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诗”与“散文”观(三)

合集下载

散文与诗集

散文与诗集

散文与诗集
散文与诗歌并不是没有距离的,更不能将二者等量齐观。

否则,就会使散文失去本性,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异化了。

事实上,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也有逐渐被诗歌侵蚀的倾向,致使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

在将诗性加入散文时,重要的是诗性智慧,而不是诗性的夸张;重要的是掌握一个度,而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

近现代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得以加强,而以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为代表的文学四分法亦得以确立。

这是学科意义上的成熟标志,也有助于不同文体保持各自的本性。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四大文体的关系及距离一直是个难解之谜,这直接影响其独立发展和文学定位。

散文与诗歌的关系也是如此。

散文到底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接受、吸收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这是一个重要也是需要做出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国是伟大的诗国,也是文章大国,因此自古就有诗文相通的传统。

以散文论,它一直离不开诗歌的影响与渗透,因而时时发出诗性智慧的光芒。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有诗的流光溢彩,像“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都是诗意浓郁的写照,一下子把文章点燃了。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多有诗意,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诗,而文末以诗压尾,其诗曰:“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
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有点评称:“序词藻丽,诗意淡远,非是诗不能称是序。

”在王勃此文中,诗意与文心达到了高妙的契合,其核心点是“淡远”二字。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知识汇总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知识汇总

现代⽂学三⼗年重点知识汇总现代⽂学三⼗年重点知识汇总1、⽂学研究会 1921年1⽉在北京成⽴,发起⼈周作⼈,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孙伏园,叶圣陶等12⼈,后发展为170多⼈。

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新的《⼩说⽉报》作为代⽤会刊,编印了《⽂学旬刊》及《诗》《戏剧》⽉刊,出版“⽂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学,整理中国旧⽂学,创造新⽂学”,注重⽂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艺术”的⼀派。

他们以⼈⽣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暗的揭⽰和灰⾊⼈⽣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 1921年6⽉在东京成⽴,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汉,穆⽊天,何畏等⼈,都是当时在⽇本留学的学⽣,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创造⽉刊》《洪⽔》等⼗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艺术”,强调⽂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内⼼的要求”,讲求⽂学的全与美,推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学的美感作⽤,注重⽂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从创作看,创造社的流派特⾊显著,该社成员作品⼤都侧重⾃我表现,带浓厚抒情⾊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理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以1925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产阶级”的⾰命⽂学。

3、新⽉社 1923年胡适,陈源,徐志摩,闻⼀多,梁实秋等⼈在北京发起,原是⼀个⽂化社交团体,成员⼤多曾是旅英美留学⽣,不久,内部逐渐形成⼀个诗⼈群,由此产⽣新⽉诗派,1926年4⽉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开辟《诗镌》作为他们的代表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件认真事情做”,他们思想上倾向⾃由主义,前期新⽉派提倡新格律诗,因⽽⼜称“新格律诗派”,在诗作上有建树的诗⼈有闻⼀多,徐志摩,朱湘,孙⼤⾬,饶孟侃。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与散文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与散文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与散文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其中诗与散文是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抒情表达方式而著称,而散文则更注重叙事和议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散文的区别与联系。

一、诗的特点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文体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押韵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押韵和韵律:诗歌以押韵为特点,通过将相似音韵的字词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美感和韵律感。

同时,诗的句式和韵律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 精炼的语言:诗歌以其简练而意味深长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由于诗的篇幅有限,作者必须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领悟到更多的内涵。

3. 抒情表达:诗歌通常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对自然、爱情、友情、人生等主题的描绘,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另一种重要的文体。

与诗不同,散文更注重叙事和议论,以散文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叙事性:散文通常通过叙述故事或描述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它可以更加自由地描绘人物形象、场景和事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 议论性:散文常常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对社会、人生、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散文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产生共鸣。

