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苦苣苔科植物 目录-1
苦苣苔科原生植物欣赏(二)

YING苦苣苔科原生植物欣赏(二)广东/木子本期介绍的原生苦苣苔大多原产于广东省,或拍摄于广东省境内的植物园。
分类信息参考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的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名录。
13.唇柱苣苔唇柱苣苔属多年生草本,具粗根状茎。
叶基生;叶片草质或纸质,椭圆状卵形或近椭圆形,两面被毛,叶柄扁。
花序1~2条,每花序有1~3花。
花冠白色或带淡紫色,下唇内有2黄色纵条,上唇带暗紫色。
蒴果。
花期8~12月。
产广东西部、西北部、南部,香港亦产。
14.蚂蝗七唇柱苣苔属多年生草本,具粗根状茎。
叶基生;叶片草质,两侧不对称,卵形、宽卵形或近圆形,被毛。
聚伞花序1~4(~7)条,有(1~)2~5花。
花冠淡紫色或紫色,花冠筒细漏斗状。
蒴果。
花期3~4月。
产广西、广东、贵州南部、湖南、江西和福建。
生于山地林中石上或石崖上,或山谷溪边,海拔400~1000米。
15.阳春报春苣苔报春苣苔属多年生草本,叶均为基生,叶片椭圆形,纸质,先端钝,基部楔形。
聚伞花序具5~15朵花。
花冠粉红色,花冠管狭漏斗形。
蒴果。
花期秋冬。
产广东省阳春市。
生于石灰岩山区,海拔约100米。
16.翅柄报春苣苔报春苣苔属多年生草本。
叶密集于根状茎顶端,叶片纸质,椭圆状卵形至椭圆形,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叶柄的宽翅。
花序腋生,2~3回分枝,有5~19花;花冠白色带淡紫色,上唇下面有一紫色斑点。
花期11月。
原产海南,标本最早采集自华南植物园栽培植株。
摄于华南植物园温室。
YUAN 17.多痕唇柱苣苔唇柱苣苔属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细长。
叶互生,具柄;叶片草质,狭卵形,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两侧稍不相等。
花序生于当年生枝上部叶腋,有1花。
花冠蓝紫色,花冠筒细漏斗状,蒴果。
花期10月。
产广西南部。
生于山地疏林中。
在越南也有分布。
摄于华南植物园温室。
18.光萼唇柱苣苔唇柱苣苔属一年生草本。
茎高可达60厘米。
叶对生,叶片偏斜,狭卵形或椭圆形,薄草质,边缘有小牙齿。
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具黄色、紫色或蓝色的斑纹。
苦苣苔科一新组合

苦苣苔科一新组合
王文采;李振宇
【期刊名称】《植物分类学报》
【年(卷),期】1992(030)005
【总页数】1页(P481)
【作者】王文采;李振宇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778.4
【相关文献】
1.中国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一新种——覃塘报春苣苔 [J], 辛子兵;黄章杰;周伟权;黄易;孟德昌;温放
2.江西省苦苣苔科一新记录种——温氏报春苣苔 [J], 廖海红;李龙;魏英;梁跃龙
3.江西省苦苣苔科一新记录种——温氏报春苣苔 [J], 廖海红;李龙;魏英;梁跃龙
4.甘肃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川西吊石苣苔 [J], 高云峰;孙涛;李辉
5.贵州种子植物一新记录种——泡叶直瓣苣苔(苦苣苔科) [J], 李飒;汤升虎;李朝桢;何选泽;徐建;李从瑞;周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种苦苣苔科植物对光照度的适应性

