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

合集下载

空疏无用走向末路——清朝科举的终结

空疏无用走向末路——清朝科举的终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 育学院) (责任编辑:中和)
万方数据
缃睥n月幢簟7嘲’I 31 l中国表奸
空疏无用走向末路——清朝科举的终结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 TEACHER'S JOURNAL 2008(2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js200823013.aspx
下,也要酚隋变革,从量上做文章,
分科逐渐递减录取的名额,为它的 最终灭亡创造条件。为此,他先后 与刘坤一、袁世凯、张百熙和荣庆 等人联名上奏,提出了具体步骤和 办法。即从1906年丙午科开始,每 科递减中额的三分之_,10年后到 壬午科时完全减尽。这一办法得到 了朝廷同意,准备照此办理。 但清末国家的危亡日甚一日, 兴学图强时不我待,科举一天不 停,学堂之兴就一日无望,10年之 路显然是过于漫长。日俄战争爆 发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二 日,张之洞、袁世凯等六名地方督 抚联名上奏,指出中国的“危迫情 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 刻千金”,如果等10年以后再停科 举,“强邻环伺,岂能我待?”要 求雷厉风行,立即停罢科举。八月 四日,清廷发布上谕:“自丙午科 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光绪政 要》卷三十一)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被送 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圈
亦遂日生。”(《四库全托总目》卷
一百九十)内容空洞,千篇一律, 空疏无用,成为八股文的症结所 在。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是俗众 弋取功名的工具,也就是人们所 说的敲门砖,一旦得第,就可以视 之为敝履。这也就难怪乾隆年间 编修《四库全书》时,面对汗牛充 栋、难以计数的八股文章,除了仅 仅收录方苞奉乾隆皇帝之命选编 的《钦定四书文》,用作“士林之 标准”之外,其他的八股文文字, “悉斥不录”。 明朝末年,对八股文的抨击 已经非常尖锐。明朝的灭亡,提醒 士人反省,很多人把责任都归咎于 八股文。明朝亡国后,有人就写下 了这样的语句嘲讽:“谨具大明 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 敬,晚生文八股顿首。”雍正年间 死于文字狱的吕留良,在《真进士 歌》中也说:“仕宦重科目,莫与进 士比。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 其间盖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 此。三百年来几十科,科几百人印 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同 蝼蚁死。人言蝼蚁可怜虫,我言凶 恶如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崇祯 夫妇伴缄贶。”(《东庄诗存・伥伥 集》)吴江著名中医徐大椿的《刺 时文》说:“读书人,最不济,烂时 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 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

清朝政治文化的探究

清朝政治文化的探究

清朝政治文化的探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政治文化是影响深远的。

在清朝期间,政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满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和文化风貌。

本文将通过对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来探索清朝政治文化的特点。

一、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分为外廷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廷是皇帝和他的皇室亲属及其仆人们的居住之地,是统治中枢;内廷则是禁卫军、后宫嫔妃、太监等人员所居住的地方。

外廷中最重要的地位是皇帝,皇帝享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是朝廷中的最高统治者。

清朝时期,外廷中还涌现出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较为著名的皇帝。

康熙皇帝的治国理念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倡导仁政,注重民生和经济发展。

雍正皇帝则十分注重文化和道德修养,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统治者,推动了一些改革措施。

乾隆皇帝则重视文化艺术,是清朝最后一个仍然保持强盛的皇帝。

内廷中的人员除了后宫嫔妃与太监,还有禁卫军。

禁卫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保护皇帝,还负责管理整个朝廷,包括刑罚、监狱、交通、费用等等。

清朝时期,由于禁卫军的管理秩序较为混乱,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例如,各种骚乱、盗窃等罪行频繁发生。

除此之外,在整个政治制度中,官员的选拔制度也十分重要。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是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取进士的人才有资格在官场中任职。

在科举制度下,每个官员都有着履行自己职责的能力和责任。

同时,科举制度也强化了儒家思想在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二、道德规范在清朝时期,儒家思想是统治精英们的精神支柱。

儒家思想主要强调道德和礼仪。

在清朝而言,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无处不在。

在政治生活中,各级官员都应该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否则将被罢免职位甚至受罚。

这种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还体现了清朝政治文化对儒家思想的重视。

同时,在道德规范方面,妇女和男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清朝时期,女性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忠于夫妻、谨慎言行、爱护家庭和传宗接代,而男性的道德规范则强调礼仪、权力和责任。

