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测试卷及答案(8)
语文 粤教版必修3:综合检测 含解析

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在过去某些学者看来比较狭窄,仅限于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及某些比较古怪的风俗;现在比较广阔,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组织(家族、村落及各种固有的民间结社)、岁时风俗、人生礼仪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文化等。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把长时期被蔑视、被抹杀的民族基层文化资料收集起来给以科学整理,进行精密分析、论证,揭示产生的社会原因,生长、消亡及传承、传播的规律,揭示它的社会作用。
今天研究民俗学作用何在?民俗学能满足人们希望认识自己祖先的历史和伟大文化创造的需要。
民间各种风俗是历代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之一,与其他重要的社会事象密切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
民俗是每个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化史上不能缺少的篇章,越往上推,意义和所起的作用就越重要。
其次,经过科学整理和探究的民俗学知识,能正确地显示出文化创造上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和科学法则。
再次,民俗学知识又能推动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许多无名氏在历史的长流中,凭智慧和毅力在生活上、生产上和社会斗争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的无数业绩,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来和继承下来的。
其中不少部分还生存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且起着资助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创造的作用。
民俗学知识能让我们比较清晰地分析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能够比较理性辨析民俗中哪些应该消亡,哪些应该批判、改造,哪些应该扶植,这正是今天迫切需要的。
作为科学的民俗学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五四”前后传入中国,是从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一些国立大学里得到培植,短短几年间出版《民俗》周刊一百多期和民俗丛书近四十种。
30年代以后,逐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科学连结起来,道路更加宽阔。
语文 综合测试(粤教版必修3).doc

语文:综合测试(粤教版必修3)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搭讪(shàn)瘐毙(yǔ)打烊(yàng)油腻(nì)B.寒伧(chen)蹩进(bì)丛冢(zǒng)佳肴(yáo)C.褴褛(nì)契约(qì)竦然(sǒng)悭吝(jiān)D.亲昵(nì)靓妆(liàng)颓然(tuí)迸发(bèng)2.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黯淡惊骇打盹鞠躬尽瘁B.琐粹国籍褪色无精打彩C.租赁感概起讫首屈一指D.赋于伸张魅力委屈求全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面对行凶的歹徒,人们都在观望,致使受害者惨死街头。
事后相关媒体对这种群体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称之罪不容诛。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
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思蜀。
D.我国国人——特别是农民,绿色意识怕是还停留在中古世纪——这并非耸人听闻之谈。
4.下面句子中空缺处的标点是()零的特点表现在其运算功能上任何数加减零,其值不变任何数乘以零,得零;任何非零数除以零,得无限大;零除以零,得任何数零的原型是什么是“一无所有”还是“四大皆空”?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
《药》(节选)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门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路的左边,都理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理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
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测试卷及答案(7)

高中同步测试卷(七)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A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嘲.哳(zhāo)嘲.讽(cháo)布帛.(bó) 嘈.杂(cáo)B.猿猱.(náo) 秦塞.(sè)咨嗟.(jiē) 趑趄..(zī)(jū)C.萧.萧(xiāo) 江渚.(chǔ)霜鬓.(bìn) 猿啸.(xiào)D.荠.麦(jì) 丰稔.(rěn)戏谑.(nuè) 凝噎.(y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②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古代指为女子经过筑的墙③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路:宋代的行政单位名称④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凡,只要⑤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损害⑦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⑧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A.②⑤⑥B.②③⑦C.③④⑦D.③⑤⑧3.对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②青海长云暗.雪山③商人重利轻.别离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⑤小楼昨夜又东风..⑥使人听此凋.朱颜⑦艰难苦恨繁.霜鬓A.①/③/②⑦/④/⑤⑥B.①④⑤/②⑦/③/⑥C.①④/②⑥/③⑤/⑦D.①⑥/③④/②⑤/⑦二、阅读鉴赏(72分)(一)阅读《山居秋暝》,完成4~5题。