七种苦苣苔科植物对光照度的适应性这些苦苣苔科植物大多数都是来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它们对光照的适应性在自然环境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下面将重点介绍这七种苦苣苔科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
苣苔属(Gesneria)是苦苣苔科中最具代表性的属之一,在光照条件方面有较高的适应性。
它们主要生长在亚热带森林和湿地等环境中,这些环境通常有较强的光照和湿度。
苣苔属植物对中等到强光照条件适应良好,但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会使其叶片变得焦黄,需要提供适当的阴凉和遮荫。
康庭苣苔属(Sinningia)是苦苣苔科中比较耐阴的属之一,它们通常生长在森林底层的阴暗环境中,对于弱光照条件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
康庭苣苔属植物的光照需求较低,但不能完全不照射,否则会导致植株长势不良。
在室内种植康庭苣苔属植物时,可以将其放置在窗户旁边或提供适当的人工光照,以确保其生长健康。
美人蕉属(Aeschynanthus)是苦苣苔科中较为蔓性的属之一,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中。
美人蕉属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强,可以适应从中等到强光照的条件。
但在强光下容易出现叶片烧焦的情况,因此在种植时最好选择光照适中的位置,并给予适当的遮荫。
妙花夜来香属(Chirita)和仙人掌苣苔属(Codonanthe)是苦苣苔科中喜阴的属之一,它们通常生长在阴暗的森林底层或山间湿润的环境中。
对于光照的要求较低,可以适应弱光照甚至部分阴影环境。
在种植这两个属的植物时,应选择相对阴凉且遮荫较好的位置,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
鱼腥草属(Episcia)是苦苣苔科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属,它们通常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如河边、湖边等。
对于光照的适应性较强,可以适应从中等到弱光照的条件。
在种植时,可以将鱼腥草安置在室内的阴凉位置或室外的半阴凉位置,以保证其生长健康。
这七种苦苣苔科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和要求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可以适应中等到弱光照的条件。
在种植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植物品种和生长环境来调整光照条件,以确保其生长健康。
腺花蛛毛苣苔_中国苦苣苔科蛛毛苣苔属一新记录种_王焕冲

P. pubicorolla
草 本,具 地 上茎。
叶 同 型, 茎生。
聚伞花序常 2 枝成对生于 茎顶 叶 腋,花 序梗光滑。
花冠 紫 色,外 面被 短 柔 毛; 花丝中上部 膝 曲,具 微 柔毛。
国外分布于泰国和缅甸。 该种在 标 本 馆 中 曾 被 鉴 定 为 网 脉 蛛 毛 苣 苔 ( Paraboea dictyoneura) 和 髯 丝 蛛 毛 苣 苔 ( P. martinii) ,但网脉蛛毛苣苔无茎或具短茎,叶基生或簇生 于短茎茎顶,叶背面密被淡褐色或灰白色毡状绒毛, 花冠无毛,与本种较容易区别; 该种与髯丝蛛毛苣苔 的区别在于后者叶显著二型,大型叶基生,小型叶茎 生,呈苞片状,叶表面光滑,具白色绵毛或近无毛,下
蛛毛苣苔属 Paraboea( C. B. Clarke) Ridl. 是苦苣 苔科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据最新分类修订,全属 90 余 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印度东北部及东南亚各国 ( Xu 等,2008; Kiew,2010; 韦毅刚,2010) ,为典型的热 带亚洲分布类群。蛛毛苣苔属在我国有 20 多种,大 多种类集中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等地,多生 于石灰岩山地( 李振宇等,2004; 韦毅刚,2010) 。
摘 要: 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蛛毛苣苔属一新记录种———腺花蛛毛苣苔( Paraboea glanduliflora Barnett) 并提供 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生态照片,讨论了该种与近缘种类间的区别。该种为亚灌木状草本,无基生叶,聚伞花序 2 ~ 4 枝成对着生于茎顶叶腋,花冠密被腺毛,在该属中较为特殊。 关键词: 腺花蛛毛苣苔; 中国; 新分布; 苦苣苔科; 蛛毛苣苔属 中图分类号: Q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142( 2012) 06-0756-03
福建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