九门提督“风闻言事”与京城政局

九门提督“风闻言事”与京城政局

九门提督“风闻言事”与京城政局作者:王子涵来源:《北京档案》2021年第06期摘要:康熙末年,夺嫡和党争日益激烈。

康熙帝秘密赋予负责京城治安的九门提督“风闻言事”和密折奏事之权,替皇帝探听在京的皇子宗室及各部官吏的隐私,另替皇帝秘密调查“风闻”事件的真实性。

此段往事掩藏于满文奏折档案中,鲜为人知。

在康熙末年政局暗藏危机的环境下,康熙帝通过九门提督的“风闻言事”,加强了对京城政局的掌控。

关键词:康熙朝京城政局九门提督风闻言事京城的安定,备受中国古代王朝重视,历朝也都采用不同的制度加以控制。

康熙末年,朝廷的党争、皇子间的夺嫡甚嚣尘上,令康熙帝极为忧虑。

为了解京城政局形势、官员的违法乱政,并确保自身的安全,康熙帝暗命职掌北京城防与治安的九门提督“风闻言事”,用密折汇报在京皇子、王公和各部院大臣的隐私事项,同时核查科道官员“风闻”所奏是否属实。

在康熙朝的满文朱批奏折档案中记载了该事。

九门提督俨然成为康熙末年皇帝在京城最大的耳目和机密事务的执行者,对彼时京城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清代维护京城治安的重要机构——步军统领衙门的长官,初秩正二品,嘉慶四年(1799)升为从一品[1]。

清初,九门提督仅统辖八旗步军营,康熙十三年(1674)增管京城九门提督事务,三十年(1691)兼管京师巡捕营。

[2]至此,九门提督同时负责京城的治安、门禁、刑案、街道管理、京郊守卫诸事务,权责綦重,故任九门提督者皆受皇帝信赖。

风闻言事,是指科道官员在无实据的情况下,根据所闻“风传”即可言事。

清初,顺治帝为免重蹈明末科道官员参与党争、扰乱政局的覆辙,明令禁止“风闻言事”。

康熙初年仍循顺治旧制,无论是四辅臣还是康熙帝,对“风闻言事”概行严禁。

[3]不过在此情形下,即使官吏确有违法犯罪,为科道官员所悉,但由于不掌握实据,科道官员害怕上奏后无法查实,非但无法究奸除恶,反而被处以诬告之罪。

因此,科道官员或缄口不言,或奏琐屑细事,难以发挥监察百官的作用。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鹏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鹏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鹏刘文鹏,男,1972年出生,河北宁晋人,现任清史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

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2008年到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访学一年,2010年访问英国伦敦大学,2012年访问日本东京大学等学术单位。

目前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社会史,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康乾盛世研究”子项目“‘康乾盛世’学术史回顾”、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论清代专制皇权下的政治信息控制”、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清代东北的交通与边政”主持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信息控制与清代政治”主持人,曾任清史工程《清史·通纪第四卷》审改专家。

现在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项目“清代驿站与驿传体系研究”。

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通讯》主编。

主要著作:《李鸿章外交之道》(第二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主编《清代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在《学术界》、《中华读书报》、《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联系方式:wenpeng1029@著作目录论文:1今天为什么要纂修大型清史《中华读书报》2003-02-12,《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论清代新疆台站体系的兴衰《西域研究》2001-12-153史学传统的新运用:评《清史编年》《清史研究》2001-01-154论清代皇帝的补偿性政治控制《学术界》2002-03-155清代云贵地区的驿传体系述论《清史研究》2002-04-156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吉林师范学大学学报》2003-03-157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清史研究》2003-11-158明末清初驿传差役制度的变革《中国地方志》2004-06-109清代提塘考《清史研究》2007-12-1510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清史参考》2009-11-0211清朝的满族特色——对近期清代政治史研究动态的思考《清史研究》2009-11-15 121679年京师大地震与康熙朝政权建设《清史参考》2010-08-0913在政治与学术之间——20世纪以来的"康乾盛世"研究《学术界》2010-07-1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14从内亚到江南——评张勉治《马背上的王朝》,载《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2010-12-01151679年京师大地震《紫禁城》2011-1-105000字16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中州学刊》2011-7-1017《论清代商业网络传播与国家的社会控制力——以乾隆时期的伪稿案为中心》,《清史研究》2012-2-15著作:1、《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012、《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5-103、《李鸿章外交之道》(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对明清监察制度的评析