(6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登高》,完成6~7题。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2023-2024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1.下面这则感动中国的事件说的是()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A. 樊锦诗B. 顾方舟C. 朱丽华D. 阿里木【答案】D【解析】从“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可以知道这则感动中国的事件说的是阿里木故选D2.对下列对联所涉及行业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餐馆B. 万里星斗心胸里十二时辰手腕间——钟表店C. 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浴室D. 虽云毫末小技艺却是顶上真功夫——理发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联内容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理解对联的意思然后把握使用场合的特点最后找到对联与场合之间的相关点C项“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浴室”错误由“瓦壶”“清客”“茗碗”等信息可知这应该说的是茶馆这一行业A项“美味”“客”“清香”等说明是餐馆B项“十二时辰”“手腕”等说明是钟表店D项“毫末”“顶上真功夫”等说明是理发店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同为“低头族” 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与看书的社会观感却大不相同①_______________ 后者则常常被看作是热爱学习②_______________ 除了我们这个社会重视读书之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考虑在内手机等电子终端里包罗万象鱼龙混杂如果定力不够很可能接收了一大堆无效甚至有害信息从负面影响了人的专注力看书则不然除了增长知识外③_______________ 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答案】①前者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②造成这种差别化对待的原因, ③还能增强人的专注力【解析】①处由后文中“后者”可知横线处所填句子中应有与之对应的“前者” 由前文“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与看书的社会观感却大不相同”及后文“后者则常常被看作是热爱学习”可知横线处所填句子应是人们对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较为消极的社会观感故可填写“前者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之类的句子②处由后文“除了……还有……”可知此处紧接上文阐述了上述两种不同认知产生的原因故横线处应是后文所提出的原因的总起句故可填写“造成这种差别化对待的原因”之类的句子③处由前文“如果定力不够”“从负面影响了人的专注力”可知文段结尾处主要从专注力方面说明了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危害由前文“看书则不然”及后文“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可知此处应是填写与前文谈及的玩手机的危害相对应的看书的好处即能够增强人的专注力另外由前文“除了”可知此处应有关联词“还” 故可填写“还能增强人的专注力”之类的句子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虽然2020年我国夏粮同比增产但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①_______________ 这一消息也让一些公众做出“粮荒”的判断其实产量的增长和收购量的下降并不矛盾因为粮食确实生产出来了至于收货量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农民预期收购价将继续上涨而产生惜售心理导致交粮进度较慢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来说②_______________ 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依旧需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由此反映出一个问题在粮食安全上③_______________ 下一步要往“质”的方向发展【答案】①夏粮收购量同比减少较多, ②中国的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 ③“量”的问题解决了【解析】第①空根据横线前的“2020年我国夏粮同比增产”和横线后的“这一消息也让一些公众做出‘粮荒’的判断”“产量的增长和收购量的下降”可知此处是与收购量下降相关的内容应填“夏粮收购量同比减少较多”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横线前的“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和横线后的“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依旧需引起高度重视”可知此处是对当前粮食安全进行判断的内容应填“中国的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横线前的“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和横线后的“下一步要往‘质’的方向发展”可知此处是与“质”相对的关于“量”的内容应填“‘量’的问题解决了”之类的句子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5.(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①儿自去国至今去 _______________②特汝不应若是耳是 _______________③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作 _______________5.(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5.(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5.(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①离开, ②这样, ③奋起指有所作为【解析】(1)①意思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去离开②意思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是这样③意思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答案】(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解析】(2)“而” 连词表转折应在前面断开“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为并列短语三者之间应断开“则”为连词表顺承应在前面断开本句句意为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可断句为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答案】(3)①即使一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②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解析】(3)①虽即使足足够②恐恐怕望指望【答案】(4)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解析】(4)解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内容及相关语句来判断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结合文末再次强调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写信的目的是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据此整理出答案6.