粗筒苣苔属 ( r gi Ca . ( 1 隶属于苦苣苔科( e eaee 苦苣苔亚科 ( yt do ee 长蒴 Bi s r b ) 图 ) g a i G s f ca) ni C rnr da ) a i
苣苔族 ( r .Ddmoapa n1)全 世界 约 2 Ti iy ereeE d. , b 2种 , 3变种 , 中 1 分 布于 锡金 , 为 中国分别 与缅 其 种 3种
福建林学院学报
2 1 ,0 2 :0 13 0 0 3 ( ) 12— 0
第3 0卷 第 2 期
21 0 0年 4月
Junl f ui oeeo F rsy ora o F j nCl g f oet a i s ri. r gi C a g a b
Fj n3 50 C ia 4 Cl g f adcp , e i oet nvri , e ig10 8 , h a ui 5 00, h ; . oeeo nsae B in F rsyU ie t B in 0 0 3 C i ) a n l L jg r sy j n
A s at Bigi ri f enr ea pr da nwyr o e eu u a rv c . bt c: r s Ca o se aeei r ot s e l e r dgn snFj nPoi e r g a b G i se e cd i i n Ke od : ui r ic ; r gi C m . B i s h n hn nw rcr yw r s Fj nPo ne Bi s r b ; r gi ci iC u ; e o a v g a g a ei ed
F rsr ,G a g iU iest oet y u n x n v ri y,Na nn ,Gu n x 3 0 4,C ia;3 F r sr u e u o u 81 i ,F l, n ig a g i5 0 0 hn . o e t B r a fF , t y 1 C y u al
苦苣苔科

苦苣苔科及其四种典型植物的介绍苦苣苔科是一个中等大科,全球约140属,2000余种,广布于亚洲、非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欧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及墨西哥的热带至温带地区也有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的国家,共计有56属,约450种。
苦苣苔科可分为两个亚科即苦苣苔亚科和大岩桐亚科,我国的种类均属于苦苣苔亚科。
苦苣苔科植物在原产地主要生于石灰岩岩石上或石灰岩岩壁;石灰岩林下、阴处或溪边、沟边石上;山地林中石上或树上;土山林中。
因此它们适合在阴蔽、凉爽、湿度大的环境中生长。
我国分布的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植物大部分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许多种类还可作药用,但许多未被开发利用,一些科研院所引种了如唇柱苣苔属(Chirita)、半蒴苣苔属(H emiboea)等属的少数种,主要是做科研和药用栽培。
近年来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地方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花卉产业的兴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花卉品种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对野生花卉的研究与开发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苦苣苔通常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许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在国内仍鲜为人知。
苦苣苔科植物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观赏花卉。
该科植物以矮小紧凑的株形、硕大而美丽的花朵、奇异有趣的叶片及独特的耐阴性而深受人们喜爱。
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丰富,类型众多,如唇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芒毛苣苔属、蛛毛苣苔属等多种植物枝叶独特,花多、花大、色艳,可被选育用于城市环境美化。
苦苣苔科观赏植物是现代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家居美化绿化的特殊种类。
按观赏性状划分,观花类群:全部为唇柱苣苔属植物,不同种的花期各不相同,全年12个月都有开花的种。
由于大多茎叶质脆易折,不宜作地被、切花等使用,宜作为室内盆花。
硕大苞片的一类也划归于观花类群;观叶类群:叶片具有银白、紫红的叶脉,或墨紫斑块;或绵长的白、紫及红紫色毛状附属物;或者叶形特殊,肉质似芦荟;或叶呈心形;或有异形的变化;在控制水份供给的情况下,一些种往往叶片呈现美丽的粉红至紫红晕。
苦苣菜的识别及药用_石青