对明清监察制度的评析

对明清监察制度的评析摘要:监察制度建立于秦汉,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和强化四个时期,到明清时期已历经了一千多年,它继承了历代监察制度的精华部分,并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察体系,这一时期:组织机构高度完备、职权极度膨胀、监察法规更加完善,对监察官员的法制化,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及中央集权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封建特性的制约,监察制度因循守旧,各种弊端暴露无疑“以轻制重”“风言闻事”,监察官员在皇权的高压和腐败的社会环境中变得昏聩腐败,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

关键词: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相当严密意义研究明清监察制度的人不在少数,但人们往往注重研究明清前各朝的监察制度,而认为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少,我认为明清监察制度也有其独特性、完备性,在执政方面,也有很多地方上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

监察制度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后,才形成了明清时期完备而严密的一套监察体系,前朝各代的监察制度对其形成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明清监察制度吸取了前代的经验教训,所以制定了比前代都完善的监察制度。

明清监察制度在组织方面、监察职权方面、监察法规方面都存在着对明清前各朝的继承。

在组织方面,首先,吸取唐宋教训,废除一台三院制,确立都察院为中央最高领导机关,从而简化了组织机构。

魏晋以来的台谏分立至元代台谏合一,明代废谏院,把前代的给事中发展为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察内外百官。

清代则实行科道合并,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

其次,借鉴唐分察尚书六司的制度而创设了部门监察机构,加强了对中央部院衙门的监察,继承了唐代监察御史分道监察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将地方监察制度形成交叉监察网络。

在监察职权方面,明清科道官继承了前代台谏院有关的监察权,促使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在监察法规方面,秦汉时期制订了第一个监察法规,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监察法至元代已相当完备,清朝在前代的基础上,制订了一部内容丰富而完整的监察法规。

清朝政治改革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清朝政治改革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清朝政治改革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68年。

在这段时间里,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对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朝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乾隆时期,清朝进行了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此前,明朝灭亡之后,中国一度陷入了群雄割据的状态。

清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确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使得国家治理得以有效进行。

中央集权的建立使得清朝得以有效管理国家事务,统一各地的法律和政策,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其次,清朝在行政管理上进行了很多改革。

清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官僚体系,采取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官职的取得与个人的背景无关,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科举制度不仅促进了社会公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才的潜力,为国家治理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此外,清朝还加强了地方自治,设立了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为地方政府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再次,清朝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实行了岛一兵制,取消了原先的八旗制度,将全国人口分为八个民籍,使得人民能够自由选择职业和居所,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清朝还开展了疆域扩张和海外贸易,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这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得到了大幅增加,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此外,清朝还进行了农业改革,提倡水利灌溉和农业科技的发展。

在乾隆时期,清朝制定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法令,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并对农民进行了科技普及。

这些农业改革的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优抚政策,为受灾地区提供援助和救济,减轻了人民的贫困压力。

总之,清朝进行的政治改革对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集权的建立,官僚体系的完善,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经济和农业改革的推行,都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略论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员

略论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员

略论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员
刘丽君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6)002
【摘要】清承明制,设立科道官员执行重要的监察职能.科道官在澄清吏治方面发挥了作用,甚至对最高统治者亦犯颜直谏,此外在国计民生、时弊等诸多方面有充分的发言权.科道官的设置,使封建官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能力,对政治大有裨益.但是,科道官群体的素质并非等齐划一,少数不忠、不法科道的分子存在也必将为其带来负面影响.
【总页数】4页(P139-142)
【作者】刘丽君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4
【相关文献】
1.试论清代顺治——道光年间东北封禁政策之演变 [J], 赵慧勇
2.清代顺治年间兴屯道、厅的兴废及其环境效应分析——基于对陕北中部地区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J], 王晗;张小永
3.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典型弹劾案探析 [J], 刘丽君
4.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员作用受限的初步探讨 [J], 刘丽君
5.清代会试官员的构成及任命资格——主要以《同治十年辛未科会试录》为例 [J], 方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朝官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清朝官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清朝官制的演变及其影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其官制的特殊性质而备受研究。