(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曾祖绍为夏州镇将徙居高平因家焉②太祖以此知重之乃谓祐曰“吾今以尔为子尔其父事我”A. 太祖微以此言动之/因目祐/祐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瞋目叱诸人曰/与人朝谋夕异/岂是人也/蔡祐今日必斩奸人之头/B. 太祖微以此/言动之/因目祐/祐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瞋目叱诸人曰/与人朝谋夕异/岂是人也/蔡祐今日必斩奸人之头/C. 太祖微以此/言动之/因目祐/祐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瞋目叱诸人曰/与人朝谋夕异/岂是人也/蔡祐今日必斩奸人之头/D. 太祖微以此言动之/因目祐/祐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瞋目叱诸人曰/与人朝谋夕异/岂是人也/蔡祐今日必斩奸人之头/【答案】A【解析】(1)“此言”的意思是“这些话” 这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衣甲持刀”作“直入”的状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恭帝”是谥号不是庙号【答案】C【解析】(3)C项“打败了敌军”错误从原文“敌乃稍却祐徐引退是战也我军不利”可知并没有打败敌人只是让敌人稍稍退却【答案】(4)①他的曾祖蔡绍做夏州的镇将迁居到高平于是就在那里安家了②太祖因为这件事而非常看重他(蔡祐)于是对蔡祐说“我现在将你看作儿子你也要像侍奉父亲那样对待我”【解析】(4)①为做徙居迁居家名词作动词安家②知重看重父名词作状语像父亲一样事侍奉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7.(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2)本诗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A. 首联描绘了太阳升起的时候乌鸦翻飞雪化成泥的一幅雪后初晴图B. 颔联虚实结合写北台寒冷的原野屋似玉楼地如银海耀人眼目C. 颈联语言夸张用“千尺”“连云”等语句把自己的思绪融入于其中D. 本诗不着一“雪”字而雪景宛然如画意融于景情思感人而委婉含蓄【答案】B【解析】(1)B项“虚实结合”错误颔联“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描写的雪后的情景都是眼前所见实景【答案】(2)①颈联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和企望丰收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表达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②尾联写诗人壮年离京心境不佳感叹自己年老且病诗力大不如以前隐含怀才不遇之情【解析】(2)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要从诗句中进行提炼诗的首联和颔联写出了雪后的景色“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这两联作者只是单纯写出眼前之景从中还不能体会出作者有什么情感但诗的颈联笔锋一转“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表达作者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和企望丰收之情而尾联作者笔锋再转“老病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叉”作者从对丰收的希冀转到了对自己境况的感慨结合注释可知当时诗人39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却说自己年老且病诗力大不如以前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境不佳不能施展抱负是怨愤语隐含怀才不遇之情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15分共计135分)8.(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8.(2)小说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8.(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A. 梁燕嫌父亲打电话烦人不接电话而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表面看来是偶然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梁燕平时对父亲的关爱不够B. 梁燕知错能改她把父亲留给自己的信封里的东西放到大厅的玻璃展柜里提醒自己不要辜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C. 小说的最后写梁燕把保姆请到公司里这样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在文中有多处细节暗示了这样的结尾D. 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除了梁燕这个主要人物外其他人物形象也是性格鲜明【答案】C【解析】(1)C项“这样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在文中有多处细节暗示了这样的结尾”错误文中没有相关暗示【答案】(2)情节上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张本人物上初步介绍主人公刻画了一个游手好闲、爱慕虚荣的反面人物形象主旨上通过文中“我”对梁燕的认识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初步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解析】(2)小说首段就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梁燕“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捯饬过”“换了包包”“手指上又多出一枚亮闪闪的钻戒”等内容塑造出了一个游手好闲、爱慕虚荣的反面人物形象“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这一内容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而整篇小说都以“我”作为第一视角通过“我”的认识表现了作者对梁燕的态度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初步彰显了小说的主题【答案】(3)①梁燕形象的前后对比先前的梁燕游手好闲爱慕虚荣后来的梁燕努力拼搏懂得感恩通过对比凸显了小说知错能改的主旨②梁燕父亲对梁燕前后态度的对比梁燕小时候父亲对其关怀备至而临死时却剥夺了其继承权通过对比凸显了孝顺老人的主旨③梁燕对待保姆前后态度的对比刚开始梁燕扔保姆的东西、上网发帖子骂保姆、与保姆打官司后来她请保姆到自己的公司工作通过对比凸显了懂得感恩的主旨【解析】(3)这篇小说中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人物前后的变化及人物的态度上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我”、梁燕、梁燕的父亲以及保姆“我”作为客观人物以自己的视角展现了整篇故事因此应该从其他三个人物身上来寻找对比首先从梁燕自身来说由先前的游手好闲、爱慕虚荣到后面的努力拼搏、懂得感恩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小说知错能改的主题从梁燕对保姆的态度上来看由先前的厌弃保姆与保姆打官司到后面的请保姆到自己的公司工作这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明梁燕经历了成长凸显了懂得感恩的主题从梁燕父亲对梁燕的态度来看以前“父亲怕她受委屈没再续弦独自把她拉扯大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哪样都不比周围孩子差” 到现在把“十几万的存款和老屋全部留给了保姆” 前后的态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梁燕父亲用这种办法表明了对女儿不孝的决绝凸显了这篇小说孝顺老人的主旨9.