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古文知识整理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总结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总结《季氏将伐颛臾》【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古:把…作为;今: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有军事行动;今:有事请)【一词多义】1、过过犹不及(超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于)是谁之过与(名词,过错)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的)过故人庄(动词,拜访)2、是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名词,正确)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指示代词,这)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无乃尔是过与(倒装的标志,助词)唯利是图(倒装的标志,助词)夫如是,故远人不服(代词,这样)3、夫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指示代词,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发语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指示代词,那)【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形容词的使动)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动词的使动)【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4、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5、何以伐为?(宾语前置)6、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古今异义】1、然而(古:这样(做)却…;今:可以,却)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可以凭借;今:可以、能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4、是亦走也(古:逃跑;今:步行)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专指黄河;今:河流)【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也(对于)移其民于河东(到)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和,跟,同)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树之以桑(用)申之以孝悌之义(把,用)3.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个)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多次)数罟不入洿池(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天运)4.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系向牛头充炭直(名词,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直接)5.发百发百中(把箭射出去)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显露,表现)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派遣)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放)主人忘归客不发(启程,出发)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武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军队)7.胜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谷不可胜食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8.之寡人之于国也(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助词,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做动词:王无罪岁、树之以桑、然而不王者、衣帛食肉、填然鼓之、养生丧死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谨庠序之教【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 1、树之以桑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二、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非我也,岁也三、宾语前置 1、未之有也四、省略句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劝学》【通假字】1.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4.輮以为轮(輮通煣)【古今异义】1、金就砺则利(古:金属;今:黄金)2、下饮黄泉(古:地下泉水;今:人死后的世界,阴间)3、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权利者的帮凶)4、蟹六跪而二螯(古:腿,脚;今:跪下)5、寄托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把理想、感情等放在…上)6、故不积跬步(古:左右脚各跨一次;今:跨出一只脚)7、而神明自得(古:自然获得;今:得意舒适)8、用心躁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肯动脑筋)【一词多义】而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如果)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并列)5.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7.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8.剑阁峥嵘而崔嵬(表并列)9.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表修饰)10.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目的)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14.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15.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16.登高而招(表修饰)17.顺风而呼(表修饰)18.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19.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转折)2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承)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顺承)22.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活用为状语)2、非能水也(名词活用为动词)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2、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3、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省略句)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判断句)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师说》【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2、句读之不知(读通逗)【古今异义】1、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许多人)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不需要)3、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因果关系连词)5、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一词多义】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是故圣益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推测语气)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4、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介词,向)之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代词,道理)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的)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指示代词,这,这些)【词类活用】1、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形容词的意动,以…为师)2、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3、则群聚而笑之(名词活用为状语)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而耻学于师(名词的意动,以…为耻)【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3、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4、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状语后置)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过秦论》【通假字】1、百有余年矣(有通又)2、锄耰棘矜(棘通戟)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相举为一 (举通与)【古今异义】1、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才能不及中人(古:一般人;今:中间人)3、赢粮(古:担负;今:输赢的赢)4、以为桂林、象郡(古:把……作为;今:认为)5、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今:黄金)6、国家无事(古:没有战事;今:没有事情)7、流血漂橹(古:大盾牌;今:船桨)8、以致天下之士(古:用来招致;今:连词,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9、宽厚而爱人(古:爱护百姓;今:所爱的人,对夫妻另一方的指称)10、于是六国之士(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跟前一事)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一词多义】北 1、追亡逐北(n溃逃的士兵) 2、北收要害之郡(向北) 3、将军战河北(n北方)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v丢弃) 2、路不拾遗(n遗弃的财物)3、蒙故业,因遗策(adj遗留的)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v给)因 1、因遗策(v沿袭) 2、因利乘便(v乘着) 3、虎因喜,计之曰(conj于是)致1、以致天下之士(v 招致) 2、致万乘之势(v 获得) 3、而致千里(v到达)延 1、秦人开关延敌(v 迎接)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在(v 邀请)策1、因遗策(n 政策) 2、振长策而御宇内(n 鞭子)弱1、弱国入朝(adj 弱小)2、不若孀妻弱子(adj 年少)3、会盟而谋弱秦(v使…弱小)度1、内立法度,务耕织(n 制度)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v 估量)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v 丢失) 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n 溃逃的士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v 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n 兵器) 2、行军用兵之道(n军队)3、陈利兵而谁何(n 兵器)4、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n军队)爱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v吝惜)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v 爱护)3、停车坐爱枫林晚(v 喜爱)过1、过秦论(v 指出……过失) 2、及鲁肃过寻阳(v 到)3、求,无乃尔是过与(v责备)4、功过参半(n过失)5、过故人庄(v拜访)制1、制其兵(v统帅) 2、制其弊(v制服) 3、增其旧制(n规模)利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n 有利的情势)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dj 锋利的)【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做状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囊括四海、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序八州而朝同列3、形容词活用做名词: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因利乘便4、动词的使动:①吞二周而亡诸侯②却匈奴七百余里③伏尸百万④流血漂橹⑤约从离衡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5、形容词的使动:①以愚黔首②以弱天下之民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④会盟而谋弱秦6、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7、动词活用为名词:①追亡逐北【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二、状语后置:1、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三、省略句1、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2、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3、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4、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5、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四、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晏子治东阿》【通假字】1、并曾赋敛(通“增”,增加)2、仓库少内(通“纳”,上缴,交纳)3、再拜便辟(通“避”,退避)【古今异义】1、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古:施加;今:增加、更加)2、于是明年上计(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3、属托不行,货不至赂(古:不去做;今:不可以)4、仓库少内,便事左右(古:近臣;今:方位、操纵)5、再拜便辟(古:两次;今:再次)【一词多义】而1、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因而) 2、今子治而乱(却) 3、子退而自察(顺承,连词)4、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顺承,来)5、景公迎而贺之曰(递进关系,并且)之1、陂池之鱼(助词,的) 2、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1、寡人将加大诛于子(介词,对) 2、陂池之鱼,入于权家(介词,到)【词类活用】1、三年不治,臣请死之(名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2、而君反以罪臣(名词活用为动词,怪罪)3、陂池之鱼,以利其民(使动用法,使…受益)4、于是明年上计(名词活用作动词,呈报)【特殊句式】1、寡人将加大诛于子(状语后置)2、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3、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判断句)4、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省略句)《谏太宗十思疏》【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 2.