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孤看诸葛亮集权治蜀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这段历史,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呐!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病榻之上的刘备,面色苍白却目光坚定,周围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诸葛亮则一脸肃穆,等待着主公最后的嘱托。
刘备一生征战,从一个卖草鞋的小人物,到成为一方霸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命运似乎总是爱捉弄人,夷陵之战的大败,让他身心俱疲,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在白帝城,刘备将自己的幼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他深知诸葛亮的才能和忠诚,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饱含了多少信任与无奈啊!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这是刘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整个蜀汉的未来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
咱们来仔细琢磨琢磨刘备说这话时的心情。
他心里肯定是纠结万分的,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大业,延续汉室血脉;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刘禅的能力有限,可能无法担当起如此重任。
所以他把这个艰难的抉择交给了诸葛亮,这既是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也是一种无奈的放手。
再看看诸葛亮,听到刘备这番话,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震撼和沉重。
他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主公这样的嘱托,他肩上的担子瞬间重若千钧。
我猜他当时心里一定在想:“主公啊,您放心,我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定会护蜀汉周全,不负您所托。
”白帝城托孤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备的深谋远虑和诸葛亮的忠诚担当。
这不仅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咱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想想看,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是不是也会有这样信任与被信任的时刻?比如说,当我们的父母把家里的重要事情交给我们去处理时,那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信任,就像刘备看诸葛亮一样。
而当我们接受了这份信任,是不是也会感到责任重大,想要努力做到最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还有啊,在工作中,如果领导把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那也是对我们能力的一种认可和信任。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诸葛亮那样,全力以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白帝城托孤这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但其中蕴含的那种信任、责任和担当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李殿元 读《三国志·李严传》的困惑【史坛纵论】

自先帝崩后, 平所在治家, 尚为小惠, 安身求名, 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 欲得平 兵以镇汉中, 平穷难纵横, 无有来意, 而求 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 欲令 平主督汉中, 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 知平鄙情, 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 是以 表平子丰督主江州, 隆崇其遇, 以取一时 之务。平至之日, 都委诸事, 群臣上下皆怪 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 汉室倾危, 伐平之短, 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 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 将致 祸败, 是臣不敏, 言多增咎。[12] 这里实际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李严与诸葛亮 发生了权力之争。诸葛亮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 力, 只能对李严进行打击。 诸葛亮在发动北伐前, 曾以北伐之后汉中会出 现军事力量空虚的理由为名, 向李严提出要他带驻 扎在江州的部队前往汉中的要求。如果李严照办 了, 他的军队事实上就会被收编, 成为诸葛亮统率 的北伐军中的一支, 而他也将成为诸葛亮帐下的一 名将领; 那么他这个被刘备定为“统内外军事”、与 诸葛亮并列的“托孤”大臣, 就势必彻底葬送与诸葛 亮相提并论的地位和实力。李严是很清楚这样的后 果的, 于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诸葛亮的要求。由于 江州是蜀汉东部与孙吴、曹魏交界处的二线重镇, 与面对北方曹魏势力的汉中地位相当, 诸葛亮无法 提出令人信服的, 一定要将李严与江州部队调到汉
文
史
杂
志
59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08 年第 2 期( 总第 134 期) 史坛纵论
我看诸葛亮作文8篇

我看诸葛亮作文8篇我看诸葛亮:我对诸葛亮的看法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蜀国病危的丞相仍摇着那一袭鹅毛扇,但双眼已失去了往日叱咤风云的英雄之气,取而代之的,是茫然若失的神情。
自我的生命,恐怕也快要如这秋风中的枯叶,消亡了吧?他想。
自从先主三顾茅庐以来,已快三十年了。