《祝福》中描写人物得的主要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中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答案】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环境烘托, 通过三次肖像描写的比较来说明祥林嫂命运的悲惨【解析】《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语言、动作等 ,本文除了上面所述的描手法之外,还有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等10.(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10.(2)结合上下文谈谈如何理解第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10.(3)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A.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B.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做生命中的朋友、亲人C. 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终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D. 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D.“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错文中重点刻画了作者寻猫的场景并借此场累抒发对生命的感悟【答案】①作者引用俗语诗词②凸显了秦皇、汉武、唐宗等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想方设法妄求长生不老而最终遭遇失败的枉然③表达季袭林先生对生死的感悟主张坦然豁达的生命追求【解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答题时注意结合上文的“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可知表面写历史君王想方设法寻求长生不老再结合下文“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突出季羡林老先生对生死的态度写出其豁达的人生情怀【答案】①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③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安排的作用分析时要结合语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这样的表达使得文本内容跌宕起伏增强读者的阅读情趣进一步使得人们对猫的命运的关注文章主要是为了突出猫的离去的一种哲学趣味这样的表达更增强文本表现力为下文的具体描绘做铺垫11.(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1.(3)与其他定位系统比北斗系统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A. 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分类应用中位次排列在前三名的产业是车辆监控、信息服务与车辆导航占据着总份额的69%B.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应用于民用方面在测绘和绘图、海用、授时、娱乐消费、军事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微不足道C. 2013年至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 2018年开始大幅度提高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到4000亿元D. 我国北斗导航产业市场在2013年时规模较小仅146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翻了接近两番预计2020年可达到1080亿元【答案】B【解析】B.“在测绘和绘图、海用、授时娱乐消费、军事、通信等方面的用户是微不足道的”理解不当“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分类应用规模占比情况”饼状图可以看出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在测绘和绘图、海用、授时、娱乐消费、军事、通信等方面只是所占的份额较小但不能说其用户微不足道【答案】A【解析】B.“需要在轨工作卫星33颗”概括和分析不当原文的意思是“至今年12月北斗系统在轨工作卫星共33颗” C.“这些地区获得的数据通信链路能校正误差”概括不当材料三的意思是“北斗卫星之间形成的数据通信链路也能校正误差、进一步提高精度” 系统建成后“一带一路”地区“均将获得优于GPS系统的精准定位” D.条件不够充分原文的意思是在“安装北斗系统终端”的前提下【答案】①使用了地球禁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轨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信号长明覆盖指定区域且卫星之间形成的数据通信链路也能校正误差定位精度更高②尤其是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可以和卫星进行交流发布双向通讯性短报文显示发布者的位置并进行一点对多点的广播传输③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解析】结合“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系统北斗是唯一一个使用了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轨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 GPS、格洛纳斯、伽利略都是仅使用中轨轨道”“其他所有定位系统只接收太空信号不与通信卫星进行任何交流而北斗的接收机可以和卫星进行交流最典型的应用是可以发布140个字的短报文”“更重要的是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可以实现双向通信提供的指挥端机可进行一点对多点的广播传输为各种平台应用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国防、民生和应急救援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12.(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12.(3)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12.(4)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A. 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 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B. 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C. “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D. 