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二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二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二单元教案一、单元目标本单元旨在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鉴赏不同文体的特点,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鉴赏与分析,包括唐诗、宋词等。

2. 现代散文的阅读与理解,涉及名家名篇。

3. 小说节选的学习与探讨,包括古典名著和现代作品。

4.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重点在于文学评论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学知识框架。

4. 写作实践:结合所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标注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准备课堂讨论。

3.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会,提出疑问并互相解答。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5. 写作指导:教授学生文学评论和创意写作的基本技巧,布置相关写作作业。

6. 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度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2. 写作作业:根据学生的写作作业质量进行评分,注重内容的独创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 期末考核:通过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每完成一次教学活动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那就是我-粤教版必修2教案

那就是我-粤教版必修2教案

那就是我——粤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作家余华以及其代表作品《活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小说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撰写小说分析文。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作家余华及其作品《活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因素;•掌握小说分析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小说分析中如何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余华的照片及其作品等资料,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2. 阅读与感受(15分钟)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小说《那就是我》,指导问题如下:•故事情节的开头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何为“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在小说里表现为什么样子?•“那就是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 讲解与分析(25分钟)教师讲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因素,分析小说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你学习小说时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什么?•你认为小说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4. 练习与巩固(25分钟)请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小说中的内容,撰写小说分析文。

作业要求:•首先要写明小说的题目、作者等基本信息;•内容中要有对主人公及其性格特征的描写;•阐述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层含义;•例举小说中的一些片段或细节,作为分析的证据。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进行总结。

四、板书设计•余华•《那就是我》•人物分析•情节分析•主题分析•小说分析作文写作要点五、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讨论小说中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部分,并理由充足地进行分析。

•学生作业:小说分析作文。

六、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余华:《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

2.影视推荐•《活着》电影、话剧版;•余华小说《七个美国人》的电视剧版。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增加了对文学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黄州快哉亭记课件粤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黄州快哉亭记课件粤教版选修

5.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析】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 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 能辅之以成快。所以作者对他是赞赏与肯定的。从中可见作者 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之情。
角度三:品味鉴赏 6.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本文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 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
角度一:整体感知 1.快哉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析】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都在被贬之中;身处逆境,但都很达 观。
2.作者登临快哉亭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快哉”的感受? 【分析】登临快哉亭,昼夜可以于“几席之上”尽情览赏
雄壮景色,放眼四周,可见西边武昌冈陵起伏的诸山,草木成
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 . ③即 遣人随其往 太守即 .
动词,靠近 副词,立即
庶人共者耶 介词,和 寡人所与 . 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动词,参与 . 斗卮酒 ④与则与 动词,给 . 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亲附 . 与 能 通“举”,动词,推举、选取 选贤与 .
会计: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今义,一种从事统计的 职业。 ③将何往而非病 . 古义:忧愁、不快乐。 疾病 今义:_齐安 (被动句)
②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状语后置) ③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状语后置) ④今乃得玩之(于)几席之上(省略句) ⑤快哉,此风(主谓倒置) ⑥而风何与焉(宾语前置) ⑦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
使„„跟从 ________ ) (使动用法, ⑥昔楚襄王从 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
⑦将蓬 户瓮 牖无所不快(名词用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 . . 做)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点拨、解惑、调控,对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基于此讲解文章的重难点,而对有缺漏和偏差的进行补充。例如,学生对较为明显的基本事实能够圈画概括,但仍有缺漏,如第四段中虽主要讲述南霁云的事迹,但在“就义“部分是有关张巡的,这部分较多同学忽略了;对此,师生也一并基于此概括张巡的形象特征:英勇无畏。
约5分钟
交流、展示、思考、讨论
一、明确课程特性,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前,必须了解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清教学处理思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修课程是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形成巩固,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提高。另外,它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区别,但都是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所服务的,在日常教学处理中需注意层次化,也更需要注意关联性,不能把两者割裂。
4)学习方法小结:把握文章文体特色,调动已学知识库中相关联的内容,运用迁移能力进行鉴赏。
约3分钟
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约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后的整理,能让学生清晰阅读思路,并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收获传记体裁的批注要点和鉴赏方法,有利于为以后学习同样体裁的文章打好基础。
资源准备:对学习本文的重难点、鉴赏传记文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归纳。
约10分钟
动笔堂上批注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能掌握学生专题批注的闪光点和缺漏点,前者有利于挑选范例,后者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专题批注中有关文章理解的缺漏点,以在分析环节进行解惑。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1与微之书课件粤教版选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1与微之书课件粤教版选修2