在清初时期,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官制,但也不断进行改革,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清朝官制。

本文将从清朝官制的起源与传承、官员选拔制度、官员的地位与权力以及官制变革等方面,分析清朝官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清朝官制的起源与传承清朝官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其前身辽、金、元、明四个朝代。

此外,清朝建国初期还借鉴了明朝的官制,包括科举、九卿制等。

这些制度保留了明朝的传统,但也有所改变。

首先是科举制度。

明代中后期,科举制度的负效应逐渐显现:官员出身越来越低、身份差异越来越明显、生员选拔标准越来越低。

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明朝的官僚体制。

清朝的建立者在改革时明确提出了“不以文入官”、“非进士不得为大臣”的原则,弱化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度在清朝仍然存在,但地位已不如明代那样重要。

其次是九卿制度。

明朝九卿制度中的九个官职,如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都是最高行政职位。

清朝在传承这一制度的基础上,将六部改为十三衙门,扩大了行政机构,使得行政职权更加繁琐、细致。

同时,清朝也重视与民间协商,设立了内阁、都察院等机构,形成了完整、庞大的行政体系。

二、官员选拔制度清朝的官员选拔制度,通过补充选举、选拔等一系列制度,确立了在官场中的资历取得和政治地位的渠道。

补充选举主要是指在科举之外增加的司法衙门和地方衙门的选举。

而选拔制度主要是指官场中的“唐选”和“贡举”。

唐选是指元代的长城、关内、西北三空等地方,成为一种权贵、势力等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它弥补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突破了仅以考试取才的固化模式。

贡举是指经过高中、府学、礼部试等若干环节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场主要渠道。

清朝通过这些制度,确立了清朝官制中官员的选拔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主要朝代各地的历史特点和政治文化,也代表了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层的权力。

三、官员的地位与权力清朝的官员身份地位非常高,被视为荣耀和家族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 , 如说 更像 是 政治信 息 渠 道 的“ 目” 官 。这 不 耳 之 是 有清 一代 的诸 位 皇帝 给他 们 的定位 。君 上希 望科 道 能够 提供 准确 的政治 信息 , 晚 明科 道介 人 党争 、 对 上 下 壅蔽 的现象 极 为忌惮 。上文顺 治 帝 的谕 旨表 明 清 朝统 治者 有变 革科 道 风 闻奏事 体制 的动 力 。
要原 因应该 是“ 风闻奏事 ” 体制 。根据 目前学 界 的
研究 , 闻奏事 体制 起 源于魏 晋 时期 , 真正 活跃 于 风 但
政治 生 活 中是在 宋代 。对 “ 闻奏 事 ” 风 内涵 的理 解 , 现代 学 者 多 以王 安 石 的解 释 为准 : 许 风 闻 言事 者 , “
终 得复开。雍正朝 又以奏 折制度 日渐成熟 , 一度严 禁风 闻奏 事。乾 隆朝 虽无 明令 禁止 , 但奏 劾无据 者 常受谴责 惩 处 。 由是, 皇帝 如何把 握分寸 , 既让科道敢言敢为 , 又避免他们在政 治斗争 中党 同伐异 , 道权力 如何盈缩 变化 , 科 风 闻奏 事为何 时开 时禁 , 成为反映清代政 治斗争 、 治制度 演变的一条重要线 索, 政 也是 洞悉宋 明以来权 力格 局变化 走
向的 关 键 落 脚 点 。
关键词 : 清代 ; 科道 ; 闻奏事 风 中图分类号 : 2 9 K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3 7 1 2 1 )4 10 8 10 —0 5 (0 1o —0 8 —0
科 , 指 给 事 中 ; , 指 监察 御 史 。它 们 共 同 是 道 是 构 成 明清 时期 监 察 系 统 的 主 体 。在 中 国传 统 社 会 中 , 是用 来监 督 百 官 的监 察 系 统 。从 历 史渊 源上 这 讲 , 者 属于 中书 门下 , 丞 相 下 属 , 者属 于御 史 前 是 后 台 。 自宋 代 开始 , 来 以封 驳 皇 帝 为 核 心 的最 高决 本 策 者 为任 务 的谏官 从 丞 相 属 官 中分 离 出来 , 更 多 把 的精力 放 在对 官员 包 括丞 相 的监 督 上 , 职能 上 和 在 御 史逐 渐 接 近 , 称 “ 合 台谏 ” 是 为言 官 。 而且 , , 北宋 自太 祖开 始 留下 不杀 文官 的祖 训 , 基本 为后 代遵 循 , 使得 台谏 官 员在 宋 代 的政 治 生 活 中极 为活 跃 , 为 成
然 而让 科道 远 离党 争 的变革将 是 一个 漫长 且不
固然说过留发复衣冠一类 的话让满洲人无 法接受 , 然而透过案件本身或许能够发现清初更多深刻的政 治 矛盾 , 中就 裹挟 了诸 多科 道 官员 。这 年三 月初 , 其
不问其言所从来 , 又不责言之必实。若他人言不实 ,
收 稿 日期 :0 1 3 2 2 1—旬 _2
领袖 , 被年轻的顺治帝非常倚重 , 顺治八年取代冯铨
基金项 目: 文的研究得到 了中国人民大学 9 5工程新 时期经 费的资助 。 本 8
作者简介 : 刘文鹏 , 中国人 民大 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 男, 北京 10 7 ) 082 。
10 8
清代科道 “ 闻奏事 ” 风 权力 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
成 为 大学 士 。同 时 , 也树 敌颇 多 , 他 特别 与满 族保 守 势 力 、 族 北 方 降 臣 积 怨 颇 深 。顺 治 十 一 年 , 因 汉 终 “ 留发 复衣 冠 ” 宁 完我 等 弹 劾 , 以绞刑 。陈 明夏 被 处
刘 文 鹏
摘 要 : 力 , 也是历朝政治 中的一个 重要话题 。禁之则言 路 闭塞, 纵之则使科道 常常成为党争 的急先锋 。清朝定 鼎后 , 历顺 、 、 、 几朝 , 康 雍 乾 这个 问题 一再 成 为政治 生活 中的
焦点。顺治朝开禁 , 熙朝初期严禁 , 康 后虽反复讨论 犹未 开禁 , 至康 熙 中期皇 、 及 储矛 盾 日渐尖锐 时, 闻奏事之 禁 风