南征北战、北抗东和……于是,天下人看到了一个年未而立就火烧曹操的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令孙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以一座空城一张古琴吓退十万大军的诸葛亮……但是,天下人看不到的,是蜀国丞相的缕缕白发。
他又回想起那折《后出师表》来,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八个字写下时,他的千钧重的心忽然放下了。
他早就明白自我的结局必定是劳顿沙场而死。
三十年的时间,他已经支透了他的全部生命、全部智慧。
而这些,是为了蜀汉,为了天下。
若是让他再选一次,他会选取避而不出,隐于山林么?他会选取游山历水,诗剑风流么?不会的。
他望着又落下的一片秋叶,默默地想。
但他的生命还不够,还不够啊!他还要北定中原,还要……最后一片秋叶落下了,将士们操演的呐喊声传来,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名扬天下的蜀相的遗体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那传奇人物脑间最后闪过的一行字,亦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看诸葛亮:我看诸葛亮诸葛亮自古以来就一向受到人们的广泛评论,深受人们的爱戴,出于茅庐的他辅佐实力单薄的刘备成王霸业,忠贞地献上自我的谋略,为蜀国打拼了一片天下。
他的聪明才智和忠贞不虞让许多人都为之钦佩。
小时侯就听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也看过一点《三国演义》的电视剧。
所以,诸葛亮在我的心中总是神秘的,出神入化,无所不能。
他是一个神奇的人,隐居于山中未能与外界接触,却能熟知当时的情形,对外界了如指掌。
应对刘备的提问,他将时局分析得相当透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那样的周密,面面俱到。
另外,他对于与曹操,孙权的关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当精妙的解析。
最后还做出人并将荆州的地理环境,作为蜀国的国土,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取荆州,文关系都进行了严密的分析。
三国演义白帝城托孤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白帝城托孤主要内容白帝城的故事,真的是个感人的传奇啊,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阵阵暖意。
想想看,刘备这位蜀汉的老大,临终前竟然选择在白帝城托孤,这事儿真是不简单。
那时候,刘备身边的气氛简直紧张得像是拉满了的弓,毕竟他知道自己活不久了。
面前是自己的儿子刘禅,还有亲信诸葛亮,真是一个沉重的时刻。
刘备可不是随便的人,他一路打拼,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心里想着,不能让这小子刘禅把江山搞得稀巴烂,所以就决定把大权交给诸葛亮。
这不是信任,是深信不疑啊,刘备心里可清楚,诸葛亮这人能力超群,有谋略,能帮刘禅稳住这江山。
你想想,刘备站在那儿,满脸的疲惫,但眼神却透着坚定。
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直接把自己的期望和嘱托全盘托出。
“我这辈子拼命打下来的基业,全靠你了,诸葛亮。
”这话听着就让人感动,刘备的心声就藏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
然后,他又叮嘱刘禅,要对诸葛亮多听、多信。
刘禅那小子当时一定是心里七上八下,毕竟这么大的责任一下子就压到了他身上,没办法,谁让他是刘备的儿子呢。
你想想,那时候白帝城外风吹得呼呼的,像是在为刘备送行。
满山的树影摇曳,似乎也在默默倾听着这段感人的对话。
刘备这时候的状态,真的很像是个慈父,把一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尽管他心里也很不舍,毕竟这段江湖恩怨他也看得太多了。
可是,没办法,人生就是这么无常。
刘备心里想着,希望刘禅能继承他的志向,别让他失望。
而诸葛亮那边,心里也明白这不是小事。
他轻轻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下了决心。
没办法,刘备的托孤不是一般的托孤,这可是国家的未来啊。
想想诸葛亮,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刘备的托孤是个无奈的选择,但他也给了诸葛亮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备走了,但他的期望和信任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蜀汉的每一个角落。
刘禅虽然年轻,可是心里总是想着父亲的叮嘱,也许他有时还会偷偷流泪,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像个小树苗,努力汲取着阳光和雨露,争取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

写作提纲题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总论: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克己奉公的千古贤相,他鞠躬尽瘁,效力蜀汉,是忠臣的典范。
本论:一、诸葛亮的神人形象1.1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1.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代表。
1.3诸葛亮立身严谨,处事公正,是严正的典范。
1.4诸葛亮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是清官的楷模。
二、诸葛亮的缺点和不足三、作者塑造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目的和意义3.1诸葛亮的品德修养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最高境界3.2用他的政治理想和作为教育人3.3用他的军事才华鼓舞人3.4用他的气质风度感染人结论:诸葛亮是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内容提要: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他是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是一个让人们万世景仰的英雄人物。
历史解密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备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备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将蜀汉的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并示意他可以在刘禅昏庸无能之时取代刘禅,这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巨大的信任。