3. 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与诗不同,散文的语言表达更加多样化。

作者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修辞格和修辞艺术,使散文更加丰富多彩。

三、诗与散文的联系尽管诗与散文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联系。

诗与散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共同的主题:诗与散文都关注人生、自然、爱情、友情等主题。

无论是诗还是散文,它们都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2. 影响与交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散文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与交流。

散文与诗歌有何异同

散文与诗歌有何异同

散文与诗歌有何异同散文和诗歌,作为文学的两大重要体裁,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作者。

它们既有显著的差异,又存在一些微妙的共通之处。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诗歌往往在形式上有着严格的要求。

比如,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每行的字数也常常有一定的限制。

而现代诗虽然在形式上相对自由,但也会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营造。

相比之下,散文的形式则要自由得多,没有固定的行数、字数限制,也不要求押韵,行文更加灵活多变。

在语言运用方面,诗歌的语言通常较为凝练、含蓄,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诗人常常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等修辞手法,赋予文字以深刻的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

而散文的语言则更贴近生活,自然平实,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真实流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内容表达上,诗歌往往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

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跳跃式的思维,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呈现给读者,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散文则涵盖的范围更广,可以叙事、抒情、议论、写景等,既能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也能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结构安排上,诗歌常常通过重复、呼应等手法来强化主题和情感,整体结构较为紧凑。

而散文的结构则更加多样化,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来组织篇章,也可以采用自由联想、穿插回忆等方式,显得更加随性和自由。

节奏韵律方面,诗歌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这种节奏和韵律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美感,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和记忆。

散文则没有这样固定的节奏和韵律要求,更多地依靠语言的自然流畅和情感的起伏来吸引读者。

创作目的上,诗歌常常是诗人在瞬间的灵感迸发下,对生活、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感悟和表达,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

散文则更多地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总结,希望通过文字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从阅读感受来说,读诗歌如同品味一杯烈酒,瞬间点燃内心的激情,让人在短时间内沉浸在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深邃的思考之中。

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与诗歌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与诗歌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与诗歌对比分析散文和诗歌是文学作品中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散文通常以故事、叙述、议论等方式来展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诗歌则以音乐般的语言、韵律和押韵来传达更加深邃而抽象的情感和意象。

本文将从语言形式、意义表达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对散文与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语言形式方面,散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呈现,追求文字的自然流畅和真实感。

散文的句子结构相对复杂,长短不一,更接近日常口语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然而,诗歌则更加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韵律感。

诗歌往往采用富有韵律和押韵的句子结构,更注重美感和声音的节奏。

诗歌中的语言常常经过艺术加工和压缩,意境更为深远。

在意义表达方面,散文以直接、明确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散文可以通过描写、叙述和议论等手法来展示人物形象、讲述故事或阐述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明性和逻辑性。

而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象征性的表达。

诗歌通常通过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多为抽象和隐晦的表达方式。

诗歌常常借助于意象、意向和声音的节奏,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想象力的激发。

在审美效果方面,散文以其真实性和丰富的细节描写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散文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具体的情节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散文的美感在于其直观的表达和可读性,读者可以轻松地融入其中,并对文中的情节产生共鸣和反思。

相比之下,诗歌更具有审美的挑战性和深度。

诗歌通过抽象的表达和艺术的构思,给读者带来身心灵的共鸣。

诗歌的美感在于其音乐性和意境的营造,读者需通过审美的眼光才能领略其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散文与诗歌在语言形式、意义表达和审美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散文追求通俗易懂和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注重文字的真实感和自然流畅;而诗歌则更加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韵律感,通过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它们都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各自在不同方面展示了作家独特的思维和情感体验。

现代批评视野与诗性散文理论建构

现代批评视野与诗性散文理论建构

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

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说;散文的文体问题也开始引起了注意,并在古典文体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推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散文理论一直比较懒惰,既安于现状又疏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现在已经有一些散文研究者尝试着为散文建构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一套新的散文理论话语。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散文理论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边缘化”状态,正在一步步向“中心”位移。