近 3 000 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的诗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
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
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了他
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天亮)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 4.古今异义 形骸且健,方寸 甚安 .. 古义:心绪、心态。 今义:一寸见方。 5.文言句式 ( 省略句,状语后置) ①封题(于)其上 ②此一泰也(判断句,“ 也” 表判断)
③流水周于舍下(状语后置)
6.重点句子翻译
①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
2.一词多义
且置是事 ( 动词,放置、放下 ) . ( 动词,建造) 草堂 ①置因置 . 今悉置 在目前 ( 动词,安置) .
不得足下书 ( 名词,书信 ) . ( 动词,书写 ) ②书随意乱书 . 得鱼腹中书 ,固以怪之矣 ( 名词,文字) .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 (形容词,旧的 ) . 录三泰以先奉报 (副词,特意) ③故今故 . 大人故 嫌迟 (副词,仍然、仍旧) . 修竹千余竿 ( 形容词,长、修长 ) . 词 (动词,修饰)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 . 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建) . ④修 (动词,修理、整修) 守战之具 修 .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动词,整治) . 是以圣人不期修 古,不法常可 (动词,学习) .
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背景资料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
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第二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第三年,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粤教版选修二第三单元的第-篇课文,是王维的一篇散文。

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其散文也具备诗的语言,诗的特点。

本课是作者写给裴迪表达邀约同游的信,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

其中景物描写有特色,有情韵,语言优美。

“文中有诗,文中有画”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从近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文来看,散文也成了考查的重点。

而高考考纲要求文言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能力的要求上以能力为主,这个能力又集中体现在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高考考点导向,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

3、情感目标: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

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而本文的重点将放在品味“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这一块,难点在于感受文中营造的意境,以及鉴赏语言有情韵的特点。

所以本课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结合句子赏析课文。

二、学情分析主要从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特点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已经处于高二下学期,这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阅读中等难度的文言文,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但语言组织能力还比较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三方面的对策,分别是培养主讲人翻译巩固文言基础成果展示提升语言组织能力,情境设置激活想象与创造。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师翻译字词巩固基础2、创设情境: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3、小组合作法,突破重难点四、教学环节与活动(一)教学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2、学生根据导学案提示整合信息;3、教师从作业批改中收集易错点;4、课前培训讲师(针对文章字词及翻译):增强学生的语文体验(二)课堂活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1.诗歌导入,引出本文学习目标:图片引出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让学生背诵,并回忆王维作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引出其文章“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学习。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5赤壁赋(2)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5赤壁赋(2)

赏景品情悟人生---《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诗人,大家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对,他就是苏轼。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体会一下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情。

二、情感思路朗诵课文,从中在勾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明确: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本文情感思路:乐--悲--乐。

作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乐?为什么喜?又为什么转悲为喜了呢?需小组讨论作答。

三、赏“乐”之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指出我们人生当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赤壁泛舟,四美俱全。

请找出这四美的句子。

明确: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赏心: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之下的这幅月色之图,非常的美丽,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番美景描绘出来。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

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一)知识和技能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熟读成诵,理解词作大意,体会词人的深沉情感。

3.把握词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搜集辛弃疾生平资料介绍和其著名诗词,了解词人。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1.体悟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情感。

2.品味比兴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1.学会鉴赏词中的重点词句。

2.诗人经历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教具使用】朗诵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二学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生共同感受诗句中的情感,生自由发表感受。

补充辛弃疾的相关介绍。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

通过这些词句,我们感受到了辛弃疾满腔的壮志豪情,也听到了他那忧愤的深深叹息。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辛弃疾,一起学习、欣赏他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朗读全词,吟咏词韵1.请一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把握好节奏。

2.教师配乐范读词作,学生听读,体会词作的感情基调。

3.生齐读,读准节奏,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鉴赏,体悟情感(一)释题菩萨蛮:词牌名。

书:写。

造口:(课文资料信息)“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据此可知,这是写在西江造口壁的一首词,词人有感而发,怀古伤今。

(二)理解词意,品味词人的思想情感。

1. 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找词眼)【明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人的情感: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
2、指名朗读,正音。
3、齐读
四、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五、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点名背诵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拓展练习:
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第二单元
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何为久读此:
(3)为所杀: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五、全文小结。
六、写作练习: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200字以上。
10、《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目的】
1、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二、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你读到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反映了两人间深厚的友谊。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充满了人情味。
三、欧阳修师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研讨
1、“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2、“乐”之如何?
明确:(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形象的比喻)
3、“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艺术特色(一)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艺术特色(二)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艺术特色(三)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艺术特色(四)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6、六一居士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疏通文意,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3、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难点: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5、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析最后一段。
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作业:课后练习题。
14、《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简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一、背景介绍。
二、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5段,思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教师在检查过程中顺带简介背景)
三、阅读鉴赏。
1、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假如你是裴迪,王维此信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
进而明确本文结构内容:虽然写景占很大比重,但叙友情仍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2、《黄州快哉亭记》
2、教师小结归纳。
二、“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
1、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2、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作为一封书信,文章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手法。
四、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的作用。
二、课文内容学习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分析第二段: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