当刘备听闻关羽被杀后,死活不听诸葛亮之良言相劝,执意攻打东吴,结果,被东吴火烧联营之后,狼狈逃回白帝城,然后,一病不起,也就是此时,恰好诸葛亮前来看望他,于是,刘备开始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
对这一历史事件,很多人都认为是刘备感到命不久矣,应该托孤了,其实不然,在老吕看来,这里面很有深意。
首先,刘备托孤时,刘备的儿子刘禅其实已经成人了,完全可以独挡一面,至于有的书上说,刘禅有点傻,其实不然。
咱们可以从后来发生的历史故事中看出,其实刘禅一点都不傻。
至于表现他出来的傻,那是装傻。
因为,假如他不装傻,也许早就被诸葛亮给废掉了。
所以说,刘备白帝城托孤,其实就是因为害怕诸葛亮实力太强,一旦自己死后,蜀国上下将无人可以节制。
为此,他才上演了托孤的一出“苦肉计”,即:让刘禅参拜诸葛亮为“亚父”,从一种感情的角度,逼的诸葛亮作出表态,以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坐稳天下。
因此,虽然他托孤中,仅仅只说了几句话,如:“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
”但是,正因为这几句话,才让诸葛亮在后来死了当皇帝的心。
当然,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并不是他不信任诸葛亮,而是他深知,无论任何人都具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劣根性,即使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而且,还有可能伴随着诸葛亮他蜀国威信的日益增高,也不能保证不会有别人从中怂恿诸葛亮去篡位。
而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已经太多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刘备死后,从后来诸葛亮发动对曹魏的几次战争来看,他当时也没有和刘禅商量,直接自己决定了对曹魏的战争。
显然,如果我们从这一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尽管名义上,将刘禅尊为皇帝,但实际上早已经把自己凌驾在于刘禅之上了。
因而,刘备在白帝城的担心确实是一种先见之明。
受遗托孤后诸葛亮如何鞠躬尽瘁

夷陵之战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忿恨孙权袭杀关羽,率领大军东下伐吴。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率军缘山截岭深入吴境,于夷道亭(今湖北宜都县北)扎下大营。
由于山势陡峭,蜀军处处结营,从巫县至夷陵,蜀军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吴将陆逊采用火攻战术,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败归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
夷陵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定下来,蜀汉势力再也没有越出三峡。
受遗托孤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大败于猇亭,退回白帝城。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天,刘备病重,时太子刘禅留守成都,年仅十七。
刘备召诸葛亮从成都前来,诏令他辅佐太子,并且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泪流满面,回答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又诏敕太子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此后,诸葛亮恪守承诺,忠贞不渝,尽力匡辅,死而后已。
东和孙吴后主刘禅继位之初,诸葛亮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荆州之争使蜀、吴关系恶化,首先必须解决与吴国的关系问题。
夷陵之战后,刘备退守白帝,没有返回成都,孙权担心他再次兴兵,因而派人通和;刘备因为吃了败仗,继续与吴国对抗更为不利,于是遣使报聘。
但这种和好只是表面的,孙权仍然与魏国保持来往。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诸葛亮遣使与吴国修好。
比较而言,曹魏对吴国的威胁较蜀国要大,孙权见蜀汉主动前来,遂与曹魏断绝关系,重新与蜀连和。
自此以后至诸葛亮死前,蜀、吴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平定南中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刘备败于夷陵之后,蜀汉政权的势力大为削弱,南中一些部族首领乘机反叛,孙权又与他们勾结,扰乱蜀汉后方。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汉政权元气渐复,恰值这时魏吴交锋,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乃决计南征。
前后用兵不过半年,南中悉被平定。
此后,诸葛亮选派良吏镇抚地方,削弱豪强、夷帅的势力,选拔地方人才,收到“夷汉粗安”的效果,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那可真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到白帝城,身心俱疲,病情日益严重。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想到了自己未竟的事业,想到了蜀汉的未来,于是做出了托孤这一重大决定。
我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刘备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却目光坚定。
他的周围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氛,亲信大臣们个个神色凝重,眼中满是忧虑。
刘备用微弱却有力的声音,对着诸葛亮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这简单的几句话,包含了多少信任、多少无奈、多少期望啊!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刘备紧紧握着诸葛亮的手,眼中满是恳切。
他深知自己的儿子刘禅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治理这个国家,但是他又怀着一丝希望,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让蜀汉能够继续存续下去。