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 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答案】D【解析】D.“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错误应该是更认识到了方志敏“清贫的高贵”【答案】B【解析】B.“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错误应该是突出他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答案】“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而舍弃富裕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解析】理解“清贫” “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可见清贫是指他们为了建设可爱的中国为天下苍生带来美好的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享受“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可见作者所说的“高贵” 是指伟大的精神不为名利所动指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答案】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②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解析】筛选相关信息如“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可见作者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当地人们的介绍“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可见作者通过照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他的为人“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重温文字作品感受其精神的可贵“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一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把方志敏与牛虻进行类比突出他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13.(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13.(2)文章画线句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各答出3点即可①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②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13.(3)文章以“把你的脚捆起来”为题请探究其丰富意蕴A. 文章着力刻画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一鸣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抵触到愧疚到理解的变化看到那份六个字的电报是其情感变化的契机B. “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 表明父亲对一鸣的归来感到由衷的高兴但随后的语言和表情变化则说明他恢复了对儿子的一贯态度C. “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这也代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D.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设置了伏笔“我的血压太高了”“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他一看见它就伤心”等处为父亲的死埋下了伏笔【答案】C【解析】(1)C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完全消解它横亘于父子各自的心中导致了父亲之死也触发了一鸣的梦【答案】(2)①对儿子决定旅行结婚的无奈对儿子喜欢远行的忧虑为儿子操持婚礼的期盼害怕被拒绝的忐忑②年老多病的伤感无法控制儿子的失落对未来父子关系的担忧对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无奈【解析】(2)①“我猜到你们会旅行结婚父亲皱起了眉头”一句中父亲得知一鸣要旅行结婚而“皱起了眉头” 可以看出父亲对一鸣旅行结婚的无奈“父亲怔了一会儿突然有点忸怩起来结婚当然好不过我还没有准备什么准备都没有呢”一句中父亲知道一鸣要结婚“怔”“忸怩”可以看出父亲期盼着给儿子操持婚礼画线句前面一鸣说不用父亲准备“父亲的手轻轻拍着膝头我是说你们旅行回来结婚总得办一办总不能弄得偷偷摸摸的吧”一句中“轻轻拍着膝头”也是表达了父亲的紧张忐忑害怕被拒绝②联系这句话前面的内容可知父亲已经有了病痛了所以这句话表达出了父亲年老多病的伤感根据“谁捆谁还不知道呢”可以看出父亲无法控制儿子的失落“父亲的神情恍然若梦他慢慢地开始安静下来不谁说我要绳子?父亲终于摇了摇头”一句可以看出一鸣不理解父亲父亲一开始是“神情恍然若梦” 表现出父亲对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无奈【答案】(3)①“把你的脚捆起来”指父亲因爱而想束缚儿子②表现了一鸣对父亲这。
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五)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五)第三单元小说(1)(A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考查(9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②技术来自于苦练,熟能生巧,任何工作要想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境界,除了天长日久的刻苦练习和用心摸索,没有其他任何捷径。
③我国能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再向自然予取予求....。
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⑤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⑥我们在日薄西山....之际终于到达目的地,抬头只见前方竟还有一座山峰,朝霞辉映之下,美丽极了。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④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征兵微博”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增强征兵宣传效果,还有助于相关部门随时了解群众的建议,整治违反征兵纪律的现象。
B.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C.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人君当undersetcdot神undersetcdot器之重指帝位B.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undersetcdot自undersetcdot牧自我约束C. 可以养undersetcdot松undersetcdot乔之寿像松树一样的长寿D. 奔车朽索,其可undersetcdot忽乎忽视,轻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C项,“可以养松乔之寿”的意思是“,可以安养如赤松子、王子乔等仙人那么长的寿命的人”,所以“松”指赤松子,“乔”指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
