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验收评估(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楼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第1页共6页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跳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第2页共6页(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 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 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 益,
(1)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田租(赋税)、人头税(丁税)、徭役、兵役 (2)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如何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问题?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凹 形 铁 锄
马桥文化石锄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阶段 春秋战国和 秦汉 特点 出现精’ 耕作工具 耧车\耦犁 其 它 垄作法 江南开发 曲辕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和农业的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 2.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基本特点 3.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主要经营形态 2.主要生产部门 3.主要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铁 犁 牛 耕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例: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9、( )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 、( 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 )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 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 )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997年以来,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比例是相当大的, 其中1997年和1998年全国卷中古代经济史为18分;2000年春季 高考卷为12分,全国文科综合卷为12分;2002年全国文科综合 卷占22分之多;2003年历史卷所考的古代史的材料题,实际上 考查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 关于古代对外贸易、赋税制度、水利工程、工具的改进、资本 主义萌芽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等在全国各类高考试卷中 出现频率很高,在2005年高考复习过程中,对这些内容和古代 经济制度仍要重视。
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 A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 、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 、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方发展 、 、 C ) 7、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 、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手工业和商业 的发展促进了 城市化进程提 高了人民的生
活水平
赋税征收方式:按户、按丁、 按亩等
赋税制度:人头税、土地税、 商业税等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 租佃制等
赋税征收标准:固定税率、 浮动税率等
赋税征收目的:国家财政收 入、社会福利等
赋税征收影响:促进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等
货币:铜钱、银两、黄金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衰 落对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
手工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 术的进步推动了手工业经济的 发展
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 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和 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经济的
发展
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 程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均
赋税制度:以 人头税为主缺
乏弹性
土地制度:土 地私有制土地
兼并严重
赋税征收:征 收方式单一缺
乏灵活性
土地制度僵化: 土地制度僵化 阻碍经济发展
重视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对现代经济启示是农业是基础需要重视农业发展。
发展商业贸易:古代中国经济中商业贸易发达对现代经济启示是商业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 动力。
商品种类单一: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商品 地域限制:交通不便商品流通范围有限 商业规模小:商人数量少商业规模难以扩大 政府干预: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控制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以 小农经济为主
自给自足
技术传统:以 手工业为主技
术传承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力和土地资源。
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和延伸,商业则是连接各地区经济的纽带。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的单元总结:一、农业经济:1.普遍采用农业耕作:古代中国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普遍采用水稻种植、农民十分依赖于农业生产。
2.集体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通常是集体所有制,有赋税制度,地主和农民按比例分取农田产出,并向国家交纳赋税。
3.农业工具改良:古代中国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农具和农业技术,诸如铁制农具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手工业经济:1.经济分工:手工业经济主要是家庭工业,城市多以手工业为主。
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家庭工业者分工明确,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制作精细长久: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讲究制作精细和耐久,如丝织业、造纸业等,产品多出口商品,制作精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3.特种手工业的独立性:古代中国还有各种特种手工业,如瓷器、织锦、制陶等,这些手工业都有独立的特殊工艺和传统。
三、商业经济:1.内河和海洋贸易: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主要分为内河和海洋贸易,内河贸易主要以黄河、长江等内河为交通枢纽,海洋贸易则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运输与市场:商业经济发展需要运输和市场,古代中国通过水路运输和驼队运输发展贸易,同时也出现了集市和商业中心。
3.闪族商人及乡村商业:古代中国商人多为闪族人,他们特点是移居他乡,为商业目的经商和定居,发展了乡村商业。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手工业经济起到补充和延伸的作用,商业经济则是连接各地区经济的纽带。
农业经济主要以农业耕作为主,采用集体土地所有制;手工业经济则是家庭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为主,注重精细制作和制作耐久;商业经济主要由内河贸易和海洋贸易组成,涉及运输和市场,商人多为闪族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验收评估(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是立国之本。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有()①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就形成了农耕经济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③古代中国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④唐代的曲辕犁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012·肇庆一模)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3.(2012·茂名模拟)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4.(2012·太原学段测评)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材料反映出()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5.(2012·苏州调研)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6.(2012·吉林二模)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7.(2012·湛江高中毕业班调研)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C.日中而市,交易而退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8.(2012·襄樊四校高三期中)《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A.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B.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C.便利了商品流通D.“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9.(2012·云浮一模)《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
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10.(2013·山东枣庄高三期中)表格中的言论集中体现了()③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④农本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11.(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12.(2013·厦门月考)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13.(2012·长沙联考)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瓷器制造方面,“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
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
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器多是国外定制的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的风格……输出的国家有朝鲜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了西方。
——(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材料二明政府在隆庆二年(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算是正式开放了海禁……17世纪中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和清王朝的继之而起便戛然而止了……清朝海禁从入关之初就开始了,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迁海”……康熙初年……将沿海一带的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
——(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材料三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必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拘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特点。
(8分)(2)明朝中后期,以制瓷业为代表的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6分)14.(2012·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洛阳)“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地。
民间号为王子坊。
”……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
……市东有適商、达货二里。
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
里内之人,丝竹退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
里内之人,多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
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二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昏而闭,五更而启”。
……“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
”……“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材料三(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内中瓦子……可容数千人。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0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4分)(3)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
(6分)答案阶段验收评估(二)1.选C中国的农耕经济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①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2.选A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强调牛对农民耕地国家强弱具有重要作用,而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故选A项。
3.选D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和男女分工明确;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确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
诗歌内容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故正确答案为D。
4.选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可知反映了中国纺织业技术水平精湛。
5.选B从材料信息“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可看出,南京云锦应出自官营手工业,因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是:不入市场、不计成本。
6.选D“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宋代以前已经出现,说明商业得到了发展。
古代的“街市”“坊市”指的是城市的集市;而“夜市”也仅仅在政治中心和商业繁华的大都会城市中出现。
结合题干中的“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因此D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7.选D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这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A项为唐都长安,此时界限还未打破;B项反映的是草市的情况;C项反映的是市坊界限未被打破时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D项。
8.选A“飞钱”的出现,主要是有利于商品的交流,它本身不能用来交易,但是不再长途携带钱币,弥补了钱币的不足;但它并没有增加货币的数量。
故选A。
9.选D本题考查知识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周王授予诸侯土地,但不得转让,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郑国和鲁国私下交换土地,这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
10.选C对材料综合分析可以知道,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
③④在材料中都有所体现,但①②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11.选A明清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的政策。
C、D两项都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是外因;B项说法错误。
12.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掌握。
D项说法明显错误,明代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已开始严加禁阻,清代沿袭,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1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过手七十二”和输出的瓷器种类多、造型具有西方风格,输出的国家多可得出答案。
第(2)问,材料二主要说的是明清政府的开海和禁海政策,再结合这时期世界历史的特点可以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