尽管这种位移是如此地缓慢艰难,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散文理论的希望和明天。

正是怀着这样的文学梦想和想象,本文拟在过去散文文体研究、散文理论话语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诗性散文”这一散文核心范畴,并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

在我看来,对这一命题的讨论不但有益于当前散文创作,而且是散文理论体系建构的深化与拓展。

一提出“诗性散文”这一命题,主要基于当前繁花似锦而又杂草丛生的散文创作实际,同时也期望通过诗性散文的建构能对散文文体起到规范与制约的作用,使其更具“文学散文”或曰“艺术散文”的艺术性和优美性。

如众所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学可以说迎来了一个散文的时代。

先是“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独领风骚,继而“小女人散文”、“小男人散文”、“新媒体散文”、“行走散文”等喧闹一时,近来又有“新散文”的兴起。

而随着散文的大红大紫和潮起潮落,随着巨大的发行量、报纸周末版的扩展和各种各样的散文奇迹的出现,散文的队伍也空前地庞大,甚至连一些文字不通的业余选手也敢于到散文的园地一展身手。

如此一来,散文的文学性、审美性、高贵性和纯粹性势必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散文有可能因“公共空间”的敞开而泛滥驳杂,成为流水账般的记叙,陈旧风景的描写,枯燥乏味的公文写作的代名词和避风港,也有可能因缺乏必要的节制而变成话语膨胀、能指过剩的欢场,这是当前散文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状,也可以说是“繁华遮蔽下”的一种“贫困”。

关于诗之散文散文之诗

关于诗之散文散文之诗

关于诗之散文散文之诗诗与散文是文学的两个不同的形式,对于它们的定义,似乎已经被人们深深地印在心中,甚至让人们犯了错误的认识,从而将二者界限画得太死。

实际上,诗歌与散文之间并不是划分明确的,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而是存在着广泛而多元的交集和融合,即“诗之散文,散文之诗”。

一、诗之散文1. 语言游戏诗歌存在着很强的意象性和美学性,它的表达方法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的游戏,让读者或者观众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情感和美感,进而引起读者或者观众的思考。

散文则更多的被用于叙述一些更为细节的事物,如人物的性格、外貌、交往等等。

因此,在诗歌与散文交汇的领域,在有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融合了诗歌的表现方式和散文的叙述方式,不仅有感性的意境,同时也会有较为直白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能够根据作品本身,加以引申和思考。

2. 锻炼语言能力诗歌有规矩可循,具有较为严格的形式和结构,需要运用韵律、节奏、押韵等多种技巧,完全不同于散文的自由发挥。

而这些技巧在运用中,不仅可以让诗歌作者更加精练、高效地表达情感或思想,也可以培养作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所以,在诗歌与散文交汇的领域,其中一些作品运用了这些技巧,在散文中注入了诗歌的韵律,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

二、散文之诗1. 情感抒发诗歌的强调意象和美感,不一定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

而散文可以通过叙述,更加细致地呈现出情感的细节和丰富性。

因此,散文可以运用诗歌的抒情感性,将情感深层次的揭示出来,从而成为一种更为真实、地道的情感表达。

2. 深刻思考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想要写出深刻的散文,对于读书、对于旅行,都是一种深受启迪的方法。

大量的阅读和实践,可以让作者在一个问题上有更为独特的角度思考,从而呈现出更为丰富的作品内容。

这些作品在结构上与诗歌相似,运用情感凝练而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在“诗之散文,散文之诗”的交汇领域中,无论从内容、语言还是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创意和发挥空间,可以运用更为灵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极大的扩展了文学的表达范围。

语文中的诗歌与散文

语文中的诗歌与散文

语文中的诗歌与散文在语文中,诗歌与散文是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诗歌和散文,探讨它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诗歌诗歌是以韵律和节奏为特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象、言说忧愁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想。

诗歌通常使用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通过修辞手法来创造美感。

1.1. 音乐性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性,通过韵律和节奏的运用,使诗歌在朗诵或阅读时更具有魅力。

