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 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 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 益,
(1)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田租(赋税)、人头税(丁税)、徭役、兵役 (2)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如何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问题?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凹 形 铁 锄
马桥文化石锄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阶段 春秋战国和 秦汉 特点 出现精’ 耕作工具 耧车\耦犁 其 它 垄作法 江南开发 曲辕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和农业的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 2.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基本特点 3.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主要经营形态 2.主要生产部门 3.主要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铁 犁 牛 耕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例: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中国古代水利事业
1、中国古代水利事业主要成就:
(1)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防洪、灌溉 ①李冰---都江堰 (成都附近) 图 (2)战国时期: ②郑国---郑国渠 (关中地区) ③关中农民创造“井渠”(坎儿井) (3)两汉时期: ①关中地区灌溉渠道有合理规划 ②东汉,王景治黄
(4)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
巩固性练习 1.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此 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2.某学生搜集和探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 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起修筑水 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建庙崇拜,则他们 父子修筑的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灵渠
㈡选择题 4.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 5.据传说神农氏创制的原始农具是( ) A、耒耜 B、石镰 C、石斧 D、犁 6.中国古代王朝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 A、动用军队 B、征调百姓 C、招募手工业者 D、有专业的匠户从事工程 7.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一种水渠,至 今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区流行,该渠名为 A、郑国渠 B、井渠 C、灵渠 D、白渠
谓 之 天 府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 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 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东汉王景治黄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 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 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 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治水的历史文献 a.早期代表作:《河渠书》、《沟洫志》 b.后来文献:治黄的文献、地方史志、水利 学的专著。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三)古代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2.主要成就 1)治水的历史文献
关中地区:或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 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
2)水利事业的发展
a.战国时期 都江堰、 郑国渠 b.汉代 关中地方灌溉渠 道、 “井渠” 王景治黄河
B
图一 图二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二)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云南的“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牛耕:中国古代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现 代 牛 耕
一、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演进
请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 展有什么影响?
(二)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三、古代中国农业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
生产 力 (耕 作工 具+耕 作技 术+水 利) 生产 关系 (土 地制 度+经 济政 策)
手工业
三种 经营 模式 (官 营+ 民营 +家 庭) 三种 代表 行业 (冶 金+ 制瓷 +纺 织)
商业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2014年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试说明:(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新增);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基础知识梳理: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主要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战国时期:①李冰——都江堰(秦国拥有);②郑国——郑国渠;(秦国拥有)两汉时期:①关中“井渠”(坎儿井)②王景治黄(东汉)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灌排工具改进】:春秋:戽斗、桔槔三国:翻车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①春秋时期,铁犁牛耕使用,出现许多私田。
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②战国时期,新兴地主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2)过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各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影响:战国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级分化。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序言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及突出特点: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
②小农经济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著
作:《河渠书》《沟洫志》
5、灌溉工具: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时地)
隋唐五代 北方 立井水车
隋唐五代 南方
高转筒车
宋代
水转翻车
水力为动力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思考】根据上述归类,请你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1、从农业的耕作方式来看:铁犁牛耕; 2、从土地所有制来看: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土地制度 中占主导地位 3、从农业的经营方式来看: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②农民起义
思考:为什么封建国家通过改革来抑制土地兼并并 都未能成功?
封建土地私有制 4、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
改革田制
无法触动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 改革失败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一)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二)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三)土地制度
(四)土地兼并
井渠
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往往延伸二三十公里, 沿渠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 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一)生产技术土地制度
(四)土地兼并 (五)水利建设
1、治理黄河:大禹治水、王景治黄河 2、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郑国的郑国渠 3、水利技术:如“井渠法”(又叫“坎儿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相互关系: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具有反作用
一 古代农业
“农业”的相关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 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注意几个概念:
1.千藕其耘: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耕”。即奴 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公田”。 2.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 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家庭 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包 括自耕农和佃农。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 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 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 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 济活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应。
3.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千耦其耘: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时期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注意: 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三 小农经济的特点: 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 较少商贸交流;④封闭性;⑤脆弱性。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
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反映了商代耕作 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
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
四.如何评价小农经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首先给小农经济定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推动 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有重 要作用,符合生产力发展。 消极作用:封闭性:缺乏商品交流和沟通 落后性:表现在规模小、社会分工不发达 分散性:个体经营 脆弱性: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小农经济为积极性。 (为生存:提高耕作技术,改良土壤和施肥, 保持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统治者:重农政策;减负;扶植(为财政收入)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民与市 场的联系。与市场相联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也 得到发展。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精耕细作耕作模式的形成
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①原始农业阶段:耒耜 “刀耕火种” 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是木、石、骨、蚌 ③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 畜力取代人力, 效率高。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④汉代:犁壁、播种工具耧车 ⑤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水利工程的兴修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 漕渠、白渠 两汉: 治理黄河 地方特色:坎儿井
第一单元复习建议 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经济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理清基本 线索,重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等其他社会内 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以下几大要点: 1、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等 方面考虑,包括:农民起义后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统治阶级改革、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民族间、南北方、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前代基础、科学技术发展等。生产 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源,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 展水平的标志,安定的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2、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经济 初步发展;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南方经济开 发并开始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城市商业
发展;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引 进新作物品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封建 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属于自然经济,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经济结构的核心是农业。因此,强调 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技术的外传、农作物的种植、封 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等。手工业强调冶铁技术的发 展和冶铁中心的演变,纺织业、制瓷业等。在封建社 会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关注资本主义萌芽。 4、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分为三种类 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 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 关系的基石。赋税制度变化趋势是:征税标准由人头 为主到土地、财产为主,征收实物地租变为征收货币 地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 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 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前期对当时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权的 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 萌芽的出现,这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 5、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 自西向东;内容包括经济中心转移,生产技 术和工具的传播。考虑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表现以及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关注其中的 生态环境的变化,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