡定律(由于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有可能被同时遗传给下一代)。

三、分离与连锁规律:
分离与连锁规律描述了两个或多个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如何相互影响。

如果两个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它们在遗传中是独立的。

然而,如果它们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它们就会被视为连锁基因。

分离与连锁规律还涉及到交叉互换(染色体上的DNA在相应的位置上交换),这样可以在染色体上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

用纯合德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A .1/8B .3/8C .1/16D .3/162.基因A 、a 和基因B 、b 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 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 和Aabb ,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A .AABbB .AaBbC .AAbbD .AaBB3.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B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元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C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D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白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4.已知A 与a 、B 与b 、C 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 、AabbCc 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A .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B .表现型有4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C .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8D .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5. 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A .1/4 B.1/6 C.1/8 D.1/166.基因型为AaBBccDD 的二倍体生物,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种类数是A .2 B. 4 C. 8 D. 167.用豌豆进行高.考.资.源.网遗传试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 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B. 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C. 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D. 人工授粉后,应套袋8.小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1R 和1r 、和2R 和2r 控制。

1R 和2R 决定红色,1r 和2r 决定白色,R 对r 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 的增加而逐渐加深。

将红粒1122()R R R R 与白粒1122()rrr r 杂交得1F ,1F 自交得2F ,则2F 的表现型有A. 4种B. 5种C. 9种D. 10种9.丈夫的哥哥患有半乳糖血病(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妻子的外祖母也有此病,家庭的其他成员均无此病。

经调查,妻子的父亲可以视为基因型纯合。

可以预测,这对夫妻的儿子患半乳糖血病的概率是 ( )A.1/12B.1/4C.3/8D.1/210.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Ⅰ1×Ⅰ2→Ⅱ4和Ⅱ5,可推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B.根据Ⅱ6与Ⅲ9或Ⅱ4与Ⅲ7的关系,即可推知该显性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C.Ⅰ2、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 、AaD.Ⅱ4和Ⅱ5是直系血亲,Ⅲ7和Ⅲ8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11.下列各项有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 )A.四分体B.一个双链DNA分子C.染色体组D.非同源染色体12.人类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所控制,但只在男性中表现。

一个非秃顶男性与一父亲非秃顶的女性婚配,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后来在发育中表现为秃顶。

则该女性的基因型为( )A.BBB.BbC.bbD.Bb或bb13.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

下列选项中都符合以上条件的亲本组合是()P:紫花×白花↓F1:3/8紫花5/8白花A.EeFf×Eeff EEFf×eeffB.EeFf×eeFf EeFF×EeffC.EeFf×eeff EeFF×EeffD.EeFf×Eeff EeFf×eeFf14.(2008年南通二模)若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在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A.3/16B.1/4C.3/8D.5/815.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是显性,圆果(B)对长果(b)是显性,且自由组合,现用红色长果与黄色圆果(番茄)杂交,从理论上分析,其后代的基因型不可能出现的比例是( )A.1∶0B.1∶2∶1C.1∶1D.1∶1∶1∶116.在豚鼠中,黑色(C)对白色(c)、毛皮粗糙(R)对毛皮光滑(r)是显性。

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最佳杂交组合是( )A.黑光×白光→18黑光∶16白光B.黑光×白粗→25黑粗C.黑粗×白粗→15黑粗∶7黑光∶16白粗∶3白光D.黑粗×白光→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17.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遗传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B.XY型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XY型的生物体细胞内如果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可表示为XX18.A型血型色觉正常的女人曾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的血型为B型,且色盲;第二个丈夫血型为A型,色觉正常。