例如,五言绝句的每句都有相同的字数和平仄格律,使其读起来更加和谐流畅。

1.2. 修辞手法为了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意境,诗歌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这些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加了艺术效果。

1.3. 精炼性诗歌以精炼、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使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获得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人通过意象的运用,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化繁为简,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二、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描写事物、抒发思想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以自由的句式和散文的写作方式进行创作,既可以表达作者真实的感受,也可以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2.1. 自由句式散文不受严格的韵律和格律限制,可以使用自由的句式和结构,使得表达更加贴近生活和真实感受。

这种自由性使散文更加自然、真实,并能够展示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

2.2. 叙事性与诗歌不同,散文注重叙述,更加直接地讲述事实和故事。

散文通过详细地描写、丰富的细节和情感的流露,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3. 感悟与思考散文常常通过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作者可以通过述说身边的事物和感受,引发读者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诗歌与散文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诗歌和散文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在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1. 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学习诗歌和散文,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者 简 介 】 陈 方 竞 (9 8一 ) 男 ,浙 江 海 宁 人 , 汕 头 大 学文 学 院 院长 ,教 授 , 四川 大 学 博 士 生 导师 ;朱 旭晨 (9 4一 ) 作 14 , 16 ,女 , 黑 龙 江 伊 春 人 ,燕 山大 学 文 法 学 院 教授 ,博 士 ,硕 士 生 导 师 。
《 国文学 的特 质》 则有 了穆 木天更 为明确 的主体 法
感 觉和 主 观意 识 ,体 现 了他对 法 国 1 9世 纪文 学 “ 诗”和 “ 散文 ”独立 发展 的整 体认识 ,是他 1 2 96 年文 学批评参照 体系 自觉建构 的体现 。
的批 评家 。但 是 ,他 所见 的只 是法 国文学 的一面 ,
与情感 趋 向,更具有 自然 形成 的性质 ,还不 具有他 12 9 6年 文学批 评参 照体系 的建构 意义 ,体现 了他
与法国 1 9世 纪 “ ” 的独立 发展 的联 系 ,那 么 , 诗
的这种 见地 ,有 他 的独创 ,有 他 的根源 。他 的博
学 ,他 的卓见 ,总使他不 失为 1 9世纪法 国第 一流
个 是社会连带 的原理 , 一个 是个人特权 的原理” ,
认为 “ 或者 为社会 的连 带牺 牲 了 自己 , 或者 为个人
论 的文 学 观 “ 。对此 ,显然不 能仅 仅视为穆木 ¨
的特权 牺牲 了社 会 :这 两种思潮 是交流在 l 9世纪
天对 自己与布 鲁涅梯 尔不 同的法 国文学观 的表述 ,
“ " 与 “ 文" 的 “ 诗 散 纯粹 分 界 "
— —
中 国 现代 文 学批 评 中的 “ " 与 “ 文 ”观 ( ) 诗 散 三
陈 方 竞 , 朱旭 晨
(. 1 汕头大学 文学院,广 东 汕头 5 56 ;2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 0 ) 10 3 . 6 04 [ 摘 要】 穆木天 12 年以法国文学为参照的文学批评体 系是通过 法国文学的特质 建 96 构起 来 的。针对 ‘ 四” 以来新 诗观 念 上 ‘ ” 与 ‘ 文’ 混淆 ,他 提 出 “ ‘ 五 峙 ‘ ’的 散 纯粹 诗歌 ’ ,主 张新诗 的象征 主 义发展 ,追寻 ‘ 恃 ’与 ‘ 文” 的 “ 分 界 ’ c 散 纯粹 。与周作 人 、梁 宗岱 以及 法 国 诗 人 瓦 雷里 的 象征 主 义诗 学不 同 ,穆 木 天 的 象征 主 义是 通 过 “ 个人 生 ’与 “ 国民生命' ’的