故选C。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燕、赵之君,undersetcdot始有远略②undersetcdot始速祸焉B. ①undersetcdot然后得一夕安寝②至于颠覆,理固宜undersetcdot然C. ①六王毕,四海undersetcdot一②楚人undersetcdot一炬,可怜焦土D. ①秦undersetcdot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向使三国各undersetcdot爱其地【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中一词多义词含义能力。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
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廉,唐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B. 待漏,指百官五更前入朝,等待朝拜天子。
漏,铜壶滴漏,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用铜壶盛水,滴漏以计时刻。
C. 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帝位。
D. 斋戒,通常指古人在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禁欲守戒,洁身清心,以示虔诚之意。
【答案】A【解析】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尺子种类繁多,除了测物之尺,①_______________。
以尺量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难在握尺之人坚持标准、剔除情感,更难在②_______________。
若是尺子的刻度前后不一,标准因人而异,那么量出来的结果自然会失真跑偏,既有失公允,也难以服众。
人人心中皆有把尺,量人也量己,量得又量失。
一把尺子量人、一把尺子量己,是某类人的惯用手段和伎俩。
玩弄“双标”,自以为聪明过人,实则愚蠢至极。
心静则尺平,心明则尺准。
尺子的公平正义,在于一个标准立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用尺子衡量别人的时候,③_______________。
如此一来,做事才会更有尺度,有分寸,有轻重。
【答案】①还有一种叫量人之尺, ②量人之尺需始终如一, ③也别忘了时常度量一下自己【解析】①处,依据下文“以尺量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可知,横线处应引出“量人之尺”,因此可填写“还有一种叫量人之尺”之类的句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卖油翁》。
B. 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
《湖心亭看雪》就选自他的代表作《西湖梦寻》。
D.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更时开始,称为“定更”。
【答案】C【解析】C项,《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2.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涟漪争渡殷勤折戢沉沙孀妻弱子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②匮父畎亩穷匮叩石垦壤指通豫南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戢, 戟, ②匮, 魁【解析】①“折戢沉沙”应写作“折戟沉沙”,因此“戢”应改为“戟”。
②“匮父”应写作“魁父”,因此“匮”应改为“魁”。
3.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短棹委迤锃亮隐隐笙歌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②楠木婆娑踌躇恹恹欲睡老骥伏砺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委, 逶, ②砺, 枥【解析】①“委迤”应写作“逶迤”,因此“委”应改为“逶”。
②“老骥伏砺”应写作“老骥伏枥”,因此“砺”应改为“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同步测试卷(八)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重探对当前创作的挑战和意义创造经典离不开对于传统经典的弘扬和学习,离不开对于经典精神的敬畏和尊崇,离不开对于经典意义和价值的重新探究和挖掘。
经典时刻在影响着作家,但是如果只在一些当代作品中寻找经典的影子或者作家摹写的痕迹,还不足以阐明经典所应产生的意义,还不足以开掘出经典爆发性或强力影响一个新时代的巨大能量。
从当前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形来看,市场经济总在发掘着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和一次性消费价值,网络文学和“肥皂剧”的快速发展与膨胀已发誓要将快餐文学进行到底。
一些写实性作品只着重写实,既缺乏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又欠缺性格和风格上的多样性、深刻性与审美性。
传统经典精神在这个时代的文学“写手”那里常常是被解构的,而非被建构的;常常是被戏谑调侃的,而非充满敬意的。
所以,传统经典在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一些读者欣赏趣味的下滑和不少创作者耐心的极端弱化。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经典重探将给当前创作带来挑战。
民族复兴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加快,一场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新的文艺复兴必将来临,这又将是一个经典涌现的时代,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和重要体现。
经典重探应着重于经典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经典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其核心或根本的基质在于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
经典虽是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但它日后成为经典,则是历代广大读者选择的结果。
所以,经典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与广大读者的价值取向相呼应的。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民族经典对于民族价值取向的确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言,经典的存在就是其文明的标志,没有经典就没有文明。
重探经典就是对文明的核心——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探。
经典重探还应着重于人的建设。
经典是人的创造,也显示着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度与成熟程度。
同时,经典也影响人、创造人。
一部经典往往会影响一代、甚至数代人的成长。
因此,重探经典还应当关注经典育人、经典立人的方面。
时代前进需要怎样的人,社会进步呼唤怎样的人,我们应该从经典中获取更多的启示。
人应该怎样生存?是走向崇高,还是走向粗鄙?是追求精神的独立,还是陷入物欲的深渊?传统经典都给予过深刻的回答。
