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精华教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季风。

4.结合具体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北半球)②风带(北半球)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

(√)3.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水平气流向左偏转,环流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4.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问题探究]分析三圈环流示意图(图1)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共同探讨问题。

图1图2探究1全球低压带和高压带各有哪几个?哪些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提示:低压带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高压带有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其中赤道低压带是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极地高压带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属于热力原因。

探究2哪些纬度位置多雨?为什么?提示:赤道和60°纬度多雨,这两个纬度位置都是由低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容易凝结形成降雨。

探究3确定各风带的风向,填在下表中,并分析风带风向的特点。

提示:从图中读取各风带的风向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内的风向也关于赤道对称,东西方向相同,但南北方向相反。

探究4全球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变化其分布有什么变化规律?提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变化其分布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

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移动的纬度幅度为5°~10°。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天气预报中的气压变化,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含义。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讲解高压带、低压带、盛行风带和极地风带等不同类型的气压带和风带。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自转、地球形状、太阳辐射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学习。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了解季节性变化和纬度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分析春、夏、秋、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讲解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区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分析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5. 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导学】问题引入:什么是气压带?什么是风带?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堂讲解】1.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课堂练习】1. 针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

2. 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2. 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巩固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

2. 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分析天气现象。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通过地图和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3.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2019-2020年高考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精华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精华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精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温故而知新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当大气作水平运动:当受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时,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当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时,当二力平衡时,风向是平衡于等压线(高空);当受三个力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是斜穿等压线(近地面)自主探究1、什么叫大气环流?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它们属于大气环流吗?3、大气环流成因是什么?4、大气环流有何意义?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分析概念:大气环流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从空间角度看:全球性②从时间角度看:长期性③从程定程度看:规律性据大气环流的三个特点,判数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它们不是大气环流而是属于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从而引出大气环流的类型2、类型: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3、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大气环流4、意义: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探究:大气环流到底是如何环流呢?二、大气环流的形成1、假设一:①地球不自转②地表均匀③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在赤道上以北半球为例探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地球不自转,且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在赤道上。

由于太阳辐射大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因此:赤道及其两侧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于是,在赤道近地面就形成了低压(赤道低气压带:因为地球是球体,像带子系在身上),在赤道上空就形成了高压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在高空就形成了低压于是,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在高空,气流就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

2019-2020年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精华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精华教案

2019-2020 年高考地理气压带微风带精髓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知识和技术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看法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散布规律过程和方法目标经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微风带散布表示图,从中剖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看法认识事物[ 教课要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微风带形成及其散布[ 教课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体制[ 教课器具 ]多媒体课件[ 教课过程 ]导入:温故而知新风形成的直接原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当大气作水平运动:当受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时,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当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倾向力共同作用时 ,当二力均衡时,风向是均衡于等压线(高空);当受三个力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和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是斜穿等压线(近地面)自主研究1、什么叫大气环流?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它们属于大气环流吗?3、大气环流成因是什么?4、大气环流有何意义?第一课时气压带微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1、看法全世界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应了大气运动长期间的均匀状态。

剖析看法:大气环流拥有三个明显的特色:① 从空间角度看:全世界性② 从时间角度看:长久性③ 从程定程度看:规律性据大气环流的三个特色,判数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它们不是大气环流而是属于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进而引出大气环流的种类2、种类: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3、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别→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大气环流4、意义:调整了全世界的水热散布和均衡,影响全世界的天气随和候研究:大气环流究竟是如何环流呢?二、大气环流的形成1、假定一:① 地球不自转② 地表均匀③ 太阳直射点一直直射在赤道上以北半球为例商讨假定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地球不自转,且太阳直射点一直直射在赤道上。

因为太阳辐射大地表的散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所以:赤道及其双侧地域,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涨。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4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4

高中地理必修1 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过程设计【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1.大气运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意义?2.什么是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产生热量的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转承】“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二、三圈环流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PPT演示】单圈环流的形成。

在地球上,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形成低压,而两极地区冷,形成高压,空气在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

1.冷热不均使其动,形成单圈环流由于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高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而低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这样高低纬度间产生了温度差异,形成了一个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教师总结,继续启发】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请看PPT。

【教师演示】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

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地面形成高气压。

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

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

【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学生回答】南风。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所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年四季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高考地理考点气压带、风带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气压带、风带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气压带、风带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并解释实际气象现象中的气压带和风带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和气象观测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带的划分、降水分布、气温分布等。

5. 气压带和风带的实例分析: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象站的数据和地图,引起学生对气象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和图示,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成因及其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气象现象,如季风气候区的气压带和风带特征。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练习:学生完成相关的气象图表分析和题目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讲解、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气象图表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气象图表时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图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

3. 气象数据:气象站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4.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六、教学活动1. 气压带和风带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气压带和风带的模型,增强直观理解。