此妇人生了4个小孩,这4个小孩中可能是第二个丈夫孩子的是( )A.男孩、O型血、色盲B.女孩、A型血、色盲C.女孩、O型血、色盲D.女孩、B型血、色觉正常19.考虑如图图谱,如果Ⅳ1是男孩,Ⅳ2是女孩,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Ⅳ1患有AD和SLR两种病症的概率为1/8B.Ⅳ2患有AD和SLR两种病症的概率为1/4C.Ⅳ1表现为AD病症但没有SLR病症的概率为1/8D.Ⅳ2表现为AD病症但没有SLR病症的概率为1/820.红眼(R)雌果蝇和白眼(r)雄果蝇交配,F1代全是红眼,自交所得的F2代中红眼雌果蝇121头,红眼雄果蝇60头,白眼雌果蝇0头,白眼雄果蝇59头,则F 2代卵细胞中具有R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是()A.卵细胞:R∶r=1∶1 精子:R∶r=1∶1B.卵细胞:R∶r=3∶1 精子:R∶r=3∶1C.卵细胞:R∶r=1∶1 精子:R∶r=3∶1D.卵细胞:R∶r=3∶1 精子:R∶r=1∶11.答案:B解析:设抗病基因为A,感病为a,无芒为B ,则有芒为b。

依题意,亲本为AABB和aabb,F1为AaBb,F2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剩下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bb,1/4AAbb,1/4aabb,剩下的植株套袋,即让其自交,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2×1/4(Aabb自交得1/4 aabb)+1/4(aabb)=3/8。

2.答案:A解析: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aabb产生的配子是ab,又因为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l,由此可见亲本基因型应为AABb。

3.答案:D解析:A中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B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C中不能根据表现型判断亲本的纯合,因为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型一样D是正确的。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遗传概率计算。

后代表现型为2x2x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x1/2x1/2=1/8。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4=1/32。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2=1/165. 答案:B解析:假设红花显性基因为R,白花隐性为r,F1全为红花Rr,F1自交,所得F2红花的基因型为1/3RR,2/3Rr,去掉白花,F2红花自交出现白花的比例为2/3﹡1/4=1/66.答案:A解析:由基因型可知有四对基因,根据自由组合的分析思路应拆分为四个分离规律,Aa、BB、cc和DD,其产生的配子种类依次为2、1、1、1,则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2×1×1×1=2种。

7.答案:C解析:豌豆为雌雄同株,自花授粉且是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都是自交,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人工杂交,在花蕾期人工去雄。

8.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是“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也就是颜色主要与R的多少有关,F2中的R有4、3、2、1和0五种情况,对应有五种表现型。

9.答案A 解析丈夫的哥哥患病,说明其父母双亲皆为杂合子,故丈夫为杂合子的可能性为2/3,妻子的母亲一定是携带者,可推算妻子是杂合子的可能性为1/2,这对夫妻的儿子患病的概率为1/2×2/3×1/4=1/12。

10.答案D 男孩基因型为bb,其中有一个b来自母亲(该女性),该女性基因型为Bb或bb,均可提供b基因。

13.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分解的方法来依据几率反推亲代可能的基因型。

因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故子代3/8紫花可分解为3/4和1/2,即3/4(E )×1/2(F )或1/2(E )×3/4(F ),前者则亲代为EeFf×Eeff,后者则亲代为EeFf×eeFf。

所以都符合条件的为D项。

14.答案A 解析AaBb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9A B ∶3A bb∶3aaB ∶1aabb。

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为A bb∶aaB ∶aabb,能稳定遗传的,即是纯合子的是1AAbb、1aaBB、1aabb,故在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15.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两亲本基因型为A bb×aaB ,因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可能是(1)AAbb×aaBB→AaBb为1∶0 (2)AAbb×aaBb→AaBb∶Aabb=1∶1(3)Aabb×aaBB→AaBb∶aaBb=1∶1 (4)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1∶1∶116.答案 D 17.答案B 解析XY型生物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18. 答案A 解析A型与A型婚配,可以生出A型或O型血子女,但不能生出B型和AB型子女,排除D;第二个丈夫色觉正常,所生女孩一定正常,只有男孩有可能色盲。

19. 答案A 20. 答案D 解析考查伴性遗传的特点。

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可能为XRXR、XRXr,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rY,因F1代全为红眼个体,所以亲代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只能为XRXR,F1代中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RY,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二者交配,F2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RXR∶XRXr∶XRY∶XrY=1∶1∶1∶1;其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