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树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感;今:尽情)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今:认为)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使心虚;今:不自以为是,能够认真接受)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走路)【一词多义】其1.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代词,它的) 2.其可怪也欤 (反问语气,难道)3.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代词,那些) 4.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代词,它的)5. 汝其善抚之(祈使语气,一定)6. 其真无马耶(反问语气,难道)乎1.生乎吾前(介词,在)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反问语气)4.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反问语气)5.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感叹语气)6.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7.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引出动作的对象) 8.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形容词词尾)【词类活用】一、形容词作名词1.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乐的环境;危难的形势)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二、形容词使动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坚固) 2.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3.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4.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三、形容词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或帝王的位置;重大的地位)四、名词作动词: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之下)五、动词作名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喜好的东西)六、形容词意动用法: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乐)【特殊句式】1、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省略句)2、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3、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5、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粤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理备课资料(粤教版高三)

粤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理备课资料(粤教版高三)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转”通“辗转”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耐”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辟”通“避”展开全文阅读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5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二、词性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2.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前辟四窗,垣墙周庭9.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10.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1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1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13.要其何以成何以败14.遂命酒,使快弹数曲1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1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17.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一《劝学》【荀子】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二《过秦论》【贾谊】一、实词1、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合纵)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通“又”)威震四海(通震,震慑)始皇既没(通殁,死)2、古今异义(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②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③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④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⑥形容词作动词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⑧形容词作动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粤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古今异义词(写出加点词语的古义)1.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鼓出来,高于周围2.今年欢笑复明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4.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排行在第一位的5.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多指色彩6.天气晚来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7.青海长云暗雪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青海省8.开国何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9.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向着前方•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五、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1.朝避猛虎,夕避长蛇()________ 2.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 3.强虏灰飞烟灭()________ 4.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 5.使人听此凋朱颜()________ 6.砯崖转石万壑雷()________ 7.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 8.商人重利轻别离()________ 9.钿头银篦击节碎()________ 10.江州司马青衫湿()________ 11.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 12.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 13.莲动下渔舟()________ 14.砯崖转石万壑雷()________ 15.歌以赠之()________ 16.尚能饭否()________ 17.遂命酒()________ 18.都门帐饮无绪()________ 19.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 20.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 2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2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2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24.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翻译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鸿门宴》司马迁一、作者简介开先河,著《史记》——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他就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开纪传体史书先河。
二、背景回放一场特殊的较量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谁为关中王。
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
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
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鸿门宴”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三、相关知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通“拒”,译为“把守”同“纳”,译为“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通“邀”,译为“邀请”3.秋豪不敢有所近通“毫”译为“细毛”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译为“背叛”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译为“尽早,尽快”6.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译为“隔阂”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译为“驾车辕两旁的马”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之东,战国时对六国之地的泛指。
粤教版教材课内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粤教版教材课内古代文化常识整理一轮复习古诗文板块时,回归课本,课内的大量古诗文中都出现了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生注意收集整理,并适时对相关词语进行解析。
因为这些词语数量已比较可观,且其都置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句中。
暂时归纳如下表所示(共计52个),如有疏漏请大家自行补全。
必修1 例句词语释义所属类别《氓》尔卜尔筮卜筮用龟甲占卦曰“卜”,用蓍草占卦曰“筮”宗法礼俗《氓》总角之宴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为“总角”宗法礼俗《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考死去的父亲(死去的母亲称“妣”,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宗法礼俗《离骚》唯庚寅吾以降庚寅干支纪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另有干支纪年纪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的“壬戌”就是纪年)天文历法《孔雀东南飞》为仲卿母所谴谴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休弃回娘家宗法礼俗《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结发束发(男20岁,女15岁),代表成年,可以结婚了宗法礼俗《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初七农历七月七日,当晚女子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宗法礼俗《短歌行》唯有杜康杜康相传为古代发明造酒的人,代称“酒”宗法礼俗《短歌行》青青子衿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代称“贤才”宗法礼俗必修2文章例句相关词语释义所属类别《赤壁赋》七月既望既望过了望日,望,农历小月为十五日,大月为十六日天文历法《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星宿名。
古代为了观测天象,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天文历法《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异爨爨,起灶做饭,“异爨”指大家庭分家宗法礼俗《项脊轩志》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制的长方形薄板,大臣上朝时手持,写有内容用以备忘宗法礼俗《项脊轩志》吾妻来归归出嫁宗法礼俗《项脊轩志》吾妻归宁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宗法礼俗《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宗法礼俗必修3文章例句相关词语释义所属类别《从军行》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关关隘名,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时所设,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古代地理《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也称“左降”古代官制《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古代官制《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唐代低级文官的服色为青色宗法礼俗《雨霖铃》对长亭晚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送别。