2. 气象观测实践:安排学生参观气象站,进行实地观测体验。

3. 气象知识讲座: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的专业认识。

4. 气压带和风带主题报告: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制作PPT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七、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精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温故而知新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当大气作水平运动:当受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时,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当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时,当二力平衡时,风向是平衡于等压线(高空);当受三个力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是斜穿等压线(近地面)自主探究1、什么叫大气环流?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它们属于大气环流吗?3、大气环流成因是什么?4、大气环流有何意义?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分析概念:大气环流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从空间角度看:全球性②从时间角度看:长期性③从程定程度看:规律性据大气环流的三个特点,判数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它们不是大气环流而是属于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从而引出大气环流的类型2、类型: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3、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大气环流4、意义: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探究:大气环流到底是如何环流呢?二、大气环流的形成1、假设一:①地球不自转②地表均匀③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在赤道上以北半球为例探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地球不自转,且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在赤道上。

由于太阳辐射大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因此:赤道及其两侧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于是,在赤道近地面就形成了低压(赤道低气压带:因为地球是球体,像带子系在身上),在赤道上空就形成了高压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在高空就形成了低压于是,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在高空,气流就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

在近地面,气流就由极地高气压带流回赤道低气压带。

空气就像这样在赤道与极地这间相互补偿、循环流动而形成“单圈环流”问题深入: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

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一假设条件,大气运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2、假设二:①地球自转②地表均匀③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在赤道上以北半球为例探讨A、赤道及其两侧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于是,在赤道近地面就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

B、赤道膨胀上升的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发生了分流,一部分向北极上空流,一部分向南极上空流。

向北的气流,在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在北纬30度附近,完全偏转成高空西风。

C、这样,源源不断的来自赤道的高空气流在北纬30度附近的高空就陷入了“三难的境地”。

a、北上上不了(完全偏转成了西风)b、南回回不来(其后有信仰坚定的追随者尾随其后,断绝了后路)。

c、向上又没有了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达到了平衡,合力为零)。

最后,只能在重力的作用下(破罐子破摔)向下不断堆积到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因气压高,在近地面,它将向南和向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又流回了赤道。

这样,在赤道与北纬30度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E、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F、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和从副热带高气带向北分流的气流在北纬60度附近相遇。

问题探究:这两股气流有何特点?相遇后运动状况如何?分析:北上的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暖而轻)。

南下的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冷而重)所以,这两股近地面气流是性质相反的气流且相向运动。

它们相遇后,也陷入了“三难的境地”a、进不能进(气流性质相反,势均力敌)b、退不能退(追随者尾随其后,断绝了后路)c、入地无门(两股气流是近地面气流,若运动向下,将有地面阻挡)因此,这二股气流相遇后,唯一的出路只能相互抬升而向上运动(辐合上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因此,在北纬60度附近就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G、向上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极地上空和副热带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这样,在北半球就形成了三圈环流和三个气压带。

气压带有高低之分,那么就存在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一产生,就产生了风,风一产生,在近地面,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这样在北半球的低纬就形成了:东北信风带;中纬就形成了:中纬西风带;高纬就形成了:极地东风带。

过渡:一直到现在,我们讨论的都是北半球,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理和北半球是一样的。

下面就请同学绘制一份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探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①南北对称、高低相间②西风湿润信风干,上升湿润下沉干③南北半球各风带的气流运动相反④站南北纬30度伸展运动流向小结:1、大气环流⑴概念⑵类型⑶成因⑷意义2、大气环流的形成⑴假设一:形成单圈环流⑵假设二:形成三圈环流[课堂反馈]略2019-2020年高考地理水循环和洋流精华学案湘教版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结构预习1、回顾以学过的知识,完成下列图表2、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和状态的变化。

在能及的作用下,水在、和间通过吸收或放出,以、、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又使地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Array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及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3依据上图分析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的环节?分为哪几种类型?人类活动对哪个环节影响最为显著?洋流概念:洋流又叫,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洋流的分类:查阅练习册理解洋流的分类协作指导1、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并说明水循环运动的产生原因。

并完成教材P59页活动内容。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蒸发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促进水的良性循环,被称为“绿色天然水库”。

大量砍伐树木会破坏当地水的良性循环,使水资源减少或枯竭。

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巨大,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降雨及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2、水循环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一是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通过各个环节,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水循环系统,水在不断地运动、转化);二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水循环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乃至与海洋水之间相互交换转化,促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水循环系统);三是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四是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水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4、自己绘制一张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完成P62页活动内容。

5、阅读教材P62页的材料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五个大洋环流系统)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系统(只有北半球两个))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6、完成P63页活动内容,归纳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洋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水热输送和全球的热量平衡;对沿岸地区气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气候受寒流影响较大。

2、对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寒暖流交汇为鱼类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海洋事业的影响:顺水航行可以节省油料,逆水反之。

拓展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2.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A.塔里木河B .天山冰雪融水C.长江D.未登陆的台风3.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地壳物质循环D. 洋流的运动4.关于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B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C .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D .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5.右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永久积雪冰川补给 ②是雨水补给 ③是地下水补给 ④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6.地球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 .地下水B .冰川C .河水D .湖泊淡水 7.下列关于洋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大西洋暖流是密度流B .赤道逆流是风海流C .秘鲁寒流是密度流D .加那利寒流是补偿流8.右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该环流是( ) A .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季风洋流 B .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C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 D .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9.下列渔场中,不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A .舟山渔场B .秘鲁渔场C .纽芬兰渔场D .北海道渔场10.2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 ) A .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B .亚洲东部沿岸海区 C .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D .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