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3
第十课.导学案doc

第十课《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课程标准】1、阅读浅显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诵课文3、4、5 段能力目标1、归纳一词多义、通假、活用等,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导】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李商隐《贾生》[1]贾生,指贾谊;宣室,未央宫的正殿。
贾谊在汉文帝时担任朝官还很年轻,因一些建议触犯权臣,被放逐。
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问鬼神的本源,贾谊说得头头是道。
[2]“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知识清单作者简介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 岁时以文才显名,20 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 10 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其次课时【学习目标】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学问。
任务一【学问导学】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是实行的一种,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实行另一种策略来应付秦国,叫“”。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2.其次段中相关人物介绍:苏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吴起战国初期有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时期。
任务二【基础演练】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合从缔交通②威振四海通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尊贤.重士()会盟而谋而弱.秦()追亡.逐北()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以弱.天下之民()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相如因执壁却立()④因利乘便()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河北省涿鹿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第4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过秦论》相关文学常识及第四、五段文言基础知识,能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总结翻译方法,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中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1、检查背诵情况2、将预习中的疑难点写在下面二、自主学习:认真诵读课文,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在课文上做好标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然陈涉瓮( )牖绳( )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 )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 )行伍之间,而倔( )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竿为旗,天下云( )集响( )应,赢( )粮而景( )从。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 )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 )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翻译下列句子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VIP专享]第十课.导学案doc
![[VIP专享]第十课.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a83a24284254b35effd3424.png)
贾 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 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
1
2006年经省农业厅,南平市政府19批41准年,毛南泽平东农在校《与改建造阳我农们业的工学程习学》校一合文署中办,学把,这强句强原联指合治,学实态行度一的套话班古子为,今两用个,校从区哲的学管的理高体度制做,了从新而的使分学析校,的深办化学了规对模实,事办求学是实的力理都解有,长并足为的其发提历展出史,了的逐一经步个验发经教展典训成的告为注诉有释我着,们广指:泛出什发:么展“时空‘候间实坚和事持良’实好就事发是求展客是前观,景存党的在和闽着国北的家唯一的一切事一事业所物就集,会文第‘顺理一是利、个’发农问就展工题是;商,客什实贸实观么事为事事时求一求物候是体是的背是,地内离一面看部实个向待联事老全我系求话国们,是题招的即,,生学规党实和校律和事就。性国求业职,家是的业‘的一,教求事一语办育’业、,学明就就实出规显是会事自模不我遭求东最同们遇是汉大于去挫地班、高研折看固师等究。待所资教”同学著力育。时校《量和毛,、汉最中泽只学书雄学东有生河厚教对坚和间、育中持学献办,国实校王学不社事当传质同会求前》量点、是工。和就中,作书办在国党以中学于革和及称声职命人存赞誉业的民在刘高教分的的德的育析事问“综所无业题修合有不才学性工贯能好国作穿顺古家和着利,级任实前实重何事进事点事求,求中情是一是专都的旦。和必精背”省须神离其级靠。实意文自因事思明己而求是学完他是根校成才就据。。能必实而找然事这到遭求些中到索成国挫真绩革折理的命甚。取的至得规倒是律退得,。益制实于定事学出求校适是党合是政中马领国克导国思的情主坚的义强路世领线界导方观,针的得政根益策本于,要全指求体导,党中是员国马干革克部命思和走主教向义职胜的工利精的,髓辛实。勤事工求作是和是共中同国努革力命的实结践果经,验但的最高主度要总的结一和条概是括得,益中于国学革校命始和终建坚设持的实经事验求表是明的,原实则事,求可是以是说胜,利坚之持本实,事只求要是坚原持则实是事我求们是学,校我各们项党事就业会健永康远、立稳于定不和败谐之发地展。的重要保证。
高二语文《过秦论》导学案

高二语文《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2.熟读课文,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3.吸取秦由盛而亡的历史教训,认识“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难点:对比论证。
【问题导学】一、【说一说】结合历史知识在组内说说秦朝灭亡的原因。
二、【读一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注释中关键字词的注音及词义誊写到课文中对应词语旁的空白处,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至少三遍),熟读成诵。
三、【画一画】在课文中圈画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并做解释,组内交流。
(学科小先生组织该活动,评出最佳表现者,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言。
)四、【做一做】回答以下问题,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第一段,说说商鞅变法采取了那些措施。
(摘录原文)2.诵读课文第二段,概述九国诸侯的强大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诵读课文第三段,写出秦始皇的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
(摘录原文)4. 诵读课文第四段,说说陈涉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亡秦的。
(摘录原文)5. 诵读课文第五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作对比的。
(摘录原文)6. 写出课文的中心论点:五、【填一填】1.《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2. 《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是:3. 《过秦论》中用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4.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5.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合作探究】一、结合具体语境,圈画重点字词,解释词义,准确翻译句子并说明句式特点。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

10、《过秦论》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X。
3.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归纳掌握“制”“利”“固”“遗”等词义,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2.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三、读书指导:1、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某某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某某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X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X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河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二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

河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二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河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二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请同学们欣赏这首诗,从而了解贾谊的才情及其命运。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秦之“过〞?2.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3.把握结构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4.把握主旨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5.写作特色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1.词类活用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__②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③赢粮而景.之:__________________④内.立法度:__________________⑤南.取汉中:__________________⑥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______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______⑧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⑨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⑩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错误!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错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_________________2。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文段一,理解“固”、“修”、“务”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固”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练习翻译文段。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学生准确认读,为背诵课文打基础1.字音(1)腴()轸()镞()笞()蒙恬()(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颈系()(3)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4)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5)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6)鉏耰棘矜()度()长絜大崤函()黔首()(7)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2.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五、师生研读第一段(一)、自读课文第一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崤函之固()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外连横()斗诸侯()2.重点词语解释务耕织()君臣固守()修守战之具()(二)、学生练习翻译第一段,理解内容()(三)、知识延伸(一词多义现象)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六、学生质疑反馈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整理第一段文言现象预习第二、三段《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过秦论》相关文学常识及第二段文言基础知识,能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总结翻译方法,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中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
置,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1、检查背诵情况
2、将预习中的疑难点写在下面
二、自主学习:认真诵读课文,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在课文上做好标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
橹;因()利( )乘便(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③。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三、合作探究:
1、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给第2自然段划分层次。
四、【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