即得 诬告 及 上书诈 不 实之 罪 。谏官 、 史则 虽失 实 , 御 亦不 加罪 , 是许 风 闻言事 。 此 ”
从 以往 的研 究 来 看 , 代 的 台谏 制 度 非 常受 关 宋
注, 其次 是 明代 的科 道体 制 。然而 , 清代 科 道风 闻奏 事 之制研 究 较少 。 而且 , 果 和前 代 的历 史 进 行 比 如 较, 会发 现 清代科 道 官员 的地 位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 化 , 这 种变 化主 要在 于皇 帝更 愿 意把科 道看 作 是一 种政 治信息渠 道 , 不是 一种政 治力量 , 而 以达 到 “ 壅 去 蔽 ” 目的 。可 以说 , 代 科 道 体 制 的 变 革 都 是 在 的 清 这 种政 治信 息控 制 的背 景下 展开 的 。
21 0 1年 7月
中 州 学 刊
A a e cJ u a f h n z o c d mi o r lo o g h u n Z
J l , 01 uy 2 1
No 4 .
第 4期 ( 总第 14期 ) 8
【 史研 究 】 历
清 科 “ 奏 " 力 弱 及 政 影向 代 道 风闻 事 权 的 化 其 治 0冰

种重要 的政治力量 , 其身影总是闪现于不 同时代

的各 种政 治 事件 中 。
朝 廷耳 目: 初科 道 官员 的地 位 清
能够 让 品级 不 高 的台谏 官员 活跃 起来 的一 个 主
顺 治 十一 年 ( 64 , 关 伊 始 、 基 未 稳 的 清 15 ) 入 根 朝 发 生 了一件 大案 , 倾 一 时 的大 学 士 陈 名 夏 被 诛 权 杀 。陈名 夏 ( 64 15 , 祯 十 六 年 ( 63 进 10 — 64) 崇 14 ) 士 , 社成 员 , 复 先降 李 自成 , 治 二年 降清 , 顺 曾劝进 多 尔 衮 。 因文才 卓异 和赞 同沿 袭 明朝 制度 被视 为南 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