站在前人的肩上,站在经典的高峰之上,我们会看得更远、更清晰。
当前文艺创作上的消费主义倾向,使文化和思想流失严重,使人的精神面貌脆弱而苍白。
我们的时代显然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给文艺补充更多的钙质,滋养人的心灵,强壮人的精神。
而实现这一文艺使命,以蓬勃的时代精神重探经典、重释传统,将使当前文艺创作面临新的挑战。
当然,这个挑战之后,将由新的经典来书写文艺存续的新的合法性。
我们有理由期待着。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前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造经典,要弘扬和学习传统经典,要敬畏和尊崇经典精神,要重新探究和挖掘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B.经典影响着作家,但阐明经典的意义和开掘其影响力不能只在一些当代作品中寻找经典的影子或作家摹写的痕迹。
C.当前文艺创作中,娱乐性和一次性消费价值因市场经济的引导而充斥文艺作品,网络文学和“肥皂剧”就是明证。
D.当前,传统经典精神常常被解构和戏谑调侃,传统经典面临一些读者欣赏趣味下滑和不少创作者耐心极端弱化的时代挑战。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正在加快,新的文艺复兴必将来临,将要不断涌现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和重要体现。
B.若作家、艺术家个人创造的作品日后成为经典,那么这些作品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与广大读者的价值取向相呼应的。
C.经典是人创造的,同时也影响人,它的影响可能是久远的,故重探经典时,我们还要关注经典在育人、立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D.由于我们的时代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给文艺补充更多的钙质,滋养人的心灵,强壮人的精神,当前文艺创作出现消费主义倾向。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经典重探将带来中国新的文艺复兴。
B.经典的核心或根本的基质在于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重探经典就是对文明的核心——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探。
C.经典能显示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度与成熟程度,它还可以启示我们,让我们明白时代和社会的前进需要怎样的人。
D.重探经典、重释传统将使当前文艺创作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期待新的经典来书写文艺存续的新的合法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
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戏之曰:“汝既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是河水之河?”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是新故之故?”众咸异之。
十七,湘东王召为诵书左右。
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学博士。
高祖受禅,除国子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公。
妥性劲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
时纳言苏威尝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
妥进曰:“苏威所学,非止《孝经》。
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
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
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
’岂容苏绰教子独反圣人之训乎?”威时兼领五职,上甚亲重之。
妥因奏威不可信任。
又以掌天文律度,皆不称职,妥又上八事以谏。
时苏威权兼数司,先尝隐武功,故妥言自负傅岩、滋水之气,以此激上。
书奏,威大衔之。
十二年,威定考文学,又与妥更相诃诋。
威勃然曰:“无何妥,不虑无博士!”妥应声曰:“无苏威,亦何忧无执事!”由是与威有隙。
其后上令妥考定钟律,妥又上表,别敕太常取妥节度。
先是,太常所传宗庙..雅乐,数十年唯作大吕..,废黄钟。
妥又以深乖古意,乃奏请用黄钟。
诏下公卿议,从之。
六年,出为龙州刺史。
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
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
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诏许之。
复知学事。
时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
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
卒官。
谥曰肃。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B.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C.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D.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教,古代学官名,晋咸宁时设置,协助国子祭酒、博士教授生徒,至宋废止。
B.《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C.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以及大臣们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朝廷和国家政权。
D.大吕,古代乐律名。
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妥少时机警聪明,长大后很受器重。
何妥八岁游国子学,顾良戏弄他问他姓哪个“何”,他十分机智地反问;江陵沦陷后被周武帝任命为太学博士。
B.何妥口才好,喜欢评议人物。
何妥不认同纳言苏威只要通读一本《孝经》就能立身治国的说法,就向皇上进言说苏威言语虚假,不能信任苏威。
C.何妥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惧权贵。
苏威一身兼任五职,深受皇上器重,但何妥并不惧怕苏威,上书弹劾苏威在掌管天文、律度中不称职。
D.何妥关心游学的人,亲自给他们讲课。
何妥曾出任龙州刺史,当时有很多背着书箱四处求学的人,何妥就召集他们并亲自讲解《刺史箴》的内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
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满江红·暮春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注]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注】绿云:代指美人,古人常以美人代指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8.这首词的下阕假托所思美人不得相见而抒写内心的愁苦,结合词人的生平,可推测“闲愁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句子作答)(5分)9.请分析本词上下阕的情景关系。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