而诸葛亮呢,听到刘备这番话,想必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他一生忠心耿耿,为了刘备的大业鞠躬尽瘁,此刻面对主公如此重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再来说说刘禅,这个被后世议论纷纷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昏庸无能,也有人说他其实大智若愚。
但在白帝城托孤这个节点上,他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对于即将到来的重大责任浑然不知。
他或许还在宫中玩耍,不知道父亲已经为他的未来操碎了心,安排好了一切。
回到刘备这边,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中一定充满了遗憾。
他遗憾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梦想,遗憾不能亲眼看到蜀汉的繁荣昌盛。
但他也一定感到一丝欣慰,因为他有诸葛亮这样一位忠诚且有智慧的臣子,让他在临终前还能抱有一丝希望。
白帝城的宫殿里,烛光摇曳,刘备的声音在寂静中回响。
他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沉重的石头,压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而诸葛亮,郑重地许下承诺,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告诉刘备:主公放心,我定当不负所托。
当我深入去感受这段历史,我能体会到刘备作为一个君主的无奈和作为一个父亲的牵挂。
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寄托在了诸葛亮身上,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信任啊!而诸葛亮,也用他后来的行动证明了这份信任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 ] 备 ; 葛 亮 ; 严 ; 权 治 蜀 刘 诸 李 集
[ 图 分 类 号 ]K2 6 2 中 3 .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7 —0 0 I0 0 0 —0 8 —0 文 1 3 4 1 ) 3 0 5 5 6 2
A o ug a g SCe t a ie Lo k atZh e Li n ’ n r lz d Adm i s r to hu fo h r p c i e nita i n ofS r m t e Pe s e tv
o s Be ng Ent u t d wi h Li a f Hi i r s e t u Ch n
M A u n c a G a —h o
( i n Cole Y bi lge, Yi i 44 b n 6 007,Sihua c n, Chia) n
Ab t a t s r c :Li iSe t u tng Zh e Iing wih hi on wa n f c o dee a e p we o h m nd e a d u Be ’ n r s i ug a t ss s i a tt l g t o rt i a xp n
托 孤 大 臣之 一 的李 严 淡 出 政 局 , 其 主 客观 方 面 的 因 素 。刘 禅 即 位 后 , 葛 亮 开 府 治事 且 领 益 州 牧 , 合 蜀 汉 政 有 诸 整 权 多方 政 治 力 量 , 结 、 调政 权 内 部 结 构 关 系 , 聚 物质 力 量 和 精 神 意 志 全 力 兴 师 北 伐 , 其 集 权 治 蜀 的 需 要 团 协 凝 是
Iu ’ s n,I n g a u lyr te td fo p l isfrb t u jciea d o j cier a o s Afe i i o S Ya rd al er ae r m o i c o o h s be tv n b e tv e s n . i t t rL u
蜀汉 建立 霸业 政 权 并 希 冀 于 王业 政 权 的艰 难 历程 对于将 要讨 论 的诸 葛 亮 集权 治 蜀 有 很 大 的关 系 。从建 安十 三年 ( 公元 2 8年 ) 0 到章武 元 年 (, 营 益 州 后 成 为 政 治 上 的 主 刘 经
a d me a o ra d we ta lo o l un h t or h r xp d to n nt lp we n n l utt a c he n t e n e e ii n,a lo i h we e t e d a d e l fwh c r he n e n m—
导力 量 , 变客 为 主 , 在刘 备 荆 州 力 量 入 主益 州 后 但 与荆 州 力量 一 同成为 蜀汉 的政 治主 导力量 ; 原刘 璋 集 团 中属于 土著 的 益 州人 士 历 来 与 东 州 人 士相 争 衡, 在政 治上 处 于下 风 , 由主 变 为 客 的趋 势 日益 明 显 , 刘 备入 主益 州后 成为 蜀汉政 权 团结 的对象 ) 在 。
第 2 4卷 第 3期 21 0 0年 6月
石 河子 大 学学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Junl f h ei n e i (hl o h n oi c ne) o ra o S i z U i r t P i sp yadS c l i cs h v sy o aS e
hi w e , m a n m or o e f lt n LiYa spo r ki g hi m e p w r u ha n. A son ft a ne i i t r e n nt us e t e o he c bi tm n s e s b i g e r t d wih
c lp we so u,a j se h tu t r lr lto si sd h h o e n n ,u ie t r lp we a o r f Sh du t d t e sr c u a ea in n ie t eS u g v r me t ntd ma ei o r a
b i e fhi e t a ie d i s r ton o od m nto s c n r lz d a m nit a i fShu . Ke r s:Li i Zhu g — ing;Liy n; c n r lz d a m i s r ton o hu y wo d u be ; e la a e t a ie d nit a i fs
Ch n m o t d t e t one。Zhu a e a o m a g a un e h hr ge Li ng b g n t na e Shu’ t t fa r . H e i t g a e a lt— S s a e a f is n e r t d m ny po ii
Vo. 4 N . 12 o 3 J n 2 1 n .O0
【 史 研 究】 历
从 托 孤 看 诸 葛 亮 集 权 治 蜀
马 冠 朝
( 宾学院 , 宜 四川 宜 宾 6 4 0 ) 4 0 7
[ 摘
要 ]刘 备 托 孤 之 言 实 际 上 是 对 诸 葛 亮 的放 权 与 扩 权 的 表 现 , 授 予 诸 葛 亮 比李 严 更 大 的权 力 。作 为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