4.3 苦苣菜别名 :苦马菜 、滇苦菜 、滇苦苣菜 , 大齿蒲公英 , 牛 口刺 、苦卖等 , 在陕西新疆 、甘肃混作“败酱草” 药用 , 应注 意鉴 别。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第 4 册 :1988 2 《植物杂志》 .“国外科技简讯” 1997 ;3 :44
4 姚秋生 , 李晓波 .聚氯乙烯 袋装输 液生产 探索 .中国 医院药 学杂 志 , 1999 ;19(8):499
5 李 鹏 , 明道安 , 刘鸿润 .PV C 软包装大输液的质量控制 .中国药 师杂志 , 2000 ;3(2):92
6 王 朝营 .聚氯 乙烯 袋装 输液 贮存 期 变化 .中 国医 院 药学 杂志 , 1997 ;17(10):477
7 王世玲 , 韩玉琴 , 刘清云 et al .输液滤器对几种常用静脉注射药物 吸附作用的观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1996 ;16(10):452
苦苣菜可修复肝炎和 肝硬化 引起的肝 损害 , 可保 护肝细 胞免 于遭受有毒的化学物质(如酒精 、农药残毒)对肝脏的损害 。
主根
表 1 4 种植物外形特征及药用比较
蒲公英
苣荬菜
黄鹌菜
很长 , 常为 较短 , 白色 短 , 白色 或
深褐色
或淡褐色 淡褐色
苦苣菜 较短, 白色 或淡褐色
根生叶
多 呈 不规 则 羽 状分 裂 , 先端常 全缘
安 徽 医 药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02 Jun ;6(2)
· 65 ·
苦苣菜的识别及药用
石 青
(安徽 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芜湖 241000)
苦苣菜 是菊 科植 物苦 苣菜 Sonchus oleFaceus L 的全 草 。 我国民间常 以苦苣菜为 蔬食 , 药用较 少 , 在 欧洲 , 苦苣菜 是久 负盛名的民间传统草药 。 苦 苣菜在 我国各 地广泛 分布 , 它和 蒲公英 T araracum moqolicum H-M 、苣荬菜 Sonchus brachyo tus DC 、黄鹌菜 Younqia iaponica(l) DC 都是菊 科草本 植物 , 折断 后有白色乳 汁 , 它们的 外形很 相似 , 不仔细 加以辨 别 , 容 易搞 错 , 现将其植物形态及区别比较如下 。 1 苦苣菜植物形态〔1〕
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研究进展

粤 、闽等省 区的热带 以及亚 热带丘 陵地带 ,生境 多为石灰
岩 山石 壁 阴湿处 。北 方地 区分布较 少 ,报 道中仅 有两个种
种 在广西首次记录 ,凭证标本存放 于广 西植物标 本馆 [ 1 O l  ̄
在 海南 ,秦 新生 、邢 福武发 现 了十字苣 苔属的新 记录
地 分布 的特点 [ 4 】 。加 之人 类活动 的干 扰和 对植物 资源掠 夺 性 开发 利 用等 ,造 成 了苦 苣苔 科观 赏植 株 资源 大大 损 失 ,
苔属 ( E p i t h e m a ) 。 在 湖南 ,喻勋林 、刘克 明、谷志容在 鉴定 2 0 0 6年 以及
以前调 查采集 、拍摄的植物 中 ,共鉴 定出湖南新 记录种 1 6
2 . 2 苦 苣苔科植物的生物学研究
苦苣 苔科植物 独特 的生物学 特性一 定程度 上决定 了其 专 一 、狭域 分布 的特点 ,所 以生 物学研 究对 了解其濒 危机
苦 苣苔 科 ( G e s n e r i a c e a e ) 是 玄 参 目的 重要 类 群 ,y mo c a r p u s s t e n a n t h o s )等 。 在广西 ,李振 宇、李渊 博、邢全 等报 道 了唇 柱苣苔 属 的 一新 变种 光华 唇柱 苣 苔 ( C h  ̄ i t a ̄ i b r a c t e a t a W. T. Wa n g
个 ,其 中直瓣苣 苔属 ( A n c y l o s t e mo n )为湖南省新记录 属 [ 1 3 1 0 丁莉等在 云南发现 了纤细半 蒴苣苔 ( He mi b o e a g r a c i l i s ) 的新 记录分 布 。王绍云 、唐文华 、石 凤湘 、李 性苑在 论 文 中报 道 了 吊石 苣 苔的 3个变 异种 [ 1 5 1 o张 芬耀 、陈征 海 、 叶喜 阳 、马 丹丹 、李 根有在 浙江也 发现 了苦 苣苔 科的新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