粤教版高中语文古文知识整理

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辟”通“避”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粤教版教材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纳

粤教版教材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纳必修2文言知识梳理《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⑪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⑫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⑬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⑭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辟”通“避”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二、词性活用(一)名词作动词8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取名;取表字。
83.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买。
8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坐辇车8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8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8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下。
8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89.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砌上墙。
90.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吃饭。
9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
9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
9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向上飞;落下来。
94.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总结。
9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摆酒。
9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作歌。
9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击鼓。
98.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9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10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
10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游泳。
102.过秦论:指出……的过失。
10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集会结盟。
10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105.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水缸做(窗户),用草绳栓住(门枢)。
10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学习。
107.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怪罪。
108.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居……之下。
10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驻扎。
110.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111.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口。
112.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11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敬酒。
1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115.晞一营大噪,尽甲:穿上铠甲。
116.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致辞。
117.杀一老卒,何甲也?:穿上铠甲。
118.垂死,舆来庭中:抬。
11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用衣裳缠裹。
120.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买。
121.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呈上这篇逸事状。
12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舍。
12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取名,命名。
12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向上走。
12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弄清真相,说明真相。
12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合乎法度;符合先王的制度。
127.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侍奉。
128.不义不暱,厚将崩:实行道义。
129.段不弟,故不言弟:符合弟弟的道义。
130.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挖隧道。
131.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赋诗。
13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
(二)动词作名词13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
134.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13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到的景观。
1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作名词137.然于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值得高兴的事;值得悲伤的的事。
13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孩子。
13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
14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顿。
141.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高峻的地势。
142.是固圣益圣,愚益愚。
圣明的人,愚笨的人。
14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明的人;愚笨的人。
14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均解释为重要的地位。
14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逸的时候。
146.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谗佞奸邪之人;奸邪之人。
147.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地位底下见识浅的人;聪明睿智的人。
14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建议。
149.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15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15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有才能的人。
152.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固塞鄙陋的意见。
(四)形容词作动词153.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维护。
154.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
155.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尊重。
15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157.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
15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159.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罪?引起暴乱。
16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161.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16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弄错。
(五)名词作状语163.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一天天地。
16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在北面;朝向西面。
16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面;向东面。
16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在前面。
167.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亲手。
16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16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地面上;在地下。
17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用席子;用包裹;用口袋。
17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南面;在西面;在东面;在北面。
172.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彩一样;像响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173.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
17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
17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的礼节。
176.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17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17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像犬马一样的。
17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亲手。
(六)使动用法180.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使……荣耀。
18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18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使……摆满。
18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
184.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心。
18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186.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18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188.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使……灭亡。
189.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后退。
19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19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9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9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排序;使……朝拜。
19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19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19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19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198.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9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
200.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20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使……听到。
202.臣不用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使……听到。
203.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使……陷入困境。
204.庄公寤生,惊姜氏:使……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