法 文 学 的 内 的方 面 ,心 理 的 方 面 ,简 直 是 等 闲
了” 因此 ,这 是 一 种 “ 断 的批 评 ” , 独 ,根 源 于 “ 一偏 的 1 v lt ns ’e oui j o me ( 化论 ) 进 ”和 “ H・ 从 T ie ( 纳) 得来 的实 证 的影 响” an 泰 ,是社 会 决定

燕山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1 00年
这根源 于他 回国后感 受到 的 中国新文学 的法 国文 学观, 为这是文 学革命倡导者 的法 国文学观在 新 认 文学独立发展 中的延续和表 现,如我们在沈雁冰 、 成仿吾 文学批 评 中看到 的那样 。在 他看来 ,“ 为人 生”和 “ 为社会”的 “ 写实主义” 自然主 义”之 、“ 说 ,像 “ 紧箍咒”一样 抑制着 新文学审美意识和审 美形态 的发展 ,穆木 天提 出:“ 浪漫 主义 ,在法国 文学史 中,亦是一个原有 的潮流 ,决不 是在 1 9世 纪偶然拨发 的。中世纪亦有 这种精神 ,l 7世纪 的 前半 ,亦深露这种 精神 的彩色 。 l 纪 的写实 ”“ 9世
的文学史 中” ,但是 ,该书作 者却认为 “ 国文学 法
的正流 ,是社会 连 带 的文 学 ,最足 代表 的是 ( 法 写于 12 年 的 《 国文 学的特质》 在 穆木天 6 9 法 , 以法 国文 学为参 照 的文 学批 评体 系建 构 中具有 基 国) 7世纪的古典文 学与 l 1 9世纪 的写 实文 学” 而 , “ 非社 会 的,个人主义 的文学 ,是法文 学的傍流” , “ 9世 纪 的浪漫文学 ”是 “ 国的输 入 品” 1 外 ,并 由
“ 交响” 和 “ 示” 即 ‘ 性境 界’ 暗 峙 ’实现 的 ,他 揭 示 了 ‘ ” 与 ‘ 文’ 恃 散 ’在建 构基础 和 方式上 的根本不同,为中国新诗 的独立发展开拓 出一条新的道路 。
[ 关键词] 纯粹诗歌;诗性境界;诗 与散文的纯粹分界
[ 中图分类 号]10 . 2 66 [ 文献标 识 码]A [ 章编 号]1 0 —6 2 (O O 20 0 —9 文 0 92 9 2 L)0 —0 10
础意义 。如果 说穆木天对 维尼 、 曼诗歌 的共 鸣形 萨
成 的与法 国文学 的联系 , 立足于 自我境遇பைடு நூலகம்,精神 更
此认 定 “社会 的’(o i1 S c )是法文 学的特质” a 。显 然, 弗狄纳德 ・ 布鲁涅梯尔 的法 国文学观建立 在 “ 散
文”独立发 展要求之上 。穆木天认 为:“ mn t r B ei e  ̄
[ 稿 日期 ] 2 1-41 [ 金 项 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国左 翼 文 学 研 究 ” (5 ZW0 2 、广 东 省哲 学 社 科 “ 一五 ” 规 划 项 目 收 0 00 —6 基 中 0A 0) 十
“ 迅 与 中 国现 代 文 学 批 评 ” ( 70 ) 鲁 0J 2
法 国文学 的另一面 ,他并未 曾见到 。 他对 于法文学 社会 的方面 ,外 的方 面 ,确是深深 的了解 ,他对于
《 国文 学的特质》 开篇提 出法 国文学批评 家 法 F ria dB u ei e ( edn n rn t r 弗狄纳 德 ・  ̄ 布鲁 涅梯 尔 )所 著 《 十九 世纪法 国文 学史》 一书 “ 了两个 定理 : 设
第 1 卷 第 2期 1 21 0 0年 6月
燕 山大 学 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 哲
、0 . 1 O.2 ,1 1N J n.2 O u 01
Jun l f a sa nvri (hlsp yadS c l c n e dt n o ra o nhnU iesy P i oh n oi i c io ) Y t o aS e E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